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版 https://mp.weixin.qq.com/s/qS3qg1J-D-6Qg7EapQOZLw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拜访小屋》。
片名Knock at the Cabin (2023),别名敲敲门(港/台)。
本片改编自保罗·特伦布莱(Paul Tremblay)2018年的小说《世界尽头的小屋》(The Cabi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影片最初剧本草稿被选入 2019 年黑名单,是当年最受欢迎的未制作剧本之一。
《拜访小屋》内容大致和小说一致,开场也是七岁的温(Wen)和她的父亲们埃里克(Eric)和安德鲁(Andrew),在新罕布什尔州湖边的小屋度假。
温在前院抓蚱蜢时,一个身材魁梧的陌生人突然了。
他自称伦纳德(Leonard),彬彬有礼态度温柔,很快获得了温的好感。
没一会儿,伦纳德向温道歉,并表示“发生的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本片是M·奈特·沙马兰继《灭顶之灾》(The Happening ,2008)之后的第二部R级电影,也是他第一部因语言和暴力而被评为R级的电影。
也是《重返地球》(After Earth ,2013)之后十年以来,M·奈特·沙马兰首次担任编剧。
他还在本片37分钟左右客串了一把空气炸锅广告,小小露了一把脸。
《拜访小屋》是M·奈特·沙马兰又一部末日心理恐怖片,影片主要依托天启四骑士,把杀手故事和世界末日结合在一起。
影片以田园般的设定开场,一切都仿佛很美好。
但当戴夫·巴蒂斯塔登场后,气氛立刻变得有些不同。
结伴而来的四个陌生访客向度假一家人提出了令人难以理解的难题。
这一家人必须自愿牺牲其中一人,这样才能避免世界末日,如果他们不做选择,那就要看着世界末日降临。
四位访客很快就带来了一场令人不寒而栗、充满血腥的举动,一切不合理的行为不断冲击着度假一家人和观众的神经。
绝望的画面让最理性的头脑都开始质疑周遭发生的一切。
观众不必浪费时间去思考未来的情节发展,只需要在影片营造出的幽闭空间内感受无助的绝望就行。
所有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当这一切真的发生时,自己会作何选择。
《拜访小屋》真正做到让观众开始感到疑惑和绝望,开始思考周围的一切,这就是导演成功之处。
观众如果对西方《启示录》等一些文学作品不熟悉的话,自然无法理解本片的宗教背景,也不会体会到其中恐怖之处,只会觉得十分荒诞无趣。
《拜访小屋》的故事其实是《旧约》故事的小变体,《旧约》里上帝要求亚伯拉罕杀死他心爱的儿子以撒,《拜访小屋》里则要度假一家人牺牲家人。
四位访客每个人都穿着不同颜色的衬衫:伦纳德穿着白色,雷德蒙德穿着红色,萨布丽娜穿着黄色,阿德里安穿着蓝色。
白色、红色、黄色、蓝色是天启四骑士的代表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白色骑士代表疾病和死亡,也象征着恶魔的存在。
他代表着胜利和征服。
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杀戮,他代表着战争和血腥的浴场。
黄色骑士代表饥荒和贫穷,他象征着物质缺乏和破坏。
蓝色骑士代表自然灾害和环境衰退,他代表着死亡和毁灭。
这四位骑士分别代表了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和威胁,他们在天启中作为宣告末日来临的重要象征,并且这四位访客按照《启示录》中出现的顺序接近小屋。
如果你仔细观察安德鲁的衣服就会发现,他的 T 恤上包含了所有颜色,这暗示他将是活下来的人。
《拜访小屋》提出了关于命运、妄想、阴谋和巧合的严肃问题,但并没有提供具体答案。
影片介于圣经灾难大片和M·奈特·沙马兰赖以成名的恐怖紧张感之间。
以往恐怖惊悚片中,观众会看到主角们大战反派,直到分出胜负。
但在《拜访小屋》中,故事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地球每分每秒都在接近末日审判,人类开始迎来灭顶之灾。
访客们惊人的表演和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让人不由得不信。
身处风口浪尖的度假一家人却要为此做出最艰难的决定。
哪怕是无神论者也会思考,那些宣扬宗教末日的人到底是狂热的宗教粉还是心怀苍生的信使。
在原著小说中,埃里克和安德鲁就是一对同性恋恋人,他们俩感情真挚,在小说和电影中都得到了细腻表现。
影片在讨论宗教末日时,也深刻讨论了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和歧视。
边缘群体开始思考对这个鄙视他们的世界的责任感。
安德鲁认为,他们被迫存在于一个讨厌他们的世界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关心拯救这个世界呢?
在小说中,安德鲁没有杀死埃里克,死者是小女儿温。
他们的女儿温在争夺枪支的过程中被误杀。
本片在首映时,也搞了一个很有趣的噱头。
在首映电影院的入口,片方要求观众在观影期间放弃他们最重要的东西,以换取最后的礼物。
如果观众选择将手机放进密封袋,那么在观影结束后,他们将仍然拿到密封袋,同时还得到一个很不错的奖品。
片方此次宣发的主旨就是要证明“你的牺牲可以得到回报”。
本片中出现的灾难景象取自现实生活。
其中大家看到美国西海岸太平洋发生强烈地震的新闻广播,就是使用的2022 年 1 月 15 日汤加火山爆发真实景象。
这次火山喷发的烟柱高度达到了30公里以上,冲击波至少绕地球两次传播。
天启骑士验证预言,边缘群体应对难题。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惊悚、神迹都是皮囊,身份认同才是其内核……我很喜欢这种莫名其妙的拜访和卷入,因为口头承诺的方式像极了交往过程中的微妙防备,也折射出人性世界的荒唐和无奈……但,将救世权力放到男同性恋和亚裔兔唇幼女构成的林中家庭,仿佛盛满大爱无私和我命由我的天平的失衡,如此的具有指向性,的确让人在意……我以为的不可证伪、精神消耗、意志剥夺、掩盖歧视和合理消除,实际都在生存和毁灭的情感发电机上滋滋作响……
《拜访小屋》沙马兰【美】2023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它讲了一场事先张扬的世界末日影片中没有真正的善恶双方 只有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 经典的火车轨道问题 献祭、爱与拯救“质疑既创造了我们也限定了我们,因此爱才会以大写的形态归于人去理解自身从而超越爱意本身”今夜,我不关心人类,除“我”以外安德鲁说四位拜访者对应着四骑士,分别代表愤怒、哺育、治愈和指引,那么我想,他的爱人艾瑞克一定就是这场审判日的天启我非常喜欢安德鲁的果断与冷静,喜欢艾瑞克的善良与无私,更喜欢小女孩文文的可爱与聪明,以及让人心疼的成熟与懂事IMDB定位本片为Mystery,的确,作为恐怖片它并不惊喜,但这部电影却有好几个瞬间让我觉得不虚此行我太喜欢影片中对于文文失去艾瑞克爸爸后的台词设计,她没有在故作平静的安德鲁面前质问艾瑞克是不是死了,她说的是“艾瑞克爸爸救了全人类吗?
”以及影片中最后一场戏的设计:安德鲁打开收音机,里面播放着往昔三人最爱的歌曲,而此刻却没有了艾瑞克的身影。
安德鲁察觉后马上关掉收音机,而文文却小心翼翼地重新打开,看着父亲沉重的脸色,又讪讪的伸手关掉,然后在只有发动机轰鸣的车座上四处张望着,而安德鲁注意到女儿的视线后,终于下定决心打开收音机,在文文诧异的目光中握住她的手,随后,整理好,系上安全带出发就是这来回三次的开关动作,让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被欣赏的电影,没有一句台词,但千言万语,劫后余生便都在路上了这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的那首歌都去看看这部电影吧 找不到资源的问我要最后想对部分质疑本片,上纲上线,开口就是政治正确的人说:山猪吃不了细糠,活该
拜访小屋 (2023)5.42023 / 美国 / 悬疑 惊悚 恐怖 同性 / M·奈特·沙马兰 / 戴夫·巴蒂斯塔 乔纳森·格罗夫
《拜访小屋》是一部由M·奈特·沙马兰导演,改编自保罗·特伦布雷的小说《世界尽头的小屋》的恐怖悬疑片。
影片讲述了一对同性情侣安德鲁和艾瑞克,以及他们收养的女儿温,在湖边小屋度假时,遭遇了四名自称是天启四骑士的武装陌生人的入侵。
这四人声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要求这一家人做出一个牺牲自己或者他人的选择,否则全人类都将灭亡。
这一家人无法和外界联系,也无法确定这四人的真实身份和动机,只能在恐惧和怀疑中挣扎。
影片的主题是关于信仰、爱情和牺牲。
影片通过对比这一家人和四个入侵者的信仰观,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末日危机时的心理和行为。
四个入侵者虽然自称是为了拯救世界,但他们的信仰却是建立在暴力和恐吓的基础上,他们不惜伤害无辜的人,也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只是盲目地执行一个神秘的计划。
而这一家人虽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他们却有着深厚的人性和爱情,他们不愿意牺牲任何一个家庭成员,也不愿意屈服于恐惧和威胁,他们试图用理性和感情来说服和感化这四个入侵者。
影片的结局是悲剧的,但也是感人的,这一家人最终选择了相互拥抱,而不是相互伤害,他们用自己的爱来对抗世界的恶。
影片的制作水平也很高,导演沙马兰以他一贯的风格,营造了一种紧张和诡异的氛围,让观众始终保持着对剧情的好奇和期待。
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很巧妙,利用了大量的近景和局部特写,突出了人物的表情和情绪,也增加了影片的压迫感和不安感。
影片的音乐也很出色,配合了影片的节奏和气氛,时而紧张,时而温馨,时而悲哀,时而恐怖,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听觉体验。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很强大,主演班·艾德里奇、乔纳森·格罗夫和克莉丝汀·崔都有着出色的表演,他们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温馨和谐的同性夫夫和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儿,让观众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感情。
而戴夫·巴蒂斯塔、妮基·阿姆卡-伯德、艾比·奎因和鲁伯特·格林特也将四个入侵者的疯狂和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对他们既感到厌恶又感到同情。
总的来说,《拜访小屋》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恐怖悬疑片,它不仅有着精彩的剧情和惊悚的气氛,还有着深刻的主题和感人的情感,它让我们思考了人类在面对危机时的选择和态度,也让我们感受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我给这部电影打四颗星,推荐给喜欢恐怖片和同性片的观众。
《致这个现实的献祭》https://www.zhihu.com/pin/1770768877783486464?native=1&scene=share&utm_psn=1771130635022794753很断裂的观感,好故事被不会讲故事的导演拍成烂片:因为这戏的因果错了,世界末日这个故事本来就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那你想象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得是意识的一部分,他不是想不想象的出来的问题。
硬要说的话,导演他更多是一个“你能不能想象出如果你长了尾巴是什么感觉”的问题。
好的部分,是故事本身。
问题不在于世界末日与否,问题在于你们理解不了世界末日。
世界末日是很核心的东西,你们理解不了现实本身会是如何终结,就只能沉沦在批判宗教毒害世人的论调。
事实上,选择可以导致世界末日是非常好的感受。
坏的部分,是这个导演造成的。
之前拍的烂片就一直是没办法把故事讲清楚,好意思说擅长调度剧情,烂得明明白白。
事实上这个故事里,世界末日是一个简单的选择,毁灭就毁灭,又如何?
但剧本不允许。
只能靠几个预言家配角在那里演来演去,靠没矛盾制造矛盾来推进剧情,所以本质是导演讲故事的能力有限,只能在所谓电车选择问题上绕来绕去,胁迫观众的道德观念去审批,非得绕到角色大感悟,仿佛观众就能共情地大感悟似的。
电车选择的解,在于选择:不是选择用电车撞死哪条轨道上的人,而在于你有选择的权力。
拿电车选择做推动,所谓毁灭的无力感就不一定能生效。
你让我电车选择?
我会选择献祭掉全人类仅仅为了让我女儿高兴!
同样地导致世界末日的精彩演绎,请参考《林中木屋》就对了。
之所以还给三星仅是因为女孩太可爱,看到她在孤儿院被抱起的时候,正如我第一次抱起我女儿那样的感觉。
=====每次观众读到这段台词=====我xxx,这就是什么鬼烂作品,对不?
人类,你们应该兴幸我女儿带给我的感动。
每次沙马兰出新片都会得到人们极端的反应,观众要么讨厌他的电影,要么为他怪异却雄心勃勃的标志性风格吸引。
对该片来说,我属于后者。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部名为《世界尽头的小屋》的小说,大多数人都没看过原著,这很好,保留悬念的同时也会避免做没必要的比较。
电影的开头是一个谜,观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切似乎都很奇怪,这很好地抓住了我的注意。
两个角色——可爱的东方女孩和温柔的巨人——之间微妙的互动(我喜欢他们的台词),很好地将不安传递给观众。
接着很快,它告诉我们正在发生的事:这家人必须做出牺牲,以阻止世界末日。
故事如此离奇有趣,以至于很难不期待结局会如何收场。
我对结局的处理没有意见,甚至觉得最后一幕略有趣,问题在进程中:气氛从一开始就很紧张,可惜越到后面没有变得越好,因为它没有转折,没有什么情节是关键的。
它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会发生什么,然后流水似的讲下去,当你期待会出现什么转折的时候,它没有发生。
你只要相信角色所说的,仅此而已,这有些扫兴。
过程中穿插回忆部分,来描述这一家人的羁绊,但对主要故事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有些拖延时长。
好在于我看来这些问题不是致命的,跟随简单、紧凑、可预测的情节也可以很享受,而一些优点也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演员们出色的表演是一大可取之处, 他们会让你去感受这场无情的灾难。
特别是戴夫·巴蒂斯塔,他很好地扮演了一个心地善良的巨人,你真的可以看到他眼中的哀伤,去相信他被迫所作的一切。
导演挖掘了一个WWE猛男脆弱的部分,好过让观众看几百次巨石强森。
此外电影的制作精良,摄影很清晰,有着梦幻版的森林场景,某些场景使用的CGI看起来很真实,而且不便宜。
总的来说我觉得它值得四星,5.3分太夸张了,五星代表我的抗议。
四个得到天启的普通人,绑架了一家人,要求他们牺牲一人,不然世界将要毁灭。
当每次征求这家人意见是否愿意牺牲,如果回答是否定,则这四个人中将献祭一个人,同时向世界释放一场灾难。
这个设定太棒了呀。
这个电影,不应该被标上任何恐怖,惊悚的标签,就是悬疑,妥妥的悬疑WWE巴蒂斯塔的演技越来越出色了呀,把一个善良憨厚的中学老师演得很生动,但他的块头太大了,戏路上会很受限制。
感觉导演夹杂了私活,因为这家人是一个同性家庭,要求这个同性家庭死一人,不死的话就会世界毁灭。
而最后同性家庭选择了自我牺牲后,世界恢复了正常。
这个是不是导演在暗搓搓地表达自己对同性恋的反对?
还有就是结尾,最后幸存的两人上了车,车上响起了之前的音乐。
但我明明记得他们是换了车的呀,最后结尾时的车辆,原来是不属于他们的,那为什么车上能响起之前在这个家庭去小屋度假时开车听的音乐呢?
开开脑洞,其实有妄想症的是这一家人?
他们绑架并杀害了四个无辜的人,并自以为自己拯救了世界?
我觉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那这部戏就有点意思了,可以再多给一颗星的。
空间的“内”与“外”门——作为空间隐喻上的“开关”,严格区隔了两个相对的物质空间,且时刻结构着“内”与“外”两种感觉面向。
安全的、秩序的空间,通常被感受为是“内面的”;而在相对意义上,危险的、未知的空间,则被体验为“外面的”。
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两位成年人被捆绑在凳子上,由于四位陌生人的闯入与潜在威胁,他们迫切地想实现“逃离屋内”的愿望,却被迫置于原地,无法动弹;在此,“内”与“外”的感受面向发生了微妙的倒置,空间上的小屋内变得充满焦虑和危机,相较之下,“外面”则显得安全得多。
在理性层面上,在故事层面上,《拜访小屋》显然是“电车难题”的一次极端变异,但它并非传统伦理学意义上的那个问题——“牺牲一人,拯救苍生”——而是关于选择居于“内面”,还是走到“外面”的问题,而这不仅是一个抽象问题,还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在此,物质空间展开想象的维度,在想象空间中——空间之于“我”的分裂从想象中划开了“内”“外”之别,在“内面的”粗朴现实性与“外面的”想象维度之间拉开了距离。
“我”被迫置于原地重新观测“门”之外的情况,“外面”究竟在发生什么?
我们在此遭遇了这个问题:“我”之“外”是如何形成的?
屏幕、小屋:“我”之“外”首先,当然是无法观测到的虚构。
影片展示了一张张特写的面孔,四位陌生人向主角讲述“世界即将毁灭”的妄想狂式故事,继而是关于自己生活与焦虑的自白;但这些显然都还不够“真实”,之于观众,他们的讲述难道不是一种加倍的虚构?
——虚构电影之中的虚构,屏幕之“外”的屏幕——并且它确实以这样的形式呈现着“屏幕”:电视机里,播音员播报着“海啸吞噬城市,世界罹患瘟疫”的新闻。
尽管电影将镜头从电视机屏幕之“外”,收束至屏幕之“内”,形成拟似“真实”的画面形态,仍难以说服主角与观众,小屋之外(或:“我”之“外”)“真实”发生着他们口中听起来像极虚构/妄想的故事。
但等等,我们在此产生的难道不是这样一种“分裂”?
:“我知道世界每天确实都在发生各种灾难,海啸、瘟疫、地震,但…这些灾难对我来说都像是虚构的。
” 无论是主角还是观众,无论是虚构电影还是现实生活,都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于同一种“分裂症”之中,“我清楚是事实这样的,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肯定着那些“虚构的事实”,那些“真实的故事”,不如说,世界对于“我”而言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妄想,人类本身就深陷“分裂症”之中,却凭靠“屏幕”来判断着真实和虚假。
屏幕既可报道真实,也可播报虚假,那么屏幕之意义,媒介之意义,讲述之意义,就被自身所彻底瓦解了。
门之“外”,屏幕之“外”,小屋之“外”,“我”之“外”,显然成为了同一个问题。
“内”与“外”之别,真的只是空间之别吗?
又或是说是想象之别,幻象之别,观念之别?
在此,移情、共情、同理心是否也被等量瓦解了?
即使有人自戮眼前,事实仍可以被我们理所当然地排除在“外”(“这是他们自取灭亡”)。
欲望的孔洞,看得见的想象小女孩作为“自由人”,未被“捆绑”之人,拥有着“出入”小屋的能力。
她在影片中充当了一个联结小屋内外的人物,要么是凭借小巧的身材,逃逸在管道之中,要么是扮演“天真”,为父藏匿锯绳脱身的餐刀。
总之,她总是在逃亡或协助逃亡的行动之中。
但不能忽视的是,“逃离小屋”其实并不是属于她的愿望,她显然还不具备从状况中识别当下生死攸关危机的能力,她也时刻结构着自己的“内”与“外”,所以她选择与父亲们在一起,形成更“小”意义上的空间。
“逃离小屋”,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辩证为“逃进小屋”。
可以说,女孩在大多数情境中只是充当着“残疾”父亲们欲望的工具,中介着成年之“我”与外部世界的一切事宜,而当这些行动指涉进入性别议题时,无疑更加重了“内”与“外”的对立关系。
“我”透过孩子观测“外面”,而一以贯之的是“分裂症”延续:我是如此地欲望着到“外面”去,所以我可以安然地住在“内面”了。
“外”被“内”所结构着,如若将“门”看作可以被迫关上的“外面的”欲望开关,那么“洞”则是欲望结成想象的创伤性伤口。
在那场极其精彩的室内追逃戏中,出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诡异悖论,那就是由大块头巴蒂斯塔(Dave Bautista)饰演的莱昂纳德竟幽灵般地从浴室“消隐”了。
更细致地说是,手持枪械的主角在紧锁的浴室门外听见了莱昂纳德敲碎玻璃窗的声响,由于担心他会逃到屋外并再次“闯入”屋内对自己再次造成威胁,主角打开浴室门企图观测莱昂纳德是否还在浴室之内。
可我们与主角共同遭遇了惊异的事实:窗之小,岂能容大块头通过?
他去哪了?
或者更严谨地说,他的肉身去哪了?
我们跟着主角的表情第一时间疑惑着,难道他真有超现实的能力(信仰的能力),以致于他能在危机关头化身幽灵通过小窗遁影而出?
当然还不够,还得再进一步,主角连同我们一同向旁边的浴帘射击,白色印花浴帘上“显现”出一个白色的孔洞,没有惨叫、没有声响、甚至连证实浴帘之“外”存有东西的“异色斑点”都没有。
浴帘之后空无一物。
可以说,在那一瞬间,转瞬即逝的刹那,电影向观众揭示了何为“表象的表象”——观众希望浴帘之后有“物”,但浴帘之后只有观众的“欲望”,我们既想象着表象背后存在的物,又想象着威胁化作幽灵消隐而去。
那个属于观众的诡异悖论就此产生了,观众既希望电影之表象是真的(这样威胁者就消失了,前一秒产生的疑惑、惊骇,被孔洞吸引的欲望都可以被暂时否认掉,化作纯粹电影之虚构而被认同),又希望电影之表象是假的(这样威胁者就能被击中,幽灵、神灵、虚构、末日,就连同幽灵化的不可能而通通不“存在”了)。
也可以说,在《拜访小屋》中,存在论问题被“现实化”了,它不再是对一场隔岸观火式的思维眺望,而是“确实地”影响着“我”当下的存在危机,“我”不是在“他者”与“他者”之间做出拣选(哪一条选择更符合“我”的立场、利益、伦理),而是必须在“自我”与“自我”之间做出抉择——绝对的对立抉择:“牺牲自我,苍生仍在;保存自我,万物俱灭”。
事实上,当一个人想走到“外面”,而发现自己走不出去时,某种意义上,他就走到了“外面”。
正如我们生命中无法被忽视、被否定的创伤与抉择,我们透过欲望的孔洞(门、窗、屏幕),看见了表象之“外”想象的维度,看见了叠影,既是备受迫害的世界末日,亦是安然美好的生命景象。
我可以不关心人类,但不可能永远回避作为人类的“我”。
在影片的结尾,安德鲁神性的伴侣埃里克,作为另一个“我”赶赴牺牲,世界得以“拯救”,但也许更值得庆幸的是,“我”得以走出了小屋,“内”与“外”的界限在某一刻溶解了,化成了某种柔软的中间物,缓冲着“我”与世界深刻的矛盾。
电影演化至今,惊悚悬疑等某些类型特征必须成为糖衣,糖衣下是相同的主旨,当下更流行的意识形态博弈。
特别对于《鲸》的导演达伦和《拜访小屋》的萨马兰,他们都属于好莱坞体制下的半独立半类型化导演。
按照传统和经典,男同肯定违背教义。
但此画面象征强烈:男同爱情也将被《圣经》包容,被上帝接纳。
因为爱就是牺牲自己拯救他人,都获得救赎。
《鲸》:男同恋情仅存于照片和言谈中。
另一方早已为对方而牺牲生命,始终隐藏。
《拜访小屋》:男同双方作为男主登场。
一方也将要为对方牺牲。
《鲸》:一间与外界隔离的小屋。
象征男主不被世界认同的人格。
小屋就是一面对着观众的戏剧舞台。
《拜访小屋》:同样的封闭小屋,封闭的舞台和戏剧空间,通过人物登场退场推进叙事。
最后小屋被焚象征牺牲。
顺便一提,《七宗罪》的制作水准真是1990年代好莱坞巅峰。
1995年,令大卫芬奇名扬世界的《七宗罪》里,300公斤男子因暴食而死被列为天主教七宗原罪中的首宗罪。
《鲸》。
liz为《菜单》和《悲情三角》中极不友好的亚裔女性形象平反。
也是导演达伦显示与同行差异之处。
时至2022年《鲸》,男主自寻暴食至死的故事主旨与《七宗罪》则完全相反:《鲸》之暴食不再是罪恶,而是牺牲和拯救之义举。
片中女子对其信任和爱意如对慈父。
已经暗示男主的善良光芒远远超越通常意义的男同闺蜜身份。
宗教教义也亟待新解。
女性主动亲近是对方善良人格的再次暗示。
《鲸》:忽然出现的前妻依偎举动来得突兀,影片进度所逼,戏剧化夸张,顾此失彼。
《处子之山》。
小女孩的信任亲近也是男主善良天真人格的暗示。
世间之事无独有偶,事发2015年冰岛《处子之山》。
200公斤大龄处男被塑造为具有耶稣人格,忍辱负重帮助他人,乃人的神性回归。
《拜访小屋》。
上帝之光显现。
画面中人物实为先知,全部为拯救世界而牺牲。
也正因为如此,影片难逃被认定为糟糕的恐怖类型。
《拜访小屋》:也对教义做了新解。
将《圣经新约》中的天启四骑士:战争饥饿瘟疫死亡,重新定义为:恶意养育愈合指导。
《鲸》:终于,上帝之光照耀男同男主虔诚欣喜的面庞。
他牺牲并救赎自己,更重要的是他的牺牲拯救了影片中为数不多的露面的所有人。
前面铺陈也有了答案,男主善良非同小可。
Eric也成为先知并为爱侣解密。
耶稣的原型也就是一位先知。
《拜访小屋》:Eric为对方而牺牲。
和《鲸》的男同恋人同途同归。
不同在于:用极其阴暗象征即将来临的死亡。
《鲸》:沐浴父爱和救赎光芒的女儿。
无独有偶,再事发《拜访小屋》:同被拯救的女儿,不但是亚裔而且是华裔。
萨马兰和达伦这老哥俩开过制片碰头会。
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影片中的中文应用有长足进步==。
《拜访小屋》:一位印度裔编导用好莱坞语言传递新的上帝之光到中华大地。
有趣的博弈。
《鲸》。
这头善良巨大的白鲸手举《圣经》,把叛逆青年Thomas也给度了。
《鲸》:如史蒂芬周的《济公》降龙罗汉现真身,当然也要度下一代人。
面临世界之百年大变局,俄乌冲突之下,美国加持欧洲通过文化信仰溯源和多神回归强调欧洲一体化和自由。
存在主义和尼采思潮盛行百年,其对电影的深刻影响也超过半个世纪,至此,美西方重新吹响了上帝回归拯救人类的号角。
ps,《拜访小屋》持古典杀器的四骑士如果登门拜访《鲸》300公斤大白鲸,其实完全无差。
好莱坞的傲慢已经无以复加。
奇幻因果律设定还是一向有趣的,某些人做某些小事可以直接导致世界性的大事的强因果。
而在这里大事是世界末日灾难,小事是一家人共同认定的自愿的杀死一人就可拯救世界。
而入侵者来告知这家人,没有恶意,但需要执行,却没人愿意相信,于是入侵者一个个去死完成仪式,每死一人世界上发生一次群体性灾难,最终看你信不信,从不从。
牺牲小我拯救大家是自由主义最厌恶也最怕的事,生理上厌恶这种设定,会说这是邪教蛊惑,集体主义,不可理喻。
虽然有宗教救世意味,但仅从影片设定来看,这件事就是事实而与邪教无关,本就脱离现实,也必须接受这种设定事实,不是幻想,没有欺骗,也不存在强迫,全凭个人道德情操,那厌恶的就不是邪教,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不接受现实,不愿自我牺牲,不愿救助他人。
不同的是这个家庭是同性组成的,隐藏的寓意是同性恋该死吗?
但真正该死的是这对男同收养的孩子是从中国骗来的,这种生理男性收养女童还是要严格限制谨防漏洞的好,虽然片里这对是好同性恋,可万一不好那才是一个人的世界末日。
只能说期待太高我不配
忒神棍了
什么时候你会愿意相信?在忽视他所有技术外衣后我也许终于懂了一些沙马兰 存身的反面 - 如果你相信(幻想)存身拥有反面
毁灭吧 赶紧的
沙马兰还是那个神叨叨的沙马兰,只不过用圣经四骑士和同性恋家庭拯救地球,这也太美国多元文化一家亲了吧。
额
久违的娱乐反思并存,泪点惊惧共在的标准三星电影,巴蒂斯塔利用外形反差却超越外形限制的表演更是令人惊叹。映射女性独处集体恐惧的野蛮人变身恐同意志披上人皮的假先知,末世正是经历围剿的少数社群忧怖具象。沙马兰玩转类型的野心和精巧调度的水准依旧,林中小屋密室入侵,宗教狂热和仇恨阴谋煽惑的假上帝之名的牺牲处决,启示录再临的灾难等恐怖片经典流派都被紧凑剧本的榫卯收拢。以抗拒反转的坚定姿态升华,宿命悲剧开枝散叶为后新冠世代如何在广义创伤和裂隙中寻找坐标,超越族群偏见人心阻隔的普世寓言。电视灾情播报是外界唯一透进的操纵之音,导演演出广告的荒诞植入分外刺眼地揭开信息泛滥真相丧失的媒介空前井喷而价值加速崩盘的天启前夜世界的漆黑绝望。同性夫夫和亚裔女儿取代基督教异性恋家庭被构图在这部新圣经中心,浩劫之后希望仍在。
政治正确的buff叠满了,三分之一部好戏,当发现没有反转后失望极了
片子看完,大概看了一眼评论,喜忧参半!沙马兰就是这样永远充满极具争议的话题性。在大概看了30分钟左右,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好似用另一种方式在反对同性,天灾人祸都由于某些不应该而选择了他们。当然这完全是个人的脑洞,随着剧情推进,这感受逐渐消失,我误会了。甚至于说出了“天启四骑士”,于我是惊讶的,仿佛恍然大悟一般……沙马兰的创意,每次都极具想法,每一次也一如繁星坠落。就像气功……浑身是劲,就是练不出来。这可咋整,你说!
审判日天启四骑士的宗教预言,还是一群爱妄想的神经病,的确很难分辨清楚。而末日需要 爱 ,即 牺牲 来拯救人类。对一家人作为 chosen one的设定,一对gay夫妻,不被世人待见,于是听到要拯救世界牺牲自己认为是基于同性恋不被接受的层面也很合理,导演真的很聪明,顺便来个lgbt buff。最后还是圣母心拯救全人类he了。虽然但是,那个情况下如果“爱谁谁要死一起死”,然后发现的确不是谎言的话,可能会更意犹未尽吧。毁灭吧!嗯哼┏ (゜ω゜)=☞
沙马兰什么时候可以拍个严肃点的题材,看他拍戏,感觉就是身怀绝技,却无用武之地。看这部电影,你有多爱沙马兰,就有多么遗憾。
各种意义上都很颠的剧本。人类灭绝是好事。邪教害死人。小女孩演技真好,然而这个破剧本不值得
无聊🥱
沙马兰你装什么逼?一个逼印度人装你妈红脖子白男呢?难看死了臭货。
求同,存异。呸!0.5
剧情本身极度反感,最讨厌一神教动不动就要下地狱,世界末日,审判,烦死了~~~你们自己去审判自己就得了,非要拉上所有人,这种腔调非常挫气。
反同,迫在眉睫!
熟悉的沙马兰配方,宿命论重出江湖。
最恐怖的地方其实是见证一个诈骗团伙如何诱导和洗脑诈骗对象的过程,只不过套上了宗教和末世等荒诞议题的外皮,很可惜,编导并没有能力让观者感同身受,诈骗过程其实是失败的,最终还得靠毫无惊喜的所谓“真实末日”来辅助洗脑,对于苦情自我牺牲就能拯救世界的道德绑架也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编导未免也太过偷懒了吧。☆
圣鹿之死(Killing of the sacred dear). 对于信息流和视角的掌控异常强大,模糊了双眼于是只能看清眼前,一花一世界。就在几乎要成为天气之子的时候倒向了属于他的超英电影,是的这样也可以拯救世界。甚至优于老去,单一空间外的无限遐/瞎想,如此简单却奏效。(沙马兰开始卖空气炸锅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