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像是一座山谷不断被削成平地,再过不了多久,我想童年的任何回忆都会模糊的连自己都不愿再提起。
老家的房子,人去楼空,一片狼藉,没有姥姥忙前忙后收拾墙角的花,更没有曾经小小的我透过玻璃向窗外张望的渴望眼睛,没有花,也没有草,一切就像新被压出柏油马路。
看完《夏日时光》,我突然觉得整个夏日的午后,不管是园内还是园外,都逐渐老去了。
时间沉淀下的细枝末节开始风干,最后变成一抹尘埃。
有的人,注定像过气的骑士,虽禁不住扼腕叹息,却终还是被时代陈列和淹没了。
《夏日时光》开始于一场聚会。
孩子们四处赶来,齐聚一堂为庆祝母亲75岁的生日。
那些天,大家簇拥在郁郁葱葱的大树下,谈笑风生。
经历的那些安静和不安静的人与事,过往的那些孤独和不孤独的是与非,统统丢在一边,至少现在,大家看上去一派平和,甜美的就像一首田园诗。
就连细碎的小东西都在这个相聚的夏日,这个宁静的夏日闪闪发光。
母亲收藏的多个花瓶,第一次出现在母亲与大儿子的对话中。
母亲畅谈了自己的身后事,大儿子莫名诧异:死!?
距离您还太遥远!
到了第二次,母亲却走了,老仆人说:你妈妈无法忍受房间里没有花,她说花瓶里没有花形同死亡。
话毕后安静的老仆带走了一只留作纪念。
到了第三次,当兄妹对着家具藏馆橱窗里的花瓶时,突然想到妹妹曾经带走了另一只。
原来他们的命运也和这对花瓶似的,各有各的归宿,各自各奔东西。
一个人的晚年孤独和苍凉,大抵就是片中母亲的体会。
母亲在某个午后,坐在躺椅上,一直坐到夜色降临,目光闪闪,悲伤而又叹息,陪伴她的那些花和花瓶,也都一起静默在最后的时光里。
母亲心中也有一段段往事,或悲或喜,却来不及忧伤,就已近暮年。
母亲心中还孕育着对这个家族的一切想念,一切规划,但却过气的在孩子们眼中如同游戏。
既然如此,母亲唯有坐在藤椅上继续遥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属于自己的一整个时代过去了,记忆的细枝末节也被真空和抽离,就像母亲的那座老房子,房子里的风景画,石膏像和收藏品,点点滴滴记述着母亲自己的青春,而这种青春却将要失散,终成了孩子们口口相传的寂寥故事。
影片结束时,一大群孩子出现在老房子里,曾经仅仅属于母亲的安静变成了年轻人的躁动,蹦迪,酗酒,吸毒和密会,一堆一堆的新人类,五光十色,光怪陆离。
母亲走了,带走了属于她的时代,也带走了整整一代人的田园之光。
背负着’垮掉一代‘名头的新人类,无论是继承遗产,还是传承精神,都充满了矛盾,过去的一切,以及那个时代,就像是些天方夜谭,活在眼前,活在当下,妄图用时间打磨现实。
最后不得不提提导演Olivier Assayas,正是他用反思的目光,才遗憾的表达出对现实的隐隐不满,和对传统被废弃的愤愤惋惜。
’时间如水消失于沙‘,用来消耗的时间!
断裂了过去和未来的时间!
竟看不到人心的隐约忧虑吗?
是谁总是把一顶“浪漫”的帽子扣在法国人头上,好像他们真可以清高地为了艺术甘愿清苦奋斗终身,若非要说,只是他们的艺术底子尚在,即便残酷的现实问题都可以很美。
贴拢现实,一路惨淡,却又现实而美好的故事。
多么相似的家庭啊,大哥隐忍,他是不愿意卖掉房子的,兄妹三人里他和这屋子相识的时间最久,一家子还在法国,这一处可以让他解闷、回忆、思考;二妹是艺术家,工作和生活在美国旧金山,三弟的事务将会在北京,此刻又是最需要钱的时候,两人主张卖掉房子换现平摊换取现实利益。
(是不是在一般情况下,最小的那个总是心思最密点子最多呢?
比起守旧的大哥,小的那个总隐含着一点狡猾,在和律师交涉的那一刻,大哥用了“算计”这个词。
)卖掉房子,有钱;留着房子,有回忆,回忆值钱但卖不了钱。
多么简单的道理,可是,卖还是不卖呢?
懂得道理不代表能够解决问题。
突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自己,既理想又现实的一个我,可是迟迟做不了选择。
房子,对于中国来说早已是敏感又残酷的问题,尤其遭遇亲人长辈的房子问题时,和中国人谈钱一样,一贯维诺且掩饰。
而阿雅萨斯的功力则在于用一个夏日的树枝、草坪和阳光把这个问题画面艺术化,那些纠结、不满、纷争也要比想象中来得平静。
我最佩服的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不留遗嘱,潇洒入土,本来,身后事自有儿女命运主宰。
这个人情社会很微妙,如果没有长辈的去世,兄弟姐妹们各自在天涯也许老死都不会往来。
做父母在年轻时并不多么念想绕膝之乐,唯独希望儿女有出息能出去走走,于是他们很争气,走了。
房子有没有卖掉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虽然在老房子里播放的摇滚,年轻人奔跑穿梭在各个房间,他们拿了苹果电脑插电源,和原本清静的、优雅的老房子并不契合,但总算是延续,导演还是温情的,否则做《冬日时光》说明世道惨淡也可啊。
(芷宁写于2009年1月14日)曾尝试过转型惊悚片的法国导演奥利维埃·阿萨亚斯以一部舒缓柔曼又发人慎思的《夏日时光(Summer Hours)》,再次表明了他在细腻叙事、影像语汇方面的长处,而这部含义绵长的影片总给观众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气质,观后颇有眼目清雅却心生凄楚的感觉。
阿萨亚斯、这位曼玉前夫显然还善于将人物生活和自然环境适宜地融为一体,展现出惯常化的一面,从而令两者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相互依存感,而片中每一处场景,每一个画面,甚至包括人物常态都隐约流露出浓郁的法国文化气息,更为难得的是,虽然影片的主题关乎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但导演却不带任何主观引导色彩,而是将其客观呈现,其中滋味自有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思考荡漾开来。
因受法国奥塞美术馆的邀约和资助(其邀约资助的另一部是侯孝贤的《红气球的旅行》),影片的故事情节自然和文化艺术有关:一个法国家庭,母亲海琳独居在乡间大宅里,守护着其伯父、著名画家保罗·伯斯艾的画作和艺术藏品,海琳的子女们则顺应当今全球化的趋势,又被工作羁绊,居住在世界各地,除大儿子弗雷达一家(查尔斯·贝尔林饰演)住在巴黎之外,小儿子杰乐米一家(杰瑞米·雷乃)在中国发展,女儿艾德里安(朱丽叶·比诺什饰演)则住在美国。
影片始终将文化艺术的传承问题不温不火地展露在观众面前,其间不乏观念的抵触,但都温和沟通,并持续着彼此间的那份理解和亲情。
海琳在75岁生日的那天和长子弗雷达有一段深度沟通,她认为孩子们无需成为叔祖父艺术品的守墓人,他们有自己的事,不会有时间来照顾这些另一个世纪的小古玩,她死后,艺术品收藏可以捐给博物馆,保罗的画作、练习本可以出售,房子也可以。
比之生活在海外的弟弟妹妹,弗雷达起先很想守住祖辈的珍藏和留有童年回忆的大屋,但无法如愿,杰乐米和艾德里安都有他们的生活,杰乐米更需要钱在北京买房安家,“因为奥运会,房价贵得惊人”,最后少数服从多数做了决定,该捐的捐、该卖的卖……将过去的一切永远留在回忆里。
弗雷达和新一代之间对待艺术品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当他对一双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女说,“这两幅柯罗的油画将来会留给你们和你们的堂兄弟,以后还可以将它们留给你们的子女。
”儿女们听后不为所动,儿子甚至表示他是新生代。
或许过去的种种对于新一代而言有着太多陈腐过气的味道,他们忙于叛逆不羁,忙于国际化,还在片末于出售的老宅里开了个大Party,曾经充满着艺术氛围的房间里走廊里堆放着啤酒、杂物,年轻人们忙于吸大麻喝啤酒听美国嘻哈跳劲舞……“很多事情都将随我而去,回忆、秘密还有那些无人感兴趣的故事,那些遗产,只是些东西,我不想他们为此烦恼”,这是海琳对相伴多年的老佣人埃勒维兹说的话。
海琳死后,埃勒维兹对伤感的弗雷达说,“你母亲猜对了,她死后,房子会被卖掉。
”海琳死后,埃勒维兹曾来过老屋两次,最后一次,她隔着玻璃窗一间一间地浏览着屋子,并在曾经战斗过的厨房外多逗留片刻——那里已然面目全非了。
影片始于孙辈们在祖屋前树林中的奔跑、嬉耍,夏日的欢快和两只大狗的奔前奔后,仿佛一段短暂而难忘时光。
当生日宴完毕,海琳送子女离去后,那拾级而上的落寞身影,令观众对即将远去的一切感到莫名的惆怅和困惑。
片尾,新生代们在祖居开派对,孙女和其男友跑向绿色葱茏的树林,突然她哭了,有关逝去祖母和祖居夏日的回忆让她落泪,她说祖母小时候采摘水果的那副画如今挂在一个收藏人家里。
在表演方面,主角们不露痕迹的个人表现力为影片增色不少,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自然本白的叙事气场,令影片的氛围十分舒服怡情,而他们对人物角色的心态把握更是举重若轻,如查尔斯·贝尔林的弗雷达,他属希望传承的那类,当他最终在博物馆里看到曾经的自家物品成为“柜中物“时,他感到它们被囚禁了,他的悲伤似乎来自于更深一层的心理溯源。
著名的朱丽叶·比诺什此次以一头金发示人,她饰演的艾德里安是个满世界跑的物品设计师,她的生活和工作一样繁乱,于是,很多祖传藏品对于不安定的她而言是“没什么意义的”,但当她找到母亲留给她的祖传托盘和茶具时,却又难掩欣喜之情。
镜头画面中的夏日虽然欢快惬意,但总给人一丝微微的凉意,那满目绿色、盛开的野花、泛着波光的池塘,似乎也带有一丝淡淡的愁绪,影片的笔触细微而柔腻,仿佛没有所谓的情节起伏,却以绵密而极具生活化的对白营造出典型的法片味道。
“很多事情都将随我而去,回忆、秘密还有那些无人感兴趣的故事……”,有些事物似乎注定要湮灭的,而如何传承本国文化似乎是各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即便就这个意义而言,《夏日时光》也是一部值得细品玩味的影片。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8350796_d.html
电影的最后,Sylvie对身后的男孩说:“我的奶奶死了,这座屋子也不再是我们的了。
”瞬间的伤感还没来得及回味,两个年轻的背影就已匆匆走远。
接着便缓缓升起了字幕。
老妇人Eloïse出现在窗口,清淡的琴声中,镜头在空荡的屋内推移着,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在这一刻开始打动我。
Frédéric和妻子离开后,母亲的花瓶在博物馆的橱窗内安静地发亮。
而作为赠物的另一只,那天Eloïse小心翼翼地抱走了,还以为它只是为生前的那位母亲盛放鲜花的一只普通花瓶。
Juliette Binoche还有Jérémie Rénier的出现自然让人眼前一亮,不过也仅是一亮而已。
去意已决的一双儿女,仅有与母亲极为简短的一次交谈,随后让哥哥Charles Berling无奈同意了卖掉屋子的决定。
母亲死后,是名正言顺的各奔东西。
从树林里孩子们跑进画面开始,就能感觉到法国电影的强烈气息。
也喜欢之后画面一幕幕暗下去时的感觉。
直到Sylvie来回穿梭在夏日最后的老宅,年轻的身影渐渐挤满了画面。
成为夏天的结束,也是生活的继续。
故事发生在阳光明媚的夏天,浓密的植物茂盛生长,被其掩盖的老屋显得幽静而又安详。
一家子温馨热闹的聚餐只是一个短短的开端,惊鸿一瞬般渐渐淡出,就被封藏在丰盛浓烈的回忆中。
而后是儿女分割家产进行拍卖的漫长展现,应该没有一个观者能够面对着么多承载丰厚记忆的物品被拆分、移植而不感到伤感。
然而导演是含蓄地叙述,只在不经意渐渐响起的音乐中、以及从描述老屋时的浓墨重彩中,体会到他的深沉的感动。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立场以及无奈,在你来我往的简淡对话中,人物形象便渐渐明晰丰满了起来。
理解所以宽容,我们便就知道即使我们处在这样尴尬的位置,也只能跟随各自的私心来做出选择。
然而还是会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淡淡压抑,让我们无言以对。
“他们爸妈的心早就飞走了,他们早已想着启程离开。
” “他们长大拥有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许多东西会随着我的离开而消失,动人的回忆,不能说的秘密,无人问津的故事……”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回归家庭也许是让我们获得最大安慰的唯一途径。
然而这上面会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往往是重新组建的覆盖掉原先的那一个。
面对儿女各自长大离开,父母只能选择承受被淡忘的孤独与牵挂。
这也是他们年轻时不曾懂得,而我们年老时才会深刻醒悟的感觉。
“你妈无法忍受房间里没有花,她说花瓶里没有花形同死亡。
”她预见自己死后的结局,对儿子淡然的明细家产,然而谁知道她内心反复的起伏与平息?
然而脱离了实际的使用环境,那些最终被摆在博物馆的画、书桌、橱柜、花瓶,那所被遗弃的老屋,都如同死去一样散发冰冷陌生的气息。
“时间若水消失于沙”,面对世事的变迁,我们内心震动却只能无奈面对乃至接受。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再次回来面对人去屋空的庭院,老女佣心怀感伤,只是日常地嗅了一下院中繁茂盛开的蔷薇花。
事变境迁,而这些植物兀自生长不惊不扰,更显出一种历史滚滚向前的无情。
光照充沛的夏日时光,阿萨亚斯借用雷诺阿式印象派油画质感,将充满诗意浪漫气息的美好回忆封存下来,声画结合悄然深入我们心里,使我们动容,共同为时光的匆匆流逝感到惋惜。
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2008年的电影《夏日时光》(L'heure d'été),由于2009 年才在美国小范围上映,所以得以有资格参加2009 年末美国国内的各大奖项的最佳外语片评选。
有时候这样的经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一次过山车般的体验,《夏日时光》应该很快会在全世界非法语国家和非阿萨亚斯影迷的观众群体中再火一把——它刚刚获得了纽约影评人协会和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的美国年度最佳外语片,这两个分别盘踞在美国东海岸与西海岸的影评人协会,可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影评人协会,当初《卧虎藏龙》就是由于这两个协会的力推,才开始在美国横扫票房与奖项,最后直捣奥斯卡。
在这个美国文化霸权的时代,要想全世界有名,还有什么方法比先在美国成名更直接的呢?
但是影片本身的品质确实令人刮目相看,它并没有止于它表面所展示的那样一部家庭情感戏,而是透过家庭来观察更一般性的生活问题——包括人与艺术品的迁徙以及这种迁徙所带来的影响。
国内影迷认识阿萨亚斯可能是因为他的《HHH》(《侯孝贤画像》,一部关于侯孝贤的纪录片),但是普通观众认识他更多恐怕是因为他曾是张曼玉的前夫—后者的新兴城市小资产阶级银幕女神的地位现在已岌岌可危。
他们合作的无论导演还是表演都并不十分出色的《清洁》,在2004 年戛纳获得最佳女主角,可能也是因为那年实在没什么特别出色的竞争对手吧(那年的优秀参赛电影不是男人戏——《华氏911》、《老男孩》,就是动画片——《攻壳机动队》、《史瑞克2》) 。
阿萨亚斯2000 年拍摄的《情感的宿命》(Les destinées sentimentales),扮演牧师的演员Charles Berling 在影片中说:“我们的房屋笼罩着我们,就像牧羊人的帐篷。
”这显然是一句宗教话语,表达了人类在世间的孤独状态和上帝的悲悯。
这次,在《夏日时光》中(也是由CharlesBerling 主演),导演以一种更世俗的角度、更轻松的态度,重复了这个主题。
影片中,兄妹三人在母亲死后,准备卖掉他们的老房子,一座充满了艺术品和老故事的房子——充满艺术品,是由于他们母亲的舅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曾在这里生活过,他和他的朋友们用油画、当代设计、装饰版画和玻璃工艺装饰了这座房子;而老故事,则是母亲和她舅舅之间的暧昧情感,当然还有他们自己的回忆。
影片的开场非常温暖。
一群小孩在屋后的草坪上奔跑,无忧无虑寻找着他们的“藏宝图”。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家庭聚会,之后,他们的祖母—也就是影片中三位主角的母亲——就去世了。
他们到影片结束,也再没有像这样聚到一起过,而且根据情节可以推断,他们再也无法这样聚会了,因为只有长兄会留在法国,二哥与小妹都要远去他邦。
所以在影片结束之后再回过头来回忆最开始的这场戏,就不免有些恍若隔世之感了。
导演之所以要把这场戏放在开头,恐怕也是某种回忆的萦绕不去吧。
二哥去中国,小妹去美国,大哥留在法国,曾在同一屋檐下生活过的三个人,在这个屋檐的支柱倒塌之后,开始各奔前程。
在这里,导演不仅仅展示了家庭的分崩离析,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人类的某种普遍处境。
就像那位牧师所说:“我们的房屋笼罩着我们,就像牧羊人的帐篷。
”作为羊群的人类,这顶上帝赐予的帐篷一旦肢解,人的“羊群本性”就会暴露—影片中二哥的一些行为就体现了这一点。
《夏日时光》中对于艺术品的见解其实也是由此生发开来的。
他们的母亲曾说过,没有插花的花瓶,就像死了一样。
这个论断不仅适合于花瓶这样的实用艺术品,其实也适用于油画这样的非实用艺术品。
对于油画来说,它的“花”不太可能是博物馆中匆匆而过的看客,看客可以把它的一切技巧都了然于胸,但终究缺乏与它的血肉联系。
与它有血肉联系的,是把它凝结而成的那些人物与环境。
而这些人物与环境也终有泯灭的一天,这一天到来之时,也可能是它被收进博物馆之日吧。
他们的母亲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能够躲避风雨、容纳新人的居所的落成,会催生一代人的故事和艺术品;当这代人老去,居所也随之被雨打风吹去,其中的故事和艺术品,也就成了回忆或者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下一代人,他们将会有自己的“帐篷”。
两辆车驶离,只剩妈妈一个人站在门前没开灯的房间,妈妈坐在沙发上所有物品打包,老佣人把花插在花瓶里,摆在母亲桌前,“她受不了屋子里没有花”老佣人在房子外面,一个一个地认真地看着那些房间......太多太多戳人的点了,老佣人很难过吧,但是她什么都没说,妈妈也很清楚自己死后这一切会如何吧。
她是一个那么浪漫优雅的女人。
她清醒地知道并且接受了。
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后代有着跟我们一样炽烈的情感。
妈妈好爱舅舅,她帮他守护着死后的家,她把他的作品做成了画册,她去旧金山宣传画册,她很老了。
旧金山的开幕让她很累吧,可是她很开心。
三个孩子中,长子是不赞成卖掉母亲的房子的,其他孩子却不这么想。
我以为小辈们对于奶奶的收藏甚至是奶奶本人并没有太多的情感,但是末尾的时候孙女说起小时候和奶奶的故事有点难过啊,打包藏品的时候,女儿也在很认真地收拾母亲留给她的茶具。
并不是没有情感,只是向现实妥协了,它并不浓烈到足以战胜当下。
一直觉得死亡很残忍,又或者说是现实很残忍。
生命中那么重要的人消失了,可是你不能沉浸在悲伤里,你要很快地振作起来去料理后事。
就像长子在车上的落泪,身后突然响起来的喇叭催促他停止。
看着海报还以为是很阳光的电影。
想好好陪奶奶。
记忆是个奇妙的东西,如果世上真有什么匣子可以盛装记忆那该多好啊!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小时候一大家子人凑在一起,想想这个画面就美的不行,大家说说笑笑、吵吵闹闹,多么甜蜜温馨!
可是随着时间流逝,该长大的长大,老的老了,因一些注定的离别记忆也随之消散,不复往日的美好。
谁还能体味出那曾经的一桌一椅,一杯一瓶,一画一册的好来……
阳光落在鸡圈的栅栏上,我靠着小板凳试着闭眼小憩,耳朵边满是安静的鸡叫。
“安静的狂躁的无力的感伤”这是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执导的《夏日时光》给我的直观感受,絮叨罗嗦但是不可避免,感伤总是继续生活的插曲,借用影片中的老母亲一句话“不能修复,很遗憾,这就是生活!
”网上很多人表示观看这部电影需要充沛的精神和阳光充足的下午,也有幸运可以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但却在影片放映中酣眠了。
因为这部电影的情节很简单,简单的就像我们自己真实的生活:法国中产家庭一位老母亲去世,儿女处理母亲遗产时发生的事情。
比起美国类型电影法国电影像是一个生活的横截面,导演们总是力求全面具体真实地表现人物当下状态,并不明显去表现人物动机,故事的发展也是一种不带任何戏剧性的“突然就到了这部田地”连片中老母亲的死都不再轻描淡写。
对以往的怀念终抵不过生活前进的必然趋势,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只用心去偶尔关照过去关照情感而不是留下老母亲的遗物去纪念过去的日子。
这是一种残酷的无奈,但是这就是生活,也是导演极力通过影像想要告诉我们的。
阿萨亚斯的作品不多但是在这一部当中却蕴含着大量他想要表达的东西,三次穿梭老房子、女仆的老房子的三种身份、电影七次黑幕、结尾摇臂升起的情感…… 老屋中三次穿梭三代人的情感这部电影甚至于大部分法国电影,它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感动我们却让我们在回看来时之路时找不到任何痕迹。
但是电影永远需要用实在的视听元素向观众去传达信息和情感。
影片中老母亲留下的老房子是整个家族传承的寄托。
无论时代再怎么变,上一代和下一代的代沟再怎么深,人们再怎么被物质消费观念洗脑……都会怀念过去,都会拥有同样的情感。
这也是导演为什么要设置孙女吸毒以及受美国青年文化影响的情节,或许这些情节看似与故事的发展没有多少逻辑推动关系,但是它却强调了孙女与父亲与外婆之间价值观人生观的差异,似乎这些老古董对于孙女是绝对没有任何精神上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观众年轻一代应该对于这种具有年岁的东西是漠不关心的他们只是向往时尚和未来。
其实不然,在影片的结尾孙女给自己男朋友讲述自己小时候外婆给她讲故事的情景,并很怅然地表示:“当自己有孩子的时候……我奶奶死了……房子卖了…… ”影片的结尾导演才让台词不多的孙女开口袒露自己的情感,观众也才豁然明白和加深了伤感,因为最难过其实是下一代,看似叛逆的无情的下一代。
导演很巧妙的用了三代人穿梭在老屋子里向自己的目标群去介绍屋子的情景去表现整个事件的三个发展阶段,并通过三次不同的“穿梭介绍”的老房子的陈设以及在老房子里的人群变化向观众展示了老房子命运的变化,让观众亲眼地一步步地看着这栋美丽老房子的衰落,以及三代人所代表的整个家族甚至整个社会对于回忆和旧事物的态度和情感。
第一次“穿梭介绍”,是老母亲向自己大儿子介绍自己藏品并且希望唯一留在法国的他将这些宝贝收藏好,因为她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第一次只有两人,导演虽然三次都采用是手持摄影但是这一次的镜头尽可能保持一种平稳的慢速的运动状态。
当他们在到处都是藏品的家里穿梭,母亲平静又急切地介绍自己的珍品,像是要一口气回顾完自己的人生为得只是让儿子明白这些东西的价值尤其是回忆纪念价值。
这次人数相较于第一次明显多了,镜头的运动也不那么平稳,其人物动作的速度与镜头的移动速度也明显加快。
像是一群外来入侵者正在大举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当收藏家在老母亲书房的桌子前坐下翻看母亲收藏记录时,事实已经无可挽回,母亲的希望彻底地被落空了。
这次来老屋子查验母亲的藏品时,二儿子缺席了,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观众会潜意识对这次二儿子的缺席进行解释并且更加理解为什么是二儿子先提出要卖掉房子,因为他忙很少机会在家,老大有母亲对其最大的期望,女儿有母亲专门为她留下的杯具,他成了一个最冷冰的角色,也告诉我们家的概念其实是互相的,越多磨合才会越有感情,没有了熟悉没有了沟通亲情也会冷淡,不是距离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沟通的欲望和频率。
后来有一场兄弟俩谈到对母亲的评价可以看出二儿子对母亲也是有正常的“误解”的,不过生活就是这样,距离远了就很难在修复,生活就是这样,哪怕是一家人。
而这种不明显的原因交代方式或许是导演最伟大的地方所在。
第三次“穿梭介绍”,是老母亲的孙女招呼来只剩下一个月拥有权的老房子开派对的朋友。
空荡荡凌乱的充满人的嘈杂的老房子,朋友们不客气的像主人一样在房间里玩。
镜头比前两次更加不稳定镜头速度和人物运动更显慌乱,这里像废弃的工厂任谁都能占有。
导演还设置了一个男孩去搬连孙女都不知道在哪的木头以及几个男生竟然在屋子里玩球的情节去表现这座房子的无主人飘零的状态。
这老屋子的命运就好似一段历史的命运,没有人会因为它耽误自己前进的步伐,而生活总要告别一些东西,一些东西总是要衰落。
老女仆——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最感伤莫过于见证着岁月流逝,看着它由胜到衰。
老母亲或许比女仆幸运,她不用看着这间房子被搬空,看着家族四散。
没有女仆这一角色,这部影片最多是一个家族在为自己低语。
而作为外人的女仆,她将自己的情感灌注在整个家庭中她也成了这个家庭的一份子。
她比任何一个子女都要了解这个家的一切日常生活,花瓶或者其他东西找不到也要找她,甚至老母亲若脱开了她,这个家也将无法正常运行。
多年的熟悉超越了虽是家人但是并不经常联系的家人,她比任何人都爱这个家。
作为一个外人,作为这件事情的一个外在衡量标准,她将这部片子带到了整个社会,感情是超越亲缘的。
开头,孩子们冲进厨房,女仆第一次出场,她正在制作烤鸡,就像告诫自己孩子让他们不要再去池塘玩。
而大儿子猛撞的出场,儿媳妇询问胶带等情节的设置也显得仿佛女仆才是这个屋子真正的主人,也在为后文铺垫,对于老屋子的变卖相信的确她才是最难过的。
中间,老母亲的孩子们正在变卖母亲的藏品,他们将挪空打包这里的东西,老女仆第二次出现在老屋子,她拿着老母亲最喜欢的花走进屋子里看见这里忙乱的一切,就像看着被扫荡的家乡的满目疮痍。
女仆像往常一样在花瓶里灌水想要去插花,这个镜头很让人动容,女仆不再身穿“工服”取而代之的是比较正式的大衣,这次她是以一个客人身份回来的,但是她还是像对待一件普通物品对待那实际价值不菲的花瓶将花瓶随意放在水槽边上接水,她此时的形象与同在一个屋子里的其他对待同样物品小心翼翼的人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导演通过对比讽刺了物质,因为物质不应该超越感情。
这个局面无可挽回,于是她选择了一个花瓶作为纪念老母亲的物品。
因为她插花时就会想起老母亲。
最后,女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只身来到故地,她尝试走进屋子却发现没有一道门是可以进入的。
导演让摄像师把镜头放在了屋子里去拍屋子外的那个想要进来却无能为力的老妇人,摄像机像是一个被禁闭的胆小的魂灵,它正在等待着外面的人来解救它,它把这种希望寄托在了那个家庭的女仆身上,因为只有她才会在大家似乎已经忘记了过去的时候会来看望这个屋子,但是老天像是故意要让回忆过去,并没有让老妇人进来。
低沉的大提琴,欲哭无诉的吉他回荡在空荡荡的凌乱的屋子里,巨大的憋闷伤感似乎也让女仆接受了这一切,导演在这一小节结束的时候还专门交代了老妇人的未来,她将自己一个人渡完余生当然侄子也会给予一定的照顾。
或者最大悲痛并不是人们无法走出阴霾陷在回忆里,而是事情过后每个人都各自有了新的安排去适应新的变化,他们不再为了挽留去做任何努力,是否这也算对感情忠一的一种背叛?
事实是人们都会往前看,因为生活就是这样!
七次黑幕 新的明天 这样的一个大家庭,老母亲的去世并不只是遗产的重新分割,更是对感情的重新感悟。
导演用了七次黑屏把故事隔成八个小段,然后散文式地向观众娓娓道来,从第一段全家最后一次聚会,第一次黑幕暗含地母亲离世。
到第二段孩子得知死讯时的反应,以及二儿子和女儿提出要分家产。
似乎这是一个悲痛与家庭分离的复杂时刻,第二次黑幕大儿子在黑暗里哭泣的剪影。
第三到第五段主要是处理分家产其中发生的事情。
最后三段则是脱离了悲伤,每个人对于新生活的适应。
在叙述这样一个存在多角度的家庭事件时,如何能做到既兼顾全局又不失家庭具体个人的关照,以求得在规定时间内把电影讲述地更加详实?
导演很敏锐地将叙述重点放在了上有老下有小周围有莫大社会压力的中年男人——大儿子的身上,让叙事的张力与矛盾在他的身上得以很好的碰撞。
第一段他作为母亲最信任的儿子去“聆听母亲的吩咐”,对于母亲的安排他并不满意,他不希望担负起保存这些藏品的责任,显然作为儿子的他与母亲也是缺乏沟通的,母亲甚至不知道他已经教书两年了,并且儿子深知他的母亲一定不会去翻看他的著作。
这是缺乏沟通的两代人。
第一段结束,母亲独自坐在昏暗的屋子里,默默忍受儿女们匆匆留下又匆匆离开的孤寂,此时的青黑色的画面将老母亲渐渐隐藏起来,缓慢忧伤的音乐将老年人的生命一起带向了无限的黑暗中。
第二段画面一开始便是儿子匆忙赶往广播台参加节目录制,他在烦躁地应付着工作的压力,而后他直接来到墓地为母亲挑选幕位,他的样子看似非常镇定。
事实却是他在开车返回时,镜头透过车前的玻璃记录着他悲痛的哭泣,此时导演并没有让镜头直接面对他,男儿有泪不轻弹,或许有了这层玻璃的保护,他才敢这么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他是爱母亲的。
隔着玻璃的固定的镜头以这种尊敬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了一个男人脆弱的一面,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第二次黑色的幕让分家之痛深深地包围住了大儿子,这种痛或许是他开始明白母亲苦心的开始。
第三段开头大儿子仍是以一种慌乱的状态出现,三个孩子商量处理遗产的方案,显然这肯定会伤害感情,伤心的大儿子是否会怪罪他的弟弟和妹妹?
这一段中大儿子与二儿子的咖啡座谈话,让观众觉得似乎大儿子比观众还开看得开,至少他们获得了彼此的体谅,这也是最好的一种结果。
第四段是变卖老屋子当中的收藏品,这一段导演用了很镇定的方式将本来应该很悲伤的事情变得很温情,因为这是不可避免的。
而这些藏品也似乎会找到一个很好的处所。
第五段,大儿子仍然奔走在琐碎的生活里,原来自己的女儿因为涉嫌吸毒而他被请去协助解决。
这一段看似与本片没有多大关系,但是结合导演想要表现的主题——生活,所以很容易理解。
首先,像母亲不了解他一样,他也并没有和女儿很好的沟通,疏于对女儿关心。
这似乎形成了一个呼应,也促使他更加明白母亲,孩子和母亲之间的真的是沟通与关心的问题。
其次,为了更加全面地反应主题,生活就是这样,在你处理一件事情时总还有别的事情要处理比如他女儿他工作的问题,所以人不能总处于一种悲伤的状态,人要朝前看。
在这一层面上,朝前看以及对旧事物的留恋相比,朝前看,将房子卖掉似乎又显得那么无奈但是必须而为之。
对,这就是生活,矛盾的生活。
第六段,大儿子和自己的妻子去博物馆观看自己家的藏品,似乎,当自己曾经的生活用品并不属于自己,你只能在橱窗里隔着玻璃去观看它时,它的美才会产生。
而这时大儿子也已经解决了母亲离世后所带来的所有事情,他释怀了,他也准备买新的房子对未来积极进行新的规划。
而现在他已经完成了自我说服。
最后两段,最老的见证着与房子进行了最后的告别过上了自己的生活,最年轻看似与这个房子最没有共鸣的孙女,却感怀:奶奶死了……房子卖了……最后导演将摄像机逐渐升高,慢慢抽离了这所房子,照到了墙外面的葱郁的树林,观众的心也被骤然升起随着孙女远去的背影和着吉他欢快的轻吟,含着眼泪笑了。
阳光明媚的夏天,茂密葱绿的树木,精致的庭院,漂亮的摇椅,浓厚的法国人文气息,画面美的像一首田园诗。
“他们长大拥有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许多东西会随着我的离开而消失,动人的回忆,不能说的秘密,无人问津的故事……” “住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另一种生活方式。
”看这样的电影,总是让自己想到家人想到以后想到生老病死。
想到童年想到现在想到逐渐年老的父母。
如果一个家没有老人作为联系的纽带大概离土崩瓦解也不远了,无论东西方都是如此吧。
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一定能陪谁到永远的,只是我还是希望你能够在我身边陪我一起。
看似漫不经心絮叨琐碎的法国家庭电影,却能反映出生活最真实的部分。还有我下错资源了本来应该是韩国版本的 不过这个我也看下去了
揭開的傷疤,不能言說的傷。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珍貴也是別人的珍貴,自己的銘記也是別人的銘記,自己的房子是別人的祖屋,自己的一生是別人的傳說。
不得不承认,这真是个很闷的片子,唉,真不知道屯那些身外物做什么?整个故事就是说几个孩子分财产
法国的田园生活就是这么美的。
阿萨亚斯的镜头感很适合拍这种琐碎生活的片子
有侯麦的感觉
超展开
总有一天我们都将要逝去,带走的除了回忆,秘密,还有那些无人感兴趣的东西。房屋若没有了人的居住便失去了许多灵气。背景永远充斥着孩子们的嬉笑蝉鸣刀叉碰撞,汽车和风。黑暗中笑语阵阵。庭院和大狗。年轻人的心不在此处,年轻人的心飞向远方。时间流转随自然泯灭。固然也是永存了。
母亲其实什么都知道……
781 VS CC
法国夏日家庭糟心事
题外话:当一个大人物对我说:我很欣赏你,我在你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我会感到一丝窃喜,但我更希望将来我成为大人物,对着一个我欣赏的后辈讲同一番话!
沉郁克制,只要看得进去,就完全值得
时光她不停的流
我们都将有自己的生活 那些动人的回忆 不能说的秘密 没人感兴趣的故事 希望不会成为我们的负担
岁月平和,转身离开
一大家子挺好的 但是少了点东方人的团圆味道。 家庭的构成倒是挺像 有留守的 有往新兴国家(城市)发展的 有往老派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 第三代一起聚会 还停暖的。
我们将留下什么,我们将带走什么。看的时候就禁不住想起我外婆留下的手稿。
用艺术品比喻人生、家庭和情感,真好。当我离去,只剩名字,花樽换成皮球,名画换成摇滚乐,我又活在青春里,散落四方。
简直是法国版是枝裕和……喜欢前三分之二,最后半个小时变成了“我在博物馆修文物”+青少年美剧,虽然明白导演的意图在呈现传承,但最后一部分确实没有处理好,倒是影片前半段,有很多静水流深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