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0年,就已经接触过大面积的女权示威游行。
应该更早、更自觉地为“女权”站台。
可没有这种魄力和勇气。
或者说,自信。
被当做男孩培养长大的女孩,总在渴望真正成为“男性”后获得权利,而非以女性的身份拥有话语。
前段时间,一个小姐妹安利我看《御赐小仵作》,说里面包含这女性身份的认同与尊重。
故事讲得不错,可我总觉得缺了一点味道。
直接了当说出来“女生帮助女生,这是理所当然”,实在无法让我获得更多的共鸣。
同样的破案和女性侦探,想起了这部多年前看过的英剧,找来重看。
果然,还是偏爱英剧这种点到为止的克制。
不靠台词推动剧情,也不靠台词表明观点。
四姐妹的默契,在于性格互补,能力互补,以及互相安慰。
偏爱英剧中对女性角色的尊重。
美剧里,女性都是恋爱脑,特别是群像戏,比如《绝望主妇》《欲望都市》,无法产生共鸣。
Susan擅长数学,寻找规律。
Millie地图专家,社交能力一流。
Lucy过目不忘,人形电脑。
Jean领导者,人脉资源一流。
偏爱英剧对社会现象的挖掘。
这部剧几乎所有角色的性格特点都是围绕战后综合征展开。
曾经靠着聪明的头脑,破译德国重要军事情报的Susan,战后嫁为人妇。
每天只在厨房、卧室、商店往返,孩子不在家的时间,她只能枯坐沙发依靠织毛衣打发时间。
因为无论是报纸上,还是书籍里的填字题,对她而言都太简单了,早已无法刺激她的情绪。
“曾经沧海难为水”。
过去不懂,现在我懂。
感同身受。
读书时代,总在拼了命争上游,有目标有方向,只要努力就好,从不会有人说,你不要那么努力,你不要好好学习。
可是,上班后,生活终归于平平淡淡。
没有实现一个小目标后的短暂成就感,做什么提不起兴趣。
Susan需要一个在维系生活以外,能将训练有素的大脑排上用场的地方。
也就是无处安放的智慧。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中,侦探小说最为流行。
我也是需要找到这样一个出口。
把无处使用的精力和思考发挥出去,不然很容易重蹈覆辙——在工作上过于积极表现自己,而被领导敌视、进而被流放的事情。
或者变成想Susan一样,看到线索,不顾一切只身涉险。
布莱切利四人组,可以说是英国的二战密室成员,在战后十年以后,破案的故事,运用她们曾经的专业技能,把警察局无能为力的谋杀案,漂亮的破解了。
女主苏珊,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已经熟练的运用大数据在寻找深藏着的凶手,简直牛掰得不得了,这个看似内向甚至有点木讷,其貌不扬的外形,在美女成堆的女演员中,反而给你记忆度极高,当然,演技的精湛,让她撑得起高智商密码能人,也演的好一个有故事的女仆,英剧中这样功底深厚的演员比比皆是,高超的编剧配上内敛的演员,是英剧制作班底的标配,也是长盛不衰,越看越爱的缘由,毕竟看剧是为了看故事的精彩程度以及贴切的表现出来,服化道和美貌终究不会长久。
就像一件品质上乘百分之百的羊绒衫,可以陪伴你很多年,而流行的衣裙只能穿一季就会丢弃一样。
说回英国密室四姝,战后的落寞,与社会阶层的降格,让她们深厚的理工科大脑闲置多年,难怪战后女权运动兴盛,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呀,如果给女性机会,图灵的密码机可以提早若干年转换成电脑,在当今习惯互联网的时代的我们,觉得莫名无辜,长头发的脑袋一样是聪明绝伦的,而颜值这种附加品,在最强大脑面前,可有可无。
推理剧本身就是理工科大脑的用武之地,犹如钟表或机械般严丝密缝的逻辑,本身就是魅力无限,而战后创伤导致的犯罪心理,无疑给本剧增加了历史厚度。
相比于我们的风声风语,更像用谍战来包装的职场争斗史,然后还往往加一点政治因素,两党相争的大背景,背离了逻辑推理本身的独特魅力,跑偏了。
这也是英剧始终吸引人的原因,任时代变迁,本真犹在。
昨夜一口气看完这出剧, 推理不是重点,四个女人各展所长的高效率高素质团队是绝对的亮点,故事自然少不了她们的男人(们)和孩子。
内心期望每日所为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所影响使其改变,个体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是她们重新站到一起开工的源动力。
国家机器在战争中的角色和本色虽着墨不多,但是依旧一览无余,对于人性的扭曲和摧毁,作为芸芸众生,在战争中你我多少都是“被侮辱 被损害”的个体,包括那位killer......
以悬疑推理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权势的重要性!
虽然主角四人把“事在人为”一词发挥到了极致,甚至以身犯险,但仍在调查过程中遭遇种种因为性别失权而产生的困难,这些困难是传统推理作品中以男性为主角不曾面对过的难题。
试想一下像神夏那样的主角,不仅没有有权有势的哥哥兜底,甚至“是个女人”,还会是爽剧吗?
即便是像露西这样过目不忘的珍贵才能,也因为性别地位的不平等而遭受家暴的经历。
在性别歧视的情况下,智慧、才能甚至都得不到它们应有的保护,这毫无疑问是对人才的浪费。
四人组中设立了珍姐作为领导者去展现“有权在手”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一面被男警员、男局长无视、否定;一面由珍来体现,即便只是曾经拥有的权级专属所带来的人脉、信息渠道,能在事件的推动上发挥多大的作用,从这点上来看,无疑是将推理题材与女性主义结合得非常优秀的一部剧。
唯一扣的一星,主要是对结尾手榴弹桥段的设计存疑……这样真的可行吗?
不是很了解,所以有所保留吧。
朋友推荐看了这部多年前的剧集。
刚巧最近看完喜鹊谋杀案,都是偏复古风格的破案剧,我个人觉得还是喜鹊要更胜一筹了。
开头还是比较引人入胜的,身怀绝技的四个优秀女性,在二战中有突出贡献的女性,却在战后过去了平淡甚至庸碌的人生。
她们一边是为了个人的理想,但更多的是为了拯救性命,而担起了这一次连环凶案中的破案职责。
个人觉得比较失望的地方在于巧合的比例太重。
开头的掌握凶犯的target手法,火车交集点的推测等还是非常不错。
可是重要线索,即真正的凶犯是隶属于战时某欺诈部门的这件事,是这些女子侦探翻了翻过往凶案的报纸,发现此人善于伪造食品券和栽赃嫁祸后马上就得出的结论。
至此,找到当年的team lead以及这个头头直接道出了这个人的名字,也就显得易如反掌了。
最后的交手已经不是找到谁是凶手,而是locate凶手了。
可最后的最后反而是凶手出于个人目的反过来locate了女主。
结局也就意料之中了。
比起凶案本身,我倒是更喜欢这四个姑娘的美好友谊和各自的生活本身了。
Susan太有魅力了,每次她从细微处发现异常继而推理出结论后的微笑真是自信又迷人。
希望身边的人能够对她即使超出理解范围依旧支持。
本来觉得一季只讲一个案子太慢了,但事实上剧情仍旧很紧凑。
我想了想,主要是——1⃣️首先四人组是第一次真正上手破案,直接照搬分析密码那一套显然不可取,所以她们会在破案的途中不断更正方案,甚至临时学到由犯罪现场分析罪犯等新的(对她们而言)侦查要点。
其次她们是完完全全的新手,常常犯一些低级错误,诸如,四个人一起下地窖无人守门,打草惊蛇,独自一人毫无武力防范的去查找证据(狄仁杰还得带个元芳呢),甚至没有戒心的透露重要信息(在知道凶手假死必然借用他人信息的情况下)。
当然这很正常,我依然爱她们。
因为她们并不是专业侦探,我是指,其他的很多侦探剧里我们一开始看到的往往就是一个很成熟的侦探了,最起码也是有一定刑侦经验或受过较系统的训练,可她们不是,她们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大脑来分析,甚至为了一些破案信息还需要进行博弈。
最后,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过重的家庭责任对女性的束缚,就像Susan除了破案还有家务活和两个孩子要照顾,我们回想下还有哪个大侦探需要自己做家务甚至分散精力照顾孩子呢?
2⃣️她们的对手却是个思维缜密的老手。
其他剧集第一个出场的凶手普遍比本剧第一个出场的凶手弱,即无论是犯罪手法、反侦查能力都远逊于这位Crowley。
在战时,包括四位女主在内的很多女性,都被动员了起来,被安排在合适的后勤保障工作岗位,为国家效力。
而在战后,人力不再紧缺,许多妇女们重新回归了照顾家庭的责任。
但我们的四位女主并不是寻常人物,在战时做的也不是普通的工作,而是高级涉密岗位。
因此她们的能力也并不一般,特别是女主Susan,她善于解谜,机智、敏锐,又富有同情心。
所以当她得知,曾经去过的某家店一个的店员女孩意外被杀害身亡之后,就开始关注案情,并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警方所未察觉的突破口,即几起犯罪中共同的犯罪模式。
尽管丈夫觉得,她是安全的,完全没必要操这份闲心。
(可能是说女孩是普通人和她们一家的阶层不同,她是官员太太;或者女孩深夜在外晃荡,而她们一家有资格安全呆在家里?
)但她还是不忍,还是觉得有必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当然是因为她感受到了性别的联结。
接下来,她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不再做沉默的旁观者,而是积极介入,用自己的力量,想方设法帮助破案、查找真凶。
战时,她曾在布莱切利小组进行机密的谍报文件分析,那段特殊的经历,也给她带来了最为特殊真挚的女性友情。
她依次拜访了三位好友,活泼大胆的Millie,中年古板的档案管理员Jean,性格温柔、记忆力超群的Lucy。
她们犹豫,但还是加入了这段冒险。
既要详尽调查、严密推理、理智分析、大胆搜寻,又要到时准点回家、不让丈夫起疑,可谓是间谍、侦探、家庭主妇的三重身份于一体的惊险紧张生活了。
高潮在第二集的四人配合行动。
看起来最柔弱的Lucy,勇敢请命,以身作饵,主动扮演猎物,不幸钓错了人,遭遇了性骚扰。
然而最最讽刺的一幕还在后面,她的丈夫看到她的内衣被撕破,察觉到发生了什么,将她打得浑身是伤。
原来所有物被占有的愤怒远超他对她人的同情心,原来对女人造成伤害最深的人来自婚姻。
尽管,她们遇到各种困难,歹徒的恐吓、警察的不信任,但最终,勇敢、冷静、聪明、大胆的她们,还是凭借努力和尝试、默契和配合、一点运气,成功伸张了正义,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惊叹这居然是12年的剧,但如此富有女性力量,导演还是女导演。
在这部剧里,虽然有女性受害者,但成功塑造了四位各有特色、各有缺点,但都很勇敢机智的女性侦探,我并不会感觉女性就是很无助、很被动、只能等待救赎,而是会被她们身上的能量鼓励到、振奋到,也很喜欢她们互相帮助、互相信赖的友情。
看完最大的感受:1,女性的聪明才智不应该被埋没。
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在历史中都曾忽视、掩埋了太多女人的才华和贡献,然而还是有许多女人突破一切限制,大展拳脚,2,women supporting women,同为女人,本应同呼吸共命运。
有此共识的女人,联合起来,真的可以改变世界。
相较于《犯罪心理》来说,这个电视剧的情节更慢一些,一个案件用了三集,但是,情节并不拖沓,相反,我认为,《布莱切利四人组》让人更加有欲望看下去。
《犯罪心理》一集一个故事,就像一部部压缩版的电影,当案件到了他们手里,他们到犯罪现场转一圈,然后把关键点反馈给万能的电脑黑客,马上就能得到嫌疑人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看完一集以后就可以关机睡觉。
国产剧《他来了请闭眼》更扯,薄教授足不出户只靠推论就把那个杀害青少年的凶手找了出来。
布莱切利四人组不同,她们的遇到的嫌疑人是个高智商的心理变态,她们一点一点分析案情,通过了解细节不断纠正、推翻她们的推论,无论嫌疑人怎么掩盖罪行,总有蛛丝马迹,套用柯南的一句话:真相只有一个,到最终锁定嫌疑人,中间情节让人纠心、紧张、不安。
而这些,正是吸引人看下去的因素。
作为女人看剧,自然少不了关注她们的发型衣服包包,发型跟现在我们拍的民国时期的差不多,精致难以模仿。
她们的包包不是现在的淘宝暴款么,还有她的服装,有那个年代特有的优雅。
四个各怀绝技的女人,绝心去除恶扬善的故事。
觉得老套?
英剧的特点之一,节奏虽不快,但是环环相套,剧情的导向于细节中慢慢渗透。
偶尔走神一下,后面就跟不上了。
感动我的是姑娘们的执着。
对于绝对机密,连身边最亲密的人也不能透露;有的离开龌龊的老板;有的离开家暴的丈夫。
为的是那句never be ordinary!
布莱切利四人组在战/争时期是密码破译组的 阻拦了德军的入侵 苏珊功不可没 在战后随着组织的解散四人也各奔东西 苏珊结婚生了小孩 还有当家庭主妇的lucy 没有结婚在咖啡店打工的milie 以及在图书馆工作的jean 四人因为伦敦发生的连续命/案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她们分工明确 头脑聪明 善于发现模式的苏珊 记忆力好的lucy 人脉丰富的jean 勇敢飒爽的millie 最终她们成功破获了案件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她们的服装 英伦复古风 同色系的搭配很值得学习
5/10 其中1分还出于念旧给英剧的氛围感。剧本身远谈不上精彩,而原本是可以精彩的。叙事拖沓,不好好破案,非夹带女权私货,还尽是些陈词滥调。白左老这么搞下去,跟春晚小品强行升华没啥区别了。
豆瓣打分虚高啊,情节有点拖沓的社会派女权剧,推理的地位其实没那么强,pattern是什么怎么找没有新颖的理论,翻开统计书吓到我了然而从第一页的配图上找灵感我也是醉了。另外实在不理解推理相关的文学作品,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有什么看头。
简直不能更棒!
推理不太吸引人,犯罪分子的暗黑心态倒还有点意思。所谓的高度机密,几天之内就抖落给不少人了,不知道为什么很想吐槽这一点。女主角们,破案动机与其说是申张正义,还不如说是没有更好的游戏,是才华埋没在庸常生活里的烦闷无聊。1000 mark
10.29 设定有趣
还不错,节奏还可以再快点
一点都看不下去。悬疑侦探剧还是阿加莎系列最好看
Susan 智商捉急 加上這大媽臉 😑 3星, 還是看出了以前婦女不平等悲哀
真的只有三集吗好遗憾。少见的女性主义推理剧,大爱,太可惜不是系列
单以案件侦探悬疑角度而言,很平庸。剧中女性主义的元素,反而才令本剧有了些许看点
看不动
三集看完,除了最小的那个记忆力好且胆小外,其余三个人的性格塑造不太成功,完全没有突出的性格特点。只能说一般般吧...
女人负责聪敏机智,男人负责美貌如花。五十年代的时尚到现在都不过时❤
故事的背景和画面我都很喜欢,但是故事的逻辑有点儿稀碎。卡文迪什一接触到真相就被凶手杀了,苏珊两次单独面对凶手居然啥事儿都没有?!真是主角光环笼罩,自己就敢去找凶手……最后另一个女的直接把凶手毙了,警察之前死活不相信凶手另有其人,怎么死了个人就接受他是凶手的事实了?
回归家庭的女性,落寞啊
现在看有点老套又草率了
剧本太俗了,这个基础拍不出好剧来,可惜了女主角这么好的演员。
那个变态还挺帅的
之前看过一篇报道,说美国人对数学的热爱,不是说有多难,而是生活中处处运用简单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在此片中也是这么体现的,只是这之中更难一些吧。建模,运算,推理解决需要用先进手段才能破解的案子。结局其实在第二集末尾就猜出来了,“你还是最好先进来再说吧”但仍觉得还是觉得比不上夏洛克。
女一说话的样子很邓紫棋,最小那个的颜很暮光女…BTW,聪明又认真的女性简直应该统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