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的短评怎么如此sb正经评一下:最近剧荒严重,所以又开始看以前看过的片子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这部纪录片所传达的内容可以说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方式—Always on the way and find something fun. 北京和纽约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很像,都是一个包容的、立体的、复杂的城市,有足够的空间的内容等着我去挖掘。
或许我的生活不需要那么多的所谓的exploration,也不需要一直追求建立privilege上的诗和远方,既然我已经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方式,那么就要去学会如何focus on myself,如何去自然地、舒适地生活。
EP1一开始只是导演絮絮叨叨地说着,看起来没有什么主题,不知道内容将走向何处。
直到遇到一个起初看起来和其他人并无二致的年轻人:热衷party,在party上一边抽🍃一边说着life's too short, you gotta live how you wanna live. 直到后来又遇到,导演和他从闲聊渐渐聊到最深的隐秘:我的朋友刚刚自杀了,这是我第一次失去一个如此亲近的人。
当孤独是常态,small talk并不会有任何缓解,甚至可能加重对社交的抵触。
也许这只是社恐人的症状。
可是当夜深人静又独自一人,难过的情绪莫名翻涌起来,能够分享痛苦的朋友和你有时差无法倾诉,即便可以也不想向朋友倒太多负面情绪。
你竟然无一人可以聊一聊,哪怕是别的事,让你转移心情。
又想到其实你也刚经历过失去一个曾经能互相信任没有任何顾虑分享的朋友,情绪上的失去。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治愈这伤口,只是总是想起来,啊,我失去了这么重要的东西。
失恋也不过如此了吧。
然后只能向以往一样,自己想办法恢复。
如果长此以往反复能让你的心脏更强大,那一切也便值得了。
可是为何还是会因为类似的事继续难受?
好看,喜欢!
今天在大街上用眼睛假装摄像头,发现确实有几个有趣的画面,但是真要记录下来是有困难的,毕竟没人想要未经同意就被别人装进录像里吧。
1.闲聊指南他的记录生活好有意思,有趣的人才会记录下有趣的生活;但就算自己真的去大街上找人闲聊,感觉也不会有人接自己的话,更不会长时间地聊自己的relationship;和人聊天从宠物聊起感觉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及一些共情聊法。
自我暴露,拉近关系。
2.脚手架搭建指南危险真的无处不在,所以脚手架是能避免高空坠物危险的一个办法。
但是脚手架真的有必要这么多吗,不是为了防止施工的时候有东西掉下来,每次路过我都害怕脚手架直接垮掉,居然还能成为一种永久性建筑,甚至还有博物馆。
但是,如果真的走在稳固的脚手架下面,确实会有安全感一点。
3.记忆力提升指南企图记住所有事情大概就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生活中是真的会有好多和朋友们一起经历的事情但说起来却又不完全一样,我会说是你的记忆出现了差错,而你说不可能一定是我记错了,于是我们会说一定是存在了平行时空;以前在豆瓣小组上看见了好多曼德拉效应的例子,有一瞬间是真的觉得有平行世界了,但看了这集,我又觉得是不完美记忆在作祟,也有可能是某人通过贴贴纸试图篡改我们的记忆;记忆宫殿那是真的好笑,是纽约大街太神奇,还是我们大街太无聊,又或是我的眼睛太无趣。
4.家具遮盖指南为了不让它受损,我做一个它的复制品,让原本的它在Baby的爱护下尽情受损。
买了精美的物品,却又用一些保护罩盖住,只是为了保护她,那她的美就只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初见。
反对切除foreskin,我真没想到那人真的会展示,疯狂快进哈哈哈哈。
5.账单分摊指南至少在我和朋友们聚餐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国内基本都是点了菜之后大家一起share,所以aa就是最好的选择。
从聚餐摊钱到纳税再到试图从评判“公平”的裁判的聚会里学到如何“公平聚餐”,再加上适配的图像和搞笑的meme一样的语言,绝了。
约翰威尔逊的“wow”是真的可爱。
6.完美意大利烩饭烹饪指南we got nothing but time原来这是在疫情的时候拍的。
学做意大利烩饭刚好是疫情前后,房东奶奶生病住院难过了。
其实想做的事就做吧,不完美又怎样呢,别给自己和别人留下遗憾。
所有的“how to”的发问,所有的寻找答案的过程,以及作者对纽约城里生活的一个个普通人的探索,都在那些看似平凡甚至潦草荒唐、但其实每一帧都倾注了情感的镜头后,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好奇和热爱,而这是很多成年人早已失去了的东西。
我羡慕约翰的这种细微的感知力和好奇心。
回想自己过去的生活,好像从来没有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纽约包罗万象的底色,才得以孕育且保留各种“奇形怪状”的创造力。
抑或是与环境无关,只是我的心灵太过麻木。
好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多与世界连接、多发现“为什么”、多迈出“怎么做”的步子。
城市交响曲这种自《持摄影机的人》开始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纪录片类型,是通过一座城市的地理景观和城市面貌,给观众心里产生对这个地方风土人情的感观与态度。
很难想象得到这种初期偏向实验性的影像风格,在多少年之后被使用在了一部如此接地气却也不乏幽默的剧集里。
相比使用先锋性的影像使观众产生联想,导演约翰.威尔森选择了更直接的旁白方式,以每集二十多分钟短剧告诉我们——现在,美国,城市中的人们在如何生活。
这部纪实喜剧集被我称之为一个视频剪辑博主的极致追求。
这种把生活中习以为常一直忽略的“小惊喜”式的素材夹杂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极度的舒适感。
要知道这些来自日常不经意的小瞬间们,很可能并非全部来自与HBO合作拍摄的规划之下。
至少这种记录的方式应该多半源自John Wilson作为一个观察者和影像记录者的自觉。
我也称《How to with John Wilson》为生活观察类的小短片,剪辑素材就来自魔幻又真实的生活累积,就是一个人,在一处,待一段时间得出的观察剪辑小文章。
这并非是绝对的技术或专业影视制作上的优势就可以完成的。
看似朴素,却从内容上做到别出心裁。
导演奇特的个人日常积累与痴迷记录的习惯也是让我们多少有些惊讶的原因。
在此基础之上,再采用有趣的剪辑方式作为加成,就产生了我们看到的具有一些最具原初灵感创意的一段段短剧。
即使以这部剧集的拍摄为由,有围绕一些问题展开的“专题拍摄”,但素材库的累积是导演本人在纽约和美国各州走走晃晃所拍摄观察得来的。
多数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多少会想要看一些没事闲晃的状态下的“另一种可能”。
在我的认识当中,旁白可能从来都不是一种多么高明的方法。
但是当连导演的那些配音连叙述时的停顿和语气都变成了一种表演时,不得不承认这种恰到好处是令人舒适的聪明之处。
再者,一部纪实剧集做到在每一集中有不同的问题与喜剧效果表现方式的同时保持较为统一的主题表达。
这是高于以往导演制作每个单独的vlog小视频之处,也是能够称之为一部影视作品的框架基础。
开篇定调便很自然地选择了全剧集都在使用的small talk,把作者与观众也放置在了一个安全而友好的距离上。
少冒犯而多理解的温和表达,一些因成习惯所以熟悉而又出人意料的细小观察角度,让这部剧集没有成为又一部打着另类旗号,实则还是一碗老式心灵鸡汤的cliché。
我们使用影像以及其他各种形式进行记录的初衷总与想要留存的记忆有关,但记录与记忆又从来是不尽相同的。
正如那些为了保护建筑反而让它们失去原有美观的脚手架,那些为了保护家具不被弄脏而永久不被摘掉的塑料膜,那些为了记得所做的记录却永远不会回看的录像和日记——这些记录保存方式千奇百怪,确实经得起岁月流失,但我们唯一珍惜的仍然是随时间而变化着的记忆。
如果将旁白去掉只留下影像空放,我认为多数镜头都可以作为一部电影中的空境留白或转场,是可以做为那些灵光一现的华彩部分而存在的。
然而,这些片段被集锦式的排列在这部剧集当中,变成了是一部包袱密集且气口均匀的秀。
观看过程中我在想,现代人可能回不去那种放下手中镜头和屏幕的阻隔而选择去与别人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了。
后一种方式不再为我们最习惯的方式,由此与真人交流在我们看来变得无比尴尬和困难重重,即使内心从来并不希望如此。
我们会更加期盼一种无交流但有共鸣的获得方式——寻找一些抽象奇怪的共同点,比如剧中提到的曼德拉效应集体失忆小组。
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一直存在,围绕着我们,只不过在我们没有了太多沉重的思考之后,愈发突显了出来。
而《How to with John Wilson》也给出了对于这种现象的解决方式,即得过且过,实在是适合有一定自我调侃兴致的观众来接受。
这部剧集给我极度舒适的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源于这种表达风格的统一以及素材内容编排的和谐程度很高——感觉像在看一场纪实向的脱口秀,可能是影视博主这种职业出现之前,导演所没有(或是不屑)尝试的一种东西。
毕竟,抖包袱一样的方式和节奏也很难让人有一种深刻感。
甜点终究只是甜点,我此次的赞叹也只能出自肠胃而不是后脑勺。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设备普及以及拍摄成本无限降低,谁还不能有个几十分钟的vlog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呢。
但是如果要把这种现代技术进步带来的方便转化成能和风格沾上边的、有所表达的艺术作品仍然需要一些影像化规格的要求,这可能也是我们在区分《How to with John Wilson》不能将其划为纯正的纪录类型的电影。
然而,这种差距究竟有多么遥不可及呢?
将剪辑运用的炉火纯青并利用生活当中的拍摄影像制作的成熟电影可能早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并没有成为什么主流受欢迎的固定型态,也许剧集或者电视短片的方式比起传统电影对其的要求更为适合。
之前一直对视频博主多少有着刻板印象,一味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或奇特或优越的生活剪辑进去展示给别人看(实际上如果是有本人出镜讲解那种的话我还是仍然还是认为如此)。
但我现在觉得正是因为这种形式的简便开放,如果在内容上稍加心思,就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小惊喜。
也许直接采用旁白与vlog这种形式是可以自洽的,难以想象我们把《持摄像机的人》里面加入旁白,但是在如此多的生活化小场景的镜头切换当中,如果将故事性弱化,还有点想象不出使用略带诙谐的讲述配音之外能带出这些小情绪的替代方法。
就连马丁.斯科塞斯在《Fran: pretend it’s a city》里面没有做到不落窠臼,还是采用了对话访谈的形式,就算Fran的回答是多么的幽默。
对于电影的爱让我强烈的对这种过于现代化的方式十分抵触,但是也是这份爱让我冷静下来之后思考电影的未来会不会有与短视频、vlog等形式的交汇衍生,这又将是一种怎样的观看体验。
如果真如科尔托夫的理论所强调的,导演要通过摄影机的镜头,即为“电影眼睛”,就是要将不断从各处搜集来的画面以创意的概念连接起来、呈献给观众欣赏;由此摄影机也可以被拟人化,其人类化的行为即是通过剪辑完成的。
依照这么说,本剧集玩出来的花样仍然属于电影的广义范畴之内。
这也正如科尔托夫强调的另外一点——电影不应该是精英阶层的艺术作品,而应该是一项能够愉悦人心且有意思的工作、技艺或者说媒介。
[1]与其看其他人怎样精致的生活后再刺激我们自己去努力赚钱再拼命消费,其实我更觉得还有人愿意把那些不花太多钱,但是花了心思的东西拍出来更有意义一点。
甚至我认为滨口龙介在他的部分电影当中追求的那种生活中的魔性戏剧时刻正是John Wilson花两年多时间积累的那些妙不可言的真实素材。
可能生活写实的一面即是如此,没有那么多激情昂扬、戏剧化的时刻,多数平静寂寞自找乐子,或者说更多时候,是在苦中作乐也要自我低嗨一下。
《How to with John Wilson》这部剧集通过每个记录下来的事都在告诉我们——能够支撑每个普通人更好的活下去的其实是我们内在共有的一种心情和想法,而非外在的物质或环境,虽然我们非常想用这些去掩盖或占用自己的脑袋从而不用去想、不用思考。
不知道导演需要多久积累到这些素材,也不知又需要经过多久的沉淀来促成这种主题的叙述方式,但看完剧集,我可能不会认为观看的过程是在浪费时间。
我只知道这种想法经常出现在刷完无数个短视频之后,却不会出现在完整的看完一部好电影的时候。
记录与记忆从来不是一回事,可能正向我们对纪录片/纪实题材的要求从来不仅仅是记录而已。
有价值和意义的也从来不是那些记录本身,而是存在在我们回忆当中的那些感受与难忘,这可能就是每个人脑中属于自己的蒙太奇。
可能,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的摄影机或者寻找一刻不停地娱乐刺激的电子产品们,出去走走晃晃,看看身边的人和事了。
[1] 引自《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第十一章,491页.
S101 Small Talk很多和熟人难以启齿的话,需要通过陌生人倾吐心中的块垒。
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人哪怕不能牵手一段良缘,也能通过抒发获得生活下去的能量。
S102 脚手架有些人什么都不做,任由情绪和现实压垮。
最后,整个人生也如脚手架一样坍塌。
S103 曼德拉效应记忆因为画面、感受、文字、声音、经历而会出现偏差,不要困于记忆,因为明天总是新的一天。
S104 家具覆膜再珍贵的东西,如果没有情感联结就是死物。
人们过于迷恋物质,而忽略了一切折损才是好好生活的证据。
PS 我真的一眨不眨充满学术性地思考那个包皮重力装置是否有效!
S105 分摊费用带走鸽子的女士让我非常好奇是不是带回家吃的。
另外,美国这个分摊搞太复杂了,算那么清楚别出来吃了,或者各自点set不就好了。
S106 主题忘了疫情来了。
房东人也太好了,又洗衣服又做饭的,而博主主打一个陪伴,这种养老形式不错。
博主很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有些观点也很犀利,思维也非常跳跃。
我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覆膜家具和包皮之间的关系的。
分摊费用和城市路障足以证明美利坚不适合生活,毫无人性可言。
第一集,讲怎么闲聊闲聊是在需要和其他人共处一段时间时比沉默更好的应对方式。
话题日常、美好,而不是负面的,又或者可以说是没营养的。
身上有显眼的地方可以给其他人找话题,拍一下对方肩膀可以表示自己中断话题走了,追逐大多数人的兴趣爱好来增加话题。
甚至为了拉进距离、接话可以不必说真话。
有目的的交流时不接题外话,直接了当的奔主题。
主持人可太接近普通人了,内向,因为不善表达给不了女朋友想要的爱情然后分手。
社恐,逃避社交,不能自如接话,甚至在最好的朋友之间都没谈论过前女友的话题,明显他的朋友对与他交流这个话题感到不适应。
为了缓解心中的烦闷又或者是增加谈资而孤身去旅游。
常常与周围格格不入,在旁人看来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想要倾述却无人可说,透出屏幕的孤寂、尬尴、淡漠、游离于人群之外。
为了融入而去干些不感兴趣的事情。
像一个外星人理智地研究如何融入人类一样,最后得出要找到对的人倾述,及时清理负面情绪,你的生活就会恢复美好。
怎么说呢,一个人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情,肯定整个人是不自在的。
那种来自心底的抗拒交流和不适应,别人是感受得到的。
所以没必要逼自己融入,没必要逼自己去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没人倾述可以写文字啊,这是个很好的解闷方法。
不知道怎么接话的话,沉默就好了。
认真注视和倾听对方,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关注和用心倾听,这样两个人相处也不会尴尬。
我们在业余时间应该是关注自身想去干什么,而不是应该去干什么。
相处时把注意力都放在“我喜不喜欢这个人、这个群体,我想不想加入他们”上,而不是“对方喜不喜欢我”,这样也能让自己更自如。
真诚,友善是基本要点。
不侵害他人权利的同时做自己。
像说假话应和方面,如果只是萍水相逢那还好,如果是想深交,那还是得保持真诚才能让你获得真正的友谊。
第二集手脚支架毫无疑问,手脚支架如果是临时用来保障安全或者装饰还行,如果长期使用,那只是建筑的外部一种延伸,并不能保障安全。
如果真的要保护人们不被坠落物砸的安全,应该定时检查建筑情况,然后爆破拆除才对。
第三集 关于记忆嗯……记忆宫殿的记法在最强大脑里听过,也尝试过,但我感觉还是要记忆,只不过把东西转化成了图片,图片再进行联想,这和记本来东西没区别吧。
可能不适合我,哈哈,采访的这个记忆冠军回答好敷衍。
曼德拉效应我倒是也听过,也有过记忆和周围人不一样的情况。
我对我的记忆深信不疑,但我看了梦的解析之后,更认为这是我梦中的场景。
或者说,我的记忆被我自己无意识的串改了。
离那件事已经有五六年了,因为太过迷惑,直到现在还有印象。
我是倾向于唯物主义者,但我对平行宇宙什么的包容性也很强。
也挺有意思。
如果只看视频里的那些证据话,太具有主观性。
还是记者拍摄的麦当劳气球那块的解释有理有据。
的确,如果所有东西都记得一清二楚的话,想记得不想记得的都记住了,那很痛苦。
听说天生有这样记忆超强的人,他们都活不长久。
比起放下过去,忘记反而能让我们自己过得更好,记得想记的,忘记不想记得的。
携带筛选过的记忆前进,总比事无巨细的记得前进的轻松。
双刃剑吧。
第四集关于保护罩包皮很容易藏细菌然后发炎,对女性和男性都不好,这个他们不知道么?
😂为了保护某个重要的东西不被破坏而套上保护罩。
嗯……这让我想起《社交服饰》中关于牛仔裤的一集,就是那些复古的牛仔裤正是因为使用过痕迹才让它们变得独一无二,变得有故事感,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
甚至日本牛仔裤那一集,牛仔裤的颜色在使用中某个部分褪色很多,这是你使用过的痕迹,这件裤子因为你的使用而独一无二,才变得有意义。
根据裤子的痕迹猜测前主人与这条裤子的故事,赋予了它价值。
所以用不用还是看个人想法吧,我是觉得买了的东西就是用来用的,而不是供着,但如果买来主要是为了炫耀,那珍藏也没问题 。
第五集 如何aa中国聚餐好像是大家都点一两样,点的都是在场多数人喜欢吃的,然后一起吃,平均付钱。
或者轮流请客。
也遇到过口水翻飞的情况,比如水煮鱼,n多人直接拿自己吃的筷子在锅里搅拌,那个菜跟洗筷子水一样。
这种聚餐我都会吃的很少,去也主要是给面子。
但哪能天天给面子,去了一次两次,最多三次就完了。
下次再邀请直接说想去吃别的,你们去吧。
至于朋友在他生日会上刷税卡的事情,我感觉有可能是记者太敏感了。
如果是真的很在乎记者的朋友,听到他觉得自己把他的生日会当偷税的工具,会很伤心吧。
不过也可能是作者没有感受到他们的用心。
偷税倒也不必聚餐才能享受,按记者展示的那样,日常开销,只要想就可以。
记者这个人情感很单薄啊,他没有感受到别人的真心,会不会是因为他自己也没付出过真心?
也没让别人感受到真诚。
他和他的朋友们很缺乏沟通吧?
他或许需要的是换个朋友圈?
整个旁白很少情感流露,他把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避免受伤害。
敏感又多疑。
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
至于偷税这件事情,真的是靠个人自觉了,公平这件事也是。
打包吃回本这个思想哪里都一样啊,笑了。
第六集 如何做好意大利烩面以做烩面为主线,但重点又不在烩面,是生活环境的变化,是烩面所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真的表现了计划赶不上变化和物是人非。
想做什么应该当下去做,而不是徒留遗憾。
第六集是疫情初的样子,好奇现在他们的环境怎么样了。
〈How To With John Wilson〉译为《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它可能是一个更适合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6集纪录片,它每集时间不长,所用的每个镜头和手机前观看它的观众距离都很近,它没什么架子,可能就是今天在聊天框里和你分享又遇到个什么好像和你无关,又和你有关的事的那个朋友。
约翰·威尔逊每一集都会教你做一件事,“如何进行一些聊天”“如何增强你的记忆”“如何保护你的家具”“如何分摊钱款”“如何提供脚手架”“如何做意大利烩饭”你以为它是真的在教你完成以上的事么,其实并不是,大部分约翰·威尔逊想教你的事,他自己都没找到答案,最后可能安安心心揣在兜里的答案都是一开始最不想要的,也有可能这件事你最笃信的答案却是最让你失望的,尽管它可能是对的。
约翰·威尔逊想知道如何公平地分摊钱款,他想找到公平的人,就参加了一群裁判的聚会,发现他们行事比一般人更加草率、投机、不公平。
约翰·威尔逊想寻找增强记忆的方法,却偶遇一个叫“曼德拉效应”的理论,它告诉我们可能你会发现你和很多人坚信的一件具体的事,可能是不存在,小到一瓶洗衣液的品牌,大到曼德拉存在和去世的年代。
约翰·威尔逊想要做出令人满意的意大利烩饭,但是手机上随意就能找到的大厨教程,并不能让他可能在10次之内做出这样完美的饭。
而他本来做烩饭是为了反馈房东奶奶平时送自己的饭菜,他琢磨的这些时间,却得知房东奶奶中风住院,可能吃不上了。
我以为片子会到这里戛然而止,它会让我们看到生活残酷的事实,它会把这种错位放大,我们努力地得尝所愿,就是会撞上事与愿违。
然而片子可爱的地方是,它告诉我们房东奶奶出院回家,约翰·威尔逊把做出的可能并不是十分满意的烩饭送了出去,毕竟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送出的最好时机,什么时候那碗饭是最美味的样子。
我们抛给自己的众多问题,可能最后都不会找到满意的答案,就算有答案,也不一定是你这个人想要的。
去生活,去真实地生活,别琢磨怎么生活了!
疫情已经过去了……都会过去的吧,事情都是这样的,大概总有个头……人在有些事情上总是相通的,不论是哪个国家的人。
虽然拍摄的是一位美国纽约人的生活,但传递出来的生活感受也是自己平常会遇到的:在厨房制作新菜品搞砸,想戒掉或者摆脱某样东西时挣扎的内心,生活的细碎……体会还是那些体会,有些东西确实在轮回,来来回回的重复。
镜头画面风格是生活化的,还原了生活粗糙的一面,但是有线索和故事内涵在其中。
看着很放松,也很有滋味。
学做意大利烩饭那段太好笑了,这不就是炸厨房么?
😂虽然他居然还做了学习笔记……我觉得我也能做,第一次肯定比约翰做得好哈哈哈哈哈
现在我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自己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屏幕。
翻看着空间和朋友圈里面的里写分享,时不时的打开ins来看看国外的事情,关注着NBA球星的生活。
看着youtube学习区的大佬们不断的发出高产的东西,不禁想着,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做出自己的一些原创的东西。
我也试着去冥想,但是总是坚持不过3天,然后可能就会过了一周,等到自己的状态好的时候再去进行一次冥想。
就像我现在,我的头还是昏昏沉沉的,手边放着3万的相机,并不知道要拿这台相机干什么,也许是晚上出去玩的时候可以带着帮别人拍拍照吧。
而这一切,似乎都在一个纽约客的身上克以得到一些的灵感,他有自己的烦恼,有着戒不掉的烟瘾,怎么都得不到解释的问题,还有对于一个如何做好一盘意大利烩饭的烦恼。
一个在普通不过的纽约客对于自己的生活提出的种种疑问,她在别人的帮助下以及自己的成长下得到了解答。
也许有些没有。
我不知道如何评价一部影片,但是约翰在这里面运用的全是生活中的素材,并没有过度的修饰,但是句句旁白都很应景,而且十分的幽默,我会感叹如何找到如此丰富的素材。
你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可以看看约翰威尔逊的这部影片,它可以带你深入的了解到纽约,了解到一个在纽约的普通人是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其中的涵义,可能这也是就是当时CASEY NEITASTE为什么会在互联网上如此成功的原因吧,是真诚,是对于生活的细心的注意,是一个纽约客的感悟。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可能教会大家的不仅仅是如何做好一顿烩饭,了解了脚手架文化,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生活中发现其教给人们带来的对于怎么做的回答。
边煮汤边看完了,拍的真好剪的真可爱。仿佛看到了男版的自己hhh每个人都能在里面看到一点自己吧。城市真是个神奇的地方,那么多故事在发生呢。
第一集- 攀谈指南里的尬聊。😂喜欢第五和第六集。 第四集没找到
谁懂啊,看第四集后面的时候在吃饭,我差点yue出来,老白男欠我的拿什么来还🤮
目瞪口呆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tv show
John Wilson拍得太好了,是21世纪的浪荡子,影像时代的漫步者。
他素材为什么可以那么多!!E3有吓到要是不是剧本我绝对不会信的
首先是直面拍摄对象的勇气 其次是分类整理和将碎片叙事化的巨大耐心 厉害!(因为搞错了顺序所以上来就为房东太太而稀里哗啦了一顿)
可爱
春假派对局外人走心探讨死亡,成龙的好朋友脚架入侵城市景观,曼德拉效应之健忘人群关怀录,J皮人工再生之歌与《寄生虫》之善恶深度,裁判会议上丢失了金哨,失败肉酱饭薯片增压新冠时代来临……太琐碎,太纽约,太开心
冷幽默的废话哲学 just not my thing
怎么办从看到纽约人对街头遛猪见怪不怪那刻开始憧憬了,感觉是很适合怪人生活的地方。
建议各大自媒体博主学学 第6集给我整泪目了
及格的创意
太有趣了。
想给每个好朋友安利的程度
it’s ok, because we are all gona figure it out together.
就单纯的没什么意思。
都市病患的内心独白,看完第一集后感觉水土不服就放弃了。期待有国版的类似纪录片。
灵气肯定有,但有限……
有趣好笑的背后有现代都市人的病症,所以有一点点致郁。最后1集好爱房东太太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