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的制片是著名剧作家、导演赖声川的女儿赖梵耘,导演是赖家的女婿,不丹摄影师帕武·多杰的导演处女作,片中男主现实中也是个歌手,该片讲述的是不丹的一位年轻教师乌金,不甘心自己一直在小地方沉沦,最终选择了去澳洲悉尼闯荡的故事。
片中提到不丹这个国家国民幸福指数世界排名第一,比泰国还高,是现代文明中的一方净土,没有被污染,话说梁朝伟和刘嘉玲的婚礼就是在这里举办的,这是一个佛教国家,所以对牦牛也奉为神明,片中那片没有污染过的洁净的天空也令人神往。
于是戏剧矛盾来了,男主在“破”(离开不丹去往现代大都市(悉尼即作为现代文明的代表),再纯净的手也不能一直抓粪了,不能洗澡和上厕所没有卫生纸的尴尬,国内为了挣钱也开始有了很多诸如造假名牌、诈骗案件频发等,貌似安逸却能折射老人的养老焦虑等社会问题、男主女友在影片中处于无声的状态是代表当时的年轻人脑中空空并没有思想等等)与“立”(这个主要指坚守,继续守在那个世界上最偏远的小山村,每天有蓝天白云的陪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歌唱着白瓷碗(寓意那颗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而损伤的灵魂),并把自己献给众生,献给村里的人,献给山中的动物,植物……)中纠缠起来。
这个对比够强烈这个矛盾提出的也真是好,对于一个改革开放中的国家,对于十几亿国人来说也是一个大命题,影片立意起来了,而且这部影片也明确给出了解决答案,不破不立,有些东西必须摧毁,必须放弃,才能迎来新生。
在影片7.22分15秒男人那么脏的赤脚和孩子那么干净的鞋子的特写,体现出底层男人固有的自尊和对孩子无私的爱,也体现出纯洁无瑕的孩童也一样有虚荣心,这是对人类这种动物最直接的描述,这个画面给男主开始注入了爱的暖流和对人生的思考,以至于晚上辗转难眠;23分32秒孩子展示他值得自豪的廉价破旧的玩具小汽车,含在嘴里那一幕真的……,揭示不丹人民现实中的贫穷和不堪;离别时妈妈和孩子的开心(他们这帮人的住宿让一家人有了一点微薄的收入,仅仅见识了一点外面的世界),爸爸眼神里的复杂和凝重,充满了对都市年轻人的艳羡,期待及对自己人生的一丝丝惋惜,孩子冲过来的一祯代表了对未来的期待,希望他穿上新鞋走出去,并且走更好的路。
另外,影片也提到了男主在“鲁纳纳”通过与当地村民尤其是孩子们的相处中,学到了养护心灵的法则-保持一颗纯净的心(歌词:心似瓷碗里的牛乳,纯净洁白,即使有朝瓷碗破了,牛乳还是牛乳。
这首歌既表达了一直不变的真心,忠贞不渝。
预示了环境即使变化,纯洁干净的心灵并不会变化,才能达到救赎,只有救赎了自己才能救赎别人)。
影片的处理方式值得划重点的是,通过让男主学唱这首歌,其实是让他学习不丹人民最最淳朴的做人道理的过程,那就是保持初心,为人世间敬献大爱。
教室里面的牦牛,也是代表了人类做人首先要学会奉献才行的。
最后男主在悉尼酒吧唱歌这个片段既代表了追逐梦想虚像的破灭,也代表了主角内心世界的升华,预示他理解了何为大爱,成功的在“破”之后“立”起来了,成功的法则那就是即使有朝瓷碗破了,牛乳还是牛乳,那就是本片的想要表达的主旨-一颗纯净的心!
为了完成政府的任务后去往国外寻找自己的梦想和幸福,乌金被派到了不丹最边远的山区支教…类似的故事,我们看了太多,渐渐的麻木了,也不信这些微薄能改变什么。
可是《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帧里影间却固执的透着对美好和幸福的坚信,虽然那些疑惑的动摇很难抹去,但不丹人血液里未及被侵蚀的纯净,依然傻傻的矗立在世俗里!
PS: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无知”是多么令人憎恶,可是“未知”呢?
是不是“未知”可能是幸福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因为身处或者通过媒体,知道了世界的精彩和美好,所以根本无法想象自己如果去往西藏等偏远山区这些及极落后的地区,会何等的痛苦。
可是不对啊,他们当地的人民却依旧没有任何抱怨。
那是不是“未知”导致了幸福?
还是不易的快乐才会带来扎扎实实的幸福感?
那我们现在普世认为的文明又怎么理解呢?
底层人民不快乐、中产焦虑、富豪整天不知道怎么才能打发时间……或许,只有到了高于我们的维度,才能知晓我们所处的所谓高度文明是多么的荒唐
༈སློབ་དཔོན་འདི་ནི་ལམ་སྟོན་ཡིན། །མུན་ལ་སྣང་བ་ཕྱེ་ལྟར་ཡིན། །རིགནས་འདི་ནི་རྒྱང་མཐོངས་ཡིན། །མཐོ་ལ་སྐས་འཛེཌ་ཡོད་འདྲ་ཡིན།།ཡུལ་འབངས་དག་ནི་ས་སྲུང་ཡིན།།གངས་ལ་སེངྒེ་གནས་འདྲ་ཡིན།།བྱིས་པ་དག་ནི་དཀར་གཙང་ཡིན།།མཁའ་ལ་སྤྲིན་དཀར་བཞིན་དུ་ཡིན།།གཡག་ནོར་འདི་ནི་སྲོག་རྟེན་ཡིན།།ཕཚུན་བརྟེན་པའི་འགྲོ་དྲུག་ཡིན།།གླུ་ཆུང་འདི་ནི་སྙིང་གཏམ་ཡིན།།འཇིག་རྟེན་འགྱུར་བའི་སྨྲེང་གླུ་ཡིན།།#鲁纳之歌#
ང་ཚོ་བྱ་རྒོད་ཅིག་ཡིན་འོས། ང་ཚོ་ཐག་རིང་ལ་འཕུར་འོས། ང་ཚོས་ལོ་མང་པོའི་སྔོན་གྱི་མི་རབས་ཤིག་གི་ལས་དབང་དྲན་པར་འགྱུར། ང་ཚོས་ནང་སེམས་ཀྱི་རྒྱུད་སྐུད་སླར་ཡང་བདུངས་ཐུབ་པར་འགྱུར། ཕ་ཡུལ་དང་རྒྱང་རིང་གི་བར་དུ། ང་ཚོར་སྨྲ་མི་ཤེས་པའི་སྐྱོ་སྣང་གིས་ཁེངས། ཅིས་ཀྱང་སྡོད་མི་ཚུགས་པའི་སེམས་པ་འདི་ལ། གངས་རིའི་ཕང་བ་ནས་ཐོན་པའི་གླུ་སྐད་ཅིག་གིས་བྱབས་ཁྲུས་མཛད། ནམ་ཞིག་འབྲུག་མོ་ཐར་དང་ལྷན་ཅིག་འཛོམས་ན། ང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ཆེས་ཐོག་མར་མོ་ལ་ལེགས་སྐྱེས་ཤིག་གི་ཚབ་ཏུ་དབུལ་སྙིང་འདོད། ངས་སྐྱོ་སྣང་གིས་ཁེངས་བའི་སེམས་ཁམས་ཤིག་བདམས། མི་ཚེ་ནི་བཀོད་སྒྲིག་ཚགས་སུ་ཆུད་པའི་ལས་དོན་ཞིག་ཡིན་མི་འོས། སྐྱོ་སྣང་གིས་ཁེངས་བའི་སེམས་ཁམས་ཤིག་འདེམས་དོན། ཅི་ཞིག་གིས་ཡིན་ནམ། ང་རང་ཆུང་དུས་ཀྱི་རྨི་ལམ་གྱིས་ཡང་ཡང་གཉིད་ལས་བསླངས་པ་མིན་ནམ། ཟི་ལིང་གི་ཁང་མིག་ཐབས་ཆག་ཅིག་ནས། ཕྱི་རོལ་གྱི་བར་སྣང་ལ་ལྟ་བཞིན་ངས་དེ་ལྟར་བསམ་བློ་བཏང་། འབྲུག་མོ་ཐར། དེ་དུས་ཁྱོད་རང་ག་པར་ཡོད་དམ། 2022/04/01 ཉིན།
看完这片觉得非常有意思,先介绍下这个国家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其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为内陆国。
北部山区气候寒冷。
可就这么一个小小国家,在影片里多次提及,国民幸福总值排世界第一!
我其实不在明白这个国民幸福总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通俗的讲就是人们过得很幸福的意思吧。
可电影里表现出的并非如此,主角是个人民教师,可没干多久就不想干了,教师嘛杂事一大堆,自由度也极低,压力极大(最近郑州23岁女教师事件反响极大)然后这家伙就不干了。
有意思的是,和我们这一样,任职时都是签过合约的,也就是说不能立刻辞职,然后教育部安排他去全国这偏远荒凉的一个小学支教最后一年。
接着影片就有些俗套的成为艰苦支教类型的片子了。
但结尾说实话我挺喜欢,这位老师被校长、老师、学生、村民所感动,但最终依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去了国外找寻自己心中的梦想,结束时讲他在酒吧当驻唱。
我觉得这个结尾不俗套,不死磕煽情,不拔高立意,追求自己的心中的生活才是最善待自己的方式,人的一生很渺小,能开心过完足矣了。
强烈推荐 好想安利给身边所有人 理由如下:1.100多分钟的片子没有一丁点的刻意煽情,连眼泪也没有,却满满都是浓烈的爱。
2.片子没有强行树立多伟大的园丁形象,也没有执意搞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爱过,认真过,但乌吉的人生依旧在按着自己的脚步前进。
3.唱歌并不一定要唱的多好,有多少观众,可以是唱给大山听,唱歌耗牛听,唱歌万物生灵。
4.太治愈了,看完有一种净化心里的感觉。
大多去支教的人是理想主义者,渴望去改别他乡他人,但片中的小伙子是个自我意识浓烈追求个性自由的家伙,仙丽纯净的雪村给了他一通美妙洗涤,想象之外天地间存在很多敬畏和更多奇好的维度。
孩子们说的触碰未来让主人公怀疑自己设定的人生场景……但最终还是挣脱不出理性思维的束缚,只有把歌和牦牛留在远方
不丹电影,是不是有点出其不意啊!
最近痴迷上不丹电影,公认是1999年的《高山山的世界杯》为不丹第一部电影。
听到了不免惊叹和不解:怎么可能一个国家到千禧年才开始有第一部电影呢!
难以想象。
对啊,难以想象。
在强势文化语境里生活的我们会不自觉认为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工业的标配。
但是请问,全世界近200个国家&民族,而在电影语境里有存在感的又有几个呢?
电影,作为文化辐射力的载体之一,想必只有在经济基础搭建完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然而不丹电影总像个例外,嗯,或者说出其不意,但令人惊喜。
随后,我们初步了解一下不丹的电影历史,似乎也不难找到答案。
目前,不丹的电影人群体似乎已形成以钦哲·诺布为核心,例如此篇的导演就是钦哲·诺布作品《嘿玛嘿玛》的制片人。
不难想象,本身其电影圈就小,钦哲·诺布的副导演、执行导演在未来都有可能独立出品作品。
而钦哲·诺布是谁呢?
--全称“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其是不丹的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喇嘛,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
他集上师和电影导演双重身份,也就是说不丹的电影工业是从这个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贵族等这群精英群体开始的,所以作品不多,但精品率高、极引人注目。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似乎可以看到这样的脉络:虽然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中,不丹落后了(经济塌陷),但因其深厚的文化资源、以及知识精英群体投身电影工业,所以不丹电影虽然年轻却也在亚洲电影圈频放溢彩。
https://不丹那么幸福,你为什么还要出走?
回到本片子,就故事情节而言,不少朋友也说了“并不惊喜之处”,我大致也同意。
但最后乌金依然离开村庄前往澳洲追梦,我认为是不落俗套的。
不仅如此,我还认为这一步尤其精巧。
但愿我不是过度解读。
看过片子的朋友都能感受到,鲁纳纳村庄所有美好的一切,本足以留住任何人。
但乌金执意离开,离开在不丹被称之为为国家效力的教师岗位,前往地球另一边澳洲,去做流浪歌手(其外婆的说法)。
临行前,老村长含泪道“都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可为什么我们受过高等教育、能担起国家未来的年轻人总要到外面去寻找幸福呢?
”。
就是看到这里,我的心脏就开始炸开了。
世人都知道不丹政府发明了“国民幸福指数”,不丹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
但你仔细想想,工业化(是工业化,并没有说世俗化)是全球发展趋势,不丹在这里显然地缺位了。
所谓“国民幸福指数”不过是政府用来麻醉人民、美化自己国家工业化落后的借口罢了。
正如有人调侃道“不丹国王也知道“国民幸福指数”很蠢,但是总比被印度吞并要好啊”。
(这里还涉及到小国在大国博弈之间,夹缝生存的无奈和悲哀。
众所周知不丹一直是被印度“控制和指导”的,和我国接壤但不建交。
这一块历史zz问题,这里咱们不说了)。
回到电影再看,不丹不渴望工业化吗?
难道他们不知道”国民幸福指数“ 只是愚蠢的心理按摩吗?
廷布的年轻人也向往澳大利亚!
如雪山般纯净的心灵和笑容也拦不住不丹青年想要出走的心!
老村长道“都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可为什么我们受过高等教育、能担起国家未来的年轻人总要到外面去寻找幸福呢?
“国王知道答案,印度知道答案,本片的导演也知道答案。
所以,鲁纳纳的村庄再美再好,人民教师再受尊敬,青年乌金还是要去澳大利亚!
做流浪歌手也要去。
任你再宣扬“国民幸福指数”,我还是想探一探工业化潮流的温度啊。
这里,我看到了启蒙教育最美的样子再回到片子内容本身,通片用不少篇幅描述在乌金在村庄教学的经历。
我自己也有在藏区短暂教学的经历,结合经历更加觉得片子里的乡村教育,或者说启蒙教育(因大多数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非常恰当、克制、合适宜。
启蒙教育是什么呢?
教学生做好人?
激励学生成功?
为国家培养人才打基础?
我觉得都不算完整。
在高原闭塞的环境里、在孩子懵懂单纯的年纪里,道理说理大可不必教。
而在于:1. 首先,教孩子爱护自己。
如教他们讲卫生,乌金教孩子们刷牙;2.教孩子们爱护除自己以外的生灵,如人、动物、花村树木等;乌金带他们做游戏、接触自然;3.帮助孩子们打开审美大门、初建艺术感知力。
感受美,能抵御人生的苦难。
乌金带他们唱歌、跳舞、画画、看风景;4.看向外部,看向未来,激起好奇心。
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一生都会过得有意思,乌金老师丛首都给孩子寄来的篮球、吉他、知识贴纸,已经打开了一个个求知的窗口,鲁纳纳村的孩子们已经开始看到了未来。
最后,让人落泪的是...乌金在澳洲酒吧唱着歌,这是山下世界的歌,却并没有人认真听。
乌金唱起曾经在不丹庄村学过的歌曲,他眼角有泪珠。
所以,你们觉得乌金在澳洲,他过的好吗?
正如,加入工业化浪潮之后,不丹还会”幸福“吗?
这,可能是所有不丹人的纠结。
9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电影,不丹的“教室里的一头牦牛”。
说的是很简单的城市里的年轻人去被逼支边,然后被当地淳朴的民风所影响的故事。
如果中国人拍这个题材片子,一定是不给你逼出泪来、就给你揍出泪花来、那不就是恶心出泪来,请各位中国导演好好学学吧。
你以为被发配过去的是个怀揣爱国志愿的有志青年,实际上他是想离开国家去澳大利亚流浪;你以为山路很难走,村民狡猾的老骗他很快就到了,村长也会骗他不让他回去,实际上村长真的不强留他(你看到那么可爱的班长小姑娘你会想走?
);你以为故事情节里面得有老师病了,村民施展爱心大法让男主感动的鼻涕直流,实际上让男主感动的只是因为鲁纳纳有一首好听的歌和歌后面动人的故事;你以为情节里得有爱情,实际上这里讲的只有对大自然和生物的信仰;你以为电影主题是说山里好山里妙山里一切好,实际上通过电影里小孩子英语水平的提高程度在告诉你国际化是多么的重要;你以为… 待你自己去发掘。
本届奥斯卡不像以往看面子入围,貌似有很多佳作真的被选中了,其中这部因为神秘和我之向往的不丹让我挑了先看了,非常没有失望。
个人觉得比那个日本的什么“驾驶我的车”好多了,无论从摄影、表演、积极人生态度的展现、幽默感、等等,均属佳片,推荐。
不丹师范委培生乌金需要为教育部支教5年,还剩下的最后一年。
连他外婆都知道,他的梦想是获得签证后去澳大利亚做歌手,4年的支教生涯让他厌倦了教师的职业。
但是,支教工作必须满五年,他才能获得自由择业的权利。
不丹的教育部长给他指引迷津,把他引向了不丹的最高学府:鲁纳纳国小。
鲁纳纳海拔4800米, 人口56人,那里的喜马拉雅雪山延绵,景色宜人,云雾缭绕。
重要的是只要上几个月的课,秋天一过,就可以下山回城!
乌金道别家人、朋友、女朋友,启程!
第一站是坐中巴去的,下车后发现,鲁纳纳村里来的向导已经在路边等他来了。
第二天,两位村民向导,三匹骡马驮着他们的行李,要经过8天的爬山涉水才能到达目的地(鲁纳纳)。
两位向导告诉乌金前六天是沿着河边散步,后两天的路途就顺畅了,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上山路后,乌金才知道这是骗人的,路途崎岖曲折,山路陡峭泥泞,旅程充满挑战!
在海拔3100米的半山腰,有一间老屋,这里是他们旅程的第一个夜晚,可以借宿。
往后的旅程只能搭帐篷露宿了。
鲁纳纳全村的人都来迎接他们的新老师,迎接的地点离村里还有2小时的路程,这时电影已经是35分钟了。
鲁纳纳的村民们夹道欢迎老师的到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年轻的乌金老师身上,眼神充满期盼。
村民代表献上高原的青稞茶,村长金帕叔欢迎他来此任教。
从城里出发前,乌金老师是万万没想到会受到如此厚待的。
到了鲁纳纳小学,见到了极其简陋的学校和宿舍,匮乏的工作生活条件,乌金老师随即向村长提出了无法在此任教的要求,要回城里去,根本无法理解前任老师如何能在此地任教、生活。
村长似乎见怪不怪,提出向导和骡马都需要休养生息,答应过几天送他回去。
第二天,懂事可爱的佩珠班长敲醒了还在睡梦中的老师,已经是9点钟了,原本8:30要开学的。
乌金老师硬着头皮重整行头,拿着教材,进入了孩子们翘首企盼的教室,总共9个学生。
第一堂课开始了:问好是用英文的,对话是用藏语的。
老师毕竟是老师,简单的敷衍一下学生,第一堂课就结束了。
下课后,老师留下了佩珠班长,问了前任老师的教学内容,知道了是英文和数学。
此刻,室外传来了莎尔顿悠扬的歌声,《圆满牦牛之歌》从此刻起正式进入电影的主题!
这个全村唱这首歌最好听的人,未见其人,只闻其声,登场了。
这时电影已经是45分钟了。
当佩珠班长把手敲的校钟交给乌金老师,并嘱咐上学放学的时间点时,乌金老师点了点头,观众们就都知道了,老师要留下了。
教室外,邻近村的一个老奶奶也把自己的孙女送到鲁纳纳小学。
乌金老师开始认识村里的村民,佩珠班长的酒鬼爸爸,向导的妻子。
向导对他的妻子是一见钟情的,但是最终抱得美人归是靠歌声打动了芳心。
与唱歌的主题故事开始进一步衍生。
上学前,唱国歌升国旗,永远不会老套!
电影第58分钟,乌金老师通过上山的小道,捡着牦牛大便,顺着歌声,终于见到了莎尔顿老师。
莎尔顿老师是一个年轻姑娘。
(剧透一下,这里没有发生爱情故事,不像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
追求音乐梦想的乌金老师,不理解莎尔顿老师每天在这里唱歌的意义:“供养”。
莎尔顿说:唱歌是为了献给众生、献给村里的人、献给山中的动物、神明和灵魂,她想像黑颈鹤一样第歌唱,它们唱歌时从不在乎谁在听,或者听的人在想什么,它们唱歌就只是一种敬献。
乌金老师似懂非懂,犹豫后向莎尔顿提出“那你...能教我唱歌么?
”《圆满牦牛之歌》!
莎尔顿答应了,顺便提醒乌金老师捡牛粪要捡干的。
在这村里,牦牛干大便,是灶台起火的必需品。
(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乌金虽然是来当老师的,但是来到新的环境,也要学习新的生活技巧啊!
) 乌金老师到村长金帕叔的家里用晚餐,村长的女儿碧达年龄相仿,家里事务由她打理。
通过对话,知道了村长太太早在碧达10岁时就过世了,应该是难产,因为村长提到了那次悲剧还带走了他们未出世的孩子。
碧达特地用木婉盛饭给老师。
(看到这里,我想起里章子怡专门用瓷碗送公饭的电影画面)。
乌金老师睹碗思人,想起了外婆用木婉盛饭的情形,小时候特别香的饭!
餐桌一围的村里人没说一句请求乌金老师留下的话,但是观众们知道乌金老师越来越走不了了。
第二天,村长和向导来到教室,告诉乌金老师可以准备下山回城(加萨)了,乌金老师表示决定还是留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
半途而废回城里,会被教育部长批到不行。
做人要有担当,何况老师这门职业,要为人师表,起表率作用。
)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黑板有了,粉笔有了,文化课,体育课,音乐课都逐步开展起来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老师、学生们其乐融融。
乌金在村长家遇到了给村长送奶酪的莎尔顿,原来莎尔顿的妈妈是村长的干妹妹。
莎尔顿的妈妈因为捡柴火,腿部受伤,还是小孩子的莎尔顿整日忧伤不已、郁郁寡欢,村长就教她唱歌,她才重新快乐起来。
村长的歌声治愈了小女生心灵的伤口。
(哦,原来村长才是师祖啊!
) 莎尔顿走了之后。
两人继续聊天。
村长对乌金老师愿意留下,并完善学校教学用品的不足,造福村里的孩子的事情表示感谢!
村长说了一句充满智慧的话:“全村人都非常高兴,这都是前世修得的缘分啊!
” 乌金说:可能我前世就是牧牛的人。
村长说:不,你不仅是牧牛的人,说不定你前世就是一头牦牛!
乌金很惊讶:前世是头牦牛?
村长说:牦牛对于我们意义非凡啊!
第二天,乌金在教室里惊讶地发现莎尔顿将一头村里最老的牦牛牵到了教室里,这头叫做“诺布”的牦牛是送给他的,诺布每天会产下珍贵的牛粪,这样乌金老师就可以不用上山捡牛粪了。
还告诉乌金老师:每天想得到多少牛粪,就喂它吃多少东西!
教室里的一头牦牛!
(切题了,乌金的前世也是一头牦牛!
所以教室里有两头牦牛。
) 莎尔顿送给了乌金《圆满牦牛之歌》的歌词,手写手抄版本。
影片1小时11分起,乌金在小山坡上正式跟莎尔顿学唱《圆满牦牛之歌》,无伴奏的原生态唱法: 拉达牦牛的脸盘如此美丽... 远处尽是群山与云雾。
莎尔顿解释了这首歌含义:牧牛的人和牦牛感情是很神圣的,紧密如同家人一般。
它们活着时对我们就很重要,但是每当村里需要肉时,大家就会把牦牛聚集在一起,然后把绳索往空中丢去,当绳索落在哪头牦牛身上,那头牦牛就会被宰杀...而这也是最令人伤心的时刻!
从前村里有个牧羊人,当他去西藏买食盐时,因为他们共同的业,绳索落在他最疼爱的牦牛身上。
于是那头牦牛被宰杀了,这首歌就是牦牛主人作的。
歌里唱着“我因牦牛的爱得以存活”,接着他更唱道“牦牛向往高山的青草和泉水”,实际上他真正赞颂的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纯洁,宛若高山积雪,无暇的山峰,映照着我们洁净的心境。
歌曲的结尾,转变成牦牛对它主人的唱道,“愿我们情谊直到永恒!
” 牦牛每天都会到山里吃草,黄昏一到它们就自动返家,因此这头牦牛才会说:“不管此生来世,我都会回来,如同每个黄昏。
” 乌金在教室里给牦牛“诺拉”喂水、喂草!
教室外,乌金老师在给一个学生剪指甲,佩珠班长过来跟老师说纸张用完了,这也说明时间过了好久了。
乌金老师即将离校的消息是公开的,心里不舍的佩珠班长开始对老师展开灵魂拷问: 就算冬天过去,您也不回来了?
您跟我们在一起不开心吗?
您不想再跟我们一起?
---这太为难老师了啊!
老师把自己房间窗户挡风用的纸张撕下,发给学生课堂用,心细的佩珠班长发现了老师在撒谎。
课堂上,乌金说了一句至理名言:纸张有字才有价值!
然后开始学英语。
Apple,苹果,学生们认识。
Ball,球,学生们认识。
Car,车子,没有一个学生认识,都没见过车子啊!
老师把Car,改成了Cow,牛,当然都认识。
1小时18分,莎尔顿在山坡上原生态唱歌: 拉达牦牛的脸盘如此美丽... 拉达牦牛是上天赐赏大地... 乌金的朋友从城里给他寄来的教具,有图书,贴画,篮球等,乌金的吉他也寄到了,他想给孩子们弹唱。
村长递给乌金一封信,签证成功了!
是乌金一直梦想要去的地方,很远的地方,越过海洋的另一端,澳大利亚。
秋天已经来临,村里的麦子得赶在冬天前收割,大家都得为寒冬开始做准备。
阳光下,风吹麦浪,金色的画面很美。
乌金教学生们如何刷牙,打篮球,唱歌。
1:23,莎尔顿继续在山坡上教乌金唱那首歌。
乌金在教室里编了一个水牛与牦牛的故事,用英文讲解的。
在户外,乌金与村民、学生们载歌载舞: 心似瓷碗里的牛乳,纯净洁白, 即使有朝瓷碗破了,牛乳还是牛乳, 心似瓷瓶里的清水,情清净透彻,清净得无限美。
倒映在深深处... 心似风中起舞的竹子,摇曳谦卑,随风弯下了腰,却永远不折服。
心似这般纯净、清净、谦卑, 快乐就会如影随形,源源不绝。
快乐就会如影随形,源源不绝。
源源不绝... 村民们把地里成熟的麦子收割了。
渐渐地,山上开始要积雪了,雪会越级越厚,村子就会被雪覆盖了。
冬天就要来了,就连牦牛也得往低处移动。
或许就是乌金老师离开的时候了。
村长:再不动身的话,路会被雪覆盖。
就得等明年的春天,才能离开了。
村长:村里人没人希望你离开,但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
村长:恳请你明年能再回来。
就为了孩子们回来吧!
乌金:可是,我不久也要离开不丹了!
村长:你要离开多久?
乌金:可能不会再回来了!
村长:我们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度,可是,像你这样受好教育能身负重任,象征我们国家未来的人,却总想 去别的地方寻找幸福... 村长还是通知了米臣和辛格两个向导,准备好骡子,最晚后天动身。
莎尔顿来跟乌金话别:你明年春天不会再回来了?
乌金:看来是的。
莎尔顿:你不喜欢在这里教书吗?
乌金:我相信会来更好的老师!
莎尔顿:别这样说,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好老师。
但是你的学生知道,佩珠、肯秋,还有佩玛,他们都知道。
他们告诉我,你在这里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知道你要离开,他们好伤心。
我会很怀念你课堂上的读书声。
(《我的父亲母亲》里,章子怡终生怀念支教老师朗读声!
乌金问莎尔顿:那你,你会有机会来廷步吗?
莎尔顿:不会啦!
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妈也还不合适远行。
她年岁大身体欠佳。
天气一冷,腿就受不了,我哪里也去不了。
我会一直待在这里,等你把《圆满牦牛之歌》完美唱出来,就像黑颈鹤那样地唱,好吗?
乌金老师打扫教室,收拾课桌。
降下国旗,依依不舍!
乌金把牦牛诺布牵出教室。
向导告诉乌金,马上就要启程了。
乌金回首留恋地望着朝阳下的学校,脑海里尽是教室里的场景,黑板、板书、贴纸。
村民们和学生们在几个月前迎接他的地方,为他送行。
村民为乌金老师斟酒。
村长说:这杯酒送给高山的守护神们,请守护乌金老师,如同守护我们一般,因为他也是鲁纳纳之子,与我们纯净的雪山有着深厚的缘分... 佩珠班长献上同学们写给乌金老师的信,眼睛不停地眨着,泪光隐隐浮现。
下山的路上,还是来时的那些人,那些骡子。
莎尔顿追上他们喊住了乌金,最后的祝福是献上洁白的哈达。
莎尔顿:看来我们不会再见了。
乌金: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为我带来诺布牦牛,还教我《圆满牦牛之歌》。
乌金:真的很感谢... 莎尔顿低下头,抿嘴一笑,这是离别最后的一面了。
莎尔顿说:我们会一直在这里。
乌金没有言语,转身随着向导的路下山,然后回首挥手道别。
身后的画面响起来《圆满牦牛之歌》的歌声,半山腰上的村民们挥舞着哈达在告别, 这次是村长的男性歌声,悲呛悠扬: 拉达牦牛的脸盘如此美丽... 拉达牦牛是上天赐赏大地... 向导问乌金,你看上面是谁?
乌金:金帕叔怎么会唱《圆满牦牛之歌》?
向导:放牛的人,有谁不会唱歌啊?
何况这还是他自己作的歌!
乌金:《圆满牦牛之歌》是金帕叔作的?
向导:是啊!
金帕叔以前是我们村里最棒的歌手,他第一次唱这首歌,是在他年轻的时候。
但自从他太太过世之后,他就再也不肯唱了... 他总是说,等他的牦牛再出现时,他就会开口唱了... 乌金若有所思(前世就是一头牦牛啊!
),在村长的歌声里渐行渐远。
路上,乌金打开学生们写的信: 谢谢老师对我们的敦敦教导,您是我们心中最喜欢的老师,您教会了我们热忱善良的心多么重要,我们永远会铭记在心,您会为了我们的学习,不顾冷风,剥下自己的窗纸,因为我们,因为牦牛诺布,请您一定要回来看我们。
非常感谢您!
乌金再次到达上山的那个隘口,也主动供养神灵了!
(上山时,他还不愿听从向导的供养神灵的做法)。
乌金说:祈求我们一路平安。
还有,许愿有天我能回来这里。
向导:好,我们一起努力!
乌金在石堆上放下一颗石头,许下心愿!
这是最后的道别仪式!
镜头里,喜马拉雅高山、蓝天白云渐渐淡去,澳大利亚的海滩海浪浮现,海天一线,现代化城市出现!
悉尼的某个酒吧里,乌金在弹唱,他弹着弹着,突然中断了歌声!
客人们不解地四处张望,酒吧的经理喊道,乌金你为什么不唱,我们是花钱请你唱歌的。
乌金从口袋里掏出写有《圆满牦牛之歌》的澳大利亚旅游宣传彩页纸,在酒吧客人满眼迷惑的气氛中唱起来那首村长作的歌: 拉达牦牛的脸盘如此美丽... 拉达牦牛是上天赐赏大地... 无需告诉你,我将何从何去, 若要问我,就在高山雪地中, 我家就在高原之上,万花之中。
剧终!
乌金,你前世就是一头牦牛。
你的前世是村长的牦牛,村长又遇见了他的牦牛,就再次开口唱歌了
剧情挺一般,倒是领略了一下纯朴善良的不丹风情,景色优美!
简单到有些老套的剧情,却因此而显得格外质朴和清澈。一个有“高山症”的不丹“城里”人,在全世界最偏僻的山村小学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根;我羡慕他,我多么希望也有这么一个需要自己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唱着一些不为任何人而唱的歌。冬天来临,走与留,他做出了自己的抉择,没有错与对的审判(虽然如果是我我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当教师的人能看到未来”,而未来将会如何,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导演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很好。
看过的第一部不丹电影,观感很好!村长:“我常听人说不丹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度,像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象征我们国家未来的人,却总想着去别的地方寻找幸福…”孩子们:“…你是我们最喜欢的老师,您教会了我们热忱善良的心有多么重要!”教会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心智的成熟,这可能就是教育的意义!
又是一部有时间限制,开始就注定了结局的电影,像人生一样,如此,才能尽情起舞。孩子们太纯真可爱,眼睛闪着光芒,导演应该也很喜欢这些孩子,怼着眼睛拍。班长的家庭情况虽然只出现了一小段,却勾起了我的很多联想,支教时孩子的不舍大多都是因为有一个分离式的家庭。耗牛在影片中很重要,对当地人也意义重大,但对耗牛本身的拍摄太少了,让万玛才旦来拍可能会不一样。
“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纯洁,宛若高山积雪、无暇的山峰,映照着我们纯净的心境”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不丹的电影。带我们看看这个国度的一些淳朴传统、风俗,语言听起来有点像韩语。不太懂,前面不是才在说不想去偏远的鲁纳纳当老师,而想去澳洲旅行吗?下一幕就去鲁纳纳了。这个班长真是个小可爱、开心果。
在世界屋脊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探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也许幸福感来自于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 但如诗如画的壮美风光和淳朴善良的牧人更添一笔教育的思考;导演算是不丹贵族 也是台湾女婿 村民女孩作为小演员着实亮眼
2020北影第一部,還不錯,有落幾滴淚,映後製片的QA很真實🤣說實話,不知道car又如何,人生轉個彎,又是不同的風景
携着音乐梦想心向远方的青年教师,荒凉惨淡需要八天路程才能到达的偏远山区。一度只想逃离的烦躁与无力感被慢慢消释,淳朴温情的真切关怀让我倾囊相助。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才有最纯净无暇的心灵,供养与神佑的背后皆是大自然无上的恩赐。那是对生命的敬畏,那是对人生的感悟。白雪茫茫是雪狮才会出入的天地,牦牛与歌谣却被赋予非凡的意义。贫瘠之地尽是挥洒热爱的纯粹身影,简单的快乐便是唱歌赶牛般的惬意悠然。视若珍宝的生灵阻断不了异国追梦的向往,小小村庄的这段过往却留给我经久不衰的感动。尘世太过喧嚣与嘈杂,山间的歌谣洗不去身上的铅华,牦牛之地的呼唤越不过现实的巨山,总要浸染污浊才能翱翔于梦想的云端,生活的真谛却道出命运不变的轨迹。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自我的价值,但或许一切本就没有什么答案……
类似的电影不少,这个拍的比较节制,不丹风景也很漂亮。
框架挺好 少了点实打实的戏 / 天下之大 又何止南北 真管用的话 南拳又何止北传?
两星全部都是给导演的真诚。片子本身毫无亮点,十分套路化,谈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而且男主前后的情感心理变化也很突兀,看得出导演是个新手,不过至少导演的真诚我看到了。其实支教这种事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中华大地上,但看完这片后真的很希望有真诚的导演愿意将镜头对准这一群人,他们身上其实有很多故事可以书写、拍摄。
“也许我上辈子是牧牛人”“也许你上辈子就是一只牦牛”。村长不再唱《圆满牦牛之歌》,直到他的牦牛回来。
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之一 ,这部不丹影片确实惊艳了我,朴实、准确、美丽、动人。一部乡村支教题材电影,却拍出了真正的美。片中从牦牛粪,到牦牛进教室,再到学唱牦牛歌曲,真实简练、是出色的编导创造。我近年看不丹电影是从《嘿嘛嘿嘛》(2007)开始的,印象深刻。本片使我对这个喜马拉雅山南麓邻国的绮丽风光和淳朴村民(完全和我国的藏民族一样的语言、歌声、心灵)有了直接的感受。当然这只是部导演处女作,朴实、美好也掩盖不了它单薄的缺欠;就和最佳国际影片提名中呼声最高的日本片《驾驶我的车》一样,丰厚、熟练的优点下,也存在着繁琐的弱点。它们确实都是好片子,谁获奖我都认同。资料中讲该片导演曾是个摄影师,也做过前面提的电影的制片人,而且是台湾戏剧家赖声川的女婿。难怪影片投资有我们中国公司。
跟《僧侣与枪》比较,这一部就平庸许多。情感戏的冲突性太浅,结尾做作太明显。城市青年教师通过支边支教,心灵感应的变化。纯净自然之美的偏远山村,真的很美但也真的贫穷落后。
中国最不缺这样的故事——城市来的年轻人,偏远的乡村,勤劳善良的村民以及物质的极度匮乏。这样的故事在中国是有答案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发展观。这部电影留了一个开放的结局,男主虽然去了雪梨,但却唱着鲁纳纳的牦牛之歌。他或许会回去或许不会,这都不重要,肉眼可见的事实是不丹一定要发展,鲁纳纳也一定会改变。风景太美加一星。
去偏远山区支教。去远方当流浪歌手。
户外爱好者表示好想代替男主去lunana支教吖!住帐篷算啥!
风景可,但影片不行
画面很漂亮,摄影水平极高,看着不像是一个小国拍出来的作品,文艺范人情味都不错,不丹的城市也挺现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