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滨口龙介
主演:河井青叶,冈本龙汰,占部房子,冈部尚,涩川清彦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8
简介:快要结婚的一对男女参加派对的时候,意外发现这位男人过去的第三者,派对结束后男女分开过夜。在晚上的横滨展开现代青年轻佻浮薄的爱情故事,又像关于爱情的形而上学的考察。他们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感动还是嘲笑?详细 >
所以别一堆人一起玩,人的精力哪有那么多放在外面?
有卡萨维茨和侯麦的影子。感觉做游戏那段有点用力过猛,不是文本太长,是台词写得太白。很喜欢烟囱那场戏,以及结尾电车上两个人都睡着了,一切像一场大梦。
恋爱修罗场中的男女的博弈 全程恶笑到尾 有个小哥很Spitz 有个小哥很Mr. children 喜欢河井剪脚趾甲的镜头 导演一定很非常特别喜欢她
小成本话唠片 一群关系复杂的男女 一堆矫情做作的对白 和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
见过比这更乱的现实,所以就还好,第一部作品能够有这样的成熟的审美
爱是无解
先看《夜以继日》,再看《激情》是很微妙的体验。《夜以继日》里所致力于呈现的“心意相通的瞬间”,正是《激情》里抛出的无限追问:“真的相信有很甜蜜的关系存在吗?”。爱情是漫无边际的哲学难题,对话跟对话不断绕圈,人与人难以捉摸。电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我们在情感里的选择,多大程度上是因为爱,又多大程度上是面对种种现实因素无意识的妥协。“应该就是这样”的草率,取代“我是真的想要这么做吗”的追问,成为亲密关系里的温和暴力。“大概是没有爱的能力吧。有些人天生不擅长体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在爱里偷懒的人,最喜欢借口自己不擅长爱。电影末尾,行将分手的两人回忆起甜蜜往事,在墨西哥城里骑马。“你骑在前面频频回头让我很不安。”“因为担心落在后面的你”“你只要放慢速度就好啦。”
烟囱那个镜头也太棒了,毁灭和重建,时光似乎一下子拨到了未来。第一段用Cassavetes式镜语逼视众人的脸。此段过后镜语趋于平和。脸的印象成为一种幽灵,一直悬在影片上空。这是对无神论的Cassavetes的一种创造性误读。
是因为爱的复杂、对爱的困惑才会创作出的电影。好喜欢人际关系中那种极致的违和感,游戏规则是一个小时之后就要忘记,但事实是永远无法忘记,而人生也从此变得不一样。有太多“为什么”想问了,但是一瞬间失去了所有表达的力气,只能藏在心里,而心脏也成为了一种极端情形。
如果按影像作业的标准来看的话实属上乘,但现在看来就显得青涩太多了,部分地方内容塞得过多,部分又太稀少,节奏把控逐步增强中。有侯麦的影子但不够细腻,短短几夜的迅速发展与纠缠不清,需要慢慢消化。教室的一段是亮点,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3.6
含洪量太高,已经突破阈值了,自然也完全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个人有限的经验仿佛是一口枯井。冲突的密度和强度都超乎想象,像一片怎么进入都会引爆的地雷区。当那些微妙的情绪错位被「真实之泉」不留情面地撕开,所谓暴力就彻底介入影像了。你相信用忍耐去原谅的信条吗?观众放声大笑乃至鼓掌欢呼的时候,滨口应当是很严肃的,没有戏谑的态度,他对情感这件事完全地不信任。对我的启发则是,如何去写一些你讨厌的(不认可的)人物。虚无的人们浪费着一个又一个夜晚,但是找不到任何答案。激情到最后是一地鸡毛。
把一切说的太满了没有留白,会感觉笨拙老套。比夜以继日差多了。
问题意识不同
《激情》滨口龙介的毕业作品。一个极其混乱的爱情圈,炮女爱着健一郎,健一郎(备胎)爱着果步(女神),果步爱着渣男(忘角色名),渣男还想征服炮女。真心话大冒险游戏,盯着工厂巨大烟囱的固定镜头里,角色由远及近一直在对话,中间很生硬插入的那段教室风云——宣扬非暴力的女教师,最后却被学生们幻觉能得到宽恕后纷纷自曝暴力行径的场面吓跑。这一段我感觉是对应前后两部分里,五个男女角色之间对彼此施加的情感暴力(这个对应关系刻画的并不实,有点东方玄妙的意味)
痴男怨女的故事不会过时,滨口龙介有一种把观众吸入电影的魔力。
太有意思了!好几段的表演和对白真实度和自然度相当高。看的时候想起侯麦。无论是爱/不爱都跟老师跟学生所解释的暴力一样,唯有默默接受和化解。我爱你却不能反过来要求你同样爱我,我不爱你当然也不能阻止你爱我。尤其喜欢片中的几次三人场景,无论是飞镖或真话游戏,情绪随飞镖或言语在流转。
《夜以继日》的前传,主题和人物设置有类似之处。大概明白滨口的意图,但是对话似乎过于冗长,在一些出格的人物行为(比如浴室一场暴力)上也缺少表现技巧。另外制作上硬伤比较多,光线和镜头(推镜头速度不均)让人出戏
有着侯麦式的爱情思辨,但受困于日式文化,无法打破意识框架。
粗暴的台词,引人入胜的话题,有趣的调度,暴力和爱情的融入与剖析,表达的野心有点太多,但是我真的被吸引住了
卡萨维蒂味儿倒是很浓,但是人物的对话实在味同嚼蜡,坏习惯几乎一动不动并得以加强在日后的的电影中。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所以别一堆人一起玩,人的精力哪有那么多放在外面?
有卡萨维茨和侯麦的影子。感觉做游戏那段有点用力过猛,不是文本太长,是台词写得太白。很喜欢烟囱那场戏,以及结尾电车上两个人都睡着了,一切像一场大梦。
恋爱修罗场中的男女的博弈 全程恶笑到尾 有个小哥很Spitz 有个小哥很Mr. children 喜欢河井剪脚趾甲的镜头 导演一定很非常特别喜欢她
小成本话唠片 一群关系复杂的男女 一堆矫情做作的对白 和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
见过比这更乱的现实,所以就还好,第一部作品能够有这样的成熟的审美
爱是无解
先看《夜以继日》,再看《激情》是很微妙的体验。《夜以继日》里所致力于呈现的“心意相通的瞬间”,正是《激情》里抛出的无限追问:“真的相信有很甜蜜的关系存在吗?”。爱情是漫无边际的哲学难题,对话跟对话不断绕圈,人与人难以捉摸。电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我们在情感里的选择,多大程度上是因为爱,又多大程度上是面对种种现实因素无意识的妥协。“应该就是这样”的草率,取代“我是真的想要这么做吗”的追问,成为亲密关系里的温和暴力。“大概是没有爱的能力吧。有些人天生不擅长体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在爱里偷懒的人,最喜欢借口自己不擅长爱。电影末尾,行将分手的两人回忆起甜蜜往事,在墨西哥城里骑马。“你骑在前面频频回头让我很不安。”“因为担心落在后面的你”“你只要放慢速度就好啦。”
烟囱那个镜头也太棒了,毁灭和重建,时光似乎一下子拨到了未来。第一段用Cassavetes式镜语逼视众人的脸。此段过后镜语趋于平和。脸的印象成为一种幽灵,一直悬在影片上空。这是对无神论的Cassavetes的一种创造性误读。
是因为爱的复杂、对爱的困惑才会创作出的电影。好喜欢人际关系中那种极致的违和感,游戏规则是一个小时之后就要忘记,但事实是永远无法忘记,而人生也从此变得不一样。有太多“为什么”想问了,但是一瞬间失去了所有表达的力气,只能藏在心里,而心脏也成为了一种极端情形。
如果按影像作业的标准来看的话实属上乘,但现在看来就显得青涩太多了,部分地方内容塞得过多,部分又太稀少,节奏把控逐步增强中。有侯麦的影子但不够细腻,短短几夜的迅速发展与纠缠不清,需要慢慢消化。教室的一段是亮点,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3.6
含洪量太高,已经突破阈值了,自然也完全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个人有限的经验仿佛是一口枯井。冲突的密度和强度都超乎想象,像一片怎么进入都会引爆的地雷区。当那些微妙的情绪错位被「真实之泉」不留情面地撕开,所谓暴力就彻底介入影像了。你相信用忍耐去原谅的信条吗?观众放声大笑乃至鼓掌欢呼的时候,滨口应当是很严肃的,没有戏谑的态度,他对情感这件事完全地不信任。对我的启发则是,如何去写一些你讨厌的(不认可的)人物。虚无的人们浪费着一个又一个夜晚,但是找不到任何答案。激情到最后是一地鸡毛。
把一切说的太满了没有留白,会感觉笨拙老套。比夜以继日差多了。
问题意识不同
《激情》滨口龙介的毕业作品。一个极其混乱的爱情圈,炮女爱着健一郎,健一郎(备胎)爱着果步(女神),果步爱着渣男(忘角色名),渣男还想征服炮女。真心话大冒险游戏,盯着工厂巨大烟囱的固定镜头里,角色由远及近一直在对话,中间很生硬插入的那段教室风云——宣扬非暴力的女教师,最后却被学生们幻觉能得到宽恕后纷纷自曝暴力行径的场面吓跑。这一段我感觉是对应前后两部分里,五个男女角色之间对彼此施加的情感暴力(这个对应关系刻画的并不实,有点东方玄妙的意味)
痴男怨女的故事不会过时,滨口龙介有一种把观众吸入电影的魔力。
太有意思了!好几段的表演和对白真实度和自然度相当高。看的时候想起侯麦。无论是爱/不爱都跟老师跟学生所解释的暴力一样,唯有默默接受和化解。我爱你却不能反过来要求你同样爱我,我不爱你当然也不能阻止你爱我。尤其喜欢片中的几次三人场景,无论是飞镖或真话游戏,情绪随飞镖或言语在流转。
《夜以继日》的前传,主题和人物设置有类似之处。大概明白滨口的意图,但是对话似乎过于冗长,在一些出格的人物行为(比如浴室一场暴力)上也缺少表现技巧。另外制作上硬伤比较多,光线和镜头(推镜头速度不均)让人出戏
有着侯麦式的爱情思辨,但受困于日式文化,无法打破意识框架。
粗暴的台词,引人入胜的话题,有趣的调度,暴力和爱情的融入与剖析,表达的野心有点太多,但是我真的被吸引住了
卡萨维蒂味儿倒是很浓,但是人物的对话实在味同嚼蜡,坏习惯几乎一动不动并得以加强在日后的的电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