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白驹,是她的童年,她母亲的爱情。
相逢,由一场行为艺术开始。
行为艺术的契机,注定了人生一幕,与寻找有关,与借口无关。
而这借口,恰好是马白驹这个名字。
冥冥中的潜流找到出口,喷薄而出,猜忌,挣扎,游离,痛楚,四处蔓延,变成她的终极一跳,变成她最为灿烂的一场行为艺术。
她的裙裾翻飞于江水之上。
身形的轮廓愈发柔软,朦胧。
蒙蒙的天色,看不清她的面庞。
围观的人很多。
他抢过扩音器。
说,我爱你。
她从护栏外侧过脸来,微笑的面庞,有一滴泪流下。
她纵身跳去。
他毫不犹豫地随后跳下。
以话剧女演员为职业的女孩,无时无刻不活在自己的艺术过程里。
他配合了这一场艺术。
“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一天都可以写进艺术史。
”他在涛涛江水里大叫她的名字。
而她已然在蹦极绳上,往复飞翔。
藿建起2000年导演的片子,《蓝色爱情》。
浓重的文艺的处理痕迹。
由方方的《行为艺术》改编,我没看过的她的一个中篇。
看见开头敲着方方的大名,便知道会很好看。
这种回溯的手法,和倒叙的精神,要继续学习。
电影的资源好难找,爱奇艺没有,迅雷里也没有,1905额省略一万字骂人的话。
最后实在优酷里找到的,有网友上传的。
这个电影很早就关注了,觉得镜头里的袁泉超美,也对潘粤明有了新的认识。
片头袁泉现在大桥上感觉怎么说有些做做,让我有些出戏了。
到了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她的这种做做的感觉也可接受,总的来说剧情真的不错,有点烧脑,后面也有个意外的翻转,时间不多各种元素都融合在一起。
不同于以往的爱情片,本片最后是合家欢的结尾让人感到很舒服
因时间关系,花了两天才把《蓝色爱情》看完。
这部片子明显带有那个年代的文艺气息,用行为艺术这个(在当时)有点前卫的概念串联全片,舞台与生活交错剪辑、相互呼应,加上戏剧台词般的旁白,整体呈现出一种文学的美感。
能想象到,如果那时的我看了这部片子,一定会非常非常喜欢。
现在看,不考虑喜欢潘老师的情感加成,也能打四星。
有人说片中两人的感情生发得毫无来由,我却格外喜欢这种设计。
如今的爱情电影,大抵是要做很多铺垫来努力解释两个陌生人究竟为何会爱上彼此,潜意识里大概是不相信还存在纯粹的喜爱与欣赏,跟油腻、心机、欺骗、撕逼毫无关联的所谓爱情。
这部片子里,邰林与刘云对彼此的好感,哪怕只经历一夜的酝酿,我却觉得是真正爱情的萌芽。
那种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是毫无来由的爱,那种自然而然的对视、拥抱和接吻的冲动,都仿佛讲述着千丝万缕的线索,指引我们去追溯电影里没有讲出的故事,并最终为那份爱情涂上滤镜般的完美光彩。
看电影是因为喜欢潘粤明老师,中间却被袁泉老师美得移不开眼,不知这是不是她的颜值巅峰,但几乎是我近几年被演员的颜值撼动最深的一次了。
电影里的潘粤明老师初看不过是个长得有点好看气质很干净的青年,但每次他跟袁泉老师在一起时却毫不逊色,可见他的颜值是融进骨子里的,不知不觉在心里扎根,继而无法自拔。
最戳我的部分倒不是被广大P友津津乐道的“我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当刑警”,虽然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潘老师演得也很好,但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街边初吻那段,他“海豚顶球”(P友形容,非常贴切了)的亲吻看起来那么单纯又充满爱意,其后从被动到主动,从说错话到不明就里的失落,一气呵成,两人的个性也在微妙的反应中展露无遗。
我认为邰林的塑造是成功的,潘老师在细微之处展现了人物的复杂、矛盾以及恰到好处的忧郁和神秘,赋予了人物独特的气质。
明明已经过了做梦的年纪,却还是希望在20岁时遇见邰林那样的男孩,谈一场毫无来由却炙热忧郁的恋爱,这就是角色的魅力吧!
《蓝色爱情》的封皮和名字一样美丽。
学校小礼堂放胶片的时候没有去看,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搜碟时撞见了,想也没想就买了下来。
我生来对蓝色没有抵抗力,又何况有袁泉那样诱人的女孩子,一份double fresh的精神恋爱。
一个人黑着屋子看,蓝光令我有掉进水里的错觉。
在信里写道:“我有了夏季消暑的新方法”,果真如此。
早知道是部悬疑片,不可以违心的说它多么精彩,感觉上甚至有些稚嫩,透着浓浓的学院派理想主义情绪。
查了导演的档案,居然还是张艺谋的同学,世道变了。
但到底是学美术出身,色彩饱满得让人无话可说,黑的黑白的白,最可人那点喷薄欲出的红,是导演们都极偏爱的颜色。
片尾有一段莫名其妙的镜头,至今也不确定它的涵义,但袁泉一袭白裙,撑着莉香那样的红伞,却是全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
当爱情剥去一切行为和艺术的标榜,就该如此草长莺飞,邰林就因为这样才爱上刘云的吧:她是一个罩在任何表情下都生动的精灵,与其他无关。
邰林,真是一个爽朗的名字,这样的男人会永远都停留在26岁那样的年龄,有一些很帅的小动作和不太班驳的人生。
在影片里,刑警的身份让他多了几笔粗重的线条,但仍脱不去轻飘飘的浪漫华饰。
理论上,邰林和刘云并不是互相适合的恋人,但我宁愿相信世上还有一些地方容纳没有道理的感情。
他们配合彼此成就一种戏剧化的结合,无论是否牵扯到任何世俗的标准,至少,在旁观者看来,相爱可以是一场没有止境的巧合。
蓝色给了我启发,若你已经安排了自己的出场,何妨任另一个人用他(她)的方式去附和?
我对案件侦破并无兴趣,只关心邰林和刘云如何找到各自的方式。
片中的城市是大连,有扑面而来的亲切气息。
三年前曾赤脚走过的滨海路多了几分热闹,但石子海滩仍然有北方式的豁然与冷峻。
有轨电车和装着大玻璃的石头窗户会令小资情调蠢蠢欲动,实在是一个让人想柏拉图一把的地方,虚虚实实,自有伯仲。
无论如何,感觉到了。
很唯心的感触一下,蓝色沉进心底,爱情浮出水面,呼吸。
2003-07-29
袁泉在画面中呈现出与现在坚实有力不同的声线,多年的话剧舞台实践,改变了原本青涩的音调,这种清泠泠的声音,有些故意不发后鼻音,说话在某些字上会有口型和发音位置的变化,发齿音会显得有些黏黏糊糊的,再见邰林时嚼口香糖突出的大舌头俏皮可爱。
看这种老片子会有一种如果角色真实存在,现在会是什么样的瞎想,这就是电影魅力吧。
袁泉太美了!
男女主简直是美颜盛世,全程盯脸截图…… 电影本身就像是一个清晨中的梦,还带着些朦胧的雾气🌂🌂🌂,封存着一段美好的时光和时光里两个美好的人,真好呀……它没有什么野心,只想好好地讲一个故事,记录一段感情和感情里的两个人。
那时的潘老师还是小潘,在里面一举一动都透着一股文艺气息,配上那个年代特有的场景,恰到好处的配乐,克制有度的镜头,简直了…潘老师在电影中的气质一直都是缓缓散发出来的,但有那么一刻是例外的。
😯就在他犹豫着,然后从背后轻轻地抱住母亲,双手交握在母亲腹前,低下头轻呼一声“妈”时,就这一个字,胜过千言万语,所有的宽慰,解释仿佛都变得多余。
镜头略微侧拍他低垂的刘海,眉眼,正对面的窗户透进来的光落在他的发上,额前,鼻尖,而其他的都落在了阴影里,然而你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纠结和愧疚,想象到他充满歉意又无可奈何的眼神……画面色调浅绿偏灰,一个青年警官就站在这画面里,他仍是少年,他却还有他必须要担负的责任,像是雨后的窗前,总是弥漫着一股略带清冷的忧愁,就是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气质的集中爆发…… 扛过了不少唯美的画面乃至吻戏,我却在这一刻阵亡。
💀💀💀 这个眉眼低垂的少年啊,为什么我怎么看都看不够啊……
演员表演加分,袁泉好有文艺气质,整部电影比现在拍的垃圾要好看不知道多少倍。
可惜脚本和编剧实在太low。
导演我觉得一般,不熟,原谅我无知。
……————……ddddddffffffdd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gghhhjjj
最近追白夜追凶,中了潘老师的毒,连着看了两部他还在青葱岁月时候的电影,情不自禁和这个蓝色爱情。
比起那部评分更高,塑造出大部分人初恋小白的情不自禁,这部蓝色爱情似乎更能让我沉迷。
两部电影相似的地方有很多,男主都是警察,都对女主有所隐瞒。
不同的是一个青涩一个痞坏。
影片的开头是潘粤明带着京腔的独白,小的时候看白蛇传就一直对他的声音印象深刻,认真而清亮,满满的少年气。
潘老师的长相是那种文艺疏离的小生的模样,很像黄磊,只不过嘴角和下巴更加坚毅。
是不是这个原因来找他演警察的还比较多。
袁泉真的惊为天人,那双大眼睛简直摄人心魄。
气质出尘,她不适合烟尘气多的角色,她要么该在舞台上,远远的让灯光照着。
要么出现在各种文艺的电影里,做一个缥缈美好如梦一样的女子。
就这样两个美好的人儿出演了这么一部极其贴切自身气质的文艺电影,只是看着两个人在一起就很美好了。
情不自禁似乎有点把严肃的事情拍的过于儿戏,而这部蓝色爱情又感觉把算不了什么的东西拍的过于矫情,就像女主角一样,诗一样的追寻,捉摸不定的行为艺术,都让这个女孩子没有什么现实的依托,不接地气但却在谈着一段接地气的恋爱,总是莫名的让我有违和感。
结局有点可笑,但是我还给了这部电影五星,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颜值。
只是在看的时候我觉得被导演带进了那个蓝色的剧情里,浓稠的、忧郁的、却有着致命吸引力让人不自觉深陷其中的蓝色里。
文艺就是一种态度,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让你都看懂了,那就不是文艺了。
那时的年轻人没有现在这样实际,也没有那么多休闲方式。
恋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以刑侦案件为线索,中间还穿插着实验话剧,串起一个爱情故事,剧本所改编的原著名为《行为艺术》……就是……对,很……很行为。
对《蓝色》的喜爱要胜过《那人》。
第一人称旁白与某些较为生硬的台词在本部作品中倒是契合得很,未造成跳戏。
袁泉从桥上的纵身一跃,为自己的艺术作品画上了完美句号。
何为艺术?
真假何妨?
结尾这一幕,也有水中捞月之意味。
蓝色的忧郁烘托出爱情的单纯清新。
许知远曾说年轻人是享受忧伤的,其实没错,忧伤含蓄而朦胧,为彼此间的爱情游戏预留出更多想象的可能。
相较于导演,霍建起更该去做专职摄影……算了,在看几部做结论也不迟。
本片改编自作家方方的小说《行为艺术》,以潘粤明饰演的刑警邰林和袁泉饰演的意图自杀的女孩刘云之间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他们两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深刻探讨了年轻人在对待艺术与人生、感情与责任等方面的思考。
本片有着非常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视觉表现,从而增强了全片的文艺气息。
导演将莎士比亚式的心灵独白和电影蒙太奇手法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渲染出了一种极为忧郁抒情的氛围。
本片大量采用了话剧舞台与现实世界的交融的叙事结构,并用旁白式的台词深化人物内心想法的吐露。
本片在关注男女主之间感情升温的同时,还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真实与表演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实际与幻想的偏差只在一瞬间。
片中潘粤明和袁泉的表现也是非常可圈可点,他们的高颜值和棒演技都是全片的重要亮点。
有袁泉我才看的!
袁泉在里面的装束让我想到《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小女孩。
看得我想踹袁泉一脚
这电影好像很差
绘画爱好者警察和行为艺术爱好者戏剧演员之间的组合,令我想起立春中画家歌唱家朗诵者的组合。浪漫情调营造得真好,不愧是霍导。潘袁二人的青春组合也是绽放了青春的光芒,很真很纯。祖籍广东北京胡同长大的大气男孩,经历了二十年的所谓蹉跎。这部戏是起点,应该说起手就高,可惜一直没能好好挖掘,平淡天真。典型的那段时间的文艺商业片风格,有悬念有慢调有激情有伤感有亲情。加上袁泉舞台剧的插入语。对行为艺术的阐释: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一天都可以写进艺术史。人们彼此配合,生活在对方的艺术过程之中。最后要说的是,谢谢合作。自跳桥始至跳桥终,玩了个蹦极的小幽默。
上个世纪的风格,故事一般吧,但是袁泉真漂亮啊!
倒是不想推敲剧情了,沉沦在那会胶原蛋白期的袁泉和潘粤明的眉眼里。前几天看完了白夜追凶,又翻看了潘粤明近几年的采访,少年气啊,真好。也许他俩都是属于底子质感好的演员,中年并不会改变他们的底色,白夜追凶也是,我的前半生也是。
“扰乱社会治安,拘留五天”真的是中国电影审查特色
就是这种傻逼电影教坏了几代人满嘴的胡话,坦诚永远是解决问题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办法。别扯爱情,这悲剧都是因为傻造成的。不是袁泉那么好看这电影根本看不下去
一直怀疑霍建起是弯弯
两位的颜值巅峰,平凡的生活多了一些艺术气息,谈恋爱感觉很舒服。画外音+舞台剧,有种drama的意思。
年轻的爱情 美好又凌乱
结尾略差 最终一切只是女孩的行为艺术 最糟的不是没有人真的想死 而是只有男孩信以为真我想稍差一点的结局是那个在片头行为艺术想要跳桥的女孩最终跳了下去 完成了她完美的一跳若是照我 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女孩如片头所述 她没办法接受现实 杀死了她的男友 也就是那个一直试图拯救她的男孩 这样 她的生活与表演艺术就合一它的电影结尾是大团圆结局 谁喜欢故事美好结局? 只有小孩和老人才会喜欢安慰剂一般的美好结局
你知道什么是行为艺术吗
比起刑警与演员的爱情故事,我更喜欢袁泉在舞台上的那段话剧以及最后纵身一跃而下的假自杀真蹦极——让邰林欲哭无泪的行为艺术。袁泉的清冷自然把稚嫩的潘粤明甩得好远,不光两人不是很搭而且戏也有差距。配乐听起来总是这样恢宏厚重,与神秘和寻找的主题很违和
为文艺而文艺,故事还是没讲好
最后一吻··
装腔作势...
2星给男女主颜值了
这种重复《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经典场景和装扮的电影……居然是最佳影片和优秀导演奖~邰林那一声凄惨的“我是人民警察”让人哑然失笑,这都哪跟哪啊,上一秒谈爱情,下一秒硬生生插进一番道义,爱情是私,道义是公。于是人民警察负责后谈情先查案,多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