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的城

我的城 Season 1,魔丽都市,我的城·魔丽都市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18

《我的城》剧照

我的城 剧照 NO.1我的城 剧照 NO.2我的城 剧照 NO.3我的城 剧照 NO.4我的城 剧照 NO.5我的城 剧照 NO.6我的城 剧照 NO.13我的城 剧照 NO.14我的城 剧照 NO.15我的城 剧照 NO.16我的城 剧照 NO.17我的城 剧照 NO.18我的城 剧照 NO.19我的城 剧照 NO.20

《我的城》剧情介绍

我的城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我的城》是一部记录城市凡人生活碎片,镜头下充满“凡人语录”的系列纪录片,也是中国少有的现实题材城市纪录片。首批拍摄了五座城市: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和银川,描绘的是城市人特殊的“乡土情”。本片那些被纪录者,无论是北京篇里爱骑自行车的小伙,还是上海篇里卖啤酒的阿姨,或是成都篇里“二次元”装扮的小姐妹,或是深圳篇里大芬村(城中村)里的小画师,或是银川篇里卖羊杂的小老板,他们都是城市社会里人微言轻的小角色,所以他们脑海里没有城市定位、没有品牌宣传,有的只有活生生的现实:怎么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味道来。一些生活碎片、闲谈碎语、生活片断,不经意间构成了城市的性格和精神、流露出对城市的理解与质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忍者2:撕裂的暗影糖爹先生情殇奥斯威辛集中营爱情是狗娘痞子遇到爱夏天的故事超次元学院1生死交锋伦巴疗法碟仙诡谭小镇风云大选风暴目标鬼影实录:诅咒清算人上帝保佑美国杨五郎血战青盐镇圣诞城堡史酷比2:怪兽偷跑剧场版炎神战队轰音者vs激气连者来者何人某人某地第一季硬骨头之绝地归途摇摆少女假设性无罪越冬的露易丝唐顿庄园第三季肖邦:爱的渴望蓦然回首

《我的城》长篇影评

 1 ) 有温度的城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脾性,也有各自的精气神,跟人一样。

这些通常被归到“文化”大萝筐中的东西极难捕捉。

本地人对它常常有“只缘生在此山中”日用而不觉的感觉,外地人好像刚看出点门道忽然又坠入云里雾里。

拍某个城市的纪录片,美食美景乃至历史文化都容易展示。

而要拍出这个城市的脾性和精气神就有些困难了。

《我的城》这部纪录片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走城市宣传片的路子,也有别于一些纯文化型的纪录片。

在满眼摩天高耸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与满耳机器车辆人声喧嚣扰嚷的城市里,它展现出了一座座城市的温度。

城市的温度是其血液中自带的文化基因。

总有人执着的寻找皇城根下老北京的文化。

胡同、四合院、洋车及各种各样的老物件都诉说着各自的历史。

一声韵味悠长的吆喝声在商业步行街回荡,一群鸽子掠过胡同上空,庄严肃穆的皇家宫殿被一层又一层的高楼大厦白菜卷一样包围着……北京依然有独属自己的味道。

老大爷照常“杀棋”溜鸟,四合院中炒菜的香味飘了半条胡同。

城市的温度是对外来东西的选择性接纳。

上海从十里洋场走来,甩甩酒红色的旗袍,抖落了一地的纸醉金迷。

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融合,造就了独特的东方明珠。

一面是高扬时尚的魔丽之都,一面又醉心于咿呀咿呀的吴侬软语。

这座城市对“时尚”理解非常宽容,世界各地的人、商品和文化都在这儿汇聚。

城市的温度是每个鲜活个体的喜怒哀乐。

城市是由一个个有生命有情感的人组成的。

无论男女老幼,贫富与否,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

他们的梦想、青春、奋斗、欢乐、痛苦、衰老……都是城市的神经末梢。

纪录片将镜头聚焦在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身上,从他们的成功失败的人生经历与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中展示城市的脾性与精气神。

深圳成就了多少人的梦想,又让多少人仅仅做了一场梦。

《我的城》带你领略,成都——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深圳——与生俱来的创新底色,上海——浮生若梦的繁华时尚,北京——青春与传统相交相融的帝都新景。

 2 ) 你怕什么?

之前已经做过三篇文。

就《我的城》,写了我的喜爱,以及由此及彼的一些体悟。

似乎还没有碰及过上海和深圳篇。

所以决定再写一写。

上海的导演叫陈卓。

或者是父姓加母姓的结合,或者取了刚超独立的本意。

对一个只见过影像的导演,这是我从名字得来的认识。

上海是什么?

就在片子里。

从清晨一片温热平顺的空气中,忽然响起整点报时的声音,然后各种电台的呼号、各种公交报站名的声音吧,混杂在一起,拉开了上海的早晨。

虽然方式并不新鲜,但用在上海,就捅破了一片繁华,添了一些烟火气。

然后,挤挤挨挨的弄堂,异域特色的建筑,描着口红的老阿姨,梳着背头的老克勒,袅娜忽闪间,遗韵打底,洋气主演。

摩肩接踵的人群,街边的咖啡座,和平饭店里起范儿的爵士乐,悠闲发呆的外国人,灯火迷离之处,你一个恍惚,就不知身在哪里。

这是导演的精巧。

既没有沉湎于旧日风情,也没有主打新派高端。

就是在各种人物的交错中,表达城市。

这一集里,我觉得人物是光点。

当然,每一集里,也都如此。

四集的导演,应该都有过人物选取的焦灼。

但是上海、包括后面的深圳,可能更难一些。

我个人觉得,北京人民天生就有政治意识和宣传意识,面对采访和镜头邀请,他们不吝啬去展示自己的骄傲;成都是一个又热火又家常的城市,成都人耍得起来,所以也应该不会拒绝镜头下的热热闹闹。

但上海和深圳就不同。

在我有限的经历中,这两个城市的城市精神是包容的,但城市个体对周遭自带傲娇和疏离,会冷静保留自己的打开。

他们匆忙行进,甚至来不及给你一个笑脸。

所以,陈卓导演能够找到这一集里这几个人物,我觉得需要运气,更需要导演的判断力和执着。

顺便夸一句,片中几个被采访的男模很帅。

不是那种玫瑰花瓣儿型的,而是线条清朗眼神明澈的帅。

安静自信有教养。

这很关键,选不好就会拉低画面。

细节远比想象中更重要。

比如片中蔡依林演唱会和沪剧演出交替的片段,使用了画中画,三个画面拼在一起同时呈现,有点像综艺大观。

还有一段各种方言交叠响起的时候,屏幕左边打出了“中国各地方言”这个字幕,些许画蛇添足。

还出现了一个不知身份的穿蓝衣服的中年妇女对老克勒在街上的采访,莫名跳境。

说远了。

再回来。

啤酒阿姨和建筑师冷泉,是两个让我没办法忘记的人物。

啤酒阿姨的片段,我认为,在四部片子里,剪辑最为流畅和干净的一个段落。

节奏感、流动感无比欢畅。

啤酒阿姨恰恰是代表了城市里的一部分人群,他们小有积累,享受大上海的一切新鲜,然后在其中快意潇洒。

而冷泉,是另一个群体。

冷泉是天生就有故事感的人。

他的形象、表情,孤独的无奈的然后矛盾交织的,虽然也有欢乐的时刻,但总是很快又被新的无力所淹没。

片中,他讲刚来上海的时候,他只说了“其实。。。。。。

”后面就顿住了,低头、沉默,摄像和导演也给了这个表情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个处理让我觉得很棒。

他的一声叹息,他的一个沉默,他的一个背影都让你觉得,其实你懂。

无论你是在上海还是在别处,属于冷泉的某一个瞬间,你也有过。

工作的一言难尽,感情的欲言又止,似乎别人都比自己幸福的焦虑。

我们想要通过努力通过奋斗去迎来属于自己的获得,就像书上说的那样。

但是我们骨子里的一些,比如说不够圆滑,不会变通,过于较真,或者坚持自我等,说小不小的,常常和现实很难打成一片。

我们怕什么?

怕平庸。

怕穷。

怕没有房。

怕三十岁还没有女人爱。

怕已近中年油腻却还初心不死。

怕生命在一事无成中入土安康。

在上海这座城市,也可能是在深圳,又或者广州,脱离了父母怀抱和学校庇护的年轻人,不由自主沉入城市的中心,层层叠叠,像旋转楼梯一样,感觉前进和后退都看不到出口。

关于自己的回忆都是加班和外卖,还有深夜里手机屏的亮光。

在日复一日的城市烟火里,都有一段过往,却难与现实分手。

我们怎能不怕?

冷泉代表的仿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

有伤的年轻人。

不管这伤来自爱情、来自创业、来自人际交往、来自不被认同、来自信任,或者对自身追求的迷茫等等。

总之,冷泉这个人物,几乎在某些时刻,你会觉得那是你自己。

音乐的作用在上海篇里格外突出。

无论国内知名音乐人张镒麟的音乐监制,还是不知名的演唱,音乐在全片都恰当的添温加热。

那首叫《破城》的歌,我还认真的记下了乐队的名字:WalkingXL————有没有一个夜晚有盏灯可陪我不暗推杯举盅之间,又是工作的无奈每张格式的笑脸,都似乎真诚泛滥以为干完这杯,明天就会灿烂。。。。。。

我们建一座城,别人称它围城都说合久必婚,为何负了此生我们建一座城,没想到被破城穿过破碎城门,远处谁在等。。。。。。。

我不知道这个乐队是否有名。

但是配着画面的这首歌,听哭了我的眼睛。

旋律很戳心。

“都说合久必婚,为何负了此生”,这看起来是说爱,也是说理想。

片子中一些似乎静态的画面非常好。

匆忙着赶地铁的人,孤独等待的人,空旷车厢里听语音的人,沉默眺望的人,我们的怕,其实都装在里面。

夜色沉垂,城市巨大,人又那么孤独。

“压力,可能是你奋斗一辈子都不够的。

这种压力让你觉得,我算什么?

”说完这句话的冷泉,拉着行李进入上海站。

电梯门关闭的那一刻。

他的眼神难以琢磨。

感觉隔着画面,仿佛听到他的一声叹息。

离开的冷泉,还会不会回来?

我路过山峰,我遇见海洋。

灯影闪烁,时空交错。

你是否还在坚持?

又或者已经放手?

时间的列车在哐且,可不甘心的理想仍旧是我们的精神泅渡。

丰子恺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但愿如此。

我们空无所有,幸好还有一身青春。

想起片中冷泉在人海中的转身回望。

很奇怪的,既断肠,又励志,他的脸上,依旧有惑,却又亮着不死的星光。

甚好。

怕什么?

心若在梦就在。

你我安好,就是好天儿。

 3 ) 你努力的样子就很酷

第一次看片子的时候,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那长久以来飘忽不定浮在空中的心拉到了地面,跟着摄影机,穿梭在每个鲜活的人物周围,看着他们笑,听着他们说。

一边感叹别人的生活竟然是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的,一边想着自己为什么总是活不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还记得当年班里的美女学霸,高考只报了一个志愿,就是北大。

谁曾想,第一年3分之差让她与梦想失之交臂。

再见她时,依然是坚定而自信的脸庞,我问过她为什么要坚持。

她说,就是想上北大。

简短的回答,却让我想了好久,年少时当别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时候,我还浑浑噩噩茫然不知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何处。

身边有一个朋友,爱玩,但唯独喜欢绘画。

那么不爱学习的人,每天练习绘画十多个小时。

大学毕业后,所有人反对,说你还是老老实实去找个稳定工作比较好。

他不听从家里的安排,坚持自己的选择,只身前往北京深造。

现在的他忙碌、劳累却也快乐,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的作品,因为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看起来肆意妄为,却活出了自己的模样,我觉得他很酷。

提笼架鸟玩洋车串胡同儿,那浓浓的京味儿能让你咂摸良久;一色儿的绿一双双炽热的眼,球迷响彻天的叫喊声足以唤醒内心那已经沉寂多年的激情;“四轮载人,两轮载魂”,酷炫的女摩托车手,会让你恍惚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如白开水……生命短暂,有的人辉煌一世,有的人平凡一生。

有的人追名逐利,有的人知足常乐。

但依然有些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随风而驰,他们潇洒不羁,他们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不是片中人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但他们每个人热爱生活、努力生活的样子,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年少时,会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去北京还是上海?

做科学家还是发明家?

可直到长大后,才明白,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再平凡不过的一个。

生活不是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才叫精彩。

其实,让自己酷炫也很简单:有梦想,并为之努力。

 4 ) 我爱“我的城”

平凡人物,普通故事,看见自己,读懂时光。

我一个二代移民,总是在父母的故乡和自己生长的城市之间困惑与纠结,平生出许多漂泊的无力。

如今,挣扎在另一个城市,他乡与故乡,都变得遥远。

好在,有《我的城》。

她告诉我,没有烟火的不是生活,没有人情的不是故乡。

从此,不追问,不刻意,不再为难自己。

有家人朋友,有喜欢的书店和火锅,有熟悉的日出日落,有每天下班要经过的修车铺,他乡也好,故乡也罢,这里就是“我的城”。

嗯,我爱“我的城”,就这样。

 5 ) 随心所语

我这人有个怪癖,看纪录片不喜欢出一集看一集,喜欢找个时间一次性看完,即便是内容没有连贯性的纪录片,我也是一样一次性看完。

最近一次看纪录片还是半年前看的《帝陵之西汉帝陵》,点开看完全是猎奇心理,没想到内容吸引了我,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一次性看完,意犹未尽...... 这次,这部《我的城》也是一样,点开看完全是个意外,9月底,晚上闲来无事,想找部电影看看,结果划到了纪录片频道,看到了这部片子的推荐页面,就点开看,不知不觉就看了一大半,一部讲述城市的纪录片,以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去讲述每座城市,很真实,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北京这集,从球迷、老北京人、北漂等这些人的口中,让我对这座城市又多了分了解。

胡同、门当户对的来历,老北京的吆喝,中关村的变革,新老文化的碰撞等等,让我明白这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

成都,到现在我满脑子都是麻辣鲜香,这座城市巴适得很,安逸得很,看完成都这集,脑海里想要马上去成都吃吃吃喝喝喝,成都——中国必去的一座城市,O(∩_∩)O哈哈 上海,真不愧是世界的时尚之都满,眼都是时尚,老克勒、啤酒阿姨个顶个的时尚。

说实在的,用上海话唱歌还真不错,还真别有一番风味。

深圳,看第一遍真的很不适应,前半部分节奏很慢,镜头很压抑,当时我差点就关了,强忍着看完了,然后休息了一阵,又看了第二遍,后半部分节奏也快了,镜头给人的感受也舒服了,相比前三集,还是不喜欢这集。

整体来说,这部纪录片还是不错的,用独特的视角、新奇的手法讲述一座城市,如果能出第二季,再多拍些其他城市就更好了。

意犹未尽啊......

 6 ) 生活在何处

有幸这五个城市都去过呢,但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对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

北京的部分采访了很多老北京人,整体的感觉是一种老北京文化的失落吧,确实是有很多原来的人文气息不见了,需要去继续传扬,也挺佩服一些老北京那种怡然自得,我就想玩点儿我喜欢的东西的心态的。

深圳是刚工作不久的时候去的,但是我发现我就一直都不喜欢那种看着有点乱有点不整洁的城市环境,之后去了广州也不是很喜欢那种城市氛围。

其实要说这俩城市的环境也不是很差,还记得飞机落地,从白云机场出来的路上,感受到很舒服的阳光和海风,但真的去溜达溜达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鱼龙混杂的感觉,就不是很喜欢。

上海和北京一样都是大城市,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但我还是更喜欢上海,喜欢那个洋气劲儿。

其中有个被采访的设计师就说,曾经在这里每天被996压榨,不知道图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就好很多,确实是生活还是需要自己找到乐趣才能过得下去。

真正让我想问我自己生活到底是什么?

生活到底在何处?

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是在看成都和银川的时候,看成都时候还不是很明显,因为一直以来都觉得成都是一个悠闲的城市,再加上父母总对我说少不入蜀,所以对他们这种悠闲的状态很是习惯。

看到银川的时候,第一个精酿啤酒老板,曾经也在北京呆过,就说到在大城市压力大,也曾996,也曾焦虑,突然有一天就会问自己,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回到家乡之后,有了陪伴父母的时间,也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幸福。

还有专门卖羊杂碎汤的父子俩,对自己的营生非常自豪,父亲对儿子能够继承家业,继续给大家做正宗好吃的羊杂碎汤就感到很厉害很自豪,也让人能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

就是这种幸福感,让我心生羡慕,我就不由得想问自己,对我来说幸福是什么,我的生活在哪里,怎么样才能慢下来,像他们这样慢慢生活,充满幸福感呢,真的太迷惑了,但也真的很羡慕思路断了,不知道还想说什么,先这样吧

 7 ) 恋上一座城

因为一首歌,恋上一座城曾经《成都》这首歌响遍整个大江南北,依稀记得其中的歌词,“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 带不走的……”便对成都这个城市抱有了无限的期待,想象着赵雷坐在的小酒馆的模样……冒着十一长假高峰期,特地去了趟成都,去感受一下成都的魅力,发现成都是一座极具休闲,宜居,美食,旅游名城的地方,短短的几天下来,就不想离开这里了……对于成都来说,大概很多年轻人之所以那么喜欢成都,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她的风景,还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她的美食吧……反正我是这样的哈哈哈来几张在成都拍的照片吧

 8 ) 观《我的城》——“银川”有感

没想到纪录片《我的城》一改聚焦大城市的人文气质,转而给了人一种体验小城市安逸生活的视角。

北京、上海、深圳都是有大城市那种让人莫名紧张的生活节奏,成都虽然安逸但是也是十分热闹,而小城市银川则给我一种,这里就是慢生活的地方感觉。

同样是系列片的模式,由人物故事让大家感受,思考。

看完银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酒吧老板姚欣。

他更像是现在很多人的缩影,年轻时一腔热血,有大城市奋斗的经历,而终归无法将理想与现实调和平衡,最后回归家乡找寻归属,享受生活。

有的人会说这样是没有追求的,他们早早的在实现理想的路上退缩,他们没有舍弃家乡这条退路的决绝之心逼自己成功。

但也许有同样经历的朋友,也会理解这样的人。

很多人并没有找到理想的出口,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应该怎样选择?

姚欣选择了,但他又是幸运的人。

跟往往向现实低头而碌碌无为的人不同,他的精神是富足的,他在家乡找到了他热爱的事情,他找到了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像他自己说的一样他“补钙”成功了。

这反倒是另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像一个匠人,安心做自己的啤酒,还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年迈的父母。

片中最为让我感动的场景之一,一家三世同堂,一起酿酒,一起为他们的酒起名字和设计标签图案。

老人慈祥、孩童天真欢乐,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那种幸福的微笑,这种和谐美好真的让人羡慕至极,这也可能是很多“成功人士”不能体会的吧。

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劣势,但往往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他们虽然容易满足,但是他们活的更有人情味儿。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们找寻到属于他们自己心中的城,找寻到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找寻到幸福。

这就是福

 9 ) 我们采访了一些人,我们放出来,你们就看看

在北京待了6年多,主要说说北京这集这集名字是,北京:新旧文化的交织。

交织在哪里,是在四合院的重新改造中么,是在中关村的传统攒机到创业圣地中么,是在《鸟巢吸引》的表演碰撞中么,还是在国安球迷的加油呐喊中?

在数个老北京人的讲述中,没有看到交织,反而是很强烈的碰撞,老北京人满满的对于过去的怀念和不舍。

老旧物事的集会更多不是为了交易而是交流,更多的老旧物事没有再发挥他们以前的作用,而是流落到博物馆,流落到收集者手中。

胡同大家庭氛围的欢闹,四合院内不分你我敞开的门,对比着私密楼房的冷清,欢闹是画面中的,而冷清都不用拍出来,言语中大家都明白了。

对于老北京遛鸟喝茶唠嗑的闲散生活呈现,缺失了高楼大厦工薪人士生活的碰撞,虽然有最后央音姐妹的对比,但这种对比并不对称,刚毕业的学生在努力考研兼打工,和多年北京打拼并不是一个量级上的。

从这部分来说,小标题的“新旧文化的交织”,不如改叫“新旧文化的碰撞,旧文化的消逝,新文化的崛起”更好些。

制作组想要表达的交织,出现在了外国人身上。

四合院的比利时建筑师,有个日本妻子,东西合璧的婚姻,不知道带给他的收获是什么,但对于住的院子,古朴的外表搭配重新改造的内在,倒是一种很好的新旧交织。

央音姐妹的传统乐器,在北京存活着,也许也是制作组想要表达的交织的一部分,但实在太单薄。

南锣鼓巷和前门大栅栏,这两处早已不在我个人的北京推荐景点中,南锣是很彻底完全的商业街,大栅栏与之类似。

在国内的很多城市,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街道,翻新的老街上都是现代的商业,却又叫嚷着我是传统的街区,如此突兀。

由攒机圣地变成创业圣地的中关村,似乎旧文化是攒机,新文化是创业。

从攒机到创业,其实可以说是一种传承。

攒机本身就有一种创新的想法在。

制作组的地点选择,南锣鼓巷、前门大栅栏、中关村、鸟巢、三里屯,全是北京名字响亮的地点。

然而这些地点代表了北京么,代表了北京的文化么?

有一种,“制作组我们是想要表达北京这个城市,但我们自己都不太知道北京这座城市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表达,那不如就让采访人物讲述下他们的想法感觉,我们梳理剪辑一下吧”,这种感觉在。

导致最后拍成了不伦不类的,既像浅薄的城市宣传片,又像要表达什么却表达不出来的伪深度纪录片。

也许,制作组就是想简单放一些采访人物,没有别的内容,没毛病嗯。

成都:我的城市 就要玩。

这集很巴适,作为没有去过成都的,仅从该集内容来看,把成都人们那种悠闲自得,喝茶搓麻的生活表现得很丰富。

同时也有体现成都接收新鲜事物的一面,地下的拳击赛,街边的cosplay。

这也是老新两代人的对比,大家各自自得其乐。

似乎成都的内在就是要过得巴适,钱多钱少都有各自的巴适方式,当然你是要自己去争取这种巴适的资格。

上海:中国的时尚之都在哪里。

这集主体是“时尚”,老一代的时尚是曾经的上海滩,新一代的时尚是和世界的融合,这也是我不了解的上海的一面。

相比于北京,上海这集有一个主线在贯穿始终,北京那集就相对零散很多。

作为经济中心,在时尚这层上海自然拥有先天的一些优势,但在看的过程中,时尚的定义并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到,制作组也没有提问,每个被采访者对于时尚的定义都是不同的,那想问制作组你们对于“时尚”的定义是什么?

多个人提到了上海的包容,似乎这是上海现在的时尚之一,国内的大都市有多少不包容的呢。

对于时尚定义从头至尾的缺失,导致这集看下来,并没有很清晰明了的想要表达出来时尚是什么,上海为什么会有时尚这个标签在,更多看到的是上海貌似很世界性,至少镜头里外国人很多。

深圳:一座热血的青春之城。

待看。

 10 ) 我心中的城

一部纪录片“我的城”,打动我的是那句: “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城”。

“我的城”,一部并不怎么热闹非凡,也没有帅哥靓妹和穷极一生努力也无法企及的高大上主角光环的片中人的片子。

“纪录片”,自带一个不讨巧的属性,因为大部分喜爱这样白话闲聊的人没有空闲坐下来看,有空闲坐下来看的人大部分更喜欢的是故事情节丰富的剧集。

一直很佩服纪录片制片人的勇气,因为似乎把片子做成“赔本买卖”几乎是不争的事实。

也许这就是所谓“每个人心中的城”?

讲述自己想讲述的故事,也是心中的城?

第三集一开始,那种熟悉的公共交通报站方式,就算没有图像在眼前,就算没有人告诉我这是上海,就算闭起眼睛、半梦半醒中我也能知道这是上海。

每天,有数以十万计的人群在这个声音的陪伴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穿梭,奔波得忙碌而飞速。

有的开心有的不开心,有的此时时刻很满足有的又在为下一次的满足飞奔。

在这个声音里,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在努力的把这座知名的国际都市变成自己的城,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城里用自己的双足把这座城走出“心中城”的模样。

他们,从我们的对面匆匆走过来又匆匆走过去的消失在人海。

他们、我们,都在这城里,也许某一天,他们和我们之间有那么一次擦肩而过或在同一时间坐进同一家啤酒屋的缘分,也许从开始到最终,他们和我们一直在同一个城里,为同一件城中的热闹事留下注意力,却从未也永远都没有交集。

所有的平凡,并不妨碍自己在心中塑造自己心中的城。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与国外同行打交道,面对他们把我们介绍给其它人时,听到他们直接介绍我们来自上海而非中国,是个大概率事件。

接下来的大概率事件就是听到介绍时,对方突然一亮的眼睛和急于表述自己曾经到过上海的开场白。

其实这种普通人之间的状态,那突然一亮的眼神,可能远比外滩东西两岸建筑群的灯光更能让我感觉到“上海”这两个字,不知道何时已然成为“我的城”。

儿时的“上海”,是父母口中“我的城”。

那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开枝散叶最起初的根,对于我而言,仅是要跟着回去的“老家”,那里有很香的奶油蛋糕和赤豆刨冰,当然记忆更深刻的是有潮湿味道的房间和难闻还不得不喝下去的白开水。

如果按照那个时候的记忆,上海,那不是心中的城而是鼻中的城。

成人后的“上海”,我在这里成家立业,也曾经每天嚼着早饭去追清晨的早班公交,听熟悉的报站女声,也曾经选择在午夜时分空荡的街头独自走回家,只为上海很难能有的静谧。

诗人汪国真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我说,熟悉的地方有风景,那风景在心里。

上海人,欺负外地人的名声似乎并不好。

其实,仔细阅读他们,他们是难得有共性的一群人,这共性,便是规矩。

这规矩,一般不容破坏,更多的时候,他们“欺负”的是破坏规矩的人。

当然,规矩本身只是规矩,很难用好坏这个词去界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人大部分很热情,因为从小的弄堂文化形成了很难分彼此的个性;与此同时,上海人又是比较西化的,不喜欢欠别人的也不喜欢被欠。

好些年前,我招了辆出租,上车后在忙于发短信,眼睛的余光告诉我前排的司机一直在通过后视镜看我,我终于忍不住抬头去对视他,在我们的眼睛对上的同时,司机开口了,问我:“你前天是不是在八佰伴那里打过车?

还是金桥?

”我惊愕的说:“嗯,八佰伴。

你怎么知道?

”“因为打的也是我的车啊。

”“啊?

不会吧?

”“是啊,送你到正大广场,对吧?

”“对啊。

不好意思啊,我好像脸盲。

”司机并不关心我的脸盲病症,他继续兴奋的朝下说:“哦哟,昨天我休息,今天又遇到。

前天浦东今天浦西,这缘分简直了。

几十万分之一哦,算了,今天这趟差头费不收了,算我买一送一……”之后我听了一路他对缘分的认识,也恰到好处的交换了些我的看法。

到下车前,我们俨然已经成了这个城里一对相识了几十年的老友。

事实上,那天下车,我还是付了足额的出租费给他,就像他一上车时说的:“这是什么缘分,几十万分之一啊。

为了这缘分……”我们以陌生人的方式相识又回归成陌生人,这便是大多数人的相处之道,这便是我只是其中两千万分之一的上海。

《我的城》短评

看了北京和成都,表示相当不认同。

9分钟前
  • 好运芒果冰沙
  • 较差

高开低走,初看北京“终于找到讲城市生活的纪录片了”,看到上海“就这?”。感觉就是为了营造情调刻意凹氛围,果断弃剧。

14分钟前
  • Jyer
  • 较差

看了北京觉得失望从结构深度上都不够好

19分钟前
  • 人海里回头
  • 还行

不错,魔都就是魔都,不夜城,制作精良,音乐感人

23分钟前
  • 转山漫水
  • 力荐

不好。不是说内容不好,而是颇有挂羊头卖狗肉之意。建议改名叫《我与城》,而不是《我的城》。点进来的时候以为是关于五个城市的角落、人文和社会。结果发现,这里面所有人的所有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都合理,描述任何一个城市的独白和故事可以照搬到另一个城市。关于城市的纪录片,聚焦在了个人上而非群体或者社会,真的是一部让人失望的片子。除了开头北京胡同提到的修车铺和结束银川的葡萄酒,其他的人与故事都不是城市特有的,完全流失了城市魅力…………最后的结果就是,城市没有拍出来,人物故事说的也不透彻。大失所望…感觉导演都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想拍城市里的人还是城市本身,亦或者二者的联结,导演只是干巴巴的把这一切陈述了出来,毫无特色。

28分钟前
  • 今天也不想早起
  • 较差

每个城市都由不同背景的讲述人的故事拼接而成,可能创作者的想法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切入,来展现这座城市的多元标签。但是太浅了,每一个十几分钟的小故事还没入戏就戛然而止,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观众只记得城市的标签和关键词,还是无法深入理解这些标签背后的意义。

29分钟前
  • NicholeKay
  • 还行

果然分不高 看了第一集北京 剪的太碎了感觉就是拍的一个个片段的素材直接拼接在一起每个片段拍的也别别扭扭的 我也不太明白剪在一起之后的想表达什么 乱七八糟的 既没有深度也不连贯

33分钟前
  • Leslie
  • 较差

看了成都那一集,果断出去吃宵夜了。

37分钟前
  • Moses.Fu
  • 推荐

用这城人说这座城,不是去看去知道,而是来听再点头。银川和成都两个城市抓得很巧,与众不同,讲北京的传承,上海的时尚,成都的包容,深圳的生机,银川就很厉害了,人情入城,独具风味,总听大碗喝酒,原来西北也有慢慢的酒啊,银川当代美术馆、城墙楼…很迷人。前面几集都比较平淡,银川这一集很有光彩。

40分钟前
  • 河祭镜
  • 推荐

北京成都拍得不错其余都不接地气

42分钟前
  • JoeyYAO
  • 推荐

不同视角的城市模样,但有的城特色、大众还不够。上海三千多万人,有多少是经常进出和平饭店的、有多少阿姨妈妈不是跳广场舞就是旅行在外的,有多少是下了班就“阿姨啤酒”的,又有多少是日夜奔波两点一线无钱无闲享受沪上资源的“蚂蚁工兵”……,石库门没有、沪漂没有、玩车炒股没有……高不成低不就

44分钟前
  • 千手观音
  • 还行

被那个李傲琳恶心死了,奶声奶气,以为自己三岁半吗?他一出现马上跳过。大英隐瞒婚史,自欺欺人的样子实在面目可憎,所以做独立女性就要绿茶是吗?咬着后槽牙也不想追了

45分钟前
  • 皮啊皮
  • 较差

不同城市的老人各有不同的传统,不同城市的年轻人却大致相同,年轻人可能还是被资本和宣传洗脑了……

48分钟前
  • 芮幸书局
  • 还行

画面、音乐和节奏都不错,有一定真实性。有些故事触动心。

49分钟前
  • 水云间
  • 推荐

只看了成都 不如吃茶去

51分钟前
  • 阿木
  • 推荐

与bbc的相比还是有点差距,不过也是一部好片了。这样题材的还真不多。

56分钟前
  • 智儒
  • 推荐

还行吧。主要是感觉找的人太多,拍城市太少,而找的人感觉又有点........🤣 怎么说呢 “边缘化”???并没有拍出城市精髓。———(但北京那集,好像“住在公园”里的老外惊到我了——他是认真的吗?但看着很爽啊!还有那个住四合院的帅哥——四合院屋内装修都那么纯白北欧极简风的嘛?~ 不错啊……)

57分钟前
  • wasteland
  • 还行

只保留建筑是没有意义的,人,才是灵魂

1小时前
  • 豆花饭
  • 推荐

我一直喜欢研究各个城市,把他归结为个人小癖好。我始终认为,无论大城市小城市都具备人一样的性格与特质,它或男或女,或耄耋或青春,活泼或者安静,贫穷或富有,这都是我们去了解每一个城市的价值所在,不仅仅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还要他们身后的六百多个大中小城市,共同组成了一个社会群体。

1小时前
  • 淳安
  • 推荐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人,不同人的生活构建了城市不同的气质。深圳篇充满了工作和奋斗,完全没有生活气息,也是让人无力吐槽。

1小时前
  • 啦啦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