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北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催生了全球最大的打工群体,也造就了世界上最多的留守儿童。
因为条件所限,很多外出打工者并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在当地上学也不方便,因此,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交给老人照料。
但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关爱。
也需要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尊重。
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他们也非常需要接受美育熏陶,发现和发展自身潜能。
5月31日上映的《花儿与歌声》,就把镜头对准了农村留守儿童,展现了一个音乐创造奇迹的感人故事。
影片由蕾子执导,原著小说作者孟宪明担任编剧。
上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范大强(刘晨毅饰)因与同学产生误会,一气跑到广州,在这里,他巧遇了失明的小姑娘心明(魏歆惠饰)并将她带回老家。
为了让妹妹和正常孩子一样开心成长,大强和奶奶(周金凤饰)用尽了各种办法,支教老师高虹(赵倪僮饰)和校长也给予了很多帮助。
就在高虹老师的音乐课上,心明的心门被打开,她的人生命运也就随之改变了……在这个无数人感慨投胎远比奋斗更重要的年代,如果出生在贫困家庭,还天生就是盲人,那这一辈子注定要暗无天日?
在这个无数人争相涌向一线城市的年代,如果支教捞不到名利,很多人当然只愿意下下表面功夫。
但高虹,却把这些山村孩子,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般。
她会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她会想办法让孩子与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她会千方百计改善他们的学习条件,她会走十几里山路去做家访。
更重要的是,她不光传授孩子们知识,还用积极向上的快乐情绪感染他们,用音乐帮他们提升素质,用新美育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一生。
而她在乡村小学显得大胆超前的举措,不仅让所有孩子受益匪浅,更完全改变了一个小姑娘的生活轨迹。
音乐是一门无比神奇的艺术,全世界的儿童,不管学的是什么语言,在好莱坞或印度电影歌曲伴奏下,一定都能开心起舞。
《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需要改变的是一群顽劣不化的“问题儿童”,而本片中,高虹老师只是想培养和熏陶山村孩子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但没有想到的是,心明却有着特别突出的音乐潜质。
真是应了那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还能给你打开一扇窗。
可是,如果心明的眼睛能治好,那她的未来,不才算是真正的光明吗?
影片剧情高潮的处理方式,无疑能感动更多的观众。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花儿与歌声》的表现形式却不乏浪漫。
它丝毫没有哭穷卖惨的倾向,没有明褒暗讽的作派,没有自暴自弃的气息,而是用乐天自信的精神风貌,展示出乡村孩子的善良、纯朴与不易,支教老师的敬业、聪慧和执着。
片中几首歌曲的选择颇见功力,曲调绵长悠远,朗朗上口,演唱难度也不大,很适合小朋友们。
配合他们稚嫩但纯真的面容,这样清澈的歌声,才能洗涤我们的心灵;这样质朴的演唱,才能拨动我们的心弦。
年轻导演蕾子的镜头语言运用纯熟,摄影机下,农村空旷高远的天空,曲径通幽的小路,峰峦叠嶂的山谷,清澈见底的荷塘,与大都市光怪陆离的高层建筑形成了鲜明反差,也让大都市的孩子,对农村有了新的、不一样的理解。
电影圈的人都知道,孩子、动物和水的戏份是最难拍的,而《花儿与歌声》中大量启用了小演员,很多还是“素人”,他们却以自己本色质朴的表演,让影片显得自然亲切,又真实感人。
范大强初看是个桀骜不驯的问题儿童,一不开心就扔下失明的奶奶离家出走。
但在他倔强的外表之下,也有一颗细腻的心。
他为妹妹制作盲杖,烧制泥字,带她去野外听风景的情节,处处透着温暖和关爱。
当他知道妹妹的眼睛有可能复明时,更是想尽一切方法去筹钱。
饰演心明的小女孩更不容易,她不但要扮演盲人,还要展示出对命运的不屈,对世界的热爱,对音乐的敏感,这对一个六岁孩子显然要求很高,幸运的是,在导演的调教和自己的努力之下,她完成得很好,真的就像个小天使。
她和小羊的情谊,更构成了影片中一大催泪元素。
而饰演高虹、奶奶和校长的演员,也做到了恰如其分,不着痕迹的表演,为这部影片增添了很多光彩,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人间大爱。
其实很多父母因为忙于工作,一定程度上也让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在国际家庭陪伴日之际,这样一部影片来得可谓恰逢其时。
文/木易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都选择跻身于大城市的拼搏奋斗中,而与此同时因为条件限制,难免会出现老人与小孩子相依为命的现象,少有影视作品去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故事,而电影《花儿与歌声》正是聚焦孩子的视角,用浪漫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暖心的故事。
《花儿与歌声》是由蕾子导演执导,一群孩子们作为主角的电影。
影片全程克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镜头调度赋予电影更单纯更为浪漫的意境。
同学间无邪的天真,师生间动容的感人,美好误会的兄妹情以及父母与子女间久而别离的亲情等等,这些情感的表露质朴而简约,尤为触动人心。
小男主大强自幼父母离婚,又因父亲常年在外漂泊打工,与患有眼疾的奶奶相伴相依。
往往大众对单亲孩子的认知总会觉得没有完整的家庭,得不到该有的爱,孩子的心理成长一定会受到影响,在我们生活中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最容易走向极端,或是倾向暴力、孤僻,又或是有着本不属于他的成熟,两个极端都叫人心酸。
而大强则属于后者,五年级的他本该好好享受自己的贪玩童年,却被生活逼迫撑起了一个家的希望。
尤其对“妹妹”心明,与亲生妹妹同样的名字同样的年纪又相同的先天眼疾,让大强瞬间就认定了这个被抛弃的小女孩就是他妹妹,呼之欲出的就是他身为哥哥的责任,将无微不至的爱给了心明。
于现实这可能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但转身背后却是充满希望的温暖,正如电影《小偷家族》中所说,谁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家人。
在这些孩子中不只有大强是如此遭遇,他们多数为留守儿童,与父母亲相见可能是一年一次,甚至是三年一次,他们也许调皮也许平静稳重,但每次一个人回到家中,总会默然伤感变得孤僻,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他们需要的并不多,比起奢侈的礼物,足够多的零花钱,我想时常见到爸爸妈妈便足矣,反过来站在父母的角度,可以看到孩子茁壮成长的足迹,何尝又不是一种最简单不过的小幸福呢。
当然电影中最为让人触动的是小心明,即使老天爷的不公让她先天失明,但她却像太阳一般给着观众无限温暖和希望。
“大地是黑色的,太阳也是黑色的,唯有看到哥哥(大强)才是有颜色的”,兄妹二人的对话之间,几句简单的言语却表明出了心明的内心世界,岂止是眼睛上的失明,被抛弃的孩子更是接近了死亡距离。
心明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太多的失意,但她并没因此而绝望,而是选择去拥抱被误会的幸福并紧紧抓牢。
光是小女孩扬起笑容的嘴角就足以治愈观众的心灵,更别说她天籁般的声音唱响整个村落,如一缕阳光从银幕中照耀出来,温暖现场每一个观众。
《花儿与歌声》真心一部温暖的电影。
呼吁家长朋友们,工作再忙再累也不要忘了留下时间陪伴家中孩子,珍惜最简单的小幸福时光!
儿童节带孩子看什么电影,似乎成为了每一位家长心中不好抉择的难题。
因为目前电影市场上真正适合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看的电影并不多。
有些动画电影过于低幼,很多大孩子和家长都会不屑于看;有些主打亲情的电影,大多数孩子们可能又看不懂。
而适合孩子们和家长一起看的电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电影《花儿与歌声》从留守儿童的视角亲身做了示范。
电影《花儿与歌声》是由河南省委宣传部制作的,这部电影作品也获得了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荣誉。
这部电影作品的创作是来源于河南作家孟宪明的长篇同名小说,是真正聚焦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学作品。
从这些背景中我们看出这部电影所要传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正向的,尤其是适合城市里的家长带上孩子一起看,看看留守儿童们是如何度过艰难的日子,既能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珍惜,又能与其他小朋友共情,了解到“陪伴”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故事开始,是离家出走的五年级学生范大强,偶遇到了自己的盲妹妹心明,他赶紧把盲妹妹带回了家,因为妹妹看不见,所以哥哥大强一直试图给妹妹讲述美丽的景色,描绘他眼中的世界;并且大强还把妹妹带到了学校,因为眼睛看不见,她遭到了同学的嘲笑,但却意外的被支教老师发现了她唱歌的天赋。
的确,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的宠儿,他们各有各的可爱,各有各的天赋,虽然心明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的心是善良的,她有要好的朋友,她对世界充满幻想,她也有自己的理想,那便是“我要唱歌”。
谁说农村的孩子就不能有梦想呢?
即便父母不再身旁,孩子依然是在一天天变长大、变懂事,他们最需要是就是有人走入他们的世界。
留守儿童们因为父母们都不在身旁,所以鲜少真的有人跟他们沟通,留在村里照看孩子的老人大多也没办法与孩子进行太多思想上的交流了,这时候,支教老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片中的孩子们,遇到了好老师。
高虹老师不仅长得漂亮,心地又善良,她每天除了教会孩子们知识,更多的时候她都在观察这群孩子,哪个孩子不开心了?
家里遭遇了困哪?
比如片中那个“被偷手机”的孩子为什么拿着老师的手机等等,一系列细枝末节的小事都被高虹一一找到了答案。
此时的老师就像孩子们的父母一样,陪伴着他们,才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的成长。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在于让观众同情故事中的主人公,而是从始至终传递出“陪伴”这个概念,并且影片的幕后创作者希望5月31日能够成为“家庭陪伴日”,就在儿童节前夕,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家长们,能否抽时间陪陪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询问孩子的梦想,与他们一起对抗生活中的难题,这种心与心的交流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部留守儿童主题的电影作品,不浮于表面,真正的把故事讲述的有深度又有温度,《花儿与歌声》的确值得一看。
描写儿童的影片很多,感人的也不少,在电影《花儿与歌声》里,我却被这群孩子们故事深深所吸引,以及他们的声音深深所陶醉。
《花儿与歌声》是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因其题材的缘故,并不是主流。
而且在以商业为主的华语电影市场上,像是这种将目光投向农村的作品几乎属于活化石,但片子质量还是OK的。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作为一部展现留守儿童的电影,不像其余主旋律歌颂电影那样,拍成样板戏,《花儿与歌声》是一部拥有扎实的故事基础,鲜明的人物刻画,情节处理得到的电影,是这个题材之内,电影发挥的最大限度了。
该片改编自同名儿童文学,聚焦国内特殊儿童群体,故事其实很简单,电影讲述了负气出走寻找父亲佑的范大强偶遇一名小盲女吧带她回家乡认作妹妹,陪伴她走进校园,并在支教老师高虹的帮助下,盲妹妹发挥音乐天赋,最终迎来人生新希望的暖心故事。
乍一看本片乃是传统的儿童电影故事模式,但看过电影之后再来审视这个故事,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地方。
没错,本片在内地儿童电影的基础上,剥离的相应的意识态度和视角,而将视角真正回归到儿童之上。
也就是说,比起国内很多以成年人视角去教育儿童、或者歌颂儿童的电影,本片则是以儿童的第一人称视角,以体验式关怀代替了教育式引导,引领众多观众走入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这样做得好处,就是将最单纯本真的故事带回了电影,以童真的视角反衬现实的庞杂。
小小年纪就颇有担当的哥哥范大强,让人看到了属于山村孩子的真善美......眼盲却内心积极乐观的小女孩心明,怀揣着自己的音乐梦,虽然眼前是一片黑暗,却也用梦想给自己点起了一盏明灯。
可见电影的背景和人设令人唏嘘,但该片却通过这群孩子们天真的面孔和天籁般的歌声,在现实的基调中注入温情,在朴素的讲述中饱含深情。
就像小女孩的故事,虽然有音乐的陪伴、哥哥的陪伴、老师同学的陪伴,但她最缺少的就是一个家庭,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能体会到缺少了父母陪伴孩子们的心酸。
小盲女范心明的心路历程与成长过程,便是她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触,将一点点积蓄的感情悄无声息的渗入观众心田。
所以,这部《花儿与歌声》,才会被称为现实主义儿童电影,直面远离父母的乡村留守儿童生活处境,走进他们的心田,难能可贵,在国内屈指可数。
电影并没有抨击现实,也并非是歌颂事迹,电影敏锐注意到留守儿童群体,并不回避时代问题,但采用的是正面表达,挖掘儿童身上的光明与美好,让观众看到的也不是灰暗破损的一面,而是充满对生命的尊重,那一首首来自于古诗的歌声,唱出的是爱和尊严。
此外,电影也抛出一个问题,人们都去大城市奋斗了,谁来为农村奋斗,谁来照顾这群“没有家”的孩子。
所以电影中有了一位城市来的女孩,他是作为支教老师,这个角色的出现,从她身上反衬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故事中落后的农村经济与开场高楼林立成为鲜明的对比,而留守儿童们的单纯和天籁之音,在电影中角色身上展现的疑惑、迷茫,到为梦想的奋斗,就像老师所言,你们学好知识将来可以走出去,但并不意味着走出去不回来了,而是让你们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再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如此主题,在这样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故事里,令该片思想深度和感情温度兼具。
真诚的电影总是能牢牢抓着你,声色具备的100多分钟后,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不管生活多么贫困,精神人格上依然高贵,感人至深。
故事情节虽无大起大落,但生动有趣,通过一个个小感动层层递进,很自然,难得的共鸣。
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孩子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感受到了温暖,如花儿一般动人。
今年一部黎巴嫩儿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何以为家》的出现,打破了儿童主题电影的固有格局,开创性的以儿童的第一人称视角“控诉式”讲出了深埋内心的酸楚与不公。
以体验式关怀代替了教育式引导,引领众多观众走入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而就在今年的六一档,我们自已也创作出了一部异曲同工的儿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国外大ip和国内各种动画电影混战的儿童节战场上可谓“第三类”存在。
他就是改编自同名儿童文学小说的电影——《花儿与歌声》。
该片聚焦国内特殊儿童群体,讲述了负气出走寻找父亲庇佑的范大强(刘晨毅饰)偶遇小盲女范心明(魏歆惠饰),毅然认作妹妹,带她回家乡,陪伴她走进校园,并在支教老师高虹(赵倪僮饰)的帮助下,盲妹妹发挥音乐天赋,最终迎来人生新希望的暖心故事。
看着预告片中的几个小朋友,个个都有自己的故事。
小小年纪就颇有担当的哥哥范大强,让人看到了属于山村孩子的真善美......眼盲却内心积极乐观的小女孩心明,怀揣着自己的音乐梦,虽然眼前是一片黑暗,却也用梦想给自己点起了一盏明灯。
在这样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故事里,盲女心明的心路历程与成长过程中却也饱含了许多“无声控诉”。
虽然有音乐的陪伴、哥哥的陪伴、老师同学的陪伴,但听着小女孩近乎艳羡的话语“听说爸爸可有力气了是吗?
”,就能体会到缺少了父母陪伴孩子们的心酸。
这便是她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触,相信这部电影不仅会给小朋友们带来成长启示,也会让很多已为父母的成年人感触颇多。
钓龙虾、捏泥人、放....这样的童年看起来也很美好啊!看了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瞬间就被带入了小山村里那种宁静美好的氛围里,小朋友们那么可爱、纯真\,灵动。
看着小朋友们围在一起唱歌、组团去钓龙虾、躺在山坡上放....感觉这样的童年生活比现在的孩子们每天抱着手机平板把眼睛都看到近视的童年娱乐强太多了!
《花儿与歌声》故事的主体很像著名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都是说一群孩子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唱歌的故事。
但是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花儿与歌声》关注的是当下中国特有的留守儿童的故事!
高速发展与资源严重不匹配是当下中国社会非常魔幻的一对悖论,大量青壮年从农村涌向北上广深,辛辛苦苦打拼,在赚取不菲的收入同时,也不得不放下了在家园的孩子和老人,造成中西部地区大量空巢村落的产生,也造成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一带有特殊时代烙印的群体。
《花儿与歌声》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故事。
影片主要是以范大强和心明两兄妹的故事为主线串连,但是其他留守儿童虽然戏份不多,也各有特色。
比如大强家隔壁的范梅学习成绩好,家里也有钱,但是每天对着父亲留给她的五十块钱,内心渴望的却是离开家,去外面的世界,跟父母呆在一起。
幸好年轻的老师教给她一个道理,学好知识,拥有走出去的能力,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是多了一个选择,能够走出去,再回到家乡,才是真正强大的表现!
这种愿景当然是好的,只是对于当下的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恐怕还很难实现!
心明和她的同桌马兰花,反映的又是另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但是在很多偏远落后的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
如果说心明的故事已经足够扎心,父母离异,小心明又有先天问题,所以被母亲在买给她一身新衣服之后狠心抛下她;那么马兰花身上体现的问题就显得更加严重,父母明明还在身边,但是却不能一碗水端平,小小年纪不仅要做饭,就连吃饭都不能上桌,眼巴巴看着更受宠的弟弟在父母身边的样子。
虽然电影中表现出来只是寥寥几个镜头,但由此可见,这种现象绝不是泛泛。
尽管留守儿童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但是电影《花儿与歌声》并没有怨天尤人,它在展现出这些问题之后,也给出了一个更温暖的解决办法。
年轻的支教老师和看上去老成古板的校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尽量给孩子们最大的关爱和保护,虽然过于理想化,但是通过网络传播,吸引到社会的关注,确实也是当下的一种独特现象。
并且,孩子们的天籁童声和纯净的笑容,也确实值得我们去温柔呵护。
最后特别提一下,《花儿与歌声》作为一部主打音乐的电影,在选歌和音乐创作上也另辟蹊径,很有特色,其中一首童声合唱是给著名的古诗,杨万里所著《小池》配乐演唱,歌词的意境与孩子们的笑容配合在一起,加上舒缓悠扬的旋律,无论视觉还是听觉上,都叫人赏心悦目,十分享受!
《花儿与歌声》是一部以儿童为主题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
描写了乡村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故事,让读者一步步走进那些远离父母的乡村孩子的心田。
据说还是中国首部儿童音乐电影。。。
剧情简单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尤其适合老年人及儿童观影。
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小事,引领着我们一步步走进乡村孩子的心田。
在他们心灵的田野上,有淡雅芬芳的茉莉,有傲雪凌霜的腊梅,有优雅高贵的丁香,也有清新淡雅的蔷薇……这些花儿亦如少年一般,在雨露中汲取力量,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我坚信着,也期待着——在歌声与欢笑中生长的花儿,芬芳四溢;在爱与呵护中长大的孩子,心中肯定满是希望与美好。
看完电影的我激动的来豆瓣 我要做全网第一个骂的 是什么让导演觉得 这是献给儿童的就不需要逻辑了???
为了主题而主题,为了煽情而煽情真是极没有意思的 第一 关于镜头 太拖沓了吧,太没节奏感了吧,太累赘了吧 我且不说很多镜头都让我觉得多余而没有美感 我就说导演是觉得长镜头现在出名就使劲让自己每个镜头都长一点吗??
公交车上那段真是 服了我了,真是没啥内容使劲拍啊 让我觉得是不是凑不够时长啊??
第二 角色 真是尬演啊 别给我说是什么小孩子 小孩子演的电影多了去了 怎么人家电影里演技就不尬呢 台词念的可真是生硬极了啊 既然放在乡村 留守儿童主题不如干脆方言 还来的真实些 最搞笑的是我朋友整个电影唯一被感动到的 就是那个羊被卖掉的时候 真是整个电影的高光时刻了 羊的演技碾压演员啊第三 逻辑 谁说给小孩子的电影就不需要逻辑?
而且!
你拍童话没逻辑我还能忍,你拍的安徒生、安房直子这种,我都觉得可好,但你又想现实主义又没点逻辑 ???
男孩一出门就捡到了自己失散的妹妹????
啊服了我 你稍微解释解释也行啊 但是你连想解释的心都没有 整个片都没人去问 为啥捡到了妹妹 为啥这就是妹妹?????
这个电影看完 我脑子里就是这个样子 ????!!!!?!?!
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有些孩子的童年是这样过的 今年真的不想再带孩子去看个“六一动画专场”了!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这部电影,其实是想感染一下我家女儿, 想让她看看另一些孩子的世界\,能让她学会珍惜\,学会成长,让她看看小山村里的小朋友们没有电视、没有ipad过得同样很开心,希望能让她戒掉电子游戏! :
故事很感人,小演员们表演很真实。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
看这个影片要准备好纸巾啊,片中孩子的无家可归,留宿街头,差点被人贩子拐卖,还好被哥哥带回了老家,一个天生盲眼的女孩,在贫困的山区,唯一的学校,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非常值得城里的孩子去观影,对心灵是一次非常好的洗礼,强烈推荐啊。
这电影现在被中天盛祥(从盖网再改名到壹键哥的传销组织,《南方周末》5月29日已报道)宣传为自己的摄制投资作品,用来洗白自己的身份。立意再高又如何,国内的影视市场如果辨明不了这些居心叵测的牛鬼蛇神,不将这些肮脏的投资清理出去,就难谈进步与深度。
非常值得关注的一部电影!好
一部很好的片。感情丰富。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家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心里成长和生活。开场叛逆期小男孩因为缺乏爱,辍学离家出走。在出走路上遇到一个无人要的盲女小妹妹,小男孩带着小妹妹在身边。为了生存。捡垃圾为生。为了满足小妹妹想要有一个家。才带着小妹妹回家。上学读书,帮助小妹妹融入学校氛围。整个故事既有农村留守孩子生活及心里成长,也有他们的欢乐。农村支教教师再难也要让孩子有歌声与微笑。还有中国最美的田园风光。很值得一看的。
一般,学校组织让看的。很多催泪的情节太刻意,而且农村,“太新了”,有种旅游景点的感觉。
孩子观影后,深受感染,很感动哭了
励志片,非常推荐家长带孩子一起看,尤其是留守儿童或离婚家庭的孩子。
很感动
非常感人 是为数不多的留守儿童题材
兄弟姐妹骨肉亲,永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社会人民一家亲。
每个儿童都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儿童的今天就是关注民族的未来。花儿与歌声,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影片,荡涤心灵,令人深思……
关爱孩子,关注留守儿童,愿她们也能健康成长
非常好看的电影,表现出当今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当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也体现当代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支持与关爱!剧中音乐真实写照天籁之音。
好看好看,出乎意料,洗眼睛洗心
此片非常感人,值得家长和孩子们看。己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沉思,留在脑海的是留守儿童期待父母归来的眼神,是社会群众对心明的帮助,是哥哥,心明,奶奶之间的亲情。 这部电影全影以留守儿童的为主,从哥哥找到妹妹为起点,然后通过村民,伙伴,社会的捐款,使心明眼睛得以治疗,最后孩子们站上舞台,唱出心之歌。这些孩子都很出色,眼神戏,哭戏等各方面都很到位。剧情不拖沓,有情节起伏,让人不自觉身临其境。 这部电影也让我知道了农村的穷苦,也感受到了家家户户的无奈,身边的长辈看着这部影片都不禁说道:“穷苦地方的农村真的就是这样。”也让我知道了现在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且行且珍惜!!!
看了花儿与歌声,想到童年的自己,影片让人感觉真实,意义深刻,坚强的心明,我情不知尽掉下了眼泪,一家人的情不是用金钱卖到的,特出中国传统美德,好感动、太精彩!!!👍👍👍🌹🌹🌹
7分,情感动人,表演弱,乡村景色美,几首原创歌曲贴合氛围。最近多出几个关于留守儿童的片子(蜻蜓少年、米花之味、花儿与歌声),能感觉到国家政策调整的意思。
题材选择比较不错,留守儿童问题和支教问题是深层次多原因的问题,也是城乡发展差距的直接体现,但是电影形式大于内容,匠气十足,孩子镜头的表现不该如此呆板!当然,这部电影给小孩子看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