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了在保加利亚越来越多人民对国家感到失望并移居国外、底层人民生活贫苦并感受不到幸福感、国内法律制度腐败的历史背景下,几位出租车司机与乘客发生的不同故事。
这些故事大都指向一个内核,即不同阶级人民在这个国家的不同现状以及因社会道德体系逐渐崩塌下人民的不同选择。
一个国家如果连人民的基本生存都保证不了,且有明显的阶级划分与过大的贫富差距,那么人民的幸福感就得不到保证,人民逐渐积蓄的不满情绪也会有爆发的一天,并因此滋生出暴力行为甚至发展成社会动乱。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国家需要有一个指向人民美好未来的明确方向,人民也更需要在迷茫的大环境中找到自身的前进方向。
国家的方向是很明确的——国家最需要考虑的是人民。
而对于人民而言,不同人有不同的方向,但这些方向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点——方向不是停留在口头的祈祷,而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
另外,影片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点就是,整部电影大多是由长镜头组成的,且里面的近景长镜头能让人感到提着摄像机的摄影师正在跟着电影中的人物活动,有很强的写实感。
#欧盟影展# 今年欧盟影展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保加利亚版《出租车司机》,也是我看的六部作品中,我认为完成度最高、最有力量、最出色的一部。
以一名出租车司机的杀人悲剧为线索,通过五名出租车司机的视角,去呈现保加利亚的社会百态,点子不是最新鲜的,但胜在拍得真诚而有力。
被腐败体制和龌龊男人毁掉人生的女司机、乐观善言心地善良的老好人男司机、刚失去儿子悲痛欲绝的老司机、无赖粗鲁惯于讹人的坏司机,再加上一位空有信仰却对现实无能为力的神父司机,这五位司机在同一个夜晚里遭遇了不同故事,把这些故事串起来不难,难得的是段段精彩,有代表性但不落于俗套,共同构成了保加利亚的众生相。
女司机的复仇、男司机的救人、老司机的悲痛、坏司机结局不明的闹剧、神父的无言以对,还有最开始那位司机的杀人悲剧,他们自身经历与遭遇的人事,反映了每一个失落国家都有的病痛与创伤:道德的堕落、信仰的缺失、法制的无能、体制的腐败、社会的冷漠、贪婪的蔓延,以及智识的低下。
电影中一句台词说得好,“现在这个国家留下的都是乐观的人,因为悲观和现实的人不是走了就是死了”,这所有的冲突交织在一起,最后由那位即将接受心脏移植的病人口中道出:“保加利亚已经失去了方向”。
要挽救这个行将就木的国家,真的只有“换心”一途吗?
于是电影的结尾充满了难言的味道,那是下雪之后的场景,洁白的冬雪似乎掩盖了一切不堪,开头那名被逼杀人而后自杀的司机的女儿,依然背着她的书包走进了学校。
是寓意着一切罪恶终究被掩埋,还是说一切伤痛终究被抚平?
导演把判断方向的权力交给了观众。
保加利亚优秀影片《方向》,类似于《天注定》和《出租车司机》。
影片通过六名出租车司机和他们顾客的遭遇,来反映保加利亚的社会现状,反映各个阶层的腐败和迷茫,也反映了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担忧。
第一个出租车司机是中年男司机,原来开了一个店,因资金紧张关闭,向银行贷款,被贷款顾问勒索,被威胁不给贿赂就不给他贷款,让他流落街头。
他选择开枪击毙货款顾问,并自杀。
第一个司机的顾客是女儿学校的女学生,谎称奶奶有病去医院,而实际是赶去酒店卖淫。
第一个司机得知真相后,不顾她反对,选择把她拉回学校。
第二个司机是中年女司机,30年前大学毕业打算移民意大利,因为官二代的从中作梗而泡汤。
30年后,当她再次见到官二代,她举起了枪,却并没有开枪。
第二个司机有两个顾客。
她的第一个顾客是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医生,做完最后一个手术就要移民奥地利。
女司机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国家换个心脏,他说这个国家无药可救。
这个国家只剩下乐观的人,因为悲观的人要么走了,要么死了。
她的第二个顾客就是当年的官二代。
这个官二代移民到了奥地利,可是还是要经常回来做生意挣祖国的钱。
在他眼里这个国家的穷人,之所以穷,全是因为懒。
当第二司机拿起枪质问他30年伤害自己的行为时,他吓尿了裤子。
第二个司机说不杀你也行,去单杠上做15个引力向上。
当年是运动员的官二代,如今,一个引力向上也做不了。
第二个司机没杀他,而选择开车离去。
第三个出租车司机是个老人。
上帝敲错了门,带走了他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
当他看到街上有条流浪狗时,他将自己的披萨分给了狗,并向它诉说自己的事。
第三个司机有两拨顾客。
第一拨是两个偷情的男女,没有礼貌也没道德。
第二拨顾客是三个寻欢作乐的男孩子,同样,没有礼貌也没有道德。
第四个司机是个中年男人。
本片最正能量的人。
他的第一个顾客,是个女演员,他调戏女演员,女演员下车前问多少钱,他说一个吻,看起来有点坏。
他的第二个顾客,是一个要自杀的老师,其实也不算他的顾客,这个老师并没叫车。
老师桥上要自杀,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却调转车头,选择去救下轻生的老师。
这个老师,巴黎大学博士毕业,会七国语言,只能在一个高中教哲学,交不起暖气费。
第五个司机,应该是个非法移民,不但偷调计价器,还向顾客推销死人衣服、鞋子。
他的顾客是一名律师,平常都是他勒索别人,却被这个司机勒索,情急之下,拿石头砸死了司机。
一个律师,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却只能用暴力保护自己,蛮讽刺的。
第六个司机是个中年男司机,白天做神父,晚上做兼职出租车司机。
他的顾客是一个需要心脏移植的面包师,他的心脏来源是第一个出租车司机。
他看到神父说,我不信你,天天说上帝,当我们遭遇各种不幸时,上帝到底在哪呢?
影片在一片雪地的场景下结束,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当遭遇不公时,第一个司机选择开枪,第二个司机选择不开枪,不同的选择,能改变方向吗?
第一个司机开枪后,他的女儿将幼年丧父。
与第三个司机老年丧子一样,是不是都是悲剧?
第一个司机死后,他的女儿会不会像她同学一样沦为妓女?
第一个司机的心脏移植到第六个司机的客人身上,能不能改变那个客人的人生走向?
医生、官二代都是精英阶层,他们选择了移民,这个国家怎么办?
最近深思了一下,发现三个职业想象中最有意思。
图书管理员,出租车司机,殡仪馆客服。
是能想象到的最近人生的三种职业了,图书管理员面对的是微缩的人生,出租车司机面对的是人生的细节,殡仪馆客服面对的是人生的终结。
保加利亚是个对中国人还算有名的国家,连我这个地理近白痴也知道曾共度过社会主义,加入欧盟后会面临的思维转换。
这个国家应当会有很多有意思的素材。
于是回到影片,节奏简直堪称完美。
起点即是爆发事件,抓住了观影人的心,并且事件贯穿始终,将一条条破碎的事件链接在一起。
社会百态以缩影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贫穷,政体,死亡,保守,激进,善良,懦弱。
每一条路都有选择,可以岔出无数条线。
即为方向。
印象比较深的几句台词这个国家该换个心脏了每当这种时候,所有人都想假惺惺的怜悯一下保加利亚人都是乐观主义者,其他那1/3都跑了当…上帝在哪儿但,这并不是一个空喊,抱怨的影片,也不是个博眼泪,争政治正确的影片。
这里没有绝望,只有方向。
it's life。
it's choose。
Ever one can choose or not choose。
出租车载着这些好坏参半的社会群像,一如装下整个国家,徐徐往前,找寻方向。
出租车从来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
跑遍大街小巷的老司机是活地图,不论地址多么复杂,总会准确达。
上面还有风土人情,不论乘客身份各异,总会留下形色的故事。
史帝芬·柯曼达瑞夫深谙其道。
[方向]中,他让六台出租车飞驰在保加利亚首都。
©[方向]中的出租车寒冬料峭,乘客和司机各怀心事。
车内空调升温,将一趟冰冷的行程,温热成一段故事。
卯足了马力的出租车,穿梭在城市车流里,车辙之间,绘出整个保加利亚的画卷。
说到底,出租车和私家车就差了个计价器。
于是,受节拍器启发,1875年,一位音乐老师发明了计价器,但那时汽车还没普及,出租车是马车。
©当时的计价器设计图和出租车二十多年后,汽车商业化,马车逐渐退出市场,德国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将计价器改良装在了汽车上,第一台现代出租车出现。
©1897年,第一台出租车被命名为“戴姆勒”,右为戴姆勒本人鉴于汽车在当时还算奢侈品,出租车的出现,给平民提供了体验机会,很快便风靡整个欧美。
那会,出租车里配备有真皮沙发,空间高档又私密,加上十分新潮,很快超越咖啡厅,成了年轻情侣幽会的好去处。
1908年,作曲家杰罗姆·科恩便在歌曲《出租车遇见她》中赞扬道:“把她带到一辆出租车里这才是该做的,她和你在一起。
你可以用最温柔的语气说话。
如果你想要一个迷人的,兴奋的约会,去坐双人出租车吧!
”这歌后来被收录到百老汇歌舞剧《蓬松褶边》。
©杰罗姆·科恩和《蓬松褶边》美国记者索菲·艾琳·罗伊比也曾盛赞道“出租车是轮子上的私人宾馆”。
©索菲·艾琳·罗伊比这或许是当代车震的源头,但无论怎样,诞生初期的出租车俨然成了高档会所,诱惑着年轻男女们跃跃欲试。
除了谈情说爱,还可为国争光。
1914年,马恩河第一次战役,为把士兵送往前线,法国军政长官约瑟夫·加利尼曾临时调用六百辆巴黎出租车。
其也不负众望,仅在2一天内便运送约6000名士兵,虽然这些士兵在正面战场没派上用场,但这次行动成了法国军方和公民团结的象征,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当时的法国政府不但为此买了七万法郎的单,更是立了个“马恩岛出租车国家纪念碑”,右为当时正在上车的士兵至于出租车跑进银幕里,是1932年的事了,这一年,一部关于出租车司机的黑帮电影[出租车!
]上映。
©[出租车!
]多年过去,人们已失去刚开始的新奇,出租车恢复本质,成了常见的交通工具。
所以,[出租车!
]里,即使银幕上全是出租车,吸引观众的,还是黑帮故事。
电影里的出租车几乎全是黄色。
即便1932年的[出租车!
]是黑白电影,但里面的出租车实际仍是黄色。
因为,其在纽约拍摄。
而在1912年,只因妻子喜欢黄色,纽约一家出租车公司老板便把旗下所有出租车涂黄。
他妻子可能旺夫,在车流里,黄色最为显眼,很快,他的出租车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占据市场半壁江山。
©1924年,纽约街头的黄色出租车消息传开,后来者纷纷效仿,一时间,黄色出租车不止充满纽约,更是流行全美。
甚至在1950年,还有了部单独的电影[黄色出租车司机],尽管其还是部黑白片。
©[黄色出租车司机]海报真正让黄色出租车闻名世界的是1976年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
该片不仅揭示了越战后美国社会的迷茫,更将纽约街头的黄色出租开进了观众心里。
留着莫西干头,身穿飞行夹克,当特拉维斯开着那辆标志性黄色出租,迷不迷惘不再重要,帅就够了。
©[出租车司机],值得一提的是,特拉维斯后来成了美国青年约翰·欣克利的模仿对象,后者在1981年真的行刺了总统里根当然,不能忘了[虎胆龙威3]。
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警长带塞缪尔·杰克逊穿越中央公园,硬是把黄色出租车开成了超跑,仿佛低配的[速度与激情]。
©[虎胆龙威3]中的黄色出租车布鲁斯·威利斯或许是美国电影里最会开出租车的人,两年后,他不仅将出租车开到了未来,更开上了天,[第五元素]里,出租车虽然不走陆路,但依旧是黄色。
©[第五元素]中的黄色出租车保加利亚的出租车显然深受美国影响,[方向]里索非亚街头的出租车,清一色的黄。
©[方向],黄色出租车毕竟,据2017年一项调查表明,黄色出租车因为醒目,事故率比非黄色出租至少要低9%。
黄色安全,辨识度高,尽管全世界的出租车五颜六色,而银幕上,只有那一抹艳丽的黄。
跑的越远,见识越广出租车司机最了解城市的文化生态。
国内有句行话:“想要迅速了解一个城市的夜生活,就去打一辆出租车。
”虽出入声色犬马,但终究只是过客,杯水车薪加上日夜兼程,司机们工作压力可见一斑。
尽管1930年,摩托罗拉公司发明了车载收音机,但比起听广播,他们最喜欢的排压方式还是和乘客互动。
乘客的故事与司机的见闻,让逼仄的车内成了都市的情感驿站。
2011年的电影[带我回家]里,出租车司机是工作失意被房东扫地出门的青年,乘客是刚得知丈夫出轨的女人。
车上两个失落灵魂少不了碰撞,旅程结束后,所有悲伤都在车内消解。
©[带我回家]还有柳飘飘,尹天仇家过完夜,出来听到那席话,不敢面前流露,只能躲在出租车里放肆地哭。
©[喜剧之王]里,柳飘飘在出租车上终究没憋住情感宣泄之下生长出故事,接地气的故事多了,出租车不再只是情感驿站,也成了一幅芸芸众生浮世绘。
1991年,吉姆·贾木许的[地球之夜],五个国家,五辆出租,五个故事。
同样的夜,不一样的故事,而故事讲完,乘客司机仍是寂寞,如同夜色。
©[地球之夜]多年后,阿根廷人模仿贾木许的午夜出租车,拍了[出租车上的遭遇],行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的出租车,拉了一晚上的客。
每一位乘客在车上吐露衷肠,构成了城市的秘密。
©[出租车上的遭遇]2015年,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则充当了那个出租车司机,行驶在德黑兰的街道上,乘客来者不拒。
互动式的提问和粗糙的摄影,打破电影[出租车]的虚实边界,观众也如同上了车。
而乘客的答案中,藏着伊朗的精神风貌。
©[出租车],该片获得了当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贾法·帕纳西却因其被伊朗政府通缉而[方向]里,人们看到了这样的故事。
六辆出租车上,有暗调计价器的司机、背叛妻子偷腥的有钱人、未成年的援交女生,腐败的律师。
也有为寒风中的狗而停车的失孤老人,挽救自杀教师的司机,劝诫援交少女的中年男子,为病患祈祷的牧师。
出租车载着这些好坏参半的社会群像,一如装下整个国家,徐徐往前,找寻方向。
保加利亚夜色灰蒙,出租车鲜黄刺眼,街头还是很冷,车内依然炽热。
-作者/夭夭酒
这不是移民,而是从这款版图上离开,其实没有边界,世界是个整体。
谁能帮保加利亚更换心脏?
医生只能治好病人,治不好死人。
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幸福的移民者。
保加利亚是一个满是乐观主义者的国度,因为所有的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都见不着了(移民了)。
由的哥枪杀银行家再饮弹自尽事件串起一个晚上发生在四辆出租车上有互文的几个故事,一展保加利亚社会众生相。
去医院手术的医生,去酒店偷情的男女,去大桥自杀的教师,下班回家的律师,去夜店纵情的学生,移民奥地利回来做生意的前党委领导,去心脏移植的失业面包师。
直白的剧情,直白的片名,可惜太直白,不过金句倍出。
每个故事几乎都一镜到底,有意思。
出租车司机 一种跟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职业 从这样一个随处可见又常常忽视的群体出发 窥探着这个国家的病症 从被逼杀死银行家的司机 到为了快钱的未成年应招女 从逃离国家的高收入群体 到不得不沉沦于现实的女司机 从贪图于一时之享的衣冠禽兽 到怀念逝子对狗诉衷肠的古稀老人 从过失杀人的律师 到心怀不善而一命呜呼的愤怒司机 从因生活如履薄冰且被学生羞辱而欲自杀的高中老师 到风情万种却心地善良地年轻司机 从对世事失望而拒绝信教的等待换心的中年男子 到为了补贴而开夜车的牧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出现在画面上 而且 导演特别爱用长镜头 手持摄影镜头会有些抖 一种不是特别舒服但真实的感觉 私以为故事的核心还是从底层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社会怎么了 加入欧盟却没有经济飞速发展 努力工作的人的工资水平也很低 有能力的人想着要离开 移民问题严重 正如开篇所讲 国家要消亡了 满满长夜发生了这么多故事 希望我的夜晚还是安宁吧@美嘉三里屯
2017年的电影,距离现在也并不遥远,但是展现出保加利亚的社会现实像是还在上个世纪,腐败、堕落、权力、移民、暴力……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事情。
影片中的保加利亚萧条落后,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大多数场景都是在晚上,手持相机和长镜头,没有惊心动魄的商业片剧情,却神奇的扣人心弦,个人觉得是一部好的社会题材电影。
看完带电影后,上网去查保加利亚,更多的是旅游推荐和网络热门,从中很难找到电影中的社会的影子,让人怀疑什么才是真实的,当然,每个城市也有不同的侧面,每个人能看到的也不一样,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保加利亚。
出租车司机,每天穿梭于川流不息的车流中,这样一个普通到微不足道的群体,这部片的导演却通过他们的视角,拍出了社会的众生像。
一个出租车司机枪杀了银行家,银行家向他索贿,他提出申诉,可是监管委员会与银行串通一气令贿金翻倍。
从他的同事口中,可以得知这位司机是一位正直善良的人,这样的人,被逼到绝境之后,绝地反击,连开五枪枪杀了银行家,那么他有罪否?
这个案件的结果是他导致的吗?
这从开头就抛出的一连串问题引起我的思考。
由这个案件,本片的故事聚焦到出租车这个群体,他们默默无闻,每天拉客载人,我们的视角跟着他们车子在这个城市中游荡,看到保加利亚社会的各种现象。
枪杀银行家的司机,他载过一位未成年做妓女的学生,出于正义和善良,他拒绝拉她到酒店,并把她带回学校。
晚年丧子的老人,载过一对偷情的情侣,老人诉说自己的丧子之痛,情侣却无动于衷。
他看见和儿子一般大的小青年沉溺泡妞享乐,善良的老人规劝他们“保重身体,这很重要,小伙子”却被青年暴躁的回道“根本到没什么该不该的,尽情享乐就是了。
”到了目的地,小青年还不愿意支付车费,最后才勉强给了钱。
孤独的老人最后只能和路边的一只流浪狗倾诉。
中年男司机,女友弃他而去,他对搭载的女乘客有好感,跟人家唠了半天,也没得到交往的机会。
在天桥上他遇见一位正要自杀的教师,教师因为在学校受到学生的侮辱觉得没脸面对家人想结束生命,好心的中年男司机,以自己是他叫的司机为由,一直和他聊天,询问他自杀的原因,耐心的开导他,最终说服他放弃轻生的念头。
唯一的女司机,曾经有过出国留学的机会,却因为当时的大学党委始终不批准,人生急转直下,抑郁,吸毒,无法怀孕,只能做出租车司机的工作,二十年后这个党委恰好坐了她的车,她想杀了这个夺走了自己美好前途的人,却因为对方女儿的一通电话心软最终放弃了报仇。
满脸胡茬的胖司机,脾气暴躁,看不惯上来的律师客人,故意把他的车费报高了二三倍,两人因此打斗,搏斗中律师伤了他的头,在律师带他去往医院的路上死去。
伴随整个故事的是电台热线里传来的对于司机枪杀银行家案件的各种议论,有认为司机的反抗是被逼无奈,司法程序无法给予公正的解决,人们只有通过暴力的手段自己解决。
更有人提到移民是一切问题的元凶,而这些都是欧洲国家的尖锐社会问题。
最后的牧师司机,搭载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客人,移植给他心脏的正是片头那位枪杀银行家后自杀的司机,路上两人因为信仰产生了争执,客人说当蒙受苦难,社会腐败,青年堕落,贫富差距过大的时候,上帝明显是不存在的,就像他说的“上帝已离开这个国家很久了,和那三分之一的(保加利亚)人口一起离开了,我们逼迫他离去,现在留给我们自己一片狼藉”而未来的方向究竟在哪儿呢?
这是本片想要探讨的问题。
本片的每个故事都反映了社会的各种矛盾点,导演的格局很大,他用这部影片在思索保加利亚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这个积怨已久的国家,在这个缺少强劲有力心脏的环境,现实主义和悲观主义都已经见不着了,也许只有乐观主义才能够活下去。
第一次看保加利亚电影,很神奇。
并在地图上好好找了找保加利亚在哪里。
小成本电影,故事以一辆出租车的方式带着人们去生活的目的或者不明的方向。
在出租车上大家听到的故事,关于银行贷款的黑心,关于道德监管委员的敲诈,是小人物对社会混乱的不满,是找不到行驶方向的呐喊。
随着出租车司机的视角,深度的了解了这个国家,破败的街道,流浪汉,轻生者,每个人都挣扎在生存线上,跳桥的自杀者是拥有巴黎大学博士学位的哲学老师,但这个国家不需要哲学,他养不起自己。
就如同这个国家的缩影,富人和上帝已经移民,中产阶级在搜刮金钱之后也准备移民,底层人民挣扎在生存线上不知未来方向,这个国家真的被上帝放弃了吧。
看的心情很沉重,不管生活在哪里,生活是什么样的,都找不到方向的沉重感。
剧本厉害,但后面有点重复了。到后面看得我想吐(晕车)。
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的保加利亚众生相,用出租车司机的视角看遍人世百态,那些戾气、抱怨和社会议题的探讨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了,只是几段故事的内涵和角度似乎有些重复,最喜欢最后一段关于宗教的探讨和隐喻
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感觉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就是晚了20年。
保加利亚版《地球之夜》,结构聪明,但并无惊喜。戛纳这届的片子淡了点。
看完之后2能找到心中的那个方向吗
嗯 好吧
这是一群需要心脏的人民,这是一个失去方向的国家
保加利亚版《天注定》。以出租车为窗口反映社会问题,结构上也完成了一个闭环。但是故事太散,矛盾冲突也只是浮于表面,而且长镜头的滥用使叙事很拖沓。感觉全片就是导演用来发泄的工具……
地球之夜(保加利亚版
共产主义的弊病@百美汇
稍迟出现的标题即剥夺之前角色主体性仪式。"非主体性"在此后的文本中于诉诸"广播"媒介中存在。在网状叙事与若干相对"独立"的戏剧冲突下,影片存在着潜在的暴力与未明示的关联,白天所发生的事情如未盖棺定论的"英雄",所有在敌意的外界中人都需要面临自由选择焦虑,希望,上帝介于肯定与否定间
社会主义国家的审美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出租车经过的几个小区都恍惚以为自己住过。
设定挺好,一直是长镜头也可以,但表演真的不行,开头的故事就有点尬了·····导演在布局一个个小故事串出一个社会现状出来,这种手法并不新奇,但还是挺好。后面的那段关于宗教的讨论也毫无新意,你一个牧师来当出租司机还想着布教,想不通,那个老人的故事,就是,我的孩子死了, 但我却无人倾述,好像某部电影想不起来,但我写过这段话。(想起来了,大概是生活三部曲的其中一部)。3.5吧
众多社会问题
保加利亚天注定
在出租车上展现社会百态,戏谑幽默深刻,每个乘客和司机都在寻找方向,这个国家也是。太喜欢群演小哥那一段了,一个戏这么多的人,生活中一定很快乐
控诉勇气可嘉,无奈黔驴技穷,单薄没有张力
在保加利亚 你所看到的都很相似
“保加利亚需要换心脏,不,我们只为活人换,不为死尸换”,和看罗马尼亚电影一样,除了语言和演员,保加利亚片丫也是一股熟悉的画风扑面而来,给计价器动手脚,戾气重,愤世嫉俗的叨逼叨,又失望又无建设性意见,苦涩的幽默感(引体向上什么鬼啦),关键时刻还是心怀善意的;多数视角都在车内,局促胁迫压抑,松散倒也完整的结构,出租车司机是牧师,是心理学家,是哲学家,出租车司机历经酸甜苦辣,出租车司机见证所有的酸甜苦辣 @电博
又是一部贫穷小国揭社会伤疤的电影,保加利亚被称为欧洲最穷、幸福感最低的国家之一,破败的街道、随处可见的流浪汉,有点像《危楼愚夫》里的俄罗斯。本片的剧情和立意都不错,唯独跟拍镜头是个败笔,总能让人感觉到摄影师的存在,弱化了影片的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