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太好了,看的好过瘾。
应该给5分的片子。
在那么荒谬的年代,几个年轻人对外面世界那么的渴望。
他们的爱情很纯粹,过了那么多年,想起来还那么动情。
时代、梦想、爱情、友谊、特殊事件(三峡移民)、特殊群体(知情)等等,都令人触动。。
另外,想起了刘烨的《那山那人那狗》,也是拍湘西的。
小提琴的弦音和张家界的自然景色搭配得挺好。
关于那个谜语,究竟是什么?
什么鸟飞来节节高什么鸟飞来像双刀什么鸟飞到天池里唷什么鸟飞来伏青草鹞子飞来节节高燕子飞来像双刀塘鹅飞到天池里喔野鸡飞来伏青草为什么在耳边轻轻诉说答案之后,大家都窃窃地笑?
孤陋寡闻的我一直以为巴尔扎克是个音乐家……带“巴”的似乎只有巴赫吧……两个男孩分别用巴尔扎克和福楼拜两种方式来爱这个女孩。
和所有带有“农村女孩”标签的女孩一样,她说要走出去寻找新生活。
标签在这个电影里面很明显。
这个和作者有关。
作者是旅居法国的华人,对祖国的印象,也只能以标签作为来源。
或许在那个乱哄哄的年代,标签把一切概念化,简单化。
祖国江山打下来了,要管理可不容易。
毛爷爷的把一切概念化,确实很省事。
“给你开个玩笑他们资本主义国家的事我哪里知道我只知道社会主义国家的事朝鲜的,苏联的,阿尔巴尼亚的”“我们贫下中农,就那么好骗?
资产阶级狗崽子就会狡辩”“有人说她到深圳去了我就到深圳去找她后来听她到香港去了”其实,当时的人就在追求这些标签和符号吧。
在这些代词的后面,只有那些青山和绿水,那些在农闲时萌生的点点爱情才是最真实的吧。
理解不了巴尔扎克怎么就改变了他们。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马剑铃给小裁缝挑的香水是YSL Baby Doll,中文翻译:巴黎情窦,27年后的他在给那个27年前听着他念巴尔扎克的山里小裁缝挑礼物,然而故地重游,没有重逢,没有惊喜,没有人接过这个礼物。
当长江水淹没凤凰村,属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故事早就结束了,再多缱绻不过怀恋。
“我爱你,说十遍”罗明笑着让小裁缝说的时候,马剑铃没有表情,他蹲在旁边。
在可以爱小裁缝的时间,他一直是一个默默在旁边的姿态。
他在电影里用第一人称自白,然而即使以如此接近观众的方式,他也从没说过,他爱小裁缝。
27年后,在上海机场站在罗明身边一起接马剑铃机的罗夫人,朱缨小嘴,皮肤白皙,她带着精致的眼镜,开着车自信的说她丈夫的成就,那个站在她身边的男孩会听话的叫叔叔。
这个男孩,不是那个30年前马剑铃拉着小提琴掩护,小裁缝咬着牙,妇产科医生偷偷摸摸做掉的孩子。
这个女人,也不是那个30年前偷偷拆了闹钟,在山洞里听他们念巴尔扎克,追着车让罗明早点回来的小裁缝。
这个男孩在不停的长大,那个孩子永未降生,这个女人也许度过太多书,那个女人只爱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让她带着她的美丽,去了未知的远方,沉迷的是他们,觉醒的是她。
她问过巴黎在哪,那时她情窦初开。
多么美好默契的爱情和友情,四季更迭,年轻的依然是长江,怀恋是长江底的Baby Doll。
在澳洲的第二年,到了一个college 继续读英文,上高级英文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电影,然后告诉我们影中的一些镜头/颜色是有一定含义的。
如盘旋而上的楼梯和上面拥挤的人群代表着压抑感,而少年主人公在蓝天草地间飞舞着是自由的象征。
第一次听到电影还有这种拍法,还真新奇!
现在这知识倒是给用上了。
还有出生在文革晚期的我自然对片中的背景有共鸣之处。
片中罗明头脑灵活,反应奇快,而他的小提琴手朋友马剑铃却很内向,不大说话,但二人都同时爱上了小裁缝。
热情如火的罗明第一次吻了小裁缝,也在池塘里夺去了小裁缝的第一次;小裁缝的第一次的打胎,柔情似水的马剑铃用他心爱的小提琴支付了妇科医生。
最后小裁缝却离开她的故乡和她爱的人们下山去看她向往的天地,因为:一个夺去,一个给予,也许她已发现该爱的是哪位,两爱只可取一,但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伤人心。
小裁缝于是选择了离去,自然界本是女性有选择权的!
她已成熟了,虽然只是在短短的时间内。。。
二十多年马剑铃一直独身,与小提琴和音乐为伴,他心中只有一个她。
内向的他却一直穿着火红的上衣,与他的性格相映。
谁说水火不能相容!
注: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也是选自我博文。
香水写的比较好一些,所以倒成了豆瓣第一篇影评。
悠远的小提琴声,把人的思绪带到很远很远,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质朴,却很诗意的气息。
满目的翠绿,湿漉漉的泥水,通向大山的羊肠小道,似乎离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但情感是互通的:对知识的渴求,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希望。
书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最后,那属于三个人的青涩回忆被层层的水帘所淹没,门轻轻地关上了,唯有那瓶装满了思念的法国香水和那台给队长补牙、救了铃一命的缝纫机,还驻留在那里,静静地述说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不管是那时的哭,那时的笑,那时的爱,那时的恨,现在看来都象一壶清茶,久久散发着淡淡的芬芳。
那个时代,那时故事,那些人物,都变得如此可爱:虚伪的四眼,瘦骨嶙峋的老裁缝,一本正经的队长,唱山歌的老人,一切的一切,是记忆,也是符号,惟独那个倔强、可爱、善良,喜欢巴尔扎克的小裁缝,象谜一般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却永远留在罗明和铃的心里,当然,也活在我们的心里。
爱,有两种方式,占有和付出。
他俩都做了,他俩都得到了,肉体与精神,他们也都失去。
之所以是谜,就是永远都解不开,解不开,才会去怀念,去怀念那些现在看来似乎很遥远、很遥远的青翠时光。
其实,具有文革情节的电影还有很多,如明亮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抑郁《蓝风筝》、《美人草》、《天浴》等等,有写实,也有写意。
也许,我们是被那段钳制的岁月吓怕了,所以,大多电影都炮制了一个在文革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我并不想只把它们看成是一场矫情的廉价走秀,却宁愿去相信那些可能被虚构或夸张了的故事,因为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头去承载一次无知的旅程、再经历一次人性的扭曲。
两个小知青想念小裁缝,小裁缝想念巴尔扎克,可是,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
所以,大家渐渐走散了,再也找不到彼此。
两个知青,插队到了四川的小镇,一个老实内向,擅长拉小提琴,出身不好;一个机灵世故,家传一手牙医的手艺。
他们无疑是和村民不同的,显示着忧郁,孱弱和孤高的文学气质。
由于拉出了莫扎特奏鸣曲并且被村长亲自命名为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小提琴得以保全,并且可以自由的演奏。
他们还有闹钟。
这些不同,吸引了大胆美丽任性的小裁缝的注意。
他们年轻,有着大胆的想法和创意,比如,莫扎特想念毛主席,比如,用谷壳撒下来营造下雪的气氛,比如,把巴尔扎克的小说当作阿尔巴尼亚电影讲,带着一村子人高呼‘巴尔扎克’;比如,他们偷来了一箱子外国小说,自己偷读之余,读给小裁缝听,要用巴尔扎克来改变小裁缝,使她不再是个土气的村妞儿。
他们用各自的方式爱着小裁缝,一个默默的在心里,一个和小裁缝亲吻,做爱。
有一个镜头,三个人躺在草地上,手拉手,小裁缝在中间,孩子撒娇似的轻轻摇晃,说:给我讲个故事吧。
让我想起了《布达佩斯之恋》拉西娄,安德拉许和伊洛娜也是这样,在草地上躺过,安逸温馨得让人窒息。
他们努力的藏着这些宝贝书籍,努力的讲给小裁缝听,不光是巴尔扎克,还有福楼拜,果戈里。
文豪们的著作伴随着他们的青葱岁月。
见多识广甚至知道小提琴叫Violin的老裁缝为孙女的变化感到不安,然而他自己同样欲罢不能地听两个年轻人讲述《基督山伯爵》,连续好几个通宵,于是,当年作给村民的衣服,风格鲜明,加入了法式繁复的领子和水手服圆领宽裤脚的式样。
在他们的行径被村长发现后,用缝纫机的皮带轮带动钻头为村长补牙作为不告发的条件。
用《约翰克里斯朵夫》来请求医生帮助小裁缝堕胎。
我喜欢里面的这些质朴而机灵的创意,土和洋就那么容易的结合起来,而且一点儿都不显得突兀。
这样的结合,心地质朴的人才容易做到。
巴尔扎克只是一个代号,它代表的,是那些看起来很美的事物,让人向往的生活,或者说,它代表诱惑。
村民们被诱惑着,虽然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以为那是来自最亲爱的兄弟-阿尔巴尼亚的电影,他们也不知道究竟被诱惑了什么,只是觉得好,生活依旧。
老裁缝被诱惑着,他是为了孙女来谈判,在好奇的驱使下尝试,被诱惑着听了很多的通宵的故事,做出了一批土洋结合的衣服。
老裁缝毕竟是见多识广了,诱惑对他来说是新鲜,他喜欢,他记下,然而不会影响他的方向。
两个年轻人是最受到诱惑的,是他们把这诱惑带给了这个村子。
他们受到的诱惑是最纯粹的,与生活与现实脱节的,纯思想层面的。
对于他们来说,读这些书是最大的享受,他们满足于这样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那些阳春白雪;而丝毫没有想到过要和生活结合起来,要改变现在的生活,要去过书里的生活。
巴尔扎克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而缓慢的。
而对于小裁缝,巴尔扎克带来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或者说,小裁缝其实是不安份的,是打心眼儿里期待着诱惑的那种人,一旦诱惑来临,立即合身扑上。
于是,巴尔扎克,颠覆了她的生活。
小裁缝受到的诱惑,是表面的,肤浅的,然而不可抗拒,因为这是来自生活层面的诱惑,于是变得真实,变得触手可及。
她渴望向贝姨,向包法利夫人那样的生活,她也渴望着有一天,有个埃德蒙.邓提斯从港口跳下船,赶到她的屋子前,用亮晶晶的眼睛看着她。
她还希望,她的手,指甲也可以修成杏仁形,亮亮的,照着男人的眼睛。
小裁缝抛下了爷爷,两个爱她的年轻人,和自己的爱,进城了,去寻找不同的生活。
从此,再无消息。
有些女人永远渴望着诱惑,充满着幻想,为了虚无的梦抛弃现实中拥有的东西。
这些现实中拥有的真挚的朴素的东西,在虚空浮华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而这虚空浮华本身,也不过只是镜花水月罢了。
影片到了小裁缝离开,就可以结束了,后面的法国生活,故地重游,和三峡蓄水淹掉小镇的情节,带着矫情和小资,实属画蛇添足。
所有的亮点来自周迅,她是小裁缝的唯一人选,从外形到气质,都贴切极了,连平时听来很不入耳的粗粗的带着沙哑的嗓音,也很合适,显示了小裁缝内心的野性。
刘烨和陈坤的表演不够到位,很拘束,被限制住了,象两只男花瓶。
两个人用偷来的巴尔扎克改变了小裁缝,使小裁缝不再是个土土的村妞儿了,连口音都变了,带了城里口音,然后,因为这些改变带来的小裁缝的心的改变,他们失去了小裁缝。
——不要期望去改变任何人,他们会改变的,在你的努力或者影响下;然而,他们改变的方向永远是你无法控制的,因为蝴蝶效应。
戴思杰终究是留过法的人,那种被拉丁民族的血与沙侵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的淡漠,镇静,热情,清高,在影片最后的留法小提琴演奏家的形象里得到演绎。
那种情感是复杂的,带着自我悲悯的惆怅和放不下架子的左右为难。
2002年的影片,今夜再看,不过如此,没想它竟获得那么多的奖。
中法合拍的电影总是有一种混血儿的情调,例如在越南取景的《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例如这部《巴尔扎克和小裁缝》,还有中英?
中加?
合拍的《面纱》,中国温婉清丽山水之下演绎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时代的爱情,似乎别有一种哀愁之美。
影片尽管是以那个特殊时代作为背景,但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有那个深山里的女孩。
大概我是迟钝,并看不出任何锐利的批判意味,即使有,在流水一般的莫扎特里也变得很淡很淡了。
年轻的山里女孩,是有花一般的容颜与笑靥,她对她的离开,给出了全世界最牵强又最无法挽留的理由,是因为大文豪巴尔扎克。
大概在思想如此开明的今日,也没有多少女孩能说出这样戏剧化的话,也大概是因为今日的开明与迅疾,我们已经失去了读巴尔扎克的时间。
我只是忽然想起17岁半的我,穿着高中的校服去法领馆面签,作为一个工科专业的交换生,为了确保面签结果,我本应该假惺惺地谈起绿色化学与核能使用的未来,可惜当年的我也是如此任性倔强,我说,我想去法国,学法语,是因为我太喜欢杜拉斯。
即使是今日,若不是与我的法文教授谈起,法国的年轻人中知道这位获得两次龚古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不多了,我开始读杜拉斯的《情人》的时候还是中学一年级,在老家祖父的书房里看到箱子里落尘的法国小说,翻开那本小说之前,西贡在我记忆里不过是幼年盛热之地,阳光毒辣,夏天之时都是青木瓜与各种热带水果的味道,直到那日,我翻开杜拉斯的文字,我便开始想象,若我也算是一个成长在热带国度的少女,那么我总该也是遇到这样一段奇情。
文字的毒害作用甚大,于是,当与我同龄的女孩子还在韩国少女作家的小说中做着傲娇蛮横,与王子共舞的梦时,我已经在开始等待那个能与我在湄公河边邂逅的男子。
邂逅之后,便要像张爱玲说的那句:“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
影片的最后,年轻的男孩子眼角带着泪光,他说,我那么爱你,你却一声不说就走了。
一个女人,一旦决绝便是一路到底的。
都说女人是优柔寡断的动物,神经纤细如同植物细蕊,但一旦做出决定,花瓣包起花心,便很难再打开。
法国影评人说,这是一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电影,印证着大文豪巴尔扎克的那句“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但要把美展现出来,孔雀开屏,是需要勇气的。
我为何没有看得那么深刻,我只是觉得,他离开,她去堕胎,他在她疼痛万分的时刻拉《天鹅湖》,他为她卖掉他心爱的提琴,第一个他,和第二个他,或者,正如主人公自我的辩白,“只是我们爱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爱得太久,忽然有一天,便发现自己不再爱了,所以,我一直都相信,女孩的离开,只是因为她不再爱了,巴尔扎克教会她,爱情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他最终从法国里昂和图卢兹的国家剧院回到中国。
他带回来一瓶香水。
给一个他曾经相处的山里的女孩,或许,他已经不知道有什么可以给她了。
两个中年男人,各自功成名就,深夜伴着金黄威士忌畅谈,说起旧事,仍不禁有泪。
辜负了谁都好,很幸运,他们都没有辜负那段苦难的青春。
那瓶来自法国的香水最终淹没在总归要来的三峡水中,在悠扬的提琴声中,贫瘠的青春才有一点点的馥郁,他带着香水回到了三峡,但她最终却带着巴尔扎克消失。
一个女子的一生,传奇常常是因为爱情,不传奇也常常是因为爱情,女人的倔强和任性一旦发作便是一发不可收拾。
当我在法国的夜幕里看完这部电影,心怅然之。
我从前时常担心害怕你会离开我,但想不到今日,竟是我选择离开了你。
看到马陪小裁缝做手术,卖掉心爱的小提琴,27年后又回旧地寻她,觉得他真的是很够男人。
不知道影片中的小裁缝为什么要喜欢罗明?
影片中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马:不如我们不要读巴尔扎克了。
下次我给你念鲁迅的?
文笔非常好。
小裁缝:不要。
我最喜欢巴尔扎克。
我哪里知道什么文笔不文笔的,反正我就是喜欢他,没办法。
不是说,巴尔扎克就一定好过鲁迅,只是,他早了一步,走入了小裁缝的心。
所以,如果让小裁缝来做裁判,巴尔扎克和鲁迅PK,鲁迅一开始就输了。
输得很不公平。
女人就是这样偏执,任她弱水三千,我怎么就觉得,唯有此瓢最好。
没想到结局会这样拍,如果一个中国导演来拍,电影会在罗明回城留下小裁缝处结局,或者马建玲回来看到一个小裁缝的不堪结局。
但 电影没有,一个女孩真的被改变了,或者说觉醒了。
这不是一部烂片,她值得更高的分。
是哪个改变了你?
巴尔扎克真的改变了你。
当我们走入两个男人的视角之后,小裁缝就变得不可到达了。
我们只能借由两个男人投去的匆匆一撇,看到些许小裁缝自己的样子。
罗明自负地想要用一箱子外国小说把小裁缝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可是,真正选择巴尔扎克的却是小裁缝自己。
小裁缝在两个男人出现之前就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巴尔扎克则丰富了她对外界的充满瑰丽的想象。
但罗明没意识到这一点,观众也几乎忘记了,以为小裁缝已经完全陷入对罗明的爱中。
真正深陷其中的罗明,而不是小裁缝。
倘若他清醒地看到她的冲动和向往,或许就不用面对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
小裁缝在最后的出走如此突然,几乎没有给观众一点点准备。
原因在于,从罗明的视角去看,小裁缝的出走完全是意料之外的,而观众共享的差不多就是他的视角。
最后马剑铃说自己和罗明爱小裁缝的方式不一样。
确实如此,罗明可能从没察觉过小裁缝的心思,而马剑铃却直接参与了小裁缝的出走。
一直以来,马剑铃都是这场感情的旁观者,是这场爱情里背景音乐一般的存在。
非要说,他像是一个文艺帅气版的卡西莫多。
但他似乎对小裁缝有更清醒的认知。
他爱小裁缝,但却不完全执着于改变她、挽留她。
尊重、祝愿、帮助,并保持好恰当的距离感,让两个人都能更全面的看清彼此,这就是马剑铃爱小裁缝的方式。
很可惜,我们与马剑铃共享视觉的机会太少了。
我浅浅怀疑,编剧和导演自己也无法想象马剑铃眼里的小裁缝是什么样子,更无法想象一个具体、真实的小裁缝的模样。
呼唤一种面对面的爱情。
在导演这个瓜娃子脑门上贴四个字“装疯迷窍”。
周迅 / 刘烨 / 陈坤 演的真好啊。虽然重庆话有点蹩哈哈哈。但整个片子不太落地。
感觉一般,总感觉不够真诚,不够真实。一切感觉都有些莫名其妙又在情理之中,没有什么特别铭记的点,但是会很想了解文革时的那些事儿。而且,爱情在文学和幻想之前不堪一击??
总觉和陈果的《香港有个好莱坞》是冥冥中的姐妹片
影片中若缺乏那靈秀的山與純樸的鄉村美景,特別是那山道,則將毫無可觀之處。非常可惜消費了文革這題材,竟拍成一幅光景。
那时候25岁才能结婚啊?!话说流产那事儿最终陈坤也不知道?周迅那时候自己面对,也不觉得委屈么。。。陈坤是重庆的,怪不得四川话讲得不错,其他的演员都讲得普通话味儿啊。。
不够自然,其实我不太清楚这种片子故事有什么可讲的,就算是个欧洲片也是个普通的片子。不过这样的电影现在拍出来就是神作了,唏嘘。另外事到如今,比起周迅我居然还是更能get李小璐的灵气,汗
虚假、做作、浅薄
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电影比书要有味道。演员喜欢景色更喜欢。
0分(远不如王小波,虽然他的问题也很大)莫扎特永远怀念毛主席。知识分子自我殖民的精英味儿太冲了,为什么许多自由派“反思”前三十年的作品都要安排一个老朽的“文盲”的充满大家长式权力欲望的前现代乡土和现代国家治理弊病结合一体的农村基层男性干部?
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 当年的刘烨 3.5
卧槽!我看的是法语配音版本,作为一个中国人看中国人用法语演电影本来已经很抓狂,你们仨闹来闹去到最后周迅要走的原因竟然TM是因为巴尔扎克?文艺也不是这么文艺的啊!!巴尔扎克哭死了。那我能说我穷是因为三岛由纪夫么?!反正我也不认识他。这个原因真是比走近科学那节目的真相还要欠揍。
1.文革年代的故事电影看多了,就更加讨厌那个时候的某些人和很多事;2.有时候一本书,可以改变人的一辈子;3.故事还不错,但叙事不够流畅,好些转折虽然合理但设计得略生硬(结尾的处理方式可以算是败笔),导致好些情节有些片段化进而让整个故事有些松散;4.三主演表现不错,让我对片子有更多的好感!
太多外国小说的对白,在中国的大山里的冲撞有点奇怪。。。很简单的故事,不知道说啥。
故事不太行,巴尔扎克换成谁不行?浪费了这么好的演员
下了两版都是法语配音,忍着听着鸟语看了一部中国片子,真是**悲催不能忍啊。迅哥儿法语配音难听死了。故事从第一次回起切回现实就出现巨大裂痕,非常突兀,直趋烂尾。ps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喜剧片。
看完之后让人毫无印象,陈坤果然不是我的菜
刘烨后来去法国和人拉弦乐四重奏的那个地方,是上交排练厅=_=
法国特供的融合怪,仿佛另一宇宙的文革,让人看得全程地铁老人。唯一有记忆点的是陈坤刘烨坐在地里,被农民浇灌大粪的场景。但这部电影确实是西方精英左派想象中的一部分……
开篇的调性就定义了这是一部禁片。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