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
Eden,巴黎电幻世代(台)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主演:菲利克斯·德·吉夫里,波林·艾蒂安,樊尚·马凯涅,胡戈·康策尔曼,琪塔·昂罗,罗曼·科兰卡,文森特·拉科斯特,洛朗·卡扎纳夫,阿欣妮·哈尼安,格蕾塔·葛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简介:这部电影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电子舞曲热潮。电子舞曲曾经是那个时代的摇滚、爵士以及朋克。无论你怎么看待电子舞曲,它都会让我们想起创造性天才或是惊人的名声,但也会是失去生命及被遗弃的夜晚。电影很难捕捉电子舞曲的这种气质,但是编剧兼导演Mia Hansen-Løve找到了一个将电子舞曲和电影融合的理想方法。 影..详细 >
#GFF15# 72/100 把电子舞曲这种气质和电影融合得非常好,从男主角的切面来看法国21年的电子舞曲兴衰,有点《少年时代》的感觉,用时间、人物的变化让你感叹唏嘘,paradise & lost
為了Daft Punk下的,雖然知道並不是他們的傳記。一群人在看Paul Verhoeven電影的時候牆上那張Affiche很搶眼,上面的名字正說明本片是向French Touch代表人物致敬。蠻好看的,很親切,忍不住要唱幾句跳幾下(putain,我果然是老年人了!太有時代感了哈哈哈!)!Félix長得有點Brian Molko的味道。
电影的节奏真好,不是说电音那些,电音跟叙事节奏相辅相成也确实不错,很好想法。电影的叙事节奏不用费力看到底在演什么,单是跟着叙事的剪辑节奏走就看的很愉悦,当然内容还是能出些东西,内容是叙事节奏的背景,氛围的一部分,是在节奏下笼罩的填充,看保罗他们这群人,随着时间一点点的变化,那种时间流动中带出的人的际遇变动让节奏变得更厚重。一些技术性的过度导演用的手法不是很好,读信读诗浮现重叠画面,去美国飞机地图示意,用的太违和,跟其他的剪辑手法,用的太顾忌观众的感觉。开头动画亮光飞鸟用的也感觉太随意,单单一闪出现有点破坏电影的逻辑,要是从头到尾时不时出现动漫的东西还有逻辑可循。结尾也结的随意,这种节奏逻辑是很难结尾结的好,但是有好的手法的。不过导演没有努着劲硬套不合导演逻辑的结尾也好,她对自己的功力很诚实。
结构散了一地
靈魂打顫。想念太多地方了。自由的青春的,有音樂的地方。
歌真的好听
At tiff light box
4.5。对法国dance-club scene有了解的想必会给满分。之前看过再见初恋和将来的事,米娅·汉森-洛夫已成为我期待的作者之一,虽然确实小众。对人物既私密又超脱的观察,时间流逝中人的情感、关系、习惯、生活重心的变与不变,这些微妙的感觉,在导演精准的细节中被不费力气地表达出来。
跟屁虫觉得吧,导演的确是想表现生活的平常,而且她的柔意刚好也只能做到这样。音乐的话...(反正桂桂全程在一旁扭动得厉害,我吧,就喜欢那首She's a bitch?)对, 终于想起来那张脸是在奥利芙.基特里奇和锡尔玛利亚里出现过,要不然还真睡不着...
fascinating
电子音乐人的生活 可惜啃的生肉 整部电影只听懂了ça va…… 音乐很好
精准捕捉到了电音的气质,没有把传记片拍成平铺直叙的白开水。BGM真的是每一首都很好听,手持镜头的微微晃动很棒,年轻人的气质一览无余。这是音乐汗水酒精毒品的伊甸园。
像电子版《醉乡民谣》,剪辑碎得有点懵,但你法现实主义风格也rio有感觉。电影开头不久paul跟朋友闲聊:“那哥们和一朋友组了个团,叫Darling(Daft Punk原用名)”应该是最sad的台词了吧。
感想只有 导演这几年进步真的迅猛 这部片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却长达两个多小时 视觉、律动和情绪并没有被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所以导致整体很乏味
drugs, sex, cigarettes, alcohol, and violence to silence
两条平行的线——音乐、毒品与性爱,孤独、贫穷与衰老。不留恋亦不追问的剪辑与转场几乎是一种盖棺定论,汉森-洛夫偏执的视线抽离更适合投射于强韧的人物形象之上。
If there’s anything more than pure melancholic nostalgia, there’s hope for life.
无情绪,即无驱动
摇滚青年们最终还是会变成正常人
还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