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The Son,儿子,爱·子(台),儿子可否不要走(港)

主演:休·杰克曼,劳拉·邓恩,凡妮莎·柯比,泽恩·麦格拉思,安东尼·霍普金斯,陈信妃,威廉·霍普,小田部明纮,伊绍拉·巴贝-布朗,埃里克·海登,约瑟夫·迈德尔,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剧照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2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3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4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5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6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3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4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5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6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7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8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9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20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剧情介绍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前妻凯特(劳拉·邓恩 饰)与儿子尼古拉斯(泽恩·麦格拉思 饰)的出现打乱了彼得与新伴侣贝丝(凡妮莎·柯比 饰)的生活。彼得费尽心思照顾深陷抑郁情绪的尼古拉斯,但他还需要兼顾工作和新家庭。重重压力之下,家庭矛盾逐渐激化,诸多过往心结也随之涌现……彼得能否走出困境、获得救赎? 该作为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老爸向前冲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动画同好会威尔和格蕾丝第八季漫长幸福的人生渗透迟来的祝福潜艇总动员4:章鱼奇遇记蜃楼谜香憨豆特工明城攻略之镇河妖咕咚咕咚喜欢你一把青白宫风云第五季我的盖世英雄寻侠英雄传之护花爱情语言学建党伟业探长薇拉第五季手艺第一季深度较量百味小厨神:中元大餐孽欲凶杀应急响应第一季漆黑之海井下9人手足情黑夜传说2:进化新地道战辛白林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长篇影评

 1 ) 无题,想写短评但超字数了

没想到会哭那么多次,我想是个人经历让我共情不少,很难受。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离异家庭”能成为一个如此根深蒂固的负面标签,因此父母准备离婚来问我时,我说“你们开心就好,我没事。

”说这句话的我并不是在尝试做一个“善解人意的、懂事的小孩”,我是真的、真的这样想。

但现在很难这样想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认为父母离异不是什么大事,但我好像也无法想象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不离婚,我的父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

我更加无法想象,如果他们在离婚后,因为看到痛苦的我,而尝试重归于好,那会是怎样的场景;我想我会更加痛苦。

这部电影评分不高完全可以理解,选题是深刻的,也是常见的,但表现得比较单一。

我打五颗星,因为个人经历让我作为观众可以自动会在脑海补足电影中缺失的情绪,所以对我来说,它是一个好的trigger,值得这五颗星。

 2 ) 好看!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2022)6.82022 / 英国 法国 / 剧情 / 佛罗莱恩·泽勒 / 休·杰克曼 劳拉·邓恩

我始终觉得造成悲剧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从小因为父母家庭离异而造成对那个小孩的一辈子伤害了,而且我感到看到结局真的特别现实又很残酷,一个父亲他无论再怎么去挽救他那个儿子,但是最终还是没办法挽救回来他的生命,而最后只能够和这个小孩说再见,不过生活是要继续下去的,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3 ) 面对《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并不是说两句宽慰话就行

因《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巨大成功,导演佛罗莱恩·泽勒新推出的《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引人瞩目。

前者英文名是《The Father》(父亲),后者是《The Son》(儿子),尤有对仗意味。

按《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思路,去看《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会发现后者的叙事节奏转向缓慢、克制。

在我看来,转变的原因是:“父亲”确实患了阿尔茨海默病,“儿子”却是健康的少年,他是被“制造”出来的忧郁症患者。

如果说,《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在呼唤人们更多关注阿尔茨海默病;《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则呈现了对“虚伪的成年人世界”的批判,堪称是青春版的《狂人日记》。

看完电影后,深感所有的父母都有必要去看看《困在心绪里的儿子》(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5%—13%,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2.6%,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因为悲剧离我们并不遥远。

更引人深思的是,即使《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的儿子选择不同道路,他也将一生背负阴影,难以感受到幸福。

这就是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的悲剧意味在于: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别说解决问题。

所有的成年人都在假装爱他《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的故事更简单。

正上高中的儿子尼古拉斯长期逃学,母亲无可奈何,已与母亲离异的父亲彼得决定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

尼古拉斯称,他希望和父亲生活,因为母亲总抱怨父亲当年的背叛,他深感压力,无法与母亲一起生活。

父亲彼得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他坚信自己的阳光、努力、幽默、上进会感染儿子。

但在内心深处,父亲彼得对自己父亲当年的粗暴、忽视和嘲讽,颇有不满,他决心扮演一个好父亲,宁可为此牺牲事业。

彼得的父亲则毫不留情地嘲讽道:你已成年,却还想着小时候受的那点委屈,你可真有出息,可承受了那些,又怎么了?

在彼得的父亲眼中,男人就该“糙”一点。

折磨是必须的,不在家里遭遇,就会在社会上遭遇。

彼得自信地以为,在他的影响下,儿子正逐步走上“正路”,转学后,考试得了优,有了新同学,还有女朋友追……直到有一天,他发现那些都是谎言。

彼得无法理解,为什么儿子要这么做。

儿子给出经典回应:因为你什么都需要原因,我只能给你一个原因。

谎言被拆穿,儿子患上了抑郁症,真成了“脑子有病的人”。

自从他住进父亲的家,他像《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一样,对大人世界产生了误解,在他看来:父亲彼得可能并不真的爱他,他爱的只是一个上进、努力的影子,而这影子来自他的父亲——彼得不喜欢父亲,可他挣扎的结果,不过是把父亲的价值观更深地印在心理,成为给自己儿子的枷锁;母亲凯特可能也不真的爱他,她爱的是离去的父亲,儿子只是替代物——一方面,她宠溺儿子,像当年对丈夫一样,无原则、无条件、无防备,把一切都交给他;另一方面,她又痛恨丈夫的背叛,一看到儿子身上的前夫的影子,她便极端敏感、情绪失控;父亲的新妻子贝丝可能更不是真的爱他,她只爱自己华丽的倒影,她凭美貌、活力打碎了一个美满家庭,出于对丈夫的同情,她接受了尼古拉斯,但始终把他视为异己,小心地保持着距离,她第一个喊出“他(指儿子尼古拉斯)的脑子有病”。

在《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成人世界并不完美,医院大夫有同情心、专业能力,可说起话来比录音机还刻板,显然,所有患者在他眼中都是工作,他只需例行公事;医院的看护师则似乎一脸亲切,其实都是工作式的专业笑容;尼古拉斯新学校的老师彬彬有礼,却像考试机一样冷漠……在儿子眼中,自己被困在成年人世界的丛林中。

堂吉诃德可笑,但堂吉诃德更可敬也许一些人会说:《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的尼古拉斯也太脆弱了,从小到大没挨过打,像他这么胡思乱想,我们这种“从小被父母揍大的孩子”,不早跳楼了?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现在年轻人太脆弱,应该加强教育。

作为“从小被父母揍大的孩子”中的一员,我对尼古拉斯颇能共情。

记得小时候经常不写作业,被罚站,我奶奶一边打我,一边问:为什么不写作业?

你早晚都要写,干吗要挨顿打才写,这不是傻吗?

从逻辑看,我当时确实够傻,也就接受了大人所说的“思想不成熟”之类的话。

从小学到中学,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理性不成熟,缺乏自觉性,干活不主动,经常说谎,学习不努力……可怕的是,我偏偏有一个学霸哥哥,我永远是他的参照物,当表达天堂与地狱有多么遥远,光明与黑暗有多么大区别,我和我哥哥理所当然地被摆在两极。

习惯于被当成“坏孩子”,我开始说谎、偷窃、欺骗、做不利于自己的坏事……最恶毒的一次,是高一时,听见教室门后有女生说话,便故意猛推门,把女生磕得头破血流。

她没得罪过我,当时正打上课铃,我这么做可以解释成急于上课、无心之失,从而免于惩罚。

多少年来,我一直好奇,我的恶意从何而来?

直到30多岁时,听我母亲讲养育我的故事,说她从来没打过我,我从小就乖,一直是个好人……人类的记忆竟有如此惊人的过滤能力。

我不算很惨的,也侥幸考上了大学,我以为,过去的已经过去,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却唤醒我。

尼古拉斯比同年龄时的我更诚实,他不肯与世沉浮,苟且地接受成人世界的规则,成为一个善于说谎、主动演戏的人,他就像《狂人日记》中的那个狂人——执着地探求着存在的意义,这探求可能是幼稚的,却世界上总要有这样幼稚的人。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堂吉诃德可笑,但堂吉诃德更可敬。

只是不论堂吉诃德,还是尼古拉斯,注定无人会为他们遮风挡雨。

明天的孩子,可能个个都是尼古拉斯公允地说,《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中的父亲和母亲足够宽容、有爱心,按中产阶级标准,他们已是合格父母。

影片对所有参与悲剧的成人都有批判,但这批判的刺是柔软而隐藏的,因为他们已达自己能力的极限。

对于父亲来说,他放弃了职业发展机会,低三下四跟儿子沟通,努力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可他忽略了,中产阶级文化原本就是一根驯马缰,其作用是让人主动变成资本的工具,为其持续扩张服务。

所以,中产阶级坚信世界在不断发展,人必须努力,应该按某种标准活着,没有爱也要装出爱……可这些都是资本编出来的幻觉,本质是为激励中产们继续拉车。

于是,世界有理由了,人做一切事,都要有个原因。

生而为人,我们没有忧伤的空间,没有无所事事的自由,没有随心所欲的可能,没有放弃的选项……父亲最可悲之处是,他仍幻想儿子能写出一本小说,来回报他曾付出的爱——爱如商品一样可交换。

成为作家,也算是一种“正路”,是社会许可范围内的“微小离经叛道”,一切可按“浪子回头金不换”模式予以解释……资本对人类心灵的荼毒,竟如此深入。

那么,《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的解药在哪里?

片中反复呈现儿子童年时,父亲教他游泳的场景。

父亲依然充满套路——借口儿子的救生圈破了,逼他游回去——这也是滥俗的中产文化之一,面对困难,逼(或者说鼓励)孩子解决困难。

但父亲毕竟充当了一回保护神,至少从表面看,这个家庭会“幸福”(麻木而平庸)下去,儿子将成为明天资本的合格炮灰。

只是相遇在这个凉薄的人间,刹那的彼此温暖依然重要,它让人终身难忘。

记得一位日本漫画家说,儿童的身体可能只有成人的几分之一,经验只有成人的几十分之一,但他却拥有100%的人格,和成人一模一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孩子会比下一代更敏感,不是“生活太好了”,而是现代文明的核心是“人的觉醒”,从“人的觉醒”,到“女性的觉醒”,再到“儿童的觉醒”,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将来的孩子会像尼古拉斯一样,拥有过分敏感的心灵,他们要追问生活的意义,如果父母自己还没完成“人的觉醒”,他们就会被孩子鄙夷,尼古拉斯式的故事会越来越多。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是一部内涵甚深的心理剧,没有相应观赏习惯的人,很难悟其三昧,关键在于能否与尼古拉斯产生共情,否则无法深入剧情。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适合反思者、深情者,适合能同情自己孩子、尊重自己孩子的人们。

它的节奏与《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不同,飙戏空间更大。

从结果看,几位演员都很出彩,尤其是父亲和父亲的父亲,母亲更是出神入化,看老戏骨对飚,也是一大看点。

 4 ) (个人感悟)

请忽略字幕错别字有时候很羡慕那些伤害自己的人,至少我连伤害自己的勇气都没有。

我害怕当父母发现而痛苦,我因为他们的痛苦而更痛苦。

就像我现在的工作,虽然努力想去做好,却总觉得无法做好。

因为之前工作没做好所带来的痛苦好不容易化解,却又被他人提起,过去和现在的“不好”混在一起产生浓烈的痛苦。

我厌倦痛苦,可却无法摆脱这个痛苦。

只有当我像片里儿子那样“与世隔开”才会缓解那份痛苦。

忽略那个错别字虽然父母没有说出这些话,我把自己陷在这些话中而自我压抑,我害怕真正听到他们说出的那一刻。

愿当我很久之后某个晚上,我翻出这篇文章,已经走出这份痛苦。

 5 )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狼叔的平行宇宙

在没有看剧透之前,《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狼叔,大概对剧情猜了个七七八八,毕竟《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剧情摆在那里。

大概是讲狼叔和安东尼霍普金斯这对父子之间的问题吧。

中年男人,事业危机、家庭危机、心理危机,三重打击,即便是狼叔,也得被蹂躏得稀碎。

不过,个人猜测完全没get到剧情。

故事中的“儿子”,究竟是狼叔,还是狼叔的儿子,这个,大概都有。

狼叔没遭遇中年危机,事业蒸蒸日上,家庭方面狼叔已经娶了第二个老婆春风得意。

问题是,这甜蜜的小日子刚刚开始,前妻就找上门,说儿子已经很久没上学,也不和自己交流,得让狼叔管管。

自己的儿子,狼叔绝对是负责任的。

儿子说不想和老妈住在一起,想搬过来一起住。

没问题,狼叔满口答应,甚至找好了学校。

在这方面,狼叔基本没有征求现任的意见。

始终是有点愧疚的,不过狼叔事业风生水起,女人嘛,花钱买个礼物就可以搞定的不是。

然而,故事里头的现任,并不是那么容易被礼物收买的女人。

但,也不是那种喜欢宫斗的女人。

对于这个孩子的闯入,现任还是表现了极大的宽容的。

但是,发现孩子有问题的也是她。

而大咧咧的狼叔,此时还在和前妻讨论孩子的问题。

无非是青春期的烦恼而已,完全不用担心。

狼叔一开始对孩子的问题,只是泛泛的关心。

不得不说,老外也有“高考”的问题。

直到现任在孩子的床单下发现了小刀,而孩子手腕上满是伤痕。

狼叔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了,觉得有必要和孩子好好谈谈。

这个“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究竟在烦恼什么。

可是,谈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狼叔以为孩子在慢慢变好,但还是以往一样。

于是,狼叔和儿子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

可是,当狼叔掏心窝子的和儿子交流——你这样伤害自己,也是在伤害我啊。

儿子却回敬了一个反杀——你伤害妈妈时,也等于在伤害我。

你那个时候做什么了?

挥挥手作别天边的云彩?

狼叔被回怼得无言以对,他和前妻之间曾经美好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故事没有交代,只是说狼叔遇见了更好的现任。

感情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谁也不能置评。

狼叔很委屈,我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啊,难道为了孩子,就应该和不再爱的前任在一起?

事情还在继续发酵。

狼叔在工作之余,抽空去看了一下自己的父亲。

在此,首先感谢安东尼霍普金斯为我大天朝代言,影帝究竟是人间清醒还是为了大票仓暂时可以放在一边,但这“耳顺”的话,绝对好使。

这个时候,狼叔成了“儿子”,他困在心绪的问题也是多多。

狼叔始终不明白,当年自己的老爸怎么就能那样把自己和卧病的老妈抛在一边,如今,狼叔准备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好好陪孩子度过这艰难时刻。

可是,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毒舌不是盖的。

怎么,来我面前显摆是吧。

你能做个好老爸,我就是个失败的老爸?

我的事儿,还轮不到你来显摆,要不你就心平气和的把往事放下,要不你赶紧给我走人。

50岁的男人,活得像个优柔寡断的小孩,还好意思。

狼叔的“心绪”,自己默默受着吧。

狼叔始终还是要回到自己孩子的问题上来。

然而,这继母和孩子的相处,其实并不太融洽。

在狼叔的心里,天平大概还是偏向一点点孩子的,所以,孩子的话,更具有杀伤力。

不得不佩服狼叔的现任,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有坚持,也有宽容。

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可是,儿子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狼叔也是到了爆发的边缘。

当狼叔号称“我做什么都是为了你”的时候,原谅小编笑出了猪叫。

原来,天底下的老爸老妈都是一样一样的。

老外也不例外,狼叔也不例外。

故事穿插了狼叔好多当年的回忆,那个时候,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什么时候消失了呢?

谁也没有答案。

现在的他们,也有过快乐的瞬间。

只是,真的只是瞬间。

狼叔做了很多的努力,甚至和前妻走在一起(在这里,不得不佩服现任超强的自信和宽容),都没能挽回儿子。

抑郁症是病,得治。

等到病入膏肓,结局谁也无法预料。

不过,问题来了。

首先,儿子究竟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从故事里头来看,主要问题还是狼叔的离婚。

然而,离婚这种事儿,在当下也太常见了,至少狼叔认为,总不至于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一生。

那么,问题在哪儿?

个人觉得,还是在于离婚后的心理疏导。

看看狼叔的前妻都做了什么,在孩子面前絮叨,灌输了太多的负面情绪,她爱狼叔,这可以理解,但通过这种方式,并不能挽回狼叔,甚至还输了孩子,看故事里头,狼叔的前妻也属于精英,这点道理难道都不懂吗?

而在此期间,狼叔在做什么?

故事完全没有交代。

在处理家庭关系问题上,只有狼叔的现任,是真的人间清醒。

第二个问题,孩子的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办?

狼叔其实一直不明白,自己当年老爸把自己和老妈丢在一边不问不顾,要钱没钱,要人没人,那种困难的情况下,狼叔依然艰苦奋斗,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逆袭,因为生活不是闹着玩儿的。

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管吃管住管全面,怎么就活不明白。

天哪,这不就是我等的疑惑吗,谁能来给我等指导一下(专家别说话)。

故事最后,结局不是“好的”。

不过,在狼叔的平行宇宙里,他的孩子终于健康的长大,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讲的就是父子之间的事儿。

可是,这毕竟是“平行宇宙”,现实中的狼叔,在现任的怀中,哭得像一个孩子。

我们都学会了自己让自己心理强大,但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心理强大。

我们,同样被“困在心绪里”。

最后,来看看老美的历史课上都讲些什么。

这大嘴巴大过了袁腾飞啊。

 6 ) 有时候爱不能挽救生命

看完电影无限唏嘘,为人父母,仅有爱是不够的。

在抑郁症如此常见的当代,每个人都应该正视抑郁症,并学习怎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帮助。

孩子病了,应该真正了解他的痛苦,与医生合作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而不是口头说爱,没有真正的陪伴理解帮助。

自私的父亲软弱的母亲,敏感的孩子成为失败婚姻的牺牲品。

有些灵魂脆弱易碎,人间留不住。

 7 ) 爱人、被爱与确认自己在世界中的存在

首先说,这不是影评!

不是影评!!!

只是一些凌乱的想法,我短评写太多了,它不给我过……可恶!!

伤害不要代际传递。

正确地“爱”,是需要发现自己的软弱的。

认同点评的马老师说的,这是一个悲伤的结局,但就电影艺术性而言,是最好的结局。

其实不光是儿子困在心绪,父亲也是如此呢,他也为四十年前他父亲的行为而痛苦。

一心为事业,和儿子的自残也许是类似的,都是为了确证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和价值。

他勉勉强强存活了,而儿子失败了。

对此我很遗憾。

当他们回家时,我就期望不要做这种令人遗憾的事情(自杀),但电影终究强调艺术性。

另外老师还谈到了中国和西方“家”哲学的思考,将“家”上升到哲学我一开始有点意外,但很快觉得应该当然如此。

不过我讨厌影片的家庭背景设定,高楼、白领、政客团队……所以在一开始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带上偏见而讨厌,认为儿子无病呻吟和娇气,遗憾。

此外,对儿子的精神状态的表现并不是很好我觉得,虽然多从父亲视角叙述,但缺少内心心声加大了一开始的理解难度。

也许法国人来拍会加上?

😂

 8 ) 看完观感

其实挺诧异来到豆瓣看6.7分,我觉得,电影里很多部分听写实的本人当时青春期很抑郁的那些年里,一开始那些父母大人们都是对你好言相劝的,希望你能够通过这些“善言”做到改邪归正(开始父亲去和儿子谈)。

然后就发现,不管用,于是态度逐渐强硬,迫使你作出一些改变来(儿子转学)。

某种程度上,父母大人们总会看到你的那些“好转”(尼古拉斯对父母撒谎说情况变好)。

再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又开始暴躁,急切地希望你有所改变。

没人去愿意了解一下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只想看到你变回一个正常人。

但是这个电影里面,这对父母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父亲为了儿子辞掉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因为他的父亲曾经对他的所作所为,他也是做到了和他的父亲不一样(很厉害)。

包括积极地响应儿子的需求,带儿子去看积极的治疗。

我当时,说出来真的很讽刺,没有一个人意识到我的精神状态出了问题,都在上香拜佛,我受够了。

更讽刺的是,我真的受不了了,在学校晚上打电话,一种要si了的心态在打电话,为什么亲爹亲妈听不出来你亲闺女的情绪有什么不对呢。

第一句话就是,你今天高兴吗?

这是什么kpi吗请问,最后还非要听我笑出来,你才能高兴地挂掉电话,一种马上要si掉的心情去笑出来。

然后他们就又觉得女儿今天心情真不错!

我真的受够了。

无知真的太可怕。

最后带我去见心理医生的,还是班主任,魔幻现实。

再一个我想说的是,最后父亲同意让儿子先离开精神病院,他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能理解,他听了儿子的请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本人有类似经历的缘故,较早的时候我就感受到这个儿子的紫砂倾向了,比较强烈的是比如他父亲知道他转学以后就去了一天学校的事情那里)。

而且当时在医院里,他的行为跟之前抑郁的消沉不一样的就是他有点过激,我的理解是:求求了,快让我出去啊。

我要去si,我真的一刻都活不下去了。

所以他后面淡定的遗言状态,和父母认为一切都会变好,真的很现实主义我说。

如果他没有紫砂,或者没有紫砂成功。

可能会恢复地逐渐正常,但我想很有可能的是在他与父母之间的交锋中,父母一方逐渐失去耐心,最后剩下他一个人。

然后写作事业并没有发展起来,自己只得了一个工作谋生。

最后父亲去培养那个小儿子。

不管怎样,最惨的还是妈妈不知道没有这方面经历的人在一些地方会不会看不懂。

(一些让我非常有共鸣的对话以及画面)

 9 ) 短评又太长了,别看,没用没阅读价值的玩意,个人留档

我来品鉴休姐的演技,虽然我一直觉得休姐演技就是好莱坞一般水准——很吃本子,年轻时漂亮得太出挑,演笨比美人或者动作明星就可以一路吃香。

年纪大了就容易吃瘪几次。

但是这片子没法品鉴演技,因为拍得很乏味单调:本身题材就很沉闷,是部全是压抑灰调没有戏剧张力的片子,拍摄手法又那么平庸平淡,实在是没什么让演员发挥的余地,发挥了也捕捉不到讲不好,我实话实讲。。。

而且,极端的苦涩喜悦疯癫都没有的,被原生家庭阴影压迫一辈子,又不断为家庭妥协的上班族是不会有什么张力的,所以只能演脆弱,演得差强人意还算不错。

说到底关于原生家庭的罪孽,总要有人承担苦难,就像还债,父亲欠的债,儿子还不完就要给孙子还,根本无解的循环,没法被救赎,外人再爱那也都是外人,这种强度的压抑和反反复复的低气压负能量给任何心里阳光的人都会有吃不消的一天。

所以无解的。

有些人很坚强,硬撑着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正向的反抗,反复尝试让自己今天活得比昨天更好;有些人脆弱但勇敢,就想重启人生直接一死了当;有的人彷徨但更恐惧死亡,于是过一天是一天,也照常把路走得差不多顺畅……处理不好自己原生家庭的孽最好别做家长,越来越好是建立在自我认知清晰足够且有优秀自控力的基础上,底子差还既要又要,真的非常容易让除不尽的罪孽进一步疯长。

这男孩走的每一步完全可以预估,,,这片子真的挺鸡肋,题材是好的,但有病没病的看着都心里不舒服。

看影片是可以看不舒服的,经受苦难是为了宣泄情绪、为了模拟某些经历、为了了解不同的人生……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吸收点什么得到点什么,这应该是一种良性的不舒服,而不是单纯的苍白的无用的无助的受罪。

该深挖的也没深挖,都是零碎的片段零碎的爱和零碎的余孽,该认真串起来的都没串起来,就拿一声枪响粗糙地上演戛然而止疼痛绵长的戏码,太苍白太粗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就算了,连说清楚问题说清楚这父子循环如何可悲都做不到。

把患者遭受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全拍成了无病呻吟,这太可怕了,这让受难者共情却得不到正确引导,又让过路人——没有经历过这些苦难或身边没有这样情况的亲朋密友的人——徒生厌烦。

沟通和相互理解的桥梁没成功搭建起来,倒是多了层灰色的隔膜,难道中心主旨就单纯为了说明这些人注定受罪注定无法解脱注定无法被理解,连双亲试图给予的爱都变成了无知盲目的笑话,那怎么改,就该把人关进医院一切听医生的话?

这太没有意义了,摆了一通事实和问题,却没有解决,甚至没给几个模糊的可行方案。

没有解决那你把这个问题讲好也可以,结果讲得也那么寡淡,,,很可惜。。。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得也是我就这样,我被困住,但我不想变好,我经受,我承受,但伤疤已经形成,我就该背负着继续这样寡淡如苦行僧一般往前走。

这部大概也想要这个调调,但是表达出来的却是寥寥。

但是拍这种题材是好的,希望有更多的导编更好地解读心理疾病患者,祝我身边这样的朋友能继续勇敢生活,尽全力,挣扎,活得越来越好,哪怕一点,也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10 ) 看完《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没有长叹的人,是幸福的人

这是一部给中年人看的影片,如果用酒打比方,不是香槟、不是红酒,而是波本威士忌,还是不加冰的,一口顺着舌尖流进胃里,后劲特别大,看完了会有一股情绪一直萦绕在心里。

用白话说:这不是那种拿着可乐爆米花的电影,也没有算计好的笑点和哭点,而是那种剪一小段平凡人的生活,编进电影里,让你看着看着想起你自己。

然后觉得有人在你心口上用力地拧了一下。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它又是比较“温和”的影片,因为那些丑陋的、激烈的、愤怒的、抑郁的部分,几乎全部都隐去了。

你只能在人物的表情与对白中窥到冰山一角,留在银幕前的只是一家人的嬉闹、微笑、舞蹈与拥抱……也正是如此,留给的座位上的你我她想象的空间,也让我们理解他们的痛苦与烦恼,也看到生活中自己。

虽然电影的名字里貌似说的是“儿子”、英文名字干脆就叫The Son,儿子只是引发麻烦的一个导火索。

因为儿子的原因,好像所有人都困在这个局里,而真的是这样吗?

故事有果就有因。

儿子:看起来儿子是一切麻烦的引发者和主导者,但也是让人看着心疼的敏感少年其实离异家庭的小孩,会被父母无意中说出来的泄愤的话,代入某些心理暗示中。

因为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很多时候,对与错都是家长告知下逐渐成型的。

我自己曾经无数次在做错事后,被我妈带着一脸愤恨和嫌弃的语气丢出一句:“你这个德行就和***一模一样!

”那个***当然就是我父亲的全名,在父母离婚后,这句话是我母亲用来形容我父亲的最温和的一句话。

但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觉得自己是个糟糕得无药可救的人,毕竟成为谁的女儿不是我能选择和改变的,我甚至每次看到镜子里和父亲过分相似的,自己的脸都觉得内疚……不好意思,说跑题了,但故事中的少年尼古拉斯,一张温和的面孔下却承受者因父母离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少年是很敏感,身体的伤,会慢慢愈合,但心里的伤有时候会再不知不觉不停扩大。

影片中儿子宣泄情绪的语言并不多,却字字扎心地表达了父亲的背离以及母亲离婚后嘴里的抱怨,对他累计出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那些扭曲的情绪积聚起来慢慢将他碾碎、压垮。

某种程度上来说,儿子虽然为父母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痛苦,但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个努力希望不要伤害别人的善良孩子。

儿子和母亲的对话不多,但当尼古拉斯收拾好书包离开母亲家时的那段对白,感觉母子双方什么都没说,却又什么都说了!

尤其是那段儿子:妈妈,你知道,我不是……妈妈:我知道。

那个省略中无意带着“好像爸爸那样”……“丢下你”在父母不经意的情况下,他吸收了众多的负面情绪而演变成一种焦虑,貌似负面情绪突然袭来毫无原因,一秒钟就突然从晴空万里变成阴云密布,下一瞬间就是一个炸雷般的爆发。

困在这种情绪里的孩子既然逃不出去,就只有忍着。

他并不希望制造麻烦,他只是个青少年,不知道怎么解决,只好不停地伪装和掩饰,“把自己伪装成正常人”。

这个并不像超级英雄伪装成正常人那么容易,去学校很可能在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中露出自己的马脚,老师会找家长、同学会歧视你,所以干脆不去学校,并伪造父母通知转学的邮件。

和父母无法解释自己的突然忧郁,干脆编出个和女友分手,反而更容易解决。

作为10几岁的青少年,和父母沟通是极端困难的事情,因为“你说的话他们永远听不懂”。

“你说的重要的事儿,他们永远理解不了”。

“最后能做的就只有编出一套他们能懂的理由来让他们不要来烦你”。

也许我这种发言有点过激,但大家都是从青少年走过来的,回想一下自己的青春期和父母的矛盾,就大概能理解这种“我和我爸妈不是一个物种,无法沟通”的苦恼了当巨大的负面情绪袭来的时候,10几岁的孩子很难用语言精确的形容或者表达出来自己怎么了,也没办法归类自己有忧郁症什么的,在别人看来用刀子划破胳膊是无法理解的,但如果在巨大的负面情绪控制中,划破皮肤的痛楚能让人返回冷静状态,并能接下来理智思考怎么把自己更好的包裹成正常人,不给父母添麻烦呢?

影片里,在父子谈论“枪就在洗衣房”这个话题后,不止一次出现转动的洗衣机,每一次洗衣机的转动都映射着儿子的情绪,一直到……那个洗衣机在疯狂甩干后停止了转动,我猜这个也就暗示着孩子的未来。

之所以觉得这个电影更像生活的一小片,就是因为,故事里没有坏人,只有可怜人。

努力斗争的并不是具体的谁,而是一些更无形更让人无奈且无措的东西。

母亲/前妻:其实影片里母亲的部分不太多,但有个地方让人特别感触。

已经离异的前任夫妻约在餐厅,为的是聊聊儿子的新生活,男的刚开始打算只要一杯气泡水,而女的上来就来了马提尼!

听到儿子在前夫家过的比自己家过得好,一下子情绪就掩盖不住了。

奔泪坦白说“觉得自己像个失败者”。

婚姻失败,老公现在的妻子年轻漂亮,两个女人站在一起连作为观众的我都觉得彼得的两任妻子年龄差距有点大,那么作为前妻本人应该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

并且曾经是自己老公的男人,不管曾经发生了什么,结局是甩下自己和儿子,又成立了家庭,还又……喜得一子!

工作节节攀升、家庭美满,人生貌似完美得不行。

最后连手里唯一拥有的儿子都跑去和前夫一起生活……然而在前夫面前都能负面情绪崩溃,想象一下,当男主彼得要求离婚并不久拥有新的家庭的整个过程中,这位母亲的状态是怎样的,恐怕这些时刻负面情绪的唯一宣泄对象就是同为当事人的儿子尼古拉斯了。

影片中没有坏人,只有可怜人,这位前妻努力当好母亲却也是造成尼古拉斯心灵伤害的原因之一。

现任妻子:这位妻子是整个影片里情商最高的一位了。

不管彼得和贝丝曾经是如何认识、如何恋爱,现在走到婚姻这个阶梯上了,其实接下来就是共同面对将来的生活,抚养好他们共同的儿子。

没有哪位妻子会在自己结婚后的人生规划中摆放上“不停见到我老公的前妻”、 “和我老公的另一位儿子一起生活,并照顾对方”这样的情结的。

从一位现任妻子的角度上来说,她真的是做的非常好了!

她甚至可以和彼得以及尼古拉斯3个人一起舞蹈,嘻笑成一团。

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照顾对方饮食,帮对方整理床铺……(不然也发现不了刀子),要知道她有一个24小时都需要照顾的小婴儿,不管如何作息不定,都需要在小婴儿一嗓子哭喊时第一时间检查是饿了还是尿了的母亲。

不仅不能产后忧郁,还需要同时多照顾一个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

在尼古拉斯质问贝丝“你认识我父亲的时候,你知道他是已婚吗?

”这种尴尬问题的时候,贝丝也并没有歇斯底里地发作,只是说:“你希望我怎么回答?

”当然,贝丝也只是普通人,在第一次外出吃饭却因为 保姆来不了而不得不取消的沮丧中,贝丝终于在的“尼古拉斯的自荐”和不安担忧中有了第一次明确的选择:我不能把孩子交给他,他不正常。

这个其实没有任何错,任何一个母亲都会这么做。

但就算是事实如此,做出选择仍会伤人。

贝丝没错,只是没有“大家都好过”这个选项让她选择。

影片里明显可以看出省去了贝丝和彼得因为尼古拉斯而剧烈争吵的情节。

只有吵架后的和解场景。

貌似是贝丝抱着小儿子回娘家,而彼得要去看望精神病院治疗中的尼古拉斯。

看着彼得抱着小儿子絮絮叨叨的样子,贝丝终于露出微笑。

她很清楚地知道,尼古拉斯是有问题,但不是敌人,如果彼得不能对自己的大儿子负责,那未来也无法保障她们母子的生活。

他需要成为好父亲,未来才能对自己和自己的儿子负责。

父亲/彼得:我没看过之前据说大热的《困在时间里父亲》,所以一开篇彼得作为人父登场,对我来说挺“印象深刻”的。

怎么说呢,金刚狼的发型看习惯了,所以当狼叔变成普通的西服男的时候,多少有点不适应。

就是你已经习惯了看到他就联想到“不死之身,碰到啥事儿都不会无奈,挥挥手里的钢叉、晒着肌肉大打出手就解决一切” 的节奏,突然看到这张脸下面就是个“凡人”,虽然多少也算是成功人士,西装革履坐在有大落地窗的独立办公室,但那种落差还是挺大的!

既然是个凡人,就得过凡人的日子,承受生活碾压下凡人的烦恼和无奈。

无论有多成功、多有钱,外人看来,生活多么完美。

疾病、家人关系有问题等等都会让彼得这个身为人父的普通人感到困惑、不知所措,烦恼甚至痛苦。

作为中年人,我特别能理解彼得的处境,上有老下有小。

首先他也是别人的儿子。

片子里关于他的父亲的部分不多,但有一种寥寥几笔却刻画得异常深刻的印象。

华盛顿出差和其他人社交几句,彼得明显不愿意和他人聊起自己和父亲并不怎么来往这件事。

拿起手机可以轻松的给儿子打电话留言,给自己的父亲拨通电话却难上加难。

当彼得和自己的父亲用餐时,蛮横、自私的父亲和努力压抑情绪的彼得,特别清晰地能从这个中年男人脸上读出那种“年少时我无数次发过誓,长大了不要变成我爸这种烂爸爸”的情绪。

所以,其实从始至终,男主都在一种“我必须处理好这件事,我必须当个好爸爸”的魔咒里。

但彼得并不无辜。

电影里你能感觉到故意“省去”了很多生活里的具体不堪,仅仅从他的儿子尼古拉斯口中的几句对白中渗透出来。

比如:彼得在认识现在的妻子的时候,还是个有家人士。

那么当彼得推倒自己的儿子,还大声喊着:“我有选择新生活的权利”的时候,其实他只是在自己和“好父亲”中选择了前者。

他的行为无疑给尼古拉斯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给小孩造成创伤的当然也不仅仅来自于父亲,孩子不多的几句话里,还有:当你们离婚后,妈妈在我面前说过你无数坏话,我曾经那么崇拜你……)彼得一直处在一种巨大的矛盾里。

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已经摸索到了社会的法则,可以哄得老板开心,同事和睦,甚至已经和前妻都能和睦相处了,但面对自己的儿子却无计可施。

一心想做个好父亲,却在和儿子的争执中把自己的孩子推倒在地。

在冲突中,看到了自己童年时期无比厌恶的父亲的身影正在和现在的自己重合在一起…… “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不上学,马上要高考了,你的未来怎么办?

”所有他努力说服儿子的理所应当的成年人法则,在听到自己说出的一瞬间,他却发现自己变成了曾经的父亲,这里正应了那句话:“说到底,有一天我们最终还是都变成了那个当初我们厌恶的人”。

面对自己的儿子,他带着中年人权威和说教,而面对自己的父亲,他却带着少年人的厌恶和压抑。

面对即将崩溃的前妻,他收好自己的情绪,努力安慰对方,说:我来处理好,一切会好起来的。

走在纽约、走在华盛顿,他都是西服笔挺、谈笑风生。

公司里没人知道他开会分神的原因是如此关起门来的一地鸡毛。

电影里有一个小细节特别出彩:华盛顿办公室的法国实习生,一张青涩稚嫩的年轻人的脸,就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即便那个时候他儿子已经因为各种抑郁情绪成为他无法安心上班的根源,他任然憧憬着有一天自己的儿子也这样穿着西服,在某个地方当实习生的样子,并还提前带着儿子去买了西服上衣……每个父母都在心里默默勾画着孩子成才的样子。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我们痛苦挣扎,努力想处理好的事情,却并不是我们认为“做了正确的决定”,就变得一切顺利的。

明明精神科医生那么清晰的说明了:“你们是监护人,孩子处在你们的责任下”“这个风险我绝对不会让我儿子冒的”。

但面对尼古拉斯的渴求,身为父母很难不心痛,这个时候狠下心来做决定是非常痛苦的。

走到楼下又反悔回去签字的父母,其实这个表现非常非常的真实,反反复复在“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中不停犹豫。

影片中反复出现小尼古拉斯的身影,伴随的蓝天海岸,游艇度假,氛围舒适、孩子天真。

那个时候的小身材,父亲一只手就能托起。

父亲说的每一句话,孩子都坚信不疑。

并且在父亲任何一个小小的鼓励下,都可以前进一大步,就像学游泳一样。

大概所有的天下父母,都经常会回忆起孩子几岁的样子,因为段记忆最美好,为人父母最有成就感。

大人随便说出的一句话,孩子都会带着崇拜的目光认真听,不会反叛也不会顶撞。

反复出现的小尼古拉斯天使般的身影一直在彼得心中徘徊。

在每一次和尼古拉斯发生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那个小天使就会再次出现在脑海中,提示他“这孩子曾经那么可爱”,也再次提醒他“为什么他现在会变成这样呢?

是我造成的吗?

”在这段生活中,没有坏人,只有可怜人,人们在不经意的时候种下“因”,结出“果”,再自己把那个“果”亲自摘下,默默品尝……无论是苦还是酸,但在生活的碾压下,脆弱而无奈。

但反过来,当一切尘埃落定后,却总是留下美好的那一下片作为回忆。

就像彼得在痛苦中说着尼古拉斯那般才华横溢,那般美好……当然,不管是故事中还是现实中,生活还在继续,还有人们愿意相信并憧憬的美好未来,并为之而奋斗前进。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短评

本片对家庭亲密关系的聚焦等同于一次对人类精神史代际损耗的伤痛书写,以美国80s保守潮为轴心,延伸至当代的三代人的精神图景。猎枪正是那个年代外倾的强权式的时代精神的象征(政治氛围亦是由对抗性和进攻性引导),扼杀自我心理建设的敏感性和情感关怀的急迫性,最终杀死了儿子。当父亲说出“那是我的人生”时,情感关系的边界被凸显,触及到他心疑难的核心。新时代的自我建设必定基建于那些细微敏锐的日常情态之上,再也无法承担更宏大的英雄式的个体叙事,细致的情感资源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必需品,这是比可控核聚变更迫在眉睫的人性进化之旅。否则伤痛永恒,物质生产活动永远骗不过情感认同的需求。相反,基于情感确认的力量将创造近乎无限的意欲动能。

9分钟前
  • Acchan
  • 力荐

非常好莱坞的冲突戏,儿子的抑郁和死亡,促使一个父亲或者另一个儿子产生觉醒。叙事视角上更倾向于后者,表现一个父亲成为了自己厌恶的父亲角色,他尝试改变亲子关系的努力和失败。而对抑郁主体的刻画缺乏可信和丰富,沦为一种叙事客体。而影片里离婚作为抑郁病源的设置,流露出一种暧昧的“离婚有害论”。哭哭啼啼的表演令人疲倦。剪辑乏善可陈,不如《父亲》般建构一个阿兹海默症的视听困境。狼叔的宽肩和胸毛美不胜收。Worthwhile to talk with a friend.

12分钟前
  • 林云开
  • 较差

致郁系电影预警。本片四位演员的表演都是很在线的。探讨的问题很多,比如重组家庭的父子关系、前夫前妻的关系、跟现在家庭的关系、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问题、抑郁患者的治疗问题、理性还是感性的问题。最终爸爸的选择,恐怕就是美式用爱发电系列,但毫无疑问地错了,病得如此严重,只能是住院让专业人士治疗。不知道是否是一句主旨,霍普金斯说:未来不在华盛顿,而在敏感词——就像是本片的所有情节一样,这个故事更贴合我国的家庭关系,而不像以往美国电影所展现的美国家庭关系。诚然,父子的交流其实一直都是困难的,且作为儿子终究会活成自己最厌恶的样子,而自己的儿子亦无法与自己沟通。最后的结局当然悲惨,站在上帝视角,当然会说一开始选让他接受治疗就好;可轮到自己的时候,情感的羁绊是很难让你做出最理性的抉择的。为本片低分鸣不平。

13分钟前
  • Kota
  • 推荐

5/10 非常triggering的一部片子,从电影里的精英父母到主创本身都充斥着某种虚伪的的自我感动,傲慢得让人无话可说…一直都在等待那声枪响,是对傲慢与虚伪的复仇,也是对电影的结束(然而电影并没有结束于此…最后的幻想和两人抱在一起痛哭的部门也是令人窒息的…

18分钟前
  • D
  • 较差

2.5 没人想看精英主义老白男的self narrative和self pity

23分钟前
  • JC
  • 较差

那一声枪响是极其恐怖的,足以让所有父亲颤抖。

27分钟前
  • 未卜
  • 还行

我很痛苦,什么都做不好,想哭。

32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还行

困住的并不是只有儿子,也包括同样有着儿子身份的父亲

35分钟前
  • 陶可宸
  • 还行

就像恋爱一样,过去的回忆太美好,让人身陷在那片海里,不愿醒来。你叫醒了他,他会继续选择沉睡,直到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煎熬痛苦越来越深,直到自我了结。死去的人也许解脱了,可活着的人呢?最后谁都难逃命运。

36分钟前
  • 艾彦
  • 还行

一言难尽的观影体验。有好有不好吧…

39分钟前
  • Pepe the Cat
  • 还行

虽然影片想表达的事情的确是令人悲痛和遗憾的,但许多情绪的表达缺乏叙述支撑,难以共情招人厌烦。

40分钟前
  • janes
  • 还行

#2022威尼斯主竞赛# 精英利己主义老白男的自怨自哀,不suicide谁愿意看你的self-pity。

43分钟前
  • 存在与虚无
  • 较差

出轨中年顺直白男自己去死好了别祸害前妻和儿子 不懂本片为什么选出轨男做主角 更不懂怎么会有演员看了剧本之后要演这个男的😅 #不是因为渣是自我意识太过剩

48分钟前
  • 椰树牌椰汁
  • 较差

从叙事、选角到结构和镜头都是cliché. P.S.这男的最好不要毁掉第二个孩子的人生了....

52分钟前
  • 拂晓小记
  • 较差

尼古拉斯的这种抑郁症是破碎到无法再粘合的无解。关于父亲自我感动式的努力倒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新家庭的关系看出前家庭的痕迹,且能够预见第二个妻子和儿子也将要重复的下一个循环。

56分钟前
  • 莫萘
  • 还行

不一定有原因,没有海鸥的特里波列夫一样会使枪。最后还是流泪了,但看哭了无法成为一条好标准,观感甚至可以说是震惊到失望。但绝不是跟前作相比的落差,因为前作的主要功劳在剧本里建立了,剧作家转换导演身份后只是如实地视觉化了,而这次,他也堪称偷懒地还原了剧本(除了视觉化了霍普金斯),真的就只是停留在了青少年抑郁症。如果没有布图索夫《秋之梦》“前传”般的戏剧版在前,落差或许也不会这么大。舞台上看到的是一个高龄的儿子和年轻的家长们,没有囿于不幸婚姻给下一代的伤害,更多是to be or not to be,他一定深入思考过,才能对巨婴家长们发出冷笑,才能果决地选择结束。而银幕上,当然,家庭伦理框架内也是一出合格的小戏,但就只是纯良少年的泪水凿穿了父母的心。

58分钟前
  • Mumu
  • 还行

世上没有父母是“完美”的,也没有孩子是“完美”的,虽然有些许压抑,但是很值得一看。

1小时前
  • 黄不溜丢
  • 还行

在很多心理问题题材影片中,这部更多从一个父亲的视角去描述,没有太多的心理交代,但整体演技都比较到位。

1小时前
  • 漠围
  • 还行

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一开场就将观众拉入一种紧张抑郁的氛围中,而缺乏足够的铺垫和解释,虽然导演对此解释说想要构造一个无法解释的情感黑洞,但失去情感抑郁的缘由过渡让整部电影反而不够完整。对于儿子而言,他从头至尾在承受父母婚姻破裂带来的消极影响,却没有从父母那里习得如何消解与放下,而父母虽然试图关注儿子的处境,但却无法在现在的生活中给予有效的帮助,种种因素叠加造成了最后不可挽回的结局。其实电影的结尾很容易猜到,所以有时候还是要听信医生的苦劝,如果内心一软反而害了心爱的人。

1小时前
  • AlanX
  • 还行

电影院抽泣的人还真不少,虽然有些情感还算打动人,但是确实是一部非常平庸的电影。

1小时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