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所有历史剧都在做一张只有一道题的考卷,题目只有四个字:治乱之由。
凡是能把这道题做好的,水准一定不差。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评判,《贞观之治》所交出的答卷无疑是超水平的。
那么一个时代到底为何而治,又从何而乱?
《出师表》给出了一个答案: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小人,又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贤臣呢?
《贞观之治》在长达五十集的篇幅里,还原了诸多凌烟阁中的贤臣,同时也塑造了两个精彩的小人形象——赵德言和裴寂。
本篇将对这两个格外传神的小人进行拆解分析。
#正文共:2429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01弄巧成拙的赵德言赵德言出场时玄武门之变已经尘埃落定,可作为前太子的旧部的他,天生就带着政治原罪。
但赵德言只是个远离中枢、微不足道的贝州刺史,所以他改旗易帜的成本很低。
也正因为如此,在大人们纷纷作鸟兽散的时候,他反而保全了自己。
赵德言的官位虽然保住了,前途却渺茫了起来。
他欠缺经略天下的才能,又不甘心只做个贝州刺史。
于是只好去走偏门,揣摩上意。
正当赵德言为前途患得患失的时候,李世民下令赦免了参与玄武门政变的余党。
赵德言知道,机会终于来了。
于是赵德言迅速“领会旨意”,在朝廷制使到来之前将旧太子心腹李思行抓到了牢中。
为了防止自己的小动作被制使发现,赵德言千方百计阻拦制使调查,结果破绽越来越多。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关押李思行的事情暴露以后,本该悔罪的赵德言竟然又铤而走险把魏征等人全都软禁了起来,并上贺表称制使魏征和李思行勾结谋逆。
朝廷三令五申要赦免李思行的罪过,为什么赵德言反而把他抓起来了呢?
赵德言与手下的一席对话似乎可以对他的心理进行解释。
但赵德言为什么会有这种愚蠢到可笑的想法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脑子里的官僚主义在作祟。
赵德言是官僚体系中受益者,他熟悉官僚体系的全套运作规律。
官僚体系的执行是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加码的过程,信息在下层官僚的传输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扭曲,并因为链条太长而损失效率。
赵德言是深谙此道并自认为领会了其中三昧的聪明人。
急于洗刷原罪的赵德言认为其他人都是鼠目寸光,只能看到眼目前的一步,囫囵吞枣地执行政策。
为此,他甚至做出了违背官僚体系正常运行规律的行为——违抗君命!
他可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天才,所以他要做出超乎同僚的行为,但却暗合政令中并没明言的心思:明面上赦免这些人,暗地里其实是要让这些惊弓之鸟放松戒备,然后一网打尽。
所以说,赵德言不是在对抗皇权,他已经学会了抢答。
他既没有理由对抗皇权,更没有勇气对抗皇权。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自以为是的在迎合皇权。
他自己阴暗,因此推己及人,认定只有自己才领会了真正的旨意。
赵德言是个自以为是的蠢人。
但这种蠢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可见。
前不久的微博就当了一次典型,上头说要反腐、要打击色情,话音未落,微博就开始反腐了。
可惜没等来表彰的大红花,反而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02人老成精的裴寂相比较赵德言这种还没学会走就已经想着飞的三脚猫,裴寂已是道行高深的老狐狸。
贞观初年,朝廷的权利并不集中。
朝廷中大部分大臣都是李渊任命的,人脉都在裴寂手中,政令很难顺利推行。
李世民听从了房玄龄的建议决定加强中央集权,他准备对朝廷的官员实行一次标准严格的考核,裁汰那些不合格的官员。
这对于爬在旧体系上吸血的裴寂来说实在如同晴天霹雳。
但裴寂并没有主动出击,懂得“飓风过岗,伏草惟存”的道理,果然没有多久他就找到了反击的机会。
贞观元年关中大旱,裴寂却趁着灾荒将各地官员都召集来考核。
既然你要考核官员,我就在最需要官员维稳的时候把他们都召集到长安。
表面上响应了朝廷铨选官员的政策,背地里搞得人心动荡,京城混乱。
这才叫顺风操作,因势利导。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在官僚体系中,信息在下层官僚的传输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扭曲,而裴寂恰恰是将这种扭曲人为加大,让考核失去民心。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这一套歪嘴和尚念经的把戏在今天仍然是官僚主义的惯用伎俩。
你要反腐倡廉,我就消除一切基层福利让大家怨声载道;你要不忘初心,我就累死基层,折腾群众;扛着红旗反红旗,转移矛盾,转嫁怨恨,改革自然节节受挫。
裴寂指使赵德言挑动众官员联名上书反对考核,面对这张官官相护的罗网,李世民看似迫不得已,暂避锋芒,甚至将主持考核的右仆射长孙无忌罢免,让裴寂成了朝中唯一的宰辅。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李世民早在考核以前就已经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他才会选择关陇门阀出身长孙无忌主持考核,目的就是为了有以退为进的机会。
为了安抚你们,皇帝都把小舅子罢免了,那个不开眼的还敢再闹?
难道还想要皇帝杀了长孙无忌以平民愤吗?
要知道曹丞相之所以能杀运粮官平息民愤,那完全是因为运粮官没后台,可长孙无忌背后站着的可是整个关陇门阀,谁敢同时把皇帝和门阀集团往死里得罪呢。
无论如何,裴寂都以一己之力让考核延迟了两年。
直到贞观三年,朝廷才宣布裁撤结果。
而这,已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极限了。
可惜优秀君王的影响总是有限的,他们注定无法永远活下去,于是这种影响就注定是短暂的、不可控的,并且带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无奈。
而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不断轮回的原因之一。
以往的失败作品中,小人总是太过刻板,他们仿佛一瓶墨水,不论怎么看都是一样的黑,就算是打翻在地,也只能淌一地黑水。
而赵德言与裴寂就显得与众不同,他们两个仿佛真的是寄生在官僚体系中的两个腐生动物,一样的看重个人利益,一样的无药可救,最终一样地作茧自缚,成为旧制度的陪葬品。
遗憾的是,《贞观之治》对于小人和贤臣的演绎依旧是二元对立的,远没有《大明王朝》的人物复杂。
从始至终,李世民对阻挡改革的赵德言和裴寂之流都是疏远且鄙夷的态度,也因此没能呈现出这两个人复杂的一面。
看完长歌行,特别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这些鲜衣怒马荡气回肠的人物故事们都是什么样的~寻着豆瓣评分,发现了贞观之治小时候追过贞观长歌,为惊才绝艳俊朗超凡的李恪的郁郁不得志揪心,长大了追肥皂剧长歌行,感动于吴磊一行人之间炽热至诚相守,就愈发想看看真实的历史长河里,这些生动鲜明、才华超群、性格迥异,在一次次绝境绝壁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很感谢,贞观之治,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妙人,一个充满风骨雅正的时代,一个杀伐决断又柔情似水的帝王,让我看到了开创汉文化的老祖宗们应有的大格局、大雅、大胸襟、大智慧,感觉什么语言都无法形容这盛世与满是才华的这群人贞观之治,兰亭集序故事中的潇翼让我看到了那份两难全中,不负君又不负卿的赤诚担当~房谋杜断的宣武门前夜,让我看到了一个惊才伟略的帝王手段~每次谏言后的满头大汗,让我看到了传闻中那个过刚未折、冒死进言的魏征,其实也会害怕、也有私心~让我看到性格乖戾、暴躁无度的李承乾,其实也不过还是个孩子,想要的不过是一份父亲宣之于口的承认,太子的身份反而成为父子间鸿沟搭起的来源~让我看到一招下错满盘皆输的侯君集,本有大好前途,祸因却已埋下,其至死都不知如何走到这一步的遗憾~让我看到本是拥有最大宠爱,却过于急躁上位的李泰下场如此~让我看到平时看似柔弱、柔软,面对机会却能做到寸步不让,不困于身份、审时度势的李治,成为一匹黑马~而长孙无忌的前后变化,让我见识到私心如何能成为包藏祸心,小恶是如何变成大奸,须臾之间,真的是一线之隔、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可汗,打败草原十八部用的是诡道,征服四方、四方来贺,靠的还真是仁者无敌稳边境,内教化,揽人才,修律法,精简藩王与政府,优化兵役制度,太多太多的细节,让人深思,太多太多君君臣臣的故事,让我感动打10分!
刚看了几集,被深深震撼,真是空前的一部的历史剧。
如此恢弘素朴的唐代宫殿,精致的装束甲兵,考究的礼仪细节,电影般的镜头,还有每个鲜活的人物,老谋的李渊,英武的秦王,豪爽的尉迟敬德,合力谋变得太子和齐王,吹枕头风的阴险张婕妤,还有斗智斗谋的一个个名垂千年的谋士。
长孙无忌、魏征僵尸脸除外。
深沉的交响乐背景,一下就将我带入历史的长河。
时而缓波粼粼,时而漩涡汹涌,时而怒浪拍案。
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没有了很多古装剧狗血的剧情,虽然我有时也看上几集很狗血的历史剧,此剧倒是有些看纪录片的感觉,所以感觉就是很历史很历史。
文戏情节铺陈上无可挑剔。
武戏部分点到为止,我觉得要是稍微加点血腥效果,会更好,也不用过。
新《三国》的战场戏我觉得就是失败,故意表现反而造作。
98版《水浒》的武戏战场戏无论动作还是时间长度那是拿捏的恰到好处。
当然不是弄得像要两人对阵大叫谁与我大战三百回合,毕竟这剧不是武侠。
但是俘虏窦建德的场面就是一片混乱,三四千唐军如何战败夏王十万大军表现十分草率。
齐王挑落单雄信那就是一句话带过。
这么处理当然有拍摄的难度,成本的考虑,剧情的需要。
有些掠过的就掠过。
对情节必要表现的武戏也是侧重表现。
比如攻城的大场面特效。
比如尉迟敬德和齐王在宴席上的夺枪战就十分精彩。
总之,此剧是一部十分值得一看的好剧,也是一部十分值得尊敬的好剧。
在现在中国内地泛滥的“历史剧”中,《贞观之治》可以说是绝对的良心之作,其考究程度丝毫不亚于《汉武大帝》、《成吉思汗》、《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以及《长征》、《延安颂》、《解放》、《东方》等系列革命历史题材剧。
要论到对历史的忠实程度,那么可以说《贞观之治》比起上述电视剧都要高很多很多。
无论是服饰、对白、场景设计、道具还是剧情、人物形象,《贞观之治》都达到了对历史还原的最高水准,可以说非常接近真实的历史(当然,所谓“真实的历史”其实也是“第二历史”,是历史文献记载和历史学家研究、考证出来的历史)。
全剧几乎每一个情节、每一句重要对白、每一个角色的性格设定都有《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作为依据。
导演张建亚、编剧阿城和孟宪实都是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不得不向他们致敬。
在市场化、商业化如此严重的中国内地,居然还有一些理想主义者不考虑市场反响,愿意拍这种忠实于历史的电视剧,这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可惜这部电视剧还是太过于理想主义了,和吴子牛导演的《贞观长歌》相比,这部电视剧缺少剧情的跌宕起伏,没有明显的高潮出现,也几乎没有扣人心弦的各种情感(爱情、亲情、友情等)纠葛(惟一例外是本作中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夫妻之情)。
总的来说《贞观之治》太过于考究,太符合历史真实,在作为一部电视剧必要的想象和虚构方面做得不够。
和另外个人认为演员的演技不够到位,尤其是两位主演马跃和苗圃的表演实在不够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剧情的发挥。
实事求是地说,《贞观之治》的剧情在中国大陆拍的众多历史剧中,与史实贴近程度数一数二,但确实没有《贞观长歌》精彩。
如果拿《贞观长歌》来和本剧相比的话,我认为二者各有千秋但也各有不足之处。
如果你想了解贞观时期真实的历史和一个真实的李世民形象,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你看《贞观之治》;如果你不是真正热爱历史,看电视剧是为了追求情节的精彩刺激,那么我还是推荐你看《贞观长歌》。
《贞观之治》几乎可以当作一部纪录片来看,而且是一部极其优秀的历史纪录片,但从商业角度来看,本剧作为一部电视剧在娱乐性上是失败的。
关于剧情的分析比较多,不论是符合唐史的部分,还是张冠李戴的部分,整体而言编剧是优秀的,无愧是历史学家参与了编剧工作,对此不在赘述。
笔者在观看了此剧之后,我主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1选角,马精武演绎出来了李渊的精明与纠结,表现了一代开国君主的气魄,无愧是中戏的表演老师。
马跃、陆建民让人相信他们就是李渊的左膀右臂、是唐朝的创立者。
魏征的直言、长孙无忌的亲近、房玄龄的谨小慎微、李靖的中立、李治的懦弱、侯君集与李泰的狂妄都表现得不错。
2服化道整体符合唐礼,尤其是册立太子、继位登基等戏份的礼仪都表现得十分到位3关于外景与电脑合成。
有人说本剧的电脑合成过多,有人认为是宁可精细合成、也不要千篇一律的古装拍摄地,笔者偏向后者观点。
4不得不说,剪辑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能够把80集建成50集,主线剧情基本无损,也是牛逼。
伴随着悠长的配乐,在国庆第一天看完了这部一直想看的剧。
剧情基本按照资治通鉴、道具听说是特别还原、演员都感觉特别适合。
本文从几个主要的角色说起。
1. 李世民马跃饰演的太宗真是让人相信他就是,虽然开头的几集年龄不太符合,但是完全没有出戏。
虽然没看过马跃的其他作品,但就这一部作品,就足以封神。
放一段资治通鉴中刘文静对李世民的评价。
唯一的黑点可能就是玄武门了,不过对于帝王之家,不是你死就是我忘的境地,不得不那么为之。
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深自结纳,谓寂曰:“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
”
太宗威武2. 长孙皇后苗圃之前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电视剧《走西口》里面的豆花。
而在贞观之治里面的长孙皇后让人完全看不出之前的影子。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
端庄贤惠3. 杨妃虽然长孙皇后贤德,但是姿色来说,杨妃略胜一筹。
饰演杨妃的李嘉一之前没看过她的其他作品,不过,这里面选的很适合呀。
杨妃最美4. 李渊李渊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过多的功劳机会给了李世民。
太上皇的生活悠闲而又怨恨5. 李建成要是玄武门之前多留点心眼,大唐会不会换个人呢。
卫青,支棱起来6. 李元吉
李元吉:杨妃被人抢跑了7. 高阳公主
这样的高阳公主,如果你是辩机,你能拒绝吗?
8. 魏征
陛下,你又错了。
我爱吃菠菜。
9. 长孙无忌
我是舅舅,不是窦婴。
10. 房玄龄
我是房玄龄,不是康有为。
11. 尉迟敬德
我是尉迟恭,也是门神。
但不是蒋门神。
12.李靖
喜欢老虎13.红拂女
他喜欢老虎,不喜欢我吗
这是一部还原度很高的戏,目前为止所有以初唐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包括纪录片),这可能是最贴近正史记载的事件和精神的。
我们的历史课本太简略了,以至于在上历史课的时候给唐太宗的主要是个善于纳谏的文治形象,这是很遗憾的。
不知是不是由于历史课本多是文人编写的,对于帝王的武功很少大书特书,导致一部历史课本读下来,灭六国的秦始皇是残暴的,汉武帝对西域用兵是荒唐的,连中华文明与其他世界级文明的第一场交战都没有记录下来。
可是在历史课之前我读了唐书,画面就不一样了。
太宗是个武将出身啊。
他父亲守晋阳抵御突厥时,几个儿子只带了他。
他十六七岁就率军驰援雁门关救被围困的隋炀帝了。
十八岁晋阳起兵,十九岁浅水原之战(他与对方对峙直至对方粮尽,并以诱敌,再攻其薄弱的方式打败敌军)平定陇西,清除唐西边的麻烦;二十岁败刘武周(他用的是水攻),摆平北边的麻烦;二十一岁虎牢关之战,带着数千精锐玄甲兵破窦建德数万乌合之众,生擒窦建德,破洛阳。
武德七年,东亚霸主还是突厥,李渊差点迁都避其锋芒,李世民率部抵御颉利与突利,他一边离间对方,一边利用天降大雨,对方弓箭受湿不利作战,抓准时机出击,击退突厥。
武德九年,长安空虚之际,又以疑阵退突厥于长安城外。
毛主席也曾说过: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耳,其次则朱元璋耳。
--本剧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李世民虎牢之战及以后的军事才能。
现在很多质疑太宗改历史的言论,古代行兵打战,双方都在动,历史要改这一块很难。
何况太宗出兵破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部的时机都非常准,换个点,估计结果就会玄。
他在位期间,只要没有健康问题,几乎是每战必达目的。
历史上,唐,元,清不需要修长城,因为这三朝我们对于北方有了有效控制(秦汉有匈奴,明有鞑靼,其他都不算统一的朝代),而后两个,是蒙满的政权--唐对汉族历史的意义非同凡响。
本剧对玄武门之变的讲述也很符合逻辑(比某纪录片强百倍),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在做合乎身份和逻辑的事。
李世民跟隋炀帝其实有很多地方很像,都是老二,都被老妈喜欢,都军功卓著,想法跟同时期的人也比较天马行空,都有争霸之心,到最后也都爱跟高句丽死磕。
李建成和杨勇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长子,都比较宽仁。
可是有个叫《激变玄武门》的“记录片”对于李建成做了太多意淫,为什么这么说?
1.李建成是有军功,但可以看到他主要是在辅助防守的位置上,几乎是李世民在打攻击战,建成在后方打防守战。
第一次攻洛阳时机尚不成熟,他是主帅,可是到“洛阳必须拿下”的时机,他却被换下了。
打刘黑闼也可以说是在李世民消灭了刘黑闼的老本三万精锐之后捡来的便宜。
他的军事才能,有,但不突出,这几乎可以定论,李渊也不傻,唐朝鲜卑化严重,太子就不让出征这不是他们的习惯,后世的李俶,李适都因为是太子人选而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2.有了杨勇的前车之鉴,看到昨日重现的李建成,除非是个白痴,否则不会没有动作,即使他不动,他的手下也会推着他动。
而功高盖兄的李世民会不会被文官集团猜忌,看李靖的例子就知道了。
李靖,天才将领,治下也严格,为人也比较低调,在前方打战仍然被后方不停的参奏,李世民这儿不被挤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3.杨勇是得到了武将集团的支持的,隋初四名将之一的高颖就挺过他(虽然他们有亲戚关系)。
隋朝的开国将领,除了韩擒虎之外几乎被隋炀帝杀了个遍,武将可是比文官更高危的职业,就在前朝的事,武将们不可能不知道。
然而到了玄武门重新站队的时候,武将集团中的绝大多数却舍了“宽仁”的李建成-这个名正言顺不出意外就会即位的太子,大费周章的跟着李世民搞政变,或者选择中立(默许),这得对李建成的人品多么没有信心?
与其现在“猜”得神乎其神的,不如看看当时设身处地的人的选择,他们才是一招错就粉身碎骨的人,怎么会拿着与秦王的“交情”去扶一个有隋炀帝倾向的人-他们是在拿命赌前程。
李世民也做到了他们的期望,有军功的人,只要没有大错他一个没杀,不少还能委以兵权。
比起汉明那两位,不知好到哪里去了,比起宋太祖,也大胆很多。
文治方面本剧对于李世民努力纠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做了深入刻画,对于他从谏如流也做了很多描写。
李世民作为武将出生,文治上独当一面不出问题几乎也是不太可能的,脾气暴躁也应该是有的,但是这样一个人看到自己的缺点耐下性子来听建议,实在难得。
也许他就是这么一个善断果决又不是想的特别周到的人,需要别人提点,自以为聪明的人,反而没那么容易听别人的了。
一些历史小段子,太宗和长孙无忌让魏征出丑,让他吃菠菜(应该是芹菜,菠菜当时还没有传入我国),魏征的老婆(应该是房玄龄)爱吃醋,萧翼向辩才和尚“骗取”兰亭集,也非常之有趣。
太宗对于伦理的木纳,也很符合鲜卑族的风俗。
唐王室就算是汉族也是鲜卑化的汉族,乱伦的传统一直没有纠正过来。
还有文成公主入土蕃,当时来说确实是个创举,不过此举也帮助好战的土蕃提高了生产力,中唐以后成了中原的麻烦,一只到蒙古才给解决掉。
还有李靖发动总攻,鸿胪卿落荒而逃,李世民溺爱他和长孙皇后的孩子,李渊被称”婆婆面”等等小段子不胜枚举。
除了情节,这个片子更难的的是对于唐代的宫殿器物做了神级还原--这就是电视与看书的区别,观众能看到动态的影像,以及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中感受到他们的情绪与性格。
比如失传已久的大名鼎鼎的陌刀,横抱琵琶的习惯,屋内用屏风分割出空间,初唐简朴的习惯,紫绯绿皂的朝服颜色,年轻女子发型多中分,贵妇人的高发髻,都有壁画参考,丝毫没有穿越乱入的颜色和灯光。
另外,唐代才有胡凳胡床的演变,唐初的人应该是席地而坐的,称赞要击笏的。
还有鱼形兵符和李靖家养的宠物喵,都特别有意思。
战争场面和宫殿用电脑制作(这才对嘛,不要再用几十个人号称几万,没有阵型,打也不是这种冲杀的;也不要再老用横店秦王宫冒充所有非明清电视剧的宫殿了)。
而人物,只要有画像传世的必有七八分相似。
李世民正史上记载相貌类胡(妈和祖母都是鲜卑族啦,儿子像妈不是很正常?
),胡须微卷,高鼻梁,眼窝深陷,马跃演的太宗,除了瘦一些,其他都是比较符合描述的。
第一集前半段的台词有点舞台剧化,有点趋人,我就是被他们卷曲的小胡子和铠甲的神还原吸引决定看下去的!
总之,正史片只服贞观之治。
这是一部懂唐史的人看起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不懂的人看起来散乱粗糙,枯燥无味的电视剧。
不可否认,正史片电视剧只适合特定的群体,迎合大众太难了(或者是说看惯了电视剧,演真事儿大众反而觉得不像真的了)。
缺点:太短了,希望能看到80集版本。
别鹤(方源野) 2017-12 撰 以《贞观纪念歌》为书评(歌词仿《国父纪念歌》,歌曲待定)太宗皇帝,文武合一,仗剑废墟起。
荡平了百傀,扫灭了十狄,扭转了旷世陵夷。
炎黄子孙,再造天地,晋宋齐梁陈隋,慰四百载乱离!
塞外突厥,漠北铁勒,雪耻如卷席。
讨高昌吐谷,伐龟兹焉耆,重光了汉图西域。
南震吐蕃,东溃高丽,唐刀天竺再击,四海八荒如砥!
十八学士,二十四勋,凌烟齐努力。
礼运大同篇,又路不拾遗,奔涌出唐诗唐律。
华夏至此,冠冕亚欧,贞观千秋寰宇,同胞万世奋起!
(引用请完整注明)延伸参考:唐太宗李世民——民族英雄、百世师导、千古一帝、万邦北辰 我心中前五位的中华帝王华夏千古民族英雄—古今中外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160条民族底线不可挑战—回击抹黑贞观的十大谣言李世民回忆录——贞观之魂个人公众号扫码关注:
网友制作的视频推荐:【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大唐开国1400年祭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这是一部比较小众,但非常优秀的历史剧。
虽然免不了还是会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但论基本剧情和唐代的礼仪、坐姿、执笔方式、服饰造型等等,绝对是历史剧中重考据的佼佼者,没看过的话,强烈推荐。
而且马跃演的是真的太好了啊……台词功底和声线都非常棒!
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就是我心目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样子!
杀气、英气、大气,在合适的时机交替出现,年龄和心态的变化一点点推进,表现得精准恰当,情绪饱满深刻,形象气质贴合度极好。
影视作品里饰演过唐太宗的非常非常多,我看过的十几个版本,没有一版能出其右。
我太喜欢了,真的太喜欢了。
甚至感觉被最后五集要了半条命。
全部看完之后,我对着飞满泡泡的电脑屏保泪流满面沉默无语,久久难以释怀。
太难过了。
弥留之际,随他一同纵横疆场的战马来接他了,仿佛突然卸下了一身的沉珂,他又是那个可以纵马飞驰的天策上将小秦王了。
战马载着他飞驰,越飞越高,跑到了云层之上,他回首低头,最后一次望向大唐的万里河山。
那是他的大唐,是他戎马浴血打下的江山,是他披肝沥胆治下的盛世,是他穷尽一生天分全心全意开创的理想国。
有不舍吧?
有不甘吧?
有得意吧?
有无尽却无言的感慨吧……转眼千年,但时至今日,依然会有很多人被这个伟大的灵魂所折服。
万世不朽的尊崇与敬仰,他值得。
有机会,想去趟昭陵博物馆,想去终南山古观音禅寺里看看那棵银杏树,想隔着近千年的光阴,献上渺小的我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意。
还有那些拥堵在心头,写不出、说不尽的感慨。
好的历史剧就像好的史书一样总是对常人没有吸引力的,但是平淡中自有独特韵味引人流连。
虽然贞观之治才看过三遍远没有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多,但窃以为这部剧是对历史场景刻画最贴切的一部,借用姜文的话就是考究,考究,还他妈是考究!
觉得豆瓣9.1的评分低了,应该跟张黎的两部神剧一样名列榜首。
期待有更多的历史好剧出现,毕竟五千年的历史才是我们的特长,放着特长不去发扬,非要去拾人牙慧,怪不得国产剧质量每况愈下。
没看完 画面不打补光灯看着真的有点累 留着慢慢看吧
好喜欢历史大片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是真正具有贞观样子的剧集!几乎每年都会翻来看看~~马跃和苗圃简直是心中最佳贞观帝后啊!唯遗憾的是剧集删减过多、苗圃对长孙的理解就欠缺那么一点,真的就那么一点,过于端了,虽也不妨碍是目前最佳的长孙,始终遗憾,两人又合体演了贞观帝后,就是是于妈的剧,不知道出来是什么鬼样子?
三毛特效拉低了效果
曾经的记忆啊!
必须推荐,剧情和造型都相对靠谱的电视剧,比那个神马满口奴才腔调的《贞观长歌》好太多太多了。马跃演的李世民神形兼备、谋略在胸,就连一向不喜欢的苗圃,这里演的长孙皇后也很对眼,我恨广电的剪刀手,硬生生把80集砍成了50集!!
可能不是剧热的时候看的,隔了十几年才看,看了几集看不下去了
五分不解释。想看80集版的……我恨广电局
君臣气氛真是令人羡慕,一点国企的氛围都没有。
开头以为平平,结果越看韵味越足,与传统电视剧塑造的形象不同,同时该剧在服装、台词、灯光等处的细节极为考究实在是难得的佳剧
唉,如果说这是历史纪录片的话,给的分还能更高。但作为一部电视剧的话,其实2星也差不多了。打光问题,没有字幕,实在影响观看感受!
看两次看不进去……
所谓历史(不是说这部剧就是真实历史),不过是任由文化人、政客随意揉捏的泥人而已,看这剧感觉压根没有当年看大秦帝国,汉武大帝时的酣畅淋漓,反而是磨磨唧唧,扭扭捏捏,尤其是玄武门之变后的剧情。如果李世民的生平真如这部剧演的一样,那他的成功还是有挺大的运气成份在,也离不开底下文臣武将的支持与推波助澜。李渊这个便宜皇帝倒还挺有些能耐,就个裴寂做智囊,还得以善终。主演的选择里长孙皇后苗圃一般,魏征金士杰一般
十年前紧张复习考研时,一抬头,电视台正播放。立马端端正正坐等我心目中的贞观之治。此剧是我又心目中排名第一的非辫子历史剧精品!广电、市场、资本三家合谋,让我无剧可看,只有此剧一看十年。因为这部剧去入住西安大唐博相府,去看大唐芙蓉园,去找寻大明宫遗址,去触摸曾经的盛世中华!
坚持看到长孙皇后去世然后要弃剧了,真的情节人物台词上非常平,太难追。
这剧台词和节奏有太问题。弃。
皇帝皆國賊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长孙皇后
三星半算是比较公正是评分。演员很好,服化道具也很好。灯光可能是为了尽量忠实还原古代室内采光情况,比较昏暗。至于剧本,实在是,一言难尽。。。玄武门之变,草原十八部进犯,这些关键剧情,前面缓慢的铺垫算是白费了,没有在高潮爆发,而是三两笔带过。。。这个9.2分,导演实在该羞愧。拿贞观长歌来衬托一下自己倒还行,跟《大明王朝》这种剧比,9.2分实在虚高
看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