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浪费时间看了这部电影,槽点无数,演技浮夸,剧情之间毫无逻辑可言,大反派毫无动机可言,那么疯狂报复,我还以为他弟弟被刘德华杀了呢,要说为了救他弟弟,关键根本不顾他弟弟的死活,要带走他,带走就带走呗,也知道在前面保护他弟弟撤退,一个劲和刘德华枪战,搞得他弟弟被当成活靶子,wtf,刘德华女朋友看短信,那个时候你知道刘德华死了?
哭成那样,那么大一只雇佣军+枪械+1500公斤的炸药,你们是怎么入的境,还有直升飞机接人,没有航空管制吗,真当中国领空是菜市场啊,最后棺材上盖的港旗,不见五星红旗,真当香港是1997以前啊,再说了,就算发生了这种规模的绑架,驻港部队哪去了,真当自己是中央不存在啊,还有那个商会老板到底图什么啊,帮着反派,最后多给了10亿还被炸死了,既然反派能轻轻松松的到处放炸弹,到处绑架人,炸死人,那干嘛冒那么大风险找雇佣兵,还带那么多炸药进香港啊,随便绑个有钱人勒索不是更轻松来钱,还刘德华演的什么拆弹专家,帮女朋友丢炸弹的时候,要不你自己把手榴弹捏过来,要不丢手榴弹的时候做好跑步准备,你们两个居然正对着沙包坑,扔下转个身再跑,是为了装逼吗,背对着沙包坑,扔完就跑,这不是常识吗,抱歉我真的是无法理解 现场有炸弹,为了突出刘德华在最后一秒拆弹,好死不死,在现场不远处混进几个二逼青年,等清理完他们再拆,你们想表达什么,人文关怀,不放弃任何一个人,摆脱,不是你们自己把情况说得很糟糕吗?
炸弹周围都是高楼一旦爆炸不堪设想,然后这个时候你告诉我,停下来拆弹,等我先把熊孩子请走,你逗我呢?
整个电影有一个智商在线演技在线的吗?
港片乙烷……
真的,看完影片后,真的感觉对现实社会的无力感。
原来经典港片中的无所不能的神探们,一下子都有了血有了肉,有了软肋,有了无助。
其实还是不太喜欢这种无力的感觉。
感觉好象恶势力最后胜利了一样,让人有种郁闷的气息吐不出来,憋得慌的感觉。
说是拆弹专家,感觉有些讽刺。
其实影片真的感觉很一般,出场我就有点蒙,以为刘是坏人,后来才知道是卧底,但是每次的拆弹感觉像是在赌博,那还是拆弹专家吗。
坏人各种挑衅香港特警,夸大坏人的优势,显得香港警察是很无能的样子,感觉好象猫和老鼠的游戏,而猫呢,一直在逗着老鼠玩儿。
《拆弹专家》,光看电影名字,许多人第一时间估计是联想到另一部知名好莱坞大片——卡梅隆前妻拍摄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
一个拆弹部队,一个拆弹专家,光从名字已能看出两者格局的高下。
拆弹部队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伊拉克战场,探讨的是战争、人性等全人类层面的东西。
而本片拆弹专家的背景则设置在一个小小的城市,讨论的是市民安全、个人职责与牺牲层面的东西。
格局和立意高度不一样,拆弹专家自是没办法跟著名的拆弹部队比。
然而,人类需要大格局、深层次的反思,但同时,也需要小市井、浅道理的领悟。
或许是有限的地域范围及局促的城市环境,影响了香港人的思维方式,我们能看到,香港片最擅长在有限的格局下将某一方面的东西做到最精、最深……本片导演是拍惯了B级片的邱礼涛,首次拍这种大投资的商业电影明显并没有让他感到手足无措,他最知道怎么在有限的空间和思想格局下爆发出最大的能量,最知道将钱用在何处、将镜头对准何处才能完整而精确地表达其作品意图。
他实打实地建造了一个1:1红磡隧道,1点几亿元的投资大概90%都烧在了这里吧?
因此即便不借用原景,也做到了效果的真实与逼真。
电影一上来就是抓人心弦的劫金库戏码,紧接着火爆的追车戏、爆炸戏将观众狠狠地按在了影院座椅上。
但很快适可而止,开始了一段舒缓轻松的文戏。
华仔上课变身段子手,幽默风趣却又专业精英范,章在山这个角色变得更加丰满迷人。
接着牵手知性美的小宋佳,谈了场言简意赅的恋爱。
有人说这是一部男人戏,男主与小宋佳的爱情戏显得多余。
我却不以为然。
再火爆刚烈、荷尔蒙飙升的直男电影,都需要几幕沉静柔情来进行调和。
否则120分钟全程肾上腺素狂飙,只会令观众感到疲乏单调。
这种文武戏穿插、快慢节奏交替的处理方式,正体现了导演在节奏上的把握与考量。
实际上,本片关于爱情戏的部分只有寥寥几个镜头,所有关于谈情说爱的台词都足够隐晦、克制。
在我看来,除了后半段小宋佳被绑两人携手排除手雷危险那段显得有些冗余,导演对于这种男人戏中的绿叶(柔情戏)已经处理得非常简洁干净不拖泥带水了。
除了节奏把握的出色,导演将一部偏门警匪片拍出了一丝战争片的悲壮意味,这也是相当具有想象力的。
本片名为拆弹专家,当大家都在以为后半段将在“剪红线还是剪黄线”以及定时炸弹的倒数计时中渡过时,导演却创新性地将隧道变成了一个小型战场,将汽车连成了战壕,警与匪成了战场上的敌我双方,飞虎队从天而降,双方猛烈交火,顿时间枪声大作、子弹如雨,机枪火舌狂乱交织,场面一下子令人血脉贲张了起来!
不似惯常拆弹情节的处理套路,没有将时间过多地浪费在剪哪条线的纠结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更吸引观众的警匪团战过程上。
无论是被绑了炸弹即将被炸得粉碎的小警察高喊着“我是警察,我的职责就是远离车群、远离人群,确保将伤亡降到最低!
”;还是刘德华饰演的章在山拖着被子弹打穿的腿逆向穿越奔逃的人群,向那辆载有500公斤炸药的车跑去……两处意料之外的设置,不仅带出本片主题“公职人员在维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时所展现的勇气与牺牲”,更带出了一抹战争片才有的悲壮与厚重。
从这部电影里,我能看到曾经辉煌一时的港式警匪片的特点,也能看到现如今已式微的港式警匪片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努力。
因此即便后半段过于一波三折的设置令人感到有点多余和不满,但我仍旧愿意呼吁大家走进影院去支持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dianyingnjxs”欢迎关注…………
故事是最大的硬伤。
如果说他是警匪片呢,警察和匪徒斗智斗勇的情节太粗糙,刘德华演的拆弹人,作为一个警局的小领导,没有上级的压力,感情轻松达成,没有生活的压力。
唯一要做的就是对付匪徒的报复。
对付匪徒就更简单了,匪徒让干嘛就干嘛。
最后再大无畏的牺牲就可以了。
如果说它是动作片,除了汽车追逐和爆炸,其他真的没有吸引力。
枪战就是噼噼啪啪的乱打,子弹飞来飞去。
一群人跑来跑去。
这样的剧,实在太平庸。
没有突出点是它最大的问题。
有几处情节点是我个人觉得可以做文章的地方。
一是刘德华了解匪徒,熟悉自己的老对手,那么他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正好是和警局领导的判断是相反的。
正如匪徒的弟弟遭遇车祸,刘德华想要送去医院,救人要紧,领导让拉到隧道,也是救人要紧。
这种冲突如果能深化将更有意思。
特别是警局老大想强攻,这种方法是否和刘德华想得一致?
会不会有摩擦?!
二是刘德华女朋友的角色,要么更加弱化,变成家庭的一个符号,要么加强,成为刘德华人生阻碍或者目标的一部分。
当早上醒来,女朋友想分手,这种矛盾的化解就是一个点。
想吐槽的情节有。
一,匪徒弟弟的转变太缺少铺垫了。
二,刘德华得爱情是在无聊。
三,刘德华演得角色到底是个什么身份?
最后拆弹感觉可以控制整个警局,领导呢?
定位不够准确。
警匪为什么让老板转账十个亿后把老板炸死了。
全转到账户上炸死不行吗??
老板的死设计的太没意思了。
只能看出匪徒的无脑。
最后想说,不像动作片,不像文艺片,不像警匪片。
没有精彩的画面和节奏,没有探讨,没有故事的可思考性。
只能差评。
先从整体剧情说吧,可以说毫无新意…先安排几个小事件引出主人公,然后一个大事件出来,基本上是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类型,没有任何创新、反转等等。
当然普通的剧情如果逻辑严密,把故事讲好也会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可是… 再说感情线,完全不知道安排一条感情线用意何在,感觉和电影是全然独立的。
在酒吧一见钟情,然后也没什么描述,就一年后同居了,然后又分手了…两人情感的变化完全没有刻画出来,也对剧情完全没有作用,即使全部去掉也一点儿都不会有影响。
来说一些还记得住的细节。
开头抢银行,三个劫匪就那么直直的冲进去了,一片一片的安保人员,一点儿伤害都没打出来就全躺了…都是临时工吗…金库的大铁门,既然两个小炸弹就能把锁炸断还弄那么厚个门干嘛…看着有安全感?
劫匪逃跑路上,门口拦车器升起来了,结果车就那么飞过去了…飞过去了…好吧,有了那个大铁门在前面,这个豆腐渣工程也不算啥,这个银行估计都是偷工减料建的吧233,不抢你抢谁。
逃跑路上记得还有一个汽车炸弹放在隧道上面,一炸竟然把路炸塌了??
这个…也是豆腐渣工程吧,看来香港基建部门贪腐很严重啊hhh绑架女友那段。
劫匪头子之前炸死那个年轻警察的时候,说要让华仔体验眼睁睁的看着却无能为力的感觉,那绑个炸弹在女友身上不是比炸死跟他没关系的小警察更能让他难受?
绑来就放个实际上没什么危险性的手榴弹,逗华仔玩儿呢吗?
…隧道突击战,前面一直在说不能强攻,人质最重要。
到最后去tm的人质吧,兄弟们跟我冲233然而一强攻还真相当顺利啊,劫匪那么多炸弹也不在门口的车上绑一绑什么的,直接落花流水了。
就这水平,第一天强攻估计一个人质都不会死了。
而且劫匪被打的一路崩盘的时候,竟然不随手杀几个人质或者抓到身边挟持要求谈判什么的,还真挺心善的劫匪的撤退途径竟然是坐直升机…不知道那两架直升机能坐几个人,剩下的人就乖乖束手就擒了呗…看他们准备上飞机的时候好像也没打算带人质,飞起来就给你打下来信不信233劫匪头子的起爆器只有开始和停止两个按键,你做炸弹的时候就不能安个立即引爆的键以防万一?
这个如果技术上做不到欢迎专业人士补充。
最后拆弹,那么复杂的大炸弹,竟然只在于两条线的判断…之前小警察身上绑那个还要16种组合呢…我发现劫匪真的是心善啊,压根就没想炸隧道吧?
hhh而且,既然只是剪两条线的问题,搞个机器人来剪不就可以了,非要两个人去剪吗?
之前拆个小炸弹还要先派个机器人弄半天,拆大炸弹倒是不用了,这EOD也是神奇还有一点,香港EOD好像只有华仔一个会拆弹的,大小炸弹全是一个人上啊233华仔卧底那段儿不知道该派谁处理炸弹了hhh片中还有很多铺垫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华仔喝咖啡的镜头给了很多次,我以为会有什么作用,结果只是想表现华仔喜欢喝咖啡?
还有救完女友从女友家出来,电梯里那个黄毛,是走错片场了吗233后来完全没再提过。
送弟弟路上的车祸,竟然就是单纯的酒驾…这运气也是没谁了…劫匪头子搞这么大个事情就为了救弟弟,结果弟弟宁可坐牢也不愿意见哥哥233香港监狱真的有一套哦,这思想教育做的,可以在世界范围推广一下了…哥哥趁十几亿的人,送弟弟个手表还要从别人那儿抢个二手的…能不能有点儿诚意嘛… 总之,我个人是认为这部片真的属于烂片之流了…不知道之前为什么评分会那么高,现在6分多还比较客观。
个人认为一部好电影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至少一个:让人由衷发笑,感人至深或者发人深思。
这部片可以说一点也没有做到,华仔接点儿好片吧…
片子非常棒,某人看完后竟然哭了,哭得衣服都湿了。
其实我也挺想哭的,但是看到某人哭就把我的眼泪给吓回去了。。。
(捂脸)毕竟一直到最后一秒我还在妄想男主角一定不会死,一定会活着回来,大结局一定是男主角迎娶女主角的美好画面,可是这次编剧却坚持没有给我们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最后的最后,镜头从宋佳怀里的照片,转到紫荆花旗掩盖的棺木,透过棺木看到里面仅仅放着的那套警服。。。
果然,一整吨炸药完全不是开玩笑,燃魂的热血英雄最终尸骨无存。
片中的第一个泪点当然是小警察赴死。
某人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章sir要给他做那么久的心理建设,一遍又一遍地怒吼,要求他复述自己的要求:我是警察!
我要远离人群!
远离车群!
这样才能将伤亡降低到最小!!!
某人觉得这是影片在故意煽情,但其实我觉得特别真实,因为小警察在背着炸药包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崩溃了,语无伦次地询问能否拆除,手忙脚乱地阻止剪线,战战兢兢地告诫自己是个差人,惊慌失措地面对死亡。。。
(这一段小警察演得特别好)毕竟还是个孩子,你怎么能保证他在最后一刻不会失去理智呢?
大道理都会说,可是放在自己身上却不见得能够办到。
所以章sir死撑到最后一秒,也陪伴他到最后一秒,更是坚守到最后一秒,提醒着他作为警察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小警察最后的表现已经是非常之好了,毕竟拆过这么多的炸弹,章sir这样的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而小警察不过是个入职不久的督察罢了。。。
只可怜章sir的女朋友,刚走出深渊,就又落入黑夜。。。
以及小警察的爸爸摸了很多次手腕上的表,我一直以为他会有什么戏份是去冒死抢回儿子送的最后这件礼物,但是一直等到片子结局都没出现这一幕,感觉很遗憾但又那么真实。。。
毕竟生活不是戏剧,没有那么多奋不顾身为了重要的人冲出去搏命又能将事态反转,其实小警察的爸爸和小警察一样,都是尽力将伤亡减小到最少的人。。。
其实我对拆弹这件事还是不太懂,就像章sir说的,干这行其实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剪红线还是黄线全靠蒙,每一次都是拿命去赌,以命换命。。。
还有一个让人惊讶的点是接待大陆团的导游,职业素养非常之高,简直超出你的想象。
从一开始他十分卖力地向游客宣传自己不是购物团,到提醒游客吃药,再到堵车时借机介绍香港的几条过海隧道。。。
如果说这些都是常规的导游素养,那么当后面灾难发生时,慌乱的游客跳车被匪徒抓住,他奋不顾身地冲下来保护游客,回到车上后一直安抚游客情绪,甚至匪徒遣散人质时选中了他,还主动提出换其他人,自己留下继续照顾乘客。。。
某人笑说大概是想挽回前段时间香港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吧,不过电影里的这种职业素养,现实中的导游们真的做得到吗。。。
不过我特别想吐槽的是,在香港人眼里的内地游客,穿着打扮和气质还是那么土。。。
但是为了讨好内地,又特地给了一个内地女游客超长的戏份——被匪徒用枪指着脑袋长达近十分钟,却临危不惧,大概是想凸显内地人视死如归的气质?
而且这位女游客的发型还挺像刘胡兰的。。。
该片全程笼罩在紧张而刺激的气氛当中,其中的各飙车和枪战场景都非常壮观,无数的拆弹场景足以表现出当时的情况是相当危急的,也有港片一贯的犯罪动作片的风格。
在观影时时刻为被挟持的人质,以及英勇献身去拆毁炸弹的拆弹专家们的性命捏一把汗。
华仔作为实力派演员,对一名拆弹专家的诠释是相当饱满的,令人赞叹和敬佩。
姜武也把一位反派形象演绎得非常出彩,将一股恶狠劲时时刻刻书写在脸上。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电影都是显示生活的的写照,但不是现实生活的实况,即便是奥斯卡获奖影片《拆弹部队》在专业人士眼里也都有槽点(虽然豆友们还有人质疑我的评论)。
影片整体基调不错,虽有槽点也有泪点,华仔面对没法拆除的爆炸物放弃警队同事的生命转身跑开的瞬间让我感触很深,虽然这样反英雄主义的桥段,但真实的很。
下面我就逐一吐槽,还原一个真实的拆弹专家——1、华仔广场排爆,穿排爆服用无线对讲机通信,正常情况是没办法无线通讯,只能用有线通讯(排爆服都有配套),因为排爆现场是要架设全频段干扰仪的,目的是在周围一定范围内防止遥控引爆,同理最后反派老大姜武要用遥控引爆器来威胁警方,也是不会成立的。
2、广场的匿名定时爆炸物处理,竟然是俩警察抱着开车拉走,导演不知道有种东西叫防爆罐,防爆毯,这两样东西在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和大型公共场所都有,大家平时可以留意一下。
如果是没有判明是否能移动,先用防爆毯支撑覆盖爆炸物,可以移动的直接放到防爆罐内,当然特大当量的炸药不能放(防爆罐有标明抗爆当量)。
明白这个,在看华仔女友的手雷处理怎么会再现垒个沙包圈?
3、电影中的排爆永远是选择红线还是蓝线,这就和警匪片里每次都是有打不完的子弹一样老套(连发射击打完30发的弹夹也就打2、3秒)。
现实排爆中绝对没有剪线的动作,如果起爆装置内加装继电器防剪线设计,无论剪哪个线都会爆,非制式爆炸物一般会用专门仪器发出的高压水流摧毁起爆装置,这样没静电。
现实生活中排爆手用手工拆除爆炸物是十分少见的,尽管这样不符合电影主角的高大全形象,能摧毁不拆除,毕竟人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
4、主排爆手也就是人们所谓的拆弹专家,是一种比熊猫还稀少的物种,全国每个省都没多少个,片子里可能香港也就华仔这么一个吧。
竟然让拆弹专家做卧底,这也太扯了,先不说术业有专攻卧底并不是谁都能做好的,排爆手这岗位能随便有人代替?!
5、反派老大姜武一直和控制西隧道的老总合谋控制股价,俩人一直通电话,当香港警方全是傻逼啊,这都监听不到,还不逮捕老总?!
6、片子里的枪战情节了,我都懒得吐槽了,抢劫金库,强攻隧道的桥段等等,大家自行补脑……
在看完预告片的时候,我很愤慨,豆瓣怎么才6.5什么鬼,年度最佳港片气质电影,年度第一爆破电影,就这么被水了。
看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分是给高了。
演员的表演是没有问题的,白瞎了这一大帮捧场的50岁大叔和女神宋佳。
故事由引子卧底故事带出。
是不是有种how old are you的感觉,没错又是卧底,是不是所有的警察种类都得来一遍卧底才开心。
十多分钟引子故事结束,进入平静的开启阶段,让我们了解这是拆弹警察的故事,是很危险的,感觉警察也是人。
三分之一处,b故事展开,女神出现了。
礼炮庆贺,终于有能激起观影兴趣的元素了。
姜武可以挥着枪出来绑架了。
感觉故事要往高潮推进了,太兴奋了,有木有。
然后华仔很平静的进去挨了顿打,按警匪片剧作模式的话,接下来应该是华仔解扣的时候了,快到高潮了有木有。
木有!
你想多了,挨打就挨打了,大不了我再死一个警察,年轻警察慷慨激昂负死。
说到这里,又想吐槽一下,“我是警察,远离群众。
”卧槽,这台词是谁想的。
和我党对着干啊。
既然a故事推不动了,感觉b故事该发挥威力了,然后就是华仔教女神如何抛弹。
有没搞错,本应该放在二分之一处的剧情放到三分之二处,是不是不知道节奏是怎么被带死的。
气愤啊,却发现本来在加快交集程度的a.b故事又开始各玩各的了,are you kidding ,期待已久的高潮来了,终于要来了,可以屏住呼吸了,然后反派很顺利的失败了,一声爆炸后华仔挂了。
然后呢,高潮呢。
说真的我以为俩人手机互发短信后是为了最终没炸死,得到圆满的b故事结局做铺垫了,没想到就这么一个简单朴素主旋律且唯一的悬念都没留。
就到结局了,what?
怎么就结局了,就炸了几下就完了,剧情呢,卧槽,一直停在第二幕中段,连口气都续不上。
警匪三个回合,草草了事。
你也太平了点了吧。
好歹警匪片啊,稍微有点悬念啊,兄弟情啊,忠孝不能两全啊什么的啊。
你的这是什么啊,爱情,工作不能两全?
不懂啊。
再说一句演员演的不错,但是你来说说,除了姜文,刘德华。
哪个不是脸谱,符号,如果是这样干嘛弄这么多场戏啊,没有一丝的推动作用。
你直接去开三场枪战戏不就好了,两星给女神男神,求邱礼涛别再自己做编剧了。
两个小时简直是煎熬啊。
1.哪有在现场抓人时候暴露卧底身份的做法的呢?
而且还是警察同事,这点儿规程和道理不懂吗?
现场曝光,然后还媒体曝光,生怕章在山死不了吗?
他们都傻,章在山你自己还不为自己考虑吗?
那么高调的曝光,还去酒吧?
知道洪继鹏回来了还不注意保护家人和自身安全?
2.洪继鹏想杀章在山完全可以在广场那次就动手,何必非要等红遂的时候呢?
3.杀章在山真的很简单,因为全港好像就两个拆弹专家,一个是章在山,一个就是二号阿斌。
红遂这么大的案子,还要等腿部受伤的章在山跑到另一面去拆弹?
所以说全港就两个拆弹专家啊。
话说章在山跑得真快。
4.章在山居然莫名其妙在酒吧喜欢上了宋佳饰演的刚离婚的、喝醉闹到警局的李家雯,然后开车时候就表白,李家雯的台词表明她明显就是一个空虚寂寞的待睡少妇,没看出外表美,也没看出心灵美,章在山居然就能马上出手,也不是一般饥渴啊。
之后,俩人又莫名其妙的在厨房三言两语就分手。
再之后俩人又藕断丝连、大搞暧昧。
红磡那边都那样了,救下了李家雯后应该马上赶回红磡,却还有时间去李家雯那里看她,等她醒再抱抱亲亲。
感情线的处理对人物和警察的正面形象塑造完全是拖后腿。
5.洪继标入狱后改邪归正还信了教,这就够扯了,去的路上遇上醉驾车祸,更扯了,最扯的是,大老远拉过去了,这个角色居然就是为了向大家诠释“躺枪死”的。
6.找姜武来,虽然很不适合,但是我忍了。
可是,能不能让他好好说话,装老大和狠毒并不是靠声音的好吗?
而且他一点儿都不狠,刚进隧道,倒是对人开枪啊,拿枪冲顶棚开枪什么意思,总共没杀几个人质,作为坏人,太不敬业了。
他的声音真的太出戏了。
7.浑身被绑满炸药的那个小警察,一开始说自己受过专业训练,爸爸也是警察,从小就教他什么的,结果没几句就慌得一B,章在山刚要给他剪线,居然还把住拆弹专家的手,我都看笑了,人性就是这么表现的?
章在山告诉小警察要记住警察的责任,要远离车群人群什么的,这都对,很好,问题是,为什么非要小警察大声喊出来,还要喊好几遍,这么刻意和高调就不美了。
8.开始不让强攻,怕人质伤亡,后来强攻,为什么就不怕人质伤亡了呢?
而且后面警察的劣势比刚开始还大。
后面部分匪徒已经混在被释放的人群中,劫持了运送人质的巴士,还去劫持了西遂的最大股东万众的主席。
这个强攻的逻辑和时机是导演需要,而不是用正常思维可以理解的。
9.章在山后面找红遂工程师问如果只引爆500公斤C4隧道会不会有事,我晕啊,首先,一个结构工程师怎么知道500公斤C4爆炸威力到底多大呢,其次,一共就两车炸药,炸一车的概率高达50%,那个时候你还问个屁啊,就算工程师告诉章在山只要引爆500公斤C4炸药隧道会塌方,难道章在山当时就能有办法保证肯定一车不炸吗?
所以有那个功夫干你的活得了,问结构工程师那个问题都等于浪费时间,而且还给工程师挖坑,万一隧道有个好歹,这工程师也得吃锅烙啊。
10.这么大的解救行动,居然没有看到狙击手,狙击手有很大作用的。
除了突兀的為了完成合拍片指標而增設的感情線,整體節奏非常俐落,劇情邏輯也很順暢,難能可貴是真正體現了警察作為人的真實,動作戲的場面和設計感略有不足。看到劉特首在屏幕上活蹦亂跳十分感動,但是最後眼淚給了蔡瀚億,戲不多,但不愧曾經的最佳新人獎。
全程只有姜武的破音最让我沉醉……这种最有看头的反派为毛要找姜武这种毫无邪典气质的五大三粗的糙老爷们演啊喂_(:3J∠)_
1刘德华为啥爱上宋佳?2弟弟为啥突然变成好人?3拆弹专家最后全拆不了是几个意思?
感动多过于电影的其他方面,所有的不足都可以被忽略
刘德华真的就是香港电影的Superman 影片的整体节奏感还是挺强的 文戏少了很多 就连刘德华和小宋佳的感情戏也只是穿插其中 没有占用太多的时间 结局是可以被人接受的 香港电影警匪片从枪林弹雨中主角永远不会受伤到现在的《拆弹专家》主角在最后光荣牺牲 更加贴合了现实 也让那些超级英雄更加的有血有肉
以前刘青云和黄秋生的那部拆弹专家比较好看!这部看的我昏昏欲睡~什么玩意!刘德华那么大年纪了不缺钱不缺名的情况下拍片挑一下行不行啊!
啊槽点太多,主角都很尴尬,配角反而恰如其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找部电影看,然后就看到拆弹专家2的预告,一星给烧钱的特效,一星给牺牲的小督察
悍匪挑战二五仔,信你不如信稣哥;警察的职责,血肉横飞断臂插胸,红磡隧道大战争。台词生硬过头,家常段落烂出渣;但简单粗暴瞎胡来,尽皆过火,爆得彻底,也可谓老港片精神回魂,还是蛮痛快的哈
落入俗套,配音和人物关系是硬伤~刘天王的演技还是很用力~
反派的意图莫名其妙
媒体提前点映。有个五分钟戏份的小警察,非常赞,不知道演员是谁。but并不是很明白为啥让拆弹专家去做卧底。
邱礼涛硬气
虽然卖表卖的太明显,但电影本身不错(接近寒战),若意识形态解读则堪称神作。炸毁交通/经济枢纽以影响股市的高潮部分可以作政治经济阐释,而最后结尾只能选红不能选黄则是更直白的政治表达,不需阐释。
期待值最低,反有惊喜,邱礼涛的主旋律题材爆了一回。乍看香港“唯一的”拆弹专家很不专家,但在最后一秒营救与主角光环上实现了难得的反类型。红隧枪战够凶残,哪怕刘德华与姜武构成了撕逼的疯狂,紧张感仍旧密集。粗浅感情戏很多余,而蔡瀚亿那段毁了当下情绪,不知是否配音问题。三星半。
制作、创意都有诚意,腾讯视频上看的粤语版
看完全片觉得最耐炸的是立白的广告牌 在隧道口被炸的稀碎的时候 广告牌依然坚挺 但我还是喜欢用威露士洗衣液 靴靴
看过却想不起来的给不了高分
一瞬间的失真就没有念头了
感情戏是败笔,场面比风暴要大,但其实路子差不多,只是这里面死了不少正面人物,连主角都没有光环,刘德华拆炸弹跑掉了,说明类型片邱礼涛拍起来还是有想法。这样的类型片不是烂片,虽然全程没逻辑可言。还有就是,海报真是丑爆了
感觉自己看了一部无脑的《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炸弹你好,炸弹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