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旗帜
Last Flag Flying,老爸出任务(台),三个小生去送殡(港),特殊任务2,最后的细节2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主演:布莱恩·克兰斯顿,劳伦斯·菲什伯恩,史蒂夫·卡瑞尔,J·昆顿·约翰逊,迪安娜·里德-福斯特,尤尔·瓦斯克斯,格雷厄姆·沃尔夫,杰夫·莫纳汉,多泰斯·詹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简介:2003年,前海军陆战队军医拉里“博士”(史蒂夫.卡瑞尔),重新集结30年前曾与他一同参加越南战争的前海军陆战队的萨尔(布莱恩特.蓝斯顿)和理查德.穆勒(劳伦斯.菲什博恩)去执行一项不同以往的任务:去埋葬博士的儿子,一位在伊拉克战争中牺牲的年轻海军。博士拒绝了在阿灵顿公墓的军队安葬仪式,在他的老朋友们的帮助下,将..详细 >
有点太啰嗦了
linklater拍的,老白演的。我怎么会到现在都没看过。音乐好听,美国老兵的自豪与落寞,老白角色塑造的超好,最后两个老兵折旗的一段演的太好啦。老白玩手机那段很有趣。
幸好最后还是穿着军装和妈妈在一起了~~泪点不多但个个都是泪中带笑-style的~
三星半 三个老头在火车上回忆黄暴往事那段最打动我 and I love Steve Carell!
感动、幽默、深刻,对信仰、战争还有亲情做了最温柔真挚的告解。能在国内的大屏幕第一次看到我最爱的两位演员(以及,《阳光小美女》后的重聚)加爆了我的感情分(所以无视我任性的评价),也在平遥影展最后一天冷到令人发指的露天剧场热泪盈眶。中国发行方来走红毯了,等着进院线再给墙头们送票钱!
Linklater the Anthropologist
一部看似很严肃的喜剧,却既没有肃然起敬也没觉得哪里好笑。三人打着老兵因后代牺牲而反思的反战旗号,实则为当年的事故解开心结。可能到最后,他们自己还是只认可白左的那套价值观吧。
唯一真实可爱的是那个上校:别因为他长的像你爸爸你就不坚持;士兵:我从来没见过我爸
三个小生去送殡...
在两代同样经历过战争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迷茫,坚定,精彩的回忆,痛苦的失去,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爱的而努力付出,不是为了那些别人定义的责任和义务。
不討論大的政治層面。而是歸於個人之於戰爭的療傷和解。片中依然可見Linklater擅長的生活化談話。但這部感覺得到有點說教了...
这个导演作品的评分真是颠覆我的三观,这部怎么会比他的爱情、成长电影低?我是在平行时空里吗。译名中有特殊任务2,最后的细节2,这翻译梗实在太有心,实属俏媚眼打给瞎子看,得追溯到1973年的The Last Detail,把这部算成了1,编剧都是Darryl Ponicsan。
其实是很好的故事,讲的是经历过越战的美国老兵,带着战争的创伤走过大半生后,又遭逢自己的儿子在伊拉克战争中牺牲,老兵于是踏上寻找旧日战友的旅途,是一个关于疗愈和反思的故事。而且,演员们都给出了非常精彩的表演,“老白”Bryan Cranston的玩世不恭;《办公室》里的Steve Carell强忍着凝重的悲伤。截取表演片段,好些都能让人忍不住为之鼓掌称赞。可就是,讲故事的方式太平庸了,平铺直叙、节奏拖沓,人物对白冗长,情绪磕磕绊绊,导致剧情都不能流畅,以致到了结尾处,感情都积蓄不起来,最终反变成虚弱无力的煽情了。所以说,即便具备了好故事、好演员,也还是无法确保成就一个好作品啊!
[3.0/5.0] 老藍男回憶錄。比 <The Last Detail> 難看很多,重點是不好笑。黑人很少叫 Richard,除了 Little Richard。
太过克制的电影,题目不如叫惹人怜爱的拉里。
丑化上校真的毫无意思,因为这个剧情的设置对后面的剧情毫无作用。最后儿子的一封信让我像是吃了狗屎,我爱我的国家,死的时候希望穿军装。
I lost one, he lost two.越看到后面越感觉,社会中的个体面对伤痛和各种事件时,独立起来,坚强起来,乐观起来,团结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的非常非常重要。老人和手机,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非常深刻的辩证关系,试问,当前中国家庭中有多少老人的手机或其他移动/高科技电子设备是其自己想去购买的?这就是区别,产生质疑并利用困难对人极强的驱动力来度过人生,这是一种文化下的群体所具有的独特能力。
典型的Linklater式话痨片,从新颖的角度来讲战争遗留的心理问题和生活的改变,电影简单的场景,大段却十分有趣的对话,描述了很多冲突,家庭和国家,父与子,战友,谎言和真相,简洁有力,有些法式生活小品的感觉。作为Linklater的老粉,表示没有失望,质量保证。
三个男人的“絮絮叨叨”完全不比著名“before”系列中的差。表达,讽刺都很含蓄,既完成了主流价值的任务,也带上了自己的私货。
影片主要通过三位"小生"路途尬聊的形式展现黑色幽默,却无法掩盖战争给他们带来内心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