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人生访客

The Visitor,不速之客,幸福来访时

主演:理查德·詹金斯,哈斯·塞雷曼,丹娜·奎里拉,西娅姆·阿巴斯,玛丽安·塞尔德斯,Maggie Moore,迈克尔·昆普斯蒂,Bill McHenry,理查德·坎德,Tzahi Moskovitz,阿米尔·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罗马尼亚语年份:2007

《人生访客》剧照

人生访客 剧照 NO.1人生访客 剧照 NO.2人生访客 剧照 NO.3人生访客 剧照 NO.4人生访客 剧照 NO.5人生访客 剧照 NO.6人生访客 剧照 NO.13人生访客 剧照 NO.14人生访客 剧照 NO.15人生访客 剧照 NO.16人生访客 剧照 NO.17人生访客 剧照 NO.18人生访客 剧照 NO.19人生访客 剧照 NO.20

《人生访客》剧情介绍

人生访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Walter(理查·詹金斯 Richard Jenkins 饰)的生活一成不变,20多年来教同一门课程,与别人一起合著自己没有出过半分力的书,请私人教师学钢琴又难以与人相处。生活沉闷如一潭死水。直到与他合著出书的shelly待产而无法前去参加学术年会换成Walter出席,他的生命才赢来转变。 由于妻子去世而极少去纽约的Walter一回到纽约的家赫然发现家里有两个陌生人!误会过后才明白这对小情侣是被人所骗才租了这间屋子。Walter让他们留下,Tarek是来自叙利亚的热情的小伙子,热爱打鼓,他的女友则是来自塞内加尔的黑人。Walter被Tarek的开朗所打动,跟他学打鼓,还跟着他去公园参加少数族裔的打鼓练习。 这天Walter与Tarek练习过后赶着回家,过地铁时因为要过鼓Tarek错过了最好的过关卡的机会,从关卡上跳过时被警察逮捕拘留。Walter这...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不列颠第二季黑血花花子弟宣判足球大师阿尔塔米拉恶噬力青眼虎李云恋爱相对论裤袜视界生死速递天衣无缝心想事成杂货铺乒乓杰西卡·琼斯第三季妈妈不在家:亲家不计较狼与香辛料行商邂逅贤狼我的丈夫在冷冻库里沉睡着爱情奇遇记爱心传达石榴树上结樱桃拜见宫主大人血与油小静与爸爸杜鹃山最后一个男人第三季碟形世界:魔法的色彩冬青之血愚行录桥洞的诅咒

《人生访客》长篇影评

 1 ) 左派幼稚病的现实写照

美国教授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学生,转而关心非法闯入自己住宅的叙利亚人和塞内加尔人;美国教授变卖了去世的妻子的钢琴,转而热衷于在纽约地铁中拍打非洲鼓;美国教授对自己的专业会议和学术文章索然无味,转而忘情于会场外黑人兄弟的街头艺术;……教授生活是富足而庸俗的,拿到了Tenure,青年教师会请他当挂名作者,国际会议中做presentation,这一切都说明他在学术圈中已经混得不错了,因而也就遭遇瓶颈没有前进的方向了。

而这样的生活往往最容易产生绝望(参见《革命之路》中的肥温)。

再加上丧偶和儿子远居英国,美国教授对生活的态度彻底转变为颓废派。

此时,非法移民、黑人、阿拉伯人、穆斯林、非洲鼓、街头艺术闯进来了……无疑,这所有的visitor都是新鲜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visitor都是低眉顺眼的,都是永远对他表示感谢的,都是讨好他的,都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帮助和认同的。

于是美国教授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帮助这些“好人”,甚至不惜离开学校,不惜撕破温情脉脉的面纱在移民局发出雷人一吼。

是啊,电影中非法移民被美化得无以言表。

男孩以音乐为生命,为了在纽约(注意啊,依然是纽约,西方中心主义的破绽总是一不留神就露出马脚)拍打非洲鼓不惜冒被遣返的风险;女孩心灵手巧,编制的手工艺品人见人爱;母亲外柔内刚,方正端庄,舐犊情深,婆媳融洽……他们温良恭俭让,懂礼貌讲卫生,谦逊平和,乐观豁达。

总之一句话,天使在人间!

这样的天使,你万恶的美国移民局居然还要遣返?

由此发展下去,终究在某一天,这位前教授会抱着他的非洲鼓,到中国驻美使馆前抗议,或是到国会党团(多半是民主党)里游说,因为那些“雪山天使,狮子儿女”也是如此圣洁,却遭到无良的邪恶政权的迫害……这就是现如今西方学术界和艺术界中左派的典型写照;这也是储君怒斥的“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的典型状态;而在我等发展中国家的小民看来,这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的典型征兆。

行文至此,想起了李零老师《<动物农庄>读书笔记》中的一段话,照录于此,以为结语:“很多玩理论、玩环保、玩人权的(还有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女权、同性恋等等),都是左翼的变种。

现在的左翼,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一盘散沙,经常往右转。

 2 ) 人生旅途中的意外嘉宾

在漫漫人生路上不期而遇的人会在自己生命中留下怎样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原本自己毫无生气的生活中激起灿烂的浪花。

很多人都觉得如果结婚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样的结局皆大欢喜。

也正因为这样才更显得所有人是那么坦诚、真实。

他们焦虑自己的处境,却从没有想过利用他人;他们自责于自己也从没有介意过他人没有做这个显而易见的举动……即便最后可能今生都不会再见,我想人真正鲜活的活着是他们给彼此最好的留念。

 3 ) 人生啊,生活啊

Walter是大学教授,12年来一直在教一门课,写了四本书,看起来很忙,是美国中产中的中产。

Walter以前住在纽约,却没去过百老汇,没去埃利思岛参观过自由女神像,显然是个不太会给自己找乐的人。

儿子在伦敦,老婆passed away,自己一个人过孤单和寂寞是肯定的。

老婆是玩classical music的,老Walter也试图从钢琴中找到点渐渐接近晚年的乐趣,然而一连请了四个老师,都没啥效果。

Walter尽量少的讲课,总是看起来集中精力于写书,他不谈论自己的工作,不接受学生晚交的论文,连自己的co-writer的论文,都懒得去宣讲,工作对于他来讲实在是冥顽不灵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Walter不拘言笑,整天一副苦瓜脸,与人相处毫无热情,跟人讲话能糊弄就糊弄,想必教授们之间是很难有好朋友了。

如果不是必须要去宣讲,如果不是碰到Tarek,如果不是又刚好碰到路边敲鼓的黑人兄弟,可以想见老Walter的余生一定是过得不悲惨但也会极没意思。

这个时候,Walter遇到了Tarek,一个没有绿卡,没有正经工作,整天玩音乐的小伙子。

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种人,本来是生活境况完全迥异的两个人,这个时候遇到了。

整个练习敲鼓和Tarek被拘留和驱逐的过程改变了Walter,他第一次近距离参观了自由女神,观看了歌剧魅影,摆了地摊,当过了街头艺人。

虽然老Walter最后还是鲜言寡语,但他却找到了一个好玩的事儿,平静单调呆板的生活被打破,整个人重获新生。

好的电影经常讲述生活的道理,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潜入人们被自己忽略的内心世界,激发出这样或那样的火花。

其实,人们又何必从光影世界里寻找精神层面的道理,现实世界不同样是那么有戏剧性么?

看看我们熟悉的人从昨天到今天的变化,看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受自己每天的喜怒哀乐,去放大这些,不要让无聊的事物占据我们感受心灵的时间,我们的心灵也会敏感起来。

 4 ) 因为你们,我们才是今天的样子

2000年考研的时候,我非常喜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大部份内容,当然我们都知道历史唯物主义都是扯蛋。

我深深的为辩证法、什么矛盾定律,什么否定之否定定律,什么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而着迷。

我觉得这真的是一门非常有逻辑的学科,这些基础理论可以用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这事我是羞于与别人谈起的,因为崇尚马克思主义,那可是只有教导主任才会干的事儿,我必须是要被嘲笑的。

我把我的小秘密深藏心中,不停的思考我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虽然这两个词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他们的区别。

在每一个转向的路口,仔细按摩自己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什么样的量变达到了我现在的质变,是什么样的矛盾我应该去解决。

在我长大这三十多年来, 经常会有朋友来找我求教有关人生、事业和爱情等等的问题,曾经一度我觉得自己就象心灵导师一样,用我冷静的逻辑分析头脑为很多人指出他们的人生之路。

当他们不按我的想法做的时候,我曾经会有恨不得把他们头扭下来当球 踢的想法。

后来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去撞南墙,把我的话当成耳旁风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人生导师,他们需要的只是听众,只是从我或者别人那里得到一些他们倾向答案的味道,然后扑将上去,奔着自己注定的人生道路走去。

在经过这样的无数次性格是改变不了的事实面前,我终于确定了我新一条人生观。

性格造就命运。

我的理论是,每个人的性格变成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在每一次选择的时候,每个人都做出了按自己性格本来面目要求的选择,然后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在每一个转弯的路口,在每一次犹豫彷徨的时候,最后我们都会听我们自己的心。

虽然表面上我们可能是听从了某个人生导师的伟大建议,但实际上,有无数的人生导师都在给建议,你为什么听了这个不听那个呢?

这就是性格造就命运。

而性格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的,于是我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我开始相信神的存在,虽然我不能把这个神固化为基督或者菩萨,但是我真的相信他的存在。

他不需要注定你的命运,他只需要造就你的性格,未来一切就有了结果。

我抱着这样的想法大概过了十年。

慢慢的我开始发现人生有很多偶然,我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他们或多或少的改变了我,甚至左右着我的命运。

我非常意外的去了北京工作,又非常意外的来了澳洲,接着更意外的开始了一份我这辈子都没想过会去做的工作,而且这样,我基本在澳洲有了生活的可能。

而周末,我看了这个电影,《The vistitor》(中文译名:访客)。

这其实不算一个很新鲜的题材,一位中年丧妻的大学教授Walter,儿子远在伦敦,20多年来一直教授同样的课程,生活对他已经象是一种程式,没有改变,没有喜悦,只有那一如往昔般阴霾的天空,没有任何色彩。

把去年的教案改一下日期变成今年的,在自己没有写过一个字的书上署名做署名作者,对学生没有一点人情味。

日复一日,他过着与昨天一模一样的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自己在纽约的公寓却发现有一对情侣住在他的公寓里,从此他的人生开始有了色彩。

Walter开始和他学打鼓。

他的人生开始不一样起来,他们在公园和一大堆非洲裔热情的击打着手鼓,去小酒吧里听Tarek演奏。

Tarek因为误会被警察抓时,Walter才发现Tarek其实是个非法移民。

Walter请了四个月的长假,为Tarek开始四处奔走,陪Tarek的妈妈在纽约散心,甚至在非法移民的关押处愤怒地指责。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结尾所感动,Walter独自一人在偶有乘客的纽约地铁站里,在Tarek曾经想去演奏的地铁站里,闭上眼睛,用他最大的热情敲响手鼓,用热情去拥抱生命。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The visitor》(访客)。

近几年来,我越发的觉得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偶然,而这些偶然都是这些造访我们生命的访客带来的。

我们遇到这样那样的人,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这样那样的痕迹,是他们让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他们或许爱护我们,让我们学会善待别人。

他们或许伤害我们,让我们学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我特别记得一位叫后卫的重庆驴友,我以前都不认识他,但是在我去重庆公出一年的时候,打了个电话,他就给我拿了一整套的床上用品过来。

我也同样记得,那个卖假手机给我,骗了我100块钱的人。

我感谢所有到我生命造访的访客,不管是使我的生命越来越好的还是那些让我摔跤让我长记性的人。

我记得文怡的博客里有一句话说,我遇到的人90%都是朋友,剩下的10%是恩人,他们教会我们成长。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Walter会留下Tarek他们和他同住,是因为他们搬离公寓里,留下的那张笑得非常灿烂的合影?

或许是那阳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他们在路灯下孤寂的身影。

但是不管是什么,这都是偶然。

这不是我们性格造就我们的命运,这是访客,这是偶然,这是别的人改变了我们。

性格造就命运,或许这只是我们生活的主线,象我们的掌纹一样,总有一条深深的线左右着我们。

而这些访客就象掌纹上面那些细小的纹路,他们是我们变成昨天的样子,今天的样子和明天的样子。

http://tina.blogbus.com/logs/157742487.html

 5 ) 不速之客:走在政治的边缘

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影片,这一点上正好跟它低调的风格保持一致。

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托马斯·麦卡锡,运用他深入的洞察力、准确的表达力、完美的控制力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游走在政治边缘的微妙故事,敢于拿种族问题说事并且还说得不过不失,好莱坞真应该好好挖掘一下他了。

维尔(理查德·詹金斯饰)是一名对教书和写书厌倦了的单身教授,在不情愿的替同事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顺便停留于自己在纽约久不居住的公寓时意外发现自己的房子居然未经允许住进了两个外国人。

出于好心维尔把他们留下,阿拉伯小伙子每天去街上敲鼓,非洲小姑娘摆摊贩卖手工艺品,正当小伙子塔里克开始教会百无聊赖的维尔敲鼓并带他成天混迹与那群外来鼓手之间时,塔里克意外的被警局扣下,为了使塔里克不致被遣返,维尔被迫东奔西跑,塔里克的母亲和女友也加入这场风波。

911之后,好莱坞屡次试图通过电影表达种族和移民问题,迄今算得上成功的极少,去年花了一大把银子请了一大堆明星的《引渡疑云》鼻青脸肿,其实《引》的故事讲得不算差,问题出在野心太大,恨不得2小时把历史渊源和深刻影响讲个透,但毕竟火候不够,政治这个火药桶可不是谁都可以玩转的。

《不速之客》相比之下姿态就低许多,预算有限不能世界各地拍,老老实实呆在纽约我还省不下钱来么。

故事我也不搞大了,只要讲足了分量,以小博大是一桩不错的买卖。

事实证明,这个算盘打得完全正确,老美大概不会关心中东究竟为什么会给他们带来这么多麻烦,周围的外来客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部影片的另外一个智慧在于,尽量避开政治这趟浑水,转而将目光投向几个角色的心路历程。

维尔教授起初是个有些自我封闭的人,对于德里克和泽娜布的收留,起先只是出于善心,在尝试着与他们交往之后才发现自己生活中缺失的内容,之后又与他们一同经历了一系列风波,这才开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起来。

居无定所的小两口也在与维尔的短暂相处中,逐渐融入纽约。

德里克的母亲蒙娜初到纽约寻找儿子时的孤立感和不信任感也在相互沟通中逐渐烟消云散。

影片压根儿就没想深入探讨移民政策,人性才是剧本的目的所在,想突出强调的也不过就是沟通和信任。

詹金斯的表演值得让明年的柯达剧院给他留出一个位子,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和表情都堪称精确无误,每个动作和想法甚至每句话之间的停顿都充满韵味。

维尔教授在情绪上很有些缺乏活力,虽然不是摆在脸上的不悦,但是感情上的冷漠与无动于衷还是明白可见的,带给人十足的存在感,平淡中参透深奥的味道而并不咄咄逼人。

这种表演跟去年的汤米·李-琼斯在《以拉谷》中作为倔强的退伍军人却完全无助时一脸紧张严肃的表情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的是,目前的宣传力度很可能让詹金斯遭遇去年克里斯·库珀《双面特工》中类似的尴尬。

整部影片就这样在导演(兼剧本作者)的强力控制下,流畅的一路走下来,其中许多细节不看第二遍很难察觉到,可谓用心良苦。

影片没有一个陈腐或乏味的瞬间。

诗人罗伯特·伯恩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礼物,是自己能像别人一样认识自己。

而托马斯·麦卡锡则懂得,最好的事情莫过于真实而完整的认识自己,并为喜爱的人和朋友们付出值得的一切。

 6 ) 租个国家住下去,别忘了合同

音乐给了一个沉闷的人自由,带给他新世界的人却失去了栖息的自由,但他的人生至少有了一位珍贵的访客。

一个国家也像一所房子,你租住了进去,因各种原因,或许没跟屋主或二房东签租赁合同。

碰上了好的屋主,那么你幸运地留下了,碰到了时刻过敏的屋主,那么赶快卷铺盖走人吧。

这个电影就像是左愤肯.洛奇跑到好莱坞释放的情怀,依然告诉观众好莱坞依然是左派知识分子(即美国自由派)的天下。

导演们对这个国家爱之深就责之切。

 7 ) 一句话

I am not busy.Not at all.The truth is I haven't done any real work in a very long time.I am not doing anything.I pretend that I am busy, I am working, I am writing.多少人能讲得出这话,向自己承认一些事并不容易。

 8 ) 你根本不知道

Tarek“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玻璃那边。

”被抓起来关在移民局的tarek激动的对来探望的walter这么说着,他掉下眼泪,告诉这个老教授自己的担忧,身边的人一个一个被带走,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会被带到什么地方,运气好一点的也许是其他的移民局,差一点的或许就要马上被遣送回去。

他说这不公平,他哭着说,我是一个好人,我不是什么恐怖分子,即使连恐怖分子都有有钱人在背后支持他们,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

Mouna她联系不到自己的儿子tarek,自己从密西根跑来纽约的公寓找他,这才从walter那里听说。

她请求他带自己去儿子被关押的地方,即使同样是非法居民的身份,并无法进去探望儿子。

她对walter说, 现在美国就是自己的家。

听到儿子已经被遣送回去的消息,出租车里,她靠在walter肩膀上哭泣。

回到家中,她告知walter要回去陪伴自己的儿子。

他一定需要自己的母亲。

可如果她回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即使美国是家,也必须要离开了。

因为她最后,还是一个母亲。

说过晚安,她跑去他的床上,他环着她,让她哭泣。

我以为他会像他求婚,这样她就能拿到绿卡,说不定tarek就可以回来了。

Walter他在康州作终身教授,挂名出书,教了二十年自己并不十分明白的东西。

他在纽约遇到tarek和他的妻子,和别的美国人一样,我知道他并不怎么懂得和不同文化的人相处。

Tarek是一个不多见的非法移民者,他对待walter好像朋友,也许是音乐给了他生活的热情。

而更多的人更像他的妻子,也大概是经历过太多遇人不淑,对生活谨慎小心,不希望受到任何伤害。

tarek被抓起来后,他请替他请了律师,暂停了自己在学校的工作,跑回纽约,希望能帮助他们。

听到tarek被遣送回国的消息,他努力保持理智低声下气的向玻璃那边的长官咨询信息。

也许没有什么他可以为他们做的了,终于,他放开心中的愤怒,冲玻璃对面的长官大声吆喝着,tarek是一个好人,你们什么都不懂,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机场送走了mouna,walter的生活好像又一次失去了目的,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tarek告诉过他,打鼓的时候要轻轻的,什么都不要去想。

而这时,他在地铁站里打着鼓点,一样的节奏,一遍又一遍的,愈来愈大声,和从面前经过的地铁融合在一起。

我猜到最后walter也弄不明白自己所在的国家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可以令如此多的人放弃一切。

他是玻璃这边的人,他觉得自己明白了一点点,他指责这个国家,却忽略了自己是一个被眷顾的人。

QUEENSwalter与mouna去见一个有着中东人长相的美国籍律师。

临走时,mouna问他来自哪里。

“Queens。

" 他不假思索的回答到。

Flushing法拉盛是一个在纽约的中国城,离jfk,在Queens。

刚刚下飞机的时候被带去了那里,惊讶的发现另一个好像中国的地方。

那里有各种地方的中国用品。

即使不会英文,也可以在这个地方有一番生活。

读过以本书,snakehead。

是从中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名字,蛇头。

里头讲着十几年前,很多中国人跑到美国,在机场厕所马桶里冲掉(flush)自己的护照然后申请避难,然后他们就可以拿到绿卡。

法拉盛这还不错的名字一下子变得讽刺。

在一所没有什么国际学生的美国大学读书,现在还是记得第一天迎新的时候在小组里无助的感觉。

见到亚洲面孔便会很激动的问他们来自哪里。

通常他们的回答会是,纽约,麻省。

时间长了,便不再多问了,学校里的所有亚洲面孔,都是美国人。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遇到像waler的人,也大概是因为我接触的都是些还没有经历过生活的人,他们是以前的walter,不知会他们人的生活究竟是如何样子。

我不责怪他们,只是变得安静。

很多时候会问自己,究竟在这里做什么。

当然不会有答案,想到了电影里那面清晰变得模糊的美国国旗。

之前看过一个话剧,under the big top。

两面的4个人都来自不同国家。

印度人打电话窃取信用卡帐号,他的昵称是happy。

保加利亚丈夫开地铁,妻子同另一个黑人妈妈一起做护工。

黑暗里我哭了,我好像看见了热爱的纽约地铁,也好像看见黑人妈妈纵深跳下站台的样子。

舞台的灯亮了,我悄悄擦干眼泪。

一同去的美国人们讨论着里面的精彩情节点,可是他们不理解。

我安静了。

闭嘴了。

不愿意作解释。

“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玻璃那边。

”最后送你我在剧场外面看到的一句引言。

“Where you come from is gone, where you thought you were going to never was there, and where you are is no good unless you can get away from it. Where is there a place for you to be? No place… Nothing outside you can give you any place… In yourself right now is all the place you’ve got.”它是我现在的所有。

 9 ) 《人生访客》

托马斯·麦卡锡 Thomas McCarthy仍旧延续了《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 (2003)》对边缘人物的关注。

片名直译为“访客”“拜访者”“宾客”会更好,每个人都不是真正的主人,偷渡客塔瑞克、目娜、扎伊纳布对于美国不是,茕茕孑立的沃尔特开始对于纽约自己的公寓也是一个访客,同样他对于塔瑞克、目娜、扎伊纳布也只是个过客。

影片同样也涉及到9.11后美国的移民政策改变所带来的“尴尬”。

导演、剧本、演员……如果是另一种常规的表现方式,可能会是一部无助绝望,让人无法承受的电影;但是影片骨子里却透露着一种豁达,让人对这个世界有了点儿信心。

2008-10-16

 10 ) 我要鼓点不要旋律

人容易厌烦一种生活,可能因为在某一个环境中待了太长时间,把自己看得太透而心生恐惧。

walter就是这样一个人,20年了,他尝试让自己的生活恢复得如同妻子去世之前的样子,但一切只是徒劳,他只是在原来的位置不断打转.或许真的是因为他天资不够,但倘若我们一心只想要留念,又如何创造新的生活.他所重复了20年的东西或许正是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不断进行不曾停息的事务.你不能漠视这种普遍的规律正在驾驭着我们,让一切变得安分守己.我们不敢尝试用头去突破保鲜膜时的抵制感,我们也不会可以让自己坠入某个深渊而体会生命的万劫不复.正如tarek所说,你不在这个境遇里是体会不到里面的深仇大恨.关于一个老人的蜕变,多少缺少新意,于是导演就让这个老人卷入一起非法移民风波.有趣的是,walter还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只不过国际局势汹涌向前而他却总是停滞.喜新厌旧还是悲春伤秋,季节总是轮替,于是我们就借用季节之名放纵自己从不专一的情感.影片的配乐很是对称,从一开始的钢琴小曲伴随行云流水实质枯燥无味的生活,再到非洲鼓和老来悄的激情四射.当tarek进去冤狱之后,重又回到了钢琴的缠绵和纠结.不论导演的政党色彩如何,讨论移民问题的用意已经大致彰显,而影片真正动人的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取舍.walter变卖了钢琴,扛着非洲鼓在地铁站台中用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激情演奏,最后身影被奔驰的列车击得粉碎.或者这是所有"安逸症候群"们所无法想象的画面.当一个人丢弃古典乐而去找寻另一种"鼓点",是否可以说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外来移民是一个独特的阶级,他们可以用纯手工的手链占据你的手腕,也可以破窗而入占据你的生命.在美国社会中,所有的等级和阶级都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即便他们心中存在自卑或者自持.

《人生访客》短评

实在是烂,浪费俩小时。“左派幼稚病的现实写照”

7分钟前
  • 遥荻
  • 很差

中老年版的“绿卡”。

8分钟前
  • 一瓢大粪
  • 还行

他颤巍巍又小心翼翼坐近了那个鼓 轻轻拍了一下 他笑了 原来这么好听 看到这里我好想哭。本来已经功成名就了 还能因为自己喜欢就毅然在那么大年纪里投身于另一个从未在自己世界里开发过的领域 真是勇敢 真是榜样。

9分钟前
  • 黄悦_
  • 推荐

相当无趣,毫无惊喜,比同类型的《非法入境》差的太远了,老美拍剧情片还真是不行。

14分钟前
  • REX
  • 还行

电影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是对现实最美好的想象,也有好人愿意帮助别人,但是我看到tarek母亲因为痛苦去教授房间并在床上相拥的时候真是满头问号,一个叙利亚的穆斯林妇女,和认识不到10天的男人相拥?虽然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感情比比皆是,但是再怎么倾盖如故,一个中东的穆斯林妇女也不会如此啊

15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豆瓣瞎猜,我瞎评

16分钟前
  • 金属
  • 很差

一切似乎回到了原点,一切已经回不去原点。

21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推荐

温情的小电影

22分钟前
  • Fallcon
  • 较差

过于平淡,但是喜欢结尾的画面

24分钟前
  • obsesser
  • 还行

   “奇就奇在接受了各自有路走,    却没人像你让我 眼泪背着流。”

29分钟前
  • 小小
  • 还行

节奏拿捏的近乎完美。中老年危机。移民政策。社会化。USA just like CHINA!

33分钟前
  • ArenA
  • 推荐

源自寂寞 只因有爱

34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乏善可陈

36分钟前
  • Cindy
  • 较差

鼓点震荡生命激情。

37分钟前
  • 雲苍白浅影长
  • 力荐

感觉没拍出来本应该表达出来的内容,老头的转变也太快了。

41分钟前
  • 十一月妄想家
  • 较差

人本一家

45分钟前
  • muzer
  • 推荐

有个情节是主角的朋友(在美国的少数族裔)想在地铁站里表演,但是位置被一个中国人先占了,他离开美国后,是美国人也就是主角占了那个位置表演打鼓…有没有隐喻只有创作者知道了。

48分钟前
  • 鸣悦
  • 还行

@2024-06-02 15:11:41

53分钟前
  • 虾仁🐷心
  • 较差

细腻、舒缓。老男人演得很棒

56分钟前
  • AP
  • 推荐

平淡后惊喜最后有点失望。

57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