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国内产出了很多与母女情有关的电影,从《你好,李焕英》到《关于我妈的一切》再到《妈妈!
》,同类作品数不胜数。
各类母亲形象都已深入人心,但对父亲形象做出的刻画,却是少之又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搜救》的问世,刚好填补了国内影视在这方面的空白。
片中故事,从一个四口之家讲起。
寒冬时节,阿德一家四口从深圳自驾到东北长白山旅行,想要远赴天池,一睹天池美景。
可惜大雪封路,破坏了原本的出行计划。
儿子因此与父亲发生不快,“离家出走”。
眼见天寒地冻,父母急得焦头烂额,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即刻开展搜救行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孩子仍未找到,纵使希望渺茫,人们仍祈祷奇迹发生……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就是它对父爱的深沉刻画。
甄子丹饰演的父亲,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早前看海报,我甚至没有认出他,用改头换面形容他,绝对不为过。
海报上的他,面部负伤,神色坚毅,让一个饱经风霜的父亲形象呼之欲出。
然而,走进电影,我们又会发现,甄子丹这次放下“拳脚”,为这个角色赋予了铁汉柔情的另一面,他会在孩子熟睡时放上他喜欢的礼物;会在行为过激后,预先演练、反复设想与儿子的道歉场景。
面对儿子的走失,他有茫然,有悔恨,更有无助。
出演这个角色,甄子丹祭出了突破以往的细腻表演,每当特写给到他,我们都能看到他眼神里的焦灼与不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亲情题材片,该片还蕴含了深刻的主题——儿童教育,刻不容缓。
乐乐是个8岁的孩子,也是我们俗称的“熊孩子”,一旦父母无法满足他“到天池看水怪”的诉求,他就哭闹不止、“离家出走”。
对此,电影里的家长,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要么迁就,要么严惩。
这两种做法都不正确,但却让我们引以为戒,看到事件背后的警示意义,以免重蹈覆辙,上演此类悲剧。
配合搜救主线,影片全景式地展现了雪域搜救的各个方面:漫天暴雪、直升机救援、陷阱雪崩、冰湖营救……每当主人公身临险境,我都会不自觉地为他捏一把冷汗。
导演用搜救之难,凸显出了父亲的救子心切。
当男主上雪山、下冰湖,为找到儿子拼劲全力时,我也发自内心地泪目了。
孩子失踪48小时后,有救援队员开始打退堂鼓,说“没希望,不可能,放弃吧”,这时只有父亲一人还在坚持,誓不找到儿子不罢休。
甄子丹将那种孤注一掷的执着父爱演绎得相当到位,让人很有共情。
同时,他也让我认识到,父爱如山,绝不是说说而已。
这种平实、走心的父爱,让我不止一次地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这个假期,我没能回老家陪伴父亲,看完这部电影,我立刻给父亲发了条微信:爸,家里还好吗,有空通个电话。
诚意推荐这部电影,希望看完之后,你能够如我一样,了解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闺蜜拖着我去看他男神,她说,他可能以后都不打了。
国庆档《搜救》还算清流,不是zxl,剧情简单,父子争吵引发“熊孩子”冰天雪地赌气走失,46分钟开始高能预警。
东北长白山零下30度雪山、黑暗森林、冰湖寒潭,搜救只有黄金48小时……恶劣环境+雪崩,父亲懊悔愧疚+破碎崩溃行为失控,搜救队内部信任危机,外部不良自媒体引发骚乱遭遇骗子。
当所有人都觉得没希望要放弃的时候,这个普通的,愚勇的,直线思维的父亲为孩子一次次冒死搜救。
从父子冲突切入,以灾难片为架子,以“寒”衬“暖”,《搜救》里的父亲,很多地方做得不好甚至错出天际。
翻看豆瓣打分两极分化严重,编剧导演想必也没蠢到跟大家探讨父母亲子标准,它只是抛出家庭和亲子问题,关注的是与家人、孩子、朋友的沟通。
做父母是有保质期的,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留下的是遗憾,还有可能伴随孩子终身的原生家庭心理问题。
一、他只是犯了全天下父亲都会犯的错误首先,甄子丹饰演的父亲做错了:1、孩子的叛逆和被动攻击都是对本身成长空间被压缩的反抗。
2、父母必须克制按照自己想法塑造孩子人生的冲动和渴望,给予他们足够发展的空间。
3、孩子最大的恐惧是父母不再爱他并抛弃他。
父母永远不要威胁说要抛弃他,不管是开玩笑,还是愤怒中,都不要警告孩子说他她将被抛弃。
当孩子磨磨蹭蹭超出你忍受的限度时,比较好的方法是用手拖他走,而不是用言语去威胁他。
海姆·G.吉诺特是儿童心理学博士,他发现人类心理一个基本点和关键点,是当一个人的情绪和感受,只有被接纳时,才能有效地处理问题,才能走向理解和合作,这样就能成功地解决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问题,说教、打压、哄、物质奖励等手段都适得其反,尽管一时有效。
父母的爱,不能简化认为是单纯的感情,因为没有教育意蕴的父母之爱,不能成为真正的父母之爱。
甄子丹饰演的父亲,他只是犯了全天下父亲都会犯的错误。
教育不能赌运气,教育是终身学习,是每个父母的修行。
法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儿童问题专家克洛德•阿尔莫指出过:儿童并不是“天生”就拥有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也无法独自发现和学习人类生活的基本法则。
他的成长过程,即是构建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需要成人的帮助,而教育正是构建自我的主要支柱。
因此,爱孩子,决不能只是吃饱穿暖,给钱上学,舔犊情深。
如果仅仅认为单纯的爱这就是父母之爱,这种观念对孩子、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严重后果。
教育确是一种修行,这有点像编程写代码,你要尽最大可能一次性把程序撸出来,你期望他没有BUG,不出现任何“ERROR”,当然,你还是可能被发现被抓住,要视业务方,周边人和使用者对“ERROR”的感知和容忍度来评判你的KPI。
这些“ERROR”还可能在“日志”存档查到。
BUG不修改,也许能糊弄,不过你也得承担最后累计导致系统崩塌的风险。
二、以爱之名道德绑架父母有无穷的爱,但面对孩子,不知道爱的方法。
曾以为这就是爱,但到头来你发现这却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时间在奔跑和轮回,你从孩子变成了别人的父母,你活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
没有父母是完美的,这不完美造成了他们对子女的完美憧憬……这是个悖论,是个莫比乌斯环。
每个父母都义正严辞,振臂高呼振的说自己爱孩子,但是爱很复杂,爱不仅是个名词它还是个动词。
每个父母的出身、成长、教育和生活经历都不同,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爱:占有的爱,自恋的爱,无奈的爱,恐惧的爱,肉欲的爱……孙瑞雪老师在《爱与自由》中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爱孩子,你以为的你的爱孩子,和你真爱孩子是有区别的。
也许,你需要停下来思考,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孩子。
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你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当传统意义上的父母还没真正成熟到形成完整健康自我时,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必定会遇到很多难题,并导致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甚至引发社会问题,陷入困境。
以爱的之名对幼小心灵的伤害总在不自觉的传帮带,能意识到这一点,已是相当的难得,是避免互相伤害和改变的开始。
好的父母之爱,不会折磨你,也不会让你失控,更不会让你产生自我憎恶,好的父母之爱是一种令人幸福的感觉。
爱的行为会滋养你,让你拥有健康的情感。
当有人爱你时,你会感到被接受,关怀,珍惜和尊重。
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和安静。
三、从父母身上学习为人父母孩子对语言以及非语言信息的接收,像海绵吸水一样,将完全不加选择的全盘接收。
他们倾听父母的言谈,观察父母的举止,并模仿父母的举止。
《郑渊洁家庭育儿课》谈过,只能假设,父母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务必经过大脑思考。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精神的种子,会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责任、独立和自信,而在另一些家庭,种下的则是欺骗、恐惧、冷漠、忽视、抛弃、负罪感、愧疚感、羞耻感。
而且遗憾的是,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来源于父母,大部分的人是从父母身上学习为人父母。
他们的父母在教导子女方面的表现可能一样乏善可陈,许多代代相传的古老的教子之法其实不过是貌似聪明的馊主意。
比如,粗暴的骂孩子,孩子会越骂越笨,长期遭受“语言暴力”不仅会诱发心理疾病,还会影响孩子的大脑结构与语言能力的发展,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无法通过后天的安慰、鼓励所弥补。
不能用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生活中美好的细节不可能靠大锤来灌输。
语言暴力影响儿童大脑发育想必很多家庭,父亲仍然觉得打孩子是立规矩的好方法,而这一方法往往都是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
很多父亲说起自己当年被打的事儿,不是带着愤怒、伤心或恐惧,而是带着戏谑的味道,就像在说别人的故事一样。
而且,这样的成年人,往往难以控制情绪,如果有事情激怒,容易暴跳如雷。
这些古旧的教子之法馊点子,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父母的家庭和亲子关系,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个体系并非你父母所原创,而是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来的一整套带着基因的,逐渐累积而成的规则、观念、交流、感受、互动。
原生家庭的罪,真的是很难说清。
四、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孩子的心灵敏感而又脆弱,特别是在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失去父母榜样的作用,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会在波谲云诡的迷惘之海中随波逐流。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
我很喜欢这个术语,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总是和“渣”人陷入感情纠葛,总是幻想着自己的善良、爱心可以拯救他们,这并不是遇人不淑,而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当事人其实潜意识总幻想能够拯救心性缺陷的父母,因此会寻找同样落魄受困的配偶作为替代品,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一次一次受到伤害。
孝道教条主义之下,对妈妈的愤怒如果成了不可呈现的东西,不管这份愤怒有多大,也不可能流向妈妈哪怕丝毫,于是,它最终将流向了另一个女人,或其他人。
这是迁怒,而我们社会中的无数恶性事件乃至陋习,其核心都是迁怒,即将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于其他人。
心理负担,一般只有两种倾泻方式:向外,倾泻到伤害你的人身上去,或向内,倾泻到你自己的身上。
总得有人承受这种负担。
你选择原谅父母,但反过来最后又更加憎恨自己了。
而且往往,“原谅和忘记”,只是“装出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不称职的父母,不是故意,但不等于没有伤害孩子。
一个人童年时期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决定了他与世界的相处模式。
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
相反,如果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
幸运的人一生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让你一生健康幸福;成年后从恋人那里得到的爱,帮你彻底治疗童年的伤。
四、把控制说成爱,是这世界最常见的谎言之一你肯定见过许多人,在同事、朋友和陌生人面前表现得非常有礼貌、非常尊重对方,但唯独对配偶或孩子表现得特别没有耐心、特别粗暴。
你或许会猜,这个人一定是对自己的配偶失去了爱,但恰恰相反,当事人会表示,他爱对方,且根本离不开对方。
那么你会明白很多事情:为什么开车时脾气大;为什么初恋失败其实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你的上司那么难以相处;为什么不管你怎么做,你的父母都指责你做得不对。
精神虐待比肉体虐待的杀伤力有过之无不及,人际交往中潜移默化企图控制别人,抹杀他人自信心的行为真的很可恶。
受害者往往还会觉得问题是出现在自己身上,觉得自己真的做错了,施虐者常常自己也不知道。
孩子的边界是对一切教育开放的。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神圣的。
但是,这些神圣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
一些父母按照自己的梦想塑造孩子,规定好他们的一切,告诉他们该如何思考、感觉以及需要什么等等。
对他们的孩子来说这是情感毒药。
在家庭生活中,这些压制手段包括辱骂、殴打甚至是一刀两断。
控制与被控制,是亲密人际关系中的常态,是中国很多父母的行事风格。
孩子经常被灌输这种那种的教条,比如:“不听话”,“不乖”,“不正常”,“怎么别人就能做到”;你是不是会被拿来做“听老师话”,“听家长话”,“好好学习”,“别人家的小孩”的反面教材???
“理所当然”、“别人都这样”,“你怎么就做不到”,这是个关于价值观绑架,关于通过贬低打压实施的精神暴力(PUA实施控制的重要环节)、关于“禁锢在别人常识里活着”的人的悲剧。
孩提时代,成年人是孩子的上帝,但即使是上帝也不能随便给人下定论。
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存在的亲密关系,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最终都还是独立的个体,忽略了界限,就很容易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巧取豪夺,我们称之为爱,实际却是控制,是一种出于对自己的无力感的愤怒的释放,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形式。
爱是放手,是尊重是给予,是让你知道,无论时间如何消逝,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
把控制说成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常见的谎言之一,而且对这个谎言,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并因此受伤或伤人。
借用朋友一句话:搜救挺大胆的,跳出了灾难商业片以往的叙事套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家庭普遍系统性伤痕,这种家庭里孩子丢失是必然,不是偶然,这样家庭的孩子不丢失在东北雪山密林里,也会迷失在人生里。
最后的最后,希望为人父母思考自己应有的义务:● 父母必须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 父母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
● 父母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情感的需求。
● 父母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
● 父母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好久没在电影院看到这么惊险的灾难片了!
看的时候汗毛倒竖,脊背发凉,整个心都被提到了嗓子眼。
儿子走失后,男主和搜救队时而冒暴风雪搜救,时而在雪崩时命悬一线,时而在极寒冰湖上惊险营救……所谓的出生入死,大抵不过如此!
那种压迫感与沉浸感,简直无法用语言去形容。
不过,全程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甄子丹饰演的父亲形象。
这个父亲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父亲。
育儿过程中,他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妥帖。
儿子做错事,他会大声呵斥,甚至大打出手。
跟儿子约定好的事,他会说而不做,让儿子失望伤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父亲形象,却贡献出了片中最大的泪点。
因为“爸爸不是生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他让我们意识到,一个普通人初为人父,要经历怎样的折磨与煎熬。
因为沟通不当,他弄丢了儿子。
以至于搜救过程中,搜救队队员对他不仅有怜悯,更有责难。
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而男主的寻子之路,刚好就是一场自救、重生之旅。
寻子过程中,他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心态转变,刚开始他脆弱无助,觉得一个8岁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在恶劣条件下存活下来,但后期随着搜救信息的不断增多,他逐渐重拾希望,觉得哪怕堵上性命、拼尽一切,也要找到儿子。
他要对儿子做一个交代,更要对自己做一个交代。
此间,甄子丹准确拿捏住了男主的心理变化,演出了他情绪崩溃的无助,也演出了他孤注一掷的坚持。
大多数时候,父亲的情感都是温吞的,他不善言辞,只把情感融入进了行动中。
父亲会放下自己的安危拯救儿子,另一方面,儿子在梦中也唤醒了因雪崩陷入昏迷的父亲。
爱能抵挡风雪,也能缔造生命的奇迹,看完好想抱抱不在身边的父母!
整个故事被编剧讲述得真实可信,因为故事背景设置在东北,所以当地警察都操着一口标准的东北话。
贾冰、唐旭演技出彩,虽然前期搜救时,几人曾因意见不同产生过分歧,但毫无疑问,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孩子。
每个普通人都在闪闪发光。
民间救援队也很了不起,面对各种恶劣的极端环境,他们迎难而上,毫不畏惧。
尽管银幕上天寒地冻、风雪交加,但他们的救人心切,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
尤其当白所舍生取义,在雪崩中牺牲时,更是为全片祭出了主角之外的最大泪点。
爱是最坚硬的后盾。
父爱伟大,不畏牺牲的救援队员、民警同志同样也很伟大。
他们用自己的身躯,遮风挡雨,为我们构筑起了最安全、最可靠的堡垒。
出于这份感动,我打心眼里想把这部电影安利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得到温暖、获得治愈、学会爱与被爱。
电影名就能把全片故事主要讲述的内容讲清楚。
原本以为是一部有着大场面救援的电影,结果其中仅仅只有再普通不过的小型救援。
整体看下来真的是非常失望。
全片把主要的情节用在了刻画一家人人物关系上,似乎所谓的救援行动成为了陪衬,而且救援行动似乎少了很多紧迫感和危险感。
一个不听话的熊孩子和一个不会教育孩子的父亲之间究竟能产生怎样的火花?
父亲会因为一时的怄气把孩子扔在荒郊野外的雪地里属实是把这一父亲形象拉低到最低点。
在救援过程中,他突然就一心只想着找到儿子,丝毫不管不顾帮助救援的救援人员的性命。
由此可看出这位父亲根本就不会做人,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
但影片完全没必要吧父亲形象描摹地这么差劲。
另外母亲的形象似乎也非常偏负面。
自己儿子丢了这位妈妈似乎一点都不着急,更多时候只会跟丈夫吵架。
影片结尾父亲的行为也非常匪夷所思,真的就不得不牺牲自己让孩子活下来吗?
这可一点都不会显得人物非常高尚。
这么做就能弥补自己之前的过失吗?
这么做就能挽回救援队队长的性命吗?
全片真的是满满的槽点!
直说结论:全程尴尬,逻辑牵强,差到不能再差。
感觉编剧是9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通篇逻辑不通,剧情发展离谱。
就很简单的,你让这个故事发展符合常理行不?
这么基本的都做不到?
找个小学生都比你编得好。
1.男女主之间演戏的感觉就是一种他们很陌生的感觉,女主成功引起了观感不适。
如果说是想反应现实中的这种奇葩,那算是成功。
2.男孩刚丢了晚上母亲在个浴缸里洗男孩得围巾,①为什么要洗围巾?
②为什么要在浴缸里洗啊?
③为什么你洗围巾都不放洗衣液搓半天都没沫啊?
就这种类似得场景莫名其妙,想体现母亲得内心纠结?
然后后来知道①为啥了,啊,把洗过得围巾拿过去了,搜救犬闻不到男孩味了,这个槽点真的是,,你行李箱里就没有其它男孩衣服了?
你要说你讲卫生都洗过那我服气,出门旅游都能天天洗我服。
3.男主第一次下水,咋就莫名其妙不动了?
冻僵了?
那后面呢?
后面大风大雪的不是更冷,好几个人从水里出来后跟没事人似的。
不是我说,大东北,-31度,你试试你下个水裤子湿了在外面能呆几分钟。
说到这还有,大东北山上-31度,女主穿个羽绒服拉索都不拉到最上你跟我说这是-31度?
东北风分分钟教你做人,那围巾还想在脖子上呆着,早得捂脸了。
4.人贩子傻到一群人连个脸都不遮就跟男主交货,等着被抓呢么不是。
这段情节就。。。。
尬,还是尬。
5.中间一堆人累的冻得够呛,男主过来说不能停,然后一顿煽情,又开始唱歌,这个情节,这个歌,尬得我呀,我去了,真是服了。
6.都知道有线索了,可能是跟昏迷不醒得司机有关系,那第一时间就去那附近找呗?
非得别的地方折腾一通,然后最后等男主自己推测?
去救得时候,冰面,-31度,编剧你知道不,好多车厂商都冬天开车去东北测试车辆在低温环境的性能,场地就有冰面,那冰面冻得刚刚的,车随便跑。
都不用-31,就-20度以下持续一阵就够。
几个人上去这冰面扛不住了,糊弄鬼呢,还有那个镜头,那侧面明显能直接从岸边走过去,你们几个非的从冰面走,图啥。
我看电影从不关注导演,但这个烂片,我记住了。
三星/6.6虽然口碑票房双惨淡但冲着甄子丹转型之作还是来看了,他在片中的表现也的确可以看出转变戏路的决心,富有感染力的哭戏让我一扫对他以往时装动作片中文戏严重短板的印象。
贾冰的表现也完全脱离了谐星身份,展现了一个接地气的东北警察形象。
用动作片思路拍家庭救援灾难片的点子也不错(从雪崩、冰湖救娃以及绑票、医院几场“打戏”的运镜方式很明显能看出这一点)。
然而剧本还是拉了后腿,对父亲阿德和熊儿子的人物塑造完全失败,已经很久没看见过这么烦人的主角了,可惜了甄子丹的表演。
不过对媒体职业道德等社会议题的展现还是有点野心,可惜体量完全驾驭不住。
年近花甲的丹哥也快打不动了,希望转型之路顺利吧。
不过还是期待明年《疾速追杀4》大战杀神。
一整个给我尴尬住了,尴尬的都长犄角了……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个人,真的是对东北的冬天有误解。
一开始出现孩子失踪的时间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争分夺秒迫在眉睫的……结果12月21号的天气,演员哈气像是在闹着玩,掉水里连个冰碴子都没有……哎呦我天呐,真的是香港来的导演,也太不把东北的冬天当回事了……救孩子的这个节奏,根本不像是有冬天会冻死人的认知那种。
我尬住了呀……熊孩子,暴力教育,无良媒体,蹭流网红,到底要表达啥?
家庭教育不好,要受社会毒打?
尴不尴尬 ?
最尴尬的是,如果说想借「搜救」这个事,讽刺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我看新闻就好,何必跑电影院?
这也太不艺术了,太尴尬了。
救援的事也很尴尬,简直是无脑。
经验丰富的救援队,被一个丢了孩子的父亲,还没把实情讲明的情况下,用非常非常感性的头脑做判断下决定……遇到恶劣天气,不救了,我理解,因为东北那天气有时候离1米5都可能啥都看不见……表决就表决呗。
表决完咋还玩起道德绑架了呢?
小故事强制煽情也就算了,气氛烘托到这了咋还唱起歌了?
我原地裂开了……座椅跟长了钉子一样,我都坐立难安了……要赞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点赞,但绝对不是无脑牺牲。
这其实也是社会现实,但真的不艺术,真的尴尬死了……女主在愤怒的时候有个特写,真的抱歉眼神里我没看出来有啥东西。
特写愤怒,观众没接收到信号……尴尬不?
如果说「对不起」就好了,是要表达从小事做起?
绕了这么大圈就要说个这?
其实要讽刺的社会现实问题是很尖锐的,但导演的手法很圆润,反差感尖锐感什么的说起来就是个尴尬……最后,我真的是……要不是花了钱,我才不会看完……出现第二个时间节点的时候就想走了……不推荐
这电影大概甄子丹多年以后回想还是会悔青肠子的吧,实在想不通,甄子丹为什么会接这部电影,难道是看到了“讴歌”的红利?
整个剧情完全和甄子丹的普通话一样,光看到表情,但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作为一个良心设计师,不满公司现状,决定自己单干。
然而,发现单干也不得不面对一样的狗血,于是有点癫狂。
抓金鱼时说好的要耐心呢?
转眼间就把儿子一个人丢在冰天雪地的陌生地方,这是个“好爸爸”能干出来的事儿?
再说说熊孩子,这家伙不是一般的闹腾,而且是毫无理由的闹腾,为了闹腾而闹腾,看得隔着屏幕的观众都觉得闹腾。
而身为母亲的花瓶,不,身为花瓶的母亲,大概对自己的角色都没把握住吧,完全游离在千里之外。
这样一对奇葩夫妻,有这么一个奇葩的熊孩子,还真是般配。
出么旅行,安全攻略得提前做好,这大概是必修课。
孩子可以不管,但大人难道不要带脑子的?
一个南方家庭,到北方看雪的心情可以理解,旅途中出现点状况也可以理解,然而,这大冬天的,出门开个电车,实在不能理解。
贾冰这个角色,在故事里头是不是担纲搞笑,实在是不能判断。
按照故事发展,这个角色应该是定位在破嘴干实事的位置上的,但纵观整个故事,贾冰基本光顾着破嘴了。
难道在导演的概念里头,喜剧人就是耍嘴皮子的角色?
所长的角色,大概是负责煽情的。
甄子丹耍横时,由所长在旁边兜着。
在大家都决定放弃搜救时,甄子丹不答应啊。
可是同志们也非常辛苦,于是所长开始讲故事,讲完故事把搜救队长感动得稀里哗啦,然后唱歌。
最后,专业的搜救队选择在一个“易发”雪崩的地方扎营,差点团灭。
所长不幸遇难,大概异常的死不瞑目。
故事里头还插播了一段“群众的力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开始迷信“热搜”,啥事儿只要能上热搜,这事儿基本就有人关注了。
这个逻辑背后,貌似是无尽悲哀,小事儿,大都化无了吧。
在这个故事里头,对“热搜”的态度还有点小小的暧昧,因为这场热搜,最终演变的,是一场滑稽的闹剧。
大概,是为了给甄子丹“救别人的孩子”埋下伏笔吧。
不好意思,着实是败笔。
最后的一场大戏,也是相当的无语了。
稍微有点物理知识的人,大概都知道冰面开裂时最好趴在冰面吧。
可是故事里头,无论是建筑专业的甄子丹,还是搜救经验丰富的搜救队员,都在冰面开裂时,站着摆pose,就是可劲的折腾,让甄子丹下水。
命题作文没那么好写,甄子丹哭也没用。
至于资源……其实公众号只是专注于影评,所谓的资源,均来自于网络。
可是接到侵权投诉,实在是诚惶诚恐。
再次声明,本公众号只是提供网络已有的分享,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
通关密码见封面,你懂的。
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这是本人看过的最垃圾的国产电影之一,剧情逻辑还不如一些“抗日神剧”例如:大冷天冰天雪地,景区关闭,一家三口还开电动车去看天池怪兽,拿我们东北话说,这就是脑袋让驴给踢了;其次,孩子失踪后,家长先是刁难警察,之后竟然多次指挥救援队,直到救援队多人受伤住院为止;就是找个精神病人担任编剧都不太可能如此安排吧;再说,一个小孩先是被扔在一个屋子里,之后搭车遭遇车祸(关键是司机受伤,🉑汽车和孩子毫发未损,真稀奇)在车里被困三天,环境温度零下二三十度,竟然还能存活,不服行吗?
另外,在救援队搜救过程中,所有队员突然唱起前南斯拉夫经典佳片《桥》的插曲,令人费解;结尾处,来了四艘气垫船,可实际最多一艘,另外的都是电脑特技,还是制作水平低下,一看就特别假的那种。
该片题材其实非常棒,男主角还是香港著名演员,可拍出如此效果,再好的题材也没有意义了,遗憾!
片中的北方雪景很美,整个搜救队伍动员寻找失踪的孩子,主演们的情绪很到位。
甄子丹ㄧ改以往的动作武打风格,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充满爱的父亲。
为了找孩子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儿子的性命周全。
看了一些网上的评价以及正反两面的议论,熊孩子的养成是否因为熊家长?
有没有必要出动这么多人去寻找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其实这些问题没有真正的对错,孩子从小的教育是离不开父母,父母的管教方式也深深影响着孩子。
其实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层面来探讨这些问题,生命是否可贵?
这么多人去搭救一条生命是否需要讨论其所付出的所有成本?
对许多人来说,生命是无价的,是多少钱都换不回的。
孩子固然有错,但也不应该为了这个放弃他,放弃每一条性命。
这是我个人看完电影搜救的浅见,希望与朋友们分享。
没把我气死,这都什么熊孩子和做死家长,净搁这儿折腾人,你家孩子是命,别人家的命就不是命?现实里太多这种脑瘫家庭,不会教育也别出来祸害社会。以后韩雪的电影全部避开,根本不会演戏。
害得是港片班底
可能是我太极端了 看了好多网友说搜救感人 我感觉不值得 为了一个熊孩子,搜救队代价太大太大了。搜救人员的付出太多了。
10.2点映看着。甄子丹再怎么卖力演出,也救不了这个平庸的电影。动作明星的转型之路,可难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吴京一样转型成功。
我的五星好评全部奉献给,搜救人员,不止是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 他们经历的只能更凶残,真的会被这群可爱的人感动到。
看国产电影很难不得高血压
动作经验刺激,特效十足,甄子丹转型之作,诚意满满,值得推荐
恕我直言,若不是电视放我正好看到了,这辈子谁也不会去看的。
中间配乐怪怪的,就是难以动情
我在想,这个片换一个演技派的男主演会不会好很多!
淘气熊孩子雪山走丢,父母,警察反应拍的都满真实,甄子丹难得演个无助乱添乱的角色啊!不过这里面新闻记者那段就太假了吧!后面半段拍的就有点意思了,讲诉了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与信任,成长与陪伴的各种问题。。。还有搜救的遇到各种难题及阻力。。。
除掉抓马的亲子戏份,其实剧情和真实的搜救情节真的很像。不久前看了一些搜救的纪录片,还有美国传奇巡山猿兰迪的传记,最近在看的Emmanuel Cauchy的Docteur Vertical,这种地貌的环境非常复杂,这种救援也需要非常高的精专业务水平。一般而言,在这种环境里遇难的都是有丰富经验的大拿,在评估风险以后还是遭到不幸。就像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一样,但是救援的最关键还是对地形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搜救对象的行为把握。
比亚迪的领导看了不会骂人吗?电动车整个汽油车的配音…这个熊孩子能让叶师傅一拳打死他吗?韩雪总感觉是在演另一个片场的人物,全程根本融不到剧情之中
曾经写过《星愿》的编剧,剧本绝对不至于坍塌,但也确实谈不上多优秀,主要是动机太弱。儿子任性到毫不可爱,观众对于他是否能存活真不太关心,而父亲这个形象,编剧应该是想呈现一个严父,但甄子丹过往形象已经定型,这部里又没有真正突破,还在重复好爸爸的模式。一些大的情节模式如果可以改一下,应该是第一次自行搜救失败,第二次(动员搜救队员那里)本来想着让搜救队员再找,但父亲不好意思,自行离开偷偷去找,结果自己遇险,第三次才是万念俱灰下,搜救队员主动提出额外加班,否则第二次就要搜救队加班显得太假太不合理太惹人讨厌。
烂的莫名其妙
甄子丹也算是开始转型了吧,也许这是打戏演员的出路了。
特别难看的一部电影,我对大家吐槽的立意之类的其实没啥意见,也算警示吧,但电影本身真的太难看了,希望六公主不要再一遍又一遍的播了,播好点的电视电影都比播这种烂片强。还有一点,我就不懂,导演是怎么做到,明明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了,明明是一群穿东北内地制服的内地演员,偏偏拗出了香港劣质警匪片的那股劲儿的?大部分给我就是这种感觉,贾冰、侯天来除外。
至少说了熊孩子是怎么来的了,有其子必有其父。
真实而剧烈的冲突。教育意义深刻
甄子丹转型之作,曾经的动作英雄如今也老去了,唉,甄子丹的大部分电影都看过,这部也算是支持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