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是为了美苏两国的背后较量,美国忌惮苏联的势力扩大,苏联就是要扩大。
其实跟前面的朝鲜战争一样。
就不得不提。
当时斯大林1924-1953执政,杜鲁门1945-1953执政。
站在斯大林的角度看,刚刚打赢了沙皇,乱的一锅粥,就采用了镇压反对势力,有3778234人受到镇压,其中被枪决的786098人。
这是相当残忍的。
所以站在杜鲁门角度看,绝对,绝对要防止红色政权赢了,不然自己就是那下场,所以一直有长达50年的反对红色政权。
但是1938年应该是杜鲁门最好的时机,因为这个时候屠杀的人最多,如果这个时候美国能够参与推翻斯大林,应该是很容易的。
但是1938年刚好美国也没那个实力,并且是罗斯福掌权,工人问题还头痛。
美国也就是1945年二战胜利后才算是军事实力。
所以只有从1945开始,美国才有实力跟苏联叫板。
于是杜鲁门援助西欧,援助蒋XX,援助李承晚。
美国黑人问题永远是癌症,杜鲁门无视这个癌症细胞就去跑这么远开战,当时1943年美国造了将近40艘航母,是极大的发展,但是面对如此大的太平洋,依然力量薄弱。
癌细胞就增长了。
哪个人群概率学都会出现坏人,如果是白人,那他为了自己也就是最多一百年,他老死就完了,但是黑人的话,就可以有必杀技,不断生,无穷无尽,而且还是合法的。
将来总会恶心到你。
所以杜鲁门就这样无视癌症,选择消灭苏联。
之后的接任者艾森豪威尔更差,同样是八年1953-1960,智商低。
艾森能当上总统,完全就是因为二战的胜利,指挥了诺曼底登陆,并且黑人也希望艾森当总统,这样就能继续无视国内问题,并且黑人也可以通过战争获得地位,白人都怕死。
某国战争,朝鲜战争,西欧,都是失败了,都是杜鲁门时代的。
艾森作为一个军事将领,也就知道开战,艾森曾经就提出要用核武器在朝鲜战争上,遭到杜鲁门的贬值,但是到他当总统的时候越战他又不敢用了。
1949年苏联有了核武,也是美国的一个大压力。
美国也就是1945-1949,四年爽的时间,非常短,这期间杜鲁门改革美国公务员冗余,偷懒,贪污的问题,花了一年,然后苏联有了核武,战场上又畏手畏脚。
导致航母,变得用处不大了。
二战之后,看似美国获得了统一全球的机会,但是却没有那个实力,美国除了有航母,核弹,其他什么也没有,国内还一团乱,1943年为了造航母飞机,美国人都砸锅卖铁,自愿捐,家里玩具拆了捐给国家是肯定的,之后必须得挖矿回复经济,苏联也很快有了核弹,美国的优势几乎没有,再加上需要跨越太平洋,所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国几乎是劣势。
我都觉得这两任总统完全不关心白人生活,完全不懂经济,就只知道开飞机,开炮爽,草菅人命。
除非当时美国有计算机等等各种高科技,粮食也不成问题,也不容易赢,人口太少,也难以统一世界。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苏联内战,可惜也没有,赫鲁晓夫时期,也没有内战,军事政变一天就交接政权给勃列日涅夫了1964,所以美国注定要失败的,并且两任总统还让癌细胞扩散,对欧援助消耗了财力。
国内也死了不少好人,为了能征到兵,教育低下,剩下的人也没办法建设。
之后全成了嬉皮士。
就像游戏里的一样,战争胜利了,不去掠夺其他岛的经济,还把家里农民都变成兵,最后就是经济崩盘,没吃的,只剩下武器,而敌人也只有废墟,武器只能接着往地板上打,又变不回农民,你得开分矿啊,空闲的岛那么多,不开矿,自家也不补充农民,人口太少了,黑人趁机占领农场,反而给欧洲钱,让他们去修废墟,人家将来上税又不给你,就是当时的美国。
罗斯福有经济头脑,会运作国家机器,杜鲁门差点,艾森豪威尔是零,到肯尼迪,一个富家公子,更是跟黑人走得近,这时候已经控制不住黑人了,肯尼迪就只会当好人,拿到选票,修改法律。
经济头脑负数。
所以被刺杀也不冤。
【最后】说一个终极反对观点。
所有的战争都是国家问题,国家是由人组成的,人是会变化的,有些人观点不会变,战争让他改变了,也是战争的功劳,比如第2集他说之前无条件信任肯尼迪,但是现在不了,他开始思考了。
每人看待国家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美国人祖籍是爱尔兰,所以他心中的国家就是美国+爱尔兰。
这样看的话,美国援助欧洲就是正确的。
那另一个人祖籍是非洲,会怎么样?
只会有一个个意见相同的小团体,根本没有地域上的国家。
所以地域上的选出一个美国总统,完全就是骗局,就是骗没有认识到小团体的老实人,总统大多数情况下跟你不是一个团体。
这样也能解释总统做的选择或许就是对的,因为他考虑的是他的小团体意见,而你考虑的是地域上的国家。
一个不喜欢狗的人,有一天看到某只狗,就变得喜欢了。
这也能解释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犹太人被德国打的那么惨,但是今天的犹太人反而不恨雅利安人。
这样的条件下,战争也要重新定义了,名言,远离战争。
国家都没搞清楚,就进行领土有关的战争,真是掉进陷阱还不知。
<越南战争>,非常有历史的厚重感…都知道越战对美国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因此有了这个十集的纪录片,制作精良,立意深刻,非常吸引人…相对而言国人更了解的朝鲜战争在美国就没那么重要了,甚至纪录片都很少…被人称作被遗忘的战争…想全面了解的的话看国内的纪录片是不够的,因为国内的影音资料太少了…纪录片先是从整个越南的时局开展,其实越南的情况和朝鲜半岛,和中国都是相似的…都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争的大背景,尤其是当时苏联领衔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日中天,那么大的中国都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何况越南…也正是因为那么大的中国都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才在朝鲜,在越南那么不遗余力…只是谁也没想到,越南竟然是个这么深的泥潭…整部纪录片都含有丰富的历史镜头和反思,朱玉俯视皆是,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直是一个美国老兵说道:战争谁赢谁输都是没有参加过战争的人去争论的…意思是战争太残酷了,每一个亲临战争的人都不愿意再事后回想,甚至很多老兵退伍后终其一生都未在提及曾参战一事儿…很多老兵后代都是在父亲去世后才知道长辈曾参加过越南战争…我想对于网络上沉迷于大国崛起,沉迷于战争征服的人或许有所警示…现代战争的残酷性是远超常人想象的,其实中华传统就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清醒的认识,“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怜永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等等都是对战争的反省…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妄言战争,妄言牺牲(谁不是儿女,谁不是父母,谁没有家人朋友呢),珍惜和平啊,安稳度日即便平凡终老也不是坏事儿吧…
从中南半岛的角度和冷战背景和美国理念看,美国一开始所做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Lyndon Johnson的处境是艰难的。
单独从美国的角度看,美国人无疑聪明的,然而他们却是自负而霸道的,过度自信能以强大的军事优势去建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却没有想过越南人有自己的历史和忠诚。
轰炸和屠杀意味着它必然无法赢下这场战争(要付出在本土难以承受的代价)。
美国为自己的自负和霸道所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一个撕裂疯狂的60-70年代,无数年轻人在战场和本土毫无意义得牺牲和挣扎。
从越南的角度,意志坚定抗争的越南人前后赶走了法国人和美国人,虽然后来搞经济却完全不行。
美军在美莱的屠杀是张纯如女士所难以理解的人性的最黑暗面(可证与民族无关),发明奥斯维辛毒气室的人和带着对于上帝的祈祷昂首走进毒气室的人,两者都是人类。
尼克松对泄密的反应,果然没有谁的屁股是干净的。
那5万美国士兵和200万越南军民用生命证明了战争没有输赢。
只有未曾经历战争的人,才会妄论输赢。
豆瓣有一个“摄影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照片”的专题,看到里面有好多著名的摄影作品,但这些只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并没有改变历史的作用。
倒是这两张照片确是名符其实:
这是广德和尚的自焚照,事件发生在吴庭艳政府倒台的前夕。
这是越战期间,西贡街头警察头子枪杀越共分子的照片。
这两张照片从某种程度都深深地影响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民众,进一步激发了美国本土的反战热情,直到美国无奈地从越南撤军。
之所以谈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想起了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越南战争》,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史料翔实、视角中正、给人无限多的启迪。
我大概完整地看过两遍,个别集多达五六遍。
虽然每集都有近两个小时片长,相当于一部电影的体量,但每次看都欲罢不能、收益良多。
前面那些知识也是得益于此记录片。
记录片难在姿态不偏不倚,尽最大可能客观展现事实。
然而著书立传又怎可能没有立场与角度,所以如何平衡主客,拿捏尺度,是最难的事。
自然记录片如此,人文记录片更是如此。
美国人以越战为题材的记录片挺多,以这部价值为高。
关键一点就是创作者没有大国沙文的情怀,摒弃了自恋自艾的小气,而是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待美苏冷战的狭隘与苍白,以冷静思辩的心态来看待战争的荒诞与不可回避,禁不住让观者感慨理性的脆弱,历史的无常。
记得第三集是以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为轴线,从他在小镇上成长说起,一家人点点滴滴琐碎的回忆加深了亲情的关爱与生活的甜美,然而这位普通男孩第一次进入实战就被藏在黑暗处的北越战士打死了。
剩下的是留给家庭永久的痛苦与伤疤。
越战美越死亡比例据说是五万比一百万,这是美国二战后因战争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然而北越仅战士损失的是一百万人,只是没有人去记录,没有人去整理,死了就是死了。
这同样应当和那个美国男孩一样是一百万个可以让人心痛的故事。
记得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战争的发动者向追随者表示要不惜一切取得胜利,换来的是雷霆掌声。
可事实是这些鼓掌和呐喊的正是要不惜的那一切。
如果他们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还会有雷霆的掌声吗?
越南人如此,美国人也是如此。
在二战期间,美国人与胡志明因为反对日本法西斯站到同一个战壕,美国为了冷战反共扶持了吴庭艳的南越政府,站到胡志明的对立面。
当后来美国人认清吴庭艳不过是一个独裁的暴君后,又不得不默许南越的叛军推翻吴的政府。
美国人千方百计地想把整个越南改造成他希望的样子,结果一败涂地。
可看看今天的越南,在战争胜利几十年后又自发地向美国靠拢,越来越像美国希望的样子。
这真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扇了每个经历者一个耳光。
我连调侃的话都说不出口了,在历史面前我们除了老老实实地受着还能怎么样呢?
越南战争 1955-1975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vs由中国和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战场: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
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最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
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北方民族解放阵线最终推翻了越南共和国,并统一了越南全国。
越南史编年一 殖民1858年对越南鼓岘港的攻击标志着法国入侵印度支那;
内容很丰富,以时间为干,人物为枝,事件为叶,让我们半个局外人(中国在越战背后也是有很大付出)得以亲历历史,并客观了解历史。
此片更棒的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战争,思考战争与阴谋,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爱国主义,战争与价值观,冲突,对立,一致,达成,矛盾。
从制作方来说,已经比较中立了,但毕竟制作方是美国人,整个片子还是让我感觉到,在近6万美军对300万越南军民的死亡比下,更多的痛心和遗憾还是对死亡的近6万美军而言的,更多的伤痛与悲悯给予了那近6万美军背后的家庭。
可是那300万的越南人民呢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呢,虽然片子里有提及,但相比下,非常地相形见绌。
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后,以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争取回来自己应当有的权利,结果,连“纪录”的权利都掌握在别人手上。
花了很长时间在高铁上、在酒店里、在地铁里和在家里终于把这部漫长的纪录片看完了,看纪录片的问题在于有很多感想来不及做笔记。
在看这部纪录片的同时还在看一本讲越南战争的书《未曾披露的真相》——虽然两者时空有很大的差异,但在看纪录片的同时感觉仿佛是书中的故事被用影像的方式重新展现了一遍。
在其他评论中有人提出为什么美军不进入北越作战。
当时在朝鲜麦克阿瑟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他觉得不越过38°线是无法解决共产主义的蔓延,但是最后他用实际行动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越南自然没有哪个统帅还敢把这个作为一个可选方式。
越南战争的源头始于越南人民反抗髮国殖民统治,美帝莫名其妙的介入仅仅为了防止红色蔓延。
这种意识形态至上的理由看似荒谬,却是在中国、朝鲜已经屡次上演,而且即使在朝鲜已经品尝过苦果之后,在越南骄傲的美国人仍然选择了all in,传说中强大的美国又一次陷入战争泥潭,不长记性啊!
与奠定了美国领导地位的二战不同。
彼时国内同仇敌忾,但是在进行越南战争的同时,美国需要面对国内种族斗争、党争以及反战斗争等等问题,因此也对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美国所扶持的南方傀儡政权,一如在朝鲜和中国一样,纵使城市看起来颇为现代化——可想而知一个农业国家人民为此付出了什么——资产阶级代言人的统治阶级最多能够控制城市,广袤的农村则是越共野蛮生长的土壤,通过胡志明小道和邻国漫长的边境线进行充分的渗透。
美军自然不堪其扰,南越政权在美军撤离之后也被摧枯拉朽的捣毁了。
讽刺的是,即使美国人曾经留下多少言之凿凿的承诺,最后抛弃曾经的盟友也是毅然决然,末代总统阮文绍只能黯然投奔“同志”台湾。
不知还在向美国纳投名状的某地方格局政权,是否能从南越的下场学到什么?
战争总是残酷的,后发国家民族独立和统一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二战大发战争财的山姆大叔,忘记了自己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惨痛代价,为何总是以为空洞的意识形态口号能够抵抗民族统一的强烈欲望,为何总是一脸困惑地问道为什么他们不欢迎我们的帮助,为何总是觉得自己文明能够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
印象深刻的是,受访老兵痛苦地承认,他们在越南不会杀人——他们称越共/北越为gooks,而gooks不算人——所以他们可以暂时心安理得的屠杀,犯下骇人的战争罪行。
越共/北越过程中也曾因误判南越群众基础犯下巨大的错误,战后也飘飘然妄想成为东南亚霸主,但毕竟实现了民族独立和统一这一伟大的历史成就。
尽管纪录片中难免从西方视角和亲美国南越上层人士的眼光对越共/北越进行或明或暗的苛责,观众需要明白在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下,抄它们老底的Communism是被严重妖魔化的,是和和terrorism、nazism相提并论的。
让我们看看在乔治·佛洛依德和新冠疫情挑起骚乱的这个夏天,世界会如何变化。
越南战争--法国殖民下的冲突一战后-民族自决,当时胡志明就已经在法国了二战小抗日---美国人支持二战后--河内越盟民族革命1945大伙还是讨厌法国人法国人卷土重来法越战争--奠边府战役(包围炮击)-国内压力日内瓦公约,南北分界线,几年后给公投-1954人口交换--有不少人留下来,成为越共vc南边--法国人不愿意走,吴廷琰蹦出来了,单方面公投建国,虽然反共虽然烂,把法国人赶出去,有一定合法性战争一直爆发在南部农村较多吴廷琰--天主教,家天下,腐败,广泛被民众厌恶,对佛教徒的限制和美国人不对付南部搞新村,比较失败引发广德自焚,舆论哗然最终在美国默许下,军人政变,杀死吴廷琰兄弟,但后面建立的政府比较拉,基本是美国傀儡-1963北越方,胡志明比较温和,不想和美国人直接冲突,但是年轻派抬头--黎笋搞农村包围城市美国一开始是军事顾问-几十人---1万多人---不参与战斗--民众体感不强--肯尼迪时期--源于冷战思维,多米诺骨牌 中国--朝鲜--越南当时的情况下放弃越南会输掉选举东京湾事件,美国鼓动南越炮击北方岛屿,北越基层越权攻击美军驱逐舰,误报约翰逊总统报复性小空袭北越渗透到离西贡40公里的地方搞偷袭南边的农村基本都在越共手里要是美国地面部队不介入,1965年南越就垮台了滚雷行动,在北越搞大规模轰炸越南建港登录,派去2个海军陆战队营(保卫基地,虽然一直很谨慎,但还是派了,但是跨越这条线之后)-1965对战争觉得不乐观,只有三分之一的赢面百分之70是为了不丢面子,20%是遏制中国,10%德浪河谷1965 这些人是北越军队虽然伤亡比很夸张,但学到太多,要贴身,防止飞机大炮1968年初,部署50万人在越南春节攻势-1968春节攻势--以为南越军队会崩溃,人民会起义美国人误判了局势攻入每座城市,战争发生在西贡街头顺化最惨,城市基本被夷为平地,越共走的时候屠杀了2800村民枪毙腐乳的照片引起轩然大波军事上越共很失败,约翰逊最后没选择连任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被刺杀尼克松上台计划结束战争再次提越南化,从战场撤出11万美国军人减少征兵人数美莱村惨案宣布入侵柬埔寨反战运动-肯特大学学生被射杀 4人死亡尼克松的策略其实现在看起来很有效和中国建交,和苏联缓和,重启轰炸,撤出地面部队减少国内的反应,准备即使让西贡垮台也等到大选之后黎笋的再一轮攻势,此时基本没有美国陆军部队了,不过南越士兵水平还不错+B52疯狂轰炸,被击退了北越在拉扯时,尼克松重启大规模轰炸---核心问题-战俘立刻释放换美国人撤出最后签订协议很快,北越军队还能停留在南越土地,“建议”大伙别打了1973年1月尼克松私下承诺如果,会空中支援此时秘密文件泄漏事件水门事件,国会也停掉了给越南的资助西贡崩溃,武元甲攻击,美国没有援助最后没有大屠杀,但教育营关好几年
Episode 2Our leader said:" We are willing to sacrifice to the last Vietnamese person." We exulted in these slogans. The people couldn't fully understand that behind those heroic slogans, have their own sacrifice. History will judge whether the war was worth the sacrifice.All South of Vietnam is a battlefield. If the American required that a democracy is built on those ruins, that was unrealistic. Clearly, South of Vietnam was more democratic, but in such a violent struggle, the side whose soldiers had fewer doubts and asked fewer questions would win.Episode 3"Our interest there was 70% to avoid humiliation, 20% to China and 10% to help the Vietnamese." You can't just be a neutral witness to something like war. It crawls down your throat, it eats you alive from the inside and out. It's not something you can stand back and be neutral and objectvie and all of these things we try to be as reporters, journalists and photographers. It doesn't work that way.Epiosde 7One day I got on the bus with other recent graduates. We raised our hands and get in the army. But it was not a decision, it was a forfeiture of decision. I was letting my body go, turning a switch to my conscientiousness, just turning it off. So it won't be barking at me.
从《现代启示录》到《投奔怒海》,再到这部《越南战争》。
越南,对于大部分当代中国青年来说,它可能只是一个东南亚的旅行地;抑或听说过在南海的一些主权争端。
抗美援越也好、自卫反击也好,都是少数派知识,就更谈不上对于越南人民坚韧、顽强、善战的了解了。
去吴哥,让我了解曾经吴哥王朝的辉煌与强大;看《越南战争》,让我敬佩北越军队的前赴后继、英勇顽强。
越来越感叹brainwash对于统治的重要性,因为"相信",几十万美国年轻人来到越南,企图"解放"越南人民;而北越人民也因为"相信",信仰马克思,努力用血肉赶走美国入侵者。
一个国家管理要达成最低成本,就要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和凝练。
当美国老兵说到"marine"有多骄傲,北越老兵说到"胡志明"就有多尊敬。
当今美国的意识形态开始撕裂,这可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学习的话题。
而意识形态的撕裂,或许也预示着什么...但是在对外输出方面,美国电影、美国文化、美国品牌、美国时尚,依然屹立于巅峰。
"国潮"与其说复兴,不如说很大的推力是便宜。
韩国到现在,美妆、护肤、服饰,已然异常繁荣,但鲜有高阶品牌。
跨越太平洋,也只有美国的财力能够支撑的起这场十年的战争。
前端不断的新鲜troops and booms,后端的人才培养、武器输送、军队供给、国内舆论,如此庞大的体系,只有美国能完美的支撑。
但再牛逼的军队,在游击战面前都无法体现牛逼了。
60年代,全世界,风云际会。
如果当时的苏联老大哥,拿下了top之位,今天的世界会怎么样?
论文级别的纪录片
A
war is cruel my friend
快十部电影的长度,两周终于看完,当初想看这部还是因为雀斑说他为准备Trial of Chicago 7补课看的,Tom Hayden确实短暂出镜了。。是部非常详尽的纪录片,各方都有采访到,也涉及到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实在很致郁。越战是“the biggest nothing”,只有在战争之外的人才会谈论输赢,patriotism是真正的谎言,普通人被政客一手推进这个巨大的悲剧中,不知道60/70s那些movements是否真的有让世界变好一点唉
看了两集,说的实在太细节了,我已经记不住那么多人的名字和关系了。我只是想要了解一下大框架,对美越两国的影响,国际影响啥的。
上乘之作
没有看完 感觉一般
1
终于把10集18个小时的纪录片看完了 非常劲道硬核的编年体 历史影像素材和当下历史当事人的访谈 交织经纬 特别是BGM 太厉害 堪称时代摇滚金曲专辑 纪录片终结于披头士乐队的Let It Be~
终于看完了10集,每集两个小时真心考验人的耐心,但同时这部剧细节太棒,特别是配乐。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那些消逝的年轻生命,不管是美国人,还是越南人,就这样没了,为了一场虚无。留下的人们,正如最后一集的标题,永远承受着记忆的重量。
重细节 但节奏有点乱
doomed to fail.
每一集都像是一篇充满叙事感的论文,风起云涌。
最好的纪录片,没有之一。整个片子在历史大事讲述中穿插这个一个个体的故事,很多人的故事让人动容,这是我最喜欢的历史叙事方式
断断续续有看过了啦。从认识老公开始他就在看这个,今天仍在看这个,佛了。
关于内战,我们拍了些什么啊。
最棒的就是那些美国总统和幕僚们的谈话录音了
冗长,而且带着。。嗯。。。主观视角去看。。。看了几集实在看不动了。删了吧。
节奏太慢
視角多元,資料豐富,又接連不斷爆出了Nixon的黑點。比較有趣的是導演接觸到了很多越共方面的高層卻並沒有接觸到美方高層,自己國家的領導更難見嗎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