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二十四城记

二十四城记,24城记,二十四城故事,24 City

主演:吕丽萍,陈冲,赵涛,陈建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语言:汉语普通话,四川话,上海话,东北话年份:2008

《二十四城记》剧照

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2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3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4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5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6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3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4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5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6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7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8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19二十四城记 剧照 NO.20

《二十四城记》剧情介绍

二十四城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经的繁华荣耀,随着时光流转与时代变迁渐渐褪去耀眼的光环,留下的则是无尽的落寞与慨叹。420厂(成华集团),一座从东北迁至四川的飞机军工厂,在特殊的年代里它曾是无数人羡慕与自豪的所在,然而和平的气息和体制改革却将它的光鲜逐渐销蚀。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它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转型的阵痛,而今旧厂址易作他主,一片现代化的楼宇将拔地而起。 大丽(吕丽萍 饰)、小花(陈冲 饰)、娜娜(赵涛)以及众多新老员工见证了厂区几十年的变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万千唏嘘连同那旧日回忆随风飘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落泪成金巴依尔的春节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噬魂师NOT!盖世英雄方世玉罪恶王冠真实身份快乐之后卷烟纸毕有财无主之城大力出奇迹走出阴霾寄养家庭第四季杜拉拉追婚记黄金七令之罗刹风云亲吻地面血宝藏第一季庆余年第二季我是刑警法医朝颜2025新春特别篇二十不惑2赴刃行走的正义幸福谷第一季小鱼历险记特种部队的崛起点金者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八脚怪

《二十四城记》长篇影评

 1 ) 僅你消逝的一面

過去是一個倉庫,滿載著便以取用和裝配的零部件。

是詹明信還是誰說過這樣一個意思。

我的過去一片朦朧。

這是王小波從莫迪阿諾那裡借來贈給了小說人物王二的句子。

《二十四城記》,如同滿是零部件的造飛機工厰。

走出影院二十四小時後,印象借助睡眠和現實時間而冷卻,那些在上個夜晚曡加成完整電影的零部件似乎已各自恢復其組成部分的角色,四散於頭腦信息倉庫的中心與角落。

“實”訪談、“虛”訪談、穿插於人物訪談之間的半定格影像、蓮花般漂浮於各段落之上的詩句、語句、表情、微小的動作、有人聲的配樂、無人聲的配樂。

另有在一切之上(或一切之下)被表述、等待被喚醒、或正在被創造的記憶,以及瑟縮銀幕數米以外座椅中、行走於暗街中、倚靠在酒館中那觀影者搖擺的自省。

是,電影觀感從來也是自省。

虛實各半的訪談既是結構方法,又是否定電影(紀錄片)作為純粹真實歷史經驗(它到底存在不存在?

)供給者的態度。

結構實驗明示著記錄者和記憶召喚者的難以自棄身份,同時暗示著來自於過去的420厰空曠車間業已演化成龐大容器,充滿著可供消費的想象。

九段訪談,由演員充任被訪者的虛構記錄輕鬆自若信息滿溢,相較之下,對原420廠工人的“實”訪談大部分時候充斥著攝影機逼視下的侷促、寡言、真偽難辨的微小肢體動作。

穿插在電影各個段落的單人、兩人、家庭人物畫面或許是一百多個素材訪談的副産品,或許是特意為之,但幾乎所有非訪談人物都在鏡頭前僵硬著,如同被定格的無表情靜物。

我無法確定導演意圖,但過去和從某個確定存在過的歷史時段走來並在此刻被呈現的人物,或者是被動的講述者,或者是雖然沉重但仍可操控的靜物。

他們在被記錄時刻的不安似乎意味著歷史始終是語焉不詳的碎片各自墜落,若要成篇成章,只能等待著來自經驗想象的表述如輕煙一般彌漫開來。

集體記憶由此有了被整合(或創造)的可能,但它難以避免地貫穿著特定歷史經驗的被動和想象編織人與記憶演繹者的主動。

電影的畫面令人焦躁,這樣的效果部分出現在影院時間,另一部分則發生在此刻對它們的零星回憶中。

電影開場由主席臺望下去整齊劃一的全厰大會會場讓我難以自禁地記起瑞芬舒丹1914年驚世駭俗紀錄片The Triumph of Mind和BBC講述朝鮮大型團體操的紀錄片A State of Mind。

大概是因為潛意識裡害怕追問自己的視點,這個令人不安的念頭轉瞬即逝。

對於臺下人而言,這顯然是一個結束意義遠遠超出(開發商)啓程意義的會議。

和如此尾音相對應的,是一度作為計劃經濟特有景觀的萬物俱全遍立全國龐大國有企業、資産和人力統一調配、大中專及高校畢業生全國範圍統一分配,以及由此被國家操控的個人與家庭命運。

有趣的是,《二十四城記》中的人物(訪談對象和攝影對象)被限制在另一種統一規劃中。

他們正面鏡頭,表情匱乏,個體對於歷史的反映竟如此地類同。

作為個人和家庭命運操控者的國家至今面貌模糊,我們不知道它是一個空洞卻必須服從的概念,人必須為自己的存在所尋找的基於土地的情感歸屬,一種建立在理想之上的日以繼夜的想象,還是別的什麼。

相對而言,要找到電影畫面、訪談形式、演員(職業演員和訪談對象)表情的操控力量來源則可能容易得多。

聲音。

聲音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常常猶如舞臺佈景,提示著觀衆電影所正摹擬的時代。

相較低溫的畫面,《二十四城記》的聲音更加豐厚,也更加溫暖。

同時,它們也是重要的懷舊元素。

宋衛東(陳建斌)聊著少年時代女友和八十年代日劇《血疑》,巡夜保安腳踏車行進中途響起葉倩文的粵語歌《淺醉一生》,小花(陳沖)踩著戲服下高跟鞋以黛玉手執花籃之姿婀娜卻一臉無謂地踏出越劇《葬花》戲文,冷硬而宏大的工業史突然在文化變遷和雜糅的聲音文化産品間變得溫情脈脈起來。

這或許也是《二十四城記》的矛盾所在,它無疑有著回溯歷史,至少是接近當代工業史的雄心,但到頭來卻是在歷史終結處被抽空了立足點的唏噓鄉愁。

最刻意的聲音或許是一首《國際歌》合唱。

坐在室內的合唱人群看來是工厰的退休工人文體活動團體,鏡頭掠過一張一張歌唱著的臉,歌聲整齊卻無力。

《國際歌》對歌唱者而言,似乎是被過濾了政治意義僅餘下學習練唱用途的尋常歌曲。

如此,我們確定那一整個曾經被《咱們工人有力量》無數次歌誦的高大偉岸工人階層並沒有掌控力量,他們是時代盛景追憶者但恐怕並不真正確定盛景是否當真存在過,有著堅信自己是工人孩子必成志業的後代但他們所能做的卻是不斷逃離與拋棄。

就連宋衛東(陳建斌)這樣正值四字頭的昔日國企子弟,他所能提供的竟也只是孩提時代企業子弟和地方孩子疆界衝突。

這些故事,也宛若盛景當年的傳奇,但卻也不無諷刺地對應著宋衛東們曾經捍衛的疆界終將在市場轉型中不復存在,而當年子弟們強行忽略地域概念的身份認同,也因此終將在他們脫離國企舊疆土回歸“地方”之後落空成虛軟乏力的懷舊。

或許是由于詩人編劇的介入,賈樟柯開始以詩句作為段落的隔斷,通告觀衆電影意圖傳達的訊息。

這讓人想起王家衛放置在《花樣年華》中的密匝文字。

在《二十四城記》的真實與虛構彼此越界之外,詩人(翟永明)跨了界,導演將媒介由畫面、聲音延展到文字,電影由此設了界。

盡管詩解從來是開放的,但詩句的運用似乎仍然意味著我們必須了解該如何去懂得所有已經抵達的訊息。

當文字現身於電影中,或許有著點睛之美,但也必須承擔起成為冗餘信息的風險。

《二十四城記》中的詩句所面臨的風險遠遠大於《三峽好人》的“菸、酒、糖、茶”。

We that have done and thought,That have thought and done,Must ramble, and thin outLike milk spilt on a stone. ‘Spilt Milk’, W. B. Yeats 作為觀衆,我們在銀幕上讀到的葉芝是翻譯成中文取為電影所用的葉芝。

恐怕如牛奶一般潑灑在石上並非我們曾做過的、想過的,而是曾經有所為、有所思的我們,必將面對風流雨散、疏離如葭菔的結局。

近兩小時的訪談,到頭來是被串聯組合的自傷身世。

整個玻璃工厰是一個巨大的眼珠,勞動是其中最黑的部分。

——《玻璃工厰》,歐陽江河 用於《二十四城記》時,“玻璃工厰”因地制宜改為“造飛機工厰”,於是,整個造飛機工厰是一個巨大的眼珠,勞動是其中最黑的部分,卻始終敵不過“他日葬儂知是誰”的黯然神傷。

直至,氤氳霧氣中我們讀到: 成都,僅你消失的一面,足以讓我榮耀一生 《二十四城記》近尾處四川詩人萬夏的詩句,它似乎曾經是“成都,僅你腐朽的一面,足以讓我榮耀一生”。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成都的鳥瞰城貌。

這句詩和這個畫面幾乎是朋友們在酒館裡爭論的導火索。

《二十四城記》是否關於成都?

如果是,成都是所指還是能指?

如果二者皆非,那麼《二十四城記》是關於什麼?

在恰逢“五 · 一二”地震之後的戛納影展,這或許並不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但是,“成都”是什麼?

是宋衛東們曾經與之衝突的非420廠疆界的“地方”?

是被挑選出來作為工業史題材載體的420廠變遷的地域載體?

是早於三峽移民、早於進城務工鄉村人口的老國企跨省遷徙人生最終賴以託付鄉愁的非鄉之鄉?

如此,榮耀否。

整部電影,我們聽到的都是聲音,但同時,被經濟體制和國家建設規劃南北一統的衆生命運必須啞言噤聲。

老國企人生似乎得到的關註最終不過是漫漶成足以令人問“偽”的懷舊,懷想之中,往事在一個曖昧不清的“成都”皆成榮耀。

但除了高高在上無形貌可以描述的操控者,從興建到消失,塵揚霧散父輩自榮光且綿延至我代,誰可確定。

僅你消逝的一面,或足以讓我負累一生。

 2 ) 三个关键词

工厂:《二十四城记》的故事发生地是成都420厂,老工厂的空间感,重型机械重量感,斑驳的历史感非常有特色点;420厂让我想起《三峡好人》中的那个被拆迁的化工厂还有王兵《铁西区》中的炼钢厂。

这些曾经的国有企业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无上荣光,有着感人肺腑的故事和记忆,《二十四城记》非常好的找到一个切入点,把历史和现实、光荣和凄凉的剖面呈现给观众,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

从农民到工人,从县城到工厂,贾樟柯的电影触角逐渐深入中国这个面庞上的皱纹深处,掬取隐藏着的尘埃和眼泪,让我们再次注视那些在身边走过的卑微的面孔,让我们再次被打动。

纪录:《二十四城记》是部纪录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尽管其中设置了几段演员表演的故事,但是这几段采用纪录片手法拍摄的,这几段故事有生活的原型,演员模拟原型搬演生活,尽管不是原型本人,但我以为这和原型自述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影片还是部不折不扣的纪录片。

其实对于《二十四城记》探询影片类型已经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他呈现了什么给大众。

广告:《二十四城记》在开拍之际就饱遭“为地产商拍广告”的非议,批评者众;这种批评一度影响了我对影片的期待,但是我相信只要是贾樟柯的电影再次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即使他是在拍一个广告电影。

事实上《二十四城记》确实不差,而且好的超过我的想象,所以我为贾樟柯欣喜。

不可否认《二十四城记》是个广告痕迹非常重的电影,但他竟然可以让你忽略片中如此重要的广告,按照工业术语这叫广告与艺术超完美的无缝焊接.

 3 ) 一枚城市记忆的琥珀

著名而倒霉的先锋艺术家谢小萌先生曾在《疯狂的石头》里说过,这个城市是母体,是子宫,而我们都是她的孩子。

我正在寻找一些人来展现这种母体的美。

我曾前后三次造访过成都,除了连天的阴雨之外,那真是个很让人着迷的城市。

(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到,几乎没有阳光灿烂的镜头)那个盆地城市的四周遍布着一些当年作为国家工业脊梁的大型国营工厂。

这其中有些工厂如今还欣欣向荣,但几乎已是凤毛麟角。

贾樟柯描写的420厂旧址所在地,如今是一个叫做二十四城的商业住宅区。

和住宅区的名字一样变得艺术感和诗性十足的,还有人们关于这个厂的点滴回忆。

这些回忆的蓝本,可能都是一些平常而流俗的故事——工作,回乡,下岗,再就业,经过了那个时代的人,每个人都可以说出很多这样稀松平常的往事,无非是感叹悲欢离合和个人的得失,然而在经过了贾樟柯一次发情般的怀旧,在那些八十年代的歌曲和外国性感诗句(比如叶芝的那句: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我在阳光下招摇我的枝叶和花朵/现在我可以枯萎成为真理)的包装和放大之后,猛地就被雕刻得感性而深刻。

贾樟柯故事仿佛一次时代的逆行,在过去的那个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岁月,没有人会像贾樟柯一样去发掘他们背后的故事。

所以,这样的述说的角度,轻而易举的便引起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鸣。

在大变革的时代,作为一种共性,人们对未来总是充满了迷茫,反而对过去有一种特殊的狂热。

《二十四城记》在我看来把这种狂热掩藏的很好,然而贾樟柯作为一个经历者,他的怀念不可能不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

贾樟柯是70年生人,这些曾经活跃在中国大地上的国营厂矿,应该是时刻伴随着他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的。

四二零厂到二十四城的变化,是当年无数国营企业辉煌的历史和没落的现在的一个标本般的转变经历,而其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的成都这个城市的变化,也是中国无数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留影。

可以说,即使没有完整的经历那样的时代,我的祖辈,父辈,甚至我们这一代中的很多人,脑子中都有一个“四二零”的影子和一个“二十四城”的现在。

在看的过程中,我甚至有一个想法,其实我们自己拿起DV,找到那些曾经的人,废弃的工厂,很多人都可能会拍出一部自己的“二十四城”。

贾樟柯的电影在这之前我只看过两部,一部《小武》,一部《三峡好人》。

作为贾樟柯电影中的精神,这部《二十四城》,也是继承了他电影里一贯的秉性,一如既往的深沉而欢乐难觅,并以小人物来反映时代的变化,只不过这部以口述方式占据了更大篇幅的纪传体回忆录,带着更加沧桑和写实主义的底色。

电影里记述了从四二零厂作为自己人生事业起点的老中青,甚至80后四代人的故事,记述了他的创立,崛起,辉煌以及没落,记述了工厂的,城市的甚至个人的变迁和离合。

这部电影的创作手法很像去年的那部《南京浩劫》,都是以电影演员扮演的方式来口述历史,然而很多人可能会不明白,这部为了纪录真实历史变迁的电影为什么要用一些著名电影演员来破坏这种本来很容易创造的真实感和严肃氛围,贾樟柯为什么又要放弃这种表现故事的主动权,而回到一个彻底的拍摄者的位置?

我想,这是因为导演贾樟柯并不在乎你认为那些人物和故事是否真实,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这样的题材,一定会让我们感动,并让我们不得不去相信。

这样艺术化的虚相,很容易的就勾起了你回忆的欲望,并投影到了现实。

贾樟柯,他只是打开了你回忆的闸门而已。

我想起了小学的时候,我们学的那篇著名的课文《琥珀》——“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电影是献给那些曾经活跃在中华大地各个城市的国有企业以及为了他们所奋斗过的人们的,它像是一枚记忆的琥珀,包裹并埋葬它的是时代,是社会的发展,是城市的变迁,是那些废弃的厂房,锈迹斑斑的机器,以及如今繁华的“二十四城”。

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36990820.html

 4 ) 二十四城记:一个厂,一座城,一个国

厂是420厂,城不是成都,国却是当下的中国。

一、言说贾樟柯无疑是十足自恋的,这里的自恋没有任何贬义,而是说他对自己的电影方式和自己的生命情有独钟。

《二十四城记》在贾樟柯的作品序列中处在一处转折点,贾樟柯用这部影片对此前的作品做了一次有趣的总结。

原谅我只能用“有趣”这个词,当然也可以说是奇妙的,因为这部片子在我的视野里,是中国电影序列里仅见的“仿纪录片”(Mock Documentary指用纪录片手法和表象拍摄的故事片。

当然“纪录片”这个词本身也是裂隙纵横,至少包含了三种以上的不同影片类型,此处从略)。

而这次影片又像一次长长的注目礼,对贾樟柯自己的电影作品,更是对中国当代史的后半段——于是我知道贾樟柯无论是从表达欲到叙事野心,都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部影片显然是过分表达的,因为“表达”或者“言说”甚至成了直接的表象和影片的主部。

此前我与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在大银幕上看纪录片(无论是哪种的纪录片)的经验——最多是在教室看过投影。

这一次我的震惊体验大概与超级写实主义的油画类似,影院的大银幕上访谈和“访谈”的单调构图对我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而贾樟柯的策略,或者说影片结构,则是“真假参半”,用访谈和记录引入规定情境,然后再用一样的手法——被放大的“言说”——来进行叙事。

试想倘若不是吕丽萍陈冲赵涛陈建斌,那么她(他)们的“扮演”行为是不是仍然能够被指认?

或者,那些“受访者”同样也是在“扮演”?

这里涉及到摄影机本身的权力问题,也就是说在摄影机下展示出来的是否还是“真实”,那么贾樟柯的回应则是两种——第一,有且只有言说,而言说的内容只好请观众“脑补”(脑内补完);第二,用职业演员的扮演在某种程度上提示这一“言说”的实质。

换言之,我们并无必要去追究那些事“是不是真实发生的”,当然可能有一个丢了孩子的母亲,在一本或者可能存在的《成发集团发展史》中有记载;或者也可能有一个酷似陈冲的上海姑娘——但是这些不是重要问题,重要问题在于这一切的呈现方式。

因为“言说”这一表象的存在,以及前30分钟的访谈和后75分钟的“访谈”具有了某种程度上的互文关系,有必要强调的是,“访谈”中的“故事”可能是特定场景下的故事,也可能是对生活的某种提炼。

实际上除了第一个访谈,此后的访谈都具备充分而完整的故事性,它们就是故事本身,由此也再次对故事进行了自指——贾樟柯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因为如果不用这种手法,这部片子要么是一个N段式电影,要么是一个依那里图式的多线交织的后现代故事片。

于是从这个表象入手,对《二十四城记》的解读就会完全改变,因为首先重要的不是影片内容而是影片的形式——对纯形式的解读完全可以导向某种意识形态批判。

当然可以把这种手法理解为缺少投资和缺乏能力——试想以这部高清数字电影的成本如何能cover一个跨越40年的史诗级别的故事?

但是我倾向于认为贾樟柯的这种手法是有意为之——至少他不隐藏导演和摄影机,并且曝露了故事的讲述机制。

二、叙事或许刚才的分析会导致对这部电影“形式大于内容”的判断。

而就影片试图表达的内容而言,无疑是大大溢出了影片的范围。

影片呈现的是一段历史,那么这部影片自然进入“当代史叙述”的序列中。

420厂的历史,与中国当代史基本是等价的——从“以小见大”的角度来说。

虽然当代史的禁区依然是禁区,比如文革(第一段访谈里的武斗),比如八九(好像与本片没有关系),但至少贾樟柯还讲到了不可绕开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去年对新时期的回顾之中绝少提到的话题。

当然大书特书的则是93年资本主义化进程开始之后的“分享艰难”,呈现方式则是讲述之中对“昔日荣光”的怀念和受访者无一例外的眼泪。

贾樟柯最娴熟的技巧——用流行歌曲来标定时代——又一次成了他在影片中的签名,也是他一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结构当代史的方式。

受访人物的出场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建厂之初一直到现今的“80后”。

一共8个受访者,其中4个演员,3个“真人”,剩下一个赵刚——大概能各算一半吧。

这也是颇具形式感的安排。

贾樟柯并无意通过他们的讲述构筑一个整体的叙事,但这些生命片段的交织却产生了某种蒙太奇层面上的意义。

其实一个人的生命,讲述出来不过也是如此几句。

在这些讲述之中,我们得知了420厂的变迁——它着实是一处“飞地”,如《世界》里的世界公园一般,超大规模的移民,一个工厂甚至成了一个小型规模的城市——有学校、电影院、游泳池,大量穿着统一制服的工人——大型国有企业的普遍处境。

似乎用“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来下按语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里的“工人阶级”多久没有在影片中出现了?

曾经的“工人阶级专政”似乎也不再作为一个常见的提法了。

而最后工厂变成楼盘,似乎也是某种当下资本取得胜利的隐喻。

于是成都终于把曾经的飞地吞入肚中,荣光无限的工人阶级也光环不再,终于还是在社会巨变面前成了各谋生路的市民。

就“当代史书写”而言还可做出一篇大文章,但无论如何,贾樟柯这次展示出来的却是从《站台》一以贯之的视野,而《三峡好人》之中的潜台词——郭斌曾就职的工厂,以及作为“福建女老板”的翟永明开发的地产——在这里被详细的呈现。

贾樟柯作为“70年代生人”的自觉使得他对80年代的叙述格外地精彩,附带地也造成了某种断裂和含糊,尤其表现在某种“更久远”的历史的状态下。

三、观看贾樟柯的风格,或者说是“作者要素”,在影片中依然熟悉,比如逆光的窗户——得自侯孝贤的一种构图方式,还有很多,比如举着吊瓶的吕丽萍等等。

当然非常明确的一个前文本是《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同样在处理“拆迁”这个命题,于是很多镜头都很相似,贾樟柯式或者余力为式的小横移,但由于高清本身的问题使得运动镜头不太流畅,还有最后一个俯瞰成都的镜头,明明就是《三峡好人》的情绪的延伸。

于是《二十四城记》同样具有了某种史料价值,我曾在对《三峡好人》的评论中说“《三峡好人》真正所讲的故事是后工业时代中国的一个城市如何将要被废弃,如何正在一点一点消失,从而构建的一个关于现代社会的寓言。

”而《二十四城记》要讲述的则是更深刻和更直接的层面上的问题——不是因为要建水电站,而是因为资本的介入;不是一个城市的消失,而是某个与红色历史相关的“飞地”的最终消失——这是否也是对红色历史的某种评判我不得而知。

然而还可引起注意的是访谈人物的选取,女人——四个女人,尤其后三个,承担了不同程度上的悲剧。

如果不是毛的军工企业“靠山方针”,那么侯丽君的母亲与外婆是否不会分离十几年,是不是那么多东北人不用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四川,是不是大丽丢失的孩子能够被找到,是不是顾敏华不会陷在成都和上海的夹缝之中而孑然一身?

这些问题不是我能回答的。

但是有趣之处在于,女人们的讲述和男人们的讲述是完全不同的。

除开第一位受访者何老先生,陈建斌扮演的副厂长和作为主持人的赵刚显然都是成功人士,或许是我的误读,或许也是《渴望》以来的中国情节剧苦情戏的传统使然。

当然最精彩的段落是陈冲的20分钟——首先视觉上呈现为人物和人物旁边的镜像,而顾敏华和小花本身也是一组镜像,在加上陈冲这个集两个角色为一身的演员,实在是颇为精致的结构。

当然导演安排陈冲观看电视中《小花》的段落,于是这就呈现出一组“历史的镜像”,影片的结构意义从而也被揭示出来:那正是处在当下的人们对历史深处自己的回望,以及注目礼——是行礼,更是送别。

放在“第六代导演”的序列里,作为核心表征的“自视”依然在这部影片中占有重要位置。

不过《二十四城记》更像面对心理医生的一次访谈,结论,大概是最终的疗愈吧。

至于贾樟柯刻意不让身为易太太的陈冲打麻将,而让赵涛扮作王佳芝去香港跑单帮,只能看做是他的恶趣味……四、贾樟柯最后要说的则是有关“电影的事实”。

贾樟柯作为新科金狮导演和法国电影界的至爱,本片入围戛纳理所应当,但是获奖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评委大概完全不知道这部电影在说什么。

有趣的地方是本片在国内的某种程度上的悖反——评论以批居多,票房却是意外的好,上映三天过百万,虽不及某片和某片的一个零头,但终归是小贾老师的个人票房最佳了。

至于原因,我似乎可以抛出一个类似“后奥运时代电影格局”的概念。

这个过程大概要追溯到02年《英雄》开启的中国式大片时代,此后在《无极》形成怪诞的电影文化氛围,而电影观众回归理性之后,似乎有了“春季档”的概念——比如去年的《立春》和《左右》,甚至细微到“三八档”——比如《双食记》。

《二十四城记》号称也是三八档,当然这一切都与所谓“三代厂花”的剧情简介一样不靠谱。

而奥运会开幕式作为08年度第一大片,实实在在地展示了中国电影文化的深刻程度——有个冷笑话叫做中国是世界上最热爱电影的国家,因为中国连国歌都是电影插曲——而对奥运开幕式的评论,先批后赞,最后抓了央视当替罪羊,又成为终结华语大片时代的怪诞闹剧的标志。

我所谓“后奥运时代电影”大约伴随着院线的增加,公映影片的增加,影评作用的强化以及观众逐渐的理性观看。

02年到07年的狂欢客观上也培育了进一步市场和观众,而同时伴有的则是艺术片的逐渐浮出水面,随着电影文化的发展和资源的普及,看多了各国商业片和大众艺术片的观众也能够接受国产艺术电影了,这大概是本片小小票房奇迹的原因。

但是对本片批评的声音却很多。

看了一些评论,好像本片有不止一个版本——至少我今天在影院看的115分钟版本里没有华润的广告,没有赵涛哭着说我就想在24城给父母买栋房子这样的台词,我猜想大概是公映版本与宣传的免费版本的不同?

当然更核心的原因是,贾樟柯曾经作为一代文艺青年的必修课深入人心,而这些文艺青年未必接受这种影院的观看方式——贾樟柯的片子,应该是非主流的,被禁的,只能通过下载和盗版得到的,某种接头暗号式的存在,而如果他上了院线,就是堕落了——这大概是对一部分影评进行精神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可是不要忘了,贾樟柯根本就是一个看着港片长大的导演——而且电影说到底是要卖钱的。

现在回想起来,06年还上演过“《三峡好人》pk《黄金甲》”的喜剧,而所谓“观众”早已不是一个统一的群体,但电影文化却实在短短几年间生根发芽,于是终于我们不再同一时间只有一部电影可看,于是“看什么”和“怎么看”也逐渐成了问题。

当然贾樟柯的形式主义仍然在考验观众——因为对这部影片,收回成本甚至赚钱都已经不再是问题,大约说到最后,觉得影片值不会票价的人也不在少数,是不是这也是批多于赞的一个原因?

然而我想说的是,在与宣传完全悖离的影片面前,似乎未经训练的观众难于找到一个立场,大概这又导向了“首周舆论决定论”。

五、二十四城记于是在只有4个人的小放映厅里,我看到了这么一部贾樟柯依然在关注流动和寻找的影片。

这部影片里充满着逝去的岁月的哀伤,它关于一个厂,一座城,一个国:这座厂可以是任何一个经历了和经历着中国当代史巨变的大型国企,里面有众多渺小的人,也有众多巨大的厂房和机器,有太多的悲喜日夜上演;这座城不是任何一座城,而是一个漂浮在空中的城市,它在这里降落,一如《孔雀》和《立春》里的鹤阳,而这座城市终于会消失,一如《三峡好人》里的奉节,在这里,这座城变成了资本洪流之中的一栋楼盘;而这个国家,是反反复复被讲述的中国,关于历史也关于未来,关于故事里的人和我们这些听故事的人。

你说历史是有意义的么?

你说是不是只有故事才是历史,还是历史本来就是需要被讲述为故事?

于是我们更愿意坐下来听一个故事,听那些远去的昔日荣光,听这个时代不断成长。

 5 ) 《二十四城记》/诗摘

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二十四城记》引用诗集古诗,“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花”,据说是因为宋人赵忭在《成都古今记》中记载说:“五代时,孟蜀后主成都城上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高下相照,因名锦城。

”因此才有二十四城的诗句,再现了彼时“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的成都。

另外:“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花”这句诗仅在罗念生《芙蓉城》里提到过,原始出处不详。

上下两句的尾字都是“花”,第二个花应该是“华”的通假字。

沈韶(明)《琵琶佳遇》中有“吴中自昔称繁华,回环十里皆荷花”。

宋英宗时,赵汴曾为成都长官,作《成都古今记》记载道:“五代时,孟蜀后主于成都城上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高下相照”,“二十四城”的来历在该书中或许应有记载。

《玻璃工厂》 欧阳江河一从看见到看见,中间只有玻璃。

从脸到脸隔开是看不见的。

在玻璃中,物质并不透明。

整个玻璃工厂是一只巨大的眼珠,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它的白天在事物的核心闪耀。

事物坚持了最初的泪水,就象鸟在一片纯光中坚持了阴影。

以黑暗方式收回光芒,然后奉献。

在到处都是玻璃的地方,玻璃已经不是它自己,而是一种精神。

就像到处都是空气,空气近于不存在。

二工厂附近是大海。

对水的认识就是对玻璃的认识。

凝固,寒冷,易碎,这些都是透明的代价。

透明是一种神秘的、能看见波浪的语言,我在说出它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它,脱离了杯子、茶几、穿衣镜,所有这些具体的、成批生产的物质。

但我又置身于物质的包围之中,生命被欲望充满。

语言溢出,枯竭,在透明之前。

语言就是飞翔,就是以空旷对空旷,以闪电对闪电。

如此多的天空在飞鸟的躯体之外,而一只孤鸟的影子可以是光在海上的轻轻的擦痕。

有什么东西从玻璃上划过,比影子更轻,比切口更深,比刀锋更难逾越。

裂缝是看不见的。

三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说出。

语言和时间浑浊,泥沙俱下。

一片盲目从中心散开。

同样的经验也发生在玻璃内部。

火焰的呼吸,火焰的心脏。

所谓玻璃就是水在火焰里改变态度,就是两种精神相遇,两次毁灭进入同一永生。

水经过火焰变成玻璃,变成零度以下的冷峻的燃烧,像一个真理或一种感情浅显,清晰,拒绝流动。

在果实里,在大海深处,水从不流动。

四那么这就是我看到的玻璃——依旧是石头,但已不再坚固。

依旧是火焰,但已不复温暖。

依旧是水,但既不柔软也不流逝。

它是一些伤口但从不流血,它是一种声音但从不经过寂静。

从失去到失去,这就是玻璃。

语言和时间透明,付出高代价。

五在同一工厂我看见三种玻璃:物态的,装饰的,象征的。

人们告诉我玻璃的父亲是一些混乱的石头。

在石头的空虚里,死亡并非终结,而是一种可改变的原始的事实。

石头粉碎,玻璃诞生。

这是真实的。

但还有另一种真实把我引入另一种境界:从高处到高处。

在那种真实里玻璃仅仅是水,是已经或正在变硬的、有骨头的、泼不掉的水,而火焰是彻骨的寒冷,并且最美丽的也最容易破碎。

世间一切崇高的事物,以及事物的眼泪。

《中国工人访谈录·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侯丽君(受访工人)人有事做,老得慢一点。

《随时间而来的智慧》 叶芝(爱尔兰)Though leaves are many, the root is one;Through all the lying days of my youthI swayed my leaves and flowers in the sun;Now I may wither into the truth.秋叶繁多,根只有一条;在我青春说谎的日子里,我在阳光下招摇;现在,我萎缩成真理。

《红楼梦·葬花吟》 曹雪芹(清)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泼了的牛奶》 叶芝(爱尔兰)We that have done and thought,That have thought and done,Must ramble, and thin outLike milk spilt on a stone.我们曾经做过的和想过的,曾经想过的和做过的,必然漫开,渐渐地淡了象泼在石头上的牛奶。

《本质》 万夏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人终究不尽完善太多的机会都留在错误中我们却在幸福里得到进步说和做并非本质喝酒的时候口含一颗樱桃我们可能错读一本书认识一群内心脆弱的人物为那些被粉碎的东西伤心和痛哭这些也不是本质最高最完美的是一些残缺的部分我们完善的两次事件之间这一切又仅仅是过程你祈求和得到的仅我腐朽的一面就够你享用一生成都仅你消逝的一面已经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6 ) 个人的归个人

    一代人的故事只属于一代人。

红衣小女孩似乎是用来代表这个时代的,而420工厂只算是上个世纪的遗留物,他们之间并不发生联系。

    老贾说他不是局限在自身观察,是致力于关注时代下的个人感受。

“历史不能是抽象的,个人的表述对于这个时代非常重要。

”    一个伪纪录片,将创作者的个人理解提升到表面,在被事实和想象联合构建的历史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就像所有的口述历史都是亦真亦假,抹不去个人的印迹。

在每一个转折点出现的黑场,不失刻意地强调他要表现的是大环境下的个人命运。

不同人物对同一个事实的回忆会出现多少偏差,抱歉这好像是我曾经试图在短片中探讨而惨遭失败的问题。

    这“不伦不类”在我看来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他说“没有什么可以束缚我们,我们要不停尝试,最终找到一种最适合我们表达的语言。

”此话一出,带着来自电影学院的亲切感。

狂妄与盲目,有时并不那么无用。

    仅你消逝的一面,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7 ) 人有事做 老的慢一点

我父亲是上世纪30年代生人 由于政治问题80年代才留在省监狱的附属的单位里做了工人 工龄不到20年 退休后就经商做小买卖 05年至今瘫痪在家我小时候问过爸爸 为什么人退休以后在家什么事情不做 国家还要给我们钱 爸爸说那是应该的哪里有那么多的应该 哪里有那么多的理所当然数以万计的退休工人 数以千计的下岗职工愧疚 我所理解的只有这两个字九十年代 我上了小学 周围有很多平日见不着的邻居 都赋闲在家 打扑克 搓麻将 我知道了什么叫全国性的炒鱿鱼 更多的家庭因为油盐酱醋鸡毛蒜皮吵架 而新闻上更多的说的是私营企业接收下岗职工 下岗职工自谋创业 我看到的是夏天路边扯淡的中年妇女越来越多 鸡蛋越来越贵 平日里素衣素食的阿姨 打扮的花枝招展晚出早归 《国家公诉》里有讲到 下岗女工 多数为中年妇女家中有父母子女的 迫于生计 浓妆艳抹专门为民工做廉价的性服务 报纸 电视官方又粉饰太平好一点的做小买卖 但东躲西藏 工商城管 一个个穿着人皮 耀武扬威 小商贩指着养家糊口的营生 一堆堆一车车的往铁门里拉 我见过一个瘦的跟鸡仔是的男人 因为随地摆摊 被没收了东西 吓得尿裤子 我见过一个卖烟的妇女硬生生的往城管兜里塞钱 求他能让自己在原地多卖会 我见过的并不是我听说过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穷山恶水出刁民 吃饱了谁会偷谁会抢 ?

电影上映 正好赶上金融海啸 失业 物价 房价 这些词天天会出现在电视报纸上国家调控物价 招聘会天天有 得承认政策是好 民生是国家治国的首要问题 吃饱了才能搞精神文明 人有事情做 打发时间也有目的性 日子过得也有盼头纯属扯淡 不是评论 如有雷同 更tmd的扯淡

 8 ) 《二十四城记》片尾曲——《未来在哪里》林强(台湾)

往事已成追忆 物换星移 世间总无常 陌生又熟悉花草树木 山河大地 依然感觉温暖甜蜜缘份你来我往 当下就要珍惜 也许不再相见 我心中常有您蔚蓝天空太阳升起 告别总是寂寞无语 啊 啊将来往哪里去 将来往哪里去 啊 啊未来往哪里?

往事已如烟 想法难免猜疑 清楚看仔细享受物质生活乐趣 海市蜃楼像梦迷离时代不断向前 展现灯红酒绿 是否意乱情迷 看看镜中自己功成名就像那浮云 欲望总是没有边际金玉良言送别 处世待人得宜 孝亲尊师的道理 永远别忘记未来往哪里?

未来往哪里?

未来往哪里?

未来往哪里?

片中诗句《玻璃工厂》欧阳江河 整个造飞机的工厂是一个巨大的眼球,劳动是其中最深的部分。

《随时间而来的智慧》叶芝 秋叶繁多,根只有一条,在我青春说谎的日子里,我在阳光下招摇,现在,我萎缩成真理。

叶芝原文The Coming of Wisdom With TimeThough leaves are many, the root is oneThrough all the lying days of my youthI swayed my leaves and flowers in the sunNow I may wither into the truth《红楼梦·葬花词》曹雪芹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泼了的牛奶》叶芝我们曾经做过的和想过的,曾经想过的和做过的,必然漫开,渐渐地淡了象泼在石头上的牛奶。

《本质》万夏 成都,仅你消逝的一面,已经足以让我荣耀一生。

片中音乐《未来在哪里》作词/作曲/演唱:林强《再创辉煌》作词/作曲:成发集团《歌唱祖国》作词/作曲:王莘《今夜无眠》作词:朱海 ;作曲:孟卫东《我衷心感谢你》作曲:都仓俊一《浅醉一生》作词:唐书琛 ;作曲:卢冠廷 ;演唱:叶倩文《妹妹找哥泪花流》作词:凯传 ;作曲:王酩 ;演唱:李谷一外面的世界

 9 ) 《二十四城记》:没有快感也能喊,真是奇了怪了

题记:人在很投入的做爱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呻吟。

人难免有时候会有些应酬,即使没快感也要装作投入,例如卖淫的时候,给领导过生日的时候,党会上鼓掌的时候……——魏晓波在这部电影里还是能找到以往贾樟柯电影中的元素,每遇到一次,就会被舒服一次。

例如巧妙的配乐,例如缓缓的摇镜头,例如梦境般的过去和惨淡的现在。

但是除了这些,《二十四城记》呈现出的是一种让我觉得反感的假。

早期的片子还是以“纪实”风格取胜的。

我始终觉得《小山回家》和《小武》呈现出的粗糙是惊艳的的,独一无二的。

后来的片子虽然看起来还是很纪实,但是故事性和戏剧性都大大的增加。

剧情片毕竟不同于纪录片,它没有还原真实的责任,它要做的是以作者的主观视角呈现作者脑子中的“真实”。

《二十四城记》当时如果拍成一个纪录片,会是一个不错的片子。

但是,贾樟柯有了投资商。

我觉得有投资商是个好事,但是拿了投资商的钱应该拍部像样的片子出来,对得起那些钱。

影片中的几个真实演员的部分先不说。

吕丽萍、陈建斌、陈冲、赵涛等人那都是演了些什么玩意。

吕丽萍讲的故事够惨,但是不是亲娘谁都演不出那种丢了儿子的痛。

陈建斌为了使表演更加真实,还假装咳嗽。

陈冲演的像上海人,但是压根看不出一点工人的痕迹,脸可真够光滑的。

赵涛演的还像,但是怎么看都让人想起他在贾的其他电影中的样子。

这些演员都是著名演员,观众都认识。

这是一个讨厌的提前。

所有电影导演在用大家都认识的演员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是设法使观众忘记这个人是凯特•温丝莱特,这个人是“汉娜”。

这里我说到的“设法”包括化妆(这是最幼稚的办法),还有设置剧中人物的生活场景,说话方式等等。

吕丽萍拿着一个盐水瓶走,这个不足以使观众认可这是一个工人。

所以,这一群演员用的很蹩脚。

还有,导演在刻意的往影片里塞“历史大事”,非要把人物的小命运和时代的大背景联系起来。

例如抗美援朝、周恩来去世等。

填一两条就足够了,怎么每个人都有历史大背景?

这就有些刻意了。

虽然,中国这个荒谬的国家,每个人的历史都被政治不断的改变,每个人的历史都是国家的历史,因为国家总是掺和和操纵个人。

但是,把这些都说出来,除了给人意淫一下,其他作用就很轻了,历史并不重要,个人的命运比历史更重要,历史甚至都不需要出现我希望我的观点都是片面的,贾樟柯是对的。

我希望有一天我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嘲笑好多填前或者好多年前的魏晓波。

还有,贾樟柯叫的那声“小妹妹”很撩人。

魏晓波2009-3-21于长沙

 10 ) 《24城记》的痛和不足

当我在柯达影院的过道里等朋友时,不远处传来一阵声音:卫生间就在前面。

哦,谢谢。

不经意地望去,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赵涛,我这才想起来今天是来看《24城记》的。

静静地站着,等她从面前经过。

一身黑色,比我想象的矮一点,淡定。

我在想象卫生间里的朋友,想象着她在水龙头面前,看到旁边的人是赵涛时的表情。

那一刻,想打电话给朋友:嘿,赵涛也在卫生间。

哈哈,算了,自己已经过了这个年纪了。

不,应该说自己一直遵循导演灵魂制,只是还没到布列松那样把演员当棋子。

一直习惯于那些陌生演员,因为陌生,便没有预期,没有固有的印象,也就有更多的可能,这算不算电影上的“政治正确”呢?

只是,即使这样,还是会从心底里佩服极少数演员,赵涛便是其中之一吧,《站台》的最后一幕时常涌上心头,王宏伟搭拉着睡在椅子上,手上的烟还没熄,赵涛在旁边抱着孩子,炉子上的水烧开了。

将来的某一天,自己也会上演这一幕,有点奇怪的念头啊。

想着等一下她出来,是不是该上前打招呼,说一声你好呢?

哈哈,还是忍住了,即使让我见到那些最喜欢的导演,还是不知道和他们说什么,或许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一样,在小饭店吃个饭,随便聊聊便够了。

作品才是最终的灵魂吧。

看着她再一次从眼前走过,又想起了那次看到差事剧团的李秀珣挤地铁的情景,恩,生命本该如此普通,于谁都一样。

    每次吃饭同事们聊天聊到电影时,都会说起他们最近看的片子,大部分都是市场上常见的大片,很多次想问他们一个问题:在你们看的这么多电影中,是否和你们的生活发生过关联,或者说曾经被电影刺痛过吗?

对于不怎么看文艺片的人来说,这样的问题是突兀的,不合时宜的。

有时候会想:同样是下班回家,同样在看电影,但却如此不同。

    痛和愤怒并存,这是看这部片子的直接感受。

虽然当那些轰轰烈烈的变革发生时,我们还没来到这个世界。

这里面有产生一个问题:假如知道即将出生的地方有这么多的不公,过去,现在,将来还会有,你还会选择降临这个世间吗?

这明显是个伪命题,因为谁也不能决定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出生。

可是,还是忍不住要追问:凭什么让那么多的个体去承担那些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无奈,残酷呢?

凭什么让千千万万的个体被毫不留情地抹杀呢?

打住,再愤慨下去就要语无伦次了。

冷静,冷静。

从现在的眼光看,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经历那段历史的人来说,那样的历史,那样的时光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就在几十年前,它真实地在这片土地,在我们的父辈身上发生了。

在这个历史被随意篡改的年代,这种民间的记忆就显得弥足珍贵,它让那些曾经被尘埃化的人们有了倾诉的机会,关于过去的,集体的记忆,他们的失去,青春,流逝的痛楚。

从这一点上,贾樟柯极其同行者的电影是底层的珍珠,从心底里感谢他们。

    可是,恩,还是要说可是。

前几天看了《圣诞故事》,看的时候想到几年前的《过年》,类似的故事情节,一群孩子过年---圣诞回父母家聚会,其间发生了冲突,争吵,和解。

看的时候,我总觉得其中有很大的差异,但就是无法清晰地表诉出来,当然,这里面的差异不是指地域的差异,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让我觉得我们的电影很低,这种低不是个别片子的印象,而是整体的,内在的东西。

看电影之前有导演和观众的交流,其中有一个朋友问道:我很喜欢你的电影,看之前就知道那是贾樟柯式的电影,贾樟柯式的感动和力量,但是,没有意外的惊喜。

我能明白他所说的那种惊喜是什么。

不久前看到陈丹青和贾樟柯的谈话录,说到他第一次在美国看到朋友寄给他的《小武》的录像带时,他意识到新的电影时代终于到了,我第一次看《站台》的时候也有这种新浪潮的革新的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激动。

可是,十年过去了,那种新时代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全面开花,不敢有六七十年代新浪潮的高度,至少像台湾新电影那样的轰轰烈烈,但是,遗憾的是,那些奇葩却是像流星一样划过天际,而后,就只剩下零星的火花了,是的,所谓新的时代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款款到来。

    就在不久前看完了《无用》,老实说没有太大的惊喜。

在回家的地铁里,我突然间意识到了前面的低的指向,稍微清晰一点。

如果说好的电影需要一个强大的触发点,或者说激发点的话,前面提到的《过年》中冲突的聚焦是在金钱或者说物质,《24城记》在于强大的集体/体制对个体的抹杀,而这些东西都都是在现实主义的框框之下,这么多年来很少有所突破,甚至连反思都不深,再看看《圣诞故事》,它的支撑点在哪呢?

横在兄妹之间多年的矛盾并不是物质那么简单,或者根本就不是关于物质的矛盾,他们的冲突并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有宗教,性格,信仰,信念,哲学上的种种冲突。

那种无法言说的东西恰恰触及了人性底部的东西,而这些底部的东西很可能就是永恒的东西,现在看有深度,几年,几十年后来看,那些冲突仍然存在,仍然被不断地讨论,不断地被思考。

但是反观《过年》,剥离金钱--物质这层冲突,再把时代背景拿掉,就剩不下什么了。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厚和薄的区别。

还有一个例子是不久前看的《午夜的巴塞罗那》,当我们的文艺作品还在什么小三、婚外恋的矛盾中津津乐道时,伍迪.艾伦早已经跨过了那一层,直接提出了两女一男的新型关系,而这种新型关系的背后关心的是关于理性和感性的对立和冲突。

高下之分,不辨自明。

    当然,你可以把这些归咎于我们和他们物质条件的差异,套用政治话语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表面上合理,但实际上是偷懒,疏于思考的搪塞。

精神上的思考一定是在物质满足之后产生的吗?

看看捷克和波兰的新电影,他们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未必比我们好吧,可是还是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涌出来。

再者,稍微有点思考能力的人都可以问问自己:当前你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者困扰你最深的东西难道真的是物质上的吗?

在我看来,形而上的思考和形而下的问题总是并存的,即使在物质条件极端简陋的情况下,比如说古代,在那样低的物质条件下,同样有伟大的思想。

而华语电影的现实主义的方向在揭示整个时代的面貌时就显得单薄,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层面,就像这部《24 城记》,你看到种种的不幸都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那样的背景之下必然有那样的痛失,一切都在预料当中,这样的逻辑或者模式无疑是简化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忘记了人的多样性。

而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它用另外一种方式小写了人字,人在历史的帷幕中又一次被渺小化了。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巫山云雨》,比如《夜车》,《鬼子来了》《颐和园》《赵先生》等等,这些少有的独行者就在某种程度上跳出了这条宅胡同,展现了另外一种别样的风景和更多的可能性,若干年后,它们还会被不断地提起。

    这样的批评似乎有点苛刻,有点鸡蛋里挑骨头,有点对小贾同学的不满,哈哈,不,恰恰因为这部作品是贾樟柯的,而他,私底下认为是华语电影中有可能成为大师的少数导演之一,可能寄予了太多的厚望,也可能长久以来,太渴望有当年《小武》式的横空出世,无所顾忌,太渴望被那些牛B的作品震得目瞪口呆的快感了。

当然,根据作者论的原则,无论什么时候,导演都不用讨好观众,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拍,作品出来,自然有公论。

正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既然是站着说话,就要说大声,说出不足,至于怎么走,那还是导演的事。

或许,还是创作力的问题,没飞起来就是没飞起来。

    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同时,又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前面关于高低的分析是不是从西方的语境或意识形态出发的呢?

看了一下自己的片子库存,华语片不到10%,也就是说自己的思考是基于另外90%的外国的片子出发的。

这样的思考方式会不会有偏颇呢?

即使有问题,可是现实就是现实,这种比例只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而已,经常看国外的电影,听国外的音乐,看国外的小说,但却在华语的生存环境中,这种关于偏袒的指责又是站不住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我们只能接受它,面对它,剖析它,往深里挖,脸上没有笑容。

就在去电影院的地铁里,听到旁边两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的对话:     ---昨晚和小王他们吃饭了?

   ---是啊,上周还是吃结婚喜酒,昨晚就是散伙饭,证书从红色变成了绿色,这种事情,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或许,他们不能说的事情,恰恰是我们要去思考的东西。

     jude_chen   2009-3-10 上海

《二十四城记》短评

一个疑问,为什么非要有职业演员参与?陈建斌稍好一点,只不过这个好也是侏儒比身高,没意义。最后一幕赵涛的假哭差点让我在屏幕前窒息。

2分钟前
  • 老袁
  • 还行

大失所望

7分钟前
  • 竹幕
  • 很差

3.4 看完之後去聽了座談會,將虛擬的與紀錄片紀實這一性質相結合,有不同的感覺。齊秦的“外面的世界”響起時單車入畫很動人。

9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我本人并不哈贾导的作品。但出于号称是个学电影的孩子,怎么着也得关注一下。此处给四颗星仅想作为推荐,不表示我对这种影片手法的认同。作为一种纪录片模式的人文关怀,它有可揣摩的地方。一个国有企业的兴衰变迁折射出的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沧海桑田,他表现出来了,但并不代表这就是一部值得膜拜的电影。那些所谓真实的人靠着自己所谓真实的情感。那些演员靠着自己所谓恰当的演技和台词功力,娓娓将一切道来。这只是属于贾樟柯的电影。我敢说,我要是这么拍,一定会被老师骂死。诚然,看过此片,我仍然会对这样一个时代的消逝而慨叹。

11分钟前
  • 北冰洋的海豹
  • 推荐

很打动我,但导演也太省事儿了吧?

12分钟前
  • 白熊大王™
  • 较差

看得我要困了

14分钟前
  • vali
  • 很差

e

18分钟前
  • 许山
  • 很差

一种有意模糊的尝试 连有意都变的模糊

22分钟前
  • 王二
  • 还行

总之笑喷了

23分钟前
  • P.S
  • 推荐

2008,吴中路52号,DVD,补登豆瓣。

24分钟前
  • 骑马的丁丁
  • 推荐

大牌明星出演青春无悔的戏码挺让人恶心的。

28分钟前
  • 咩男。
  • 较差

贾柯章自从三峡好人后就上瘾了,虽然三峡确实是部好片子,而且拿奖无数,不过二十四确实不如三峡那么好看,感觉就是一群人在讲自己的往事,感觉怪怪的胆识鉴于口碑不错暂时定了这么多分。

29分钟前
  • 维以不怀伤
  • 还行

成都/"伪记录片"/点滴的小感情/旧厂房里的一辈子

33分钟前
  • 憬年
  • 推荐

当陈冲说出“大家都说我像小花,就陈冲演的那个”,我忍不住崩溃了,不管科长这么做的用意是什么,这都属于“聪明反被聪明误”吧... 演员们都很用力,可是... meh

34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演得太假啦~~~

35分钟前
  • 小柔♥
  • 较差

什么叫好演技,陈冲跟另外几个一比就出来了

39分钟前
  • 血源2出了吗?
  • 还行

不老好看的伪纪录片,既然放不开就干脆先别拍。

40分钟前
  • 黑胖砸儿
  • 较差

好吧 我承认那几个演员的确十分别扭

44分钟前
  • 夭八
  • 推荐

名演员她只会演名演员,不是什么都能演.

46分钟前
  • 豆瓣浆
  • 推荐

哪个牛比人来拍南化?我提供吃住。

49分钟前
  • jiji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