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前五分钟,我还在等一张不知道会不会准时收到的电影票;电影结束以后,只想坐在里面狠狠的哭一会。
演达尔瓦的小女孩太漂亮了,而且情绪的表达很自然,有好多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能看到她眼睛里的坚定和害怕,但一点都不矛盾;成熟和童真同时存在在她身上,这也不矛盾。
有一些我很喜欢的细节,比如被要求脱衣服检查的时候,她颤抖的身体、从来没出现在镜头下,但总是能听到的高跟鞋声、她躲在卫生间疯狂的撞自己的头,通过伤害自己缓解心理上的破碎感、见到父亲飞速起身脱掉外套,才露出电影中的第一次微笑、给朋友画完妆之后真诚和肯定的目光…小孩总是可以很轻易就可以把自己的信任给出去,特别是父母这种角色。
对父亲无条件的爱和信任,不用思考,可以直接依赖。
达尔瓦同步着父亲的情感,即使忘记了小时候的事,也只会偏信父亲描述的“真相”,去恨自己的妈妈,建立一层模糊的三观,把爱和make love混淆,把女人和女孩混淆……在信念塌陷之后,她很幸运的被朋友拉回了现实生活。
但达尔瓦的友谊来的太轻易了,甚至会有一些不真切。
她的转变也太快了,好像没有一个直接的触发点,在把自己的爱转嫁给老师失败之后,突然剪掉了头发,羡慕的看着邻居家穿公主裙的小女孩,对来接她的老师露出了和解的微笑,一脸天真的问“妈妈会喜欢这样的我吗?
”剪掉头发就标榜着一个新的开始,要和过去一刀两断,剪掉了自己从九岁就在不停补染的头发,放弃做所谓的淑女,不再把自己无处安置的爱寄托在别人身上……她成功了吗?
电影最后几分钟,等待审判正式开始的十几秒,在这样的压迫下,我哭了,因为她做到了——穿着朋友的衣服、握着母亲的手,对面是没刮胡子的父亲,她的目光没有躲避,是直接的、坚定的、勇敢的对视上去。
《达尔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
影片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和音效,展现了达尔瓦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达尔瓦的形象让人同情,她的经历让我们反思家庭和社会对于性侵犯问题的态度,引发我们对于道德、家庭和社会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达尔瓦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让人们思考了爱与道德之间的界限和冲突。
这部电影无疑是对人性的一次深刻剖析,也是对社会的一次有力批判。
这样的电影对于高度道德化的国家的观众是不合时宜的,比如佛教地区, 穆斯林国家。
但它出现了。
作为观众我们只能顺从影像的娓娓道来,十二岁的达尔瓦从小被恶父塑造成一个芭比娃娃。
一个小女人。
他对父亲除了特殊的爱,还有依赖。
直到结尾法庭紧紧拉着母亲的手时,眼神中还是充满对恶父暖味的不详之兆,导演的视角是亲和的,但也是残忍的。
在她看来毁掉一个孩子的认知比毁掉一个孩子的身体更为残忍!
小演员的表演是优秀的,可惜剧中每次锐变,反复回到原点是缺少力度的。
回到故事开始一个真正的事件似乎没有完美形成那就是父亲如何把罪恶之手伸向女儿,迫使女儿变成了现在这样。
恋童癖心理怎么形成的?
父亲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
如果不了解反方的世界可能也难以理解正方达尔瓦的真正受到的伤害是什么?
重大事件的遗失使我们只能通过人物来推测,虽然达尔瓦言行举止表达了一切但不彻底。
走出阴霾的事件设置也浮只于表面。
内心的困惑蜕变没有找到准确事件能得以外化来推进,使得这个电影看起来简单而无深意。
达尔瓦看完了和前几年看的《小公主》有种异曲同工感,都是幼年时期被亲人引诱堕落成为了恋童癖的玩偶与年龄不符的浓妆、暴露的极具男凝色彩的服装、笨拙勾人的举止因为与父亲畸形的关系并不知道如何正确与男性相处,性成为了她表达爱的唯一方式,令人心痛电影对准的并非是洛丽塔形成的过程,而是灾难后的重建,光是侧重点就超越绝大多数同类型电影了女导演拍摄的镜头格外温暖,重心放在了女性之间的理解共情以及互帮互助上。
因为同样是女性,所以我完全能理解你因为性别原因所经历的困难痛苦。
亦师亦友的Samia,一开始很讨厌Dalva,但是愿意在Dalva第一次来月经手足无措的时候递上卫生巾。
在Dalva尿床的时候直接拿起床单搭在肩上准备去洗。
替Dalva刺回不友好的言论,告诉Dalva无需继续听从父亲的话语并教会她"反叛":抽烟。
人物形象塑造的很丰满,她也会因为家庭问题难过哭泣,认为Dalva"勾引"男生,很符合青少年时期的尚未成熟的看法。
如果只是单单塑造一个绝对正面的形象反而很不现实。
电影里也不仅仅是正面描写,也有女同学故意刺痛Dalva问她爸爸的行为。
但Dalva已经不是之前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女孩,她为自己出头挥起拳头砸向了对方。
散下长发、卸下浓妆、换上正常舒适的衣服、剪断长发、一步又一步成为真正的自我,而非他人塑造的自我。
在影片的最后,她看向了法庭上另一端的父亲眼神坚毅。
虽然还是会害怕,也学会了抓紧了母亲的手从中汲取力量。
小公主的结尾主角也剪断了长发拒绝了过去被他人施加在身上的枷锁,奔向阳光下的远方。
我很喜欢这个结局。
影片中很现实的一点是曾经庆祝Dalva为自己出头 给她递上酒的男人,也可以是在她醉酒后侵犯她的人。
现实就是如此,还有什么比这更黑色幽默呢?
影片或许过于美好过于理想主义,但我们很需要这样的来自女性视角的电影。
就像家暴你不能把镜头对准被施暴的可怜的女性,应该拍摄施暴者丑恶的嘴脸。
希望世界上不会再有洛丽塔
原载于:李小笼的书桌近期,小笼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观看了好几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其中越南女导演Ha Le Diem何黎艳《雾之离/Children of the Mist》,还有我今天观看的《错爱的教育/Dalva》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今天特别来谈谈《错爱的教育》。
无数关于恋/童和乱/伦的故事都以成年人的欲望和儿童的伤害为核心,但是法国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为我们带来了受害儿童被解救之后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和成熟。
而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女电影人能为我们带来的,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的拍法。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影片一开始是女主角Dalva被儿童社工和警察与她的父亲强制分离的场面,而Dalva所有的痛苦都体现出一种面对情人的难以割舍。
这是一个震撼的开场,因为我们直到被人指出,才会知道被Dalva称呼为Jacques的男人,是强/奸她7年之久的父亲。
进入儿童福利中心,Dalva每一天都在仇恨这个社会误解了她和父亲的“爱”,她每一天都在辩护她的父亲没有做错。
因为父母离婚后,父亲把她藏起来生活了7年。
从5岁到12岁,她所有的关于爱的认识都集中在一个男性身上。
而她父亲灌输给她的爱是什么呢?
Dalva告诉社工:如果她爱一个人,她就要和他做/爱,父女之间没有爱的界限。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她的父亲甚至在扭曲了前妻和女儿的形象之下,把女儿的棕发染成妻子的金发,教会女儿成熟的打扮。
Dalva有着不合时宜的性/感且以此为傲,她反复在儿童福利中心申明自己是个女人。
可是是个女人难道仅仅意味着成为某一个男人的爱/欲对象和他的禁/脔吗?
成为女人难道仅仅是一种打扮、一种外表和一种说话做事的态度吗?
Dalva是在儿童福利中心第一次来月经的,她甚至会在恐惧慌乱中尿床,这一切都是她强壮的黑人女室友Samia所说的:“她以为她是个女人,其实她是个小孩。
”Dalva这时候的状态,就好像一个不断为自己的强奸犯辩护的受害者,她通过认同父亲强加给她的女性的成熟来证明她是自愿的。
她就好像《洛丽塔》这部经典的描述恋童癖的电影/小说以及由此延伸的恋童文化中,被男人塑造和渴求的Lolita:一个兼具了女童的纯真和女人的成熟的性客体,而她甚至自己也内化了男性恋/童者的期待。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Dalva第一次对过往所受教育认知上的冲击来自探监的时候父亲亲口承认,别人说他是强/奸犯、是恋/童癖,以及别人说乱/伦是错的,这些话都对。
Dalva在崩溃中认为这是社工让她父亲撒的谎,并且面对再次出现并告诉她自己从没有抛弃她的母亲Dalva更是拳打脚踢。
因为这不符合父亲曾说的,因为母亲的出走,他们仅剩彼此的说法。
她过往7年的人生因为发现父亲的撒谎而摇摇欲坠。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洛丽塔》从小说到电影都不讳言男主角身为恋/童者的虚伪、脆弱和扭曲,因此我们对于Dalva认识到父亲的真相并不意外。
可是不同于《洛丽塔》以亨伯特被拆穿时的痛苦和尴尬为核心,《错爱的教育》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把镜头转向了Dalva面对过往的认知偏差如何自我调整。
那么Dalva的人生是如何重建的呢?
室友Samia和她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社工带她第一次选购了自己的衣服,而她也第一次学会了把过往所受到的伤害转化为对外的攻击。
在一个大嘴巴女孩不断推测Dalva是不是那个新闻里被父亲强/奸的女孩,并在真心话大冒险时候问她时,Dalva选择了攻击。
她攻击了把她视作弱者并不断揭露她伤疤的女同学,她攻击了把她视为问题少女不断贬低她的老师,并且畅快地笑了。
因为她理解了,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不是被她父亲所塑造的,时刻保持优雅做派的洋娃娃。
她是一个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少女。
就好像《洛丽塔》电影拆穿男主角不切实际的幻想是靠展现成年后的洛丽塔结婚生子、喝酒骂人的正常模样一样,《错爱的教育》也体现了女主角重获这种生命活力的样子。
(图为1962年电影《洛丽塔》)可是这时候情况又一次出现了恶化。
如果说和父亲的分离使得Dalva陷入了第一次的应激,那么Dalva第二次分离焦虑出现在室友Samia要被姨妈接走的时候。
在欢送派对上她再次穿上了许久不穿的成熟衣服,并给因为母亲是妓/女所以拒绝化妆的Samia精心打扮了一番。
(图为饰演Samia的女演员Fanta Guirassy)可是在这种极端焦虑中,Dalva又一次把自己的空虚投射到了男性身上,正如她从小被教育的那样。
她和接近成年的福利中心的男生暧昧跳舞,直到对方被社工赶走。
她在哭诉自己离开了被父亲拘禁的环境后再也做不了任何人的唯一时,男社工出于同情拥抱了她,而她又一次下意识地去脱对方的衣服,就好像她的父亲教育她的那样。
Dalva的行为毁掉了Samia的晚会,在愤怒之中Samia说:“你的父亲只教你成为一个婊/子。
”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在男社工惊恐地拒绝了Dalva之后,她连夜跑回了她曾经和父亲的家。
Dalva经历了一夜和这个封闭的、曾经被她视为安全和充满爱的环境的道别。
她第一次把自己被父亲染黄烫卷的头发剪去——因为她告别了被父亲强加于她的性/感的符号,也告别了父亲在她身上重现的母亲的样子。
她以一头棕色短发重回儿童福利中心,并且第一次告诉母亲自己还记得小时候的事。
可以说到这里,Dalva已经完成了和心中成年女人形象的和解:她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有所不同,女孩和女人有所不同,她意识到了父亲的混淆是可怕的,她意识到这么多年被父亲教导如何做女人,教导出来的是一个只懂得取悦男人的假女人。
就像她告诉室友Samia的一样:你是你,你的母亲是你母亲,你们是两个人。
(图为导演和主创合影)影片的最后,是已经融入了正常少女生活的Dalva以短发牛仔裤的清爽形象,参与父亲的审判。
她紧紧握着母亲的手,注视着她的父亲,那个龌/龊的男人。
导演说,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父亲的“爱”是怎样的错,而她的父亲是怎样可怕。
而对她父亲来说,前妻和女儿同时出现也足以提醒他: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不可混淆。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我想,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成长故事(Bildungsroman),但是不同于描述青春期少女对成熟女性的打扮和生活好奇的描述,本部电影采取的是让Dalva一点点褪去被父亲强加的成熟色彩,最后以一个真正的、自由的、健康的少女形象面对自己的未来。
电影不关心犯罪者扭曲的心理、性/化的凝视,而是选取一个受害者走出阴霾的心理情感转变,以一种很真实很细腻的视角向我们展示黑暗之后的光明。
(图为2009年电影《成长教育》)在映后谈,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坦诚:儿童性/侵、乱/伦,这是禁忌的题材,但是不能因为禁忌而不去碰。
恰恰相反,在法国儿童受害者的比例平均每个班级都有2个。
而在选角时,她青睐于有舞蹈、马术基础的优雅中上产少女,可是在告知父母亲电影题材时,父母亲往往发现自己从没有告诉过孩子亲人也可能进行儿童性/侵,以至于在决定是否参演电影之前,他们必须先和孩子解释“乱/伦”这个概念。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最后选定的女主角,也是一位同时有着成熟和童真的女演员Zelda Samson。
她的演出非常有层次,让我不由得感慨少女童星终于告别了以被性/化的角色出名(波姬小丝、娜塔丽波特曼),而能够真正的展现演技。
(图为1978年电影《艳娃传》)在映后谈中,女导演表示,过往的短片也都以女性为主角,因为她感兴趣女性如何忍耐不可忍耐之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电影的摄影导演和导演是好朋友,而她(摄影导演)长期拍摄纪录片,所以本片的镜头侧重于人物的真实。
可以说,这部电影向我展示了女电影人能以怎样的独特视角去拍摄曾经被男电影人用以噱头、剥削和性/化的故事。
(图为演员Zelda Samson)我一直在想,到底影像的力量有多强大?
女性失去制作影像的能力会有怎样的失权?
我今天才明白,与其试图在男性导演的电影里寻找对女性角色较为包容的刻画,不如让女性拿起自己的摄像机,并且学会不再以男性树立的看世界的标准去拍摄。
同样描述儿童性/侵,我可以承认《洛丽塔》的小说和电影都存在其独立于道德判断之外的艺术价值,因为我可以承认文字和影像具有的美感。
但是我更必须承认,正因为这个故事屡屡出自男人之手,所以他们不会告诉你,那个被描述为“生命之光、欲/念之火”的灵动少女,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变成在男主角眼中“庸俗、正常”的成年女性。
我们在文字中学会透过亨伯特的角度去描述她,我们在影像中学会以亨伯特的眼光去窥视她。
哪怕导演和作者一次次揭露出亨伯特的虚伪、可笑、脆弱和变态,我们也难以企及洛丽塔内心的无助、迷茫、被迫的讨好,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被整个故事隐藏的洛丽塔迈入成年的转变。
亨伯特哀叹洛丽塔变得平庸粗俗,可是这些男人不会告诉你,脱离了被塑造、被渴望、拘束、性感的假女人形象,做回一个真实、有活力、敢笑敢骂的女人,有多快乐和自由。
欢迎关注:李小笼的书桌
影片讲述了被父亲侵害,并且被灌输了畸形的性与爱观念的女孩,被社会救助后的故事。
女孩起初无法正确认知事实,不明白父亲的“爱”是错误的。
她拒绝社工的帮助,质疑所有人的观点,依旧按照被父亲教导的行为方式去生活。
万幸导演给了女孩一段好的友谊,一段好的社会帮助关系,给了她母亲。
当然坚韧如她,她自己是帮助她最多的那个人。
全片的视角很明亮、干净,配乐和无台词的画面反而饱含情绪。
印象最深的是,女孩连夜从救助站跑回家。
在一片狼藉的空房子里,她穿着不合年纪的成熟礼服,抱着兔子毛绒枕巾坐在衣柜里。
当阳光从柜门的缝隙照在她脸上的时候,她开始了本应该属于她这个年纪的生活。
虽然短短的88分钟让“灾后重建”看起来过于容易,但是我真切地希望,真实世界里的受害者可以这样坚定地走进阳光里,也希望少一些无辜的灵魂历经地狱。
《达尔瓦》这部影片看似是勇敢的尝试,但落幕之后却不免让人感到失望。
思路新颖,手法陈腐,导演似乎只是为了那点禁忌的“醋”包的这顿饺子:表面上似乎在探讨社会问题、道德困境,但其实质不过是敏感题材遮蔽下的平庸。
女主精湛的演技无疑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但其难以拯救影片在叙事上的苍白。
导演在处理复杂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时显得过于怯懦,仿佛生怕真正触碰到痛点,便急忙为主人公铺设了一条相对平坦的“救赎”之路。
完美理由的妈,诚心忏悔的爸,光圈开大,放起悠扬的钢琴曲,仿佛世间所有伤痕的抚平都能如此轻易。
导演并未真正深入探讨社会的复杂性,给主人公安排一些不痛不痒的人物困境,便急不可耐的带着她走向救赎成功,选择用一系列看似美好的视觉符号来掩盖现实的残酷。
总的来说,《达尔瓦》是一部思路新颖但执行乏力的电影。
在面对禁忌话题时,它缺乏真正的勇气和深度,最终沦为一部被题材和女主表演所支撑的次等之作。
如果说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那也仅仅是女主角的出色演技,而其他一切都只能算是失败的修饰。
期待很久的一个片子!
法国女导演艾曼纽·妮可为我们带来了受害儿童被解救之后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和成熟。
女导演的视角充满着治愈和温柔,不是强行让你共情,而是用角色自己的叙事世界去填充这段待讲述的空白,用不同层次来展现小女孩的内心态度转变。
饰演达尔瓦的新人演员塞尔达·萨姆森以强有力的表演荣获2022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新星奖,本片亦荣获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费比西影评人奖。
全片表达得都非常细腻,特写镜头居多,但是对于沉重的话题 来说,越细腻就越沉重。
前三分之一处有大量对身体部位的特写,反映为女主对自我的凝视,以及对迎合男性的需求而进行量身定做的过程。
被子里的手电筒照亮黑暗中的一寸肌肤,舍友的陪伴是礼物,督导员的拥抱是力量。
一、关于“爱”是什么自达尔瓦打记事起的人生里,她的生活里只有查克,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
为了不让离婚的母亲找到达尔瓦,查克带着达尔瓦到处搬家,不让达尔瓦上学、逛街、社交,杜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甚至连达尔瓦穿着打扮都是查克按照自己性欲望的喜好设定的。
在达尔瓦对世界的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查克将她关在囚笼里,只告诉她,爱一个人等于发生性行为。
达尔瓦不知道爱是多样性的,爱一个人可以表现为多种方式,而不是出于欲望。
就像母亲不曾放弃过找她、手机里一直存着她的照片,那是爱的一种方式;萨米亚会说“没关系别担心”然后帮她收拾起尿床的被褥,那是爱的一种方式;杰顿会为她(因为打架被校长不由分说便开除)去和校长争执,那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不幸的是,5岁到12岁的达尔瓦,正是该经历亲情友情(还不到爱情)、体认世界丰富性的时候,却只经历过“爱情”,这“爱情”还是变态查克的画地为牢。
幸运的是,12岁的达尔瓦终于能够回归到正常的世界,认识爱,感受爱,学会爱,不止爱别人,更是如何爱自己。
二、成长中本不该经历的阵痛对于达尔瓦来说,12岁之前的她或许觉得自己很“幸福”。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杜宁克鲁格效应”,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越是无知的人,就越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
在前期的达尔瓦身上则表现为一种自以为是的执拗。
达尔瓦初到收容所的种种表现,坚持穿自己的蕾丝装,涂口红,笃定妈妈抛弃了他们并在第一次见面就上拳头,为查克辩解甚至在查克承认自己是恋童癖之后还认为他是被威胁的……达尔瓦是如此信任查克,在她的人生里,只有查克是爱她的,这世界上的所有人因为嫉妒他们的幸福都在企图拆散他们,所以她不惜与全世界为敌。
而这一切在12岁的某个夜晚突然分崩离析。
之后的每一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告诉达尔瓦,她之前所谓的“幸福”有多荒谬:杰顿告诉达尔瓦来收容所是因为检察官认为她留在查克身边会有危险;萨米亚质问达尔瓦如果查克没犯错那你为什么会在这里;法官告诉达尔瓦有证据指控查克绑架和乱伦;女心理老师告诉达尔瓦女儿和父亲可以分享感情,但不能是性方面的;杰顿告诉达尔瓦说你是女孩不是女人;学校里八卦小女孩非要拉着达尔瓦问有一个男人强奸了他女儿……掀翻一个孩子曾引以为傲的“世界观”,揭开自以为“幸福”的遮羞布下,竟是满目疮痍,对于12岁的达尔瓦而言,是残忍的,也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疼痛。
三、找到自己该有的人生建立与这个世界的关联,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打从出生起就终身在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但真正对这个人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是从他有了意识、有了记忆、有了模仿能力开始的。
每一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这种实践中去寻找自己、定位自己、确认自己。
达尔瓦的世界在5岁这年被拖入歧途,在12岁这年才被扳回正道。
曾经的达尔瓦只能穿小西装、蕾丝内衣和黑丝袜,必须戴耳坠戴项链,必须化眼妆涂口红,她不知道自己本可以选择喜欢的衣服颜色和款式;她不知道自己也可以像邻居小女孩那样戴皇冠穿蓝色公主裙看动画片;甚至可以不用染成和妈妈一样的发色……而现在她可以穿牛仔裤运动衣,可以剪短发齐刘海,可以感受到真诚的被尊重和被保护……曾经达尔瓦不知道自己有权利,在她到收容所的第二天一大早,她问杰顿:我的权利?
什么权利?
以及在第一次法院时,她问女律师:辩护什么?
她不知道自己有权利享受妈妈的爱,有权利与他人社交……而现在她可以在法庭上对质伤害过她的查克,可以去找想见的朋友,可以触碰这世上的每一处花草,可以肆无忌惮的嘴角上扬……七年来除了查克,达尔瓦的世界没有第二个人,查克成了达尔瓦人生的全部意义,她为他打扮为他而活。
当查克从她的人生中消失之后,被迫揭开伤疤的达尔瓦遇到了尽职尽责的杰顿、教她处世道理尊重她隐私的萨米亚、终于解开误解的妈妈,时间成了最好的证明。
就像她总是在受伤后躲进衣柜里,用黑暗和封闭把自己隐藏起来,但终究还是会被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从身体到心理,找到属于自己的态度和权利。
那一刻,当她主动握着妈妈的手,眼神依旧坚定但不再懵懂,狠狠地盯着对面那个伤害过她的男人的时候,她终于成为了自己。
在心理和感情上来伤害别人真的太容易了于受害人来说,可能需要一生去治愈,如果学不会分辨是非对错,那一生将会生活在自责,恐惧,迷茫之中小女孩是勇敢的,是敢于面对的,直到她所有的迷茫、恐惧、逃避、都在她撩起刘海,想象自己是个女孩时,在暴揍出言不逊的女同学时,在赢得同龄人的尊重时,在逐渐认识到自己是被伤害时,她有了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勇敢的突破内心的枷锁开始了自我救赎,很庆幸治愈的过程得到了那么多的帮助
每个女性都是独特的 不应该被任何人束缚
说不上来的滋味…
12岁女孩达尔瓦被有恋童癖的父亲从小严格控制并塑造成芭比娃娃的样子,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与父亲相爱没有错,直到她的父亲被
期待更深入的探讨,可导演却停在了某处. 女孩的转变太快,导致电影的转折点很僵硬,结局更是落入这类题材的套路化.
始终陪在受害者身边,保持着温情的距离,投以全部关注;有时短暂代入她的视线和感觉,再很快抽离,站得更远一些,纳入更多外部的声音和动作。从外部审视受害者一系列剧烈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中,显然为受害者抽去了很多障碍,降低了不少难度,给克制的镜头裹上了一厢情愿的滤镜。好在结局开放,苦并未被甜所全部覆盖。
访谈电影,纪录不是纪录片,教育不是教育片,剧情如同一瓢洗锅水,不好看。45分钟弃。
这片子最大的问题在于父女关系的设置是一处道德陷阱,她强迫观众忽略达尔瓦自身的感受去做是非判断,从而博得共情。
开始甚至察觉不到她是个女孩,只是在剧情推进中知道她是如此的年幼;而在我以为这个故事试图让她变回一个12的孩子,最后当看见她毫无安全感地引诱监护人、熟稔地和母亲拉进关系,却悲伤地发现一切覆水难收。她剪着幼稚的波波头,可是她或许还能成为少女,成为女人,但女孩的阶段对她来说已经永远地失去了。故事的前70分钟全部笼作一团,导演似乎在有意识地反对符号作为人物转变的要素,虽然她换掉了发型,不再涂口红,但她只是更合群了,她并没有实质地转变,直到剪掉头发的那一刻,她才决定自救。妈妈是过去的一面镜子,特写她的头发、衣服,映照着达尔瓦的一切都是在模仿妈妈;萨米亚是后来的镜子,她学着像他一样潇洒、开朗、嘲弄别人。导演很温柔地让她探索,探索自我,探索爱,最后呢?其实除了伤痛,其他都没有分别。反芭比是《芭比》脚注。
主题政治正确但叙事实在糟糕,自我陶醉的文艺片路数,10分钟弃剧。
拥抱和爱抚不等于爱情,还可能是性侵。眼线和口红不代表娼妓,还代表了美丽。以为父亲和女儿能产生爱情,以为自己不是女孩是女人,以为扭屁股就是在勾引。被子里的手电筒照亮黑暗中的一寸肌肤,舍友的陪伴是礼物,督导员的拥抱是力量。害怕被抛弃时不是去脱成年男人的裤子,害怕孤单时也可以拥抱自己。
看不下去
每看一部都要回头鞭笞一下我们的电影。呕。治愈的过程太温暖了,这么温暖就像刀片一刀一刀割在心中,告诉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血流一地,无人擦起。
Gaze destroys
无感
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部。相当惊喜!恍惚间好像在看达内兄弟。小女孩心里展现的很细致,这么成熟的手法,竟然是导演的长片首作,佩服。
形塑女性的是父、父權、父權下的每一個人。Dalva 身上結滿了父權系統的惡果,形塑你的思想,扼殺你的認知,異化你的樣子,扭曲你的審美,直到你成為一個絕對愛慕他的人。這部電影令人感到後怕。雖然它沒有任何父親操控她認知和性暴力的場面,只從 達爾瓦 對於他的執念和著裝就能想像出他對自己的女兒做了多少令人髮指的事。Samia 在車上和 Dalva 說「不要和學校裡的人說妳的事,他們和我們不一樣,我們不在乎妳的事,我們只是混混。」收容所裡歡樂的氛圍和他們成長中親人的空位,過早得社會化,也讓人感到難過。
“I'm scared of not being important to anyone again". 解救一只雏鸟需要几步?
不好
#siff# 这个世界最伤害人的东西往往都打着爱的幌子。如果房思琪们也能获得这样的重生就好了。
很有意义和价值的题材,展现一个极为残酷的犯罪行为的受害者的保护与“治疗”的一个剖面,但这个剖面切口太小,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的分量,更别说支撑起面对这种如此严重的犯罪问题的分量,退而求其次哪怕就是仅仅只看电影涉及的切口,它的态度仍然是不够清晰和全面的(比如她很可能不仅仅是被父亲“洗脑”);影像风格电影形式与题材也很不匹配,虽然不至于说不好,可总觉得太“轻”了,这是对一个孩子的一生造成怎样影响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