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从张导的《树上有个好地方》《树上有个好地方2:美术老》追到这部,电影还是熟悉的将镜头对准陕西关中地区农村中孩童们的成长故事,小主人公也从“坏孩子”巴王超过到另一个“坏孩子”诗牛牛,过去巴王超过的语文老师在这部中也当上了校长,粉提老师也在期待下回归了!
从前作到本片,电影主题还是围绕反思西部乡村教育系统中的诸多问题,以校长和学校领导等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者们拿“唯成绩论”的刻板思想压制孩子们的天性,而粉提老师则是传统教育模式相反的代表,打破画画、广播、捏泥巴、课外书籍影响学习的偏见,将信任交给孩子们,尊重孩子天性,注重德育教育,逐渐打消了诗牛牛、毛叶这类“差等生”原本所处生活世界中的偏见与不屑,让孩子们感受到尊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亮。
另外,方言的使用充满地域特色,配合影片同样充满地域特色的叙事空间,一下就将观众拉回零几年的关中农村当中。
关中方言的使用符合本土演员的日常习惯,全面塑造出诗牛牛这个调皮但本心纯真的儿童形象,可以让观众在轻松、自然、亲切的观影状态下加深对影片的喜爱。
正如影片结尾粉提老师所讲的那样:“对教育管理者来说,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肯定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学生。
但如果回归到人的本性上去看待教育,就会把这个标准变得非常灵活,也能够看到许多鲜活的生命的存在。
”适合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勉,也期待电影市场能创作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儿童电影。
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感触就是找回了童年的感觉,该影片聚焦陕北农村小学,故事流畅,情节一波三折,非常有代入感。
影片中的孩子们虽然性格天差地别,但都单纯善良,每个人物形象都十分立体。
主角诗牛牛,调皮捣蛋是他的日常标签,但十分有责任心能够把老师交代的事情认真完成;他身上那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无论是亲手捏制的栩栩如生的泥人,还是精心打造的桌椅,都彰显出他独特的天赋与创造力。
小女孩毛叶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有较强的创作能力,细腻的文笔和好听的声音也使得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熠熠发光。
粉提老师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她对于诗牛牛和毛叶同学的肯定以及鼓励,让两个孩子重拾信心,向大众展现了自己的特长。
这部影片,不仅是对童年纯真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乡村教育中那些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老师们的崇高礼赞。
它让我们看到,在偏远乡村的角落里,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无限可能,每一位老师都在用心呵护这些希望的种子,助力他们茁壮成长。
《河边有个好地方》聚焦于校园生活,通过对不同性格孩子的刻画,深入探讨了教育这一宏大主题。
影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留守儿童诗牛牛、富有创作天赋却被孤立的毛叶,以及事事争先的班长闫颖等鲜活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同教育理念与环境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诗牛牛作为留守儿童,身上有着这一群体共有的特征:缺少父母陪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情感与教育上的缺失。
然而,电影并未将视角局限于展现其困境,而是努力挖掘他的闪光点,让观众看到即便身处艰难环境,孩子依然能绽放出独特光芒。
这不仅是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温情关怀,更是对教育公平性的一种叩问:如何让每个孩子,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能被发现、被培养。
毛叶的存在则揭示了校园中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因性格内向而遭受孤立。
他虽沉默寡言,却在创作领域展现出非凡天赋。
这一角色促使我们思考教育环境的包容性,是否真正做到了接纳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之处。
毛叶的经历提醒着教育者们,不能仅仅以成绩、性格等单一维度去评判学生,而应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潜力,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土壤。
闫颖则是在家长高期望下成长的典型代表。
在妈妈的影响下,她事事争先,努力在班级中获取更高的存在感。
这一形象反映出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过度强调竞争与成绩,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闫颖的内心世界,是对教育功利化倾向的一种映射,促使我们反思教育的初衷究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是追求成绩与名次的机器。
影片中引入心理学老师的观点——因材施教,这恰是对前面诸多角色所反映问题的精准回应。
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电影通过展现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深刻地传达出教育不应是千篇一律的模具,而应是量体裁衣的定制。
然而,影片并非尽善尽美。
最后的误会偷钱情节,显得有些落入俗套,处理方式较为低级,未能像前几部“好地方”系列儿童电影那样有效地升华主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深度与价值。
希望在后续创作中,能够在情节设计上更加用心,避免此类简单套路,让作品在探讨教育问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深入。
总体而言,《河边有个好地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儿童成长与教育问题的窗口,尽管存在瑕疵,但仍不失为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
看完河边有个好地方,这部电影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特别喜欢电影里毛叶这个角色。
他善良文静,虽然天生得了兔唇,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他喜欢收集植物标本,也像其他小女孩一样把愿望写在本子上想看一场漂亮的烟花。
虽然受到同班同学的欺负,但是他依旧认真热情善良的对待着生活和身边对他好的人。
在被牛牛的烟花炸伤之后,他也第一时间失去安慰诗牛牛。
这部电影不仅有纯粹的童趣,也拍出了陕西鲜明的地域特色。
很久没有看到过如此真实的儿童电影了,影片中的人物生动鲜活,像诗牛牛作为同学眼中的“怪孩子”虽然淘气但心地善良帮助同桌完成心愿;像毛叶,有着自己的故事天地,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撰写出毛毛虫的故事;再比如粉提老师和校长两种教育方式的碰撞,印证了那句“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才是成功的教育”。
整部影片节奏轻快,画面清晰,故事线明了,声画结合,将河边有个好地方展现的淋漓尽致,将儿童教育与成长的重要性传达到每位观众的内心!
“着火喽,着火喽”校门口的麦秸垛不知道被谁点着了,跳皮筋的女同学们吓得赶紧报告老师,几个胆大的男同学围着兴奋的乱跳,一个鼻涕还没来得及擦的小屁孩突然哇哇大哭,“我要吃烤红薯”,有几个村里家比较近的娃娃飞快跑回家里,熟练地从化肥袋里捡了几个红薯,扔到火堆里。
教导主任和几个老师一边让围观的学生赶紧回教室,一边端着脸盆来灭火。
所幸脸盆装的水不多,来回好几趟才彻底扑灭,几个红薯早变成黑咕隆咚的玩意,小屁孩即便烫得左手丢右手,右手又丢左手,啃的嘴角黑一块黄一块,也舍不得放下。
这可能会是他吃过最好吃的烤红薯,可惜他却忘掉那年的味道。
这事究竟发生过嘛?
我也不知道,虽然只存在老妈的讲述中,但照我的混蛋性格,还是干得出来。
毕竟在我印象中我还抢过比我大的小孩玩具,就因为我在某个高中家属院说句我爸是校长,他也只敢松手。
当然后来他知道原来是小学校长,还不是市里的,我被揍到哭的比他还惨。
说回电影,本来是吃完饭随手选的一部,却没想到让我们全家都放下刷抖音的手,老老实实看完了。
神奇的是每个人关注的都不一样。
小妹妹一直在笑,她说班长和她小学的神经兮兮同学一毛一样,她还一直纠结最后改成绩不道歉的事,我估计跟她上学期被化学老师不公平对待的一件事有关。
今年刚分配到初中教学的大妹妹什么也没说,不知道在思考什么。
从师范毕业就一直在同一个乡村小学工作三十年的老爸看到一半的时候轻轻说了句,这不是埋迹mai ji (意同埋汰,糟蹋)老师木,最后又无奈叹口气,坏(hai四声)娃木不好整啊。
我作为小镇做题废物,一直盯着毛豆的一举一动,真羡慕那个时候的我,肯定有好多玩伴,可惜一丁点记忆都没有。
说实话,小演员们可太好了,演技个个都好棒,是支撑我看下去的唯一动力。
电影选题乡村教育出发点很好,细节也很还原,可剧情太单薄了,人物过分脸谱化,偷瞄了眼驼着背,两鬓斑白,头顶反光(当然这是遗传,倒不是累)的老父亲,天天吃饭还督促老妈教学多上点心,也不能为了突出女主就显得基层教师那么刻薄,让这群老教师们心寒。
看完电影天色已晚,刚好上次买的烟花还没放完,银色的火焰映的小妹的笑脸更添几分可爱。
如果如电影所说,在烟花下许愿更灵的话,我真希望我们农村的娃娃们,特别是留守的娃娃,多一点父母的陪伴和关心,能够每天笑着上学,希望小小的他们能有人教他们健康成长。
看完《河边有个好地方》,电影里那俩孩子,一个调皮,一个内向,但都被粉提老师温柔对待。
他们慢慢变得自信,我也跟着开心。
其实想一想,也让人回想起小时候,如果我们小时候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不是一切都会和现在不一样。
从前几年开始,就看到了树上有个好地方第一部到后来第二部,不论是剧情逻辑还是幽默的表现方式,以及画面设计,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能看出导演也越来越用心,希望这个系列能延续下去,为中国儿童电影做贡献
我看了,带着一些感动,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电影里的孩子,有好多是受到家长的影响,闫颖妈妈的问题,潜移默化的转移到闫颖身上。
从小就善于拍马,除了自私自利还有就是向豆豆献殷勤,和小孩不笨三里面的那个男孩一样。
被家长的焦虑给带坏了,不知道私下里,闫颖的妈妈教了他多少社会上的厚黑学。
诗牛牛,很善良,但现实中,更多的是受到排挤和打压,往往这样的孩子最惨,没有背景还有教养,会过的很辛苦。
联想到现在的教育,能和女主这样静下心来,静待花开的老师,太少太少了。
不说了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一部很棒的陕西本土儿童片,反映了很多当今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问题,但粉提老师如春日温暖的阳光照在贫瘠的乡间小学,愿世间有更多的粉提老师,愿以后的小孩都有一段美好快乐的童年记忆,不必在潮湿的痛苦中缓慢成长,愿越来越多的家长们用更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们沟通交流。
最后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段话来结尾:教育意味着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河边有个好地方海报好地方系列电影,暨树上有个好地方,美术老师的放羊班后,又一部系列作品。
《河边有个好地方》由西安席布鲁儿童电影制片有限公司与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是一部以儿童视角讲述成长故事的电影。
该片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男主角在河边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
“每个人都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朵。
不必苛求,尊重生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人,让每个人都能愉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观众房璐表示,《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一部融合了儿童本真与温情的成长故事,影片通过孩子们之间的冲突摩擦,呼唤我们要尊重个性、友善对待身边的每个人。
影片不仅适合孩子观看,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
看了河边有个好地方首映礼仪式,电影很好看,其中延续树上有个好地方的笑点,故事中有笑点,有泪点,也有很多感人地方,教育的成功就是,孩子和老师共同成长,系列剧中树上有个好地方以男同学角度为视觉讲述,本影片以女同学视觉角度讲述,故事还是发生在高韩小学,全剧陕西方言,诙谐幽默。
戴眼镜女老师也当上了校长,粉缇老师也返场了。
剧中曲目都是王建房老师创作,1月14日爱奇艺上线,值得一看。
缓解上班心情。
没多大问题,也没多大意思。感觉像是小学生在写命题作文
挺童话的,没有树上好看了。
吃饭时随便选的,没想到还挺好看!好久没见到这么朴实的儿童电影了,像两千年初拍的。在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度,服从和被规训才会成为好学生。创造力简直是最不需要的品质了。
张忠华几乎完全重复自己的作品,还有一些《地球上的星星》的影子,没有新意和诚意,比前两部《树上有个好地方》略差
就说片名怎么和“树上有个好地方”那么像,原来是同一个制作团队拍摄的啊,不仅主题都是看似顽劣的学生其实也有闪光之处,需要教育者耐心地因材施教,几位主要成人演员也还是那几位,连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都是原来那个学校,堪称“好地方”宇宙了。只不过拍到第三部,虽然主角换了,但确实没啥新意了,很多戏剧冲突也设置的过于刻意啦,但还是希望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能遇到欣赏他改变他的老师。演毛叶的小演员好可爱,以及虽然里面的陕西方言不错,但每个人演出来都是一副咬牙切齿不能好好说话的沟通方式真的很让人出戏。
校长这形象吧,不太成功。那爆脾气,那小格局,更像一个班主任。
刻意 业余 自我感动……
并没什么意思。主角已不是巴王超过了。女老师还是那个树上有个好地方第一部的女老师。
童真太犯规了,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情不自禁,但又不可避免陷入“幼稚”状态。将各种问题抛给“老师与学生一起成长”,想想确实很美好,在粉提老师的视角也是个有希望的改变,小小的概念慢慢扩大在时代的进步下,但教育的隐性问题一直在,一直没改变,也不知道会不会改变。拍法、叙事线与树上系列相似,不过加入了一个新视角——对准了“三好学生”,但仅仅只是几笔总结性话语概过。导演说是要拍关于时间的电影,一代人的成长,一个系列孩子从小到大(老)的变化,光是听下来都觉得很妙,期待实操。西安路演场。
永远没有第一部的灵气和真情实感了,基本沦为了科幻片。人物和情节,基本都是重油重盐重糖调出来的,前90%是社会的缩影,后10%是过审的求生欲
农村题材的好电影越来越少了,农村孩子们的困境是另一个角度,包装下理想化和喜剧下的现实主义。
不如上一部,就是同样的东西又拍了一部。
安安静静,很舒服的一部电影。
姊妹篇诗牛牛的成长转向了和同样被边缘的毛叶的友情,但更多是从外部事件的推动,来反映孩子心理变化的,包括以班长为首政治化的氛围笼罩在整间教室里,针锋相对的承认世界、半成人世界多了些刻意。
挺好的,儿童电影应该有观众
第二部远不如第一部了,最出彩的反而是气鼓鼓的班长,可惜没有垫脚砖了。这部片活生生把道具组搞死啰
2025年1月25日在看,和《树上有个好地方》居然是同一个编剧,那要好好看看了
平平淡淡,没有新意
真不容易,还有导演愿意拍乡村儿童向剧情片
很难评,虽然有出生地、童年印记加持,但就像王建房歌里唱的:我想飞~电影的确太飞了……还是喜欢以前霸王年代那些作品,就好真实好回忆……现在可能为了拿奖为了商业化就缺失了很早以前那种feel,只让人感觉脱离、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