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讲述,描写,诉说。
女导演拍的这个片子,就我的理解就是在讲一个抑郁症怎么治疗的问题。
电影名字叫你从未在此。
男主一辈子的梦魇小时候父亲对母亲家暴,对自己家暴的时候,自己没有做任何事情,只能默默的承受。
长大了参军,目睹敌国儿童间施暴杀人,也无能为力。
当了警察,解救被贩卖人口,一车少女全部闷死,自己无能为力。
他所有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能为力的根源在于自己小时候无法阻止父亲施暴。
奇怪的是,他当兵也好,当警察也好,即使是后来当合约杀手,应该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一开始,他成功解救了一个失踪儿童,获得了当花匠的父母的感谢。
但是他脑海中不断反刍的全部是他无法施救的段落。
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基本上都是长期纠结于自己过去做不到的事情,而对于生活中自己做过的正面的东西熟视无睹。
因为什么?
因为负面的东西太特么伤人了。
最终,男主角不自杀了。
为什么,因为小女孩nina自己手刃了罪魁祸首,她自己解救了自己,做到了男主一辈子没做到的事情,nina长期被胁迫,遇到无法承受的事情就倒数50个数,但是她并不是懦弱,她会学习,男主解救她的过程她都看在眼里,杀人,杀掉坏人,见血,可以阻止坏人,解救自己。
所以,她用剃刀杀了州长,安静的吃晚餐,再也不数数了。
她的表情和台词也变了会微笑了,今天是美好的一天。
男主和女主的行为有个区别,男主始终是在帮助别人帮不了自己,女主先帮了自己,还有余力去安慰男主。
男主最终获得救赎,可能也在于不断坚持救人,做正确的事情,救了那么多人,终于等到了一个心理能量强大的,既可以救自己又可以救别人。
多少次,他想自杀,用刀比划,想卧轨,母亲死了想一起陪葬,都没死,他也很坚强,坚强到救了女孩一次,又去救了一次。
抑郁症要工作,要挣扎,不管挣扎的姿势多难看,都要不停的挣扎,不能死,工作也要尽量做到漂亮。
有非常之能,坚持,成非常之事,成不了非常之事,也能救自己。
对文本的极端简化和视听语言的极端偏重成就了这部反类型杰作。
导演用一系列又碎又细的镜头剪辑拼接出一个杀手的日常生活和他的生活环境,最令人称道的是本片的第一个镜头——杰昆菲尼克斯试演的杀手把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心里开始倒计时。
从这里开始,无处不在窒息感伴随着greenwood神出鬼没的配乐弥漫在了电影的每一个角落。
本片的主题是救赎,或者说,一次失败的救赎,杀手救雏妓,是不想看到困扰自己的童年阴影在女孩身上重演。
但母亲被杀,复仇时刻大反派已经躺在血泊中。
影片最后,小女孩握住杀手的手说,我们走吧,今天是美好的一天。
他们成为了双方守护的最后一个行星。
和菜头在评论《我的名字叫红》时说,现代小说是个体力活,当代电影又何尝不是呢?
琳恩.拉姆塞用《你从未在此》告诉我们,单纯以情节与故事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用视听语言来丰富电影的边界才是正道。
而她显然做到了。
太多东西make 不了sense,故事大的构架都能明白其用意,其中很多可能会被称为所谓的“细节”,有太多nonsense了。
如果有人告诉我是烘托情节,那麻烦告诉我为什么要用47秒的时间给一个转场空镜(1:02:15–1:03:02)我反复仔细的看了这段,除了城市,森林的空镜直到1:03:02最后一毫秒终于出现了演员。
首先,上面我指出的这一段,色调出问题造成剧情上的时间轴稍有含糊不清的嫌疑就先不聊了,其次,有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为什么要用这么长,而且没有参合任何推动情节的细节的空镜?
我实在是想不明白这么长一段空镜除了勉强配合作曲的完整性,我真的不明白还有什么意义。
我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导演的个人风格在里面,这种flash back的手法,无数的人在用,我并不是说拉姆塞就用的不好了,最后一段幻想自杀,我很喜欢,只是,这样的做法被观众称之为“个人风格”我实在是不能苟同。
非要说有什么个人风格,我只能说过于冗长且意义并不饱满的镜头占据了全片。
如果要说成是留给观众情绪缓冲的时间,那我真的没话说了。
看得出来导演野心很大,片子也不差,但是真的过誉了。
噱头大于内容。
《你从未在此》即使在未制作完成的情况下,仍被安排进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并且最终斩获最佳编剧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
这部电影开创了未完成影片也可以得奖的先河,可见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就注定了成功或者失败。
也许我们都看过著名的欧洲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其中大叔和萝莉之间的爱情,让我们这些旁观者都感同身受。
而《你从未在此》也是采用了大叔和萝莉的组合,却拍出了完全不同的影像风格。
暴力化和血腥化是《你从未在此》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男主角是一位退役军人,却一直遭受创伤应激障碍的折磨。
再加上他小时候经常目睹母亲受到父亲的家暴,也为本片奠定了惊悚血腥的基调。
男主角乔在退役后一直是以杀手的身份生活,直到接到了“营救被绑架少女”的任务之后,他才卷入了阴谋的旋涡。
本片在叙事节奏上完全没办法和《这个杀手不太冷》相比,但是一些细节非常值得玩味。
1,贯穿影片始终的倒数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乔的母亲在遭受家暴的时候,会把乔放入衣柜,避免让他看到家暴场景。
倒数数字就是给他事情结束的提示,而乔也在之后遇到困惑时把这一习惯延续了下来。
2,乔有着自残的倾向,时常会用塑料袋蒙头,获取片刻的安宁。
这和他小时候的童年阴影,以及在战场上的遭遇都有关系。
3,影片结尾在乔的想象中,吞枪自尽后餐厅中的人们依然各行其道,对乔的生死毫不关心。
这也和片名《你从未在此》相呼应,无论生死,在其他人眼中都没有多么重要,好想你从未在此。
童年母亲遭受家暴时,他没能阻止;母亲被凶手入室行凶时,他仍没能拯救;拯救小萝莉的时候,却发现萝莉已经手刃仇人。
乔没能阻止任何事发生,好像他从未在此。
今年戛纳,似乎从倒数第三天才进入该有的状态,既能看到《好时光》中罗伯特·帕丁森突破性的表演,也能目睹欧容在《双面情人》耍弄剪辑的花招。
在最后一天主竞赛放映中,戛纳迎来了英国女导演琳恩·拉姆塞时隔六年打造的力作《你从未在此》。
2004年,王家卫直到电影节开幕前一刻才把《2046》的拷贝送到戛纳,而《你从未在此》则以一个只有80多分钟的未完成版本入围了主竞赛单元。
影片没有出现演职员名单,而是以黑屏替代。
官方手册显示,《你从未在此》最终长度应有95分钟。
在新闻发布会上,导演琳恩·拉姆塞表示,之后会再增加修补一些镜头,不过,90分钟左右的长度也是她最为满意的电影时长了。
首场媒体放映结束,《你从未在此》成为继《圣鹿之死》后第二部在主竞赛中掌声与嘘声齐鸣的影片,不过它在《银幕》场刊的最终评分却以3.1分位居第二,仅次于《无爱可诉》。
《你从未在此》是目前在我看过的主竞赛影片中最为喜爱的作品,即便它缺少一部分镜头,在混音处理上也有明显瑕疵,还是掩盖不了它的简洁、有力、个性与锋芒,以及形式风格与文本内容的密合、统一。
受梅雅·黛伦的实验短片《午后的迷惘》影响,琳恩·拉姆塞在学生时代从美术与摄像专业毅然转向学习电影,另一个对她影响很深的是欧洲艺术电影大师罗伯特·布列松。
拉姆塞如此评价他,“布列松的电影对声音,影像与时间的运用极具突破性,而他对演员表演的调度也堪称一绝”。
在拉姆塞就读电影学校时,布列松撰写的《电影书写札记》成为她口中所说的“圣经”,她称赞布列松的作品是“形式上最纯的电影”。
我们或许可以在拉姆塞的这部电影里窥见《午后的迷惘》与布列松电影美学的些许印记。
开场段落,一连串特写杰昆·菲尼克斯肢体部位的镜头: 从头,手,到腿,一同构成了主人公乔的出场,以身体局部而不以杰昆的全貌勾勒显现乔的个人形象,这一组特写人物肢体动作的镜头段落恰与乔隔绝外部世界,深陷创伤往事的心理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相辅互文。
这一组开场镜头的设计方式也恰恰能在《午后的迷惘》开场段落寻得,而对身体部位的迷恋聚焦于分割特写,又何尝不是布列松最为独特、鲜明的电影语言与视觉标签?
全片稳稳构建出形如布列松影像的割裂感,它不仅是开场镜头对身体部位的“割裂”,快速切入闪回记忆的段落同样分裂了现实,声效剪辑又狡黠地间离了我们日常观影的惯性情绪。
在那些令人猝不及防的闪回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乔的一系列创伤:童年经历的家庭暴力,参与战争时面对尸体的罪恶感与恐惧感,还有在FBI工作时遭遇的惊慌与冲击。
当乔第一次营救议员女儿,影片不是采取好莱坞经典的连续性剪辑,也不是充斥满屏的暴力与血肉横飞,而是用酒店监控器下的黑白画面,用音乐与画面错位搭配的多角度切换来呈现。
这种因声画剪辑带来的断裂感正是在形式技巧层面巧妙呼应着叙事层面里的乔—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战后老兵,一个似乎已经不存于现实世界的人。
《你从未在此》高度浓缩的视觉风格没有沦为肤浅表象,也没有成为调度与剪辑的浮华秀场。
每一幅构图都是考究的,每一场动作调度都是精巧的,每一刀都不是废笔,每一处剪切并非毫无意义,它精准地构建出乔完整又破碎的肖像,直抵他所承受的所有压抑和抑郁。
用"干净利落"形容本片恐怕最为妥帖。
在简单直叙的营救之途里,穿插几段具有分晓意义的回忆段落以及两段乔心生幻觉的幻像篇章,当沉默寡言的他,在第二趟解救中无力嘶喊出“where can we go”,片尾最后,又顺着被救小女孩说出“It’s a beautiful day”,《你从未在此》的简洁明了与戛然而止正留着余味,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抵达最为核心的叙述表达,触发最为厚重的情感力量。
我们就在沉浸感与断裂感的分分合合里见证了一个边缘者和失败者如何蜕变为自我救赎的英雄,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保持距离,冷冷目睹着乔的挣扎、脆弱与困顿,又无限渐近、认同着他,作为一个人的全部价值。
5.27写于戛纳原载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a/20170528/42944691_0.shtml(发表后有做部分修改)
《你从未在此》:当记忆杀进现实刘强爱电影我给别人推荐电影,一般要先搞清楚你大概在哪个段位。
这没有瞧不起人的意思,假如我让你给我推荐话剧什么的,我也希望你别一开始就给我推荐那些太“硬”的,慢慢来,有些人抽一辈子烟,还抽不了雪茄呢。
看完《你从未在此》,我可以把它列入我的顶级段位影迷推荐片单,它故事精巧,精巧到简陋,它手法精湛,精湛到陌生,它意义精深,精深到晦涩。
如果没有大量观影经验,尤其是艺术电影观影经验,想从简陋、陌生和晦涩中品出精巧、精湛和精深,怕是很难,完了还要骂我眼光有问题。
再补充一句就是,这部电影非常怕剧透,如果你不想丧失绝佳的观影体验,就请看完这一段后,先去看电影。
《你从未在此》严格说来是政治惊悚片的底子、动作英雄片的面子、心理成长片的里子,但主创用风格化的叙事与影像,弱化了上述所有类型特点:政治人物的腐化堕落,点到为止,救人英雄的暴力手段,浅尝辄止,主角内心的纠结挣扎,几笔即止。
更为大胆的是,敢于不断打破观众的类型期待:复杂莫测的政治阴谋、酣畅淋漓的正邪决斗、一波三折的心路历程,统统没有。
主创这么干的自信来自于本片绕到了上述类型的背面,用高度风格的手法高度写实:英雄不是变形金刚,也是有老妈,也过日子;政治人物的安保也没那么强,否则总统还能挨枪吗;反派小喽罗也不是咣叽就死,对自己这边的人和事也是有看法,还会唱流行歌的;弱女子也不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的,有机会动手自己也不会傻等……就是这些相当真实的人物设置与细节元素与十分风格化的手法在这个烂大街英雄救美的故事中不断碰撞,发生化学反应,使影片散发出非常独特与迷人的气质与味道,为“反类型”趟出了一条新路,因此,它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实至名归。
《你从未在此》的结尾特别牛逼,只要你能进入这部电影营造的杀手乔的精神世界,就不会觉得这个结尾有多难懂。
残酷的过往让乔极端痛苦,它们不仅仅只存在于记忆中,会经常跑进乔的现实当下迫害他,对他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
老妈在的时候,乔为了老妈不能死,老妈没了,他为了救妮娜不能死,妮娜救下了,她并未能给乔指出新的人生目标,于是,乔“可以”自杀了……说这个结尾牛逼,因为在这一刻,乔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联通了,我们终于对乔“精神/过往/记忆迫害现实”的痛苦感同身受。
这里可以起立鼓掌!
影片的结局还是光明的,穿着乔外套的妮娜那句“今天是美好的一天”点醒了乔——是啊,管他什么过往,管他什么痛苦,先活好当下的每一天吧!
两个人终于“走”出画面外,把恼人的痛苦留在静静的画面里、电影中,就像他俩“从未在此”。
勿念过往,珍惜当下。
当屏幕画面出现染血的锤子、燃烧的照片、一呼一吸胶袋的人头,我们仿佛预见了接下来的影片中那大量的暴力惊悚的镜头和残忍血腥的杀手,的确,出现在我们视线的是一脸冷漠的杀手Joe,连续的特写镜头推进,多仰拍的运动镜头,我们看到了他,他是退伍的老兵,没有Leo的帅气冷峻,他有着杂乱的胡子和头发,身材肥硕,满身伤疤,一拳就可以解决掉街头喽啰毫不费力,他游走在纽约黑色的巷道,也许他刚刚执行完任务。
他有一个家,家里还有一个年迈的母亲,他就是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以一个普通杀手的形象。
“40,39,38,37……”然后是反复的倒计时、呼吸声。
声音碎片组合的声音蒙太奇、断裂的画面和剪辑、不断地闪回都告诉我们:他不在这里,一直都不在。
他好像就在这里,好像就活在现实中,会吃饭洗澡、会去执行任务、甚至会和母亲开玩笑,可他一心想的是怎么自杀,怎么像从前一样用胶袋憋死自己、怎么吞刀自尽,他曾经历家暴、曾经历战争,拥有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然而他还在做着杀手的职业,他在经历长久的、单一的痛苦,他早已迷失,他的自我本身早已缺席。
不得不说杰昆演得真的很到位,冷漠、沉静、克制内敛、严肃、沉默,影片前20分钟整个基调已定,这个冷酷的、深陷痛苦的杀手就在这里。
接下来故事开始,Joe接到了从被绑匪手中救回议员被卖娼的女儿的任务,在Angle baby的音乐中,中断连贯的一系列暴力中,他用娴熟的业务手段救出了议员的女儿妮娜,妮娜也不断地倒数着,她同样懂得如何躲避痛苦: “40,39,38,37,36,37,36……”她那张冷漠沉静的脸,让他觉得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那个闪回画面不断出现的小男孩。
然而任务并没有结束,州长与议员他们肮脏的交易最终以议员被杀结尾,妮娜被再度抢走,他的Boss也被杀,重要的是他活在这个世界唯一的原因母亲也被杀手枪杀,这时,他终于没有“在此”的理由了。
镜头安静地把他与母亲送到了一个幽静的地方,和母亲沉入湖底的那一刻,本来一切也都结束了。
如果没有遇到妮娜,这一切也就是结束,但在湖中,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份痛苦在等待着他去拯救。
我对影片的解读是生命与存在,与其说是正义感促使他去救妮娜,我宁愿相信,在做出这一决定的那瞬间,他看到了解脱的希望,这更像是一种救赎。
在解救的那一场,他穿过挂着年轻裸女的走廊,所有血腥都一笔带过,还是angle baby的音乐,一切都很安静。
但,看到州长躺在血泊里Joe的表情是我最难过的一幕,那一秒他的表情很复杂,妮娜杀了州长,可他仿佛预见了妮娜的后来,他想来解救她,他想要她不会像自己一样,他想让她存在着,可是那一秒他明白,他们,无处遁形。
所以他崩溃了,脱掉衣服,他哭了,母亲死的时候他都没有哭。
他们还能去哪里呢?
女孩安静的吃着沾满鲜血的沙拉,安慰他:It’s ok,Joe. It’s ok。
就像议员死的时候,他安慰她一样。
最后一幕,他们一起去了餐厅吃饭,妮娜问:我们要去哪?
没人知道。
他开枪结束了自己。
无人问津也无人关心,这才是结束。
他终于完成了救赎和解脱。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 他和她离开了餐桌,像从未在此一样,事实上他们终于开始Be here。
这是这次上影节我看的第一部影片,影片的视听做到了完美,故事也深深打动了我。
是我喜欢的电影。
电影:你从未在此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2017)导演:琳恩,罗曼萨 Lynne Ramsay(英格兰)一个惯用榔头锤人的杀手,在电影里表演了无数次自杀,试着用塑料袋套在头上,然后试着用匕首刺穿喉咙,试着跳火车轨……听来来很丧,不过都没有成功。
这部杀手题材的片子还是有点点刺激感的,尤其是魂斗罗一样穿越整栋楼去救了金发萝莉,大量暴力镜头足够满足寻求刺激的看客眼睛。
但确实也是有点丧的,电影骨子里有很哲学很佛洛依德的情结,喜欢简单直接说故事的人,基本可以绕行。
80分钟剪辑紧凑,没有拖沓的长镜头,暴力起来血腥四溢,温情起来又恢复了欧洲电影的精致温暖。
时间线里有很多插叙片段,给观影的人错乱慌张的共生感。
导演Lynne Ramsay本来就是一个很爱探讨哲学问题的人,看了这个片子觉得还不错的人,建议可以去看《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我们需要谈谈凯文),也是戛纳得过奖的。
(for那些得奖控,有戛纳加持你们放心看。
)胖杀手joe到底有多少种病?
一个有抑郁症,战后心理综合症,躁郁症,轻微恋母,看得出他非常的挣扎,十分渴望死亡,尝试过一百种方法。
无人知晓,从简单可爱的小正太成长成能一把榔头闯天下,下手果断专业狠辣的络腮胡大叔,经历了什么?
电影不断闪回他经历家暴、战争、和杀人场景,也许是一部分答案。
母子关系是导演一直的关注点这对亲密的母子关系,给了络腮胡杀手joe,一万次自杀未能遂的动力,生存的希望和意义寄托在妈妈的身上,妈妈身体已经十分衰老和消瘦,头发也全白了,但她也仍清楚记得joe20年前女友的名字和长相,看完鬼片也只有joe能带给她安全感的人。
杀手这个战栗的设定,不妨碍两人相处时,也不妨碍跪在浴室地板上认真清洁的他,相处时温情细腻常常爬满Joe的脸庞。
找到新的起点,从另一段依赖开始?
一个穿着白衬衫,黑西服,抱着母亲水葬的杀手,为什么不顺势结束这个故事?
是要复仇么?
大概,他是看到黑暗湖底的忽然出现的光和光里曾经救起的议长女儿的脸,大概这一刻挂念的人会一生挂念。
所以,抖落口袋里的石头,从一万次自杀里joe救回了自己,奔回再一次救金发小萝莉的路上。
彼此给过一丝温暖的人,大概都可以相互拯救生命。
爆了头或没有爆头的结尾,导演扔了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也算留个比较开放的结尾,joe完成了杀手任务,窗外天气不错,和新的旅伴出行下一段人生旅程, 此时餐厅人来人往,生命仿佛喧嚣不止,也许偶然遇到,也就能走完剩下的一程。
<你从未在此>这是一部电影,看的过程觉得导演是个艺术家,片子是部艺术片,更是一部很好的心理片.导演的让我佩服之处就是他运用了简洁的视觉表现方式来表达人物的情绪感受,心理活动.它很真实地借着一个比较典型的极端的故事来描述了“强迫性重复的内在模式和命运”是怎么回事.以及,原生家庭给个体带来的人格上的影响,前因后果.整部没有几句台词,故事的讲述也很隐晦.通过短暂的一闪而过的画面去让人猜想到主人公乔所做的, 关于他的职业,他的生活,还有他的心理困扰,以及他的成长经历——他为何如此.他很易激惹,暴力,有强迫和焦虑症状发作的时候,他需要服用精神类药物.他的生活只有他和他的母亲.他看起来有五十岁左右了,但是他的内心一直是那个小男孩.那个被变态的父亲虐待的,那个需要保护母亲不被伤害,充当母亲的拯救者的小男孩.可是曾经父亲对待他的方式已经内化成为了他的内在模式和人格.曾经被对待的方式,强迫性重复在他对待自己身上,容易否定自己,自罪自责,“如果没有保护和拯救自己在意的人,那就是自己的错,无能,软弱”,陷入焦虑抑郁.这一点在他没有能够找到尼娜(受虐的小女孩)时,刻画的最清晰.另外的一闪而过的描述,应该是他曾经目睹一个孩子被枪杀,还有那些死掉的年轻女孩的时候.这些片段他每次闪过头脑就会焦虑发作.而焦虑发作的时候他就需要用胶袋来套住脑袋让自己获得平静......曾经他父亲用来控制他以及用来自我恢复情绪时候会这样做,同时他父亲也会同样的把胶袋套在他脑袋上. 曾经被对待的方式以及内在因受伤而暴虐的部分体现在他对工作的选择上.曾经他是一个士兵,后来他做了一名职业杀手. 用胶袋蒙住对方的脑袋和使用铁锤能够满足他心理上的快感和需求:重复小时候的情境,获得自我释放.典型的施虐者与受虐者模式.曾经被对待的方式需要转嫁在别人的身上,才能感觉到轻松和压抑的愤怒被释放.这一点在生活中极其常见的就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长大之后又会复制到自己和孩子身上,曾经的痛苦转嫁到孩子的身上,个人就感觉很轻松了.无数的父母无意识地在这样做,无数的孩子在承载着大人的内在模式,再一次痛苦的轮回.我解释一下, 孩子小时候的感受如果是被严重忽视的,作为大人的“容器”和“心理上的父母”,去无条件满足父母,更加有可能作为傀儡一般的存在.真实感受被严重压抑以至于扭曲. 因为小时候是如此被对待的,内化了这个“父母”作为人格中的一部分,而被严重压抑扭曲的真实负面感受,会成为一股极强的破坏力和攻击性,会成为施虐的一股巨大能量. 而自己的感受又需要通过关系让对方体验到,但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那个痛苦恐惧受伤的无力无助的内在小孩,需要借.着某种方式出来,如果自己感受不到,就需要让对方感受到.但是对于乔来说有些不同的是,他偏向于“保护者”和“拯救者”的角色.他的施虐冲动没有像他的父亲一样,指向于弱小的孩子和弱者,而是指向于像父亲一样的成年男性.他会把“内在受伤的小孩”投射给受伤的孩子,渴望去保护和拯救他们. 对于从来没有被爱过的乔来说,从小的使命就是保护妈妈.反抗爸爸.这样活了快一辈子.命运在这样强迫性重复的齿轮中.他没有去重复父亲的方式去祸害自己的下一代.他选择了一份可以释放满足施虐需求的工作.当他失去了他的妈妈之后.他的世界崩塌了.这个中年大汉,内心一直是一个为了保护拯救妈妈而活着的小男孩.对于从来没有得到过爱的他来说,妈妈就是他活下来的意义和整个生命的支柱.所以他带着妈妈,穿扮整齐,来到一个美丽的湖畔,先把妈妈尸体沉下,自己再下沉.就在下沉的时候,他在窒息时候的感觉回来了.如小时候每次被父亲用脑袋套住脑袋的时候一样,窒息的时候他会倒数数.被虐待性侵的尼娜也是如此.用倒数数字的方式来度过最痛苦最害怕的时候.顿时,他的生命中出现了一道光.对,他需要去拯救小尼娜.她已经失去父亲而且正在受伤害.她需要他.我心中涌现一阵凉意和感伤:[一个从来没有被爱过的人,活下去的理由是因为"被需要”,而不是因为“我需要”. 若不再被需要,我就没有了活下去的意义和价值.]当乔赶到时,小尼娜,已经把性侵她的州长杀了.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第二个乔的故事.从一个完全无力无助极度恐惧的弱小的孩子, 到开始有力量去保护自己--释放黑暗面的部分.尼娜随后在餐厅吃饭,乔终于找到了这个表面上是他来救她,实质上需要她来拯救自己的小姑娘.尼娜对他说:“没关系的,乔.”这个部分我联想到了每一个懂事的孩子.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说:“没关系的,爸爸(妈妈).”明明是需要被照顾被安慰的孩子,此刻是一个照顾大人的感受的大人.所有懂事的小孩都是让人心疼的,因为他们有着无法言说的伤口.内心深处是受伤的.然后他们去了餐厅吃饭,乔问尼娜:要去哪里.尼娜说不知道. 反问乔,乔说你想去哪我们就去哪.尼娜依旧表情空洞,然后起身离开了.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乔的世界再次崩塌.这个中年大叔职业杀手大汉,外表是强壮的,内心是脆弱不堪的.我只是看不见的空气,除非有人需要呼吸.此刻餐厅欢声笑语,风和日丽,音乐欢唱.但这一切与我无关.因为我从来没有存在过,从来没有被爱过,从来没有真正地活过,我作为一个行走的死尸,世界没有了我,就像我从来不曾来过这个世界一样.我不曾存在过.所以,我死去也毫无关系.即便我死了,这个世界也没有人会在意.我不重要,我只是一个工具,从前是,一直是,现在也是.没有人需要我了.一个人孤零零,活着如同死去.所以,工具可以死了.我佩服导演和编剧用了如此一个精彩的片段来无声地演绎乔的心理活动.非常艺术的巧妙的表现方式.然后,尼娜出现了(大约是去洗手间回来了),说:我们走吧,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然后乔,并没有真的用枪把自己爆掉.再一次印证了那句话:只要活着,就有转机,就会有希望.往往只是一念之间.再等一下,再等一下.多一点耐心,再一点耐心,黑暗过后,光就一定会出现.一个孤独的不被爱的灵魂,不管等多久,另一个为你量身订做的孤独的需要被爱的灵魂总在前方等着你.而这一路走来,不断遇到的是,自己.一直以来,需要保护与拯救的,是自己.如此,构成了关系.你对她的爱,成全了你对自己的爱.你对自己的爱,反过来让你有能力爱她(他).这是一个有关于爱的故事.当我感受到爱与被爱,于是我是存在的,是快乐的,是幸福的.当我不曾感受到爱与被爱,我并不存在.我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空气和尘土,我是一个被抛弃的孤独的小孩.一个受伤而绝望的小孩.在乔去州长家找尼娜的时候,背景音乐歌词,透露了导演在讲一个有关于爱的故事.
这是今年最后一部电影吧,也是第一篇影评。
非常感人的一部作品,很少的对白,却在用力地煽情。
每个人物都很丰满,有血有肉,这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
1. 一个有创伤的杀手,Joe从头到尾都在构思自己一个个自杀的场景,但是,现实中,他靠“赡养母亲”而苟且生活下去。
然而,因为一次任务,母亲被杀。
执行完这个任务- 救出小女孩nina- 就成了他最后的夙愿。
2. 派去杀Joe母亲的杀手,他在身负重伤后,没有拖着身体往门口逃,而是往Jeo所在的厨房匍匐过去。
Jeo问他: 你这是去哪?
他停下来,仰面躺着。
Joe给他服了一颗止疼片,问到底怎么回事。
杀手一五一十地告诉Jeo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个有良知的杀手,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违抗命令,在最后时刻希望得到自己良心的“救赎”。
他说完,哼唱着歌,握着Joe的手,慢慢死去。
Joe躺在他的另一侧。
他们并排着,他们握着手,他们都是杀手。
3. Nina ,未成年,漂亮的金发女孩,议员的女儿。
在父亲口中,一个因为母亲离世开始叛逆的少女。
可是,她却是被出卖,早早卖身的“高级娼妓”。
Jeo的第一次救援,打开了Nina求生欲望。
一直沉默不语的Nina在再次给带走时,终于懂得呼救: save me, Jeo. save me!
4. 当Jeo再次赶到Nina身边时,他哭了,他发现14岁的Nina 浑身都是血, 却在狼吞虎咽地进食,仿佛已经很久很久吃不下去东西了。
Jeo跪倒在地上,哭着,似乎在恳请“晚来一步”的原谅。
Nina停下进食,转过头,看着她,轻轻地说: it's ok Joe. it's ok.。
淡淡地两句,Joe 得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救赎。
他的“晚到”让自己的母亲死于非命,而这次正当他以为又“晚到”之时,Nina的出现救了绝望的他。
5. 结尾Jeo告知Nina不知道下一步该干嘛。
Nina起身,他以为nina离开了,又开始幻想自己死亡的样子,nian上洗手间,出来拍了Jeo的头: let's go , wherever. 一个是在寻找自己活下去意义的杀手,一个是重获保护和关心的女孩人,人和人走在一起,靠的不是血缘,而是感知到彼此命运殊路同归。
就像两条流浪狗,有伴总比被抛弃的好。
(影评尽量简短,漏掉细节,希望留下一些悬念给还没有看的人。
)
或许是我比较老套吧,这片说它独辟蹊径也好,风格迥异也好,格调高冷也罢,怎么都行。但对我来说,它唯一没做的事情就是好好讲故事。
迷乱,狂暴的氛围在导演的超强掌控下近乎侵略性的感染到了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留白手法的使用保持了电影的紧张感和神秘感。对母子关系细腻的刻画弥补了对杀手性格的塑造。杰昆·菲尼克斯这次绝对是实至名归。
模仿这个杀手不太冷没模仿到位。呆滞的表情、莫名的沉默、怪异的音乐,自以为是的装过了头就是什么都不像
50、49、48、47、46、……惊艳指数爆表的影像质感!困兽犹斗,独胆英雄。PTSD、窒息、恋母、发丝,在闪回间惊鸿艳影。与你携手赴余生,I&#39;ve Never Been To Me。这个杀手不太冷,It&#39;s A Beautiful Day!
I love you I do, angel baby. 戛纳两遍,柏林一遍新版。2017年度最佳。我绿木当代音乐大师。
真的很不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和剪辑。。
电影,不仅是一门视听的艺术
墨西哥人说,太平洋是没有记忆的。失忆的我,却在郊外小河里获得了记忆。一直以为,桥上的风景是没有意义的。直到你上了我的车,才懂得风景的意义。记忆是对我的处罚,击毙女孩和母亲的脚都僵直着。风景是给你的礼物,倒行的雨滴和你都珍贵。那个男人临死前握住我的手,就像我只爱吃绿色糖果毫无意义。
电影说到底,是一门关于创造力的艺术。本片将简单的故事讲得既有技巧:匠心与天才无处不在,电影语言上的神来之笔极多,又极其合理,该细腻的地方细到极点,该装逼的时候稳得一逼,令人啧啧称奇的好看!本片的诞生,再一次证明了在真正牛逼的电影面前,一切当下的其他艺术形式,都显得不够力度。
以类型片之象包裹反类型之核,去故事化的叙述反而迸发出更强大的戏剧力,充盈着强烈风格化的影像外更不能忽视的是沉浸感和参与度十足的音效剪辑,多管齐下,堪称一场彪悍的视听盛宴。
不装逼会死的导演和不装逼会死的演员。和同获最佳编剧的圣鹿之死风格上非常相似,基本上就是在影像上精雕细琢,不好好讲故事的原因是“我有风格我不愿意”,然后为了搭配“风格化”的视听而让演员面无表情,故弄玄虚到难以忍受。圣鹿之死还有神话中复仇诅咒的神秘色彩,这部却偏爱最容易做作的闪回和
两个没想到:一、原著作者是写Bored to Death的Jonathan Ames;二、片尾鸣谢纽约州长办公室,感谢献上狗命一条的吗?
1.不得不承认,构图很讲究,杰昆演技仍旧,调度很有feel,配乐很牛,剪辑很有噱头,剧本很优秀,展现了导演不拘一格的意识流。2.其实没怎么都不懂,甚至有时候觉得很无聊,几处倒序和乱序的手法很凌乱。色调很暗,看得很累。1是超我,2是本我。
好故事不好好讲,非要用看似繁琐却十分浅显的视听语言来表达。因此俗故事与高级表达形成有趣类比。好的,喜欢任性文艺工作者。
Lynne Ramsay is. Too. Fucking. Good.
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极简剧情,意识流满溢,视听层面极佳,大于文本,过于喧宾夺主,颇有炫技之嫌,略显做作了些。整体观感居然像是另一部《好时光》,午夜奔走,迷茫且挣扎的宿命救赎,但不得不服人物塑造是饱满有厚度的,情绪变化拿捏得十分精准!不过这杰昆·菲尼克斯怎么成这样了?!
9.0/10 大银幕重看,第三遍。2010s最好的电影之一。剪辑太牛逼,这片的心理蒙太奇算得上当代电影中的最佳运用。高级的视听语言,纯影像的胜利,拉姆塞在形式主义的框架下把一个类型文本拍到了艺术片层级,本质上与NWR的Drive是同一种电影。华金的表演和绿木的配乐更是让本片的品格再上一层。(详见长评)2023.2.8号@PCC
又是一部看技术的电影。细腻构图,精细剪辑,放大的细节声音,闪回和眼神构建的一个简单的类似taxi driver 的故事,要从以上的要素看这个故事而不是对白,会拒绝很大一部分人
180621@天山
3.5风格感出来了,但奈何故事实在太二,如果说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对70年代病态美国社会的分裂与虚妄有着深刻的洞察的话,这部完全悬浮在21世纪无政府主义后真相时代的孤独杀手除了童年家暴和战场噩梦之外营造的窒息感却隔靴搔痒,音响效果成了最大亮点,可惜表演剪辑等技术都成了绣花枕头空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