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唐山人,百折不挠是这座城市的精神。
大地震题材的影视作品目前看了3部,一部是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并有幸加入了这部电影的群演行列;一部是唐山本土导演王军的作品《在天堂等我》,第三部就是新剧《那座城,这家人》。
虽然我是85后,未曾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但是我的父母都是大地震的幸存者,长辈们亲身经历了这场毁灭性的灾难。
所以更有感触。
相比前两部电影,《那座城,这家人》还原了地震的经历,剧情更真实,更震撼了人心。
从灾难引申到感情,朴素而温暖,从亲情、爱情、友情的角度拍摄细腻。
生活的意外总是接踵而至,面对人性的光辉、残忍的抉择、命运的捉弄,努力寻找一份简单的幸福。
历经坎坷的几家人最终走到一起,所有的苦难都会过去,生活的脚步总会向前,一个小小的家才是永远的港湾。
1976年7月27日,唐山爆发7.8级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灾民无数,亲人流离失所。
而《那座城这家人》的“那座城”正是指唐山。
2010年,冯小刚曾将“唐山地震”事件搬上大银幕,通过一场灾难讲述一家人的矛盾与和解。
《那座城这家人》也是如此,以“家”为线索,还原一个遭受天灾的家庭共同对抗命运的过程。
故事的主角叫王大鸣,他是一名煤矿工人。
我一直以为,地震会离我很远,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我在小学时和我的母亲一起看过,当时不懂事感触不大,我的母亲在一盘流泪,我还幼稚的问她为什么会哭,知道后来,我来到了四川,感受到了微震的感觉,看到新闻的报道,我才明白,地震原来离我这么近,原来如此可怕,那是我才明白母亲的感受,那座城这家人带我重回地震现在,让我看到了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人性的温暖,很感动,好剧
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朴素,温情一类的剧情感处理很重要。
这部剧,情感线来回交织,处理得当,也没有一直那种翻来覆去说的。
大地震其实已经做了情感铺垫和后续情节的一些透露。
男主角从和林智燕新婚,妻子失踪,男主二婚和杨艾,又到后面知道林智燕还活着,知道自己还有女儿……然后知道这些的杨艾又开始伤神,各种类型的情感戏,感觉很丰富哈哈。
最后简直不说了,杨艾同意让林智燕,这个女人,是自己现在丈夫的前妻,别说了,瞬间基地爆炸。
这几日一直没有大篇幅的份享自己的感受,刚好看完剧,便思付着来写下一些话。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的剧情,让我总是联想到木心的诗《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最近的剧情变化得很快,云泽出国,林智燕醒来,小霜见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刚好它用一个侧面,展现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以小家庭着手,全方面铺散开来。
看到一段形容这部剧的一段话:“用特殊的亲情温暖了时光,诠释了“余生相依相随”的厚重情感,更在彼此扶持的过程中,以小人物的命运见证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他们从黑暗中醒来,身上带着时代和自己的光。
很想对剧中很喜欢的一个角色说些话,给坚韧、善良、闪着光的杨艾:如果你想成为一束光,那就快点去抓住太阳,否则等它陨落了,月亮也会透着凉。
她总是不多言语,做着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事。
即使王大鸣一直不曾放下智燕,即使小霜不是她的亲生女儿,即使一直与林智诚有芥蒂。
但她始终一直坚持自己的善良,对每一个人都很好,像是视野里无法铺散的月光落在每一个人身上。
这一点我十分敬佩,也一直对人物性格丰满的她报有憧憬。
纷纷陨落的日光,吞噬最后一个清晨。
捕捉最后一个月亮,消亡于镜像之中。
那些苦难的日子终究是过去了,剩下的多是情感的纠葛和矛盾。
周大双出现了。
她出现并介入王家的生活,林智燕还活着的消息也是瞒不住了。
杨丹焦虑姐姐杨艾的处境,她明白以王大鸣的性格不会放着林智燕不管,被急哭的杨丹向孙磊云恩等人发火,怪他们不及早告知,心里没有大姨和小姨。
这一部分很让我动容,编剧这样设置让剧情又更丰满了一些。
而这一切,似乎对杨艾来说。
也许是另一场磨难,又一道坎儿。
我看过一篇采访,看到杨艾的扮演者童蕾谈到她所饰演的角色:“在那个年代那个情境,她的所作所为是坚强活下去的最好选择,她更是维系一家人走到一起的纽带。
”的确是这样,这部剧,我很偏爱她对我角色,她让我的理解了包容与爱。
这一幕我也很喜欢。
大鸣在睡觉,母亲靠过去,为他盖被子。
这种温情的场面在剧中很常见,很打动我。
让我想到了每一次出远门时,与外公外婆道别,我很珍惜这些时刻,哪怕是从电视剧里面看见。
那些天我写下这些句子。
他们以一种我无法揣测的速度老去,像是漫山的浓雾溢出,我与他们的视线愈发模糊。
我未曾留下这短暂的一瞬,我怕,每一次分离都变成人世相隔。
他们太老了。
这部剧有很多值得人细细品味的地方,深入的去理解编剧的用心和导演的拍摄。
总会发现它的动人之处。
前些天,看见有很多人给这部剧差评。
不知道是出于怎样的目的,但是总希望好的东西能被人看见。
仍旧期待后面的剧情,迫不及待。
王大鸣是个细心而又大胆的人,但他并不盲目的去尝试,就像小诚子叫他去报书法班练习书法一样,希望他在一两周内速成书法,让他能快速写字,而他在细细思量后还是拒绝了,通过各方面的考虑觉得速成的书法不太好,还是慢慢来。
他就像生活里的一杆秤,仔细的衡量着利与弊,他将自己融入生活,感受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表现的十分到位,仿佛他就是王大鸣,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体现了王大鸣这个人所能做的,简直超赞。
做梦视乎是一个人在劳累,烦闷的时候唯一能放松的事,在梦里才能无忧无虑,而王大鸣时候很喜欢睡觉,一到深夜,雷鸣般的呼吸声在空中回荡,这可以说是爱睡觉的人最好的表现吧。
生活其实也想梦一般显得不真实,从小时候经历那可怕的天灾,到后来组建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有了工作,有了新生。
一生里起起落落,跌宕起伏,眼里的沧桑,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所不曾拥有的。
时间飞逝,34年前的那场残酷的大地震曾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唐山大地震,这五个可怕的字眼,仅仅是在短暂的几秒钟里,一个繁荣而平静的城市就灰飞烟灭,成了一片渺无声息的废墟。
虽然我并没有亲生经历,但仍然令我极为震撼。
最近我的室友也在和我一起追这部剧,这部剧让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几千个孩子无家可归的悲惨景象。
在可怕的天灾面前,不知会有多少人不得不面对生死的抉择,甚至亲人的分别。
而这些都远远大于他们在身体上所受的伤痛,但只要坚强,不放弃那仅有的一线希望,团结起来,一定能战胜眼前的困难。
婚姻,一个包含着许许多多美好与幸福,还有责任的词语,而离婚却是沉重的,仿佛在打破了一扇门,一个人走了出去,另一个人独自伤心。
王大鸣和杨艾离婚了,只是因为杨艾想把幸福还给林智燕,她放弃了自己的家庭,放弃了自己的女儿,安慰乐乐,安慰父母,善良的她放弃了属于她的一切,将所谓的幸福还给林智燕。
但我想不通,这算什么,林智燕或许很可怜,但是牺牲了无数人的幸福换来一个人的幸福,我反而觉得可悲,或许杨艾是对的,或许她是错的,却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幸福
其实看这部剧吧,我总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比如我不理解王大鸣是什么心态,心理既然爱着燕儿,却在一年之后就与别的女人组成了家庭,牵手,拥抱,亲吻,甚至更亲密的事,真是应了陈奕迅那句歌词吗——“从背后抱你的时候,浮现的却是她的面容”??
还有一个就是,杨艾终于和王大鸣离婚了,王大鸣和燕儿复婚了。
可是却还在一个屋檐下,可能是在贪恋家庭的温暖吧。
可我还是不能理解,杨艾在知道自己已经爱上王大鸣之后,理智离婚,但是就不能彻底一点吗?
出去单独过,让自己重新开始吧。
这只是我看剧之后的一点小想法吧,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可能我理解的有点偏颇了,但是,管他的,我开心就好
这剧情真的太狗血了……
电视剧里面剧情与纪录片交错而成的方式也让人似乎回到了那个年代
热评第一说像校长的🤓再给你一次重新组织语言的机会:谁像谁☹️
好看
太尴尬了😓
开篇剧情还好,首日播的两集全是唐山大地震的描写,挺震撼的,之后的灾后重建也还好,但是从第八集开始,就崩了,剧情越来越狗血……什么男主角的前妻没死,还剩下了小孩……把人活着的消息藏着捂着,丈夫都另娶了……总之各种不符合逻辑……
男主跟个傻子是的
做好了心理准备才来看的。依然被第一集地震下,人们的求生、寻找家人、撕心裂肺的画面震撼感动。看哭了。还是那句老话:珍惜当下,感恩生活,关爱身边人。
编剧没必要把为了抚养别人孩子放弃自己生育权利 为别人活了一辈子 最后一个人孤独那么些年的女主写死吧 男主形象结局还给深刻了 女主到底算啥呢 真有够惨的 没配偶没后代 孤独了一辈子最后还让你们给写死了
那种绝望与希望交织的感受犹如凌迟
灾难无情人有情。地震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人心的善良闪闪发光,令人感动。
吐了…女性做活菩萨不如做厂长
普普通通,不算差但也一点都不精彩
背景设定可以,但老戏骨演技下年轻演员的尴尬………
看了两集没啥兴趣....
没离婚之前4⭐离婚以后就2⭐但是演员真的挺用心的,主要是故事,你这么折磨杨艾觉得很写实很艺术?不是!整个故事背景只会让人觉得残忍和狗血万万没想到,这片子拍到后面竟然会烂尾,厉害厉害厉害了
前四集绝对是佳作,很震憾,台词也很接地气儿,可是接下来越来越没有追下去的兴趣了!除了老演员一如即往,几个配角戏真的不行。
百货大楼1984年4月28日已经建成了
这部剧家长里短,让我觉得最清流的地方在于,几乎没有坏人,都是心和气正的好人~故事冲突不在于人和人关系的纠结,更多在于时代的发展和阴差阳错的巧合。演技全体在线,很不容易了~
地震的时候,心都揪在一块了!人虽弱小但却很坚韧,不过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一步一步走出去!这是值得一看的好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