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于2010年的《弟弟》是年逾八旬的山田洋次致敬市川昆的作品,新瓶装旧酒,别有味道,更具特色,而六十五岁的吉永小百合饰演片中的姐姐,看皮囊,美人终会迟暮;论气质,女神永远不老,此片是国宝级导演与国宝级演员的再次合作;而笑福亭鹤瓶饰演的弟弟,演出了嬉笑背后的苦痛,乐观下面的哀伤,扮演女儿的苍井优也是一派清丽可人,表演贴切自然……知人论世能设身处地来分析、考虑,能够换位思考,从而不计一时某事的错失,这是片中吉永小百合饰演的姐姐以及她那位早就过世的丈夫身上最了不起的地方,她对其弟弟的爱与包容,不仅来自于姐弟亲情,更是饱含感情与充满理智的,她看到了弟弟身上不为人知的闪光点,玩世不恭里的认真、负责与爱心(比如对外甥女的关爱、将鸟在屋里放养等),嬉笑怒骂中的无奈和苦楚,所以当浑浑噩噩、酒后误事的弟弟被亲友侧目冷落时,这位姐姐始终宽容大度,不离不弃,毫不计较,甚至代他还债,直至弟弟离开人世。
本片中的吉永小百合,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言语之间始终都透着得体优雅、从容温婉,表演真挚细腻,内敛传神,待到她与弟弟即将阴阳两隔之际,夺眶而出的泪水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
樱花之美就在于花开短暂却绚烂,花谢迅疾而静美,而人生的美学与哲学或许就在于死生皆洒脱不羁,笑看烟花易冷、昙花一现与潮起潮落,片中的弟弟死于樱花凋谢之日,或许这也是其人生观的折射。
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尝言“一流作家不伺候三流人物”,所谓只有“圣君、贤相、良将、高僧、名士、美人”可入历史小说,可是在我看来,能写透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能道尽世事变幻中的芸芸众生,同时能引人入胜,令人动容,非超一流的创作者不能为之。
从《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寅次郎的故事》到《东京家族》、《家族之苦》等以及这部《弟弟》,山田洋次导演的影片让不同的观众能有不同的体悟,不一样的观看年龄会有不一样的内心感受,拍得细腻传神、笑中带泪、泪里有笑,娓娓道来,平和隽永、极有味道...... 当然还有是枝裕和等导演的影片,同样如此,这种影片才是真正的情感教育,真实的人生体验,不用刻意的说教,观众自会感悟,看后定有所获。
最近几年,拿日本电影和韩国电影去比的人越来越多。
诚然,日本电影早已远离70年代世界二把交椅的地位了,而韩国人2000年之后的进步有目共睹。
但在我看来,两者的电影完全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韩国人的电影,通篇都在讲人性,一字蔽之就是“欲”,性、金钱、权利乃至仇恨,让人看了之后冷到骨髓。
而日本人的片子,鼎盛时期还能够百花齐放,等到这十年,则一门心思在人情上做文章了,爱情亲情友情义理,入殓师如是,三丁目如是,甚至于武士电影清兵卫也如是,观众看了暖入心肺鼻头发酸。
简单来说,同样在东亚儒家文化的体系之内,鬼子导演努力去建设一个道德社会,而棒子导演则在拼命的和这个道德社会战斗。
本片的开场,给人现实主义的感觉,金钱、门第、学历种种从各个细节透出它们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铁郎,这么一个生性粗线条,对他人虽无恶意,但实际上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楞头青亲戚,受到的待遇可想而知。
等到他对亲人的伤害超过一定的阀值的时候,连唯一肯接受他原谅他的姐姐也宣布断绝关系,将他赶出了家门(这一阀值很容易界定,明确的130万日元,合10万人民币?
)之后的故事似乎就开始向着传统屈服了,离婚的白雪公主爱上了装修工,落魄的流浪汉生病之后,大家纷纷原谅他照顾他爱他,等到最后,连老年痴呆的婆婆也表示了宽容怜悯之后,故事也就画上了一个斗大的句号,句号里面隐隐可以看到一个“善”字。
总体来说,虽然山田老爷子功力犹在,但是我对故事实在说不上满意。
原本是很有搞头的人际关系本子,排到后来居然成了靠死人赚眼泪的肥皂剧故事,实在让人惋惜。
人情在本已一败涂地的时刻,不明不白就逆转了胜利了,这样的转折,还不如简单的你好我好大家好来的心情愉快。
题外话,在吉永小百合面前,苍井优的表现实在是太尴尬了,我非常怀疑她的演技比苍井空到底强多少
家庭片是日本电影的强项,其中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晚秋》等是佳品,年代久远一点,近一点的还有就是山田洋次的《步履不停》、《母亲》、《弟弟》,这里介绍一下《弟弟》这部作品。
在计划生育背景下,80、90后的人很难理解这样的电影了,有人说过:兄弟姐妹是父母留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兄弟姐妹间不用刻意用心去维护感情,毫无保留和提防,不需用谈理想人生、史哲文艺等来接近彼此间的距离,遇到大事可以有商有量,共同担起赡养老人,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可以相互帮衬、依靠,血浓于水嘛,但所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兄弟姐妹也能带来无尽的烦恼,《弟弟》就是反映这样一个惹祸的弟弟。
弟弟不学无术、好吃懒做,为此哥哥与他永久断绝关系,姐姐断断续续和他有来往。
结果姐姐的婚礼和姐姐女儿的婚礼都给他搅了,欠了债别人上门来找姐姐讨要,姐姐用装修店面的钱替他还了等等,最终因生活没有规律、酗酒等原因把身体搞坏了,被收容所收养,临终前夕,还是姐姐和外甥女去陪伴。
2个多小时就是讲述这样的故事,慢慢地、娓娓道来,岁月在四季变换、孩子成长中逝去,人的年纪会变、生活会变、思想会变,不变的是割不断的亲情,一个人孤零零的来到这世上,本就孤单,如果亲人还不能给予安慰和陪伴,那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也许年轻、能自理生活时不在意,反倒觉得,活得自在轻松,没有羁绊和牵挂。
即使没有回报也要付出,这是影片给我们如何对待亲情,多了一种思考。
山田洋次的寅次郎系列也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善良、无忧无虑的、喜欢帮助人,但没什么本事,又喜欢吹点牛,有点不着调的男人。
非常感人的亲情喜剧,人物很有特点。
《给弟弟的安眠曲》是母亲吟子对去世的麻烦弟弟的纪念。
多年前闯祸失踪的舅舅铁郎为道贺外甥女小春的婚礼再次出现,也给小春和母亲吟子带来诸多麻烦。
在用尽积蓄替铁郎还债后,吟子断绝了和铁郎的来往。
直到铁郎大病的消息传来,吟子和小春陪伴他直到去世。
铁郎这个角色的优点就在于他的优点很少,只有坚持贯彻的还颇为庸俗的幽默感。
如此麻烦的人物,在血浓于水的温情下尤为感人。
可以感受到导演一定是身边有这样的人,才能如此刻画。
故事选择从小春的叙述展开也是很讨巧的方法,拉进了观众视角,让人觉得亲切,不至于太遥远。
结局时,一直讨厌铁郎的姥姥因为患上老年痴呆,不记得铁郎已经去世。
当怜悯的话从她嘴里说出来,反而比任何人都有力量。
友人揀選的日本電影"給弟弟的安眠曲", 本來有點擔心會看到哭得死去活來, 幸而電影手法完全不煽情, 淡淡然的, 雖然也有點淚水.(故事簡介 本屆柏林電影節閉幕電影,《武士的一分》,《黃昏清兵衛》、《男人之苦》系列日本電影大師山田洋次作品。
故事講述姊姊吟子(吉永小百合飾)早年亡夫,在東京近郊經營藥房,一手湊大獨生女兒小春(蒼井優飾)。
弟弟鐵郎(笑福亭鶴瓶飾)在大阪胡混地過日子,一事無成,多年前在姐夫死忌上大醉搗亂後,就銷聲匿跡。
久違了的兩姊弟,今天竟然在小春的婚禮重遇,還觸怒了親友。
過了不久,小春婚姻失敗,搬回娘家;碰巧鐵郎又來了東京探望姊姊,但看著弟弟消瘦的背影,吟子突然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有點牽強是婚禮那一幕, 既然人人都看到弟弟/舅父鐵郎酒後大出洋相, 為什麼沒有人早一點去阻止他呢? 把他鎖起來一會也好吧. 這樣的情況基本上完全可以避免.電影中季節分明.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 過了多個寒暑. 不是下著大雨, 便是熱得人大汗淋漓, 又或白雪飄飄. 天氣在轉換, 吟子經營的藥房則不分四季都在努力著. 女兒婚前在藥房裡幫忙, 吟子偶然也會進修, 丈夫逝世多年, 其母則一直和吟子及孫女一起居住.不爭氣的弟弟, 總是要姊姊勞心勞力. 人家長憂九十九, 她卻要為弟弟憂心多年.鐵郎的一生好像什麼也做不成. 不過他是幸福的, 起碼有個愛他的姊姊, 體諒的姊夫多年前更讓他為女兒起名字, 為的是"讓他(鐵郎)威一下".他也有愛他的女人: 他是好人一個, 只是愛亂花錢吧了.看在姊姊眼中, 既無奈又無助.吟子和女兒忙著弟弟/舅父的事宜又不想老人家知道, 奶奶感到被弧立, 片末那幕奶奶同情鐵郎被視作外人一段令人感動.最尾一段鐵郎病危, 姊姊及甥女都伴在床邊送別, 醫護人員竟拿出手機替他們拍照, 倒有點啼笑皆非. 中國人一定有點避忌.沒有刻意的催淚, 倒令人回味.
很温情的家庭剧,只是弟弟颓废的样子着实令人讨厌,苍井优倒是演绎的不咸不淡,感觉没什么太大的起伏,平平淡淡如一杯水,或许也是生活的真谛吧。
日本人真会描述这种清淡寡欲的日常生活中的真情,谁家没有个乖亲戚,看得我大飙眼泪,日本电影总有樱花,无可挽留的逝去的季节
《弟弟》。
山田洋次导演八旬时的作品。
在我看来,最好的电影无非就是这样,对人间是充满着深情。
当吉永小百合在电影的最后,在厨房里背过身去轻轻拭泪,看得让人也落下泪来。
这里面有人生的悲欣交集,另外也有一份怜悯之心,对他人的、也对我们自己。
电影的开端和结束都是讲“嫁女”,是女儿小春两次出嫁前的家庭晚餐,一两句拌嘴,又乐融融的。
所有的对白和动作几乎都是一样的:小春叫祖母吃饭、嘱咐她准备出席婚礼的礼服、母亲吟子端菜上桌举杯,然后祖母会突然问小春“你那个怪叔叔来不来”……但是种种相似的细节里面,其中一切似乎都没有变,但祖母变老了。
时光在这座房子里缓慢流过。
在开头祖母还可以自己走出来、坚定地说可以自己准备服装。
到了结尾时,她只能坐在轮椅上,人也呆呆的不多话。
但是,她却突然想起铁郎来,她显然忘了他已经过世。
人之将老,竟然会经常想起自己极其厌恶的那个没教养人,因为想到“一个被觉得碍事的人,一定很孤单吧”。
这话里面又温暖又苍凉。
——但是,和小津反复拍的“嫁女”大不相同:小津要讲生命必然的法则,而山田是要多讲一点生而为人的喜悦。
山田前作《母亲》里面的日本战前的历史背景、军国主义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平凡女性的理性尊严间的冲突这些在《弟弟》里面没有了。
故事摆到现在一条平静友好的小街区中,所有“大的东西”都没有,朴实无华。
有的只是自然变化、四季流转。
在夏日炎炎、秋来春去、大雪纷飞、大雨滂沱里,那间小小药店里迎来送往尽是些街坊邻居。
影片里“叮咚”“叮咚”的门铃声,就像人生的节拍器,提醒着生命就像自然一样有规律:人会出生、会衰老、会遭遇喜怒哀乐、幸与不幸、然后离开这个世界。
山田导演是要拍这样平常的人生意义何在?
幸福何在?
是什么让观众看完可以产生一种恕的力量,一种生的感激?
虽然只是从“姐弟亲情”出发,但抵达的却是一个更为广阔敦厚的情感天地。
笑福亭鹤瓶演的“弟弟”铁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学无术、只爱演艺、贪杯好赌、到处惹祸,在别人面前是个流氓、在姐姐面前又像个孩子(像极了山田导演的《男人之苦》系列里那位寅次郎)。
在吟子安稳的日子里,铁郎随时可能出现,一出现必是一场灾难。
先是酒后大闹侄女小春的婚宴,给她的婚姻开了不幸的头。
接着是骗走一个可怜女人的血汗钱,姐姐拿出平生积蓄来替他偿还。
这大概就是一个平常人眼中的“烂人”吧,被所有人避之不及、被所有亲人嫌弃不已。
只有姐姐吟子对他关爱、不离不弃。
但是这个“烂人”一生中也有令他骄傲的事、唯一的事:漂亮侄女的名字是他起的。
——《弟弟》的情感核心正是在此。
电影进行到一半,吟子对女儿小春说为什么当初,她和丈夫会请这个“没用的叔叔”起名字。
因为他说,对于自卑自弃的铁郎,应该让他“偶尔拿一次花”,无论他起多难听的名字,也要感谢他。
“即使是一个命运悲惨的烂人,一生中也该得到一朵红花”。
这是对生命有何等的宽厚与悲悯。
这让一个男人暗淡的生命有了闪光的地方,有了生的意义,有了喜悦——反过来说,我们每个人不也都像那个被取名为小春的女孩一样,因为让他人有了喜悦,才有了生的意义吗。
但是,即使有吉永小百合这样完美的女性形象,山田导演也不把姐姐对弟弟的亲情写成一种“恩赐”。
他也拍弟弟对姐姐的感念,他在住处养姐姐喜爱的鸟,却又怕鸟儿不自由,不把它们关在笼中,而是放养在房间里,还带回树枝给它们做窝。
这是铁郎对姐姐之爱的一种寄托。
任何爱都不是恩赐,任何对爱的回馈也不是收益。
这种爱才会成为深情。
吟子在铁郎弥留那晚,深怕弟弟孤单,用丝带系住二人的手腕,这是深情超越了死亡。
铁郎是死在一家慈善机构,在这里做事的人充满了乐与善,充满了人性之光,甚至还有外籍音乐家演奏竖琴!
这有点不像山田洋次的笔触。
他的笔触原本更有世俗感。
像笹野高史扮演的自行车行老板,色色的、爱吃女人豆腐、又无比热络,这个是山田的笔触;小林稔侍扮演的伯父一角,少少两场戏,又有脾气、又世故、却也会在看到侄女新娘妆后感动到流泪,这个也是山田的笔触;那个从大阪来的女人,装扮举止俗气又不得体,但言谈举止却那么可怜无辜、那么良善,这个更是山田的笔触。
可是慈善机构那个地方过于完美,显得很脱离。
这大概是老人对人的死亡的一种祝愿,他期望每个人都可以在临终前都是有所依靠。
山田导演在这个电影里,是把每个人的生命比作樱花。
所以他特意写放肆不羁的铁郎,最终如他预言的那样,在樱花散尽的时候死去。
任何人的生命都像是绚烂美丽、又按时凋零的樱花。
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去珍视和怜惜。
因为每个人都如此复杂,都有自己的不足,亦有自己的可爱。
东京郊外那个传统药店,是《弟弟》里的主要场景,路边门面做营业用,在一截过廊之后就是家,一个由祖母、母亲、女儿三代女人守着的家。
如同很多评论者提到的那样,电影里那些表现家庭内部空间的镜头,特别像小津,久而久之,观众好像住在这个空间里,时间感悠然而生。
哪里是餐桌、哪里是茶几、哪里是晾晒衣服的院子,无不了然、无不亲切。
我们对戏的感同身受,是依赖于和人物的共同生活。
但山田的镜头也并不一味放低至榻榻米的高度,他没有小津那样的影像坚持,以及这种坚持背后的、肃穆消沉的世界观。
山田的处理是,无论人物席地而坐、坐在椅上、还是站起来,视线尽量与戏中的人物水平(除非少量表现情感涌动的镜头),这是他对俗世中人的热爱与关注之情。
这本是一部平民剧,山田导演已经拍了四十载,炉火纯青。
对这样的戏保持敬意,就是对这个俗世保持敬意。
如果反复细看,《弟弟》的每一场戏、每一个人、每一处细节都是如此恰到好处。
他写人情世故,是在人生的过往中处处埋下草蛇灰线。
譬如在故事的开头,小春待嫁,吟子在小春父亲的遗像前讲到,女儿出生时父亲曾说“这孩子出嫁的时候,我一定会哭吧。
”所以,此后再次提到小春出生时,父亲如何请铁郎起名字的事,才那样自然而然。
电影到了末了,临终前的铁郎要和小春合影,他耗尽最后一丝力气,也要艰难地举起手来做V字的动作。
这个感人场面,其实是在呼应开场前的一张照片——年轻时的铁郎在和幼年小春合影时、同样举手比做V字。
它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浪子生命里最快乐的时刻,而他离开人间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快乐。
而这个感情的密码就藏于短暂的开场之中、夹杂在转瞬即逝的历史画片里;而我们回顾自己生命里的感情线索、难道不也是如此丝丝入扣的吗?
山田洋次导演曾经有过一句话,他说“浪人一人走在路上,几乎所有的人都骑马。
快速到达不是目的,比浮云还慢也无所谓。
因为浪人要感受这个星球所带来的一切。
”——这是我无意中读到的,心里默念多遍。
让我感动之处在于,这位老人告诉我们:“感受”的可贵。
要想感受万物所带来的幸福,就要放下成见、放下速度、放下一切,保持最大的谦卑,去看待生命里的每个人。
导演山田洋次一张熟悉的青春女演员片头映入眼帘,苍井优。
以前看的电影《东京家族》小儿子的媳妇。
虽然她的作品看得少,但是这张脸很有辨识度,一出场就感觉特别熟悉,但一下想不起名字。
2010年上映,片头交代了当时很多的大事件,大阪万博会,铁路由国有变成私有,还有日航事件和日本人狂热的棒球。
可能是自己一直在工作中的迷茫,现在看任何东西都会关注对方的职业是什么,剧中女主的妈妈是一名药剂师,开了一个小药店,丈夫死后,一个人供养婆婆和抚育女儿,母亲的温柔和坚强让我佩服,可能是我即将成为母亲,也因为我最近跟婆婆在一起知道种种不易,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发生改变,同样的电影完全带来不同的感受,或许多年以后,自己成为一名老太婆,看待事物的眼光和角度又会发生很大变化。
婚礼的场景没有太大感触,我对自己的婚礼布置,照片各方面还是挺满意的。
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妈妈,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穿得得体整洁。
让我也想做这样的女性,其实衣服不需要花里胡哨,整洁干净得体就可以了。
她还去外面学习,穿着连衣裙和大衣的背影超赞的,努力学习的样子也惹人敬佩。
一个人做很多事情,收拾屋子,撑死整个家,院子里的绿植,冰箱里的麦茶。
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人,也是我很喜欢的人,就是我的医生姐姐,真的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她们这样优秀的女性。
优秀并不是事业多么成功,而是整个人的状态,和生活的态度。
甚至想到了最近的房子装修,一看日本电影,又很喜欢日本这种简单的风格,但是看到邻居家那种复古设计,又觉得很夺目,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情况,可能也让设计师很头疼吧,抓不住我的喜好和方向。
乌冬面的外卖居然是直接端过来的,太给力了吧。
姐姐和临终关怀的院舍真是都有大爱之人。
我是在卫西谛老师的《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一书中,知道山田洋次执导的《弟弟》这部影片的。
看书是几年前的事,看影片是最近的事。
一直都记得那篇文章的标题,《再烂的人,也请给他一朵红花》。
之前苦于找不到此片的资源,就先看了市川昆导演的同名影片《弟弟》(拍摄于1960年)。
当得知山田洋次拍摄于2010年的《弟弟》,是“向市川昆致敬之作”,就更想看这部作品了。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个朋友分享了资源,使我得以欣赏到《弟弟》,为一个“烂人”流了比看《你好,李焕英》还多的眼泪。
弟弟的名字叫铁郎,他的姐姐吟子在东京开一家药店。
吟子早年丧夫,独自将女儿小春抚养成人。
小春即将结婚,影片开始于一场婚礼。
没有被邀请的弟弟不请自到,在外甥女的婚礼上喝得烂醉,说话不着调,洋相百出,着实令人讨厌,作为观众都想让他消失。
铁郎是个不入流的喜剧演员,热爱表演,无所事事,一事无成。
他贪酒。
参加婚礼被要求不喝酒,却偷偷喝下一杯又一杯,直到烂醉。
不仅在外甥女的婚礼上醉酒捣乱,影响到了小春的婚姻,通过人物对话观众还会得知他的前科,在姐夫的葬礼大闹,让全家人痛恨。
他赌博。
欠下130万巨债,姐姐穷尽全部积蓄代其偿还。
一向关心弟弟的姐姐也崩溃了,还债之后宣布与弟弟断绝往来。
他人生唯一值得称道的、影片中三番五次提及的,是给外甥女取了“春子”这个名字。
然而春子并不喜欢这个舅舅,连带着不喜欢舅舅取的名字。
《弟弟》没有激烈冲突的故事情节,平平的,淡淡的。
随着时间的缓慢流淌,家的温情,人世间的深情,对那个极其不堪的弟弟的同情,就慢慢在心底产生。
最好的家庭题材的电影也就是这样吧,有一种温柔的力量,让人震撼,让人思考,让人感慨唏嘘:哎,这就是人生啊。
《弟弟》是山田洋次年纪八旬时执导的作品。
一个80岁的老人,对生活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一定充满着大彻大悟和无限悲悯吧。
吟子再次跟弟弟见面,是铁郎住进了临终关怀机构。
他已身患癌症,说会在“4月7日离开”。
那是樱花飘落的日子。
吟子留下陪伴弟弟铁郎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吉永小百合饰演的吟子,沉静优雅,满足了我对中年妇女完美形象的定义。
她坐在窗前给弟弟削苹果的侧影,恰似母亲的温柔;她对春子说起让舅舅给她取名字的原由,让影片中不曾出现的吟子的丈夫、弟弟的姐夫、春子的父亲的形象也高大起来。
当年他对吟子说:“铁郎自小就比不上你和你大哥,父母、老师从来没赞美过他,也没有人欣赏他。
我想让他为我们的女儿取名字,即使起了个怪名,我也会感激他。
”“即使是一个命运悲惨的烂人,一生中也该得到一朵红花。
”
吟子对弟弟,是姐弟情深;春子的父亲能做到这样,是人间大爱。
也是从那时候起,吟子“总觉得自己欠了铁郎一些东西。
”在优秀的哥哥姐姐面前,铁郎相形见绌。
想起《红楼梦》里的贾环,虽然他也是贾政所生,但跟人见人爱的宝玉相比,总是怯怯的,甚至是心理阴暗、举止猥琐的。
好在铁郎性格里有开朗的一面。
他总是跟姐姐道歉,说给她添了麻烦。
在临终医院,他也是个受欢迎的病人,医生和护工都亲切地叫他“小铁”。
透过这部影片,我们也可一窥日本社会福利之健全,临终关怀之到位。
铁郎被收留后,直到临终前的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承担。
吟子听了,明显感觉到她松了一口气。
临终医院里,有竖琴演奏,有病友间的相互鼓励,有医护的悉心照料……我想起有一类影片被称为“主流片”,负责国家形象的塑造。
《弟弟》是一部典型的家庭片,谁又能说不是“主流片”呢。
铁郎在4月七日凌晨离开人世的时候,春子和男友也赶到了。
志愿者对他说:“小铁,你很幸福,有亲人陪你走到最后。
”虽然铁郎是个烂人,一辈子都扶不上墙,开始的剧情让人对他的所作所为极其厌恶,但是,当樱花🌸飘落,当他挣扎着做出胜利的手势跟家人合影,留给这个世界一个笑容,还是情不自禁流下眼泪。
影片开始于一场婚礼,结束另一场婚礼,新娘都是小春。
她离婚后,又找到了真爱。
婚礼前,已经患有痴呆的奶奶又问:“那人会来吗?
”“谁?
”“你在大阪的疯弟弟。
”弟弟已经去世的事,奶奶都不记得了。
一个失忆的、有些痴呆的老太太说的一番话,不仅让吟子泪奔,也让我泪如泉涌。
最后一段,奶奶的痴语,母亲(姐姐)的泪水,春子善意的谎言,三代女人的戏,把观众再次带入了对弟弟的同情之中。
观众的眼泪,就是送给命运悲惨者的小红花吧。
对每一个生命予以同情,是这部影片给我的提醒。
细舅是有多可爱啊!蛮感动我的诶
奶奶說,他也是個多餘的人啊。
やばり美人なあ
温馨 吉永小百合+苍井优 的组合 很赞
期待过高了点。不管再可怜完全同情不起来的叔父,影片里一直强调叔父被人孤立很可怜,但这些铺垫都不足以让我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还有那个只在婚礼上出现一次的大哥及家人,很多事物总感觉没头没尾的。如母亲般姐姐的行为也是我无法理解的,这样的弟弟有一部分也确实如大哥所说是被她宠出来的~
山田洋次老师,不必要这么学小津吧……1)吐舌头的苍井优,出自《宗方姐妹》2)红水壶,出自《彼岸花》3)苍井优经常露出原节子式的八颗牙齿笑容。更别说某些跳轴镜头,而且这还是个嫁女儿的故事了。当然,这部片子应该叫做“舅舅”。叙事真的很奇怪。苍井优不如当年好看了……
真是感动又激动的一部片子,在这个堆砌时尚画面、讲究形式、比拼3D科技的电影时代,这部平实、细腻的人生小品,以最朴素的电影语言还原了电影最本质的感动!!在当代社会,这样的难得的好片子真让人激动。每个情节都让我想要反反复复的回味,这种历经时光沉淀的艺术,才能经得起时间残酷的考量。
我觉得不咋地
除了苍井优很好看,还能多说些什么
看完影片后马上给姐姐打了个电话,对我来说,姐弟情是很特别的情愫,依恋,深沉,憧憬,热烈。
平实、细腻、感人、笑中带泪,绝对的大师手笔,简约电影美学的极致,像阿Ann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一样美好。身处这样一个冷漠浮躁的时代,有幸得见如此充满人情味的杰作,实在是一种福气,感谢山田洋次。
难得在影院看一次日本电影,算是美妙的经历吧。
太膈应了实在是没看完 这样的人设都能被说是“peter pan的一生”(来自某不用看就知道哪个性别的友邻),可不是合了山田洋次的意了
没想到优和加濑亮还蛮般配。加濑又龙套唉。
稍微牵强点儿
想说明啥啊?三十几死了丈夫 独自拉扯女儿成人 照顾阴阳怪气的难搞婆婆 拉扯不成器的弟弟 弟弟长大了要么就是三十年没消息 要么就是联系上了就闹事 欠钱。从小不被重视是女主的错?还想塑造什么可爱人格让观众去爱啊?无赖就是无赖 求求男导演别给男loser害人精贴金了!最后请不要非给女人拉郎配了。谢谢。看完只觉得姐姐好倒霉!
虽理解但无法共情这种人
剧设 是不是跟“母亲”重叠了?
弟弟似乎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而这样的姐姐真是没话说了。
KASE大叔的戏份不多啊。。。此片为日本慈善机构宣传片,福利条件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