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不足的地方:音乐:我知道印度是挺多配乐和很多舞蹈在影片中出现的,但是都充当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么影片中有些泛滥使用了,还会莫名其妙的中止,开头和结尾的音乐真是炸裂了,也太庸常,仅渲染感情,没有深意内容:没有脱离常有题材,不怎么新颖好的地方:剪辑:在介绍女主开始板球之旅时,吊着观众胃口,有个警官视角(内聚焦叙事)限制观众了解事件发生的后续,有了一个“悬置”,这样一种方法是很新颖的人物:母亲一开始是不同意女主打球的,做了一个社会背景交代(女生不能和男生接触太亲密,或者说一起玩,在这里影片有一定程度描绘男性对于女性的歧视,所以是带着点女权主义的)母亲不管教女儿被村里人嚼舌根,承受外界的压力,有一个爆发点,女主受挫,母亲骂醒了她,所以这个铺垫点使用得挺好的没有一帆风顺的成功之路,而是经过不断的挫折点,隐含阶级差距,农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农村的女孩慢慢走向世界的舞台的故事 父亲用实际行动维护了女儿的理想 母亲让女儿看到要成功必须得付出拼死的决心 父母的鼓励给与女孩坚定的意志 反对世俗思想 成功让女儿迈向属于自己的舞台 。
虽然和大多数印度电影一样带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风俗舞蹈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得一部励志片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激励我前进的电影出来
继《摔跤吧,爸爸》后又一部振奋人心的印度佳作!
一个关于印度贫困女孩蔻茜突破性别、出身及社会给予的种种偏见与阻挠,站上赛场坚守热爱逐梦逆袭的故事。
每一个女孩都是独立且自由的个体,打破枷锁,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又是被印度电影骗眼泪的一天。
而且印度电影的音乐节奏真的很容易带动人心很值得一看,强烈推荐!!!
一,好莱坞电影的自由,英雄,独立的电影氛围。
香港电影的自由,警匪,侠客。
这都是连续的佳作才让观影者授予的标签。
我想印度电影每年都有几部佳片传入国内,何尝不是其特有的文化所散发的魅力,更是其电影行业从业者基于世界水准的体现。
(国土面积大的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国民人口多的巴基斯坦,巴西。
都各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宝莱坞电影的舞蹈,女性,种姓,男权,贫困,给人很深刻的印象。
影视作品都是源起生活,拓展生活。
这种直面社会问题的电影,更让人深刻,更让人感同身受,更让人思考自我与社会。
二,热爱生活父亲,热爱父亲的母亲,加上一个独生女。
家境在当地还是很不错,这样的组合,让看到印度电影对女儿罕见的包容与呵护。
追求自我,爱我所爱。
这个世界大同的主题,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任何地方都很难。
在这个通过媒体认识的印度更让人不容易。
其中父亲的艰辛,母亲被人诽议,家庭经济出现困苦。
都丝毫不能动摇他们的爱彼此的心,这样的家庭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会是幸福的。
只有胜者才有权利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人生总有几个贵人相助,或大或小。
只是我们是否有去把握,或因为自尊作祟,或能力不及,或后知后觉,让我们错失一次新的可能。
成功是众人拾材火焰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患寡而患不均。
三,以上是我基于电影的一点思考。
印度女孩 (2018)7.22018 / 印度 / 剧情 运动 / 阿鲁拉贾·卡马拉吉 / 艾西瓦娅·拉杰什 萨嘉拉吉
就像这部电影所说的一样,如果你没有梦想的话,那你的人生就会缺少很大一部分的东西,确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应该歧视这些女性,热爱板球或者等等以后以后很多的运动,这部电影我感觉很激励了印度的女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就好像我们一样,现在开始重视女生的运动。
因为女生也可以创造一片辉煌,女生的体育也不会比我们男生差!
提前观影《印度女孩》[哇]1.只有强者才有权利发声2.家人的爱是我们前行路上最有力的支持3.别人越说你不行,越要证明我是可以的4.好的教练可以不带偏见的激发人才的潜力5.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全力以赴一个因性别被看不起的女孩儿,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用爱共同抵抗所有的偏见。
面对挑战,迎接挑战!
2小时充电完成,带着初心继续出发!
2018印度剧情片《印度女孩》,豆瓣评分7.3,IMDb评分7.0,于2022年3月18日引进国内上映。
“爱拼才会赢”的电影版释义。
板球版的《摔跤吧!
爸爸》,剧情非常像,任何看过《摔跤吧!
爸爸》的观众再看本片都会联想到《摔跤吧!
爸爸》。
同样女性体育励志题材,同样有个支持女儿的爸爸,同样是不屈不挠的女儿。
只不过项目是板球,爸爸不是教练。
还有一个区别是,《摔跤吧!
爸爸》改编自真人真事,而《印度女孩》则非如此,这一点令人《印度女孩》剧情的可信度有所降低,毕竟在印度这个男权社会中女人从事男人运动是很艰难的。
但是《印度女孩》的剧情设计走的是真人真事的模式,尤其是高潮戏世界比赛的赛事日程,几乎会令观众以为看到的是真实的。
虽然本片故事不是真实的,但是励志基调不变,我想到了经典励志歌曲《爱拼才会赢》,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拼搏后并不会像女主这样心想事成,但是电影的戏剧化不会让拼搏成为泡影,因为那将使观众丧失现实中的信心,但是现实中只有拼搏才有希望,不拼搏就连希望都不会有。
板球这个运动对中国观众很陌生,可以说是棒球垒球运动的变形。
板球运动在印度电影中多有体现,不过专业以板球为题材的电影,本片是我看过的第一部。
本片是南印度电影,我们之前看过的多数印度电影是电影业发达的北印度电影,本片中的对白也不是我们常听到的那种印度语,而是泰米尔语。
泰米尔语不像印度语那么摇头晃脑。
本片有可能是国内引进的第一部南印度电影。
歌舞是印度电影的标配,本片有歌无舞,有多首穿插于剧情中的歌词与剧情有关的歌曲,上半段的插曲太多了,充时长,干扰了剧情的紧凑感。
中文片名起得太大了,就像《印度合伙人》一样(原名叫《护垫侠》),其实叫做《板球女孩》就可以了,中文片名不要动不动就”印度这印度那“的。
印度真是个谦虚的国家…从电影看,印度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农村落后,农民贫困对比起我国之前每年都将“三农”问题摆在首位,感到党的正确领导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是多么重要!
感觉国家的发展进程总有相似,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会相似,我国善于总结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也是我国发展迅速的原因!
印度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在落后地方仍和他们的宗教一样根深蒂固,法治基础不够牢固,片中调侃警察的形象,也与电影积极欢乐的基调相称观念思想对女孩自由权利的禁锢,其实反过来也是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片中女主最后带领全队为国争光,也是在倡导两性机会平等,以及展现女性的职场和社会地位的潜力。
“只有胜利者才有权利发声!
”…女儿最后的胜利,背后却是农村父母倾尽所有甚至倾家荡产,还要顶住流言蜚语的压力,强大坚定的信念下才换来女儿成功的机会,对比令人发指!
且不论故事之外没成功的有多少…机会成本太高,扼杀人才。
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让我联想到了国足。
片中国家队这么烂,一个队伍里面都有阶级观念,连队员都不能平等团结,更不说选拔和培养机制腐败问题。
但至少,印度敢承认。
整个过程都充满着浓浓的父爱,家庭的支持对子女的发展尤其重要。
《摔跤吧!
爸爸》板球版。
只不过《印女》把矛盾更多集中于女性不能打板球,从而突出印度的女权低下;同时穿插展现作为农民的父亲是如何从受人敬仰变为贫穷落魄,体现了印度的农业农民困境。
两个主旨互相结合、呼应,尤其最后将寇西在赛场上的处境,与父母在家乡面临的困境相对应,进一步激化现实矛盾,共鸣十分强烈,使情绪一下涌到最大化。
片中直接展现了印度各类人群对于女性尝试板球的各色态度,会让我们产生共鸣、难过、不忿,也带领我们看到女主一次又一次打破重重阻碍,性别、出身、地域……跟着她一次又一次体验“打脸”的爽感。
尤其看到每次女主一个人气场强大地走在最前方,一群男性跟在后面时,虽略带刻意,却也振奋人心。
当然不可否认电影还是有某些瑕疵,比如前半段爸爸的喊口号与妈妈的态度转变都有些突兀,这可能与剪掉了26min有关系;同时这部影片的音乐运用的恰到好处,尤其是每次比赛的配乐特别振奋人心,但听多了会觉得有些累。
同时,今天看片后结合前段时间看冬奥会的相关报道,我也意识到,梦想的实现前期是需要很多金钱的堆砌,经历越大的困难便能收获越大的成功。
因此,去努力赚钱吧!
不要惧怕困难勇敢向前冲吧!
PS:女主着印度传统盛装时真美!!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比《摔跤吧爸爸》差太多。
结构太松散,叙述不紧凑,铺垫不充分。
故事虽简单却做的不精致。
尤其最后的点题:女孩得到世界冠军以后,说的是关于印度的农业问题。
这个转折有点尴尬,作品想把主题从一个女孩的奋斗引向对印度农民农村关注度的升华,想法很新颖的(不是老套的单纯表达父爱和励志),这种思考格局很大,但没有衔接好,真实而不有效。
作品真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却是:在面对女儿“叛逆”选择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敢不敢会不会能不能做出充分理解和信任,当所有的人都不看她的时候,父亲坚定的支持和无私的奉献,就成了女儿最大的情感动力。
怎样准确判断子女真正可能成才的天赋和优势,然后帮助她们在逆境中树立强大的信心,最后去战胜自己,证明自己?
这才是我们做父亲应该思考的……
太吵了!不知道影院的音响是不是有点问题,还是印度歌舞片都这样[捂脸]其他在戏剧悬念和多线叙事上做得很到位,但抛出来的问题没有得到政策性的解决,只靠一个运动员解决自己一家的问题并没有多大意义,和韩国那种“靠电影改变国家”的感觉还是有比较大出入的,而且真没料到农业这条才是“主线”,说明前面的铺垫明显是不够的,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就显得很杂乱,不如摔跤吧爸爸。#看的居然是删减版
好看,但不如摔跤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是好像每一样都表达得不够充分。我看得这个版本的翻译真的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影响了理解。寇西最后的发言挺棒的~~
它不是一个体育竞技励志女性故事,而是一个印度农业国情片。导演和剪接都出色地展现了这一个主题。很让人意外,超乎想象的创意。
关于打破性别阶级偏见这块是好的,但是看得我快睡着,太套路了
抱着对励志感人剧情的期待和同题材《摔跤吧爸爸》的印象,坐地铁到半小时路程的影院,因为排片很少,很多影院没有。以为这部小众影片会好看,结果失望了。虽然没有什么歌舞了,但电影配乐太多太满且声音很大,印度语又听不习惯;剪辑也混乱,故事线不清楚。想表达的比摔跤更多却没处理好;可能板球本身不如摔跤吸引人,又没有背景知识,大量的比赛镜头就显得很煎熬。时长还一如其他印度片一样冗长。看来不是所有运动片都适合运动迷之外的人观看。票房不高热度低有它的道理。不推荐。
影院音响音量很大,每个人物出场的bgm有点脸谱化,很童话式的热血励志故事,最后世界杯比赛和寇西的speech还是有高光的
天下的球迷都是一个德性。看见父女俩带着国旗的样子就知道,体育也确实是国家凝聚力的一部分。其中也穿插了印度的农村矛盾,女主父亲虽然看起来是个有不少田地的小地主,但是在金融资本的面前不堪一击。怎么说呢,犯了跟国内过去主旋律影片一个错误,调门太高了。不过其实也揭示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竞技体育也是赢者通吃的,对于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来说,竞技体育已经算很好的出路了。
挺好的 阿三很讨厌 但是电影还挺热血的 而且音乐穿插恰到好处 穷人没资格有脾气 拼搏只能靠自己
想到在古代,种粮食的是农民,第一个饿死的也是农民……
也是在电影院看的大陆删减版,我的母语真的是无语!我不李姐,怎么是嫌弃印度电影都太长了,所以为了观众考虑,就都删减了么?有啥情节是我买了电影票而不能看的么?我都double18岁还拐弯儿了,怎么每次就给我看这些阉割版,我做错了什么?如果我有罪,请让原版来亮瞎我的钛合金狗眼,我真的会谢!
我们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一项游戏,却用游戏的态度来对待现实。
板球版《摔跤吧爸爸》,可惜内里鸡汤太足,几次让我跳出戏外。
每次看这种励志的运动电影,还是会热泪盈眶。贫穷中的梦想,热爱与奋进,哪怕粗糙,哪怕鸡汤,也自有蓬勃不息的力量。好的作品要给人希望和力量,而不是像《小丑》《新蝙蝠侠》那些垃圾一样,告诉你世界烂透了,无药可救了。
只有赢了讲话才有人听我们确拍不出这样的影片?印度的热歌听起来,不错贴近生活拍出真实感然后在加点艺术印度反复用这样套路拍出好的影片
农业教育片
感谢逐影者联盟的超前观影。很久没看印度片了,这部虽然不够《摔跤吧!爸爸》经典和热血,但有些场景还是挺燃的。感受嘛,主要是:1.“只有胜利者才有权力发声”“想要的东西就要豁出去争取,别人才知道你真正想要”。话糙理不糙。体育运动的魅力,可能就在于不停突破自己极限,展现自己最好的状态吧。2.一如既往,看着看着就来音乐,但这部没有突然一群人出来载歌载舞,而且音乐还挺好听的。3.健身之后,发现健美的鸡肉最吸引,然后觉得女主的颜也好看起来。4.最后就是,那些在各种群里讨论各种男权女拳平权吵起来的,与其逼逼,不如看看电影,做点有建设性的事情,改变下自己不满的现状?
披着体育片外衣的反映社会农民困境的励志片,体育情节的节奏很快,剪辑有些凌乱。又看了一遍,太励志了!“我们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却用游戏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
7.0
很热血,为理想而拼搏的人总是闪闪发光的。但是电影理想化程度很高,一个农村女孩想搞运动,恰好有天赋,家人支持,全村的村民也支持,教练也支持,抵制资本的力量,甚至还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也许这也是导演的愿望,女孩能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能像男孩子一样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阶级和特权也能被打破,底层人民的声音能被更多的人听到。当然这也可能是资本拍出来安慰群众的,让他们的不满通过电影释放。我希望这个呼吁的声音能被更多的人听到,印度现有的社会环境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