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叔科林·费尔斯和邦德嫂蕾切尔·薇兹联袂出演的新片——《怜悯》(The Mercy)最近低调放源。
囊括了大卫·休里斯,乔纳森·贝利等一众英伦实力派的华丽卡司很容易引起影迷的关注。
加上《万物理论》的导演詹姆斯·马什掌镜该片,《怜悯》首先从制作和演员班底来说就给予了观众足够的观看信心和底气。
该片根据1968年,发生在英国一位业余航海者唐纳德·克劳赫斯特身上的传奇真实故事改编而来。
中年男人唐纳德家庭美满,妻子和孩子们都深爱着他;
事业上小有成就,开设了一家可以养家糊口的电子仪器公司;当过军人,曾为国家效力,这个家庭和社会上的英雄人物,本可以安稳度过中年,看着儿女成长,子孙绕膝,平凡一生,可一场金球杯环球帆船大赛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我原以为这是另一部,有着《荒海求生》《老人与海》《鲁宾逊漂流记》类似元素的励志电影,主人公虽经历万难,最终却可会化险为夷,重归家庭和社会,
结果,该片无法治愈,只会致郁。
唐纳德·克劳赫斯特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是在黑暗飘荡的帆船上,疲惫,饥饿,迷茫,不安,无奈困扰着他,就要逼疯了他。
他看不到鲜花,听不到掌声,只能沉浸在自己的白日梦和幻觉当中,用恍惚抵御清醒,用想象反击现实,时间是他最大的敌人,谎言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
真相与媒体这两个本该天生配对的银币两面,逐渐分裂,最终阻断了唐纳德·克劳赫斯特的求生之路。
《怜悯》讲述了一位中年父亲如何踏上自毁之路。
这条看似铺满了鲜花的成功之路上其实荆棘丛生,稍不留意,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唐纳德·克劳赫斯特的遭遇是中年男性最容易遇到的困境,就像他被困大海上,给投资者打去“求饶”的电话时所说的那样,“在大海之上,我仿佛每天都置身于十字路口”。
困境开始于选择,人生道路上,特别是而立之后,不惑之时,越来越多的选择会考验着人们的内心。
面对帆船大赛,有着航海梦想的唐纳德选择参赛。
梦想和雄心是他的动力,可硬币的另一面是狂妄和自大,超越了个人能力范围的行动叫做莽撞和愚蠢。
没有万全准备的征服者,不会被大海怜悯。
在踏上航程之前,我们看到了航船打造的延期,各种条件并不成熟,可堵上一切的唐纳德为了保住自己的公司,自己的房产,自己的梦想,他被迫起航。
一片狼藉的船舱,被晃得呕吐的船长,为这场悲剧埋下了伏笔。
对手都是经验十足的船手,经历过真正的大风大浪,有的还担任过潜艇舰长,而唐纳德不过是纯业余爱好者,经验可谓为零,作为英国人,他甚至从未去过伦敦。
当危机接踵而至,考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唐纳德的信心被大海缓缓吞噬。
比赛不断落后,希望渺茫,开始承诺的一切都无法达成。
这时,唐纳德投入了谎言的怀抱。
想用谎言欺瞒的冒险人,不会被舆论怜悯。
为了安抚家人、投资人、赞助商,他选择假报航程,媒体顺势夸大,把这位业余选手捧成全世界最“快”的船手。
分离从他选择使用谎言的一刻就开始发力,他攀到摇晃着的桅杆顶端时,其实就知晓了风浪艰险,前路未卜;
但在接受众人送行,他也看到了万众的期待,成功仿佛触手可及。
一次又一次误判之下的选择,把他引上了不归路。
他本该在温馨的圣诞节时看孩子拆开礼物,与妻子耳鬓厮磨,一家其乐融融,但莽撞和理想将他泅渡在了汪洋之上;出征前,披着黄色雨衣时的意气风发,最后化成独自忍受真相的愁苦,
大海和舆论,梦想和欲望一起吞没了他。
一个自大狂和懦夫值得被怜悯吗?
在唐纳德出海之后,影片用双线叙事,强烈的对比,试图让故事显得不那么残酷和冷血,随着叙事的展开,我们发现唐纳德悲剧性人生的推手还有其他人。
就像唐纳德的妻子克莱尔说的那样:
“你们每个人的脏手都在他背上推了一把,每个摄影师、赞助商、记者、在报刊亭驻留的可怜虫都在以谈论别人的过错为乐。
”“上周他们宣传希望,把唐纳德吹上了天;而现在,他们却又反过来大肆批评,义正言辞的讨伐唐纳德。
”原本只是一场实现男人梦想的比赛,可随着赛事的进展,欲望之球越裹越大,最后连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泰晤士报都头版头条的连续报道。
业余选手摇身变为世界上最快的环球航行船手,这个事故性十足的新闻,让媒体和读者都为之疯狂。
正是媒体的吹鼓,大众的期待,造神的愿望,把唐纳德逼上了绝路,导致他一次次在十字路口时选择了错误的道路。
在双线叙事中,我们看到了滑入深渊,癫狂迷失的唐纳德,孤独折磨着他,对于家人的想念和真相的刺痛,让他陷入痛苦的纠结,甚至产生了恐怖的幻觉;
而另一面,是躁动的大众和媒体,举着香槟的庆祝,迎接英雄归来的宏大仪式,
这种对比,让真相更加灼人,谎言变成了慢性毒药,时间不再是救赎前的黑暗读表,而变成了死神召唤的倒数计时。
最后,唐纳德只能以悲剧的方式,希望获得精神上的救赎,换回大众的怜悯。
《怜悯》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让观众见识了梦想的黑暗面,以及由此可能付出的代价。
通往梦想的窄门铺满的都是带着利刺的鲜花,只是人们常常为容易看到的鲜花所打动,而忘了暗藏在阴暗处的利刺。
疼痛会让人成长,知难而退有时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唐纳德的悲剧是理想主义者的挽歌,
推波助澜的背后之手太多,让他失去了调头重来的机会和可能。
幸好,他的家人最终给予了他怜悯,向他离去的地方永远的敞开了怀抱;
幸好,那为大赛唯一的胜利者,又向他和他的家人给予了怜悯。
在残忍和疯狂的背后,还有微光照耀,为阴冷的剧情抹上一笔暖色。
笔杆杀人,猛于炮火今年1月30日,《澎湃新闻》记者王乐写的一篇名为《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的新闻迅速蹿红网络,阅读量高达几百万。
她在文中写道:14岁那年,正在读初一的汤兰兰(化名)把全家人送进了监狱。
涉案家属们仍在申诉,他们等待着汤兰兰的出现。
而汤玉(汤兰兰)去哪了呢?
短短三句话,就让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甚至,她还公布汤兰兰的户籍信息,号召网友寻找汤兰兰。
这个花了10年时间好不容易从地狱边界爬出来、重获新生的女孩,记者几句话的工夫就把她打回原形。
今年5月4日,3岁女童王凤雅因身患“视网膜母细胞瘤”不幸离世。
作家陈岚发布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指责其母杨美芹利用女儿患病在水滴筹、火山小视频等平台上募集善款15万元,却没有将善款用于治疗女儿的疾病,而是用来治疗小儿子的唇裂,是“利用小凤雅存活的希望诈骗”,将杨美芹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遭到诬陷的杨美芹花费大量精力、时间才证明自己的清白。
前几年引发网络热议的“无肛婴儿”事件也是出自陈岚之手。
一位女婴在出生时被发现天生无肛,天津最好的儿科医院建议放弃治疗。
孩子的小姨在网上发帖,询问这种病是不是真的完全不能治了,却招来了一群圣母,其中就有陈岚。
她冒充孩子母亲身份冲进医院强行抱走孩子,并在途中给这个医学上不允许自然进食的孩子,喂食了三个小时的母乳。
这一谋杀式的哺乳,直接导致孩子去医院后肚子紫胀立刻灌肠。
事后,她还理直气壮的发了一篇名为《天津未满月女宝宝即将被饿死--救助进展直播中!!!
》的文章,同时在贴中并号召网友在各大网站刷投票试图左右舆论。
今年5月3日,“人物”公众号一篇名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字里行间对付云皓或是惋惜,或是伤心,或是遗憾,将付云皓推上了风口浪尖。
付云皓迫不得已发了一篇名为《奥数天才付云皓自白书:我没坠落,我正在脚踏实地处》澄清自己。
官方都还没宣布《战狼3》的消息,就有记者编造了道恩·强森开出上亿片酬的新闻,还编造了吴京的回复。
类似的例子还有太多太多,大量记者胡编乱造,恶意揣测,虚假报道,用他们的笔杆和键盘做武器,将当事人刺得遍体鳞伤。
可能一个人比个剪刀手,第二天的新闻上就变成了中指。
社会舆论、虚假新闻、造谣传谣的问题愈发严重,对人们的伤害甚至猛于炮火。
这种唇枪舌剑置人于死地的事情绝不仅仅是发生在21世纪,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一名叫做唐纳德·克劳赫斯特的英国人在自身自责和外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了自杀。
1968年12月6日,唐纳德参加了金球杯环球帆船赛。
1969年7月10日,警方在海上发现了唐纳德的船,人却不在船上。
通过查看航海日志,他们发现了他的假装参赛计划,以及随后出现的精神紊乱,推断克劳赫斯特死于跳海。
他的航海笔记上记录着愈来愈混乱的词句,他潦草的写了约25000词的虚假航海日志、诗歌、哲学及思想,这都是他在最终疯狂并跳海自杀前写的。
该事件被改编成了电影《怜悯》,由奥斯卡影帝科林·费尔斯扮演唐纳德,尽可能的还原唐纳德生前的经历。
1968年,唐纳德报名参加了金球杯发起的环球帆船赛,尽管他是电子公司的老板,但他并不富裕。
因此,他求助商人贝斯特资助他打造一艘三体帆船。
贝斯特同意资助唐纳德,但如果唐纳德输掉了比赛,他需要把房产和公司赔给贝斯特。
当然,和历史事实一样,唐纳德在航行的过程中开始编造自己的航行经历,并且最终选择了自杀。
他自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舆论的压力,二是自身的能力有限无法支撑梦想。
1968年10月,唐纳德的船还没有准备好,包括他的下属也希望能多一些时间把事情处理好。
但当唐纳德向贝斯特提出他想再多花一些时间做准备,等明天春天万事俱备了再出发时,却遭到了贝斯特的拒绝。
贝斯特拒绝给唐纳德做出充分的准备的时间,而是让他盲目自信:拾起你的梦想驶向大海,毕竟,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唐纳德出航后有一天向贝斯特诉苦,而贝斯特作出的回应是:你打电话就是来跟我说你要撤退的吗?
要不要我把你的决定告诉你家人?
你要往回走吗?
唐纳德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他始终放不下面子返回,而是选择了继续前进。
唐纳德对自己说:如果我回头,我会面临身败名裂。
失去公司,还有房子。
那样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他没法继续,也不能回头,最终决定谎报航行日程,他日复一日的提交假的报告,星期六说他航行了277公里,星期天说他航行了175公里,星期一说他航行了233公里……通过这种方式假装自己的航行过程很顺利。
而他的媒体发言人霍尔沃斯也大肆宣传,报纸上全是唐纳德的报道,使得唐纳德的事迹人尽皆知。
而霍尔沃斯甚至比唐纳德还夸张,唐纳德都还没编造出自己今天航行到哪儿了,霍尔沃斯就在电台说道:他上周五绕过好望角,现在他应该在同大西洋的咆哮西风带斗争,一边一路驶向澳大利亚,他是目前来说比赛中最快的水手。
唐纳德迫不得已关掉了无线电,也不打电话回家,霍尔沃斯仍然大写特写,编造一篇又一篇的新闻,一会儿说唐纳德在印度洋遇到了麻烦,一会儿说他担心在最凶险的航段和爱人失去联系。
霍尔沃斯不停在媒体上编造唐纳德的报道,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约翰也推波助澜,抓住机会蹭热点,派人用他的春秋笔法写着一篇又一篇的类似UC震惊部的文章,这要是放在现在肯定阅读量10万+。
约翰不仅派人“写得悲伤点,就像我们暂时要和他失联了一样”,而且眼看联系不上唐纳德了,他还甚至去采访唐纳德的妻子克莱尔,从克莱尔的身上做文章。
约翰派人采访克莱尔是如何认识唐纳德的、克莱尔担不担心唐纳德、孩子们对于父亲正处于焦点中心的感觉如何……他们只在乎报纸的销量,根本不是真正关心唐纳德及其家人。
当唐纳德还漂在海上的时候,霍尔沃斯就开始和贝斯特开香槟庆祝:我们敬唐纳德一杯,庆祝他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快的环球航海家。
这群媒体人丝毫没有罢休的意思,反而做得越来越过火,甚至将唐纳德写上了星期日泰晤士报封面头条,说“唐纳德的名字已被世人铭记”“太了不起了”“这是一个关于勇气、自律和对自身能力坚定不移的信念的故事”……在他们的大肆鼓吹下,不断有媒体对唐纳德的事迹争相报道,英国广播公司和独立电视台要派直升机过来,霍尔沃斯还安排了新闻发布会,人们甚至在码头挂起了“唐纳德欢迎回家”的横幅。
事实上,唐纳德的航行日志都是他自己编造的,他根本没有航行多远,完全可以选择回家。
但如今媒体把他的事迹吹上了天,他不敢回家,否则他将面临全国人的指责和呵斥,他将终生抬不起头,所以选择了跳海轻生。
唐纳德跳海自杀后,他的帆船漂回了英国,也可以侧面反映他和英国离得并不远,虽然无法完成比赛,但完全有回家的能力。
唐纳德原本可以将航行日志扔进海里,让人们误以为他在差点就成功环游世界的时候不幸遇难,但他没有,取而代之的是把航海日志留在了船上,作为一种承认错误和乞求原谅的方式。
唐纳德还是过于天真了,他留下的航海日志不仅没有让人们原谅他,反而成为了记者们的武器。
霍尔沃斯丝毫没有怜悯之心,反而恶意揣测唐纳德根本就没打算赢,没有想过要为此负责。
一群记者冲到唐纳德家里,不顾克莱尔刚刚经历丧夫之痛,就开始争相采访。
他们不在乎唐纳德及其家人的感受,他们只是来拍照、来写故事。
上周他们宣传希望,把唐纳德吹上了天;而当唐纳德落水了,他们却又反过来大肆批评,义正言辞的讨伐唐纳德。
就像克莱尔说的:就算他真的跳海了,也是被人推下去的。
你们每个人的脏手都在他背上推了一把,每个摄影师、赞助商、记者、在报刊亭驻留的可怜虫都在以谈论别人的过错为乐。
当然,唐纳德没能完成环球航行,也源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环球的难度。
首先是他没有一艘能够完成这次航行的船,其次是他都没去过比法尔茅斯更远的地方。
最为重要的是,唐纳德并不是一个水手,从来没有过驾驶帆船的经历,而和唐纳德一同参赛的选手的开船经验都非常丰富,有的穿过了南冰洋,有的穿过了大西洋,有的在战争中指挥过潜艇。
即便是这群经验丰富的水手,最终也只有一人成功完成了环球航行,更何况是唐纳德这样完全没有经验的人呢?
在绝大多数电影中,都是主角处处不被待见,人人都说他不行,然而他忍辱负重、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胜利。
《怜悯》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探讨了盲目自信的危害。
自卑固然是不对的,但自负同样是不对的。
如果过度的高估了自己,夸下了海口,被打脸的时候就会无脸见人,甚至如同唐纳德那样,连想死的心情都有了。
不要自负、要看清自己的真实水平,是我们能够从唐纳德的身上学习到的东西。
但是唐纳德毕竟是一名受害者,他的悲剧归根结底罪魁祸首还是媒体,他们的责任要占到70%以上。
尽管唐纳德没能完成环球航行,但他回家的能力还是有的,可是媒体的大肆鼓吹使他不敢回家,不敢面对全国人的指手画脚、落井下石,最终才选择了一死了之。
当唐纳德遇难后,去分析他失败的原因未免过于冷血无情;而这群媒体也的确惨无人道,当初吹捧唐纳德的是他们,事后批评唐纳德的也是他们,毫无良知和底线。
只有那个唯一成功完成环球航行的水手,罗宾·诺克斯·约翰逊,没有对唐纳德指指点点,而是做了一件真正能够帮助到唐纳德家人的事情:把通过比赛获得的5000英镑捐给了唐纳德的妻子和孩子,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2005年的58100英镑。
罗宾才是真正善良、正直、高尚的人,真正心存怜悯之心的人。
事实证明,每当发生一件热门事件之后,争相报道的人不见得心地善良,他可能只是蹭热点、博眼球;而真正出一分钱,或者出一分力,能实际对当事人产生帮助的人,才是光明磊落、品格高尚的人。
正如克莱尔对记者们说的:你们上周宣扬希望,现在大肆批评,下周又换一个新鲜话题。
但是明天以及今后的每一天,我的孩子都依然需要他们的父亲。
正如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说的:记者是一个卑鄙的职业,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
卑鄙还是崇高,在于从业者本人的良知、人格和价值取向。
先说说我对内地电影译制名一直以来的不满,北京国际电影节率先展映这部2018年英国电影,译名为《怜悯》,很显然是英文直译,不会错,但也让观众不知所云。
奥斯卡影帝科林·菲尔斯和“英伦玫瑰”蕾切尔·薇兹担纲主演的阵容显然是最大看点,该片根据1968年发生在英国一位业余航海者唐纳德·克劳赫斯特身上的传奇而悲剧性的真实故事改编拍摄,将呈现他欺骗家人、赛事组织者以及公众,来相信他用时240天环游地球的全过程。
我以为电影名的翻译不外乎“信达雅”三字箴言,直译固然保险而省事,而于电影传播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上图是台湾版海报《独帆之声》,香港译名《信念航行》,不敢说有多高明,至少简洁明了。
就像我常举的例子,美国公路青春片
说回金鸡国际影展选片,个人觉得除了影帝的个人表演补救了剧情的乏力无聊,“英伦玫瑰”的颜值可看之外,对普通观众基本上没有持续吸引力。
下图是香港电影票房评分APP截图,满分5分,本片仅得1.4,这也是我见过的最低分了,香港观众也是有点手狠了。
三星吧。
北影节的热门影片《怜悯》终于出资源了。
科林·费斯一改往日的绅士形象饰演了一位想要环游世界的冒险家,蕾切尔·薇兹也收起惊人的美貌化身家庭主妇。
奥斯卡影帝搭配最佳女配,这部好片推荐给你们。
《怜悯》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可以“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而今天谈的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悲剧,也是一个关于谎言的故事。
该片根据1968年英国一位业余航海者唐纳德·克劳赫斯特的真实故事改编:这一题材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呈现在小说《孤旅》中,之后又陆续被改编为9部影视剧、8部舞台剧、7部纪实著作和1部诗歌等,可见这一题材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但如何将一个老故事焕发出新的活力,则是这部电影面临的问题。
影片开始有这样一句独白“人无法选择成为伟人,但可以选择成就丰功伟绩”,让人误以为这又是一部像《老人与海》或者《荒岛余生》一样颂扬坚韧不屈的意志,人最终战胜自然的励志影片。
但事实上,它不励志,它致郁。
《怜悯》的故事很简单,科林·费斯饰演的唐纳德怀揣着“英雄梦”,带着愣头青式的热情参加了金球杯环球帆船赛,但紧接着现实就给了他一个接一个的巴掌。
先是资金不到位,准备出海的三体船不能如期完工,唐纳德不得不抵押公司和房产。
之后,船的建造又不断出现问题,出发日期也是一再延后。
眼看其他参赛选手早已遥遥领先,离最后出发日期也越来越近,唐纳德不得不驾着还没准备好的船出发。
一艘漏洞百出的船和一位毫无经验的水手要独自航行环绕地球?
会有多少麻烦可想而知,但最大的麻烦却是唐纳德自找的。
他谎报了自己的位置,让大家以为他状态良好,正在奋起直追。
一个谎言需要一百个谎言来圆:唐纳德不仅自己说谎,还有人帮他圆谎,发言人夸大事实的报道让他一跃成为了传奇。
原本唐纳德打算输掉比赛,这样谎言就不会被揭穿,毕竟没有人会看第二名的航海日志。
可戏剧性的是对手们一个个相继放弃比赛,这也彻底将他逼入了绝境。
脸叔的演技自是不必多说,《国王的演讲》里仅靠眼神就能演戏的他这次也没有让我们失望。
出海前兴致勃勃的他西装革履,一幅绅士派头;在海上独自漂泊了几个月的他衣衫褴褛、眼神中满是黯淡。
在面对记者时他虽然信心满满,但眼里闪过的那一丝疑虑让观众清楚的知道他对于航行是惶惶不安的。
在决定结束这一切的前夜,他看到了妻子,此时有长达十五秒的脸部特写:没有一句台词,但能在他的眼里读到最浓的爱意、最深的愧疚和最无可奈何的离别。
除了唐纳德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就是她的妻子克莱儿,这一角色由“英伦玫瑰”蕾切尔·薇姿出演。
相比很多人批判唐纳德的冲动和不负责任,克莱儿简直就是完美的存在:她做到了一个妻子可以做的所有事,并努力做到最好。
同时,她也是另一个值得怜悯地对象。
丈夫带着满腔热血说走就走,留下她和三个需要父亲的孩子,还要不时地应付媒体,填补丈夫没有消息时的空白。
圣诞节她独自做家务,给孩子们准备礼物;相比丈夫所期待地成就,她关心的只有丈夫的安全。
唐纳德走投无路可以放弃生命,她却要背负着舆论和丧夫之痛继续生活。
暂且不论影片中塑造的这一完美妻子形象是否真实,她身上的悲剧色彩却是有目共睹:一个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非自主选择的坚强才是真的悲哀。
为了形成海上和陆地的强烈对比,电影中经常出现一静一动,一喜一悲的镜头交替出现,人们在追捧这位航海新星的时候也恰恰是他最纠结痛苦的时候。
唐纳德的可怜之处在于他的被逼无奈,从他第一个谎言开始,他就不是他了。
这一路上他无数次地想过放弃,甚至刚开始的时候他就隐约意识到这是个错误:在即将出发的那个早上,唐纳德系衣扣的手是颤抖的。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想要完成理想,想要给妻子更好的生活,想要做孩子们眼中的英雄。
这些热切的期盼逼着他前进,而放弃就意味着一无所有。
他不是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但他懦弱吗?
于谎言中坚持自我、坦白真相的人应该也不算太懦弱。
是什么造成了唐纳德的死亡?
除了他本人的盲目自信之外,还有媒介和公众的力量。
人们太想看到英雄的诞生,而媒体又太想做出一个大新闻,在“造星”和“大新闻”之间,当事人需要承受多少压力对于大众来说并不重要。
唐纳德在不断地旋转镜头中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家人,被媒体一手捧上天的他只能顺着观众想看到的情节继续走下去。
不同于古希腊悲剧所宣扬的宿命论,现代人类的悲剧则是由人一手造成的。
人类贪心不足又欲壑难填,想要征服一切:《侏罗纪世界》里人类狼子野心,妄图控制恐龙为战争服务,最终引来杀戮;《我,机器人》里人类又自作聪明,设计出具有高智商的机器人而使得人类几乎面临灭种的威胁。
事情的发展往往不可预期,无法控制,渺小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进,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和无可奈何。
可悲、可叹。
人类必须承认自身的渺小,心怀敬畏,尊重自然生存法则,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这种对弱者的怜悯之心和对悲剧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恐惧之情,正是悲剧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怜悯》:愿你通过大海看到自己内心的原罪,愿你通过航行看到自己的渺小。
梦想不需要推一把,梦想需要勇气还需要实力,梦想更需要尊重和真正的理解。
7个月零2天,你在海上渡过了这么多孤独的日子,你和大自然战斗更和自己战斗,你以外的人不了解,不懂得,他们缺乏那点怜悯之心,他们促成了你内心的道德危机和原罪反思,促成了你的诀别。
四星推荐。
波浪并非尺寸可丈量,而是随着内心的恐惧而增长。
就算他真的跳海了,也是被人推下去的。
你们每个人的脏手都在他背上推了一把,每个摄影师、赞助商、记者、在报刊亭驻留的可怜虫都在以谈论别人的过错为乐。
你们上周宣扬希望,现在大肆批评,下周又换一个新鲜话题。
但是明天以及今后的每一天,我的孩子都依然需要他们的父亲。
大海的广阔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而它的凶险又召唤着人们去冒险。
背负着梦想和期待,他踏上了独自帆船环球航海的征程。
因赞助商的名利赌局和自身有限的能力,他无法向前也无退路,只能谎报航程,最后不堪媒体造势和内心自责走向死亡。
改编自真人真事的故事,虽然拍得平庸了些,但有脸叔,足够。
唐纳德本就是一个普通人,有梦想,有热情。
当热情过后,也有恐惧,想要退出,但是他已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硬上。
当最后一个竞争选手退出时,他的唯一指望落空了,当时他就知道他回不去了。
其实,他过于看中声誉了,他为他的声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还有老婆孩子的幸福。
科林叔将一个男人从充满豪情壮志到孤寂落魄,到最后绝望赴死的情绪演绎的很到位。
The Mercy这个标题很厉害,简单又包罗万象,本身就带着一种张力,所以难倒中文翻译了。
这个片子在感恩节看了之后,1直没有忘记,豆瓣评分这么低,有点惊讶。
我觉得至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片子。
岸上和海上是1对镜像,海上是无人的荒原,有塞壬的召唤;岸上是有人的荒原,有大众媒体的诱惑。
航海让唐和克都从中产阶级的安全泡泡里跑了出来,在荒原上独自跋涉,于是,在此之前所有被掩盖的私心、虚荣都冒了出来。
在安全泡泡里有这些不完美是无伤大雅的,在朝圣时则变得性命攸关了。
塞壬并没有伤害唐的故意,媒体也没有伤害克的故意,它们只是完成自身。
很多人把大众媒体的浅薄、短视和残忍人格化了——一种集体趣味呈现出的必然,类似一种自然力量。
所以,我不认同[迫害-受害]的理解,也不认同[不自量力咎由自取]的理解,其实,永远不会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刻,永远不会有全然完美的品质,唐看似轻率的冒险,使他在命运的狂风中更了解了自己,走近了灵海之“核”。
这个“核”,对物质的生命来说,当然是危险的,甚至有害的。
但我们的生命就是会趋向这个“核”。
这种无条件的趋近,和趋近之后所得到的,就是The Mercy。
菲菲的访谈也非常好,认真,诚恳,深入。
很高兴他的理解和我是一致的,这么说,表演是完全正中红心的。
http://t.cn/Rn5Bq03
(作者:奋斗的小猪,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18北京电影节第十二场,4月21日,北京红星太平洋影城,《怜悯 The Mercy》)与其说这是一个关于欺骗的故事,不如说这是一个人如何被一步步逼成一个欺骗者的故事,梦想和谎言有时候就在一线之间。
结尾唐纳德的老婆在面对媒体的指责时候愤怒的还击才是电影要传递的声音:媒体和公众只是把唐纳德当成消费品,消费他的梦想,消费他的成就,到了最后又消费对唐纳德家人的凌辱,而只有家人才把唐纳德当做人关心他的生死。
人类就是这么残酷。
站在唐纳德的立场来说,我无法理解:既然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内心又如此爱自己的家人,为何在死之前不销毁航海日志,至少这样做还可以保护家人免受媒体的伤害和公众的指责。
究竟是唐纳德欺骗了世界,还是世界逼死了唐纳德,很难说得清楚。
其实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唐纳德。
一个想要环游世界的帆船运动员的真实故事变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
唐纳德·克劳赫斯特是一名业余的英国帆船运动员,后来成为了悲剧英雄。
1968年参加由《星期日泰晤士报》主办的环球赛时,这位来自德文郡的居家男子准备不足,但却过于投入。
他把自己的生命押在了比赛的结果上,他那艘装备简陋的船远远落后于对手,他驾驶在一条不寻常的航线上,最后,在内疚或绝望的包围下,走向了自我毁灭。
一个好故事。
导演詹姆斯·马什在《怜悯》中抓住了这种令人着迷的恐怖,他是研究反常或目中无人的成功者的专家(《走钢丝的人》、《万物理论》)。
在陆地上,这部电影有点单调乏味,妻子蕾切尔·韦兹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在英国禁欲主义的场景中咽下恐惧,而大卫·休利斯则粗暴地扮演了克劳赫斯特眼中的新闻代理人,在声音上折磨着我们。
休利斯的单音北方元音就像牙医的钻头一样不可调和。
但在海上,科林·费尔斯是一流的。
这个演员演压抑的笨蛋比谁都好。
在这里,他被压抑着,思想褴褛。
经过几周紧张的海上生活——克劳赫斯特离开了七个半月——这个人看起来已经很像本·葛恩或鲁滨逊·克鲁索了。
他用沙哑的声音对着电话假装乐观。
他把自己的绝望直接倒进录音机里。
(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英国人,克劳赫斯特保留并留下了一份详细的日志。
)过度表演将是一场灾难。
熔毁是用立方毫米来衡量的:这就是费尔斯给出的,它是完美的。
这是一次真正靠星星导航的海上航行。
By:Nigel Andrews
#2018北影节#这片子也太致郁了吧!!?本来以为是个单人航海励志片的,谁知道竟然是这样一个空有雄心壮志却上了自己造的“贼船”下不来的倒霉蛋的心路历程?看完觉得男主又不负责任又可怜,故事很简单,Colin叔把孤身在海上承担一切压力的几次情绪变化演绎得很好,而且颜值真的很能打~
Jóhann Jóhannsson,我最爱的配乐大师之一。
五星全给辛苦了这么久的脸老师!剧情不想说啥了~~
jj氛围配乐
多一星给男主女主,有质感有颜值的两位英伦明星,怎么看都是美的。其他没有任何可看之处!
我单纯飞机上想看一个有海的片,看完贼尼玛抑郁,又把我最喜欢的垃圾电影巨齿鲨最后20分钟刷了一遍才好了,但是女主衣服真好看啊
配乐+画面质感,疯狂截图
抓住了一些不錯的點,卻沒能更深入的刻畫。其實故事本身、演員,甚至一些點與點之間的串聯都挺好的,但不知道為什麼,看得總有一種在追進度的感覺。最後只變成了一個男人在人生海海敗下陣來的心路絮語。
不好看
就算他真的跳海了,也是被人推下去的。
结尾女主怒斥记者的戏,是一大败笔,明明很好的主题非要如此简单粗暴的表达出来。当然片子整体也很简单粗暴,流水账至极,科林叔表演差强人意,只是没有太大惊喜。很喜欢男主的人设,算是及格的理由。
电影拍得比较平庸,没能把“平庸的中年男子想成为英雄,最后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的悲剧性较深刻地表现出来,只是很浮面地谴责了媒体吃人血馒头。
#34th Sundance#世界剧情 众人之恶
拍得看不下去 纵使这样的大咖压阵。。。
他是常人眼中编造谎言自食恶果的可怜虫,被金主被媒体被好事者亲手推向海底的深渊,只有他的妻子见到了他美丽的灵魂,解脱出于尊严,等待出于责任,灯光亮起来,全场沉默相顾无言,以此纪念那个背负罪恶的宇宙生物,配乐几乎可以与《降临》混用,海风与桅杆吱吱作响让人不寒而栗
#BIFF
不知所云简直。。。。环球航行,没两下子也敢去。。。脑子进水了。。。
自己做的事,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for what
平凡的人生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