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阿比和她的民族好可怜。
我被美国入侵,炸死了我的父母毁了我的城市,害得我小小年纪就上战场差点死掉。
我长大后遇见轰炸我的该死白男,他张口就侮辱我遭遇的苦难,但他只要说一句对不起我就能原谅他😇作者未免也太没良心了。
“2003年,美国绕开联合国,违反禁止使用武力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以凭空捏造的理由发动伊拉克战争,构成对伊拉克的侵略。
根据全球统计数据库的资料,2003年至2021年,约有20.9万伊拉克平民死于战争和暴力冲突之中,约有920万伊拉克民众沦为难民或被迫离开故土。
”出处:重磅报告!
《美国在中东等地犯下严重侵犯人权罪行》 china-embassy.gov.cn“The US military has defended as "legitimate" an air strike attack which killed dozens of people in Syria in 2019.The attack on so-called Islamic State fighters killed 80 people, as the group made their last stand.The US identified 16 of the dead as militants, and four as civilians.But officials could not conclude on more than 60, and a spokesperson told the BBC it was "highly likely" more civilians were killed.”出处bbc《US defends air strikes that killed civilians in Syria》,大意就是美国轰炸导致80人死亡,美方只确认了其中20人身份,其中有4个贫民,还有60多人身份无法确认可能有更多平民。
此外,纽约时报也有关于美国官方试图掩盖杀害平民的报道,但需要会员才能看
二刷追评,重审这部两年前我不复习等级考也要追完的番剧。
一个有趣的现象,本作的case1、2、3在我脑海中的留存度非常高,随着剧情推进很快能回想起各种情节和伏笔;而case4我却几乎完全不记得任何信息,这就是选择性遗忘?
美术风格非常独特,对色块式的、印象流的绘画大量运用(特别是对自然景物和街景),使得本作场景色彩极为丰富。
配音和配乐都十分精彩。
故事主线走的是日漫经典一个短篇解开一位主人公心结,一路打破众人心之壁的路线。
因为制作团队的齐心协力,本作的情感渲染力极强,伦敦之雪中辛西娅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堪称一绝(主要是配乐的功劳)。
然而观众在前三篇中沉浸得多么深,就会被第四篇多么粗暴地拽出。
反派大团圆的“he”结局更是直接将观众之前付出的剧烈的感情波动当成了笑话,同时也违反了本作的主题之一,也即主角团队的“正义性”:说是劫富济贫,到头来,你们不也与恶棍人渣们其乐融融?
核心的问题在于case4弄错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有些人物,是注定要,也必须要“死亡”的,既包括人物本身的死亡(如桃乐丝),也包括人物故事性的死亡(如前三篇的大反派)。
强行挽留势必会使故事原有的架构崩塌。
一个人物都不舍得放走,牵强地营造大团圆,搞什么?
又不是子供向的少儿动画。
俗话说“网飞出品,必属精品”,虽然最近的《泡泡》翻车了,但是通过砸钱,剧情逻辑和画面没有很大的问题。
大欺诈师其实也是属于这种类型的番剧,剧情跌宕起伏,有美剧的主线剧情,也有个人单元剧的小故事,有跌宕起伏的转折,也有温馨惬意的瞬间。
然而无论如何,总给观众一种有点意思,但本应更好的感觉。
各种原因其实则是《大欺诈师》通过每个单元剧,涉及的领域太多太杂,有很多细节即使不是内行人,看来是很可笑的。
怀特德·弗莱( Laurence Whitted-Fry )曾出版过的《假装的艺术》中说,“在我们这个后现代社会,“装”并不是什么罪过,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它比真才实学容易的多”,如今的社会信息爆炸,基本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网上了解,但也仅限于了解个大概,况且也不会有人真的去通读各个领域的知识,这就造成“假装”也成为了一门艺术。
通过泛泛的浅尝辄止,导演与编剧本似乎掌握了整个演出,但讽刺的是,一旦在细节处进行考究和推敲,那些假装的虚伪面具就会自动脱落,成为致命的弱点。
前几个单元剧因笔者并不涉及,所以不敢妄论有多少弱点,但最后一个事件中出现的情况却让笔者如鲠在喉,不得不说。
第18话中,上海龙虎帮的老大刘,在与日本本社的激战前夜,召唤道士来房间,进行占卜抽签。
随后与属下陈相见时,已经坐在老板椅上,手边是一本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
其实通过之前道士抽签时,从道士的视角看到陈的面颊,观众都会明白陈是按照释迦牟尼的面相进行设计的,编剧意图刘表面上如佛一般慈眉善目,但背地里却是心狠手辣的黑帮老大,之后还为了强化人设,让陈捧起一本《金阁寺》,导演认为从寺庙联想到佛教,更加强化了观众的认知。
《金阁寺》这部长篇取材于一九五〇年七月实际发生的纵火事件(现在的金阁寺是一九五五年修复的)。
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烈场面。
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
绝望之余,他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
《金阁寺》则通篇鼓涌着死的魅力,毁灭的壮观,集中炫示了三岛的所谓“毁灭之美”。
莫言也读过《金阁寺》,读后说的一段话可谓不同凡响:“我认为《金阁寺》简直可以当作三岛的情感自传。
沟口的卑怯的心理活动应该是三岛结婚前反复体验过的。
我认为如果硬说金阁寺是一个象征,那么我猜想金阁其实是一个出身高贵、可望而不可即的女人的象征……金阁在烈火中的颤抖和哔剥爆响,就是三岛心中的女人在情欲高潮中的抽搐和呻吟。
”莫言还引用文艺评论家中村光夫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三岛设计烧金阁这种表现,很可能是他在此之前对人生所感到的最官能性的发情的一种形式。
” 莫言的说法,直接了当地认为金阁寺只是一个符号,它指涉一个出身高贵、可望而不可即的女人,也是三岛心目中的情欲之念。
退一步说,《金阁寺》并不是为了赞美寺庙的宏伟、庄严,而是通过描写这寺庙的金碧辉煌,与沟口和尚毁灭后的凄惨壮烈形成对比,展现出一种“毁灭的美”。
因此《金阁寺》并不适合成为刘的手边之书,也不适合与刘的面相与人设形成相互指涉。
虽然后面还是有点崩,但总体剧情水平在线,而且音乐、画面(超喜欢画风)、配音都超级棒!
内容也很international,很少看到这样剧情涉及外国但却没黑中国也没舔美国的日漫。
片头制作精良,明显致敬《猫鼠游戏》片头那种Saul Bass式的画风。
其实《大欺诈师》的剧情绝对甩绝大多数日漫一条街,但因为说的是欺诈师这样的大聪明职业,所以难免让观众对剧情的智商水准的期待高于平均水平。
所以这就让里面设定的一些短板显得格外明显。
比如所有的欺诈师都会说自己是独狼,一旦同伴出现危险,就要顾大局/自己抛弃同伴,只是暂时的合作关系,并不是什么团队。
可是这个独狼精神从头到尾都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啊!
完全就是停留在嘴上耍酷用的!
这一群人明明很有团队精神啊,而且可以为了团队牺牲自己,甚至牺牲家庭的程度。
emmm干嘛不直接走紧密的团队这种设定路线嘛,耍什么酷嘛!
再比如,合伙干欺诈这种事情,最需要的就是配合者相互信任,但Lauren完全不信任Edamura,每次都是把他骗的团团转最后才告诉他真相,emmmm怎么说呢,虽然剧情上也说得通,毕竟Edamura本来就是一个本性有点老实一板一眼的小孩,但.....就感觉不太现实。
这些其实都还好,最让我大跌眼镜的是Edamura把他们之前骗过的三个大坏蛋给拉成同伙了......不......这些人怎么可能会成为他们的同伙啊!!!!
这些人可都是虚伪狡诈,为了钱不择手段的上流社会精英型反派啊……是这些劫富济贫的欺诈师们最厌恶的对象啊......结果这些上流社会的精英型反派们就只是为了报复Lauren所以就乖乖给Edamura打工?
就算他们会同意,更现实的情况也应该是这完全就是引狼入室之举啊……还有一个想吐槽的点是Dorothy。
最后一幕是Dorothy其实没死,而且还捡到了Lauren扔到海里的护身符。
真的完全没必要,这种强行HE强行巧合,真的生硬到让人牙疼。
Lauren和Dorothy的爱情本来是一对又酷又凄美的雌雄大盗式的浪漫故事,后面非搞个俗的不行的强行HE真的有必要吗。
如果这是真实的故事,Dorothy是个真的人,那么我希望Dorothy活着。
但这是个虚构的故事,编辑可能是希望结局皆大欢喜,但其实从故事的美学角度来说,让Dorothy永远停在那一刻才是最美的吧。
Lauren失去了Dorothy以后,想过直接杀死Liu来复仇,可是他想到Dorothy说过,欺诈师只骗钱,不杀人。
一个人杀死了别人以后,内心也会发生改变的。
于是Lauren没有选择直接杀死Liu,而是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找到各种各样可靠的同伴,策划了一个大局让Liu输个精光。
这么多年过去,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的眼前依然会浮现Dorothy可爱的笑颜,以及在各种场景上,如果Dorothy还在的话,她会说什么话。
而当他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的时候,他微笑着将一直带在身边的Dorothy的护身符扔到了海里。
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Lauren终于完成了他曾经承诺要和Dorothy一起完成的骗局,并将代表Dorothy的东西扔进了海里,是一种放手,和曾经的生活告别,开启新的生活了。
结果镜头一转Dorothy没死.....瞬间就俗套了起来!!!
过了那么多年,即使还爱着对方,但是Cynthia和她的画家前男友也再也回不到当初了,他们这两条相交线最后还是在一声轻巧的道别中继续朝不同方向前进了。
而如果Dorothy没死,再遇到Lauren,又会是什么光景呢?
这么多年彼此应该都变了不少,而且鬼都能看出来Cynthia和Lauren之间有点暧昧吧,这么一想,再看编剧的强行HE,只替他们俩感到更悲伤。
总体来说剧情值得夸的地方还是很多的,Cythia和画家前男友,Lauran和Dorothy的爱情都非常令人唏嘘,Abi和Edamura之间有点暧昧又带着生疏的关心也很可爱。
贩卖人口的社长女士也没有因为对Edamura很好就没有收到任何惩罚(不像国王排名),尽管Edamura对社长很有感情——“和敌人待久了,难免也会产生感情,最坏的人深入了解之后都有温柔的一面”。
最喜欢的是Oz和Edamura父子情的描写。
一开始,Oz为了保护同伴坐了牢,出狱以后也再没有回过家。
后来,Edamura看见爸爸依然带着婚戒,忍不住心软了,希望可以让爸爸得到救赎,便策划了一场拙劣的逃亡,结果反而被自己老爸卖了。
当时他的愤怒达到了极点,于是开枪弑父。
即使他后来知道了这一切都是设计好的,老爸也没有死,当时也没有太大反应。
大概他总是被自己的伙伴骗,已经被骗麻了,另外,看到自己的父亲并没有死,他应该情绪非常复杂吧,毕竟杀了人以后往往人的心态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更何况那是自己的父亲,可能又如释重负又生气。
最后他挥刀对着父亲喊出的那一段,控诉他如何为了同伴而抛妻弃子,可以看出、他依然没有完全原谅父亲,但是最后和父亲和解了。
这才是正常人应该有的逻辑啊!!!!!
这才是宽恕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国王排名》里面随便什么人都能原谅到底是什么鬼啊!!!!!!
像Oz这样专门骗赚黑心钱的有钱恶棍,为了同伴牺牲家庭的人,在《国王排名》里那不得封上帝啊!!!!
(对不起忍不住又要骂国王排名了
编剧古泽良太的名字,无论是不是混“二刺螈”,但凡看过《Legal High》和《行骗天下》的观众都不陌生了。
事实上,这部动画似乎就是《行骗天下》的动画版——主角一行的“正义”欺骗团伙、闹别扭的队友、剧情上的多重反转,等等。
不过,受限于动画的表达形式和单集时长限制,《大欺诈师》据说不能像日剧那样充分地表现人物和剧情。
真的是这样吗?
或者说,《大欺诈师》仅仅是《行骗天下》的“二刺螈”版本吗?
——这么挑衅地问问题,我个人的想法当然是“不是”,而且要讲点理由出来。
首先荡开一笔,讲讲和这部剧根本无关的东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由于SNS的发展和网络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即时化,人们对于社会新闻的关注里,总是隐隐约约带有一些对于所谓“反转”的期待和恐惧,以至于一方面人们会对种种不公不义表达即刻的、本能式的反应,另一方面,当面对“反转”时,也会将同样强烈、同样本能式的反应投射到原本自己施加同情的一方。
结果,“正邪”两面随着“反转”“再反转”而走马灯式地变化,最终剩下的“正义”一方,几乎毫无例外地是从头到尾都义愤填膺或无动于衷(这两种截然对立的态度恐怕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的“吃瓜群众”。
究竟这种现象在社会治理意义上和道德意义上是好是坏,这种问题要留给社会学家和媒体理论家。
不过,如果将同样的认知模式搬到对于通常所谓“文艺作品”上(啊,多么古老的一个词汇!
),有的时候的确可以遇到让受众“图一乐”的作品,但有的时候恐怕也会导致作品在品格上的败坏。
绞尽脑汁想着“你或许在第二层的时候会觉得我在第五层而故意让你以为我在第三层,其实我在第八层哒”,总想着比对方高明一层,站在“聪明脑袋”的顶层,姑且不说为何这种畸形的心态近年来愈演愈烈,就面对一部归类为“悬疑”的文艺作品而言,这种态度在根本上恐怕也会错失作品中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弄得一地鸡毛。
在这个意义上,限定于《大欺诈师》目前播出的三个故事(14集)来说,我认为这部作品比《行骗天下》更出色——哪怕仅仅是因为,《行骗天下》基本上都是围绕“是人(包括女人和男人)就下三百层”(三百层地狱吗?
)的“你在第几层我在第几层”模式展开的;也就是说,作为一部纯粹的娱乐性作品,《行骗天下》的目的就是和观众“斗智斗勇”,看谁当骗子的水平更高。
仿佛是《古畑任三郎》那样的侦探剧一样,凶手和作案手法一开始就呈现给观众了(欺骗的目的和对象呈现给观众了),主要的看点不是找到谁是凶手(谁是被骗的一方),而是如何建立起破案(行骗)的链条。
与此相对,动画的单集长度和每周一集的传统播出方式(像这次Netflix这样,一次性将前14集放出的做法,当然并不常见),决定了《大欺诈师》的制作方无法设计非常复杂的诡计嵌套形式,也就无法做到像单集时长40分钟至一小时的日剧那样,埋足够多的伏笔来实行剧情“反转”。
正是因此,《大欺诈师》的三个故事的走向,呈现出了与《行骗天下》那样case by case不同的线索。
具体来说,在第一个故事“连线洛杉矶”中,主角枝村遇到了比自己厉害得多的大骗子罗兰,并逐渐交代了罗兰“团伙”的核心成员。
在此过程中,《行骗天下》所熟用的“反转”或“嵌套”结构得到了再现,无论行骗过程中细节的“真实性”如何,制作者讲故事的方式和《行骗天下》别无二致。
但这种专注于和观众“斗智斗勇”的重心,在第二个故事“新加坡之空”里却被部分地转移了。
制作者显然是希望通过几个case来分别交代几名团伙成员的来历;不过,如果说枝村的经历在第一个故事中更多地是点缀性的存在,那么在空难中失去双亲的阿比和曾经参与空袭自己家乡的驾驶员之间的恩怨,就不仅仅是一个点缀。
在第二个故事最后一场决定性的比赛中,阿比让自己的仇人重新坐上飞机代替自己参与比赛,这个决定就在罗兰的计划安排之外——不过,“主谋”罗兰早已将这种“意外”考虑在内,于是提前准备好了备选的应对方案,成功化解了可能出现的不测。
而到了第三个故事、即关于另一名成员辛西娅的经历的“伦敦之雪”里,我们终于看到了整个诈骗计划之外的“意外情况”。
“伦敦之雪”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非常俗套。
辛西娅年轻的时候在一家咖啡店打工时,偶遇了一名贫穷的画家托马斯·梅耶。
他邀请辛西娅做自己的作画模特,两人因此情投意合,过上了清贫但不乏希望的共同生活。
一日,两人在摆摊卖画时偶然碰到了著名画商兼拍卖师詹姆斯·科尔曼,后者看中了托马斯模仿明画的能力,让他替自己画赝品。
托马斯答应下来,并开始变得有钱;但辛西娅却对他甘于画赝品感到很失望,两人因此不欢而散。
在最后一次吵架时,托马斯对辛西娅说:詹姆斯认可了我!
吃豆罐头要等多少年才是个头啊!
(ep. 13)多年后,枝村阴差阳错将价值连城的《伦敦之雪》当作普通的画作廉价兜售给詹姆斯,于是找到罗兰请求帮忙“骗”回原画。
为此,罗兰团伙设计了一场“地下拍卖场”的戏码,一方面离间詹姆斯和为他出钱拍下满屋名画的情人法拉,另一方面让枝村找到早已欠债累累的托马斯,拜托他画一幅仿作。
当年看到小朋友在美术馆里对着自己画的赝品认真临摹而心生愧疚,终于一口气举债买回所有伪作的托马斯,也因为这次重操旧业而还清债款。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地下拍卖场”中罗兰拿出《伦敦之雪》的时刻。
(当然,制作者在这里也插入了一个常见的小诡计:枝村有意把真品拿去了拍卖现场,而赝品正因为倾注着托马斯的汗水而更为“珍贵”。
)在此之前,众人在商量要从詹姆斯手里骗得多少钱的时候,罗兰等人预计是五千万英镑;而早就对詹姆斯怀恨在心的辛西娅说,要从那个情人那里拿到七千万才罢休。
在拍卖现场,阿比支开了情人法拉后,对詹姆斯耳语道:可以拿出七千万,请务必拍下。
果不其然,詹姆斯对《伦敦之雪》报出了七千万的价格。
可是,正当罗兰要落槌成交时,坐在台下的辛西娅却报出了更高的价格:七千一百万。
这个举动令包括罗兰和枝村在内的所有人都震惊了,罗兰甚至说:莫非要出大事啊。
(ep. 14)于是,辛西娅和詹姆斯两人一路竞价,直到詹姆斯最终报出一亿英镑的价格。
为什么辛西娅要这么做?
一方面,当然可以说,她有把握,对《伦敦之雪》情有独钟的詹姆斯会头脑发昏一直竞价下去;另一方面,也可以说这个举动超出了罗兰团队的计划安排。
辛西娅的从容来自她对詹姆斯的了解,但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在两人竞价过程中,画面闪回到了当年辛西娅和托马斯两人过着清贫生活时的对话:托马斯:蒙托亚的画非常贵。
辛西娅:多贵?
托马斯:我们两人一直吃豆罐头吃到死那么贵?
辛西娅:稍微吃得好点吧。
不过,总有一天你的画也许也能值那么多。
托马斯:那样的话,就把外面所有的豆罐头都买下来吧。
(ep. 14)对于如今身为欺诈师的辛西娅和每日干着苦力的托马斯,曾经各自以“演员”和“画家”为目标努力奋斗、彼此相爱的往昔人生,早已不可能重来了。
于是,站在辛西娅的立场上,用这个机会向詹姆斯“复仇”似乎就是再好不过的机会——而她一开始就是对罗兰等人这么说的。
不过,既然如此,为什么她没有满足于约定好的七千万英镑?
在此,值得玩味的有两点:一、辛西娅不知道枝村掉包了真品和赝品,那么在她看来,面前这副托马斯仿作的《伦敦之雪》,就是值得曾经“认可”他的詹姆斯以“把外面所有的豆罐头豆买下来”的高昂价格来拍下的佳作。
也就是说,辛西娅以与“欺诈师”身份相符的方式,在另一个意义上实现了曾经和托马斯的畅想,或者说,完成了她自己曾经对于托马斯的画作抱有的期待。
二、另一方面,更有意味的是,“一亿”在这里或许超出了确切的数字(超出了“定个小目标”意义上的“一个亿”),因为在往昔的对话场景中,托马斯和辛西娅都没有明确地说,“把所有豆罐头都买下来”意味着多少钱。
就此而言,如果说辛西娅对于托马斯成名后画作的价值所抱有的期待,在这场欺诈的拍卖会上呈现为惊人的数字(从五千万、七千万到一个亿),那么最后这“一亿”的数字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具体数字本身,超出了可衡量的价值——就像她始终带在身边的那枚素描的戒指,从一开始就是“真的”东西:两人纯粹的感情和纯粹的理想、两人的“纯粹”。
因此,“一亿”意味着无可衡量,意味着比高更高、比大更大,这也就是为什么辛西娅的竞价超出了罗兰的算计和预期,超出了整个计划的控制范围;同时,通过这种象征着无限夸大的仪式,辛西娅和托马斯也才能将两人往昔的“纯粹”如其所是地、恰如其分地埋葬和接受,既不否定它,也不回避它。
更不必克服它。
没有妥协、没有反转、没有诡计,而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没有狗血剧情,没有跌宕起伏,而是在日常生活里相濡以沫。
——这种单纯朴素的生活方式,在机关算尽的“反转”构造中,不是在“第一层”,而是在“第一亿层”。
它是绝对的、无限的,它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展现“被压抑者的复归”。
不得不说,a站虽然番剧很少,但是几乎每个月都有一部高质量的番,从一月的映像研(神作)到四月的隐瞒之事(暖),于是七月的大欺诈师让我满怀期待。
从前三case的作画,表现力,配乐,大欺诈师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剧情上很多的反转,节奏比较快。
个人对前三case打分的话,洛杉矶连线8分,新加坡之空7分(经费真的很足,飞机那段戏看着还是很爽的),伦敦之雪8~9分(辛西娅太好看了)。
重点是第四case,伦敦之雪过后动画停更了一个多月,9月21号重新上线,一次性更了九集,直接完结,想着可以爽一下,用了一下午加半晚上的时间看完了,然而这个第四case看完是如鲠在喉。
剧情设计上,第四case的骗术只能算一个加强版的连线新加坡,男主铁工具人,想改邪归正又被骗,加入朱雀联合会后步步高升,还变成了女老大身边的小红人,再联合欺诈团队诈骗成功(中间穿插了罗兰的过往,一些推动剧情发展的事件,比如‘‘父慈子孝’’环节)。
最大的反转是最后当我们以为男主要黑化,但是他没有,他只是给自己加戏罢了。
然后就是一个大团圆,没错真真正正的大团圆,前三case被骗的人帮助团队去骗黑帮(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他们为了什么),辛西娅收养被拐孩子,男主与欺诈团队和好,与父亲和好,彩蛋里面桃乐茜没死还捡到了罗兰丢到海里的戒指(就离谱),拜托,二次元也不是什么童话故事吧。
还有就是情感上,伦敦之雪里面辛西娅情感描写可以说十分出色,与落魄画家的感情美好,真挚,然而第四case的情感让我无法理解。
一是男主他爸,为了桃乐茜凭什么做到那种地步,放弃老婆和孩子,难道是因为计划是自己制定的,良心过不去?
出狱后不告诉孩子真相又是为了什么?
相信孩子能够健康长大原谅自己?
第二是男主的情感,我很怀疑男主是不是一直被骗导致最后三观不正了,自始至终男主都是一个受害者,被父亲欺骗信仰,母亲病逝后一人长大,被同伴三番五次的欺骗,当成工具人,结果也只是小闹一下,然后就冰释前嫌,原谅了,理解了……大欺诈师,最后骗的是自己吧。
总体来说,这是部制作很不错的番,但是结局人物情感的崩坏,刻意制造he给这部番带了了很多负面情绪,现在豆瓣评分还有8.8分,这个评分对于前三case来说是合理的,但是等大家看完最后一case,我估计评分会降很多。
这个剧能打八分,也就是四星,一星给板绘画风,一星给诚心诚意的配音,英文配音和中文配音都听着舒服,剩下两星给配乐以及前二十集剧情,第二十三集扣两星。
第二十三集就是差成这样,全剧最大败笔。
作为原创番来说,大欺诈师的明爽快节奏以及不断反转的智斗剧是最大的优势,立意其实没啥立意,在爽这点倒是做得相当好。
画风也是很赞的得分点。
但是,是的,凡事都有但是,最后一个case什么鬼?
尤其是最后一集什么鬼?
等待那么久,结果就这,就这?
让我们看看最后一个case讲了什么。
哦,为了大圆满结局,强行he,桃乐茜没死还极其偶然地捡到了罗兰丢的戒指,这洋流是自带he的强迫症于是用了高德导航吗?
至于和解,那边最荒谬了。
他们做欺诈的动机之一就是侠盗,也就是对非正义的恶人行私刑,只不过是不死人的骗走全部财产的私刑。
结果说违背就违背,还把之前骗进去的毒贩解救出来,给他工资,和解?
之前描写的那些玩意被狗吃了?
最后,桃乐茜是大于天么?
不完善的计划导致她的“死亡”,所以这就是可以牺牲枝豆的人生么?
编剧是不是对枝豆自带恶意?
完全无法理解奥兹,那个单干的说法只是好听么?
哦,说着单干却承担不起责任,出了事就可以随意地牺牲自己的家庭,自己孩子的未来???
桃乐茜是他朋友还是他爸妈,具有这世界最大的优先权啊?
啊?
为了给桃乐茜复仇,自己儿子怎么样都随便了,是么?
枝豆真全剧最惨。
先是父亲为了给桃乐茜复仇,主动入狱,抛弃家庭,导致枝豆处处被排挤,找不到工作,被迫当诈骗。
再是罗兰把他当工具人,一个便利好用的工具人。
反正只要达成目的,在事情过程中随便欺骗枝豆,让他经历并且受伤就完事。
本以为是将自己拉出人生低谷的恩人,结果一开始就是局,为了给桃乐茜复仇。
而因为桃乐茜,枝豆的人生一团糟。
就算想要脱离欺诈集团,也会被各种欺诈手段骗回来,完全不尊重枝豆的个人意愿。
枝豆整就一个工具人。
在最后一个case里,他们的自私简直了。
为了达成目的,让被父亲背叛过一次的枝豆再被父亲背叛。
让他亲手“了结”自己的父亲。
这已经是人生阴影的地步了吧?
合计着说一句这是骗局就能解决了?
哈?
中间的情感消耗是假的?
哈?
枝豆TM是有自我的人类,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阿比的那个台词更逗了,什么叫做学会原谅自己。
哈?
枝豆做错了什么?
因为他爹的过失以及罗兰桃乐茜等人的冒进,导致桃乐茜的死亡,再导致他的人生一团糟。
请问这里面他做错了什么?
什么叫做原谅自己???
别人把他的人生弄得一团糟的情况下,无限次欺骗他的情况下,不是让那群人给他道歉,而是枝豆自己原谅自己?
哈?
开什么玩笑???
编剧在想什么?
整个就一个败笔。
远东那个case,难听点,直接说是群体对枝豆的霸凌,都不为过。
作为WitStudio在2020年制作的唯一原创动漫作品,其独特的美术风格毫不经意间展示着Wit动画制作的高超实力水平。
不过抛开动画制作,动画的剧情上可能并没有那么尽人意了。
大欺诈师是典型的幽默喜剧单元剧编排,按不同Case来讲述一伙专门诈骗恶人的主角团的故事。
对于男主角而言,他充分发挥了“幽默喜剧”的吃瘪要素,运气差到极点。
不过在剧情上,至少前三个Case可以说是完美演绎了“幽默喜剧单元剧”。
而Case4则是这部番两极分化的拐点,这又主要集中在结尾的两集剧情中。
先不提很多人诟病的关于男二罗兰的角色塑造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点:前三个Case被骗的倾家荡产的大恶人竟然和好如初,最后也没有倾家荡产(严重败笔,让主角团性质和前三个Case的功劳荡然无存);男主角的爆发点本可以极高升华主题,但无奈编剧认为这是一部“喜剧”,所以最后还是圣母男主罢了。
这两个问题(尤其是第一个致命问题)直接导致了这部番剧剧情的虎头蛇尾,令人哭笑不得,只能停留在剧情尚可的层面了。
在脱离了被自己玩脱后不赚钱的《巨人》制作后,Wit找到了不差钱的网飞,请了《LegalHigh》的古泽良太,力图在原创剧上展示自己的实力。
我们也的确看到了Wit的野心,但却无数次为其原创不能善始善终而惋惜。
“你永远可以相信wit的漫改,但永远不要相信wit的原创”。
我已经学会尊重故事走向了,存在即合理。
这句话是我在看倒数两集之前写的,但是看完之后我发现,并不能。
背景是欺诈师,说实话一开始是圆了我“全员恶玉”的欺诈梦的,但是编剧是个善良的人,他不想任何一个人受到伤害,除了枝村。
说实话我没有代入任何一个人,只是每一个人都有好事和坏事,但枝村只有坏事。
我知道这么说比较武断,但是全程看下来就是枝村被欺骗,弹幕里有人说是“罗兰在引导枝村”,但是对于一个想过正常人的生活的人来说,引导他走向犯罪真的是好事吗。
我带三观了,是我不对。
开头op致敬《猫鼠游戏》,也很好把故事串联了起来。
前面三个case相对独立,第四个case远东魔术师把伏笔接上。
开头很吸睛,剧情把握的也不错,色彩画面我个人很喜欢,让我想到了当初罪恶都市骑车撞人的时候。
我并没有看过《行骗天下》和《绝命毒师》,所以也别ky。
前面三章加上后面一章,说实话我没有看到什么内核,他想表达什么,想传递的信息是什么——防骗吗,还是劫富济贫?
我不理解,因为就连劫富济贫也没有表现得很明确。
这番在我心理达不到神作,除开he结局以外,它缺少思想上的一些东西。
艺术表达手法不错,多番巧合创造戏剧化效果。
但是(好了我要开始吐槽了)在骗术下更重要的似乎是时机,或者说是运气。
在第一章,只有枝村和阿比吃了糖豆,虽然是枝村把糖豆拿跑了,但是后期因为种种时机竟然也没有第三个人吃。
时机的把握是这篇的精髓,但是次次如此,套路单一,缺少新意。
而且每一次被诈骗的一方都缺少警惕,主角团轻易地打进了敌人内部,甚至成为核心人物。
在时间极短的情况下次次都可以被人信任真是一件好事。
一比一说,筹码不够,也可能是信任不值钱。
本番没有绝对的善、恶人。
虽然想营造一种犯罪“团伙”的既视感,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单干户”,这是我看前三章的体会,把阿比和枝村把在最后让他们自己逃脱的行为我们先不讨论,也许可能是对队友的绝对自信也说不定是吧;在我看了第四章,我有一种桃乐茜非常重要,为了帮她复仇(也不全是,万一人家只是想摧毁集团呢)策划了一个很大的局,不惜把大家都搭进来(罗兰问了大家要不要退出,但是他把枝村的命直接搭在里面)。
如果只是想摧毁集团,可以看出矛盾的地方,诈骗师们并不是善人,罗兰一开始也没想救那些小孩。
(这个地方如果我get错,欢迎反驳。
)看出矛盾了吗?
罗兰其实挺自私的。
在我看第四章之前,我写下:“枝村全程都在被骗,说实话他的性格并不匹配所谓的才能,或许每一个主角都应该善良且一头热。
”在我看完第四章之后,我陷入了无语的状态,可能善良的是我才对。
第四章的槽点太多,比如黑帮老大对人的信任太容易了,我刚刚也讲过。
开始说结局。
结局我真的理解不了,男主和自己和解了,度过了漫长的叛逆期。
但是这一章应该和自己和解的不是罗兰吗。
罗兰看着爱人在自己眼下倒去而耿耿于怀。
然后忽然就说枝村应该和以前懦弱的自己和解,他应该释怀什么?
他父亲身份的转变,还是母亲的死,或者是别的什么。
枝村真人从头都在被骗,唯一没有欺骗她的人是朱雀,而他却欺骗的朱雀。
因为不能杀人,所以来了个he。
这四个故事讲的是如何教人与过去和解的吧?
逻辑除却结局的he都算通顺,但是英雄主义大于法律的日本也只能有这样的结局吧。
所有人都释怀了。
甚至罗兰完成了梦想,成为了外交使;甚至桃乐茜没有死;甚至枝村度过了叛逆期。
是做一个小混混还是做一个诈骗师,除了二选一以外,还可以都不选。
只能说枝村他爸是个好“队友”,但不是个好父亲、好丈夫。
如果可以重来,我一定不信什么“单干户”的鬼话。
更多的话我不想说了,我单知道有可能阑尾炎,但我没想到这么痛。
最后还是那句话,尊重故事走向。
就这样。
这沙发颜色第一眼给我看愣了,谁家好人亮红色沙发啊哪位大佬能告诉我这是什么风格的,好喜欢这种,感觉漂流少年,还有要上的当嗒当的色彩风格有点像喔(甚至这两个完全比不上大欺诈师的夸张的色彩运用)这爆炸的撞色一点都不违和啊,有种iphone开了色彩反转的效果,同色系的运用简直美得不行没啥要写的了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
黑帮杀人都不打头的??这破爹怎么不自杀谢罪呢。
行骗天下USA 你在第几层 / 剧情轻松作画精致有什么理由不下饭!!!/SG篇看完了 作画色彩依旧优秀 剧情稍微老套 最近看了一堆沉闷片子后很好的调剂品(看得我想喝鹿角巷 //看完了 很温暖的故事
古泽良太正常发挥 项目细节很周全 比如大奖赛罗兰留的后手 还有伦敦之雪项目看似冒险 但其实对科曼的虚荣心把握非常准确 罗兰受害者联盟和罗兰和解非常古美门了
后面几集有点无聊 喜欢爵士乐op
居然是近年的片子我麻了 我以为零几年的呢 套路太老了 不过背景的光影一绝
节奏明快,反转适度,很有趣。第一集前十分钟在日本却说英语,后半段去了LA反而说日语,还打出字幕“下面由日语翻译放送”,Netflix戏很足。(PS前十分钟男二的英语是英配,只有笑声叹气之类是日配,诹少没机会展现他的精致塑料英语,不过后面还是有几句塑料法语和西语的)
just so so
等了很久,看完最后一个case有些失望,情节是如此地一波三折同时又是如此地让人提不起兴趣,感觉非常奇怪。私以为最好的故事是伦敦之雪,剧情和感情几乎都被拉满。作画满分,配乐满分,故事就差了些。
我感觉我被欺诈了!!!!!枝豆最大工具人!!!!!!!罗兰有什么了不起嗯???看了结局直接想掀桌子,凭什么一个毫无闪光点的骗子要出现在最重要的最后一幕!!!!!!郁闷,浪费我时间!!!!!
看了一半
Netflix投钱,光看制作水准了,真是高,故事嘛,越到后面越扯
不咋样
片尾吸猫大满足
就会觉得,看过hustle了,为什么还要看这种仿品。都别说剧情了,连片头都很致敬了,关键并不高明也并不精良。
自以为是的高智商反转
本人终于在后半部掌握了日语!天哪,听起来跟中文一样!
作画和镜头不错…可这剧情,反转看多了也挺没劲的,及史上最惨工具人男主
本来应该会挺精彩的主题被最后第四个案件拖垮,Dorothy这个剧情也太一般了,人设怪,感情线仓促,故事线不合理,直接把罗兰和奥兹两个角色给毁了。枝豆真是工具人,惨一个字得了,被老爹坑两次还要笑脸相迎。结尾反派和解是什么鬼,前面说“盗亦有道”的主题呢,为了一个女人直接抛到脑后,Dorothy真牛逼。伦敦之雪那个case不错,整体画面超级棒,但最后的case直接让人想砸屏幕,可惜了
跟长泽雅美的行骗天下一比,真是的菜到家
作品为强调喜剧效果结局圆满得生硬。三个混蛋被骗得几乎倾家荡产的能和主角团和解,桃乐西被枪杀入海漂流到台湾没有死,真人被欺诈师团伙多次欺骗以及父母隐瞒到信仰崩塌让他发发脾气就释然。释然这个主题表现因为结局过于圆满表达得不好。二次元理想化了现实,但过分理想化带来的虚假使作品很难触动人心,连爽感都大打折扣。编剧太过心软一个角色都不能写死,所有角色都要圆满,种种不甘痛苦和矛盾一集内烟消云散。所谓的圆满都是太过浮于表面了。不过是个童话,不过是个烂俗喜剧。现实的确没有那么幸运,但动画里理想化也要有度吧。可能编剧的对番剧的定位不一样吧,但故事不是越圆满越出彩的。结局反派和解,死人复活,看似圆满,强行he如同喂屎。还不如主角黑化有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