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我只看到了绝望,无尽的绝望,绝望的轮回。
杀手,来自地狱。
从小没有父母,在生与死的决斗中一场场的获胜,一步步的长大,那是一群疯狗的生活,不杀死对手,就被对手杀死。
对于杀手而言,他只是赛场老板养的一条狗,存在的唯一意义和需要就是生存,所有妨碍他生存的都要被杀死,他不是一个人。
在生存的过程中,本能即是杀戮。
所以挟持人质也许仅仅是学习其他杀手和劫匪的行为,对于手中的人质,他的内心几乎没有保存和利用的想法,短暂的挟持后极为干脆的杀掉。
而面对逃亡过程中追捕自己的警察们,并不认为他们是什么身份,只有人才有身份的概念,那些警察就是挡在生存前面的障碍,只需要清除就好,而这也包括出租车司机和船坞的人,出手即杀戮,没有丝毫的犹豫、怜悯、羞愧、悔恨,因为他不是人,他也没把这些人当人。
唯一例外的是智障女孩,与他一样极度缺乏思考和语言的能力,相比与其他人,这个女孩与普通人的差距最大。
换个角度视之,与杀手的距离反而最近。
而由于内心之单纯,在被父亲强暴后还要被胁迫着供养父亲,等父亲被杀了反而对杀手更为亲近,也许就如同小鸭子只会跟随自己第一眼看到的人或物一样。
那一抹微笑,就如阳光照进了杀手心里,从此,杀手的内心开始重现人性,居然为女孩穿上裤子,甚至似乎懂得羞耻之心。
逃亡中,对女孩的照顾,尤其是从垃圾堆中翻出水和布为女孩擦洗,极为动人,而两者之间的羁绊也逐渐加深。
杀手,正从地狱爬向人间。
警察,处于地狱之边。
原本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理想的少年,以自己的警察父亲为榜样,然而残酷的现实彻底击碎了他的信仰,父亲其实是个“贼”,而且还很确信只有当“贼”才能在社会中生存。
他作为警察,作为儿子,最终还是选择给了父亲一枪,只可惜父亲没死,为了维护父亲的名誉,他也从此背上了欺骗世界的重担。
此后,他便游走于人间与地狱的边界。
混沌的生活,脱离的正常人的社会,面对罪恶的同时也使用罪恶,殴打疑犯甚至是无辜之人,为线人供给毒品,只为了获取情报,他因而始终背负着罪恶,而唯一的希望就是父亲不要醒来,而自己或许还可以重新成为一个好警察。
只不过,这一切都被杀手所摧毁。
随着自己的队友被杀手一个一个残忍的杀害,愤怒与仇恨,逐渐占据了他的内心。
面对与案件和杀手一切相关的人,都俨然几乎不把她们当人,而是自己追捕杀手的工具而已。
而当队友几乎全部被杀的时候,他和队长近乎完全丧失了理智,甚至通过虐待那个无辜的智障女孩来引出杀手。
警察,正在堕入地狱。
其实,如果杀手带女孩离开作为最终的结尾,也毫无问题。
但是影片更加冷酷,非要呈现终极的绝望。
警察活着,可与他关联的所有人都死了,他生活或者说生存下去的唯一意义和需要,就是复仇。
所以,他彻底放弃人间,来到杀手所在的地狱,经历杀手所经历的炼狱之苦,只为等杀手到来,再彻底终结一切。
而杀手也是大难不死,在回到地狱后,更是由于身边的女孩儿,逐渐产生人性。
在那段漂泊的日子中,杀手几乎重新进入社会来供养女孩,两人一起在道路上前行,欣赏路边的风景,一起在农田中劳作休息,看最美的日落。
看的时候,真的希望这样的日子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可是绝望终将到来,两条“狗”的最终战斗从地下赛场开始。
一上来警察就是为了杀死对方,而杀手反而有逃离的企图,毕竟自己已经不是一个人了。
然而彼此的撕咬是注定的,因为一方的生命,必须以另一方的生命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
最终两者的死亡几乎是确定的,因为没有任何一方会给对方以生存下去的希望和机会。
女孩的死亡则是无奈的,因为在她看来,只有她死了,他才可以离开。
杀手在女孩死后对其剖腹,取出婴儿在阳光下举起,似乎象征着新生命新希望。
可我反而希望他不要这么做,即使婴儿在母亲腹中夭折。
因为婴儿的生命,几乎一定会是杀手自己的轮回,要么在被人发现前死亡,要么也是被当成狗一样,重新堕入生存的地狱中。
这样的希望,请不要给,因为希望的背后,是绝望的轮回。
想看狗咬狗,但一开始下载了国语版,没注意时长,结果发现只有100分钟。
于是下载了108粤语完整版,重新看了一遍。
现将删减之处列举一下(参考时间是粤语版的):删减1:开头2分钟左右,做饭的老婆婆打饭给鹏吃,但船摇晃饭撒了,鹏狼吞虎咽的吃撒在地上的饭。
删减2:10分钟左右,鹏用枪打了老太太后,又到跟前补了2枪。
删减3:28分左右,鹏进入垃圾场到处看了看,还发现了傻女屋子,另一边警察录像里难民孩子也在垃圾场。
删减4:33分钟左右,伟拷打嗑药的胖子。
这段尺度大些。
《狗咬狗》:希望其实是彻底的绝望 (文:火神纪)市场和电影永远都会形成一种反差。
尤其是这种类型的电影,我曾经对朋友说过,喜欢这部电影,其实只是因为这部电影符合我个人的口味。
把这部电影当成是一部个人的Cult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去强迫别人也跟着我们一起喜欢。
所以,这篇文章里的所有观点只限于个人口味和个人审美,不求任何苟同。
不管怎么说,港片类型电影总是让我惊喜的。
尤其是这种探索之作。
带着前所未有的鲜甜的血腥味彻底地冲激着我对香港类型片已经疲惫的嗅觉。
似乎已经很久没有现在的这种感觉,很多年前的《八仙饭店》和《爆裂刑警》里那种沉寂已经的记忆开始逐渐被唤醒。
近年的香港电影除了一些故作深沉的警匪片、越来越没劲道的动作片和已经让我们开始审美疲劳的Kuso片之外似乎已经没有其它了。
这部电影从它的海报在网上开始流传的时候已经颇让我期待了。
坛子里的朋友说,这是一部生猛的电影。
全新造型登场的陈冠希和李灿森足以让我眼前一亮。
海报上大字写着:生命以另一生命作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
其实这一句可以作为各个领域里的王道寓言的,只是我们没有办法接受那种过于真实的事实。
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似乎是生存不二的法则。
不管在原始时代里面为了口食,或者是现代社会工作领域里的激烈竞争。
其实都是一样,只是表现上的不同罢了。
这是自从原始社会留传下来的那种暴虐的基因。
我们没办法改变。
只是到了现代社会只能转嫁到工作的各个领域里去了,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仅仅为生存而担忧了。
从以前的为了生存到现在衍生到工作领域的竞争,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作为人类的我们一点也没有改变。
只是我们似乎开始用一种欲盖弥彰的所谓文明来掩盖起这一切。
而当那种杀戮被如此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拒绝。
这部电影票房的惨败,在这一点上来说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欲盖弥彰加半点虚幻的对自我美好的祈盼,然后抵制真实。
Cut。
杀无赦。
虐杀。
暴力总是王道。
毕竟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的同样都有那种原始杀戮时代时留下来的基因。
所以过于平淡的生活让我们开始渴望一种视觉上的鲜血淋漓。
这也许就是这种电影最大的市场。
生于安逸,死于寂寥。
如果说Cult电影是个人的膜拜形式的狂热,那么,Cut类型电影之所以能在Cult里占有长盛不衰的比例是因为Cut不仅仅是个人膜拜,更多的是我们潜在的暴力因子。
最原始的那种对于血腥和杀戮的渴望。
说回这部电影。
剧情以一个杀手的谋杀事件开始,以警察和杀手同归于尽结束。
于是中间的片段似乎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的遐思,一般都是追凶,百里追凶,从香港追到柬埔寨,末了来一场终极PK。
双双倒地身亡。
这样的桥段并不新鲜。
几乎是所有的警匪片惯用的故事。
只是最后的结局也许会让警察活着。
毕竟,好人要长命百岁似乎是我们总不能掩去的良知和祈盼。
电影总在教导我们:我们也得做好人。
于是这部电影成了传统的香港制造警匪片加一点日本的Cut,最终成了现在普遍争论的怪胎之作。
换汤不换药的老桥段翻新。
这部电影也算是出彩的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常常有一种很悲怆的感觉。
不管是对警员伟的那种无奈的责任,还是对杀手鹏的那种无奈的生存。
伟眼看着自己的父亲从英雄一下子堕落成毒贩却没办法大义灭亲,于是只好背负着父亲留给他的那些沉重的谎言;眼看着自己的所有伙伴一个个被鹏杀死却无能为力,于是只好背负着仇恨追踪至柬埔寨;眼看着仇人就在附近却所求无门,于是只好求助于当地的社团并沦为和鹏一样不知为何杀人而杀人的杀人工具。
伟在这部电影意味着的是责任,为人子女维护父亲的责任,为人朋友追凶报仇的责任。
而这样的责任为这个角色染上了一层沉重的无奈的悲凉。
而鹏。
其实一切很简单,只是为了生存。
自小无父无母,被当成狗一样收养,接受训练。
在他身上一切只是为了生存。
如果把对手打倒打死而能换来一顿饱饭,那么,没有什么不可以。
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于是,杀人只是生存的方法罢了。
在主人看来他不过只是一个编号罢了;对于自己来说,能够多活一天也就算幸福了。
生命以另一生命作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
在他看来一切理所当然,如果别的生命个体的逝去可以换来自己的生存,那么也许很少有人会有放弃小我完成大我的宏愿。
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是佛家诱人从善的美丽谎言罢了。
当我们活在现代的这种所谓文明的衣食无忧的生活里,这个人物的一切所作所为其实只会唤醒我们疲软的同情。
所以我看过的许多杀手电影,鹏是最无奈的那个杀手。
鹏在这部电影里意味着的是生存。
而当生存只能以这样的形式存在的时候,那是可耻的沉重。
所谓悲怆,就是一个无奈的警察遇上一个更无奈的杀手,而最后只能同归于尽地死去。
也许,在伟的生命里,在他虔诚地信仰着父亲是一个英雄的时代里是他最幸福的时光。
可是最后当他无奈地打碎了自己的信仰的时候;很无奈。
也许,在鹏的生命里,在他陪着一个陌路的女人一起不舍不弃逃命的时候是他最幸福的时光。
可是最后当他只能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死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很无奈。
也许,所谓的幸福只是想告诉我们,幸福的最后仅仅只能是无奈。
因为幸福总会永远地逝去,而幸福之后似乎就只有悲伤的沉重和无奈的祈盼了。
靠杀死别的生命体来换取仇人的所在;或者靠自己的劳力换取一顿晚餐。
从本质上说其实都一样无奈。
活着,生存。
为着自我的责任或者果腹。
暴力;厮杀;血腥;肮脏;低贱;冰冷的镜头色调让智障的少女看起来似乎纯洁而美好。
看到裴唯莹的模样时我很惊叹了一下。
打破了以往所有电影里的那些女主角带给我美好的遐思,这是一个智障的被单亲父亲强奸的女子,也一样在垃圾堆里长。
只会说一句话:我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妈妈死了,妈妈死了,爸不给我离开……这一切也许只是因为妈妈的逝去或者爸爸的兽欲。
这个角色把这部电影的悲怆色调推至一个高峰。
所有的人都悲哀而无奈地活着。
没有希望,不知道明天。
这个在垃圾堆里的智障女子身上脏兮兮的,可是看起来却很清纯,尤其是当她在垃圾堆里抱着收养的小狗满脸上灿烂的笑。
也许因为智障。
当智障反而被塑造成清纯的时候,这部电影似乎没有什么是真正洁净的了。
世界很肮脏。
人性很肮脏。
生存的欲望很肮脏。
你很肮脏。
我也很肮脏。
只是我们不能够承受这个现实罢了。
鹏和这个女子不舍不弃相依为命,也许只是因为在彼此悲怆的人生里突然遇到一个真正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人,幸福只是一个虚妄的借口罢了。
我尤其喜欢这段两个人逃亡生活的描绘。
电影终于从那种阴暗的冷色调镜头摆脱出来,用一种温馨的暖色调镜头来描绘这一段。
印象最深刻的是奔跑的车和窗外鹅黄色的夕阳,一切很美。
也许是因为眼睛习惯了冷凉的镜头,这一段让我有一种很陌生的亲切。
当然,这只是郑保瑞给我们最虚妄的祈盼。
最终这一段温暖的镜头以及后面延续地用同一种淡黄色调的镜头将电影最终想表达出来的那种冰凉更加彻底地展现出来了。
温暖,是希望,也是最彻底的绝望。
当这一切只能无可奈何地画上一个句号的时候。
伟已经沦落成一个没有任何情感的仇恨之身;所以他可以在温暖的阳光下毫不犹豫地把刀横梗在女人的脖子上。
而鹏的杀戮似乎也找到了和伟一样悲悯的仇恨,于是两个男人站在对面,中间隔着一个死寂的女人,把刀刺进对方的身体,然后一起倒下。
而这时候温暖的阳光就在头上。
女子的自杀只是为了让自己心爱的男子可以不再为自己担忧地离开。
而男子的奔腾只是为了给自己心爱的女子报仇。
而这时候温暖的阳光就在头上。
心爱的女子已死。
鹏挣扎起来也许只是因为突然记得自己刚刚没有钱给女子做剖腹产手术。
于是爬过去,拿着一把尖刀,亲手剖开了自己心爱的女子的腹部取出了自己的孩子。
而这时候温暖的阳光就在头上。
死亡。
新生。
循环不息。
这是电影留给我们虚幻的希望。
可是我记得伟的生平:无父无母;被收养;靠打黑市拳赚钱为生;靠打死别人而赚取微薄的收入为生;我记得电影里传说中那个英国电视台拍的资料片,一个孩子表情麻木地打着另一个躺在地上的已经无法动弹的孩子;以及一大群孩子在垃圾堆里抢吃着那些被人们丢弃的也许已经不能称之为食物的食物;身上各各带着一个编号;从不把自己当人;杀人从来不知道为什么;吃一顿饱饭也许也是一种奢求;不知道是什么希望,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恐惧;生存,因为我可以拿走别人的生命…… 灿烂的阳光和新生的孩子爽朗的哭声;阳光沐浴着孩子。
这所谓的希望,在孩子的母亲以及父亲都死去了之后,我在想,所谓的希望是什么呢。
紧紧地握紧的拳头和头上温暖的阳光。
也许,只能停留在这个孩子还没开始懂事的时候。
当他长大一点,再长大一点,他会明白自己无父无母,他会明白自己只是和狗一样被收留的无父无母的孤儿。
我开始想象他的人生。
以及他父亲的人生。
死亡。
新生。
循环不息。
这是电影留给我们虚幻的希望。
所谓的希望,其实只是彻底的绝望。
这个孩子失去的双亲之后,只能像他的父亲那样子长大;或者死去,在他长大成人之。
所谓的美好,所谓的幸福,其实只是虚妄的。
所谓的希望,其实只是彻底的绝望。
死亡。
新生。
循环不息。
这样的循环不息其实是最大的绝望。
最底层的人们,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
我突然想起了电影最后那一个段落镜头,伟和鹏,两个人的眼睛里已经翻白,没有任何表情。
那已经不再是人类的眼睛了,更接近于一种动物的凶残和麻木。
我想这就是电影最终想表达给我们的东西:生存。
而为了生存,我们似乎只能选择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方式。
电影的导演郑保瑞说过:狗满街都是,那种生命跟我们的生命一样,贱。
我不想说生命有多么高级。
最底层的,也有生存的权利。
而他们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
说这段话的郑保瑞似乎在解释这部电影名字的渊源,在我看来,这更是这部电影最终表达出来的东西。
带着一种看似悲悯的手法来描绘这个孩子的降生,制造出一个看似是希望的假象,其实,一切只是郑保瑞最冷酷的绝望。
这部电影是我所见过的最冷酷的一部电影,至少在此之前我没有见过一个如此冷酷的结局。
连希望都是绝望的时候,彻底绝望似乎是注定的悲哀和无奈。
那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冷凉,从心底开始泛散,一直持续。
这部电影里前面所有的那些杀戮流血的镜头和这个结局比起来,其实已经不再那么血腥了。
2006-8-27;丙戌年闰七初四。
刊于《新快报》2006年9月5日A52版《非常道》栏目。
有删改。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狗咬狗》 ■片名:《Gau ngao gau》 ■导演:郑保瑞 ■主演:陈冠希/林雪/李灿森/裴唯莹 ■类型:动作/惊悚/犯罪 ■片长:109 分钟 ■地区:香港/日本 ■语言:粤语 ■发行:同道制作有限公司 ■首映:2006年8月17日/香港
《狗咬狗》个人观影随笔,欢迎理性讨论,不喜勿喷 导演,我知道你想拍的很酷,但是我们不能为了酷而酷,因为酷过头了,就不是真正的酷,而是装酷 电影整体的风格是比较暗黑压抑的,大部分的场景都是黑漆漆的,故事也讲的磕磕绊绊,所有人都跟疯了一样,好像只有冠希哥一人是正常的,因为他演的本来就是一个癫狂的人,警察们不理性,一言不合就杀人,逻辑上的我没办法融入剧情,太刻意了,但是也能理解,毕竟电影的名字就可以解释一切不合理!
《狗咬狗》这个名字很尖锐,而且配乐也特别有意思,每次冠希哥出手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恶犬的狂吠声,原来这是个癫狂的动物世界,人跟狗一样互相撕咬,人性泯灭,唯有生存,不要跟我讲道理,也不要跟我谈逻辑,从这个角度去欣赏,可能会容易理解的多. 很多人说冠希哥在里面的表演炸裂,我不知道这种炸裂感是怎么表现的,他没有什么台词,只是靠一些肢体动作和眼神,我的感受,有融入角色,也能挑起主演的戏份,最后的部分还是有一点青涩,但绝对谈不上炸裂,可能他们的理解,只要歇斯底里,够凶残,够狠够酷够拽就是炸裂,我们的理解有偏差,而且我非常讨厌这个词.PS.我倒是觉得李灿森演的不错,还有最后的结局很好,虽然跟前面的衔接有点脱节,但那个孩子出现的时候,还是看到了一些希望,并没有一黑到底....不然就真的太压抑了.
演的很棒,尤其是参差不齐的牙齿
剧中每个人物都是苦逼,卑微的活着,窝囊的死去。
他们就像抗日战争结束后,还生活在沦陷区的百姓一样,在国民党的黑色统治下,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陈冠希的老婆我一直以为她是个疯子,但最后大义凌然的牺牲自己,并说出这么文艺的话,让我觉得她不是疯,只是行为艺术者。
警察的角色完全是受了宇智波佐助的启发,无论是背负亲人的罪恶,还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查克拉报仇而去异乡打黑拳。
最后剧中主要人物相继都死去,新生命开始,不禁让我想起了轮回,就像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那样,一个结束不过是有一个开始,婴孩长大后又成为一个孤儿杀手,是不是每一个杀手都有这么纠结蛋疼的出身。
他们说这部片子的时候都用了"压抑"两个字于是我也不可抑制的掩嘴颤抖每一段钢琴声响起的时候的简单爱情两个人一个世界的相依为命别人都以为你的生存就等于杀人别人都以为她只是命运凄苦的傻子谁都不知道你们心底的大大的爱和小小的幸福之所以叫做悲剧收场是因为没有人错他们死了兄弟死了父亲你只是要吃饱了饭的活着我们只是命运面前摇尾乞怜的狗说着彼此无法沟通的言语以为到达后再失去一切被命运玩弄只好说一句“以后,也许就不一样了吧”来安然的闭眼最后那个新生的婴儿如果背负满期待是不是就可以换来一世的平和?
或者有點肉麻,或者有點太多,但最少比《功夫》、《旺角黑夜》還有《黑社會》都值得看。
《狗咬狗》比上述的幾部「最佳電影」都要粗糙,可它比較有深度、比較不老套、比較有美感、比較能夠把意識溶於畫面,比較有靈魂──這個靈魂就是歇斯底里。
已經很久沒遇上讓人覺得有靈魂的港片。
那是任最精密的佈局、再細緻的美指還是更密集的電腦特技都取替不了的,藉由對某種意識、某種體悟的熱情,通過各種原素包括動作、表情、環境與音樂共同構建一種氛圍以搭通觀眾的經驗來傳達某種生活中共同的真。
換句話說,《狗咬狗》的文本裡具備了某種意識,也確實構建了某種對調的氛圍,成功跟造為觀眾的筆者搭通了生活經驗,一同為生活中共同的真──狗咬狗──而感嘆、悲鳴。
從餓狗到瘋狗,我們略過了文明。
文明以前,人們為口奔馳,宛如餓狗,沒有人禽之辦。
文明以後,人們功利自保,拒絕溝通,比走禽還歇斯底里。
或者有點悲觀,可《狗咬狗》裡面,從餓狗到瘋狗的演化過程卻非無的放矢。
所謂文明,其核心實在不離溝通二字。
當世人開始一步步揚棄建造了文明的溝通,終日活在猜疑與不信的囚牢裡危視世界時,歇斯底里的細胞就慢慢滋養到身體裡面,我們終於一日變成瘋狗。
可這裡說的溝通並無關語言,乃是攸關淌開心胸的交流,裡面包含了愛,超過了語言不通的障礙。
於是餓狗在垃圾山女孩裡學到了愛,在共通語言的缺席下無阻溝通,然後又在這種溝通的敗落後變成了瘋狗。
而sam也是一樣,他是在所有對他重要的人都離去後才變成瘋狗的。
也就是說,只有先經歷了溝通,先擁有了愛,才會在那些都敗落以後,變得歇斯底里,變得比餓狗還要厲害的瘋狗。
所以到頭來,文明的出現讓我們變得更具攻擊性,讓我們覺得生存必須以另一個生命去支付。
可正就是這種誤解,古惑了大部份的人,使這個由眾人編造的世界真箇變成非握緊拳頭以對待不可的世界。
但話說回來,難道活在富裕地方的生命又不是由貧窮地方的人在某程度上支付著嗎?
大概把意識溶於晝面較之築構於情節裡面,更能帶來寬廣的延伸空間。
没有所谓故事。
没有所谓香港。
没有所谓道德。
没有所谓应该。
Edison在画符的简陋语言里透露一点点希望。
吃垃圾长大的孩子,打黑拳求生的孩子,靠一把枪鲁莽挣钱的饿鬼,杀人之前之后独独不忘填肚饱。
非正常的单色黑的人生,所以他狠。
我想起有人说过,黑色里调进任何色彩,都会令新的黑色更耐看。
但Edison演的这个杀手,是几乎不掺色的黑。
生硬而生猛。
生来便依循本能,倒也干净。
相形之下,Sam是个扭曲的人。
先奉警察老爸为神明,最后眼看着偶像恶狠狠贩毒,虽能以一枪控诉,却仍要抱着父亲痛哭一场。
那些个挣扎,说是说人性使然,其实只是世界压砸下来的黑暗。
这两人的仇,是用命堆出来的。
我自然不会相信Sam大难不死之后抛弃一切前往柬埔寨,甘愿重蹈仇人的覆辙,黑拳打得毫无道德可言……这一切只因为他想当个好警察。
我不信这些。
与黑暗相和谐的颜色,是一切颜色。
巨大的黑会像一种强悍的污染、爆裂的熔岩,总之,所经之处皆是黑暗,可见一切的妥协,一切之臣服。
在此,仁义道德三纲五常时尚现代全都臣服于丢命的险。
暴力不可取,只因为在它面前,生命像废纸。
拍恐怖片的人都喜欢红色和黑色。
红是血,黑是鬼。
但垃圾场那堆砌一切的诡异苍白,如今带上了铁锈色,连同这一组好心好意的警察、连同这个无心无意的杀手,都活像闷在老旧枪膛里的哑弹。
发出咆哮的只有这两人。
在我们的城市里,爆发是难的,是要学的,是要克服种种障碍去获得的。
忍耐却是天经地义,如披麻带孝一样背负仪仗化的道貌岸然。
城市是中庸的。
如同法律。
其实从结局去看,暴力和忍耐是一样的,都不会引向幸福。
但是从没有关于幸福的法律。
可见我们的游戏是多么缘木求鱼。
我似乎从没有看过这样纯粹又这样绝望的华语电影。
如此非现实,又干净利落、一针见血。
那垃圾场受父亲虐待的少女是一种企图,但沦为了符号。
创作者多么希望她的出现能辉映Edison这个恶魔内心里的从良。
但在我看来,那似乎是生命中注定要出现的噩运。
若是杀手能从一而终,不受良心的蛊惑,他的结局自然不至于此。
但幸福太迷人,那个人简单的笑容,简单的出现,就扼杀了你我坚定的生猛。
很多幸福,都要有这样的代价。
在这场故意筛除其他现实因素的故事里,这三人都隐隐指望有人能将自己带出黑暗。
不仅是Edison需要一个简单的家,少女需要有人将她带走,连Sam也需要,在Edison在摧残他的生活之后,也点燃了他所有的暴戾潜能,给他理由,给他对手,给他可以杀的机会。
那是报仇,报仇索命并不是伸张正义。
有时候我们抵达不了幸福,才会孤注一掷地投奔黑暗。
这是一盏永远有效的天平。
结局的You’re my sunshine,我是不喜欢的。
我懂。
但我不喜欢。
相比之下,那些男人赤裸着、流血着的时候放大的狗喘的音效更单纯一些。
和谐一些。
放大了人心里兽性的那部分声音。
如此简洁有效的表达,才搭调。
一直不喜欢陈冠希,这个看上去很装X的坏坏的家伙,除了耍酷,仗着略有几分姿色,实则草包一个,又不小心卖弄了一把风骚,终于被娱乐圈蹬回家卖衣服去了......直到有缘让我碰见了这部电影。
一个不知道为什么成了嗜血机器的杀手残存着人性,一个徘徊于黑白之间的警察坠入地狱,善恶互相对峙,光明与黑暗共生,他们都像疯狂的饿狗一样暴戾,互相撕咬着抢食最后的残羹冷炙。
这是一个极端绝望的故事。
陈冠希用他独有的孤傲感描刻着角色摄人心魄的狠戾,暴力、冷酷、绝望、苟延残喘,却在最黑暗的地方开出了一朵温暖的花...有人说这是陈冠希最棒的电影。
世俗是严苛的,但艺术更趋于包容。
一个好演员被耽误了,但还是希望能够看到他好的作品面世。
陈冠希,我这人爱才,你实力圈粉,没毛病[愉快]哈哈哈哈哈哈......
以前上应宇力老师的电影欣赏课时,她经常提到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而影片的开头尤其是富有特点的出字幕方式通常能够直接体现影片的风格。
《狗咬狗》将制作团队的名字置于似是集装箱的斑驳铁皮之上,覆盖着血迹,辅之以阴暗的摄影和沉郁的音乐,顿时将观者带入由导演一手营造的气氛中。
这片子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带有特别强烈的导向性,交待特定的信息,就像编码一样,如果你眨眨眼睛错过了,有可能到了后面就对不上号,影响对叙事的理解,它要求观者的解码过程严格跟随叙事的节奏,比如陈冠希进入餐厅后,前台小姐奇怪地看着他,这组画面要求观者立刻得出陈冠希不是该餐厅常客甚至不同于普通食客的信息,为后面逐步揭露他的身份、处境作铺垫;同时叙事又有所保留,每个镜头或每组镜头只是巨大叙事链条中不可缺少的几环,只有当你看完整部电影时,才能彻底收起这根链条。
所以,看着好累,沉溺其中的累,因为你需要不断地对剧情进行猜测。
与之不同的一些文艺电影则在叙事上有所保留,相反添加电影手段方面的额外信息,使得观者如入迷宫,即便结束了观影过程,也有可能错过半路上的风景,但并不影响整体的迷宫体验。
总得来说,《狗咬狗》讲述了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警察抓凶手。
这一故事模型的叙事形式逃不出固定的套路,但本片最大的张力来源于超乎寻常人想像的、对道德和社会公正底线的挑战(虽然到了后面这些符号性质的东西都渺小的不值一提)。
而且我觉得能够调动非常消极的因素来尝试触摸一些积极的意义,这招很牛B,类似骨头发芽、腐尸上开花。
说说几个煞风景的地方。
一是垃圾女抱小狗的温情“诗意”段落,原本悬在心口耳边的音乐风格急转直下,乱世真情也不过如此,但在逻辑上严重损害了影片气氛的延续性;二是李灿森震惊时候张大嘴巴的表情,与他一贯的冷酷不符,尽管已经眼睁睁看着N个同仁死在凶手手下,于情于理作此反应都不为过,但他发现父亲贩毒实情时表情也变化了了。
身为局外人的观者我,在这种时刻显然要比他更冷酷。
三是看到父亲尸体时又给他表情的那个特写,实在是太煞风景了,身为一个理性的观片选手,这个镜头终于彻底拉开了我与影片叙事之间的距离。
该有的悬念都过去了,我的心不再被吓得怦怦跳,我的情绪也不再被它左右,也不用再随时准备捂上眼睛躲避血腥镜头,只要安心等待揭晓过程,编码者自然会主动解码。
但那个温情到死的拥抱改变了一切。
那个温情到死的拥抱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找个男人如果他不会打架,那就等于找了个女人。
”呵呵,怨不得金刚那么%×,连echo提到女主角时都下意识说“金刚的女朋友”。
这段画面的色调暖得吓人落日也美得要死,在一个充满未知和期待的结局之前,我相信所有女观众的心都会随着再一次出来煞风景的外文歌飘向很遥远很遥远的某个地方……倘若真能如此,“免我惊,免我扰,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的套路可休矣,从明天起跟着你的男人流浪吧逃亡吧!
就这样结束了多好?
女人的肚子都大了。
他们带着同样的项链去看医生,却要为手术费而发愁。
车子停下来,“等我。
”这一句话一出口我就知大事不妙,叙事漏洞大显身手的时刻到来了,我们的孤胆警察同学肯定会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地从某个角落里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影片结束前与这个系着N条人命的杀人恶魔展开殊死搏斗,好给观众和社会公正一个交待。
真抱歉我敲出这句话时难以掩饰的讽刺意味,理性的观片选手此刻也已经彻底站到杀人犯这边来了。
果然!
警察来了,还带着编号。
我前面解码时候一定漏掉了什么重要信息,导致此刻应了上句话的景。
女人临产,两狗终于面对面决斗。
陈冠希扑上去,我以为他要跪下,结果却是肉搏。
不过后来他还是跪下了。
可我万万没想到女人自己迎着刀子过去了。
我没想到!
其实这样的结局也是很老套的啊,可我没想到……因为我是那么胆小,连美好的话都不敢不愿说出口。
更大的意外是他亲手用刀划开了女人的肚子,抱出婴儿……这样的结局,太悲痛了,我睡觉去了。
比智齿高级太多。如果说智齿只是描绘了一幅底层脏乱差的社会图景,那本片想说的根本不止于此,更多的其实是想说父权的崩塌与缺失造成的人生错位,也就是狗为什么成为了狗的原因。人狠话不多的冠希哥真的演技爆表,穷追不舍的李灿森也是旗鼓相当,这才是郑保瑞想拍的电影,也是他最擅长的电影,风格化的视觉构建也为本片增色不少,某种程度上看智齿也是一样。
上海徐家汇
不知道是黑色警匪片,日式暴力片还是部爱情片。内容假。个人觉得李灿森表演不错。其实是像原来一个同学-骷髅头,看的亲切,呵呵
旺财黑夜。
给了4星,但是不推荐,毕竟太残忍了,别看!
不知道在讲什么
生命以另一个生命作为代价,才能生存下去。整个片子都笼罩阴暗的接近恐怖片的基调,最后陈冠希逃亡柬埔寨那段采用暖色调,爱情在生存和杀戮之下显得更加珍贵。
过于黑暗与血腥,没有一个喜欢的角色
造型可以,剧情一般
從後半段開始才叫電影...
一灰到底,主线条被细枝末节冲的细碎。那些老戏骨们,戏份不多,但相对来讲比主角更令人深刻。一反常态,冠希哥在这里倒是很傻很天真,最后结局的无法自圆其说,只好放上一句四六不搭的话,实在煞风景。
血腥!暴力!最后的温情也不是那么有感染力,唯一的亮点是陈冠希真滴很帅很帅,至于人家说的李灿森的演技也因为烂剧情让我真没看出来。
无力
导演是个疯子~~~~
3.5 真的就是一部很凶残、很直露、大尺度的纯粹暴力电影。但是很多镜头正反打拍得很了不得,特别成效。
这种电影应该让女人走开。这导演也太他妈奇葩了,割肚取孩,他怎么能想得出?
相当糟糕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天昏地暗,什么画面都看不到。可能是100亮度的显示屏出问题了。
4.5吧
很久没有这样被一部港片所深深打动了,片子拍的极赞,尤其前85分钟精彩纷呈近乎完美,可惜结尾部分不给力,彻底沦为败笔。即便如此,本片仍可列入新世纪港片十佳。4星半。P:李灿森和陈冠希都贡献出了最佳表演。郑保瑞单凭此片就足以秒杀彭浩翔,成为最值得期待的香港新生代导演。
越咬越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