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的新发展不是需要一大堆票房很高的商业片,而是需要一些反映现实的令人深思的片子。
在前段时间《我不是药神》的横空出世,让大家看到了现实剧情片带给大家的力量。
在片子当中,病痛和金钱和人性三者的矛盾扭曲、交杂。
在观者感受到村民的质朴、善良所欣喜的同时,又对村民的愚昧无知感到悲哀。
一条怒江隔断了多少人情?
电影的主要矛盾在于主角喜儿丈夫的病痛和贫穷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为了拯救丈夫,喜儿向村民下跪、甚至提出愿意改价的条件。
只为了大家能够帮助她,希望大家能帮忙按丈夫的呼吸球和能够借钱救助。
可是在现实面前,村民单纯的质朴是不足的。
人们的无私总是有所限度的,在无私过后,自私便爆发出来。
片中角色为了让喜儿改嫁给他,在村里放出各种流言蜚语,让大家误会喜儿和村民王富贵之间的关系。
片中老村长一句话深刻的体现了赵柱子的无情和冷漠“你坐在岸上和江里的人提条件。
”在一片猜疑当中,甚至喜儿的婆婆和丈夫都相信了赵柱子的话。
这一切的猜疑让,喜儿和王富贵都感到十分的无助和愤怒。
直到片子后面情感的爆发,喜儿把粥水泼到不信任自己的丈夫脸上、王富贵拿斧子威胁质疑他的村民。
情感的爆发让大家体验到在每个人都变得自私之后被怀疑者的无助和愤怒。
可是虽然因为赵柱子的捣乱之下,村民都怀疑喜儿和王富贵。
但是却没有降低对喜儿一家的救助,该帮忙按呼吸球的孩子帮忙按呼吸球,该帮忙干活的帮忙干活。
这种“帮的就帮”和“相互拉一把”的心理,让我们感受到村民之中的人情味和真善美。
对于那个村子来说,其实大家都有一点连带关系。
不仅是血缘的关联,还有地域的关联让他们的命运连在一起。
直到最后的误会被化解,大家又更加齐心合力的帮助王富贵做出来仿制的电动自行车呼吸机。
电影虽有少许瑕疵,但它的意义已经大于这些瑕疵,也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贫穷和疾病给到中国贫困人口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值得深思。
机缘巧合之下,看了这部年轻导演张峰的国产电影《心之界限》。
电影没有浮夸的叙事和特效,只是认真的讲述一个发生在西南农村的小事儿。
这电影让我想到了《奇迹男孩》,「正确与善良之间,你会选择什么?
」「善良的A面。
」 为了让丈夫活下去,妻子喜儿做了他的第二个“肺”,一次又一次的按压,同呼吸共命运。
家境并不宽裕,为了给丈夫治病又欠了很多外债,喜儿没放弃过丈夫,即使医院都不肯收下的病人,村里人也帮衬着准备下葬的事宜,但这个傻姑娘依旧用自己的努力去延续丈夫的生命。
全村的人从开始的冷眼旁观到最后出钱出力帮忙,「人情味」这种在钢筋水泥的大都市里慢慢缺失的宝贵品质在一呼一吸之间滋养壮大。
这年头说到「人情味」,不免得有人讪笑,不合时宜啊,这故事里有很多善良的人,生命的延续的每一秒不是奇迹而是人情味带来的。
善良这种东西会感染和传播开来,如同星火燎原,原本狭隘自私的想法也会被净化。
少数人的善良带动了多数人,看着一群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在人在不经意间带给你的感动,你会觉得这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正确的B面。
」 什么是正确的选择?
生活难以为继,欠下一堆欠款,又非要倔强的不离不弃照顾一个连呼吸都不能自主的人。
不仅仅让自己活得很累,让周围的人也很累,躺在病床上的丈夫每活一分钟也是煎熬,值得么?
空间维度的另一面。
喜儿和婆婆最终放弃了他,解脱的何止是一个人。
翌年,喜儿改嫁,年底有了孩子,善良的她还是坚持照顾以前的婆婆,一起慢慢的还清欠款。
虽然日子也不是很富裕,但这个女人之后的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轨,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如果这故事按照这个维度去发展,也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了。
但如果电影真这样讲故事,那还传达什么「真善美」呢,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咯。
就是这样一个很朴实的故事,槽点就是有些演员过于浮夸的演技,因为没用什么大明星,就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有一幕细节比故事本身要打动我,就是运送病人回家,在索道边上,那两罐让来让去的红牛,这让我更坚信,人之初性本善。
结尾的片花看得出摄制组各种艰辛,索道上的拍摄,村里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其实能质朴的讲好一个故事,能用心做自己的本职就是最棒的。
电影《心之界限》以丈夫生病为引,描述了一对夫妻为治病而上下求索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挣扎的结果依然是徒劳,活着的人的生活仍要继续,围绕丈夫生病求医和借钱等相关的故事、情感纠结、善恶博弈,终究随着电影的结束而逐渐被掩埋入土,虽然依旧在未来的生活中发酵,转变成新的动态和生物,但是至少在电影中,终归被希望覆盖,被未来掩埋。
喜儿是剧种饱受摧残的典型性农村妇女角色的代表。
作为主角,电影《心之界限》并没有自始至终的呈现出其勇敢,或者自始至终的歌颂其情操。
剧中不止一次的明示暗示喜儿想过死,希望借此寻求解脱。
喜儿的挣扎使之像一个人,而不是悲情女英雄。
但是电影《心之界限》中并没有深入刻画喜儿与丈夫的情感,“你以为我不想死吗,我是怕我死了之后,你会孤独死。
”也只是作为丈夫阿圣自我阐述不敢死去的理由,可其中有几分是为了妻子,几分为了自己,谁也不得而知。
电影中,喜儿或者为了丈夫的生病不止一次的大哭,神情木然,甚至躺入未下殡的公公的棺材,或者是为了丈夫生病需要的钱款,求遍全村,给村长下跪到半夜,答应肯借钱的柱子,只要柱子肯借钱,“如果阿圣死了,喜儿要改嫁给柱子”,甚至愿意承受婆婆和丈夫、村中舆论的多重怨恨、猜忌、攻击、嫌弃。
喜儿到底图个什么?
这是我观影阶段自始至终的疑问。
按照《中国婚姻法》,喜儿有离婚的权利,虽然从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观角度,其在丈夫病入膏肓时离婚违背道义。
但是这也说明喜儿并非完全必须与阿圣及婆婆绑定。
那么,丈夫阿圣又有何依仗喜儿不会离开自己,无论自己如何脆弱如何折腾?
似乎电视电影中但凡生病中的人都会有自私任性的权利,于是可以借陪伴志名,行欺负、欺辱妻子之实。
剧中始终没有介绍喜儿与丈夫之间是否存在爱情。
生活也始终是妻子喜儿来支撑,无论是为丈夫治病的支出还是物质生活的支出,丈夫和挑剔的婆婆似乎也只是喜儿的腿挂件,还是拖后腿的腿挂件。
如此,不得不思考,在这场婚姻中,丈夫阿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是为了烘托喜儿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是为了引出故事情节,还是为了表现求医难生活难?
然而无论是以上哪种,阿圣的丈夫形象也只是被符号化,缺乏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却要求妻子回报、付出,这与中国封建社会底层家庭并无任何不同,当然放在当今社会两性热点话题中的“婚后变相失夫”也是契合的。
由此可见电影《心之界限》隐含的两重涵义,即从婚姻家庭层面来看,剧中的喜儿既活在封建社会中,又成为新时代婚后一切只能靠自己,丈夫形同虚设型妇女的典型代表。
这也是电影《心之界限》的时代性、社会性价值所在。
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人们对生命的珍视与守望,面对身患重病的阿圣,老村长、喜儿、王富贵和乡邻等全力救助、帮扶,这些点点滴滴的行动中折射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敬畏、珍惜。
影片中,大家并不吝啬献出自己的爱,都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守护生命,他们制作呼吸机、置办丧事的过程,其实就是守望生命的过程。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个体何其渺小,可这并不是置一个生命于不顾的理由。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影片就是一曲守望生命的颂歌。
任何一部影片上映,大众都会褒贬不一,有喜欢的,也有吐槽的,毕竟要让每个人都喜欢的确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该部影片让人感受到温情世界的淳朴与善良,涤荡了繁华都市的喧嚣,让人深刻领悟到“人性本善”的真谛,值得我们为之鼓掌。
可美中不足的是,当中的演员并不是炙手可热的明星大腕,他们身上的本土气息较重,有些地方处理得稍显生涩,而有的人却极为欣赏这种“不做作的朴实”,这大概就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义吧。
电影中,主人公都住在大山中,看病得通过溜索渡过怒江才能去到县城,去到医院。
但是哪怕是县城里的医院配套设施状况也不良好,仅有一台呼吸机。
试想一个县城人数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几十万人口的医院,只有一台呼吸机,急诊的病人要如何处置?
莫说村庄和县城,在我生活的二线城市大医院的床位也常常不够用。
有一次我手骨折住进省里最好的骨科医院,没多久床位就开始供不应求了,一天看到一个身上满是血,膝盖还在不停冒血,整个腿形状扭曲奇怪的人被人架进医院,没有椅子可坐,没有床位可趟,只能坐在角落一个连靠背都没有的板凳上,阵阵呻吟表情痛苦。
过道上的床铺都已经发放满了,大伤小伤都都只能这样躺在走廊上,人来人往被注视着自己的伤。
每次拍片都要排许久的队。
我国医疗资源看上去如此匮乏、治疗价格常常非常高昂是为什么呢?
那条江,是救活阿圣地希望。
男男女女都用溜索穿越着它,让山里的人能见到新鲜的外界,让阿圣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科技和制度的进步让现在的人在生病时有了更多活下去的机会,暑假大爆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上万块的格列宁也纳入了医保。
《药神》里的故事在拍成电影后我才知道有真实的例子,这部里的故事在几年前就听说了好几例,不知道电影创作者们是否根据我看过的哪个例子获得灵感来创作的。
印象深刻的是福建一个姑娘,父母四年连续不断按呼吸机上千万次来维持她的生命,当记者去采访时,呼吸困难的她忍不住哭了,不想让父母再这样被她拖累。
一个呼吸机当时要七万元,治病已经花去家中所有积蓄和能用的钱,再也拿不出钱来了。
看到这个新闻当时特别震惊,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想起来这件事觉得很难过。
父母亲人总是那个最无私的人,即使让他们的生命充满苦难也一直站在自己这边,承担着一切。
阿圣地父母年老,妻子喜儿无怨无悔地按着呼吸机,村里的乡亲们也都组织起来二十四小时按呼吸机,连与自家有前嫌的王富贵也帮助到天黑才离开,情感,有时薄如绵绵小溪,有时厚如延绵江河。
乡亲们都是质朴的,他们不懂科学没有技术,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帮阿圣活命,正是在一个村庄中,从小长大互相照顾,能有这样的情感,能答应这样的要求。
在大城市中,连邻居都过了很久才知道,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集,更谈不上帮忙。
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老百姓,有许多是比农村居民可怜的,工业信息化夺走了人与人亲密交往相互信任的机会,在遇到困难时只有冷冰冰的工具:法律、金钱、地位可以让人得到援助之手。
城市更先进,更文明,更独立,但是不代表处处都好过我们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农村。
现在城市中虽然有各种社区,但是只是一起热闹的圈子,并无法提供亲情一样的感受。
每当从老家回到城市,我都会明显感觉到人情从热到冷的过程。
在文明不那么发达的地方,虽然人们爱多管闲事充满好奇,但是帮忙时也非常热心让人不习惯,城市里好像什么都要靠自己别人尽量不要麻烦。
这其中的差别或许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深刻的体会。
人间情感,一个像点点水滴,一个滔滔大江。
在看《心之界限》的时候,刚开始的情节老是会让我想到《图雅的婚事》,但是后面看下去又让我想起了《我不是药神》,虽然总体看来这三部影片并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于人性的探讨。
《心之界限》整部电影通过对于人物群像的刻画,从前期的冷漠到后期的转变,反映出了以喜儿为代表的善良的人性终于润物无声地滋润了她周围人的心,让整个村子也充满了人情味。
如果对于一个普通的村子来说,这可能不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但是故事发生地不一般。
云南怒江峡谷一侧的山里,出入村子要靠江上的溜索。
从表面上看,这个界限来自于恶劣的地理位置。
但是这个界限也是在说村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村子,它的村民之间整体的变化,其实是很有看点的,而导演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让这个村子不是孤独地存在的,而是打破了这个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让大家变得温情了起来。
早在古时候,我们的先贤就对人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亚圣孟子说,人性本善。
荀子说,人性本恶。
人性的复杂可见一斑。
对于不少人来说,电影故事发生地是一个类似于世外桃源的地方,近乎于与世隔绝,在一开始观众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以为这里的人都是很淳朴善良的,但是随着电影情节的铺开,观众会渐渐看到人性是复杂的,就是再善良的人也有自私的一面,但是就是看遇到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有没有被感染表现出自己善的一面。
在这个过程中,喜儿的做法无疑是一针催化剂,她让村民们看到了善良的力量,也引发了村民自身的反省,从而达到从冷漠到温情一个人性的转变。
电影相对于同期的很多商业电影显得十分朴实无华,没有大牌演员,没有炫酷的特效,看起来并不是很值得一看,其实不然,这个电影胜在对于人性的刻画很真实,让观众感受到善良的可贵。
因为对于有些人来说,活着可能都是很难的事的时候,她仍然选择善良地对待,这就显得尤为珍贵。
也是给了观众一种直击内心的感受,即使人活得再艰难,我们仍要保持善良。
云南怒江,对于现代的都市人总是一个充满着野性与神秘的地方。
那里群山环绕,山岭险峻,一条奔腾不息的怒江,把世代在大山里的村民与现代社会分隔,一边是绵延大山的淳朴与贫穷,一边是现代社会的繁华与发达, 《心之界限》用一个重患家庭的视角,徐徐讲述了怒江那头的大山,以及大山里人们的故事。
这个完全由云南本土演员完成的影片,并没有类似于其他电影一般,从拍摄到宣传都充斥着各种噱头与热点,而是用纯真和质朴的镜头讲述了一个围绕着山寨医疗器械而引发的大山里人情冷暖的动人故事。
影片中的几个主要演员人物性格比较鲜明,演技不俗。
为丈夫续命而隐忍坚强、压抑一切的喜儿;一心救人,受尽委屈的富贵;心术不正,外心邪念的柱子,还有古道热肠,顾全大局的村长,以及村民在电影前后的情绪转变,同样是导演想重点表现,这些演员将山里人的热心,淳朴,耿直,狭隘演绎的出彩,同时也深化出导演对于大山中人性善恶、利他利己的种种探讨。
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一个是在喜儿公公去世后,喜儿身着孝服,一个人躺在棺材中,透过棺材里面的视角,展示局限的夜空。
导演运用这个镜头,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喜儿的压抑,无助与绝望,让我十分惊艳。
电影还有一个很大的看点,就是怒江的风景。
刚开始,就展示了怒江大山的夏与冬。
青翠的夏与萧瑟的冬,勾画出怒江大山的绝妙风光。
溜索也是本片的亮点,怒江大山里的人数代出行都是靠这条连接怒江两岸的溜索,它连接的是原始与现代,连接的是人情的冷与暖。
这可能也是影片想表达出的界限的沟通与突破,怒江将大山与现代社会隔绝了太久,当溜索将怒江两岸连接起来,这条天然的界限被打破,那么人心的界限呢?
是否被打破,还是坚守千百年来的纯善,导演在电影故事背后也一再探索。
怒江的水千百年来奔腾不断,大山里的人与故事也不断发生,与现代社会在不断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坚守的心,坚守的善良,就是那条山里人不断坚守的情吧。
机缘巧合之下,和影迷会的成员去看到了这部影片《心之界限》,只觉得眼前一亮,因为它和现在层出不穷的商业片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格调,这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影片。
一开始,是被它简单质朴的画面所吸引,这部影片的背景是一个落后、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没有完善的设施,交通非常不方便,甚至一条怒江还将他们与外界之间的联系阻断,进出村庄都要依靠细细的一条溜索。
而影片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是淳朴的村民形象,虽然没有华丽的服装、造型,却看起来十分真实。
虽然,这部影片没有对环境的强烈渲染和对人物的过度刻画,但是却能在不动声色中,一点点解构出一个小村庄里的人情味。
这人情味一开始被一场分工明确的葬礼所揭露,接着便是被一个小小的呼吸球所维系着。
全村的人日日夜夜,不辞辛劳地按压着那个呼吸球。
手酸了,自家的活计也干不了了,也只是随口抱怨几句,却一直信守着这诺言。
这一份淳朴和善良,是城里忙着赶走病人的医生所没有的。
然而这部影片的意义却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一层面。
人心虽善,却也会因为一两句流言蜚语而起了隔阂,也会因为一两句挑拨离间而变得互不信任。
就是因为这些隔阂和人心之间的不信任,才让悲剧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让生命变得如此脆弱。
喜儿对王富贵和柱子的欺骗是隔阂,村长一次次的隐瞒是隔阂,还有阿圣爸的一言不发的牺牲也是隔阂。
而这一次又一次的隔阂使得人心间的邪念和报复不断发酵,让柱子对喜儿一家的怨恨不断加深,让他最终把阿圣的死亡当作了心灵上的安慰。
这隔阂也让从一开始就帮助喜儿的王富贵心灰意冷,面对昔日热情的乡亲们的孤立,还有昔日好兄弟阿圣对自己的误解,他最终崩溃了。
有时候,仅仅拥有善良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会让事情陷入更遭的境地,因为相互理解才是开启人心的钥匙。
人心的界限需要坦诚和换位思考去打破,开诚布公、解除误会、坚守初心、保持内心的一份善良,最终才会守得云开见日来。
还记得片子开头,老村长说的一句话:“这死没良心的怒江水,隔断多少人情!
” 但是隔断人情的又何止是这涛涛的怒江水,而连接人心的又何止是这一条细细的溜索!
看了一个电影啊!还是感觉还可以的啊!可以的啊!
这个景色很熟悉,很多年前看过新闻。剧本不错,演员看着并不熟练,但表现还是到位,有善良之心,无奈也会被误解所伤。话说穷真的会死人的。
其实我觉得我应该是喜欢看这部电影的啊!好看的。
蛮不错,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这样真实朴实的片子来冲击我们的视野!期待善良这东西能传播开来。
很好的题材,而影片的表现一般,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汉拿羊换电机,回村的路上被坠死在铁锁上的场景。全村人的朴实善良与愚昧无知,让人突然感慨万千……
像山一样坚强的电影
毫无逻辑的意淫。
其实演技啥的有点尬,突出就是真实了,不同于其他电影的就是展现了农村真实的另一面,坚持无意义吗?那就应该放弃吗?你又将作何选择?声明放弃插管,选择有尊严的死去,也许我们都要提前准备好……
强行拗价值的村长大爷高级黑效果满满。题材是中国版一呼一吸,画面有点上个世纪但取景很妙,故事就给个鼓励分吧
影片本身就内容来说,还是挺朴实感人的,塑造的内容很平凡,但看完却很有感触。
体会到了那种坚强,真的是非常的现实啊,直击人心灵上的震撼。
小众题材电影 电影本身故事就很不错的 推荐去看看
一部好剧,赚取了很多人的眼泪,正能量澎湃。
真的是非常强的,也体会到了没有钱是那么的不容易,对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很有深度的一部电影,建议大家看看,值得推荐一下!
真实到直击内心,现在的社会普通人光是活着就不容易的,生活再苦,也要保持心底的那份善良
拍得很电视剧化,也很小家子气,偏向于现实却显得不够现实,开始怒江的镜头看到后来完全没有意义,片中还出现了前后色调不一致的地方,都让整部电影的质量大打折扣,结尾用现实事例也与影片人性等主题缺乏联系。同样是关于呼吸机的电影《一呼一吸》就更好地融合了爱情和纪念等元素,格局要大很多。
完成度还不错,配乐用的略多,农村题材挖掘潜力巨大,但难度也很大(一不小心就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本片还是浮于表面了,人物塑造也不够饱满立体,但还是鼓励一下。
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价值观宣传片。
怒江两岸,多好的题材呀!就是风格上没有把握的太好!虽然拍摄是有难度,但是长短镜头之间的转换,有点不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