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巴特
Nabat
导演:埃尔钦·穆绍格卢
主演:法特梅赫·莫塔梅德-阿尔娅,维达迪·阿利耶夫,Ramil Zeynalov,Sabir Mammadov,Farhad Israfilov,Rahila Mammadova,Rovshan Aghayev,Hasan Safarov
类型:电影地区:阿塞拜疆语言:阿塞拜疆语年份:2014
简介:老妪娜巴特和丈夫伊斯坎德尔生活在远离村庄的偏远小屋。伊斯坎德尔曾是森林巡逻队队员,现在病重在家休养。而战争肆掠此地已久,他们的儿子也在前线牺牲了。老妪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一头奶牛,她隔些日子会去村子里卖牛奶。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大地,村庄渐渐人去楼空,老妪的生活也举步维艰…… 《娜巴特》改编自阿塞拜疆导演Elchin ..详细 >
想起另外一部电影,《金橘》。
让我想起《活着》的最后,当身边的人都不在,余华说中国人为活着而活着。而nabat你为什么不离开呢?情感压抑在嗓子眼,吐出的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类似的看多了也累 一部东欧电影车不多 叫啥挖个了
4.7。 选材好 偶然看到 有些画面完美
撑住了,没有垮。
镜头,越美越沉重
#71st Venice#地平线 摄影出彩 平淡内敛的别样反战 无奈又坚强的生活
影片最后的字幕令人心痛。小人物在战争的真相里从来都是被忽略的那位,然而每一个家庭却要为战争承担巨大的打击与痛苦。
导演大概很喜欢贝拉塔尔吧,那些缓慢的长镜头下的注视,妇人蹒跚的身影,一次一次的点灯,镜头一次次地扫过照片,令人更加剧了心痛。
摄影满分,有某种仪式感。
剧情有些部分有点隐晦,但拍摄确实美到了我
摄影很美,尤其第一个镜头,真是过目难忘,然而后面剧情拖沓,可惜。
仙境中的炮火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纳-卡地区)
3.5入;不正面描写痛诉战争,以极小的切入点折射战火流离中日常事务与人情世故的亘古;静物在光线流转里安然,回忆在硝烟炮声里鲜明,灯光就是希望,心安即是吾乡;自然生灵皆通晓万物须共存,奈何人类杀戮永无休止;运镜流畅,摄影绝佳。
惊艳,恍若彩版都灵之马,战线穷困老妇的最后坚守,重复单调的干农活、点油灯,但每次摄影真他妈是炫技。长镜头中途游离人物探索画外空间,鸽飞火灭,最牛的是奶牛踹倒桶,沙飞人去痛哭流涕,得拍多少条啊。大全、剪影、景深镜头都超美,后半段再利索点就齐活。听QA,女主是伊朗明星,儿子化身切格瓦拉
前景是失独寡母 背景是战火迫村 虚实处还有孤狼和老妇坚守故土的执着. 整本表现极悲 秋风萧瑟 满地落柿 老瘦奶牛 失独老妇又惨遭丧偶 瓢泼大雨中孤苦埋葬亲夫 气质绝类杜甫诗. 阿塞拜疆立场 亚美尼亚人和罗斯实为狼狈 儿子照片替换成格瓦拉 也不改其坚韧 3.5
战争的生活
剧情简单,节奏很慢,但是摄影真的好美啊
艺术总在寻找可以崇敬的对象,这里对象是故土和女性。暴烈的掠夺者们忙碌着,村长忙于开会,商人忙于赚钱,守林员忙于说教,忙碌的尽头是仓惶的脱逃。战乱发起者和守卫者都不是自己苦难的无辜之人。村里人不得不抛弃房子和过去的痕迹,逃亡未知的远方,但那里就安全吗?是谁导致了这些荒诞的死亡和贫穷,承受后果的最终还是我们的母亲和故乡的土地。她挣扎着生存,与荒芜和孤独、狼崽作伴,一个人点亮了暗夜的灯和窗户,她成了村庄的主人。和《蜂蜜之地》的故事和摄影视角相似,它们可以一起说明一个古老的哲理:爱与忍耐使人有尊严,谦卑和爱好和平的人长久获得那土地。导演想通过点灯这个行为更多代入其他人生活的剪影,动作重复过多,每个场景都有直接的隐喻,瑕不掩瑜。背景音乐少,却每一处都起到表达情绪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