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戛纳因为有工作,趁间隙拿厂商证去排了两次《如父如子》的队,都在最后时刻被拦在电影院外,后来时隔一年才看到,半夜爬起来喝了一壶清酒。
今年听说戛纳竞赛片单《海街日记》赫然在列,下定决心连滚带爬赶来,电影首映式放完,跟着全场观众站起来鼓了三次掌,是枝裕和带领四个氧气美女主角站起来,鞠躬答谢。
是枝裕和的电影其实是不必太多期待的,永远都是狗血八点档社会新闻作为故事起点,轻言细语讲着家常琐事,“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一天天继续”,可就这样两个小时过去,电影结束时总希望让观众产生东方式的哀伤:“人生可真是不容易啊,但也要好好过下去啊”或“人生要好好过下去啊,可是真的是不容易呐”。
到了这一部《海街日记》,因为“少女题材”的甜腻,这种哀伤感有一种“樱花凋谢”的不真实的美好。
《海街日记》改编自吉田秋生创作的同名畅销漫画,吉田秋生和是枝裕和共同完成了影片的剧本改编。
故事开头依旧狗血得很,在镰仓依为命的幸、佳乃和千佳三姐妹,突然得知失联15年的父亲在山形县去世。
葬礼上三姐妹遇到了素昧平生的同父异母小妹“玲”,并决定摒弃前嫌将玲接回镰仓共同生活。
接下来的时间里,滨海道的樱花开了又谢,院子里的梅子绿了又黄,亲戚邻里情人们来了又走,唯有四姐妹在一场不期归期的共处,留下了少女时代最美好的时光。
就我个人而言,除了平和却坚定的三观,最喜欢是枝裕和的地方还在于他把剧作的巧合编织得和生活的狗血一样缜密自然,所有的梗埋藏时不露痕迹,揭盖时大方从容。
比如我一直因为大姐幸的坚韧善良,忽略了她至少名义上和她父亲一样也是家庭的破坏者,幸一直宽慰小妹玲的“没有人有错”,或许是她从内心开解、宽慰自己的理由。
有趣的是,顺着“没有人有错”这句话,伴着执拗母亲的登场、玲见或其中的温馨回忆,让电影中未露面的父亲从抛妻弃子的形象中逐渐洗白,让人得出结论:生活可真的不是非黑即白容易评判的事情。
故事其实就是那么多,全看讲述者的技巧和节奏,比如细节前后的照应做平凡了是工整,做毁了是刻意,做得举重若轻才是大象无形。
不能说《海街日记》有多么完美,但许多细节有日本匠人式的用心。
年复一年的时光,是枝裕和用梅子酒的制作作了节点,梅子酒之滋味差别也似乎是一家姐妹性格的映衬。
台词之外的细节也颇讲究,三个姐姐的生母来探望,当下里没有按住对非亲生女儿的怒意,第二天道歉给四位姐妹补上头天忘记的礼物,唯有玲的包装与别人不同,显然是重新买过。
把玩亲情题材这么久,是枝裕和总能不动声色找到一些细节作为引子信物。
小妹玲在姐妹们常去的食堂,发现原来父亲生前常给自己做的当季新鲜鱼生吐司,正是食堂大叔独创家传的手艺。
不爱做饭的妈妈只教会大姐幸一道好煮的海鲜咖喱饭,三姐千佳更熟悉得则是外婆做的鱼排海鲜饭,而二姐佳乃的最爱则是海鲜食堂的阿妈叮嘱转赠的定食。
这些情节散落片中四处看似并不关联,食物是最牢固的生理记忆,映照的却是四姐妹的童年时光,哪位长辈是最亲密的陪伴。
看到此处,想及自己成年后下厨,朋友每每嘲笑:你炒什么菜都要抓一把青椒,肉丝放青椒、鸡蛋放青椒,连炒青菜也要放青椒。
父母的饮食习惯原来是我们除了血脉之外,埋置在味蕾处的情感联系。
比起《如父如子》在掉包故事里讨论阶层差异和血缘关系,《海街日记》的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得美好而怯懦,的确会让期待他力量感的观众略感失望,但漫画式唯美风格或许已表明导演这次不打算对社会生活做更深刻的讨论:镰仓取景的《海街日记》,无论是穿过城市中心的单节火车,还是拐弯遇见海的樱花大道,都可直接作为城市宣传片,就更不要说这些美景里还配上了四个女孩子着和服玩弄焰火、穿黑丝海边逐浪的画面了,少女感原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几部家庭伦理片下来,《海街日记》对是枝裕和自己来说,大概更像是一次和解和松绑,人生大概总要经历“人生很美好啊、人生很不美好啊、人生即使这样也还是美好啊”三个阶段吧,每一个阶段的感悟都仰仗智慧开悟。
《海街日记》中,导演安排两个离世的人物都熬过了樱花开放的季节,所有的不平、不甘和不能,都在感受完樱花美好之后放下,作为结语的就是是枝裕和念叨了两遍的那句台词:如果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还能有感受美好的能力,那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
《海街日记》,看着是枝裕和在变成另一个山田洋次,无论从题材还是情感的处理上都呈现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大步迈向国民导演之列,而且相比前辈而言有所进化。
对于我来说,除了电影带来的是全身心的愉悦之外,是枝导演的这种变化更令人欣喜,一个字,幸せ!
其实说起来,是枝裕和的上一部作品《如父如子》,喜欢是喜欢,但有遗憾的地方在于始终觉得电影有些取巧,结局是用非常时髦的偶像剧的处理方式,以非常细小的巧合做为情节上的切入点,呈现戏剧化的情感转变,让父子关系停留在一个和谐的节点上,并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海街日记》是枝裕和则舍弃了这种曾经让自己大获商业成功的戏剧化的情感处理与展现方式,继承(回归)山田洋次式家庭剧,用一张白纸慢慢展开的方式来展现家庭内部的结构与日常情感互动,而在叙事、摄影与细节的构想创意方面,相比山田更是青出于蓝,剧情进展的起承转合痕迹更浅、细节上在轻描淡写之间,有诸多会令人感到豁然开朗,瞬间提升观影体验的亮点。
而这,从日常生活中通过摄影、情节的编排、细节的捕捉让你得到一种超乎于日常的奇妙体验,其实一直也是是枝裕和作为导演而言最厉害的一种才能。
总体看完,真觉得是枝裕和在拍一个更好的山田洋次电影,相当了解当下的时代,对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力,更会借力整体的氛围而不是依赖演员用力的表演。
除了山田,也会有人拿是枝比作小津、成濑、市川(细雪)、大林(姐妹坡),毫无疑问,你能看到有很多继承自优秀前辈们的地方,这就像是至亲的血液流淌在血管中一样,但更多的感觉还是无论是枝还是电影,都是非常独特的存在,是仅属于这个时代所赠与的至宝。
看的时候不禁会想,甚至还有点起鸡皮疙瘩,啊~这对于我而言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是枝裕和似乎在成为山田洋次之后另一个日本的国民级导演,他拍的是我理解最好也是最喜欢的那一类故事,而且更加轻巧更能让人全身心的投入这个故事。
所以,如果能见到是枝裕和,我真想跟他说:そのまま、ぜひ続けてください。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大海在日本,有一个说法叫“物哀”,意思是为外部世界的万事万物,致上最深的感受。
它赞美了逝去生命的哀愁,比起枝头的绿叶,更欣赏落叶的美。
灵魂的哀伤,就像是对事物美感的表达。
Instagram 被墙了一年多,年轻人却大致还记得,关于那些方格子照片,有种调色参数,叫日系风格。
画面干净,简洁,美好,以冷调,褪色和轻微过曝为主打。
这类照片,与小清新保持了时间和心理上的距离,在滤镜强度上,也不会侵犯到观看者。
看到 《海街日记》 的青绿背景,你会联系到这种色调,更会感慨,是枝裕和还是那个是枝裕和。
这部电影继续大咖配角乱入,过去作品的影子不断重现。
是枝自己的 《步履不停》 到 《奇迹》 ,河濑直美到桥口亮辅。
日本到底有多少关于四姐妹的影视剧呢?
从1965年西河克己《四姐妹的故事》开始,还有1983年市川昆《细雪》、1985年大林宣彦《姊妹坡》、1995年本田昌广《四姐妹物语》,2003年森田芳光《宛如阿修罗》、2015年是枝裕和《海街日记》,日剧《四姐妹侦探团》《华和家四姐妹》,还有动画片《若草四姐妹》……从山形的森林到镰仓的大海, 《海街日记》 讲述一个关于接纳、包容和生命恩泽的故事。
闪闪发亮的,是少女的明眸,是洒进老房子的牛奶光,是性情不同但心心相印的姐妹情深,更是侯孝贤口中无从名之也难以归类的吉光片羽。
这种灵光闪烁,也被引申成声音,像轻盈细碎的风铃,炸天妇罗的滋滋声,周而复始的列车经过,假装敲门的咚咚咚。
还有重逢的沙丁鱼刺身味道,很久没有体验过的梅时雨,甚至是故意被隐去表现的一树樱花。
是枝裕和的影像世界,它不仅打通自己,也连接了同时代的导演,延续黄金时代的大师印记。
更神奇的还有,对如今的中国影迷来说,他的电影,就是日本或日本的想象——你很难找到其他的替代者。
姊妹老房子生辉,靠的是人气。
四姐妹的出出入入,张罗收拾,令影像得以呼吸和流动,也让这出少女漫画加摄影写真的家族故事真正成立。
实际上,要把绫濑遥、长泽雅美和夏帆拍得美,那很简单。
就像她们拍过的电影,再不然像开头,就让长泽雅美穿 bra ,秀个长腿。
但在多数时候,尤其是那些近景特写,是枝故意把她们拍得“没有那么美”,淡妆,随性还有些显老。
选角上,四人的年龄阶差是完全成立的,如同那些标记身高的刻度,她们的生命,也成了老房子和日常事物的现实存证。
《海街日记》 的镰仓,看上去人很少,生活节奏缓慢,自带了生活流逝和时间驻留的意味。
十五年不见的父亲,二十年前的一道菜式,五十五年的梅子树。
它们借助某种独特的记忆形式,被留存了下来,寄托着后来者对先人的思慕与怀念。
青春明丽的调性,琐碎日记的编排,电影想让人物吵个架,都变成很难的一件事。
要么迅速被打断,要么事后被冲淡。
连海猫食堂的老板娘,她对无赖弟弟的行为,没有一句怨言,只是搁在心里头,随他去吧。
真要说这部片子有什么缺点,那大概是太轻太慢了,近乎理想,与世无争。
它用云淡风轻的方式,来讲述悠然自得的故事。
换前作 《如父如子》 ,故事太狗血。
《空气人偶》 ,太重口。
它是去了童趣的 《奇迹》 ,是抽身得更远的 《步履不停》 。
再往更早的,是枝裕和的电影,其实又苦又沉,跟今天“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的模样,全然不同。
不难想象 《海街日记》 的黑暗版本或中国版本。
也许,并不是电影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离生活的乐趣太远。
一个刚被允许二胎和热衷打小三的国度,如何去进入一个存在于电影当中的东方理想国。
未婚,姐妹成群,不与父母居住,甚至还重复了上一辈的蹉跎故事。
她们也会问大自然索取,但索取的东西,少之又少。
待人处事都懂得感谢,愿意回报。
就像有数据分析的,外国网友更喜欢在 Instagram 上给陌生人热情点赞。
这是礼貌,也是平凡的美德,太容易做到,却好像是我们身边所缺失的。
烟花你大可说,就像小津的电影,从未发生于真实的日本社会。
是枝裕和的故事,同样不属于今天的日本现实。
但电影总有一种魔力,能够带我们审视周围,远离丑陋,去追求美好事物,向往新生活。
满枝的青梅,如果你不摘它,就落在地上,自个腐烂。
如果你贪图尝鲜,吃完了,恐怕也就吃完了。
但在 《海街日记》 ,姐妹们的处理方式,延续了老一辈的做法。
分给亲邻,用来酿酒。
原来梅子成熟多时,只是为了你的一醉。
电影还多次出现葬礼仪式,这在日本电影里很常见。
《海街日记》 尽量去除了与悲恸有关的细节,而是希望所有人能感谢生活,感受平凡事物的美好。
总之就是,活着真好。
至于死,我都记住了树木希林劝架的那句话: 姐姐死了,真是太好了。
如果不是生死两隔,对父亲的记忆,以及家族的信念,小妹不会被接纳,老房子也不会被保留。
再说烟花和樱花,这些东西确实短暂,但它们会重复出现,年复一年,出现在几代人的生命当中,作为被延长和传承的记忆,代代相传,久存不逝。
就像一组照片,就像这部电影。
【刊于《中国新闻周刊》】-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有人和我一样,觉得三姐妹的择偶观都很非主流吗?
大姐姐找的是没有正式离婚,懦弱又绝情的儿科医生,长得并不帅气,但是举手投足间有成熟男人的气质,看起来颇可以依靠。
二姐乃佳容易轻信小男人的甜言蜜语,愿意倾囊相助,作为爱情里那个付出的人,却常被骗钱。
老三更离奇,喜欢上长得怪异少了六根脚趾的店长,而且为他攀登珠峰的壮举深感自豪。
这或许就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情节,三姐妹的爱情都有比较大的残缺。
这种影响是谁带来的,当然是那个“不在场”的父亲。
大姐姐懂事的早,完整见证过父母的争吵和类别。
她恨父亲的离去,也讨厌母亲不管不顾,内心里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像这两个人一样不负责任,带着倔强走向他们的反面,所以挑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内心里却也有极其脆弱和渴望找个人依靠的时候。
哪怕这个人只能在形式上为她分担忧愁,让她不至于无人可倾诉也好,总比医院里那些毛手毛脚的年轻人看起来可靠许多。
作为事实上的第三者,她忍受着良心上的啮咬,默默付出,在辛苦工作和照顾两个疯疯癫癫不靠谱的妹妹之间,她渴望有一种成熟的,大人式的温暖相伴,哪怕只是一起吃吃饭,安静聊聊天。
可是为了家,哪怕好不容易苦尽甘来,却最终选择不去美国,大概也是没法像父亲母亲一样为了自己的幸福一走了之。
姐姐的爱情观,在纠结中遵循着自己的原则,有一种宗教般的隐忍,是责任感大过自己的享受。
老二本质上很单纯,成长中由于父亲的缺席,让她很难对什么是好男人产生认知,也似乎没有建立起家的概念和择偶的标准。
在记忆里对父亲有着不满,晚上听见父母吵架,看见姐姐安慰妈妈,这些小时候的痛苦记忆让她成年以后只想要自由,快乐,无负担的陪伴就好。
所以她愿意付出金钱和时间挽留不懂事的小男友,也一次次被骗,失恋了就喝醉,发酒疯。
因为没有人教会她,真正的好男人该是什么样子的。
她摸索,碰壁,自我放弃,直到认识了银行课长后,似乎慢慢被这个人所吸引,开始自我成长。
影片没有演下去,但是真希望这个善良,工作负责,有爱心的课长能够成为她的温暖归宿。
三妹男友的出现更像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冷笑话。
两个姐姐本来就觉得这个小妹妹非主流。
最小的千佳对父亲的印象最模糊,但也最好奇。
她喜欢钓鱼,自己在家摆弄鱼竿,当玲说起父亲也爱钓鱼时,千佳脸上那种神情像个孩子般兴奋——原来我和父亲在这点上很相像。
父亲在她心中依然还是崇拜的对象。
她怀着这种心情慢慢成长为少女,会被店长这样热爱体育,心怀爬珠峰的豪情,充满冒险精神的人吸引,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浅野玲(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同一个父亲却不同姓氏)的身上却几乎拥有完整的十五年的父亲的回忆。
这正是三姐妹与父亲音讯全无的那些时光。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少女形象,她或许继承了父亲美好的样貌,善良的性格和对体育的热情。
父亲会为她做沙丁鱼吐司,带她去钓鱼,并不曾缺席她成长中最关键的那段时期。
所以她的爱情——虽然只是Puppy Love 好像是最让人觉得舒服的。
小男孩风太一直默默的关注她,陪伴她,虽然很懵懂,但是看得出那份美好的感情,就像樱花隧道一样,是“死之前不得不看一眼才没有遗憾”的存在。
非常喜欢导演描绘这个小男孩的爱情时那种柔情又克制的表现。
三姐妹把她接到镰仓时或许只是出于同情,但是慢慢地,我感觉小妹妹的存在,才让这个家感觉更完整,气氛更亲密。
大姐也不再只有妈妈一般的严厉,二姐多了一些责任心,三妹的和事佬角色也多了一个分担。
在她们三个人心里,父亲只是“温柔”的那个模糊印象,第一次变成了具体的存在——“爸爸虽然不靠谱,但应该是个很温柔的人吧,所以才留给我们一个这么好的妹妹啊”。
快接近结束时,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特别深刻。
大姐姐一直很喜欢玲,但是心结似乎是最后一个打开的。
她带玲去了父亲曾带着她们俯瞰海的山顶(那是她心底一直保存着的对父亲最柔软的记忆),紧紧拥抱了小妹,对她说,你可以一直在这里的。
我觉得那个时刻,她内心里是真正与父亲达成了和解,也是她第一次面对自己内心里对父亲不能割舍的爱。
最后四姐妹走在海边的镜头,是我最喜欢的。
她们看起来那么放松和舒适,天高云阔,海带去了所有的忧愁。
她们还有很多很多的爱和力量,一起期待明天的到来。
因为父亲的抛弃,一家人陷入不幸福。
妈妈心灰意冷离开三姐妹,大姐为了守护妹妹大龄未嫁。
父亲的去世,变成故事的拐角。
看到同父异母的妹妹,姐姐们并没有想象中的排斥反感,而是从心底喜欢接纳这个与她们流着同样血液的妹妹。
应该说是时间的力量吧。
让人慢慢接受现实,淡忘怨恨,更冷静下来更客观地思考事情原委,在漫长岁月中,理解、接受慢慢产生。
因此才会有了后面的亲情故事,有了更多的欢乐与互相支撑。
时间是伟大的。
但也是残酷的。
终归,人是在变老。
(这种想法好悲观)
在日本镰仓外祖母遗留下来的屋子里,居住着相依为命的香田三姐妹,幸、佳乃与千佳。
某天,她们突然收到了从15年前音信杳无的父亲的死讯。
早已印象模糊的两个妹妹感受不到任何难过情绪,而大姐想到曾被抛弃仍无法原谅父亲。
尽最后义务去为父亲上香的三个人在葬礼上意外遇见了同父异母的小妹浅野铃,发现她的亲生母亲、当初抢走父亲的那女人早已过世,丧父后她也并未受继母善待,已无依无靠。
三个姐姐决定接纳这个孩子,到镰仓与她们一起生活。
这就是漫改电影《海街日记》所讲述的故事。
为展现原作中镰仓的四季,剧组拍摄历时一年之久,春、夏、秋、冬分别在不同的季节实地取景。
导演恰到好处、简单利落地把风景和叙事完美结合起来,看似平淡实则灵动地表现着四姐妹间的情谊,让人感受着日本那如春风拂面的小清新电影。
散而不乱是电影的又一特点,温馨的氛围下总让人觉得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家庭、事业、爱情虽然错综复杂,却因姐妹间的互助、勇气,让人充满前进的力量。
父亲去世前提到樱花,他说还能感受到事物的美丽,觉得很开心。
他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吧。
--摘自电影《海街日记》故事开始于葬礼,父亲的葬礼。
父亲早年抛妻弃子,跟着情人(浅野铃生母)出走,香田家三姐妹的母亲改嫁并将女儿们抛给外婆抚养。
外婆去世后,大姐香田幸从外婆手里继承了大房子,并悉心照顾妹妹佳乃、千佳长大。
三姐妹结伴出席父亲在山形地区的葬礼时,见到了从未谋面的异母妹妹浅野铃。
或许是血缘的亲近,又或许是幸看到了铃不开心的生活。
葬礼结束后,幸邀请铃搬到镰仓同住。
古都镰仓,沿海小镇,一栋历史悠久的大房子,一棵梅子树,四季流转,香田家四姐妹的故事徐徐展开。
0115岁的单车与樱花
铃到镰仓后迅速加入了足球队,认识了男孩子风太。
有一天,铃在海边,发现岸边有很多樱花的花瓣,不免念起山形地区,樱花或许还在开放。
风太微微一笑,就骑着单车带铃去了樱花隧道。
电影里的铃真的好美,健康、青春、纯净的脸庞,清风拂过,一瓣樱花正好落在了铃的发丝……十五岁的单车和樱花似雪的镰仓,景色美的不像话。
相信少年们心中都会留下永远的美好回忆吧。
少年时代的我们对美好事物都有很好的感知能力。
路边新开花的树、放学路上的晚霞、晴天的一朵云、风中的一阵花香、雨后的青草新绿……都能唤醒我们心中一阵悸动和欣喜。
02姐姐们的仲夏烟火与浴衣
(跑个题,有人说,镰仓的夏天就是烟火、浴衣和长泽雅美:)我最近也get到了长泽雅美的颜……)大姐香田幸知道烟火晚会的时候,拿出了自己小时候穿过的浴衣给铃穿。
找衣服的时候,发现了外婆穿过的浴衣,二姐和三姐纷纷抱着外婆的浴衣说,闻起来有外婆的味道,姐妹四人傻笑成一团。
最后大姐穿上了外婆的浴衣,四姐妹在庭院中一起点上小烟花,完成了一次庭院的“烟火大会”。
日本电影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东方的情感美学:一切都淡淡的,所有人脸上挂着浅浅的笑,轻轻浅浅地走在庭院里放烟花,没有台词。
看完这个片段后,说不清为什么,三姐妹对外婆的想念和大姐承担起外婆照顾者角色所付出的点点滴滴,全部显示在了我的脑海里,不免感慨家人之间情感的美好和温暖。
有的亲人离世了,但是会一直被亲人记起,不管是通过生前穿过的衣服,一起住的房子,还是一起见证过的美好风景。
或许永远保持对美好感情和景色的感知能力,就能从亲人那里继承爱的能力。
有爱的人生活也不会过得差。
03外婆的庭院与梅子酒
有一天,幸回家的时候,发现喝了自家梅子酒的铃醉了。
三姐妹围着喝醉的妹妹端详了半天,发现妹妹的脖子上有颗痣,耳朵像姐姐(姨母笑)……酒醒后,姐姐们带铃看庭院里的梅子树,讲了许多外婆的庭院和梅子酒的旧事。
幸对外婆留下的庭院、梅子树、老房子有着深厚感情和维护的执念。
幸眯着眼学外婆的口吻,“(梅子树)要除虫、要消毒,活着的东西是很费功夫的。
“然而她还是很乐意去费这个功夫,每年养护它,充满期待和爱护之心,看梅花开、摘梅子、做梅酒。
除了梅子树,还要打理庭院,给花草浇水。
冬天的时候,干枯的梅树下夹杂着黄色的洋水仙、八角金盘或南天竹,春夏的时候,幽寂的梅雨季,雨气里绣球花遍开。
下雨天的时候,可以听得到滴沥的雨声,日式的木头老屋透出闲静的味道。
庭院里的梅子树是外公在妈妈出生那年种下的,已过了五十五个春秋,见证了两代人的成长;老房子里记载了外婆温暖的照料和三姐妹成长的点滴记忆。
随着庭院里一年又一年的四季变幻更迭,孩子们一个一个在外婆的爱护下像庭院中的树木花草一样繁盛灿烂地长大了。
04美好的生命与和解
这本是一个“弃子”的故事,三姐妹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父母缺失的成长伤痕。
大姐受到伤害最深,兜兜转转找了个有妇之夫的儿科医生,年纪偏大也不帅,最后医生抛下她去了美国;二姐迷迷糊糊被男朋友骗钱,总是被吊儿郎当不靠谱的人吸引;三姐更是择偶观奇奇怪怪,喜欢失去六个脚趾的探险队爆炸头店长。
但是,影片里女性都展示了出色的生命力和治愈力。
大姐温柔细腻,照顾妹妹们充满母性和担当,最终果断走出了和儿科医生的不伦恋情;二姐迷迷糊糊,失恋后喝场酒就好了,教上学路上的妹妹找男朋友,最后遇到了善良负责的银行课长;三姐古灵精怪,给妹妹做外婆经常做的咖喱饭,带着店长钓“空气鱼”;妹妹温柔可爱,跟父亲一起生活了十五年,遇到了默默关注和守候他的小男生风太……于是妹妹的到来让印象中“温柔又懦弱”、“总是被女人骗”的父亲逐渐具体。
随着她们一起融洽和温暖地生活,缺位十几年的父亲也第一次被原谅——“爸爸虽然不靠谱,但应该是个很温柔的人吧,所以才留给我们一个这么好的妹妹啊”。
渐渐地,不再纠结小时被弃养的大姐幸,决定用外婆最后剩下的梅子酒与母亲达成和解。
外婆用爱让父母缺位的孩子们成长的很好啊,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长大成人了就要温暖善良的活下去啊,就像庭院里的梅子树、洋水仙和绣球花,四季更迭、生生不息......物候有令,请保持感知美好的心 因为生命总会如约绽放......
一直很喜欢是枝裕和的作品总能读到细腻、优雅、温暖、乾淨、美景、美食、日常、和谐......这些都是我极喜爱生活美学元素《海街日记》采取了相类似的“日记”手法记录香田家三姐妹在父亲葬礼后接纳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四姐妹一同生活的家庭琐事。
四姐妹的演绎真的非常出色,如同现实生活中真的姐妹般存在那样自然,可谓超越表演的表演临海的古都镰仓 四季移动变化的光影 火车经过小镇 梅雨落在石阶上樱花盛雪、仲夏烟火、细海沙滩、微风阳光咖喱、梅子酒、沙丁鱼、炸鱼定食、小鱼面包.....家里的柱子上还留着刻画你成长的身高标记在烟火红光映照着青春明媚的脸庞乘着单车飞快行经樱花隧道时你的笑颜在那个小镇日积月累的“生活点滴”串起来的故事 家人的和谐相处、理解关怀、陪伴与支持 給人安定與希望流光如詩 岁月如歌 温柔隽永 平淡靜好生活原來可以如此簡單 細緻 明媚 生动 美麗 饱满细腻美好的家庭剧,很温暖,很治愈,年度推荐!
看电影之前还在想为什么会叫《海街日记》这个名字,看完之后觉得这四个字恰如其分——这就是一部讲述了海街小镇日常生活的电影。
少女铃在父亲死后搬到了住在海街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家里,跟三个姐姐合住,影片就从这里开始,通过这一家人的活动,展现了充满日常气息的海街的生活。
不论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讲述日常生活都是相当难的一件事,因为这类题材本来就不够有戏剧冲突,不容易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力,更不用说在展现的过程中还容易陷入琐碎的呈现,让人觉得没有重点,不知所云,从智力和情感上都不容易抓人。
但是《海街日记》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虽然电影要呈现的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呈现的方式也是平淡地讲述,但其实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是非常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的。
比如少女铃,她搬来和姐姐们住之前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性格,要如何与有着这样复杂的关系的姐姐们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正值青春期的她又会有哪些成长和变化……还有大姐幸,在铃搬来之前她的生活是怎样的,铃的到来怎样影响了她的生活和选择等等。
这样的人物设定会吸引人,会让人想要跟着他们走下去,看看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会如何选择,如何变化,所以这部电影更多是靠人物的呈现而非情节的发展来推进的。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夸一下演员了,几位演员对角色的演绎都很成功,每个人物都能让人感受到过去的经历带给他们的故事性,也就不需要太多的情节和语言特意来告诉观众这是个怎样的人。
除了人物的戏剧性之外,对生活片段的选择性呈现也是这部电影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电影整体情节确实没有戏剧冲突,只是很有节奏地讲述一些人物的日常生活,截取一些比较能凸显人物当下生活状态的对话,大量地重复提及或者呈现人物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和事件,比如做梅子酒,去小店吃饭等等,这些情节成功地营造了非常温馨的日常感,很容易引起共鸣,让人整个过程都可以很投入很舒服地沉浸其中。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电影的拍摄手法,这也算是导演是枝裕和的特色了。
不会对片中人物横加批判,没有在某些地方刻意渲染,这种克制的只讲述但不深究不判断的风格与影片的主题其实非常相称。
电影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大书特书,比如三姐妹和铃还有他们父亲的不那么寻常的关系,大姐与已婚男人的关系,临终关怀等等,但是却都被导演处理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死亡、人伦、情与欲、成长的纠结,每个都是讲也讲不完的主题,但又真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奋力挣扎努力逃避不断纠结的所谓“重要选择”其实拉远来看也不过是填充时间的片段罢了,那么千丝万缕复杂深沉但最后都会被时间带走化为回忆,而生活仍将以“日常”的方式继续下去。
还好,《海街日记》里呈现的日常让人觉得,即使会这样一直继续下去,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这部电影的画面和构图都很唯美,美到随便定个格都可以拿来当桌面,四位女主也各有各的美,可谓赏心悦目,但是我花了两个多小时可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女和美景的。
一部电影,最重要的还是故事本身,就算你没有那么跌宕起伏的情节,那也不能平淡如水吧?
就算你是散文式电影,那也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吧?
本片通篇都是些日常状态的堆积,之间并没什么关联,也没有情感的递进或演变,很多地方,你刚刚有些进入状态,导演就戛然而止,好像生怕你会被感动似的,莫名其妙就收了场,也许这是导演认为的点到为止,但愚钝如我,是哪哪都没被点到。
虽然到片尾,大姐作出的决定(与已婚前辈分手,不再继续做小三,虽然前辈跟妻子已经分居很久,但也不能抹杀她做了第三者的事实)意味着她的转变,但她为什么转变,在片中并没有明确的展示,虽然也有一些他与恋人在一起相处的片断,但这些片断都太浅表化了,让人无法捕捉到他们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情感,也无法触碰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结尾那突兀的转变,甚至让我有种错觉,觉得令她发生转变的事情似乎是发生在片子之外的时空。
虽然电影有时会跟观众做一些完形填空的游戏,但如果是枝裕和导演也是在跟我们玩这个游戏的话,那我只能说您这空也未免留得太大了些。
其实本片最大的 “完形填空”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浅野铃。
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后又病逝,为了摆脱自私冷酷的后母,不得不搬到同父异母的三个姐姐的家中与她们一起生活,因为身世特殊,她有着让人心疼的同龄孩子少有的成熟与乖巧。
然而这些只相当于人物前史的内容,就几乎是这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有关浅野铃的所有信息了,除此之外,就是中间喝醉酒骂了一声爸爸,片尾跟大姐在山顶,骂了一声妈妈,我一直期待的有关她的真相大揭秘或是情感大暴发直到出片尾字幕时也没出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山顶的一声骂就算是高潮了呀,导演这个巨大的完形填空,我是真心补不上啊。
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很治愈,我不晓得就是四姐妹的穿衣、吃饭、酿酒、打闹这些日常,和几处蜻蜓点水式的谈心,怎么就治愈了?
它能治愈个啥?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就好比一篇貌似很正能量的鸡汤文,它用催眠的讲述方式及偷换逻辑、概念这些手段来告诉你,让你相信,虽然生活有时很沉重、很无奈,你只要你换个角度想问题,把心态调整好,生活就可以变得很轻松、很洒脱,然并卵,催眠状态一旦结束,生活还是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也许,那些觉得被治愈的大概就是被导演成功地催了眠的,而我呢,首先,不是那四个女主的粉儿;其次,没能被片中那些宜人景色所迷醉;再次,也没能被这清新脱俗如沐春风的日本风所俘获,因此,才得以保持清醒。
那些所谓被治愈了的人,你的被治愈除了来自美女和美景,到底有多少是来自电影本身呢?
虽然观看本片的某一瞬间,我也有那种想在日本定居的冲动,但我还是可以理智的告诉自己看旅游观光片也会有同等效果。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说,这片子不是一部好电影,导演跟整个摄制组为了取足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拍摄跨度长达一年之久,单单这一点,就足以显示出这是一部用心制作的诚意之作,但即使创作者很用心,也不可能触动每一个受众的心,一部电影也好,一个明星也罢,不管评分有多高、喜欢的人有多多,也总会有人说,对不起,它/他不是我的菜。
这个老爸的基因好强大。。。美女和温情的背后,其实是当代复杂的家庭伦理。一个结了三次婚的老爸,留下的子女们该如何自立、相处?
真是一部心机作品,也许已经过了盲目喜欢日本的年纪,有点受不了这样美图秀秀的电影了。四个女生天生丽质的人生真的没什么困难好不好,所有人带着礼貌和刻意亲切的尴尬在对台词,生活如果是这样才真是日了狗了。特意营造的慢节奏怀旧蓝色调和纠结的家庭关系,处处透着尴尬。
《步履不停》看过不下十遍,《海街日记》一遍就够。拓宽商业野心的同时,一定程度会耗损质感,暂时无法界定这种不理想,是出于能力封顶,难以突破,还是百般权衡,灵气顿失。
是枝裕和依旧干净细腻的日常化风格。仲夏,烟火,梅子酒,沙丁鱼,贴窗花的推拉门,四人的暖炉桌,樱花汇成的隧道,火车经过的小镇,梅雨时节走过的阶梯,沙滩上的脚印,最后所有温柔隽永的情感都堆积成随着海风轻轻拍打过来的海浪。真想也这样过好自己的生活。
四姐妹的无聊日常,困到要人命的节奏,一碗白开水
把绫濑遥、长泽雅美、夏帆拍得美,是一件太简单的事——譬如开头。但在多数时候,是枝裕和故意让她们显得没有那么美,与那座老房子和日常事物紧密粘合。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反正打开二十秒,后面就停不下来,不想快进不想暂停更不会想关掉。说很平淡很无聊的,开什么国际玩笑啊。
四个都挺美的,不知道娶谁好。
镰仓古宅,海猫食堂,沙丁吐司,自酿梅酒,鱼糕咖喱,海上烟花,樱花神道。
#Cannes2015#是枝裕和把他拿手的日本家庭戏推到了一种极致,在依然隽永淡然温柔的手法和镜头下,没有父母的四个姐妹在镰仓海边组成了如梦幻般美好亲密的家庭,对待父母一代的怨愤之情和各自的个人问题消解在了甜蜜无边姐妹情感中。无比丰富的日本普通人生活细节与如画似卷的帧帧风景,美不胜收。
这是64分钟时的评分
感觉相比之下老三有点丑啊,其实还可以,但看到老有人喜欢瞎吹牛逼我来泼盆冷水,很平淡的四星么
我想和大姐谈恋爱,我想和二姐睡觉觉。
难道不是一部没有美人美景美食就没看头的片?
家庭琐事 讲的事情多 还无头无脑 嘎然而止 果然像小学生日记
在想着娶哪个和哪个谈恋爱的评论也太恶心了
如果说在早期的《幻之光》中,是枝裕和懂得如何用影像的“快”来表达生活的“慢”,那么在最近几部作品中,他似乎丧失了这种掌控时间魔法的能力。一如《步履不停》,《海街日记》依然举重若轻地谈论生死,将细节美学无限释放。可惜四两未拨成千斤,仅有的力量就凝固在逆光和暖色调营造的甜腻中。
tired of “温情主义”
絮絮叨叨的日本电影,偶遇一两部是惊喜,整部电影都是小清新就有点受不了了。
无聊时光都看不下去的电影。
1 日本男人配不上日本女人?片中女性环肥燕瘦,各有各美,男的一个赛一个歪瓜裂枣。2 长泽雅美从不做家务,一回家就懒洋洋地躺着喝酒,结果她最美,好不公平啊!3 全片和谐到假,简直是和谐社会宣传片 4 怀疑片中所有人谈恋爱不需要有性生活,一律穿得清汤寡水毫无性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