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 新宿 一条破落的弄堂 一座破旧的小居酒屋 一天结束了,大家都在赶回家的时候,主厨的生意刚刚开始,深夜食堂在午夜12点开张,早上7点打烊。
店小的只有一个人。
只要是你喜欢的就可以点,我就会做给你吃。
今年秋季档的深夜剧,《深夜食堂》用一种和美食有关的故事,淡淡的有些悲伤的音乐。
晚上来吃饭的,有晚归的恋人,黑社会分子,结伴嫁不出去的三个女人,一起喝一杯的同事,无所事事不爱睡的艺术家,熬夜的大学生。
第一回:炸香肠和鸡蛋卷。
炸香肠就是我们平时烧烤,或者路边摊都会卖的那种,用十字刀切开,再用平底锅煎出来就会变成章鱼的样子,有点油腻,做夜宵的时候配上一杯冰啤酒是最好的了。
鸡蛋卷,和我们平时吃的那种摊成蛋皮再卷起来的不同,倒是有点类似于我们吃的蒸蛋。
而是用一个方正的磨具,在煎的时候就一层层叠起来的,上次在和膳就吃过一次,口味很清淡,但是很香,不会有蛋腥气,也不会有油腻感,但口感比蒸蛋更厚实,摆盘形状也更好,可以切成一段一段的。
第二回:木鱼花拌饭用鲣节干刨下的木鱼花,覆盖在饭上,撒上酱油,一道香碰碰的木鱼花拌饭就做好了。
在深夜或凌晨吃这样一碗饭一定会觉得很满足。
第三回:茶泡饭茶泡饭是我不太喜欢吃的一种,或许觉得用茶水泡饭吃总是怪怪的。
不过在泡饭里加上些海苔,芝麻,再加点三文鱼丁,其实味道还是不错的。
第四回:土豆沙拉土豆沙拉,和上海人爱吃的做法也有所不同,我们平时吃的土豆色拉都是切成快装的。
整个土豆煮熟后剥皮,趁热碾碎,然后拌上洋葱,洋葱很快就会受热变软,口感也会更好。
黄瓜、火腿和胡萝卜并不切成丁而是很薄的片状,这样在上面可以沾上更多的土豆泥。
等土豆泥完全冷却后,拌上色拉酱,一道土豆色拉就做好了。
日式的土豆色拉,在上海吃过最好吃的一家还是在古羊路得那家日式意大利家庭料理店。
其实土豆色拉也可以不用色拉酱,凯撒酱或者法式色拉汁都蛮好吃的。
话说第四回的剧情很雷人。
夜间小店的一个老客户每次来都会点两份土豆色拉,被别的客人认出,是上世纪AV界的销售冠军男主角,也被称为男人的偶像。
结果当场有一个小年轻到底就拜师要学艺做AV男优。
而因为成为著名的AV演员,那位客户20年都没有脸回家拜见父母,这土豆色拉,几乎代表了他所有儿时的回忆。
第五回:牛油拌饭牛油拌饭很雷人,充分体现了小日本的小农思想,所谓的牛油拌饭,就是在白饭上拌一点黄油,然后撒一点点酱油,拌着吃。
这个都能算是美味么?
那我觉得世上有一种更美味的东西,叫猪油渣拌饭!!
第六回:猪排盖浇饭不说了,这个是我的最爱,现在午饭如果到日式料理店吃套餐,也是经常会点的。
相比较,单位楼下的柚子的猪排盖浇饭做的一般,马路对面的那家反而更好一点,洋葱煮的正到位,也不会把蛋和猪排的味道盖掉。
以前周末在交大读书,午饭在味千解决的时候,猪排盖浇饭也是味千里少数感觉味道还说的过去的。
第七回 鸡蛋三明治鸡蛋三明治做起来很简单,是很适合在夏天吃的主食,我第一次吃还是同事给我们做的,切片面包去掉外皮,白煮蛋切碎之后拌上色拉酱,最好吃的是拌上千岛酱,然后作为涂料涂在切片面包中间。
根据口味另一层可以加切得很薄的蒸蛋、片状奶酪或者荷美尔的火腿片。
也有加黄瓜片的,比较爽口。
前一天晚上做好,切成小三角型,用保鲜纸一个个包起来,第二天就可以做美味的早餐或者白天的零食了。
第七回的故事很诡异,说的是当红女明星和送报员穷学生的故事。
女明星深夜无聊逛到小店,点了一份猪肉烧,旁边的穷学生拿出自己点的鸡蛋三明治两人共享。
女明星对小男生一见钟情,此后每天凌晨到小店来等候一起分享鸡蛋三明治。
交往数月之后,女明星还是嫁给了IT社长,而穷学生继续过着每天读书+送报的如同地狱般轮回的日子,坚强而又痛苦的坚持着。
只是后来,再也不点鸡蛋三明治了。
顺便说说那道猪肉烧,也叫土豆炖猪肉,这道菜是深夜食堂墙上菜谱唯一有的一道菜。
五花肉切片,在锅中加黄油,将五花肉略微煎出香味,加入土豆、魔芋、香菇和胡萝卜,再加大量的清汤炖煮。
等汤烧成白色后慢慢加入白味噌。
收汁烧浓。
算是很下饭的一道菜,也很适合冬天的时候吃。
主要是昨天看《不毛地带的》的时候也看到这道菜了。
第八回 酱油炒面日式炒面是加卷心菜的,酱油加的也比较少,口味还算清淡。
我更喜欢炒乌冬的口感。
这一回的酱油炒面,主厨在上面还加了一个荷包蛋,是那种只煎一面的溏心蛋,用筷子一夹,蛋黄就慢慢渗到下面的面上,和油滋滋的炒面还有卷心菜混在一起。
在上海很多做石锅饭的地方也会在上面加一个糖心蛋,差不多就是这种感觉。
最终回 拉面这一回的标题叫拉面,但我实在是太失望了,拉面竟然是用方便面煮出来的,虽然我也知道小店不可能有条件自己做面,可汤头总该自己煮吧……所以我觉得最终回明明就应该叫烧烤帝王蟹,那个烧烤场面实在是太壮观了。
以至于我对这个可以在煤气炉上做烧烤的中间加火棉的网格非常好奇,不知道在上海是否也可以方便买到。
深夜食堂,也随着冬天的来临结束了。
注:中间漏了第九回,因为相隔时间比较长,我都想不起来是什么了……
我是早产儿,妈妈生我的时候患有不大不小的心脏疾病,虽然妈妈并没有像电视剧里面演的,含着泪告诉我,妈妈是冒着生命危险,生下了你。
但是我知道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绝对是一个奇迹。
出生后,爸爸妈妈很小心得抚养我长大,小时候的我,真的是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走到哪里都会被开玩笑说,爸爸妈妈不给你饭吃吗,怎么会那么瘦。
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和小时候的我真的很难缠这样的原因,有很长一段时候,我都住在武汉的爷爷家。
爷爷喜欢钓鱼,总给我做鱼丸吃,那时候我总吃鱼丸不吃饭。
有一次家里没有鱼丸,我生气得吵着爷爷说,没有鱼丸我就不吃饭了。
为了让我吃饭,爷爷发明了这道酱油拌饭。
爷爷的酱油拌饭和其他家的不一样,因为爷爷会把饭捏成饭团的样子,哄我说,你看这不是鱼丸吗快来吃。
从那以后,我从吵着爷爷做鱼丸,变成吵着爷爷做酱油拌饭饭团。
一吃就是一年。
后来爸爸妈妈把我接回了成都。
很多年以后,表弟出生了。
表弟从来不喜欢吃鱼丸。
爷爷跟我讲,你知道吗,你弟弟也喜欢吃爷爷做的酱油拌饭饭团。
可是爷爷你又知道吗,我听了以后好生气,就像小女孩儿的芭比娃娃被欺负她的小男生抢走了般的难过。
酱油拌饭饭团,是爷爷为了哄不吃饭的我而发明的。
我自私得不想与人分享,哪怕这个人是我的弟弟。
第二集结尾的时候,食堂老板看着闯进来的小猫,温柔得说,美幸,欢迎回来。
而我的爷爷,现在只能依靠着透析仪,他再也不能给我做一道酱油拌饭饭团,再也不能哄我说,你乖,你看这不是鱼丸吗快来吃。
我的爷爷,再也不能去钓鱼,再也不能做鱼丸,甚至不能在每年的除夕,塞一个厚厚的红包给我。
昨天奶奶打电话来。
我叫奶奶换电话给爷爷,我跟爷爷讲,我好想吃他做的酱油拌饭饭团,爷爷好像没听清楚,只是说,要好好学习,注意身体不要生病了,我用力得说,嗯。
今天早上起来,就自己做了酱油拌饭饭团来吃,可是饭散散的,怎么也捏不圆。
我一生气,就坐在地上想我的爷爷,为了不让眼泪掉下来,拼命得把拌饭塞进嘴里。
我昨天居然没有跟老头子说声,谢谢。
在武汉的日子很短,跟爷爷一起生活了不过两年。
我记性不好,很多事都是爷爷翻着相册讲给我的。
比如我们以前住的房子门前有一块大草坪,比如每天吃完饭,爷爷和奶奶就会带着我去地质大学,还说以后长大了考来这里,比如有张相片是在长江大桥上拍的,我噘着嘴一脸的不高兴,爷爷说你知道吗,你那时候可淘气了,买了新鞋奶奶不让穿你就不高兴了,也不照相也不走路的。
我唯一记得的是,那一年,我四岁。
现在我长大了,我上了大学,虽然不是地质大学。
我再也不会不吃饭任性撒娇非吃鱼丸不可。
我也不会一脸得不高兴不愿意照相。
可是在爷爷的记忆里,我从来都没有变过。
依然是小小的身躯,营养不良的黄辫子,爱生闷气。
这个小姑娘,最喜欢吃的,就是爷爷做的酱油拌饭饭团,在这之前,她最喜欢吃的,也是爷爷做的鱼丸。
喜欢一种食物,是因为它有记忆的味道,并且它是一段私人的记忆。
就像里面的美食评论家说的,这家店我才不想推荐给别人呢。
记忆,从来都不是一个廉价的几星标签。
就像我的酱油拌饭饭团,它是爷爷和我的记忆。
“这里来来往往的人太多了,谁还记得谁。
”在某大理小组看到招义工贴,楼主被问讯曾在此店某人的情况,被问询者这样回答。
作为不被记起的旅行者,当然你可以说,不在乎,我的路上只有我自己。
可是作为主动去不记得的这个人,损失就挺大了。
在我看来这样的旅行者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不被尊敬的。
“其实所有的艺术还是在说人的事。
”旅行也一样。
吃饭也一样。
深夜食堂里,老板他哪儿都没去。
他有时低头煎蛋,有时专心煮面,有时抬头听听看看,偶尔说上两句给个意见好像都已是迫不得已,可是阅历都埋没于足下,飞速潜行心底。
对其他人的理解,尊重,甚至是默不作声,那么就配得上“令人尊敬”这个正统又意味深长的说法。
铃木常吉去世,这位《深夜食堂》剧经典前奏的作曲者不在了,翻出2016年写的东西,聊以慰藉
这部不温不火、节奏舒缓的日剧(第四季)又开播了。
▲食堂老板(小林薰饰)当《深夜食堂》片头,再次响起熟悉的吉他前凑,那种深夜特有的深邃气质就会静静浮现,配合着慵懒倦怠和低沉的歌声,某种情绪开始蔓延,慢慢的包裹了你。
《深夜食堂》是根据漫画改变的电视剧集。
讲述在东京小巷,一家营业时间为午夜12点到清晨7点的食堂小店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店里独特的经营理念——菜单上只有一种套餐,至于其他食物,只要老板能做,就会满尽量足食客意愿。
▲拉面它是关于食物与食客的故事。
店里的食物大都简单平常,常来的食客也都“固执”的点着自己的“专属”菜品,但这来回之间却把大都市小角落里各色普通人们的爱恨别离、生老病死、春秋冬夏、五味杂陈包含其中。
▲红色香肠像往常一样,在小火慢炖、小酒酌饮间,平凡的人们,普通的故事,简单的生活,被不经意的随口讲述。
▲酱油炒面你是一个人吗?
你是一家人吗?
你是一群人吗?
在冬日的寒冷温度里,唯有这一道混合着淡淡忧伤、意味悠长的“美食”才能暖你心脾。
▲清酒煮蛤蜊有时候我们需要抛开场面火爆的漫改英雄,紧张刺激的悬疑大片,以及声色犬马的情欲戏码,放缓情绪、放慢节奏,让自己单纯的安静下来,看一看关于普通人的平凡故事,感受其中的暖人慰藉,体会繁华喧嚣下的质朴。
▲猫饭习惯了欧美剧快速的行进节奏、看多了大陆剧的各种撕逼以及韩剧的繁杂冗长,刚开始会不适应这种情感细腻、表现温和、节奏缓慢的日剧。
▲鸡蛋三明治它是那种,每当想起时便会看上一会儿,忘了也便忘了的剧集。
它对观众的态度从来就是不逼迫、不诱惑、不挖坑、不说教。
它就在那里,淡淡的开场,又淡淡的结束,你会被温暖一下,但也不至于被“烫”的火热。
▲茶泡饭在这部剧里,你不再像是往常的观众,而像一名有心结的食客。
同样小店老板也不像个厨师,而是名心理治疗师,默默的倾听,细细的做菜,不附加食客任何的主观想法,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安静温和的治愈他(ni)们(wo)的创伤。
▲厚蛋烧你我也许是某家“店”的过客,也许是另一家“店”的常客,有时会孤独的在午夜吃一碗泡面,有时会三五好友来一场宿醉,外面下着雪,屋里形单影孤亦或热闹非凡。
▲烤螃蟹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平凡的人生如一碗乏味的白饭,有时平庸的令人绝望,但稍加一点点作料和一点点配菜,就足以回味此生。
有任何不愉快和任何想吃的,请到这里来,深夜食堂为你提供的不仅仅是一顿饭而已。
ep1 黑社会老大和同性恋酒吧吧主的故事。
不是一个世界的又如何,坐在一起吃饭就足够了。
看到同性恋淡淡说不是喜欢不喜欢爱或不爱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在《愈快乐愈堕落》里陈锦鸿问曾志伟是不是喜欢他,曾笑着否认说,活到他那个年纪,已经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了。
不过当介绍说小寿寿在二丁目经营了很多年同性恋酒吧的时候,我不厚道地想起了某爷说,“至于是哪里的二丁目,知者自知”的话了。
hiahia。
这集让叔打了个小照面,客串了几分钟研究花生。
ep2 猫饭一个小姑娘,努力想唱歌,终于被发掘,一炮而红,却不幸即将过世。
人生不过一场梦,但是好歹,经历了那么些快乐的日子,也算是在有生之年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吧。
只是似乎姑娘在成名之后稍稍有些迷茫,也许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去向何方吧。
最终还是回到小饭馆,吃一碗猫饭,然后静静离开。
这集让叔依然纠结了几分钟花生,依旧道出一句哲理语句。
ep3 茶泡饭三个大龄女人的友情和爱情。
坚持自己想要的,可是现实总是让人觉得灰心。
可是没关系,经历了复杂的事情之后,还是恢复了简单,好吃就是好吃。
看到梅子姑娘一个人在饭馆里吃茶泡饭吃到哭的时候,眼泪不争气地就下来了。
究竟该不该坚持,这样到底有没有意义。
看着她,仿佛看到了或许是五年或许更多年后的自己。
知道自己会一直坚持,可是坚持究竟值不值得呢。
ep4 马铃薯沙拉AV男优的辛酸史。
话说我也非常喜欢吃土豆沙拉呢。
ep5 黄油饭简单的饭食,兜兜转转的爱情。
多年后仍在互相等待的人。
吃过山珍海味喝过珍珠佳酿才能明白清粥小菜的美味。
这一集居然开始插播赞助商广告了。
ep6 猪排盖饭拳击手的爱情。
已经用尽全部努力却仍然没有得到想要的胜利。
幸好喜欢的人还一直在身边。
所以这个时候结果如何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让叔终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了。
前一分钟孩子妈妈还在说,没有生意么,后一分钟让叔就对着眼前排成一排的花生喝了一口酒,惜字如金地依然只有一句台词。
(“世间有如沉醉于二人世界的吉野川”??
)ep7 鸡蛋三明治现实并不如电影那样美满,那之后,中岛依旧每天送报纸,但是似乎暂时还吃不了鸡蛋三明治。
ep8 酱油炒面伦子最终还是释怀了吧,对于自己的父亲。
父亲始终是父亲,给自己生命,作为自己儿时最坚实的靠山一直存在着的人。
如果真能偶然再遇上,应该也能坦然地说一句ありがとう吧。
突然发现,小饭馆里貌似经常有名人光顾呢。
p.s. 实用小窍门:炒面前先拿热水烫一下面 炒出来的面会比较圆润和容易入味。
ep9 开两边的竹荚鱼千代子对玛丽琳说:“你应该更加骄傲的。
”ep10 final 拉面原来研究花生是为了做算盘啊,哟西、在一个地方呆安心了就想离开。
最后斗篷男和老板说再见的时候,突然想穿越回去看《东京塔》,好像二人当时演的是一对父子吧。
《东京塔》里印象最深的一直是那个没刷完漆的小木船模型,父子间难得的画面,在这一幕竟然有了闪回的错觉。
————————————没想到这部总共十集每集才二十分钟的深夜剧竟然拖拖拉拉看了两个多月,从2009看到了2010。
这期间有浮躁得完全不想看的时候,最后三集甚至在电脑里沉睡了将近一个月才翻出来,可终究还是看完了。
深夜食堂,深夜剧,深夜里看的剧。
不知自己好坏,不知自己是否正常,这部剧,几乎每一集都是在夜里两三点看的,饿了,就抓起手边的饼干来吃,渴了,就倒杯热水来喝。
熬夜不是好事,可当熬夜成为一种习惯,就像那些习惯于深夜去光顾小饭馆的人一样,觉得安心,也就没有什么特别想要改变的念头了。
如果没有一个温暖的食堂可以深夜去坐坐,那就给自己备好一壶热水,两包饼干,生活,似乎也还不错。
感谢让吧leelee0111的纯独立字幕,谢谢你让我看到一部好片
小时候总是爱围着奶奶玩,她总会给我做好吃的 肉盒子、炒饼、蒸饺、包子、白菜冻、猪肉冻 。。。。。
每回下午睡觉起来,她都会问我饿不饿,然后不等我回答就说“离晚饭还早着呢,我去给你做碗面条吃”每次奶奶做面条,我都会在旁边看。
她有时用方便面,有时用龙须面。
用龙须面的时候,我皱着眉头 看着太清淡了 锅里只有一汪清水,连盐都不舍得多撒,等待着面慢慢匀开,奶奶顺手磕一个鸡蛋下进锅里,盖上锅盖,待热气升起,开锅将面和荷包蛋抄进碗里,接着倒那锅清汤。
我记得我老说太淡了太淡了,奶奶笑着说给你点几滴香油,说着拿着香油瓶小心的在碗中点了几滴就快速用手指堵住瓶口,生怕香油溜跑。
我笑奶奶抠门,不肯多放。
奶奶嘻嘻笑着说放多了就不好吃了。
这就是奶奶的面,名字是我随便编的。
里面有奶奶的味道
我常常想,午夜到清晨,不必回家睡觉,会在固定的店,吃固定的食物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身上应该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吧。
比如,有一份不怎么主流的工作,和家庭或者家人有些故事,有些固执念旧,等等,总之,是在这个有着各种诱惑、无限选项,每个人都被赶着向前走的世界里,有些掉队,或者说是游离在外的人。
对某一种味道念念不忘,并不会腻烦,连吃饭这种随机随性的日常行为,都带上了某种仪式感。
曾经有过一些时期,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握,便通过吃东西这件事来寻求一些确定感,来抗拒某一种未知和荒谬,来建立某种在陌生城市里假想的关系。
十年前,某次众所周知的重要考试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和一位面相很老的朋友星期三中午总会一起去食堂,他吃鸡蛋捞面,我每次吃的都不同。
我不记得自己吃过什么,只记得他总是吃鸡蛋捞面。
没有什么眼界和志向的少年,被告知必须为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局压上全部。
周围的人全力向某地冲去,我却还没有反应过来。
问问大家去哪,前面有什么,也并没有人理会。
某种成功学的观念在那段时间被大量兜售,不过以我当时的出息,似乎并没有想成为什么,既没有天分,也没有努力的能力,有时也会立下远大志向,有时想想又觉得,算了。
在这段脱节的时光里,周三中午的一碗鸡蛋捞面似乎成了某种罕见的、可以确定的事情。
不过也得承认,这一段记忆经过无数次的回放和演绎,被加上了很多魔幻色彩,也许实情并不是这样的,我可能和他只去过那么两三次,可能那并不是高三,也可能是高二,也可能和作文课没什么关系。
总之,现在回想起来,并没有什么热血青春,只有一碗鸡蛋捞面。
七八年以后,经过了很多曲折,我到了一个大家都说另外一种语言的城市,这个城市一年有8个月都是夏天,人们每天有5个吃饭的时间,商店11点开门,大家晚上都不睡觉。
我有了一份薪水很低,上班时间不固定,大致从中午到夜里十点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世界的时间概念已没有了作用,不仅语言不通,也永远赶不上早晚高峰。
合租室友晚上都关机睡觉,如果忘带钥匙,也许只能露宿街头。
我就像被一颗陨石砸中后,生活到了一个平行的世界中的人,和这个世界的人失去了联系。
没有人等我回家吃饭。
虽然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苦难,不过日子过久了,人都昏昏沉沉的,不知道要去哪里,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尽管本来也并没有什么意义。
有天中午上班路上在地铁上睡着,车厢门打开,突然闻到了一股鸡蛋捞面和新鲜黄瓜丝的味道,恍惚觉得回到了老家。
这显然是我的幻觉,在这样高大上的国际大都会,怎么会有这种北方家常食物。
那时候经常去公司附近的一家茶餐厅吃饭,餐厅都是些广东粉面饭。
老板是个小个子的四川人,粤语已经非常流利,老板娘年轻漂亮,身怀六甲,依然身手了得,腾挪辗转收盘算账不在话下。
他们是如何在这个地方扎下根的呢?
吃的无非是ABCDE常餐,加例汤和饮料。
我不懂那些饮料五花八门的叫法,因此只学人家喝热柠檬水。
那份工作做了几个月之后,有一天点餐,老板说,都係饮热0水?
(还是喝热柠水?
)。
突然觉得有点想哭。
有人记得你习惯吃什么喝什么,对一个在陌生城市里刚刚开始生活的人来说,真是莫大的温情。
远古人类群居时,可以一起吃饭的大概都是最亲近的人,吃饭的地方也一定是在最安全的地方,因为既不必担心吃饭时被抢夺食物,更不用担心自己被暗算,变成食物。
一起吃饭的人和场所,带上了某种印证你和世界联系的功能。
不过后来人们的生活改变了,活动的半径变得很大,没有固定时间吃饭,不得不吃陌生人端上的可疑食物,有时还要和勾心斗角的人围坐,美味也变得难以下咽。
在固定的地方,由熟悉的人端上可口的食物,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从这种节奏中,可以获得对生活某种虚幻的掌控感。
经过那段时间,日子慢慢好过了一点,我也找到了更好的工作,辞职后去日本旅游了一次。
一天夜里和朋友在京都四条附近漫游,有点迷路,逛到了一家背街的小店,小店卖的是沾面,一种卤子和面分开装的日本面食,口感劲道,有点像鸡蛋捞面的感觉。
三更半夜,正好肚子也有点饿了,就拉门进去。
店面大概就只有深夜食堂那么大,L形台,老板在里面忙活,和普通的日本店家不同,他不很殷勤客气,没什么话,颇有点对自家食物的傲气。
面的味道着实不错。
我们两个外国人半夜在店里滋溜吃面,隔壁有位日本大叔用中文搭话。
他以前曾在北京留学,因此会中文,聊到以前上学的日子,孤身在外,也不免唏嘘怀念一番。
聊天中,有吃完的西装领带男从墙上摘下外套,道声抱歉从狭窄的过道侧身出门,初春的深夜里,门一开就有凛冽清爽的风刮进来。
老板在柜台里用小锅煮着汤,娴熟地忙碌着,锅碗轻碰,客人低声聊天。
半夜煮面给别人吃的人,半夜在外面吃面的人,他们晚上不睡觉,又是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1.只要是你喜欢的就可以点,能做我就会做,这就是我的经营方式。
每天的营业时间从晚上12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
这是《深夜食堂》老板定下的规矩。
2.自从三四年前杨同学推荐看《H2》以后,我就再没看过日剧。
日剧都包含某种超出常理的人定胜天的热情,老早的比如《绿水英雄》,那个飞鱼转身让我对游泳这项运动有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后来看到《H2》虽然有所进步,没有神话故事的穿越情节,但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还是让人内流满面。
日剧的核心思想就是励志,年轻时候看很容易热血沸腾,年纪大点再看就觉得非常做作:真的是做什么事情都是“我要努力啊”,柏原崇做寿司会说:我要努力呀;江口洋介要找回兄弟姐妹也会说:我要努力呀;就连谈个恋爱,莉香都要对丸子说:你要努力呀!
现在回想起来的每部日剧,都仿佛看到一个清晰的画面,主人公在我面前高喊:“我要努力呀”。
3.之所以看《深夜食堂》,是在飞机上看《南方人物周刊》署名“钱德勒”写的美剧专栏。
这个家伙的美剧专栏,偶尔看过两三回,写的还是挺不错的,很多口味和我很相似。
文章写得很好玩,以至于我现在写这些评论的时候,老在想我不是在抄他的吧。
4.《深夜食堂》一集才25分钟,制作成本看上去也很低廉,来来回回就在那个小饭馆里拍。
每集的故事都是一个食客带来的,或者是容易陷入恋爱的脱衣舞女,或者是爱慕黑社会老大(其实也就是社区黑社会吧)的异装男,或者是在卡拉OK演歌的心怀明星梦想少女,或者是幻想罗曼蒂克爱情的大龄OL姐妹,或者是被母亲唾弃的成人电影的男主角……的确都不是常人,但午夜12点还没吃饱肚子的人,谁没点儿心头事哈?
其实这些人的故事也没什么特别的,25分钟掐头去尾想讲一个复杂的故事那也不可能,而且很多都很套路化。
但用深夜食堂这样一个角度去讲俯视众生,会原谅故事所有的简陋和传奇。
想必所有看了本剧的人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慨,这个老板背后有什么样的人生故事呐,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演老板的演员很像上影厂的姚安濂,里面还有些固定充当路人的食客,长得非常侯孝贤。
5.和那些身世离奇的主人公相比,《深夜食堂》所推介的食物都很简单,煎鱼卵、鸡蛋卷、茶泡饭、土豆色拉、猪排定食、牛油拌饭、都是日料里面最最基础的。
每集的最后5分钟,当集的主人公都会告诉你一些所谓的小秘诀,比如茶泡饭一定要用很热的水,牛油拌饭要把牛油窝在饭里等他个三十秒,让它自然融化。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秘诀,但所谓用心,全在这一点两点上了。
让我感到亲切的是,我以前每次去吃日料,其实喜欢点的也就是这些不上台面的粗鄙食物,茶泡饭是大爱,最爱的则是茶碗蒸,其实就是水炖蛋。
我对水炖蛋的嗜好始于高三那年,每天下了晚自习,我妈给我补身体,都会给我蒸一碗水炖蛋。
我家也不是很宽裕,每次就拿小饭碗蒸一个鸡蛋,我很好奇的是我妈怎么能把一个小小的鸡蛋蒸成那么满满的一碗,而且表面吹弹即破,很有些广东甜品双皮奶的感觉。
我每次问我妈,我妈都笑得很开心说没什么秘诀。
我后来吃过很多茶碗蒸,没有一份,能超过我妈做的味道。
6.我去年10月,因为东京电影节去了趟东京,同行们有很多安排,我却跟打了鸡血一样的干活,连最后一天的箱根之旅都莫名其妙的取消了,变成了专访王中磊。
一开始住在六本木,酒店去的路上,就有家叫做“山间”的居酒屋,白天总是掩着门,有次中午路过透过窗格往里面偷瞄,里面洗碗的小哥和我对视,都一脸惊恐。
住在六本木,后来又被亦非拖去住在忘了是什么地方,反正旁边就是东京最大的渔市,早上3点钟,各地最新鲜的海产都被送到这里。
日本的鱼市非常干净,那种腥味都是不让人反感的。
在鱼市的旁边,就是一条街的生鱼片寿司店,价格便宜量又足,还胜在新鲜。
我离开的时候,买了些海苔,很厚像宣纸。
7.在东京的时候,马生夫妇请我吃了和民居酒屋,喝了很不错的柚子烧酒,回来后不久353广场就开了一家。
但我觉得东京最好吃的都不是这些,好吃的还真是“深夜食堂”这种小小的,藏在一条街的拐角或者民居的屋檐下。
马生告诉我日本几乎每个居民区,都有那种小小的居酒屋,老板一个人前台后灶的忙活,一杯烧酒就两三个炸物煮物,就能吃上半天,和老板聊天就很有趣。
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只是在瞎逛的时候,感慨了一下“杏帘招客饮”。
六本木的繁华街道上,也有不少日式的速食店,你在店门口直接拿钞票在自助点单机上点了单,而后再去厨房领餐。
我有次写稿晚了,晚上跑下午吃夜宵,店里只有一位大叔和小哥,我和小哥开英文,小哥也跟我开英文,后来又来了个黑叔叔,小哥亲切地和他攀谈,言语中我知道小哥来自中国。
我颇有他乡遇故交的亲切,买单的时候改用中文喊买单,这小哥却不理睬,用日文答了我……倒是店长日本大叔报以微笑。
日本也是有路边摊这回事的,而且是在银座最繁华的街道旁,日本大叔的路边摊很好玩的三折,中间是炉灶,炉灶上的护板分别往左右打开来就是小桌面,炉灶旁边挂着四个折叠的小凳子,客人来了便放下。
卖的都是最简单的关东煮一类的煮物和各种面食。
西装革履的食客们也不那么讲究,一屁股坐下就呼啦哗啦很日剧的吃起来。
我对日本人的各种礼节一向都很头痛,觉得都是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但他们开饭前那个配合“我开动了”的双手合十的仪式,我却很喜欢,对食物尊重,才能真正享受美食。
8.真是年纪大了,口水多。
安倍夜郎的作品《深夜食堂》以都会区巷弄裡从深夜开始营业的食堂为舞台,将老闆做出的平民料理,与形形色色的客人的故事融合,时而温馨时而忧愁,不仅散发料理的香气,也洋溢最质朴的人情味。
「一天又结束了,当人们赶路回家的时候,我的一天才正式开始。
菜单只有牆上写的这些,你也可以点你想吃的,我做得出来就帮你做,这就是我的经营方针。
」在夜晚,品味一道道料理串起的故事,一天的疲累都被洗淨了一般,胸口胀满了温暖。
喂饱了我太过飢饿的灵魂!就像旅行中偶然踏入一间令人终生难忘、津津乐道的屋台,雅致的、 淡淡的、静静的,澹泊朴素得彷彿未经修饰,很舒适悠閒!
看似简单的料理,然咀嚼间,却尽是滋味,引人时而垂涎、时而噙泪,时而,不自觉地浅浅微笑了起来。
味蕾与心灵,同觉芬芳甘美。
在食堂上演的一篇篇故事都是如此迷人,每每读完总会在心中泛起一抹涟漪,带给我无比的温暖。
浓浓的人情味,看似平凡,但在这找得到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味道!
看日剧《深夜食堂》如同品一杯清茶无论是感伤还是温暖都淡淡的就像夜晚的寂静与深邃……很多故事在人们做梦的时候悄然发生又悄然陨落宛若流星划过天空……比如第二集《猫饭》中那个叫美幸的女孩子怯生生的站在门口低声询问老板有没有猫饭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舒展的眉头满足的笑容活脱脱就是一只猫带着流浪的况味……日本的米饭刚刚煮出来的样子很诱人雪白而松散粒粒蓬松仿佛入口即化……鲣节片放在热乎乎的米饭上再浇上酱油看着女孩快乐的表情就知道那味道该有多香……只是不知道鲣节是啥看上去倒是很像虾皮但是虾皮不会如此的可口所以就百度了下……原来是一种特制的鱼干用于美味的料理上……口味浓醇丰美和米饭用酱油或者味增拌着吃猫儿会吃得有滋有味……美幸很热爱唱歌虽然不出名也不过是没有机会罢了因为她的嗓音的确如同天籁征服了深夜食堂中最挑剔刻薄的几个女食客当然那几个容易激动的糟老头就更不在话下……深夜食堂的老板一开始也许是因为共同喜欢吃猫饭的原因才对美幸关爱有加即使被人误会有所企图也帮助她介绍给有才气的作词家认识……或者有过很多经历的人一眼就看到女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执著就像对猫饭的偏执喜好一样热爱着唱歌没有人欣赏就一个人跑到KTV里唱个够……她终于凭借一首新作《迷路的猫》荣登巨星的宝座如愿以偿的抵达了理想的彼岸……那首歌就是老板介绍的老主顾作词人为她专门量身打造的机会加上自身的天赋和才气成功锐不可当……只是她深夜坐在豪华的轿车里路过深夜食堂的时候眷恋而怅惘的回顾却无法像名不见经传的从前那样站在门口问老板有没有猫饭然后在黎明时分吃下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猫饭了那种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所谓的盛名所累吧……最后她因为身患绝症晕倒在她华丽的化妆间里脸上的浓妆还没来得及卸去就这样匆匆而去了……她带着苍白的病容出现在食堂门口开口向老板要一碗猫饭那个场景应该是老板在打盹的时刻做的一个短梦也许是真的心有灵犀她的魂灵眷恋的仍旧是一碗黎明时刻煮出来的猫饭哪怕只是闻闻味道才能毫无遗憾的离开……在生命的尽头让人留恋的居然不是名气和财富而是一碗普通的猫饭这点真的令人唏嘘不已啊……而在结尾老板将一碗猫饭放在门口一只流浪猫循着香味前来老板轻轻的那一句欢迎回来美幸……更是击中了每个人的软肋啊心软的人当时就落泪了好吗……整部剧下来就如同鲣鱼这种食材带给人一种优雅细腻的温暖以及清幽淡雅的感伤……也许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背负着自己的使命吧使命一旦完成之后就是该告别的时刻不过在那之前还是不要放弃努力在努力的同时尽情享受生活赐予的一切吧哪怕仅仅是孤单的黎明享用的一碗热乎乎的猫饭……
温馨
每一样食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也许生活很凄凉,但食物还是很温暖。非常喜欢片头的歌,非常喜欢。
这是一部有味道的剧,也是一部看了就会饿的剧
看过了惨不忍睹的国内版,赶快过来补打一下五星
豆瓣打分未免太高了吧
最简单的菜色却能看得人口水直流,一定是因为多了最重要的人情味
漫画夸张而有趣的职业设定,放在真人身上怎么这么尴尬。
看了黄磊版一哆嗦赶紧过来刷个五星
温情什么的,真心觉得无聊啊
报复性差评
吃午饭的时候想挑个短剧看看,早闻深夜食堂的大名于是决定一看。以为会是《舌尖上的日本》,结果却是是讲人生,食物只是辅助,很是失望。20分钟讲一个故事,很多还横跨一生,很难讲好,食物也并没有让我咽口水的冲动,看了两集,弃了。
为什么我觉得刻意而无聊,疲了
一如既往的矫情类日剧
今天看了最后几集,学会了鸡蛋三明治,当时就做了,还加了american cheese,吐司稍微烤一下,超~~好吃!!这部剧形式挺新颖,但温情故事什么的简直是浮云,人物做作又幼稚,吃什么都哦依稀,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观众仔细看那些简单的日本料理是怎么做的。比这个更好看的日本美食电影还有很多啊~
完全看不懂,治愈的意思是一群sb报团取暖?
这种表述方式,让人难以入戏。
好暖
挺好的题材 但是太中调了 难道是深夜剧的关系
太日剧了。没想象的好看,我觉得漫画可能会好看些。有些台词和戏剧冲突漫画里觉得就还好,但拍成电视剧被演员演出来就感觉好装啊~就像网络用语在现实中说出来很恶心一样。看这片子有股看《读者》或者《青年文摘》拍真人版的感觉。
夸张的表演和刻意煽情的剧情反正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看不太下去,可能再过个几十年会觉得好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