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三天时间把这两部传记电影看完了。
第一部看的很痛苦,看了两天,中间也瞌睡过。
第二部一次看完,没有任何睡意。
很明显,第一部没有第二部更吸引人。
第一部讲述切格瓦拉在古巴的革|命|。
用一个美国记者的采访,插入切格瓦拉的回忆。
回忆他如何从一个阿根廷人变成一个古巴革|命|者。
如何与卡斯特罗并肩战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整部影片拍得非常沉闷。
简直是一部流水账。
也谈不上什么情节。
就是一群战士在丛林中战斗,然后如何牺牲,以及如何得到人们的支持,再进行战斗。
没有戏剧冲突的电影,看的很痛苦。
只有在片尾进行城市中的巷战时,才看出一点紧张气氛。
才感觉到这真的是在革命。
第二部讲述的他在南美带领游击队,与玻利维亚军队战斗,最后被害的故事。
这一部就与上一部有很大不同。
既然有战斗,那肯定有冲突,自然有看点,能吸引观众。
所以,第二部我是一气呵成,一口气看完的。
不能说很过瘾,但可以真切感受到游击队的生存状态。
真实反应游击队的电影,不多见。
战斗进行的不是很激烈,但拍摄的很真实,游击队确实是如此进行战斗的,他们进行的并不是正规军队的大规模战斗。
两部进行比较,第二部要比第一部好很多,个人感觉,这是两个导演拍摄的两部影片。
传记电影,主要塑造的是人物,一般来说,要塑造几个人物。
《切格瓦拉》两部电影,就塑造了一个人物——切格瓦拉,其他人都是龙套。
看完影片,我觉得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信仰共|产|主|义|,坚持武装斗争,懂得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其他的方面,编导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
可是我们的男主角的表演,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演员只需要面无表情就可以了。
没有看出他对角色有更深入的塑造。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东西。
拉美地区真实生存状态,他们的风土人情,他们的生活习俗。
还可以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切格瓦拉的失败有很多原因。
我个人认为,他犯了很多错误。
外国人到一个国家,要推|翻|该国家的政权,很难取得人民的支持。
他游击战的方法也不正确,他应该多看看毛泽东的书,跟我们伟大的游击战高手学习学习。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一部西方国家拍摄的切格瓦拉传记。
这是西方人对他的诠释,很难客观的去评价他。
我在电影里面看到了一个西班牙演员,可以猜出主要演员都是墨西哥、西班牙、美国或者阿根廷之类国家的吧。
所以,这部电影只是从一个方面进行了记录,要想多了解他,还应该去找别的资料,比如古巴的,苏联的。
2010-09-30[切·格瓦拉传上集:阿根廷].The.Argentine.2008.BDRip.X264-TLF [切·格瓦拉传下集:游击队].Guerrilla.2008.BDRip.X264-TLF
二十世纪是自由思潮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年轻人们对于偶像的崇拜如日中天,偶像可以给予他们一种认同,一种慰藉,一种指引。
这对于身处大变革之中的年轻人来说,才格外重要。
而放眼整个二十世纪的偶像群体中,有这两位一直处于一种巅峰状态,且是一种无人匹敌的存在。
一个是我国伟大的教员,另一个则是古巴的革命英雄切格瓦拉。
当然,在我们看来,切格瓦拉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并没有太多可以标榜成功的事迹,然而却在全球范围内享受到一种荣耀,甚至于迄今为止,切格瓦拉的头像是印刷最多的图标。
但这正是东方人的思维,对于不注重实用主义的西方世界来说,切格瓦拉是一种指引,虽然他最终的结局并不好,甚至是失败了,然而他的精神却活在很多人的心中。
西方人或者是受西方世界影响的大多数人所崇尚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落魄英雄,在这样的理念当中,悲壮的死去永远比成功的荣耀更加辉煌。
成功被认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自然除了荣耀与掌声之外,并不需要别人标榜什么。
然而失败就不一样了,对于失败者的颂扬可以体现自己独立于别人的品味,而这种品味以及对品味的诉求正是西方思维背景下的人们的一种强烈的个人诉求,很明显,切格瓦拉的出现,弥补了这种精神诉求的长久以来的缺失。
他在西方人民中间且在大多数革命发源地被尊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来给大家推荐这部电影吧,史蒂文索德伯格在2008年的时候,拍摄了这部切格瓦拉的传记电影《切格瓦拉传》,本片时长230多分钟,因此,最终被切割成上下两部。
其实这部电影应该一起看的,因为不论是看哪一部,对于切格瓦拉本人来说都是不完整的。
因此,建议大家不要怕太长,抽时间可以一睹。
本片意在重现这个二十世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切格瓦拉的辉煌一生。
从全片的观感来说,本片也达到了目的,不熟悉切格瓦拉的人可以通过观看本片细致的了解这个共产主义战士的辉煌,而已经了解过切格瓦拉的人也可以通过本片更加深入的了解下切格瓦拉本人对于自由革命的理念的风采。
总之,对于观众而言,时间虽然不短,然而可看的东西很丰富。
影片回顾了切格瓦拉从阿根廷开始,一直到玻利维亚结束。
从革命的兴盛到功成身退,最后到客死他乡。
通过切格瓦拉的日记,索德伯格为我们展示了这个战士短暂且辉煌的一生,当然,这种展现带着某种崇拜以及主观解构的色彩。
可能更多的观众看完本片后,会对于切格瓦拉的辉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而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缺陷,而这种致命的缺陷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路线错误,更是来源于一些具有实际性的行为使然。
当然,索德伯格并没有对于这样的行为有丝毫的展现。
可以看出他的目的还是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自由革命者,而这样的形象,也是观众们,尤其是当代信仰缺失的观众们所注重的。
切格瓦拉的失败,恰恰是源于他之前取得的成功,切格瓦拉的成功在于从阿根廷发家,带着几十人来到古巴将这把革命的火星形成燎原之势。
最终,这几十个人顺应了古巴当时的独立需求,最终引导古巴人民开始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古巴革命成功了。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绝对是一个奇迹一样的伟大事件。
不止美国没想到,就连苏联都觉得差异。
在没有最大限度争取民众支持的情况下,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当时的古巴政府且遭到的抵抗很小,这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古巴导弹危机的契机,另一部分更多的是运气。
然而这样的成功已经足以鼓励切格瓦拉继续自己的革命事业了。
在古巴新政府成立后,在工业上一塌糊涂的他对于得来的胜利感觉到了疏离。
而这个时候,卡斯特罗与他的见解不同而导致了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切格瓦拉继续着自己未尽的革命事业,而卡斯特罗此时却致力于古巴的安全和稳定,再向外输出革命的事情短期内不会考虑了。
这样的分歧最终导致了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分道扬镳。
而这也是他悲剧的开始。
古巴的顺利革命本身是不可复制的,然而到了玻利维亚的切格瓦拉却继续用这种自由主义推行自己的理念。
他所著的《游击战》虽然在战法上有所建树,然而却忘记了一个根本,同样的游击战术中,教员始终不忘记团结当地的民众,建立根据地,然后逐步瓦解反动派统治,然而切格瓦拉对于团结当地群众做的并不好,而这种不好,却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时至今日,评价切格瓦拉始终是非常复杂的,自由着实可贵,然而只有活着才能将事业继续,理想主义者死后,理想大多无以为继。
因为理想最终要结合
来自一支武汉的乐队 愤怒的狗眼格瓦拉我听见他的笑声“切-切”在波利维亚的山谷里开枪吧,胆小鬼,你打死的是一个男子汉格瓦拉,因世人的罪而死但并不是唯一的牺牲品我父母为了那个伟大的荒谬正充当着凶手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停止谋杀我们都是谋杀者我们享受着凶手的安逸就像从剧院中走出一样我们陡然轻松然后回家嘿,我们在绝对安全的地方谈论着这场革命我们把手插在口袋里前进我们只是一个酷爱他的观众也许我们还能再做多一些但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切
《切·格瓦拉传》没有讲述切年轻时的旅行,这部影片已经不再关注切是怎样变成一个革命者这样的话题,恰恰相反,这部雄心壮志的电影要描绘的是一个成熟之后的切,并且探索切是如何变成人们口耳相传的那个人……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影片在总体上有些沉闷……关于切本身的讨论已经太多,这个人也早已从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退化为一堆事迹,继而又幻化为一种理想主义的生存态度,从这样的角度而言,无论我们怎样想凭借各种各样的资料来拼凑一个真实的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有谁又会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去探寻西施真正的长相呢?
所谓的电影,只是我们将一个偶像雕塑化并私有化的一个过程而已……相对于走向成功的上部,下部显得有些平淡,似乎有些对不起“游击队”这样一个刺激的副标题,最后的三十分钟却亮点迭出:一是切最后的战斗,在丛林山丘中奔跑、隐蔽,疲惫而惊心动魄,随着被一颗子弹命中,枪声和周围的呼喊淡了下去,虚焦的摇晃,背景围上来的士兵。
二是夜间的牢房,Che对看守他的Eduardo说,他信仰人本身,接着伸出双手问道,帮我解开,好吗?
黑色的剪影,Eduardo夺门而出……最后则是Che死后,一段闪回的画面,蓝的发白的浪花切入,一如影片的开头,去Cuba的船上,年轻的Che一扭头,看到了船头的Fidel,画面嘎然而止,影片结束……切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对于一次旅行而言,有两个端点,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假如你真的想要完成这段旅程,那么,就千万不要反复考虑这其中的过程。
”影片开头的浪花和最后的浪花仿佛形成了宿命的起点和端点,对于这样理想主义的启程和终点,回想坐在电脑前的整整四个小时,仿佛梦境一般,变得虚幻而不再真实起来……
2003年的夏天,我四处搜求,终于买到了一只印着那只著名头像的帆布背包。
有一次背着它坐公车时,听到旁边有个少年问身边的女生:“知道他是谁吗?
”女生答曰不知。
他便解释:“他叫格瓦拉,唱摇滚的,可出名了。
”这结论情有可原。
我还在卖这个包的店里买了一件科本的T恤。
那里还有列侬、滚石等一众图案,只是没有迪伦。
一度成了我的老大遗憾。
那几年切突然加入了摇滚明星的行列,和张广天、黄纪苏的《切·格瓦拉》多少有点关系。
此剧“被评为2000年中国知识界十大事件之一”。
之后,就听说这两位主创都上山投奔某乡去了。
这部伟大的“史诗剧”也许便是投名状。
现在我已经明白,消费是最无力的表白,占有一个符号和物件说到底是钱的事,与理想主义什么的风马牛不相及。
喊口号相比之下更牛一点,前提是得有人听。
当把电影拍到上下两集的时候,想让人听就有点困难了。
《阿根廷》采用的是索德伯格比较擅长的“多线交叉”法,把1964年格瓦拉前往联合国发言的美国之旅和1955~1959年的古巴革命交替穿插起来。
前者采用黑白影像,后者用彩色影像,都采用大量手提摄影,带有浓重的仿纪录片色彩。
二者的交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文”效果。
黑白部分中格瓦拉接受采访时的陈述,变成了彩色部分中战斗场景的画外音,似乎成为他对过去战争岁月的一种解读;而彩色部分中的游击生活,对黑白部分中格瓦拉在联大的讲话,尤其是他对拉美国家代表的反驳,也形成了一种背景的投射——革命果实是用他亲历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他有权用任何方式去捍卫它。
他在采访中恍若独白的那些回答:关于革命、信仰、人性等等,与画面中他在游击队员中间的表现并行,巧妙地让观众在不经意间接受了这种“格瓦拉谈格瓦拉”的效果。
这也是为何我更喜欢《阿根廷》的原因。
单从影像文本上看,索德伯格已经达到了目的,制造出了其实并不乏疑点的真实感。
但这种真实又不是那种“纪录片”式的真实。
实际的《阿根廷》看起来更像一场梦幻:黑白部分中屡屡出现对格瓦拉面部的特写,各种角度的强烈光线对比画面,而彩色部分中很少有他的近景镜头,表情也大多被军帽的阴影所遮盖,只有当他戴上那顶著名的贝雷帽之后,才更多地露出了面孔。
炎热的丛林、翠绿的玉米地不断忽然切换到纽约的黑白都市。
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隔膜与距离,正像革命的胜利一般不可思议。
然而切就游走在它们当中。
我们看不透他,正如他也看不透它们。
想找到他的哪一句话是真实的,哪一句是泛泛的敷衍,并不比从那场已经被“日常化”的革命中找到决定胜利的一次交火更容易。
观众就是在这些幻觉中看到了神话的“常人版”:一个携带着沉重的哮喘穿行于丛林的病人,一个总惦记着教新兵们读书写字的“战地知识分子”,一个像小学老师一样解决战士告状的“教导员”,一个坚决处决祸害百姓的逃兵的“铁面法官”。
甚至是一个无异议无条件接受菲德尔·卡斯特罗所有人事调动的“忠诚战士”。
这仍然是一种耳熟能详的英雄套路。
只是在索德伯格的加工之下,狗血被影像的叙述稀释掉了。
而摄影机也根本不让人看清他的表情。
它只要观众知道,切就是这么一个人,这些对他都是非常自然的表现。
就完了。
那些模糊、沉思、捉摸不定,只在黑白世界里闪现而过。
那时,他已经不在革命当中。
革命缔造了神话,革命本身就是一个神话。
在影片的结尾,补全了开头两位未来领袖在阳台上的对话。
之前卡斯特罗问:“你是不是觉得我疯了?
有点疯狂是好事。
”而两个多钟头后,观众才看到之后切告诉他,自己要在古巴革命胜利后继续“解放全南美”。
卡斯特罗的回答是:“你也疯了。
”等到《游击队》的开场,已经是1965年。
正好砍掉了切“建设和平年代”的那段历史。
很明显的避重就轻。
但此间古巴高层的某些“内幕”,恐怕只在唯一的知情人卡斯特罗那颗83岁的大脑里存着,外人是搞不到手了。
牛人如CIA,也只能根据M主义政党的某些习性来玩推理,以为切和托洛茨基一样,已经被自家的老大清洗,告别信什么的,全是伪造品。
幸而最后切又现身在刚果,给美帝国主义的谣言以致命的反击。
那时,他已经告别了地球人的常识。
从形式上说,《游击队》是部“正常”的电影。
中规中矩,按时间顺序讲完了切在玻利维亚的三百多天。
从化装入境、组织队伍,到转战密林,最终覆灭。
当情节变得残酷时,往往给人的感觉才更加真实。
因为“胜利叙事”的套路正在被一次次的失败证明并非定理——同样的宣传美好未来,为村民施医送药,不动百姓一针一线,却无法打消那些木讷的面孔上疑虑和恐惧的神色,更无法让他们跋山涉水地前来投奔。
相反,他们报之以说谎和出卖,直至围观了英雄被处决。
切还是那个切。
他拖着沉重的哮喘,读着书,解决战士之间的纷争,坚强而公正。
但在完全相反的境况面前,他的力量显得越来越疲弱。
其实并不是他在变弱,而是现实在变强。
这时观众才能感受到,所谓的传奇之光环,不过是被胜利的结局涂抹上的虚饰。
同样的举止,在收不到积极效果的情况下,就不再那么高大了。
反而有些“形式主义”。
因此,请不要相信什么过程比结果重要。
对每一个追随切的人来说,与民众一起欢庆胜利、开着吉普车进军哈瓦那,和饥寒交迫、带着感染的伤口行军,没有任何防备地死在某个鸟不拉屎的小镇上,根本不是一回事。
就是这同一个人,前者让你觉得他无所不能,而后者让你疑心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只有胜利的革命才能缔造神话,只有胜利的革命才是一个神话。
所以,切和所有的人一样,只是一个人,他生命的结局并不完全取决于他自己。
无须再用“暴躁”、“滥杀”这些更戏剧性的东西来突出这个性格的矛盾复杂。
即使他简单到只是一条线,这条线仍然不可能是笔直的。
因为他是在一个如此高低起伏不平的世界上行走。
密林可以是胜利的摇篮,也可以是迷失的绝路。
至少,还原如此残酷的游击生涯打破了那些关于“追求浪漫”的传闻:谁能觉得这种生活是浪漫的?
我有时怀疑他也是中了玻利瓦尔的毒。
那位南美的“解放者”一气解放了五、六个国家,其间付出了不计成本的代价。
而那些被他解放的人,无法接受他的“拉美合众国”设想,终于变成了他的敌人,甚至想暗杀他。
切的区别,是只在走出第一步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帮助一个国家赶走殖民地总督,和帮助一个国家推翻现有的政府再换一个,毕竟是两回事。
后者注定不会被所有的人视为“解放”。
玻利维亚,这个用“解放者”的名字命名的国家,毫不客气地成了新梦想者的葬身之地。
《游击队》的结尾也用了一次回溯,这次是切和卡斯特罗一起乘船驶向“革命道路”的那段镜头。
历史回到了起点,胜负未卜,前面可能是神话,也可能不是。
两个“疯人”面对着苍茫大海,沉默无语中带些忐忑和茫然之意。
他们都只是人。
一个比另一个多活了44年,而已。
索德伯格的非线性叙事我们都见识过,不过这次感觉玩脱了,碎片化过于严重。
如果你对古巴革命和切格瓦拉不了解的话很可能看得云里雾里。
好像格瓦拉一拍脑袋就上格拉玛号了,几十人的游击队莫名其妙就发展壮大了,有美帝撑腰的巴蒂斯塔政权谈笑间就灰飞烟灭了,网红格瓦拉转眼又跑到联合国大会上舌战群儒了。
下集更狠,格瓦拉从1959年七二六运动胜利到1965年刚果游击战失败的诸多经历都直接无视,改名换姓再婚生子的他突然就空降玻利维亚的山区丛林中了。
虽然时间线没有再跳来跳去(代价是让上下集感觉像是不同人拍的,缺乏艺术上的连贯性),但导演仍然拒绝做任何背景介绍,宁愿花大篇幅表现游击队日常生活的艰辛也不愿交代前因后果。
诚然,以格瓦拉的丰富履历4个半小时的片长是远远不够说清楚的,可是这样剥离上下文的人生片段图景实在很难让观众走进人物内心。
格瓦拉被(萨特)称为完人,被与玻利瓦尔并论(在南美乃至世界各处闹革命),被比作耶稣基督(放弃高官厚禄去“拯救”黎民苍生),甚至被很多玻利维亚人供为神明(尤其是其死亡地附近居民);但他也有暴力冷血的一面(古巴建国后主持清算),被指医术不精战术拙劣(除了跟卡米洛等一起攻占圣克拉拉外,其实鲜有胜仗,所以本片的选材就有问题),周恩来评价说格瓦拉主义实为冒险主义和拼命主义。
我不期望一部影片能让我们认识真正的格瓦拉,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还是另有隐情,是坚定地共产战士还是热衷战争,但好歹能给出可供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可惜就像本片纪实风格的镜头一样,我看完只感觉头晕眼花,捉摸不定。
难得的机会看电影不是在迅雷上死磕,螃蟹带着到nova影院看两部连放。
我要给你的忠告是,你看电影前最好看点切格瓦拉生平简介。
在我连续好几次在黑呼呼的电影院里用手机百度百科后,就已经证明现在很多电影都需要你看之前做点功课,尤其是我这种只适合看好莱坞G级电影的人。
幸亏我在大约是2007年在三联上读过一篇写切的文章,要是记不起来这篇文章,整部电影我是甭想看懂了。
那篇文章里讲:1. '切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却成为古巴革命的领导人。
这一点体现了他无私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
'part one很强调这一点:刚一开始,他肺不好,严重时能帮着搀一下的就只有那么两个人。
后来,他的游击队开始壮大,开大会时,有那么三排人了,下一次开会时有五六排人了,下下次开会我真想递给他个扩音器。
后来,攻城时感觉到处是切的人。
总之,part one有点好莱坞励志片的感觉,一个happy endding搞得我很振奋得期望下一部讲攻占哈瓦那吧! 大导演就这么给我开了个玩笑。
2. ‘切格瓦拉好像天生属于那种丛林里的游击生活,他离开古巴领导玻利维亚革命,这次失败了。
’part two刚开始放时我没想起这句话来。
心想part one好不容易看懂了,part two又在捣鼓什么了。
后来想起来这句话,就知道马上要看一个悲剧了。
游击队的成员越来越少,part one故意疏忽的哮喘开始严重,直到切一个人被一大堆玻利维亚政府军包围。
从电影院回来,到豆瓣上划勾,才发现这电影的导演原来是索德伯格。
怪不得我能看懂啊。
感觉索导就是生来为我这种白痴观众做艺术片启蒙的,真的是感激不尽。
我14岁时,生活无聊得每周的节日是看南方周末电影版和btv-1的全球电影回顾。
他们用很大的笔墨从各个角度写索德伯格,伍迪艾伦等人,而我呢,家里连个DVD都没有,那时候还不知道BT是什么,只能从报纸上去读电影,读陆川贾樟柯王小帅等人,但是现在你让我看他们的电影我根本看不懂。
那时觉得我这辈子还有机会看看索德伯格或者伍迪艾伦的电影吗?
感觉遥不可及。
去年我在coma看了午夜巴塞罗那,今年看了切格瓦拉。
儿时的梦想就这么实现了。
倒是很怀念那种渴望某种东西的感觉。
切格瓦拉也有那种对南美革命的渴望,而且他死在那种渴望中,其实他很幸福的。
在我看过的电影中,这部电影不一定能够排到五星,可是我还是打了五星,因为CHE,电影最后那个士兵枪杀切的镜头,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毁灭感,切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后一个有理想主义者,现实就这样把他绞杀了。
杀死他的,不是玻利维亚军政府,也不是美国中情局,是那个士兵,是那些农民,是每一个你我。
生活 ,这就是残酷的生活。
但我们在电脑前看完这部电影,或者在街上穿着印有切头像的文化衫以示不同的时候,我们一样地是在绞杀切。
理想不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理想需要行动,可惜,我们早已变成了侏儒。
很想说一声, long live ,che,可发现自己早已没有了那革命的激情,也许片尾曲是我们唯一的慰藉,也是我们掩盖自己堕落的借口。
"让我们忠于理想,面对现实。
"我们早已忘记了CHE这句话,我们唯一记住的却是“在这个人类最不合理的时代。
我们都被痛苦征服了。
”
英雄葬礼切,已经故去很久了,今日再看那段历史,感受依然很深,很深!
深到,已经不会打字,那就转抄几句吧!
格瓦拉等人的遗骨被运回古巴后,暂时停放在哈瓦那的何塞·马蒂纪念馆内。
1997年10月9日(即格瓦拉遇难30周年),古巴国务委员会发出通知,确定当月11日至17日为国丧日,并确定将格瓦拉的遗骨以国葬的规格安葬在他生前战斗过的圣克拉拉
1当年轻的切格瓦拉从阿根廷进入古巴,投奔卡斯特罗的7.26运动阵营时他只是被安排在后勤部队里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军医人们都亲切的叫他“埃内斯特医生”他却带着标志性的微笑,不厌其烦的更正“我不是医生,我是个战士”他,总是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什么他在山区挑选可加入游击队的农民,没有挑选三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却选了一个妇女和两个16岁的孩子因为只有他们三人会识字,能阅读,切格瓦拉说“我们在山上不只是打仗,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不会识字阅读,就容易被人蒙蔽”他,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甚至在与巴蒂斯塔的政府军交火最猛烈的日子,他也带着一本歌德传,停火时就靠在树荫下阅读他,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灵魂他从不抢掠粮食和女人,就算在游击队最饥饿的时候,他用钱去向当地农民买牛奶当农民害怕被盖上支持叛军的名目而不肯收钱,只是让他把牛牵走,他却毅然两手空空走了既然对方不愿意,那么就做不成生意交易,虽然他身后有一群荷枪实弹的军人他尊重了别人,也尊重了自己,尊重了作为一个军人的尊严他,总是知道自己的队伍是军人,从来不是强盗在获得在哈瓦那的最终胜利后,切格瓦拉于1965年,给卡斯特罗留下一封信,辞去高官职位,放下开国元勋可享有的一切待遇,然后远赴玻利维亚,继续战斗,继续无尽的游击战他从没忘记向世界解释“我不是医生,我是个战士”切格瓦拉之所以那么的吸引人,完全在于其本人,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从不迷惑,如此坚定多么美丽的灵魂2记得威廉华莱士上断头台前说过“必须有一个人用死,才能唤醒千千万万人”人类中总是有人,把自己的死看得极度透彻,看透所谓死的意义例如逾越节前的耶稣,还有1963年越南西贡街头的释广德人类历史上,站在当局的立场来看,最最愚蠢的处决,有三宗处死耶稣,刺杀甘地,枪决切格瓦拉对于刽子手来说,与其说主动屠杀了他们的肉体,倒不如说,被他们强烈的意志吸引着,却帮助完成了他们理想道路上最伟大的一部分--用死来影响后世的千千万万人有什么比圣贤与领袖的死,更强烈的冲击旁观者的心灵呢?
愚蠢人希望从世上抹去他们的肉体,可结束对他们的恐惧,却现实却令人讽刺的适得其反3切格瓦拉有两张照片最广为流传一张是阿尔贝托·科尔达拍摄的头戴贝雷帽的照片一张是弗雷迪·阿尔波塔拍下的,他去世时的照片两张都极其耐人寻味第一张目光坚定,被誉为“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被后世的摇滚界发展成一种标志第二张中的切格瓦拉,逝去得如此安详,骨瘦如柴,头发蓬乱对于这张“切格瓦拉之死”,评价得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玻利维亚当地的一名修女她不知道军队为何交火,也不知道被枪决的是什么人物在目睹切格瓦拉的尸体被抬出时,她说“这个人死去了,看上去好似耶稣”
回过头再想想,这部电影,这部美国导演拍的格瓦拉的电影,如此平庸如此流水账,大概和全世界的政治氛围和导演的立场困境脱不了干系。理想主义到了21世纪,已经是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西方世界就不说了,就算是所谓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态度也是对理想主义暴力gm的怀疑斥责,如果在这部电影里把切格瓦拉的浪漫化,不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反过来,如果指责切骂他是杀人犯恐怖分子,又正落了西方话语权的窠臼里。所以索德伯格想要拍切格瓦拉,可能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导演选择把切作为主角搬上银幕,给观众播放一套没有旁白的幻灯片,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拍这部片都不算电影艺术了,这是行为艺术(即使行为艺术都无法掩盖它的无聊)。
7.6,居然比上还平淡,一个这么好的题材这样处理,很遗憾
没有明显的转折,没有着重的情节,在一片陌生的国土中干革命,不知道怎么着你就走投无路了就失败了。在事后可以总结出很多个失败的原因,但是身处其中的人或许并没有真正犯过什么错。看到这样的片子更是对我们的革命先烈感到敬佩,片子里遇到的问题想必在上个世纪中国革命中也是屡见不鲜,最后能够坚持下来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在中国和古巴,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在玻利维亚却没办法解决,可见民族主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个无法忽视和绕开的因素,也同样证明了这世上是没有放之四海放之四季皆准的道路的。
这世界每天都有人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
相信索德伯格的水准,相信切格瓦拉的精神不应只停留在T恤上,但我真的不喜欢这片子~
美剧里大部分的拉丁大熟脸基本都在其中咧~
太闷了,前后交代并不清晰,必须有历史背景知识的人才能看明白。战争描述多过了对个人性格特征的描述,平淡的记叙文
对于现在的我要说有偶像,那就是格瓦拉,但是片中的他和我理解的还是不一样。
及其少的使用背景音乐,镜头也十分克制,把重点放在故事,而不是煽动情绪。唯一的主观镜头出现在最后时刻,枪决落地后的画面,呼吸声像极了鬼子来了
比上部稍嫌纷乱
好枯燥
6/10。比上集激情更少。第一部以辉煌为起点却不享有浪漫号召力,第二部则始终泛溢着革命理念的挫败与自省气息,影调突出颓灰而不渲染悲壮。综合来看算是达到了客观目的,刻意关注主体淡化与其相关人物,叙事节奏、技巧卖弄被连根弃除,但电影是需要表现手法来控制的。感觉切的失利在于没获得农民支持。
男人总是沉迷女人总是想到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沉迷于革命的男人去了一个他知道不那么美丽的世界,试图把他改造为一个美丽的地方,他失败了他失败的罪魁祸首美国,他们的奥斯卡奖项上居然拒绝提名这部电影从此奥斯卡永远被我个人无视
没耐心看了。。。。。。
理想的傻样儿,死的镜头角度不错
你没有权力摧毁他们的生命 你不是神 神也不能
太哀愁 没第一部好 格瓦拉死掉了
工农武装革命~
依然乏味。
和上一部一个毛病。亮点只有结局切被枪决时的第一人称视角和最后闪回到上部最初的画面的镜头,有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