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希特勒的男孩

Napola - Elite für den Führer,英雄教育(台),纳粹军校,末日精英,元首的精英,Before the Fall,NaPolA

主演:马克思·雷迈特,汤姆·希林,乔纳斯·杰格梅尔,大卫·史崔梭德,马丁·格雷斯,莱昂·A·科斯滕,Thomas Drechsel,弗洛里安·斯泰特,尤沃钦·毕斯梅尔,迈克尔·施内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4

《希特勒的男孩》剧照

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2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3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4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5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6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3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4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5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6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7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8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19希特勒的男孩 剧照 NO.20

《希特勒的男孩》剧情介绍

希特勒的男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2年的德国,17岁的少年Friedrich(马克思·雷迈特 Max Riemelt 饰)努力训练自己,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加入纳粹的训练营。在通过重重考试之后,他获得了机会,然而他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于是他伪造父亲在文书上签名,成功成为了训练营的一名成员,开始了每天艰苦的训练。在其中,他认识了Albrecht(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一个德国军官的儿子,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然而Albrecht却不热衷于纳粹,反而更喜欢文学和写作。Albrecht的父亲却希望儿子跟他一样,以后成为一名纳粹军官,两人矛盾不断。在训练营里,Friedrich和Albrecht发现了许多丑恶的现象,Friedrich的信仰开始有所动摇。而在一次水中训练中,Albrecht却再也没有从水中出来...... 本片获2003德国电影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西雅图斗争铁拳海鳝心跳恋爱黑帮之地爱你的基蒂第一季骇故事之女舍惊魂国家宝藏:历史边缘失真的画层间声音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影鳄邪恶愿望魅力四射另一个美丽妻子泰勒·汤姆林森:青年危机赶尸人之摄魂铃小维拉德的烦恼暧昧的便利店一家之主三重间谍战国BASARAJudgeEnd卢克索镖行天下前传之编外人选实习医生格蕾第五季疗养怨你好中世纪西游传奇之宝象国斗神纪起死回生山月不知心底事

《希特勒的男孩》长篇影评

 1 ) 从剧中两个男孩的自杀说起

在那个意识形态严酷的环境里,也存在着一些没有被规训、正常的、独立的思想的人,他们即使与现实格格不入,也要坚持自己的本心,也要为了改变做出努力;假使努力并不能改变现实,那就告别这个世界。

最令人惊诧的是其中两个男孩的自杀,一个是为了逃避屈辱,一个是为了不违背自己的内心,这两个人的自杀都是自我选择的,却收到不同的评价。

原谅我记不住德国人的名字,不是太长就是太拗口,姑且用第一个,第二个吧,也是他们带动剧情走向高潮的顺序。

第一个男孩,不知道为什么老是尿床,我觉得第一次可能是无意的,但是被体育老师当众羞辱后,估计留下了心理阴影,尿床就成了条件反射的毛病。

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太想避免了,反而避免不了了,个人分析,不过也有可能他本来就有的毛病,跑题了。

有一次早上起床,他又尿床了,被发现,要20卢比封口费,当天就要兑现,并以告诉体育老师作为要挟。

他是没有这个钱的,又受不了二次的当众受辱。

于是,在手榴弹实操练习课上,一个同学没有将拉过手环的手榴弹抛出去时,他选择扑上去,用自己的身体盖住那个要爆炸的手榴弹。

他再不用担心要挟受辱了,同时也因救了同学们的性命而受到了表彰。

我想,他其实只是发现了一个可以逃离那个现实的机会,就及时抓住了这个机会,并没有多想。

第二个男孩虽然也是在训练课上自杀的,却落下懦夫的标签,虽然他并不是。

他身为纳粹军官的儿子,却没有继承父亲的勇猛,反而喜爱文学,虽然作品受到肯定,但他的作品父亲并未看过一篇。

一次实战训练,对待战俘,他父亲要求他们射杀,他善良的内心不允许他这么做,但是他并不能阻止射杀。

于是他心怀罪恶感,在一次写作课上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托盘而出,最终被老师撵出教室。

后来,他父亲有要求他写一篇违背他内心的文章,他并没有屈服。

但是,在冰下训练中,他跳进冰窟窿,再没有出来。

他是为了坚持善良而自杀的,却被父亲评价为“太软弱了”。

两个男孩的自杀,虽然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评价,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反抗现实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我是十分佩服他们的勇气的,换做我并不一定能像他们一样勇敢。

夜路上迎面而来的车为打招呼会变换远近光灯,这两个男孩就像那闪动的车灯,在警醒着我们。

虽然,纳粹已经远去,但是,假使我们不能真实、保持本心的活着,我们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逃离呢?

 2 ) 君子不器 (Ist schwach schwach?)

我看这个片子还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现在战场不是杀戮肉体 而是贬低人格 只有在商场职场 出人头地的人 才不schwach软弱 一个人 没有自己好好生活的空间 必须要不停的表现 不停地把别人踩下去 这样才很有用 很成器 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想法 所以不奇怪有的人去取得一些成绩 却说我只是想证明我自己 我不懂 有什么可证明的 又证明了什么 在我看 只能证明他屈服了 屈服于扭曲的社会的价值观 当然在纳粹军校中 像Albrecht这样的人是很少的 他离权力中心很近 所以才有条件比较容易的跳出那个圈子来用人的自然本性来审视 Albrecht的爸爸说他太软弱了 真是这样吗 他强的很 他的自我 他的本性强到放弃大家趋之若鹜的所谓前途 强到可以抵挡整个潮流 不妥协 强到可以舍得自己唯一的朋友 纪念这位善良 清醒 "软弱"的Albrecht.

 3 ) 雪一般的少年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取景很美。

从影片看来,纳粹训练营就像是一个熔炉,唤醒人最原始好斗的本能,烧掉人性中珍贵的部分。

将自己的亲情、友情置之度外,更侵蚀破坏着其他国家、民族人民的生命和家庭。

正如拳击教练对Friedrich所说:“当你攻击的时候,要忘记人性。

”于是Friedrich最后一击把对手打到昏迷不醒,还在胜利中沾沾自喜,让人非常担心他以后的发展。

记得同样批判右倾思想的日本动漫《Monster》中一个杀手也曾说过:“……我看到他在咖啡中放了五勺糖,那一瞬间,我的口中突然充满了平时喝的咖啡的味道……从那以后我便金盆洗手了……你如果想开枪,很简单,只要忘掉咖啡的味道就行了。

”让人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忘记自己的日常,压抑住自己的本性,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类,把弱者抓住、摔碎、然后狠狠地踩在脚底碾成粉末,这就是训练营打算并正在干的事。

Siegfried扑炸弹的举动当然可以解释成一种牺牲精神。

比起自己抱头鼠窜的教练,挺身而出的他的确非常的伟大。

但是联想到他之前的种种遭遇,我很难不去想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能够放下对父母的思念、对生命的留恋,扑向快要爆炸的手榴弹,是否也是因为被当众侮辱的羞耻,和被威胁有可能会再次受到同样的侮辱的绝望,才让他做出那种自我毁灭式的举动的呢?

他抬起头看向朋友们的眼神,似乎是想说什么,又似乎,蒙着一层死灰。

看到Albrecht的父亲居高临下地给了已重伤的苏联小孩最后一枪时,忽然想到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杀降不祥”。

无论那是不是迷信所致,但不对已经投降的人下手总是一件好事。

古代杀降、屠城的将军少有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的。

穷寇莫追、网开一面,这些都是强势面对弱势时所应有的态度。

为了胜利,给失去斗志和战斗力的人致命一击,这可不是什么尊重对手。

在这一切扭曲之中,Albrecht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说他看到雪就想到圣诞节,似乎是很喜欢雪的少年。

影片快要结束时,看到Friedrich在拳击台上迷茫的样子,突然觉得Albrecht就像是雪一样的存在。

在热火朝天的拳击赛场上,唯有他还能保持冷静,看到人性最本真的东西。

质问Friedrich为什么要给他最后一拳时,也未曾提高过音量,只是被否认后转头离去。

他有冰一般不可动摇的信念,却轻柔得像雪。

几乎能想象出这孩子的童年,没有父亲的陪伴,母亲似乎也很少与他谈心,于是他沉浸在书本和童话里,让孤独埋藏在笔墨中,只有全家团聚的圣诞节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童话是没有国界的,只有单纯的善和恶,这样简单的东西,反而很接近本质。

大概也是因此,即使军营里对政党的盲目崇拜和对战斗的渴望像烈火一般熊熊燃烧,也没能将他点燃。

却让他的质疑最终化成了一篇“反动”的文章,像一盆凉水一样浇在了教官和少年们的头上。

当Friedrich问他这样做对谁有帮助时,他咬着牙, 最终说:“对我自己有帮助。

”但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会因为他的一番话心中升起一个问号,如果最终能从战场脱身,回归到自己亲人身边,也算得上是一种帮助了。

Albrecht死后,他的父母说儿子是遇到了Friedrich才会变得奇怪,其实反倒像是Friedrich继承Albrecht的意志。

最后一次拳击赛,在胜负几乎要确定时,他却迷茫地向四周看去,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原本嘈杂的赛场变得像是响着号角声的海洋,他看到Albrecht扯着嘴角对自己点头,看到教官满意的微笑,看到教练一脸激动的怂恿,还看到一群挥舞着拳头的人,却独独少了Albrecht困惑的脸。

Albrecht的离去像是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冰粒,他最终放下了拳头,冷冷地睥睨着赛场。

最终Friedrich离开了火炉一样的学校,走入雪地时,他终于可以远离这一场毫无理由的战争,回归家庭,或许可以听父亲好好谈谈他眼中的纳粹。

在经历了燃烧和冷却的淬炼后,他得以带着对人性和战争更深刻的理解彻底回归。

然而想到这一切的代价都是好友的死,不能不扼腕叹息。

对于Albrecht来说,放弃生命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既不会让他得到父亲的认可,也不能让他看到童年喜欢的圣诞节。

他原本可以选择被开除,或者偷偷逃跑。

反正对于他来说,是否获得那些沉浸在希特勒狂热中的人的尊敬根本不是要考虑的问题,选择自杀自然也是不考虑父母是否会伤心了。

看起来,他的父亲直到最终都是一种迷茫的态度。

在得知儿子死讯时,他用恨铁不成钢来向他人解释自己的哭泣和颤抖。

也许是他的信仰不允许他说出亲情的话,但介于他私下根本不看孩子的文章来看,他也许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心情。

我想Albrecht最终还是没有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的勇气吧,又或许只是因为混沌的冰水又触动了他纤细的情绪吧。

就像是雪遇到熔炉时可以想象的结局一样,他最终连遗体和一封讣告都没能留下。

 4 ) 还是在写点感想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伟大是美国华盛顿,杰斐逊,亚当斯,富兰克林那帮人在美国独立战争后主动放弃到手的更大权力制定《独立宣言》的勇气,比圆桌会议还要进步,真的是人类的一大步,再到美国南北战争,北方明显赢的局面下主动议和,这种强者主动放弃一部分既得利益,把社会文明往前推行的精神才是人类的宝贵品质。

想想我们解放战争时期的三次议和机会,这就是差距。

该片没法说是写实,一定浪漫主义情怀更重,纳粹思想武装起来的国家制度保障下,人的行为能力几乎是被摆布的,更多的也许是群体的力量吧?

基因突变这种现象应该存在,可我更宁愿相信一个德国军官的孩子和拳台上的希望之星对人性觉醒的力量对影片力度更有帮助,这更偏向于艺术性的描写风格,尤其最后男孩从城堡里走出来,门关上了外边下着雪,可他分明走进的是世界,是喜是忧,历史上的事很难简单给予定义。

我们所期待的就是强者的自我觉醒,把制度的制定更有利于人性善良的一面,更多人能被恩泽,财富,人力,土地,权力等等可以称为资源的东西,一旦高度集中,物极必反,那时必然血流成河以暴力的形式发生,何必不自上而下的变革,把制度往前前进一大步,人性就解放一大步,圣贤才是伟大值得敬仰的,而不希望周而复始的看见领导者。

你看到拳台下一张张欢呼的面孔了吗?

他们追求的只是对强者的崇拜,对荣誉的向往,每一个倒下的人跟死在枪口下的那些年轻人有什么区别?

枪,纱布,多么讽刺啊!

可人类依然在追求强者的道路上奔跑,正如科技进步是在不满足的欲望中把社会推着前进一样,荒谬滑稽的相悖论,哈哈哈哈。。。

 5 ) 两人的死亡

【有剧透】很沉重的一部片子,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学员的死亡。

尿裤子男孩受到了教官的侮辱,体罚,并且被查房的阴险长官威胁勒索,他最终扑向炸药的那一刻只是简简单单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精英学校的黑暗体制已经让他万念俱灰。

然而,他的自杀行为却被认为是舍己为人的光荣牺牲,以至于生前倍受侮辱的他反而在死后接受了万般荣耀。

而影片的主角,那个善良的男孩,那个缺少家庭温暖的男孩,那个心地柔软却又无比坚强的男孩,他积压已久的疑问与反抗,在目睹了无辜的孩子被枪杀后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在课堂上他试图用文字来唤回朋友们的人性,最后他更是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死亡,来拯救自己的灵魂,来拯救周围所有人的灵魂。

然而,他的死亡,却被冠上了“自杀”的名号,为人不齿,甚至连一则简单的讣告都无法刊登。

自杀的被认为是救人,而真正救人的却被认为是软弱的逃避。

这种对比讽刺也正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

 6 ) 自私的少年蓝

Albrecht Stein我的影片,从你出现的那一刹那开始,到你闪烁着像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的蓝眼睛,寂静地沉入漆黑的湖底结束。

我原是为了了解德国在二战期间有关历史而观赏的影片,原是为了加入那些人性\生命\意义的讨论而观赏的影片,原是为了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影片,就像先前的许许多多次一样,无非是把这当做一段历史,平平静静,也就像个局外人一样,履行自身的职责,以史为鉴,自省,深思。

——本是应当如此的。

但是后来,你出现了,我就无法再保持心底天秤的公正。

于是开始随着你的笑容而欢欣,随着你的眼神而落寞,随着你的背影而哀伤,随着你的眼泪而痛苦。

如果说,你是Friedrich的一道光,冲破虚构的美好表象,刺痛他的眼睛,让他看到现实的景象。

那么你也是我的一道光,从屏幕内刺入屏幕外我的眼睛,一直达到心底。

最后,我决定放弃所有关于人性和生命的讨论或反思,我只想书写你。

从影片中看到你的第一眼,我以为你是独角兽。

美丽,羞涩,善良,内敛。

我服从自然的本能,崇尚强者。

而你,一个身形瘦弱,眼神忧郁的16岁少年,自然并非强者。

后来,我又重新看了好几遍从你出现到你消失的情节。

第一幕,你在雪夜中随父母乘车来到学校,黑暗中仅能看到你脸部的轮廓。

第二幕,在学校食堂,校长因你父亲的地位显赫而特别介绍你,在一排英气勃发的少年面孔中,你微微侧过脸,表现出一些不安和紧张,站起来时已用孩子气的坚定(或许该说是逞强)装出的镇静掩饰了你的不安定。

或许,我猜想,你当时是下定了决心,要用优秀的表现来争取父母的目光。

第三幕,在讲授“适者生存”的课堂上,一闪而过你听课的表情,专注而认真。

以及后来,与Friedrich的‘互帮互助’时嘴角扯起的小笑容都散发着一种少年人带有的朝气而愉快的气息。

第四幕,在食堂进餐时传教士带来了前线的牺牲名单时,你隐隐绷起嘴角线条的侧脸。

第四幕,在书房,你和Friedrich说起自己以前在学校写的文章。

父母敷衍般的鼓励,自身的才华在这个家庭(时代)无法被接受的惆怅,这些内心的隐伤,和Friedrich乐意欣赏你的文章时你略带困惑的小欣喜。

第五幕,作为答谢,和Friedrich去偷窥少年更衣时装傻说“什么也没有”带点傻气的狡黠,和看不到‘关键情节’时的不服气和懊恼的小表情。

以及后来回到宿舍后床头的悄悄话和滑翔机飞行时微笑着挥手的样子,拉绳奔跑时带着笑容不时回头看着伙伴的样子。

都是带有孩子气的少年。

美好而充满希望的。

一直到这里。

你都是以一个平常的16岁男生形象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只是比起军校里的其他男生多了些秀气和从小生活在优渥环境中的少爷所有的纤细感。

是从那个贴相片的细节开始。

你拿着自己的两寸照,迟疑了些许,没有将它贴在学生证(军官证?

)上。

这或许为后来你沉默地站在欢呼的人群中,用略带责问和失望的眼光看着自己的挚友和身边欢呼庆祝的人群埋下了伏笔。

为什么会对着照片露出犹豫的神情?

因为不确定自己如今身在这所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思想和训练,是否是正确的。

是否是适合自己的。

但是又因为想要得到父母的赞许,所以仍旧选择来到这里,选择坚持下去。

后来在拳击赛结束后,你来到水房,对Friedrich责问:“你不必如此冷酷的”“你不能换种方法获胜么?

”你看向他的眼光,带有一点点希冀和祈求。

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眼里所有的光都随着下垂的目光变成了暗色的失望。

从这之后,种种细节都在渲染你对这个世界逐渐加深的失望和内心深处的动摇。

后来的种种,都让人心疼你。

想对母亲诉说的话语、为父亲的生日写的诗歌、拳击台上不可置信的眼神、灯光掩藏下黯然的背影、以及无时无刻,你闪烁着像是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的蓝眼睛。

抿起的嘴角下掩藏着少年不远诉说的骄傲和脆弱,失落和懊恼,动摇和绝望。

“他们还是孩子!

”“爸爸!

不要!!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不要那样看我!

”““尽管有些孩子气,冬天和初雪总能唤起我们人类一种朦胧的快乐。

也许是因为我们还是孩子时,看到雪总能想起圣诞节。

”“我意识到自己就是那个恶魔,那个我想要将世界从他手中解救出来的恶魔。

屠杀俘虏是不能接受的,他们没有武器,斯坦误导了我们,我们杀死的是孩子而非成人……”你做了或许是你这一生最大胆的决定,却是对自己的信仰最为忠诚的决定,对这个扭曲的世间最愤怒的选择。

父亲说:“明天把文章交给我,否则我饶不了你。

”你听到后露出的近似解脱般的表情,好像是终于做出了什么决定。

Friedrich说:“你那么做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

”你说:“不,有的。

”他说:“对谁有帮助?

说来听听,因为我一点都不明白!

”你说:“对我自己有帮助。

”面对他愤怒的责问,你微微侧过头,悲伤而无奈地轻轻摇了摇头,红了眼眶。

或许是没有办法了,真的没有办法了。

在这个世间,你真的没有其他的更好的选择了。

你无法背弃自己内心的信仰,该如何在这个与自己所坚持的信仰格格不入的世间继续存活?

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没有了。

因为你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所以你抱着Friedrich的肩,倒在冰冷的瓷砖地板上,委屈地嚎啕大哭,像个失望的孩子。

你终于愿意把自己的失望难过,愤怒悲伤展露人前。

一步一步,就这样,你走向了黑暗的海底。

从此了无光芒。

所以后来,在冬天结冰的湖上训练时,你的眼神,那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我便明白了你的想法。

结冰的湖上落满了细细的白雪,这么美的景色,真的太适合你了。

落在冰面的雪,无声无息,洁白,宁静。

厚厚的冰层下是另外一个世界,漆黑而安静,仿佛所有的生息都不存在。

极致的黑和极致的白,像极了你。

没有,也不该有犹豫混沌的灰,所以最终你实行了自己早已做出的决定。

在漆黑的湖底,看着穿透冰层的光,慢慢松开了握住绳子的手。

只是只是,你大概还是舍不得的。

那个用最纯粹的心对待你的朋友,红着眼睛愤怒地责问你“你怎么能这么自私”的朋友,那个用琥珀色眼睛对你傻笑的朋友,伤心地抱着你大声哭泣的朋友,隔着冰面流着泪不停呼唤你名字的朋友。

所以,最后你轻轻地,笑着摇了摇头。

不。

不要生气好吗,亲爱的Friedrich,让我最后自私一次。

不要难过好吗,亲爱的Friedrich,你明白的,我没有别的选择了。

不要哭了。

别哭了。

再见。

准确地说,我的电影,到这里便结束了。

没有了后来F的恼怒和叛逆,没有了最后在雪地里决绝的背影。

早已经结束了,在你沉入海底的那一幕,就已经结束了。

突然想到了一句话:青梅枯萎 竹马老去 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或许从此以后,再谈起我为之狂热的德意志,第一个想到的,是你闪烁着像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的蓝眼睛。

 7 ) 一个德国男孩理想的破灭

现在回首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暴行,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那是不对的,可是相信当时的许多德国人并没有这样的认识,如剧中出生贫苦家庭的菲,所以他以为去纳波拉,可以不再为钱担心,又可以接受教育,报效国家,何乐不为。

可是当然也有早看穿这一切荒谬的他的父亲和那个柔弱的朋友艾。

电影就是通过青年菲在这所学校经历的一切,完成他思想的巨大转变。

他的确优秀,应该接受好的教育,有大好前途,应该回报父母和国家,但是他逐渐明白,这理想的实现,不应该是通过欺凌弱小,违反人性。

如艾所言,你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赢。

暴力,嗜血和强权不是唯一的途径。

正如反思战争的电影,也可以是这样的视角和故事,不见得只局限于描述前线或集中营。

这正是此片的高明和新鲜之处。

 8 ) 看完想起一些往事

德国人反思战争的电影,基本都拍的不错。

大家都不傻,那个时代,德国有被洗脑的,也有清醒的。

别的时代,别的国家其实也一样。

人并不生来就残忍凶狠,即使是德国纳粹时期的德国国民。

德国人长相确实挺符合美学特征的,英俊帅气。

投掷手榴弹那场戏,我心想,这是没经历过血的教训啊!

我们年轻时在军队,实弹前一天,好像都要用教练弹先练,第二天再投掷实弹的。

几十年前的事了,记不清了。

然后每次一个军官只带一名士兵投掷,左右和后方都有坑,万一士兵紧张,或不慎,导致脱手滑落,军官立即扑倒士兵进反方向的土坑里,避开爆炸。

而且几乎年年都有人犯错,所以军官们也紧张其实。

工作真不好干。

像影片里这样,真的很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不知道德军哪年才改进训练方式。

然后想起好多年前看知乎,有人说他们军事院校的教官,在上课时,拿出反坦克地雷,在上面蹦哒,示意大家别怕,安全没问题,只有坦克和车辆才能引爆。

结果当场爆了,导致全班学生覆没,我当时就笑了,从此知道知乎就是段子手,胡编乱造,真的是编乎。

因为我们几十年前,基层连队,训练时都肯定是用的训练用地雷,哪有装药,引信,雷管?

军事院校更是注重安全,用实弹示范训练?

还教官在上面蹦哒?

靠。

 9 ) 独裁统治之下对人性的摧残

前段时间在微薄上看到有人说希特勒除了屠杀犹太人以外,几乎是个完人。

呵呵。

事实上国内崇拜纳粹崇拜希特勒的人非常多,毕竟纳粹德国没有直接侵略中国,甚至在1941年前还援助过中国,种种原因让不明真相或不想知道真相的国人对纳粹政权没有足够正确的认识。

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历史,影视剧则是获取信息的一大来源。

Napola并不是一部典型的二战德国片。

典型的是什么样的呢?

一部典型的二战期间讲述德国的电影,就是有一群德国人,一群犹太人;德国人是坏人,犹太人是好人;德国人杀犹太人,犹太人好可怜;最后德国人被打败了,犹太人得救了。

“政治正确”使得这样的电影逃不开这种套路,当然并不是说该屠杀犹太人,只是人们往往忽略了那个时候德国人自己过的日子如何,就像抗战时期日本国内的普通民众,日子过得和中国人其实一样惨。

而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德国人自己的故事。

全片没有犹太人,最多也只有“成分”不太好的德国人。

成分这件事想必我们中国人理解起来毫无压力。

Friedrich Weimer是个优秀的青年拳击手,但是父亲反对他进入精英政治学院。

也许父亲觉得掺和纳粹政权太多不是好事,又或许只是单纯地想让儿子上班赚钱。

这里有一个被删掉的镜头。

Friedrich和长官说父亲不容易自己去Napola,于是Napola或是当局的负责人去找了Friedrich的父亲,向他施压,所以最终Friedrich才得以入学。

你看,体制想要一个人,或不想要一个人,都可以轻松地做到忽略你自己的意志。

然后Friedrich入学,和Albrecht相遇。

Albrecht是个官二代,他爸的官起码大到在迎新会这样的场合里老师需要专门介绍他。

然后和渴望进入Napola的Friedrich不同的是,Albrecht并不像来这样一所学校,他可能就想写写诗,然后以后学个文学什么的。

可是作为官二代,他也无从选择,人来到了Napola,心几乎已经死了。

Albrecht当然没有完全放弃文字,这里又有个被删掉的镜头,就是他去应聘校报编缉。

可是在那个年代,其实在建国后的中国也一样,文科都是不被重视的,只有理工科受重视。

所以在Albrecht自己家里,Albrecht自己的爸爸更喜欢Friedrich,因为Friedrich显然是“有力量的元首的精英青年”一类的人。

Albrecht想读诗则被活生生地打断,哪怕是亲儿子。

尿床男之死是改变他们的因素之一。

尿床男搬着被尿过的自己的床垫到操场之后,并不是自己尿出来的,而是在教官呵斥之下类似小便失禁而尿出来的。

我想尿床男此时心也已经死了吧,所以他会奋不顾身地去扑在手榴弹上。

看看他扑在手榴弹后那个眼神,看看Friedrich被溅一脸血之后的眼神,永远无法让人忘记。

那是他们第一次直面死亡,如此地近距离,如此地血腥,如此地惨烈。

至于有些影评里提到的教官自己往坑外爬,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额外的用意,本能就是如此罢了。

第二次面对死亡则是被派去追击苏联逃犯,直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了手无寸铁的未成年人。

这时内心动摇最厉害的就是Albrecht了。

他会想,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事先骗他们说对方有武器,也没提到有未成年人。

此时这些精英学校里的青年们,于体制来说也不过是一些工具罢了。

那些苏联逃犯没有被看作人,而自己的青年们一样没有被看作人。

Tom Schilling之后演的《我们的父辈》里的角色最终的结局和本片中Albrecht的结局很像,他又自杀了。

带着绝望,抛弃前途,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杀了。

又一个体制的牺牲品。

然而自杀这种事是为体制所不齿的,Albrecht的死,在那样的环境下,几乎没有作用,连自己的父母也羞于提起。

Friedrich的心也凉透了,以至于拳击赛上不还手,任对方随便打。

最后被扔出学校。

走的时候是冬天,他却穿着夏天刚来时候的夏装。

当初主动招他进来的学校,此时却像扔垃圾一样把一个他们自己的精英青年扔了出去。

因为这些青年本来就是工具,事实上所有人都只是工具而已,即便是将军高官,也只是元首一句话就可以枪毙,更何况一个青年。

看到有人说Friedrich走的时候穿短袖短裤是因为耐寒什么的,我心想,你们真是天真得可笑啊。

==================================除了上面提到过的之外还有几个被删的镜头。

1、几个同学整理仪容时讨论过种族政策2、他们被教官刁难不断地在短时间内换装。

3、Friedrich和同学往即将出行的人的鞋里拉屎,但是对方没有时间再清理了,于是穿着有屎的鞋子列队出行。

4、Albrecht带Friedrich参观他的房间。

5、Albrecht和餐厅女在酒窖接了吻。

==================================Albrecht在那个时候内心万念俱灰,而重新将其点燃的则是Friedrich。

Friedrich让Albrecht觉得人世间还有些乐趣。

这两人的关系,放到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就相爱了。

但是在当时,别说爱了,同性恋的念头有都不敢有。

剧中对他们俩的关系的表现还是到位的,没有过多地去渲染基情这件事。

==================================故事发生在1942年,那个时候大后方歌舞升平完全是现实的,Albrecht的父亲是高官,而Napola又是精英学校,因此物资短缺也还暂时轮不到他们。

场景设置没有问题。

==================================这种题材的电影应该多拍一些。

德国这里还好,描述战时日本国内境况的电影几乎就没有了。

在高压政治统治之下,人性早就被磨灭光了,每一个人先是被迫成为体制的工具,再是自发地争当体制的工具。

(看《我们的父辈》里最后那个一个劲地想冲锋的12岁小孩)。

而在高压统治之下,肉体上弄死一个人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分分钟一个英雄就能形象尽毁,今天是副统帅明天就是叛国贼,今天的公安局长明天就进了外国的领事馆。

生前是伟人,死后被继任者全面否定。

说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同样的事并不是只有在德国发生过,然后好多国人如今却还想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

所以如今德国为什么立法严禁纳粹意识形态呢?

因为纳粹伤害最多的,还是德国人自己。

==================================花絮为拍电影,演员们事先还要训练一些列队型这样的事。

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从小做到大的事他们压根不会啊,还有转弯转错方向的。

冰下游泳是在真实的冰天雪地里拍摄的,当然人是下水后导演就喊咔了。

Albrecht自杀那一段则是在水池里拍摄的,不过也是真的水,因此还是需要他自己憋气几秒钟。

那个城堡在捷克境内。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Tom Schilling实在是太美了!!!

 10 ) 请问你也参加过军事夏令营吗?

军事化管理是极权主义与独裁者的温床。

我小时候也被父母送去过那种打着“强身健体,磨练意志”的军事夏令营(集中营),各种体能训练,个人内务整理,甚至吃饭的时候还要列队,唱歌,种种细节和影片中的Napola学校神似。

我呆了几天就受不了了,教练让我滚,我就哭着退学了。

我一度十分自卑,那时想我永远无法成为教官所认为的坚定顽强,以服从为荣,以效率至上的人了。

现在想想还挺庆幸,好在父母之后没有再送我去那种垃圾夏令营。

但是那时候这种夏令营还是挺受家长欢迎的,且价格不菲,好多人花钱让孩子去受罪,去被洗脑。

这些夏令营也美其名曰,增强孩子对严苛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心理素质建设。

当然,也有很多军事夏令营确实是不错的,可能我不够幸运,没有遇到。

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崇拜军事化管理,以牺牲人性来获取效率的提高,真的是在创造未来吗?

我想大家未来如果过上了更加富裕文明的生活,再回头看我们过去对军事化管理的推崇,一定会百感交集。

几乎所有的独裁政体都很讨厌“懦夫”与诗人(和大部分艺术家),后两者的共同点是无法被彻底洗脑。

所以被认为无用且危险。

现在日本所谓“平成废柴”的名言“让年轻人白白去送死的政权就让它灭亡好了”,这要是在二战时日本军国体制背景下,估计就会被枪毙了。

希特勒的男孩们的故事结束了,但极权主义,独裁者,军国体制,仍在人间。

二战后还有佛朗哥的男孩,萨达姆的男孩,卡扎菲的男孩,当然,还有金元帅的男孩。

男孩就是男孩,不是谁的男孩。

《希特勒的男孩》短评

如果画出漫画就该叫《成为贵公子》,讲述了拥有优等血统的穷小子进入男子贵族私立学校的种种,待他飞上枝头才发现“贵公子”背后的真相。可攻略对象:A.热心、爱耍小聪明的室友,B.阴阳怪气傲娇女王受的高年级学长兼队长,C.另一个室友,德国军官的儿子。D.一手提拔男主角的伯乐老师。为齐格难过。

8分钟前
  • Syfannn
  • 推荐

Albrecht在冰湖里不想上来的时候为什么不下水去救?确认位置和凿冰洞的举动明显没卵用,为什么不下水去救?题材很好,从浪潮一路看过来,导演设置全线故事情节的张力真心不足,本该惊艳四座的题材打了个花枪没了?...

9分钟前
  • 夏正
  • 还行

很明显,本片的主题涉及了对NAPOLA教育的否定,可导演你却提供了一个与事实有诸多抵触的NAPOLA给我们,完全到了误导观众的程度,对于一部有观点的电影,实在是不该啊!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878160/ 撇除这点不论,这个片子还是不错的,三星半。

14分钟前
  • 宇宙之王
  • 还行

有点像死亡诗社,两个演员演的很好,但是情节特别虚假做作,充满了虚假的人道主义,法西斯要都是这么孱弱哪还用打仗啊,结尾才领悟到是个GAY片。

16分钟前
  • 我躺在荆棘上
  • 较差

跟那个纳粹婴儿姊妹篇吧

19分钟前
  • 蕾蕾
  • 推荐

一半是冷静克制的叙事手法和冷冽的色彩,一半又是情绪化的升格镜头和尖锐的戏剧冲突,有佳段而无佳章,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随Max的退学和Tom的香消玉殒而止步在17岁少年的良知上。然而在美颜和肌肉面前,这些缺陷都可以无视。

23分钟前
  • Chewbacca
  • 还行

我对「马克思·雷迈特」的最初印象源自喜爱有加的《浪潮》,记得励志姐说她是从《希特勒的男孩》开始注意到他……今年父亲节看完德剧《我们的父辈》后才注意到因《无主之作》而越渐熟悉的「汤姆·希林」刚好也是本片的主演之一……于是乎,为了他俩,外加豆瓣8.2分的不错评价,终于让我决定看下这部惦记已久的电影。—— “我帮了我自己一把。” 在阿尔布莱希特身上看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曾经就幻想过,以我现在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若是身处那个战争年代,我最后应该也是类似他那样的“下场”吧?虽然我们渺小的力量难以改善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不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2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当男孩在冰冷的河水中松开手的一瞬间,我在他眼里看到了一种比冰水更纯洁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也同时拯救了另一个男孩。

30分钟前
  • 李卡
  • 推荐

没有那么深的感受

31分钟前
  • ling
  • 还行

太一般和仓促。男主很萌,他的爸爸是《监狱游戏)里的大变态!

32分钟前
  • Like wind
  • 较差

纳粹好基友

35分钟前
  • 一黑到底
  • 还行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40分钟前
  • 荒木
  • 还行

溺水的画面拍的好美,不知怎么想起了慢慢绽放的睡莲。

43分钟前
  • Aurora小乐儿
  • 推荐

电影永远是把现实里的故事提取出来,加工,打磨,变成一件工艺品,有些工艺品流传下来以后就成了艺术品,我相信现实中的N一定有比电影更加残酷更加没有底线的肮脏故事,我也相信现实中的他们一定有比电影更加平凡和充足的合理性,即使如此,不妨碍人们对真相的追求,对善良的呼唤,这样的人伦惨剧,只希望仅仅存在于电影里吧,像警钟一样时刻提醒我们,该警惕什么?

46分钟前
  • 推荐

不良教育。出自于同一个导演的两部纳粹反思作品,相较于后期浪潮之锐利,Napola明显要柔和细腻许多,尤其着墨于一文韬一武略两个男生真挚动人的,呃,友情。最后他们隔着冰层告别。

49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完全是教育片啊!与历史完全不符。

50分钟前
  • 较差

少年自我意识的成长的过程总是像暗流一样惊心动魄,它就像破茧一样痛苦,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挣脱束缚。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恶魔岛的国王》,它们都以孤独的少年和刺骨的寒冷做为最大泪点。

52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他选择松开手沉入冰湖底,是对于不义做出最后的无声呐喊与抗争。他后来放下手臂任由被打,是对于朋友做出最后的讣告与哀悼。关于纳粹和二战的片子多如牛毛,本片题材还算新颖但是并无太出彩之处。但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残酷让人真切同情训练营那些不由自主的年轻生命。盲目狂热与自我否定需要时刻警醒。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腐女同志、正太控、制服控都快点来看这片儿,啊,萌点太多了> <

56分钟前
  • 代码24
  • 推荐

作为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好在叙事够流畅,但是情节和主题真的没什么出彩的地方。编导很善良,最后让那个男孩安全地离开了。

59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