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为功课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剧情需要而接吻。
这亲密的一刻引发了一连串事件的连锁反应,由最初一些让他们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性取向,到后来甚至改变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性质和关系,甚至更广泛地改变了他们的社交圈。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vc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老实说,观影感受并不好,像一瓶苦酒,口感又涩,味道还一直停留在舌间不肯消去。
首先影片的大部分时间展现的是两个人各自的生活,这就让人看着非常揪心,心里纠结为啥两人不能好好见面谈谈呢。
Matthias的生活是循规蹈矩的,有事业需要在职场安分守己,有女友有对方家长需要考虑终身大事不能做出格的事,所以就一直束缚着自己,把对Maxime的情感当做“友情”,无视那些即将翻腾起的内心波浪,但随着Maxime的离别宣言,以及被恶搞的那个吻之后,就再也收不住对Maxime的思念,即使再怎么装作不在意,也常常在人前想到失神,甚至克制着自己不想和Maxime,怕一不小心就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所以就越在意,就连女友普通地让他去送别Maxime,他也要硬扯到那个吻,就这样多次在死党和女友面前失态。
于是就越看越糟心。
而Maxime这边就是一直在收拾母亲的烂摊子,像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一样摊上一个这么不省心的母亲,被家暴还只能忍气吞声,母亲偶尔露出的温馨只是为了讨钱。
家庭对于Maxime已经没有温暖可言。
而且影片笔墨太过着重于母子矛盾了,让人感觉完全看不出Maxime对Matthias的情感,也看不出对青梅竹马的挂念。
【一度怀疑只是Matthias只是单相思,但二看还是看出点蛛丝马迹,只是太浅了。
】总之,除了一开头【甚至画面被切】的吻,就看不到发糖的部分,把两个人的生活拆开,看着真的很煎熬。
【吻】影片一共提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始很久以前的,始于一次大学毕业聚会,当时二人喝多了,就糊里糊涂亲热上了,看似没有过多着墨,其实早就在二人间和死党间埋下了种子。
第二次就是影片开头被众人恶搞的那次。
Maxime倒没有什么,倒是Matthias开始慌张起来,他记得上次接吻的感觉,明显翻腾出了其他不同于友情的感觉,所以他顾忌,找理由拒绝,抗拒在死党面前接吻,而后这个“犯罪证据”作为短片保留到了女友的家庭聚会,他顾忌众人对他的看法,像是害怕出柜后的种种后果,但其实周围的人对这个吻并没有什么看法,他却再也无法舍弃对Maxime的感情了。
第三次发生在告别聚会,经过两个星期的发酵,Matthias再也无法克制对Maxime的爱了,雨中,他们在杂物室中热情,然而进行到一半,Matthias胆怯了,他逃离了那个人,又回到自己循规蹈矩的生活中。
【所以看着才那么气人啊】【结尾】我对这个结局并不满意。
它属于不明确的结局。
它是去是留?
它既可以是两个人一起走也可以只是送别。
所以它收不住对于看了两个小时的我的纠结的心。
Maxime为什么要离开?
倒不如说母子矛盾是主因,其实看到最后还是有点感动的,因为Matt一直把Maxime的推荐信扣留着。
【感觉有点虎头蛇尾,就当是发发牢骚吧。
】
《钟无艳》里齐宣王对一心爱慕他、处处为着他的钟无艳喊的那句“滚开,丑女”!
当然,两部电影性质和剧情、走向,都风马牛不相及,纯属是那一瞬间我联想到那部电影。。。
必须凑够140个字?????????????????
话说一度我以为这个男演员本身脸上都有红胎记,特地百度了一下这个男演员的资料,原来他这么有才啊,20岁就自编自导自演了大名鼎鼎的电影还拿了那么多大奖!
哎,长得这么帅还这么年轻有为,又会导又会演,这么有才!
👍👍👍
这部影片中有很多不够完美的地方。
第一个,妈妈与儿子的冲突。
我相信我们都看过我杀了我妈妈,那么对于这一个情节,其实我不太喜欢,我知道多兰在尝试塑造自己年少悲惨的经历,但为什么要再一次重复我杀了我妈妈,而不是另寻出发点,家庭的悲惨为什么不可以从父亲,以及其它家庭成员的角度出发,即使有复制我杀了我妈妈的嫌疑,也总比再一次一成不变的重复来的好些。
第二个,马克西姆对马蒂亚斯的爱表达的不够到位。
通观影片,会发现有很多处铺垫在暗示马蒂亚斯对马克西姆的爱,比如,一直不愿提及曾和马克西姆接过吻,对拍电影要和马克西姆接吻显得很抗拒,拍完后游泳游的精疲力尽,因为马克西姆即将出国,工作时心不在焉,拿到推荐信不告诉马克西姆,和女朋友在车中因影片的事大吵,在餐馆看到形似马克西姆的人会惊喜,会担忧,又会失望,甚至,连他见老板的办公室内出现的花的衰落与遗弃,可以说,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马蒂亚斯深爱马克西姆,然而,我却并没有看出来马克西姆深爱马蒂亚斯,或许马克西姆真的很爱马蒂亚斯,但就我所看到的,他的爱比起马克西姆对他的显得不够。
好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情难接吻,以及马克西姆的哭戏总算拍的让我感觉马克西姆也爱着马蒂亚斯。
第三,对于结尾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手法在我看来显得有点取巧。
或许多兰不想塑造出单纯的be或he,或者多兰纯粹为了避免麻烦,或者多兰为了给观影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然而,这样的处理似乎又是最好的,但总让我有股淡淡的失落感。
或许你会好奇我说了这么多缺点,为什么会打五星?
我不懂摄影,不懂剪辑,然而,至少我懂多兰做到了他说过的话。
多兰一直致力于弱化性取向,弱化同志元素,让大众观看的时候想的不是他的取向,而是更加普遍的爱情,亲情,友情等。
从这点来说,他避免了处理马蒂亚斯与女朋友的关系,因为如果要处理的话,他们注定会分手,毕竟我没看到任何爱情。
他聚集在马蒂亚斯的个人感受,让大众了解到一个深爱同性的平凡人自我觉醒过程的痛苦,这点我们可以从影片快结尾的party中马蒂亚斯的爆发以及他在和马克西姆接吻后痛苦的拒绝忍耐都可以看出。
可以说,多兰反而做到很多拍同性影片的导演都没做到的事情,最了解自己的永远是自己。
我们只是最平凡不过的lgbtq的成员之一,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给自己贴上标签?
殊不知,标签贴久了就会形成刻版印象。
在多兰的这部电影中,你甚至看不出人物的性取向,谁又能肯定马蒂亚斯是gay,仅仅因为他爱马克西姆吗?
那么他是bi吗,是straight吗?
我们都不知道,这也正是多兰不同于其它导演的地方。
去掉了标签,仅仅聚集在两个相爱的男人面临即将分别的痛苦,无奈。
这看似平凡,却又何尝不是映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会面临的最平常不过的经历。
诚然,多兰的我杀了我妈妈与双面劳伦斯等作品更加出色。
然而,我却认为,在拍摄最普通不过的同影题材时,并没有几个导演能做到多兰这种地步。
多兰并不是没有才华,而是大众都期盼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多兰,却忽略了多兰注定不会成为他们眼中的多兰。
有人说,多兰急功近利,因为年少成名压力大近年来拍了很多作品大众都不太满意。
可是,他真的不是你一厢情愿的急功近利吗?
你又知道什么?
我打五星的确是因为我是多兰的粉丝,不然我可能只会给四星,因为这部影片并非完美。
可我想说,这部影片值得五星,因为它传达出了多兰想要表达的体现的。
我之所以写影评是因为看到了几个影评都在批判这部影片,而我觉得多兰值得更好。
我很想说,你们真的是喜欢引起别人注意力的slut。
多兰的才华毋庸置疑,试问,又有几个人能像他一样集导演,编剧,演员于一身却保持本色传达自己想传达的不受外物所累?
1、非常难得的不在人与人的情感之上一定要贴上同性标签的电影,当给马克西送别聚会后在车上的热歌、下雨时兄弟们冲出房间收衣服的样子再左移到两个主演在窗边激情纠缠的镜头感,以及兄弟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坎大山的状态,难道不是你我都似曾相识的青春吗?
难道不是你我都怀念感伤的回忆吗?
2、虽然不排斥同性电影,但是却特别讨厌空卖同性人设的电影,这就和空卖女权而实质压根儿就BS女权的套路一样,多兰30岁之时学会了在镜头语言上的克制,说明长大了;与母亲、哥哥的矛盾、脸上的胎记以及原生家庭造就了他天性对人有防备,而只有在对Matt面前可以放下紧张,而这恰恰成为 matt在自己的身边筑起假围城的借口,因此会有很多从马克西摇到第三人旁观的镜头再摇回来的镜头,也会有很多先聚集matt身上,再拉远聚焦窗外,再拉回来停在matt神情上的镜头,镜头语言处理的我个人认为是蛮成熟的,真的不像30岁的导演之作,多兰在而立之时学会了更多的思考;而两个人一人在沙发左边一人在沙发右边,左边的谨慎小心,为自己之前的嘴贱付出应有的尴尬,右边马克思的三次把自己的腰从沙发窝中弹起来以及数次边吃爆米花边瞄matt的眼神,还有远处弗兰克边玩游戏边抖腿的细节,说明了多兰学会了用细节去挑起观众的兴趣,让人物更加的讨喜并接近生活,特别像刚吵完架的小夫妻在和好如初时的小心试探,而周边的环境又是让人舒服以及生活化的。
3、第一段高潮在matt游泳不知道游到哪儿欲让自己冷静之时,第二段高潮在两人伴着隆隆的雨声在滋滋拉拉的灯光下逐渐进入状态之时,第三段高潮在马克西电话得知matt把他的推荐信扣下之时,而且此时我觉得就可以嘎然而止了,结尾我个人不喜欢,没有必要,有时候最美的初恋便是那永远得不到的遗憾。
4、放下对导演身份的标签的执念,其实真的好有才华,节奏慢但还好细水长流,有回味而甘的惊喜。
20岁到30岁,10年时间,学习与长进了许多,特别是在镜头的运用和灯光烘托情感这两方面我很喜欢。
外加演技那是比专业演员要好许多,那种自然那种感觉就在你面前的存在是让人无可抹杀的男孩。
他和他相遇。
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
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又不止于好朋友那么简单。
因为有一天......他们亲吻了。
这是泽维尔·多兰电影《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故事的一个起点。
那个吻之后,两人开始玩起了心照不宣,却让彼此的关系显得更为紧张,尴尬,僵硬的不知所措。
这一切也许全都拜那个电影所赐,谁让他们参演了呢,谁又能知道竟然还有吻戏呢。
但未尝又不是什么坏事。
这正是两人打开心扉的好时机。
就像法国小说家左拉说得那样:吻是一个向嘴诉说代替向耳朵倾吐的秘密。
两个男人之间的秘密,就像一道无形的墙。
他们无力也没有勇气去打破它。
多兰非常擅长也极为准确捕捉到了这种感觉:一种高度饱和的窒息感,在空中不断的翻转,然后慢慢被稀释。
彼此之间的心事,悠长悠长,却还要笑脸相迎,眼神流动,不经意的沉默转瞬即逝。
周围的一片欢乐,让这种感觉慢慢发酵,悄无声息的。
一如马克西姆额头上的鲜血莫名其妙的流淌,一如马蒂亚斯怅然若失的水中游走。
这种感觉是神秘的,敏感的,浪漫的,细微的。
它旨在向观众传达着一种内在的焦虑情绪: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必然会发生一段危险关系。
马克西姆在片中是让人心疼的。
从生理上而言,他是一个有“瑕疵”的人,脸部有一片胎记;而从心理上,他有一个头疼的老妈,母子之间再现了《我杀了我妈妈》的经典撕逼场景。
大多数马克西姆好像都是一个人,朋友聚会上他也总是咬着自己的手指,他渴望爱,渴望未来,他将人生的赌注都下在了澳大利亚:他即将动身去往墨尔本。
同时,他还需要一封介绍信。
马蒂亚斯的父亲会为马克西姆写一封介绍信。
信早已经写成,转交给了马蒂亚斯,只是马蒂却迟迟没有交到马克手里,因为他知道信一旦交出,离别的日子就要来了,索性不如能拖几天是几天。
在营造两人之间的心境时,多兰显得颇有心得,他不会给两人多次交锋的机会,而是分别展现两人的生活。
用局部的细节来浓缩彼此的情绪,比如办公室那个盆栽,马蒂之前有过一段长久的注视,后来它被搬走了,留下了可有可无的痕迹。
这代表了什么呢?
我们可以说这盆栽是马克西姆,马克走了,马蒂非常想念他;也可以说这盆栽是两人之间的回忆,是最美好的时光,如今却物是人非。
联想到电影后面出现那个图画:两人在7岁时曾经画过一片叫“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农场。
或许那个盆栽又让他想起了那座儿时梦想的农场。
两人都有着“农场情结”,都有着人不由己的生活不悦。
他们的身体远远分开,心灵却一直紧紧依靠。
他们是一类人,他们的秘密将在那个暴风雨之夜被银幕外的我们知晓。
通过暴风雨外的窗户看两个男人亲热是浪漫的,也是忧愁的。
他们最终只是止于亲吻和爱抚而已。
他们依然是好朋友。
他们更符合多兰心中所想的那样:友谊是没有性的爱。
所以你会发现,友谊较于同性之恋占了更大的篇幅。
全片用太多不知疲倦的短镜头来对准朋友们之间的欢乐时光,他们聊天说笑玩游戏,用不完的精力。
他们好像无所事事,就像天空的云,终日在空中漂浮。
他们就是这么一个状态:躁动。
青春之气在他们身上环绕,填补了太多的无聊和空虚。
他们围绕在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导演旨在营造一直平衡,一边是他们友谊的欢乐,一边是主人公们的生活。
最难得是这帮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合理,真切和自然。
他们的蓬勃朝气,他们的肆意盎然,他们的无限活力,他们宛如一帮大儿童,在搅闹着这个不尽人意的世界。
与其说这是一部同性电影,不如这更像一部关乎友谊是什么的电影。
多兰不耐其烦的去展现男人之间的友谊,其实就是在告诉观众:嘿!
友谊是个挺美好的东西呢!
想想片中的那些男孩们,他们好像都长不大,难免纠葛,难免困惑,难免多情,难免幼稚,但他们是多么一群真诚可爱有趣的人啊!
所以我早已猜到了结尾的模样,我就是知道在马克西姆即将出发的那一天,他的好朋友一定会在门口等他,插着兜不可一世的样子,眼神藏着笑意。
他和他离别。
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
他们会是一辈子好朋友。
首发:看电影看到死
多兰最拿手的还是造景怡情,配乐总能出现得恰到好处,还有每次遇到演员里有帅哥,绝对能用摄影机把他扒得干干净净,引人遐想。
多兰最近两年的新作都没看,《只是世界的尽头》是被预告劝退,《约翰多诺万的生与死》则是看了各处评价决定放弃。
幸而今年这一部去了戛纳的新片倒是友邻都给了还可以的评价,加上预告片里的男主演实在没办法令人拒绝,于是兴致勃勃地在正式上映的第一天就去看了。
(此处怨念一下因为技术原因没有去成有多兰本人出席的几个在巴黎电影院的首映)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只看过预告和以前多兰的采访,记得大概主题是讲述30岁左右成年人的友谊,主角里面应该至少有一个是同志角色。
观影结束,总体感受是本片对30岁左右人的生活描述是非常表象化的,因为这里发生的故事即使放在一群年纪小十岁的人身上依然是合理的,他们那些放肆的嬉闹,暗涌的情绪并不是专属于30岁的人群。
主角被困在家里要照料处于戒毒和复吸挣扎中的母亲,他想要摆脱这个牢笼,决定去澳洲打工生活,同时他希望能和母亲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然而屡屡失败,甚至最后看到哥哥与母亲一起起舞后感到了被两人深深的背叛。
主角Maxime(多兰饰演)看起来满不在乎即将丢在家乡的一切,憧憬着在新大陆的生活,但其实他与家人和朋友都有不同寻常的羁绊。
影片对多兰饰演的主角有一个背景交代的特别不清楚,他是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或者工作过的,但他看起来却像是很久没有过正经工作,同时他去澳大利亚打算先到酒吧打工再想想要干什么,并且因为这个他需要之前律所提供一份介绍信便于自己之后找活儿。
(法学背景,有过律所工作经验,计划酒吧打工,还需要介绍信,或许我哪里看漏了字幕吧。。。
实在觉得不太合常理)另一个男主就是超级hottie大帅哥Matthias了,不过是个直男,他在片中好几次展示了一览无余的好身材,换衬衣,大清早游泳,笔挺西装秀。
整部片最大的事件就是Matt和Max偶然在好友妹妹的电影project里大肆接吻之后,双方的关系发生的一系列转变。
Matt对于自己感受到的新感情一时无法正视,事实上,电影里也暗示着Matt和Max以前小时候就接吻过,只是一个人刻意忘记了,另一个人则一直记得,所以接吻唤醒的情感也很可能在两人儿时就萌芽了,只是在一人即将远走他乡的时候,这份感情冲破理智冲破枷锁,需要双方坦诚面对。
有两个片段非常让我难忘,一个是Matt刻意避开Max而不愿去朋友家的party,女友在车上跟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他能好好送他的好友Max陪他开心,然而Matt此时对接吻事件的敏感令他以为女友步步紧逼,要他面对Max是因为吃醋,当他发飙说出一串无头无脑的话来的时候,女友反而在震惊之后慢慢浮现了微笑的神情,作为观众的我心神领会。
好多讲男同志出轨的电影里,都有这样非常“宽容”的女性,她们或许看穿了一切,但她们还是装作若无其事,留当事人自己决定何时何地去迈开那一步。
当然本片并非是讲出柜的故事,甚至Matt都不一定是同志,他对Max的感情很可能是复杂的也是唯一的。
另外一处令人难忘的镜头则是Matt在众人前发作一把无名火之后,终于垂头丧气地认输,他再多的挣扎和压抑还是无法放开Max,他需要去面对。
先是在沙发上莫名狂笑,终于和Max破冰,之后Matt借着酒劲,又找到了躲在一个工具间的Max,两人一个眼神交汇之后就深情地吻起来。
这场戏从客厅的沙发到工具室,嘈杂的环境音渐渐淡出,穿插了Phosphorescent的《Song for Zula》,还是在St Pancras Church的Live版本,实在是将情到浓处的浪漫演绎得淋漓尽致,彼此心灵与身体的碰撞正如屋外的狂风暴雨拍打着房间的玻璃。
决定写这篇观后感的理由是因为最后提到的那首歌《Song For Zula》, 它在我的日常循环音乐列表里已经六年了,每当旋律想起,都会觉得周围浮动天荒地老的浪漫。
有它出现的几部电影我都还算挺喜欢,而这首歌每次出现的场景都是恋爱泡泡满溢屏幕。
第一部
好景当前 (2013)6.8201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詹姆斯·庞索特 / 迈尔斯·特勒 谢琳·伍德蕾这首歌出现在片尾,高中生的初恋追到了大学。
第二部
超凡蜘蛛侠2 (2014)7.82014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奇幻 冒险 / 马克·韦布 / 安德鲁·加菲尔德 艾玛·斯通这首歌出现在彼得和格温夜晚大街上约会漫步的时候,彼得在人群中总能一眼找到格温。
想到当年戏外安煮和石头姐的甜蜜狗粮,我对于这对的分手还是很意难平,好喜欢他们。
第三部
午夜邂逅 (2014)7.12014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克里斯·埃文斯 / 克里斯·埃文斯 爱丽丝·伊芙这首歌出现在桃总和女主终于决定离开车站,然后替女主找包之后散步在迷人夜色的纽约大街上,两人终于开始卸下面具,开始真正认识。
克里斯.埃文斯自己导演的这部片子还是很小清新的,他本人在片中也是帅到狗叫。
專訪 Xavier Dolan 談執導新片 Matthias&Maxime:「友誼就是沒有性的愛」從他的靈感到他關於愛情和友情的自白,包括他的性慾和性別問題。
Vogue 與Xavier Dolan會面,大談他新發行的電影Matthias & Maxime。
by ALEXANDRE MARAIN16 OCT 2019 隨新片Matthias & Maxime,Xavier Dolan希望一起回到更加私密的電影。
為了他們的朋友圈中的一個妹妹Erika執導的短片,兩個青梅竹馬的朋友必須親吻。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吻會挑戰他們的感情並顛覆他們的生活。
Matthias & Maxime將於本週三在法國影院上映, Xavier Dolan與Vogue Hommes談論這部新電影。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Matthias & Maxime既處理愛情與友情之間的界限,又處理可被描述為戀愛的友情。
你從哪裡得到靈感?
Xavier Dolan:這只是我想講的故事。
朋友之間的故事,尤其是我和朋友之間的故事。
即使影片中講述的內容並不能真正反映我們的生活。
與你的朋友拍這部電影對您來說重要嗎?
我一直和朋友一起工作,這不是第一次。
例如,在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 中,我對Marion (Cotillard), Gaspard (Ulliel) and Léa (Seydoux) 並不了解,但是我已經對他們產生了感情。
我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我很容易表現出對與我一起工作的人的依戀。
並在你的祖國加拿大拍攝?
是的,我真的需要在魁北克的家拍攝。
是為了製作一部關於朋友的電影而強迫我與他們一起做電影的想法,還是與朋友一起迫使我在魁北克去做電影?
我無法解釋。
我知道,通過與朋友一起在家裡製作電影,我們會在熟悉的地方更加舒適,而且我們已經可以在一定水平上工作,而不會馴服任何人。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開端。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你從導演 Matthias & Maxime 中學到的友誼是什麼?
對我來說,最美麗的發現是我的朋友們像我一樣輕鬆地挑戰自己。
即使我們經常搞砸,我們也知道如何保持專業。
我們一直試圖互相打動。
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希望其他人能夠啟發我們,反之亦然。
對你來說,愛與友誼有何大不同?
我幾乎愛上了我的朋友,沒有任何歧義或毒性。
當您考慮時,唯一的不同就是性。
友誼就是沒有性的愛。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是否有一個比其他人拍攝更激烈的場景?
不是。
最困難的場景是技術性的短鏡頭,通常很難理解,特別是在正確的相機拍攝方面。
與人們可能想到的相反,笑聲或憤怒是最簡單的拍攝、最刺激的場景。
告訴我們電影的美感…這部電影中我們從美學角度考慮的唯一場景也是最浪漫的。
這是Matthias 和Maxime 之間接吻場景的鏡頭,凸出的窗台是電影的高潮。
其他一切純粹是心理上的。
我想拍一部簡化的電影,把照相機放在肩膀上,以逼真的角色和幾乎自然的場景跟隨角色的動作。
幾代人之間確實存在衝突。
Rivette 的妹妹 Erika要求 Matthias和 Maxime 親吻她的短片,她對這些身份問題似乎很滿意。
完全正確。
當我17歲高中畢業時,只有異性戀、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和雙性戀。
新一代對性和性別問題非常開放。
如果它能使我這個時代的一些人不安,我認為那很棒。
我怎麼不參加運動呢?
勢不可擋。
最初,我不想出現在電影中。
是一個朋友說服我的。
Xavier Dolan您為什麼選擇扮演Maxime的角色?
最初,我不想出現在電影中。
是一個朋友說服我的。
他警告我,如果我不這樣做,我會後悔的,他本來是對的。
現在我想繼續演戲,這是我未來幾年打算做的事情。
如果您必須選擇關於友誼的終極電影,那會是什麼?
Lawrence Kasdan 的 The Big Chill。
這是關於一群高中生的朋友,他們中的一個人自殺後,大約二十年後見面,在鄉下度過了一個週末。
所有人都有穩定的生活和職業,但是他們正在重新發現自己,重新認識彼此。
這是一部很棒的電影,給我很多啟發。
還有一部關於友誼的電影激發了您的 Matthias&Maxime?
Thelma & Louise,但這是二人組合……啊,我參考的是Gus Van Sant與Matt Damon和Ben Affleck的 Good Will Hunting 。
那裡的友誼概念非常重要。
每個人都侮辱每個人同時又保護每個人。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最後一個問題…你為友誼做的最瘋狂的事情是什麼?
在我看來,在友誼中,沒有什麼比我能為愛做的事更瘋狂的了。
那為了愛呢?
我會一直對自己保持這種感覺。
我只能說我走得很遠。
文章源於法國版VOGUE
on a stormy night everything is quietrain as it rains i see faces of so many colorsand this burden i tie my life withtook me into the oceanbecause i may never feel this way againi may never feel this way againever again
在情人节看完等了好久的Matthias et Maxime,莫名有一种圆满的感觉。
多兰这次竟然不再是一个咄咄逼人、有点神经质的话唠,而变成了让人心疼的壁花少年。
如此改变让多兰变得赤裸和袒露;有人说片子的矛盾都很表层,我无法认同——问题一直都在,无论是2019还是2099,同样的问题永远都会困扰同一些困惑的人,我们不能因为见怪不怪就去判定其是否“过时”。
自我认同一直都是很多人在看了多少电影听了多少故事之后都无法释怀的心结;可笑的是,十年之前,我们会为了一个纠结的ennis而痛哭流涕、笔诛讨伐,但十年后,面对一个同样的Matthias,我们却抱怨陈词滥调毫无新意。
事实是,十年的时间能改变的东西微乎其微——有些东西不能只被消费。
听着片尾那首Song for Zula,我还在惊喜于多兰这次带给我的感动。
无论是《我杀死了我妈妈》还是《幻想之爱》还是《汤姆的农场旅行》,多兰都是古怪、愤世嫉俗的。
但《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是一架钢琴和一把简单的吉他,让我能感受到那份才气背后斑驳的脆弱。
一个吻到底改变了什么?
从两人知道要拍吻戏时局促的反应就可以嗅到八卦的味道。
对于Mat来说,这个吻向他自己暴露了对Max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他可能在这之前从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有bi的倾向,对象还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因此就有了我们后面看到的,Mat经历了“迷惑——拒绝——暴怒——怀疑”这典型的觉醒过程🦄。
Mat的过激反应肯定让Max更加不安:他是不是知道我对他有感觉?
我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消除他的怀疑?
或者,更糟糕的话,他会不会也有mutual feeling?
Max在影片中一路坎坷,真的没有什么上扬情节,但如此更突出了Mat的爱之于Max的重要性。
整部影片都在强调一种不稳定性。
从M&M接吻的画面被突然切掉开始,观众就行走在一种摇摆不定当中:Mat疯狂的游泳、Max与母亲冷漠的关系、陌生男子带来的强大吸引力、Mat的性情突变、激吻 等。
两个人的生活似乎都因为这个吻而变得难以猜测。
“最好朋友间的一个吻”这个设定让原本可能俗套的情节忽然多了一点清新。
有时候,你会被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所打动,你会把自己代入那个场景,想象处于这种情况中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有时你会透过主人公的眼睛寻找湖中的泳者或是望向紧闭的前门只为了能看到他会回来;有时你想替他去哭,想为了他放声大叫,直到你发现其实自己只是嫉妒他能有痛苦的权力;有时你只想停下屋里的狂欢,停下无知的奔跑,停下倒坍的思绪,只为了好好体会一个眼神透露出的忧伤。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吹起了一个淡红色的气球,然后却在我的面前把它戳破;想要伤心的时候,我发现气球的背后是一张充满期待的脸庞。
多兰这次,让我观感甚佳 :)
这片子就像多兰的脸上加了胎记,再好的底子也没法多好看。
又不是处女座,同情分是一点都没有的。
2019Top3。足以让人忘记《约翰·多诺万》的存在,继续《只是世界尽头》将单一人物拆解为多人物的写作,因此尽管表达方式和语言环境都是当下的,我们却仍然能直接感受到他对伯格曼的承继。游戏与撕扯,既是群像、人际的,也是个体、内心的,具体情境的呈现和潜藏情感的发掘得以融合,一种杰出的外化方式,一位远超近年所有“家庭剧”题材导演的作者。所以,当然是Xavier&Himself。
是友情?亦爱情?暧昧不清的同性情愫在彼此间滋长、影响、纠缠。又见性向自我认同主题的多兰、又见母子冲突矛盾情结的多兰,又见台词对白横冲直撞的多兰,却不见《妈咪》里放达不羁一场、梦醒惆怅的多兰。男生间嬉笑逗骂戏拍得好。“Song For Zula”用得好,第一次听在《超凡蜘蛛侠2》里,就很感动。
多兰凭本片稳坐聒噪界一哥宝座,同时在油腻界挤入一线,地位直逼黄晓明
8/10。一个简单纯粹的少年成长故事,马路的落叶、办公室的植物、闪烁的电灯,一切都是最简单的符号比喻,我在屏幕前骂一句“幼稚鬼”后泪流满面。两个男孩是多兰的两面,一个依旧在母子关系中挣扎,一个想假装成熟迎合大众。你不用成为阿莫多瓦,你就是多兰自己。戛纳这个父亲可以包容你的幼稚,慢慢长大。
再拿奖天理难容
感觉多兰可以去拍青春言情片了,所有人物换成初高中生都没什么违和,像是看了部这几年比较出名的同性电影合辑,多兰好像确实说是灵感来源...演员们太有魅力,大男孩的群戏也拍得挺有趣的,Matthias侧脸总让我想到胡梅尔斯...多兰竟然在片尾感谢Lucas Hedges??
比想象中的好看太多。前面有点平淡,似乎能看的只有技法和多兰独特的风格,但后半段直接飞泪。我一直觉得同性恋爱情片哪怕脱离了性向认同和社会歧视也是不能完全同于异性恋爱情片的。特别是友情化为爱情时的那种作茧自缚,是异性恋片很难有机会能拍出来的。。。
还是多兰的老玩意…碰巧我还没看腻所以整体观感还凑合…就是你能想象的所有多兰片的套路,还不是取各自精华的那种!
评价普遍不好,但我还是觉得不错诶。多兰的审美一直在线,在我看来他就是gay版叛逆青春版的王家卫
仿佛被偷看了初中时候的日记那般精准地戳中我,相似的经历加成,甚至比Mommy还要使我共情。从客厅派对两个人无视大象到雷雨高潮,情绪积累涌到头顶。以及他真的放了两个版本的Song for Zula,我简直想抱住他狂亲。/兰是不是长高了,最后还致谢了Lucas,看来关系是真的不错
因为不想面对离别所做的那些蠢事、说的那些蠢话,明明看上去幼稚无比,也无法真正掩盖心中的不安,却正好映射着朋友间那种真挚却又拙劣的友谊。于是你在那么多那么多生活化的片段中,看到唯一一幕用电影画幅压出来充满戏剧性的吻戏,反而是最最真实的——“在电光火石一瞬间,你们突然开始接吻,此刻只有你们的吻是真实的”。两位主角的眼睛都太会说话了,那种揪着心嗑糖的感觉像极了自己想要的爱情。
冲突设计彻底郭敬明化,“逃离”成了全片的中心,反相化角色设计和母子矛盾的重复,虽然缺有灵气,但还能看到初始多兰时期镜头下的一丝细腻。《上帝之国》里的一点点甜、《断背山》里的一点点虐能在不打乱一切的情况下表现出来,他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20190523@ 戛纳卢米埃尔 我还挺喜欢的!就算过十年再看或者放到多兰的电影序列里都不会stand out 但至少观影的当下情绪是到位的 完全感同身受。第一场戏特别好 不停的切换人物/让人不适的角度/异常凌乱的对话 一下就把早场的困意击走。多兰还是长大了 最直白的亲情羁绊是脸上的胎记 和母亲吵架变得内敛 还会做家务了(误)。有一些很自然的法式笑话 小心思也很聪明 作为演员的多兰已经帅过头了 更何况还那么有才呢。
文艺上的少年天才,可以凭借天赋而在年少时创造出很好的作品。可是如果天才没有早夭,那能将这样的才气实实在在努力成才华的还真是不多。多兰出道的作品是惊人的,但后续的作品都是畸形与不那么成熟的。不过我们都知道他在不断尝试与努力,从这一点上看多兰还是值得我们喜欢。这部作品与他之前的作品一样充满着大量的对话与对家庭关系的探讨。能看到其实多兰那颗心仍然没有长大。因为成年人得心里,很少有人在为是否有人在乎自己而烦恼,也不会有多少人还会试图挽留某人而拦截一封信件。这些,也许只存在于想象中,存在于电影中。
结局我还是有一..心动的
音乐铺太满了,很多他之前电影片段的痕迹,多兰还是不太想长大,三十岁男人的感情依然饱含青涩爱情。喜欢雷雨时室内那场热吻,还有mark脸上的那道印。
故事稍微有那么一点起色,制作上又出幺蛾子,不仅视听风格上随意变换,让人感觉像看好几部不同的电影,而且还有次要角色剪辑的不完整这种不可思议的操作。我前面说的故事有点起色,也只是比《只是世界尽头》和《多诺万的生与死》这种纯意淫片好了那么一丢丢(毕竟有那么多的暧昧片可以参考)多兰在人物的处理上依然是没有多少层次(他唯一可能会写的就是能撕逼的妈妈),不会从故事里看角色,只能调动表演和对白叙事。
多兰太可爱了,那场打电话哭的戏还挺出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