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被一部叫做《罪途》的新作刷了屏,它看上去十分严肃完全没有网感,却刷新了点击记录。
这部作品是一部严肃向的网络电影,豆瓣评分7分以上。
怀着好奇心打开第一集,首当其冲的感受是剧组应该很穷,车厢里连铺盖都没有。
但第一集结束后,却被彻底惊艳到了,让人陷入了焦虑——凶手到底是谁啊!
怎么和我猜的不一样?
不得不承认,这部低成本的作品成功的引起了我的好奇,这种惊喜感和《心迷宫》类似,看到了年轻影人的追求。
其实,与其称《罪途》为系列网大,倒不如说它是类似于BBC的迷你剧。
如果没有猜错,第二集结尾仍会有大反转,而在密闭空间中继续撑够两集,说明编剧在结构上是用了心思的。
影片一开头,暴雨如注,一个诡异的小女孩站在车厢之间哼着歌谣,列车遭遇山体滑坡被逼停。
两个蹭铺位的乘客,在一节车厢发现了一堆尸体——哦不,他们只是都晕过去了,编剧并没有乔治.马丁附体。
然后乘警何赫发现,其中一个乘客已经离奇死亡。
配合即时的闪电,死者面目狰狞。
这个类似恐怖片的开场,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鬼片,但在过半之后,故事真正的内核涌现了出来——十年前,一个在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女孩囡囡,因为身世被同学欺凌而受伤,最后因麻醉过敏死在了手术台上。
而这节车厢里的所有乘客,都和十年前的悲剧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车上发生的一切,如同一场来自逝者的复仇。
在这个悲剧里,每个角色的人物形象都十分鲜活,这个悲剧的缔造者们,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
当观众看到一车人集结坐着面对面敬烟分享零食,欢乐地聊一些家长里短的时候,很难将眼前这一派和谐的画面与他们过去制造的悲剧联系在一起。
《罪途》在塑造人物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的复杂性,街上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人,背后很可能都有不堪的一面。
反过来想,那些做出无法原谅的大错事的人,也时而会露出疑似善良的本质。
(影片开场,大伙坐在一块儿相互敬烟。
)王超是一个痞气十足的网店店主,吊儿郎当的,手脚也不干净,看见漂亮的周新雪上来,主动帮她搬行李,在遭到拒绝后,往人家屁股摸了一把,还讥讽周新雪是夜店出来的坏女孩。
韩嘉斌则温和许多,他是犯罪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确实挺有研究生气质的),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主动提出帮乘警何赫调查凶杀案,但是总给人感觉目的不纯。
吴主任是标准的学校领导老干部作风,一身官僚气,似乎他对十年前的案件也隐瞒了什么。
护工阿姨看起来是个很平凡的劳动者,没想到她背后掩藏着一个惊天大秘密,这个秘密让我都惊呆了。
女法医冷漠十足,一副什么都事不关己的样子,只想沉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而今的她是医药代表,让人好奇她十年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导致她没有再从事法医一职。
漂亮的周新雪一上车就吸引了两个年轻男孩的注意,韩嘉斌似乎还把她当成了另外一个人,她究竟像谁?
她有着怎样不堪的过去?
记者梁夏是十年前事件的报道者,但他被质疑捕风捉影,造谣生事。
他热切地来赶这趟火车,希望知晓十年前的真相。
这一切都让人十分好奇,也增加了猜测“谁是凶手的”难度。
似乎每一个人,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合理地犯案。
在乘警的缜密推理下,案件的嫌疑人露出水面,并很快承认了罪行。
这个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么?
没有,毕竟后面还有两集。
于是反转如约而至,原来之前的嫌疑人说了谎,凶手另有其人…仔细看了看评论,因为都是发生在火车上,很多观众会自然联想到《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点我不太认同。
毕竟人物关系,故事背景和叙事方式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罪途》在表现手法上,和1974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克制,没有刻意煽情。
从下集预告来看,乘警会继续抽丝剥茧的拼凑当年的真相,并渐渐揭露更为骇人的事实。
昨天《罪途》刚好放出了幕后花絮,看得出是个非常朴素的组,在空地搭了一个简易棚,两节旧火车外面围了一层绿幕,就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拍了35天。
在狭小的空间可以自如调度,视觉上没有压迫感,导演和摄影的功力还是非常在线。
当年《釜山行》是用两排长屏幕同步播放列车外的景色,《罪途》显然没有这个条件。
这样算来,每集的特效量是非常庞大的,难怪后期做了这么久。
缺点当然也明显,比如节奏有些缓慢,人物在某些极端情境下的反应不够真实,过于平静。
但主演们的对手戏都十分精彩,每个人物都在自己的人设框架下竭力发挥,用飙戏形容不过分。
值得庆幸的是明天就能在腾讯视频看到第二集了,法医和退休教导主任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研究生到底有没有问题,明天一上映就能揭晓。
然而18号才是真正大结局,所以这种猜测的焦虑不会停止,还要继续下去。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是它的表演呈现上面,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一部好的影片,能够敲击灵魂引发思考与共鸣。
把内心的深处最不愿意揭开的疤痕暴露在阳光下。
家庭暴力当我们关起门听到隔壁的邻居大姐遭受丈夫的殴打,孩子在旁边哭啼,试问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逃避?
还是去敲对方的房门伸张正义?
校园暴力路过一所学校,看到几个男生女生在欺负一个人还女孩,正在被殴打凌辱,此刻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个姑娘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家庭离异,插班生,性格内向。
总之有多种形态原因导致他与其他孩子会有差异化,那么问题来了,就因为孩子从小的排外意识排挤异类的性格教育来自于哪里呢?
治病要治根。
儿童性侵近年来,猥亵儿童、强奸幼女等侵犯儿童性权利犯罪案件在我国时有发生,并且呈现增长的趋势,案件发生的地点不仅有城市,还有农村,同时给家庭及儿童本身均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人性的丑恶怎样才能遏制住?
怎样保护这些儿童?
这是我看过此片引发的思考,也是我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审视与考验。
请仔细观看这部电影,而不是炫耀你所谓的【专业电影知识】,人活着不仅仅只有逻辑,更重要的是还心存良善与鉴察自我。
我愿意为这部电影持续发声,这是我的使命,因为我也有孩子…希望我的愚见可以帮助到大家不沉默,不回避。
中国网络大电影早就同“粗制滥造”“陈腔滥调”“智商欠费”“下流低俗”紧密挂钩了。
如果说它原本距离美国网飞(Netflix)自制影剧的距离有一光年远,那么《罪途》的出现,的确让这个距离稍稍缩短了一点。
文|阿东
网大,从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和议论,最开始,大家以为中国B级片市场的大门终于开启了,但是随着一批又一批无节操、无底线的影片被下架,网大越发显得不伦不类,上,上不去,下,下不来。
“如果能做的更好,谁不想往好里做,但是条件不允许啊!
”这是很多做网络电影的业内人士都发出过的感叹。
时间紧、预算低、团队有限、回本困难,能省一分制片成本,就多一分利润,是这个行业的通病。
那么,中国网络电影市场,究竟还能不能救一下了?
由《道士出山》开启的困境中国网络电影的开端是2015年,一部叫做《道士出山》的僵尸片在网上横空出世,蹭着陈凯歌《道士下山》的热度,抓住网络用户“看字不仔细”的把柄,狠狠将他们集体抛入野蛮丛生的低劣网大市场。
畸形的商业模式奠定了中国网络电影的开端基调,它从此就是《道士降魔》《道姑下山》《道士上山又下山》的狂欢。
除了蹭热点IP和大热影人的名字,网络大电影似乎一点出路都没有。
软色情与粗糙的恐怖片,也几乎霸占了网络大电影里所有的主题。
我曾希望中国网大能像中国网剧一样从粗糙走向精致:你看,当投资成本逐渐加大,当制作团队对剧本、演员的打磨更加考究,网剧如今也不乏众人口中的香饽饽。
大IP也愿意找来了,大明星也愿意积极参演了,甚至终于也出了《白夜追凶》这样话题性的剧集。
然而“网大精品化”的概念提出至今几年,被吹嘘是“精品”的网大依然充满了尴尬与欺骗性。
爱奇艺打造了这么久,即使提倡用上付费系统,中国网络大电影的进步速度仍然慢得令人发指。
所以,请想象我是带着多么强烈的怀疑和抵触情绪前往网络大电影《罪途》的试映会现场的。
看见新的可能性《罪途》也是一部小成本作品,全片都发生在一列火车车厢里:八个乘客陷入不明原因昏迷,其中一名乘客已经死亡,而凶手就在这列车上。
乍一看剧情介绍和《东方快车谋杀案》挺像,让我产生这种联想的除了故事开篇,还有它选取的播放形式:3集迷你剧,多见于BBC悬疑侦探剧集。
观影前我的疑问是:这是否又是一个披着国外著名IP的蹭热度作;这是否又是一次网络大电影制作者的自嗨。
我根本不曾料到,网大,终于不再是国产可怕片,这绝对是一部国产可看片。
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网络电影终于涉猎了血淋淋的现实题材。
摒弃了国产片把所有题材都拍成谈恋爱的风格,《罪途》开篇就从故事节奏、色调把握上进入悬疑路线,整个过程抽丝剥茧,一列火车、八名乘客、密闭空间、步步逼近的随机杀人案件,真相层层递进,突然又翻转陷入下一个谜团。
就算你猜到了剧情,也猜不到结果,猜到了真凶,也猜不出背后真相。
但如果只把《罪途》当做一部悬疑片,实在又低估了它,因为随着推理进展,一桩更令人痛心的事件展现出来:校园欺凌与家庭暴力。
《罪途》的可贵在于,它并没有在这个题材上浅尝辄止,仅仅打个擦边球,而是更进一步的剥开了其背后存在的,儿童性侵与恋童癖的黑暗角落。
据调查显示,2017年校园涉欺凌犯罪人数同比增长超50%,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达到2486件;中国遭遇过不同程度性侵的儿童估算有2500多万,而且,87%的性侵都是熟人作案!
观看《罪途》的过程,当我以为它已经足够痛苦黑暗,偷窥癖、性犯罪心理、斯德哥尔摩侯综合症、乌合之众又接踵而至,眼前是深陷泥潭的肮脏衍生出的更加可怖的黑暗。
《罪途》里的每个角色,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想到这一点我毛骨悚然。
踏上《罪途》的列车,其实是开启了每个人的心灵救赎之旅,如果一定要找个词形容《罪途》的观影感受,那就是“惊喜”。
一部被我看低的网络大电影,居然这样深深地触动了我。
观影结束时现场响起的数次掌声,让我瞬间看见了中国网大未来走向的全新可能性。
从《罪途》开始的征程《罪途》的出品方是北京忆光年影视公司和企鹅影视(腾讯视频)。
后者不用我多说,中国几大网生影像内容平台之一,这些年一直在设法从强敌手中突破重围。
观影前,企鹅影视的副总常斌专门做了发言,强调了几次“成本”。
他认为网大成本飙升到现在也没见什么成果,很难下定义说高成本一定能出高品质作品,反而《罪途》这种中小成本的制作成了网大中的佳作。
这刚好和近两年盛行的“网络大电影无法精品化是因为成本太小”的抱怨背道而驰,不无讽刺。
而前者忆光年影视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罪途》是他们的第一部影视作品,还是一部生于环境野蛮的网大市场的影视作品。
尽管这部网大还有明显的瑕疵,制作和个别演员的表演也有不少问题,它仍然是令人惊艳的,因为它在保持娱乐与商业性的同时,兼顾了内容的社会意义。
它成了中国网络电影市场静候多时的那个引路人,或许下一个网大时代的征程就要从这里开启了。
至于制作出这样一部网络大电影的团队,我想引用同样身在试映会上的国防大学彭山老师的话:“她们再不会靠’出卖荒凉’去赢得世界了。
也许,这就是新时代语境下的文化自信吧。
”
如果中国网大整个行业依然是“越low越成功,越低俗越受瞩目”,那我就不得不真心实意地希望《罪途》这部作品被推举得更高更远。
我希望它一路高歌冲向所有人,我希望它获得比低俗作品更好更真挚的反馈,以便能让行业内的人稍微清醒:你只有制作再精细一些,剧本打磨得再久一些,对演员的要求再高一些,让成品看起来再好一些,做出远超过现在水准的作品,不、做出称得上“优秀”的作品,万千网络观众们,才有可能为你买单。
看了之后觉得挺“惊悚的”,这不是指恐怖片的那种惊悚,而是从灵魂深处而感到的一种惊悚,是对人性的惊悚与震惊。。。。。。
以前我总是认为生活中发生这种事的概率比较小,或者这种事情只会在那种法制栏目上才能看到,而对那些节目,我总觉得是为了教育人而夸张了一些,直到看了几部这类似的电影发现自己想的还是有一点的天真,不得不说,这部电影也算是对我自己的冲击力比较大吧,我们生而为人,不一定要把人想的多可恶,但绝对不能把这个世界绝对善良化吧,警惕些总是好的。。。。。。
这系列电影是真的很好看,很刺激。
被友邻的推荐语吸引来,先看了第二集,猜测了一下第一集内容。
姑且不讨论小制作的画面、新人导演的失误,年轻演员的演技,从主题而言,这部作品在国内市场中——特指网络市场——非常具有社会意义。
指出一个特别吸引观众的点:研究生(韩)在独白中提及,囡囡被性侵的事情让他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恶”,亦可以说他在老赵的行为中感到了自己内心之“恶”的投射。
他幻想自己成为“恶”,同时也幻想自己能扼杀“恶”。
这个状态非常有趣,令我想到“终将归于黑暗的眼睛,无论多么光彩照人,也不过是一面充满哀怨的镜子”。
从对恶行的反应中,我们其实是在审视自己。
从社会道德的角度,研究生能意识到自己的兴奋是错误;但是没有兴奋,他又如何意识到自己和犯罪者——甚至是我们与犯罪者之间——也仅仅只是隔着一道毫无阻拦的河流呢?
葛罗斯理论中,性侵的动机来源于权利与表达。
如果将研究生视作潜在犯人,那么他当年因为暴行而唤起的恰好是对权利的控制欲、对愤怒的表达欲及对性的渴望。
影片并没有对这一心态进行深入描写——又或许只是某种巧合造就的特殊心理独白展现(这对于观众而言是无法推测的)——但是正是这种轻描淡写的表演令我联想到他的成长状态,又是符合这种情况的。
青春期时代,在王超的阴影下,在教导主任的控制中,如普通人的青春一样,研究生内心中应该是不自觉地充斥着暴力、愤怒、渴望、恐惧等种种情绪。
尽管弗洛伊德的性诱惑论是失败的,但是他提出了Repression(潜抑)的概念:被性诱发的情绪,对于诱发人而言是理性所不被允许的,而这一限制来源于道德与教养。
研究生的情况很明显与之符合,这也使得他具备了从精神上成为犯罪者的条件。
我们无从判断他在影片中展现的自我厌恶来源于对“渴望”的控制,还是对“控制”的渴望;又或者两者皆有。
但是事实上,这种不可能也不被允许发泄的情绪,使得他渴望追求真相,渴望理解罪犯。
理解犯罪的意义是什么——是成为犯罪者本身吗?
恰恰与之相反,尝试理解犯罪者的人更多地变成了那面映射“恶”的镜子。
挣扎着、痛苦着、不被理解、不被宽容,这才使得他们变得哀怨,变得恐惧自己,变得憎恶人类。
尽管如此,镜子还是要忠实地反应出“恶”的一切,这样才能让内在及外在的“恶”被迫收敛。
故事中对于恶行“无知”的王超,和对于恶行“渴求”的研究生,实际都是过去的受害者。
自始至终,他们都无法得到来自“善”的宽容。
在此基础上,周新雪、校医,成年的人们,都一定无法和自己的灵魂和解。
这些本应该是“他们”不应承受的折磨。
这也是存在于我们认知里、单纯美好的校园生活中不应该出现的罪恶。
这部影片让我惊讶的正是这一点—— 这是一部勇于反应校园之恶的作品,仿佛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镜子一般。
解剖是未来的科学。
女法医显然是不明白 “未来的科学”是什么意思。
并不是说解剖学能带我们穿越时空,而是说帮助我们去发现真相,去精进科学。
从科学的角度去威慑心怀歹念之人,从而遏制犯罪,并最终来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另一个维度上,女法医的态度也值得玩味。
为什么我老是要强调她是个“女法医”呢?
倒不是因为我有直男癌,而是因为这个法医在掩盖罪恶时,她的女性身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她是被“不要死后继续被诋毁”这个理由说服的。
也就是说,作为女性,她了解徐囡囡遭受性侵的痛苦,也了解这种经历将会带来的舆论压力。
但是,也许是受限于时代,也许是受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她选择掩盖这个罪恶,其实是“耻”心理作祟。
“耻”心理是很多受害者在案件发生后最大的心理感受。
作为受害者,他们首先产生的不是对自己的同情,而是一种满腔愤怒引导的“耻”感。
而这种“耻”感也经常被不法者利用,来威胁、恐吓受害者对经历避而不谈。
女法医在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是其自身的“耻”心理膨胀,导致她将自身投射到了徐囡囡的身上。
上周五上线后就开始大热的网剧《罪途》今天上线了第二集。
不出所料,这个故事来到第二集变得更加的扑朔迷离了。
上一集的结尾处,秋红被抓住了把柄,承认自己是徐囡囡的母亲,为了了解当年命案的真相而把所有人聚到一起并最终用随机杀人。
对于这个说辞,久经悬疑片洗礼的网友们不买账。
如果秋红认为所有人都是导致女儿走向死亡的凶手,这场审判应该是针对所有人的,而不会选择一种随机的杀人方式。
果不其然,这一集就证实了真相另有隐情。
韩家斌不仅帮了秋红很多次,还不止一次提出要帮秋红顶包。
没牙的记者似乎也和韩家斌在计划着什么。
而频频上演制服诱惑的女法医,也证实了徐囡囡虽然因为麻药过敏而死,但她并非只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更是未成年性侵犯的受害者。
震惊之余,我想写篇评论来讨论一下掩盖罪恶的话题。
对罪恶的掩盖并不是一个少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了。
在《罪途》里面可以看到正是教导主任和女法医联手掩盖了真相。
教导主任三番五次要求女法医“简化一些内容,删掉一些不光彩的东西”。
他的理由一是,学校已经尽力去规避此类惨案的发生,但这些“不光彩的东西”会给学校招致更多的恶名。
二是“事情已经发生了,不能因此毁了所有人的前程”。
三是“这也是为了徐囡囡好。
她已经很可怜了,难道还要让她死后受所有人的诋毁?
”女法医听这段话时虽然手里拿着一沓钱,但是可以看出,她实际上是被最后一个理由说服,删掉了徐囡囡遭受殴打和性侵的证据。
这就很有意思了,一位法医,本应是发现真相的斗士,却沦为掩盖真相的工具。
只能说这位法医对自己的工作完全没有思想高度。
看过日剧《Unnatural》的朋友都记得,第一集里来解剖所兼职的医大学生曾表示自己想从事外科手术,着眼于现在并救死扶伤。
而美丽伶俐的十元妹子告诉他,解剖是未来的科学。
女法医显然是不明白 “未来的科学”是什么意思。
并不是说解剖学能带我们穿越时空,而是说帮助我们去发现真相,去精进科学。
从科学的角度去威慑心怀歹念之人,从而遏制犯罪,并最终来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另一个维度上,女法医的态度也值得玩味。
为什么我老是要强调她是个“女法医”呢?
倒不是因为我有直男癌,而是因为这个法医在掩盖罪恶时,她的女性身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她是被“不要死后继续被诋毁”这个理由说服的。
也就是说,作为女性,她了解徐囡囡遭受性侵的痛苦,也了解这种经历将会带来的舆论压力。
但是,也许是受限于时代,也许是受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她选择掩盖这个罪恶,其实是“耻”心理作祟。
“耻”心理是很多受害者在案件发生后最大的心理感受。
作为受害者,他们首先产生的不是对自己的同情,而是一种满腔愤怒引导的“耻”感。
而这种“耻”感也经常被不法者利用,来威胁、恐吓受害者对经历避而不谈。
女法医在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是其自身的“耻”心理膨胀,导致她将自身投射到了徐囡囡的身上。
插句题外话,法医做了这样的事直到今天也没有悔意,仍然一口咬定是记者乱写。
说明10年以来,她不仅作为女性没有成长,作为被医院开除的法医也没有反思过自己的过错。
这样的法医被辞退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如果说女法医只是蠢而不自知,教导主任的出发点完全就是私利。
教导主任聪明地抓住了法医身为女性的这个心理微妙点,但实际上他只是想自保。
当女法医同乘警聊完回来,教导主任只关心女法医的坦诚会对自己和学校的名誉造成不良影响,而对所谓死者的名誉则全然不关心。
这种思路乍一看特别清奇。
请问你一没做坏事,二没受侵害,在别人的悲剧里强行给自己加戏是什么目的呢?
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却有很多,而且他们普遍认为悲剧的曝光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而社会就应该像《楚门的世界》里那个社会一样,是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没有罪恶也没有悲伤的地方。
这种想法往好了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往坏了说就是粉饰太平。
在教导主任的例子里,他也并不是单纯的粉饰太平,而是要自保。
教导主任有句台词:“打和被打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个没有基本是非观念的老师。
学生是否健康成长,自己对待学生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名誉。
而一旦学校的名誉受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他的名誉造成连带打击。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竟然没能教育出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学生们,而是在眼皮底下默许了霸凌,甚至连性侵的恶性事件都发生了。
这种时候学校恐怕是要牺牲掉这位教导主任,才能保护自己的名誉了。
因此,教导主任的脑袋里从来就没想过徐囡囡,有没有想过学校也不一定,他考虑最多的其实就是自己。
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多起来,就导致了《罪途》中那样的悲剧局面。
徐囡囡在世时人人为了自保而不去介入对她的欺凌,徐囡囡死后人们依然为了自保而不去给她一个公道。
令人欣喜的是,哪里有恶,哪里就有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而《罪途》这部剧就不知道是哪些个愣头青整出来的。
查了下资料,这些主创普遍都很年轻,此前也没有什么作品。
花了两年的时间来死磕这个“揭短”的项目,碰壁不少,但整个团队不撞南墙不死心,居然真的把这部作品做出来了。
我敬佩这些人的勇气,也敬佩他们的责任感。
他们让我看到了坚持的可贵,邪不压正的力量与韧性,以及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
揭露黑暗,不是为了渲染罪恶,也不是为了散播恐慌,而是为了让阳光普照到潮湿阴暗的罪恶滋生地,为那里带来温暖与光明。
第一集消失良久的女法医终于上线了,并且以她的口吻向我们揭开了十年前少女死亡的真相。
原来,她正是十年前为徐囡囡尸检的法医。
当年的她初出茅庐,还是一个有职业正义感的法医,她在给上级的徐囡囡的尸检报告中,指出徐囡囡在死前的24小时发生过粗暴的性行为,也就是我们说的,性侵。
然而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学校领导吴主任马上找到了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骗她说这只是学生之间不检点的行为,报道出来会影响学校声誉,还会让死去的徐囡囡再次被人诋毁,并予以金钱诱惑,最终说服她删除了那一句话。
看到报道后,刘惜之才发现自己被吴主任骗了,很愤怒,并遭到了上级的处分,她也因此没再做法医。
电影讲到这里,当年少女死亡的真相,逐渐浮出了水面。
刘惜之坚持声称徐囡囡的死因确实是麻醉过敏,并以她的职业道德为担保。
可笑的是,当年犯下那样错误的她,哪还有什么“职业道德”可言呢?
连她自己也语塞了。
韩嘉斌这个人也来掺一脚了,他突然向何赫坦白,自己是杀害老赵的凶手,并详细地说出了杀人手法,看到这里我是懵逼的,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斯斯文文的犯罪学研究生,竟然是杀害老赵的凶手?
不会吧?
如果他是凶手,第三集讲什么?
我全程一脸问号地看着韩嘉斌,听他坦白当年做的伤害徐囡囡的事情,我的表情为疑惑转为震惊和难以置信……大家都知道王超是大混蛋,而韩嘉斌做的事情,则对当年徐囡囡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创伤。
情窦初开的韩嘉斌看到徐囡囡漂亮的马尾辫、单薄的衣衫和楚楚可怜的样子,竟然对她起了邪念,还扒了她的衣服。
相比于王超直接打人的物理伤害不同,韩嘉斌对她流露出了一个男孩对女孩的原始欲望,这种欲望对当时的徐囡囡而言,是致命的伤害。
成年后的韩嘉斌一表人才,斯文儒雅,让人完全联想不到他当年竟也是王超他们的一员。
通过他的回忆,我们知道了徐囡囡当年遭受了惨不忍睹的校园欺凌。
那些场景,在我看来,其实是不陌生的:殴打、浇水、嘲笑、人身攻击……这些手段,并不新鲜,许多人都在学生时代遭遇过,或者见识过。
校园欺凌会给当事人造成不可逆转的心理伤害,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在。
他修习犯罪心理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年的遗憾和内疚。
所以他在以为徐囡囡的母亲是凶手后,执意要为她顶罪,也就不奇怪了。
谁想到这位乘警何赫是如此的机智,他竟然也一下识破了韩嘉斌的计谋,并判了他妨碍公务罪。
他居然还厚脸皮地再次提出要帮助乘警断案,年轻人的勇气,实在可嘉。
可能我说话有些刻薄。
许多伤害过别人的人,在表达自己的悔意后,都会换来多多少少的同情和理解。
但在我眼里,每一次伤害对于当事人都是百分之百,是真实发生了的,无论今后有多少悔意,都无法真正弥补当年犯下的过错。
人不可能隔空与当年的自己对话,叫他不要做这件错事,即使回到当初,人怎么能确保自己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两个时空的人,怎么能相互弥补?
原谅也许是存在的,但伤害不可能被当作从没有发生过。
研究犯罪心理学的韩嘉斌,也许今后会破许多大案,保护他人,成为正义和勇敢的化身。
但是他永远也无法改变当年伤害徐囡囡的事实。
这段过去,或许会是他心中永远的遗憾吧。
“每个人都会犯错,请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机会可以给,但伤害仍然是不可逆转的。
《罪途123》物稀不一定为贵!
一桩凶杀案,几位有着微妙关联的乘客,一段封尘多年的往事!
悬疑推理类型片一直是国产电影的一个弱项,除了各种外部原因外,看惯了国外各种烧脑神片的影迷对影片的高要求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这部号称国产《东方列车谋杀案》的片子,更像是一段介绍陈年往事的ppt。
从最一开始就通过一名嫌疑犯道出几名乘客的关联,这样的设置严重弱化了悬疑感。
分为3部的影片一直没有分清“十年前女童冤死案”和“当下列车凶杀案”的叙述重点,把一个追凶过程讲成了忆往事。
粗糙的制作和业余的表演让影片充满了低劣感!
3分!
ps:唯有保护儿童的主题能算得上优点吧!
上一集后半部分,随着调查的层层深入,乘客中的一名护工阿姨进入了乘警何赫的视野。
她号称自己用注射器将相关药物注射进矿泉水瓶,造成了老赵的死亡。
好多人都跟我一样对这个“秋红”感到很迷茫,她不仅前后的供词相互矛盾,而且对杀人过程的讲述也很含糊。
警察怎么能这么轻易相信她呢?
果不其然,何赫敏锐地发现护工只是为了顶罪,真凶另有其人,而护工阿姨的真实身份,竟然是十年前意外死亡少女的母亲。
作为与死亡少女有着最亲血缘关系的母亲,不是她手刃老赵,还会有谁?
其他乘客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去?
他们和徐囡囡当年的联系又是什么?
看完第一集,我和其他许多影迷一样不断想着这些问题,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终于等到了今天15号,第二集更新了!!!
等了好久的眼镜女终于出现了。
在这一集里,乘警何赫把矛头指向了之前走了的眼镜女,和穿黑衬衫的眼镜男。
眼镜女好像是法医,她演得角色看起来有点尖酸刻薄,冷冷的,总是喜欢时不时推一下眼镜,再缓缓地呼出一口气,讲她的台词。
这个角色演得很社会化,就像一个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打滚很多年的职场老油条。
说她在十年前的案件里干干净净我是一点也不相信的。
果然不出我所料,她也是个“坏人”!
十年前她是徐囡囡尸检的法医,当时的吴主任数次打电话给她,都被她给挂了,她毅然决然地坚持在报告中指出小女孩的阴道撕裂伤。
看到这里我整个人都燃起来了,心里想小姐姐好样的,真酷,果然是有职业道德的好人啊!
谁知道下一个镜头,吴主任塞给她一沓钱,告诉她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女孩的名誉,不要将女孩死前被性侵的事实写在尸检报告里。
眼镜女抿了抿嘴,似乎纠结了一下,就听信了吴主任的话,照做了。
可能不少人都觉得,眼镜女是因为不想让徐囡囡死后被人诋毁才删除那句话的。
毕竟她应该还有为人的基本道德,和身为法医的职业素养。
看到这里我就想问,难道真的不是因为钱吗?!!
主创为了使这个角色不那么让人讨厌,还特地设置了“不想徐囡囡遭受诋毁”这个缘由,使眼睛女变得不那么可恨。
可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会做这样事情的人,都是为了钱啊。
不可否认的是,眼镜女的内心,还是有良知和不忍的。
从她后悔地供述自己犯下的过错时,就能看出来。
真正刻薄的人,在说出自己当年做过的事情时,都是毫无悔意而心不在焉的,他们甚至可能都不记得了。
而眼镜女记得每一个细节,她的每一句话中,都透露着后悔和不忍,并且全程紧锁眉头,眼含泪水,表情严肃又内疚,让人无法恨起来。
她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处在灰色地带的普通人。
补充一句,小姐姐短发制服敲好看敲有气质!!
bug略多
有点啰嗦
又烂!
一口气看完,评论见第三部。
电影以悬疑为形式,聚焦儿童性侵、校园霸凌、家庭暴力等社会现象塑造了各个不同人物的前史。这是一群生活被撕碎的人,通过撕碎他人的生活去品尝忏悔与重建的过程。看的过程中,你会觉得如此可恶不可饶恕,却又那般鲜活感同身受。电影对人性的丑陋刻画入木三分很真实,社会热点议题折射出的现实引人深思
有点拖沓
一直按着del,却是不停向前删,看的好难受……硬卧没有门,教导主任和前法医隔窗说话全车的人都能听见啊……硬伤不是没有,但故事还是让人感慨颇多,当时死了一个孩子,当时死去的何止一个孩子……
觉得感觉还缺少点什么
题材很沉重…
竟然是讲儿童性侵 校园暴力的,加一星
感觉差点意思啊
作为小成本影片,剧情设计上确实超过了一些所谓的大片,虽然仍存在一些为人诟病的无用剧情,但整体上仍旧能够抓住观影人的眼球,一直看下去
终于明白腾讯为什么推荐这么狠了,片子可以说是良心作品,有不少小瑕疵,但是故事音乐还有演员演技都在线
在马寨看馍店的时候无聊,几次打开却都看不下去,这对喜欢悬疑推理的我来说真的罕见,推理混乱,节奏也不紧凑。
支持一下吧,质感欠缺,诚意还是有的
20180530 看的出一直在模仿 网剧里还能看的 导演看成冯小刚
超级烂片。
还有“吐真剂”这个设定,根本站不住脚,这种东西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你当CIA,FBI全都是不要技术含量的?分明火车到站检查一下购票记录,然后坐在一起检查随身物品,检查车厢就可以知道凶手是谁了,非要嫌犯到处乱跑,各种销毁证据就开心了。这些人怎么被骗上来的,位置为什么都挤在一起也站不住脚。
真是服气了,去掉阿婆的外皮后第二部结构烂得一塌糊涂,警官破案全靠诈,问题是还真的所有人都被诈出来了,编剧脑子正常些好吗,当年的事已经没有证据了,正常人哪个会主动抖出自己当年做的坏事,何况还是对着一个没什么职权的乘警?既然主题是悬疑破案那就老老实实讲故事,不要编的像玩游戏一样
一直有给男乘务员镜头,但是好像与他又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