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极限》以雄健粗犷却又不乏温情细腻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雪地救援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情感与理性的较量中,讴歌了人性的美,鞭挞了灵魂的丑,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下面就其中的四处细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细节一:三年前,父亲领着一双子女和其他登山队员正在攀登几乎垂直的岩壁,突然上方有新手坠崖,他们躲闪不及,共同被吊在依靠一个安全栓固定在岩壁的绳索上,父亲在绳索的最下端,儿子彼得居中,女儿安妮在最上端。
安全栓在岩壁的缝隙里渐渐松动,很显然的,一个安全栓是承受不了三个人的重量的。
这是,父亲让儿子拿出匕首,让其从身后割断绳索。
儿子彼得实在不忍下手,可安全栓继续往下滑,眼看三人即将丧命,在父亲的催促下,儿子彼得万般无奈,闭着眼睛割断了父亲的生命线。
父亲终于跌入谷底,换得了儿女的安全。
这就是父爱的伟大!
这就是理智的登山家正确的选择!
试想,如果当时儿子在没有得到父亲命令的情况下从自己身后割断绳索,尽管是理智的行为,能舍一保二,我相信,获救后的儿子也会内疚、终生良心不安的。
可妹妹还是不能原谅哥哥当时的举动。
此后,彼得自责不己,再也不登山了,妹妹安妮说他是在畏惧,在逃避。
安妮继续从事着父亲的登山事业,终于成了登山速度最快的女性,上了《国家地理》的封面 。
安妮说,唯有如此,才能最接近父亲的灵魂。
细节二:安妮终于自行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向喜马拉雅山脉的第二主峰K-II峰发起冲击了,不料突遇雪崩,很多队员都命丧雪山。
在山脚登山基地的彼得通过微弱的通讯信号(摩尔密码)得知妹妹安妮及两同伴幸存后,大家一片欢欣。
可随即又是一片的死寂。
彼得呼吁立即组织一支六人救援小组去两万六千英尺高处找到他们,并救其下山。
在高气压及严重缺氧的恶劣自然条件下,极易得肺气肿,能活命已市奇迹,而现在人们还不知三人的具体位置,就算确定了位置,还要除雪,需要急登山,必须在三十六小时内将其救出。
谁都不愿冒这个险。
用六条健康的生命去为没有多少生还可能性的三个人冒险,值吗?
只要有一点可能性,都应该尽力拯救生命!
在彼得的呼吁下,终于组建起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六人小组。
当这六人决定上山救人之时,不管成功与否,不管自己是否能平安返回,他们的生命已经得到了永恒,他们已经彰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崇高!
我们不应该用世俗的经济学的投入与回报的原则来对待生命问题。
如若那样,我们又怎样去看待当灾难到来时,一次又一次不遗余力的救援行动呢?
特别是当自己也处在灾难之中时,我们又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呢。
生命是伟大而无价的,我们不应该漠视生命!
漠视生命就是漠视所有的一切。
细节三:被困于峭壁中的三人,依靠地赛米松艰难地维持着生命。
这时汤米因受伤,过早地得了肺气肿,需要消耗更多的地赛米松。
当安妮决定给他注射地赛米松时,却被另一个商人出身的范艾略制止了。
安妮:不打他会死的。
商人:我们都知道他已经撑不下去了,你已经尽力了。
我们不能浪费资源。
安妮:救人不是浪费。
商人:除非救得活。
为何要两人陪葬这一人?
商人决意将实情告诉汤米。
商人:你是个职业登山家,你知道现实,就算他们(救援人员)来了,他们也没办法送你下山……安妮想帮你打救命针……这只是拖延时间。
汤米:你要我死?
你是这个意思?
商人:我没有什么意思,我是要你尊重生命,不要浪费他,我要是你……汤米:你不是我!
商人:没错,我不是。
你要了解,你不只害死我,也会害死她的。
趁安妮睡着时,商人杀死了汤米。
这的确是很难抉择的问题。
理智告诉我们,商人把实情告诉汤米,并要求汤米等待死亡或许是正确的。
汤米似乎也该认清形势,尊重生命。
但汤米并没有等待死亡的意图,商人更没有权力剥夺汤米的生命权。
细节四:四年前在攀登K-II峰的时候,范艾略雇魏蒙哥的妻子为向导,可恶劣天气让他们困在山上,范艾略用完自己的地赛米松,还抢夺了女向导的地赛米松。
结果女向导死亡,商人靠多次注射地赛米松后脱险。
商人后来却说,女向导的地赛米松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小心掉落才导致了她的死亡。
魏蒙哥守在雪山上,他一直在寻找妻子的遗骸。
这次救援行动,魏蒙哥也参加了。
当他找到冻死的妻子,知道了妻子真正的死因后,魏蒙哥说,他要亲手杀了范艾略。
终于,救援小组找到了安妮他们。
魏蒙哥并没有杀范艾略,而是决定救出害死自己妻子的范艾略。
可这次却又出现了与三年前类似的险情,一根绳索上系着多条人命。
彼得与妹妹安妮在上,魏蒙哥居中,范艾略最后。
魏蒙哥闭上眼睛祈祷片刻,果断地用匕首在自己身前割断了绳索,拯救了彼得兄妹,自己和范艾略坠入深渊。
在生命处于极端困窘的状态下,在生死之间,人性中善的、美的;恶的、丑的都被放大了。
平日里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样子,关键时刻却为了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不惜剥夺他人的生命权。
良心何在?
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价值?
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
在极限条件下,仍不失生存的勇气,不要轻易放弃,要始终坚信自己一定能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如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只要还有坚强的毅力,就一定有希望,只要有不灭的希望,就能获得重生!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权都是平等的,谁也没有权力随意结束他人的生命。
绝不能因为一己之私,于他人生命不顾。
在他人生命权受到严重威胁时,我们的社会必须挺身而出,倾其所有,拯救生命。
因为,生命权始终是第一位的,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
《垂直极限》引发的人性思考是多方面的。
它告诉我们:生命是坚韧而顽强的,生命是伟大而无价的。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小s常在《康熙来了》中打趣《我猜》,尤其是调侃所谓台湾娱乐的local KING──吴宗宪,宪哥近年衰神附身,原先风光无限,做主持人做到有本钱搞IT,结果流年不利,连房子都快卖掉──有集周杰伦上康熙,小s立刻问他“宪哥要是无家可归了,能不能入住你的J大楼?
”哈,终于,吴天王本人来了康熙,好像是为自己搞的某个蹩脚巡演的赚赚人气,嘉宾们也相互调侃,就有人问宪哥说:“知道你为什么不能搞半导体吗?
”──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想想,你做娱乐节目做到“本土天王”,这个大家都没有意见,问题是如果你又搞半导体,也搞成天王,那你让那些只搞半导体的人怎么办?
请注意这个“只”字──“‘只’搞半导体的人怎么办?
”,这话有意思,虽然是以娱乐节目特有的说辞在扯淡,但我却觉得此“蛋”非同一般,牛蛋。
《垂直极限3》, 一般看了几集discovery就发飙励志爬山的,我推荐这部2000年的片子,看完歇菜的是打压,看完爆发的是试炼。
因其影片从一开始基本就是为了泯灭“一般人想当然、想好事的本事”而设的。
而片子的主要剧情大概发展于某个亿万富翁组织了一只登山队要去爬K2(乔格里峰,世界第二,空中转体n周半,攀登难度系数超过珠峰,K2的攀登死亡率,官方统计为1x/100,民间数据不止,世界第一,远高于珠峰的2/100),可以用12字来概括这位富翁的旅程:深陷绝境,几乎得救,终于丧命。
很多人看了觉得很爽,一方面是因为富人遭殃、床照曝光,是最近几年的新兴娱乐项目,另外剧情上似乎也有他该死的地方──恶有恶报嘛!
但我却觉得编剧并不是要讲一个简单的正义循环的事情。
如今胡乱地(所以说是胡乱,是因为我看《康熙》不辨新旧的,随手点一集看,纯娱乐)看到宪哥被人这样调侃,更加觉得有必要把当时看电影就有的观察与意见说出来:先回到《垂直极限》的剧情,片中丧命的不止该富翁一人,许多人都因为遇险或营救而不再回来,但有句话很要紧,它揭示着一名纯粹的“职业登山家”与一名“企业家+登山家”生命真谛的不同,这话是魏蒙哥说的,他说:“山拥有他”。
由此,“职业”的要义,看来并非“才能出众+成绩瞩目”,而是“安身立命”──不是“你拥有它”,而是“如果,它拥有了你,它成为你的归宿”,你觉得能接受吗?
”所以,真正的登山者当然是最懂得也最企盼安全的人,但万一跌入绝境,命悬一绳(动力绳),他们会割断维系着自己的──甚至是在他下方的人的性命──的绳索。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表面上是因为绳子无法承受的某个重量,否则会连累一条绳子上的全部“蚱蜢”;更深层次的缘由,则是出于人的自由意志的道德品质,所谓“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人的理性在那时那地战胜了得失利益,威武不能屈,动物们是万万做不出这些的,唯有人──即康德说的绝对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它展示出了人性中因为敬畏而服从进而崇高的部分。
但,我觉得如果不拔高到如此形而上的程度,我们还可以从其整个生命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真正的“被山拥有的人们”,即:这些让我们普通人“时穷”的意外,在他们那里也许并非意外,他们有着一种从容的情绪,因为他们早就被山拥有,虽然不是奔赴(疯了才会)那被“死亡阴影笼罩的山谷”,但是时候到了,凛然何妨?
再说吴天王与大富翁:虽有真实与虚构之别,但其实两人相似的地方颇多,比如两人大体都当得起“机智、明白、奋斗”之类的修饰,皆为名利双收的幸运儿,都有粉丝一堆…不过,他们最大共同点却要算这条:都不愿意只被一样东西所拥有──都拥着“两块田”,左右奔忙,甚至是左边收成不好就奔右边去,右边不好又再回左边来。
半导体不行,可以搞回娱乐;娱乐不行,再搞回半导体,所谓“以战养战”的新版本?
无法安守是现代人的特征,因为现代人总是拥有希望,连《肖声克的救赎》都说:“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thing in the world”,佛里德曼以他特有的深沉、磁性的嗓音,确实地说出这句话,方佛它是人类亘古以来的真理,起码也是一辈子可以凭靠的箴言,而接受了现代文明启蒙的人听起来也毫无芥蒂。
然而,看看西方文明的源头你却惊讶地发现,“希望”在那里是让人警觉的。
古代诗人并非不懂得或者不需要美好,但他们却告诫说,希望很危险。
我无意在这里罗唆地谈论希望背后的伦理,用比喻的方式来说:希望一旦来到人间,它就活了,活着就要进化。
它进化的原动力就是人类这种小生命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时间感,因此希望进化的终点必然是──关于不死的希望,这种从诞生起就意味着“无望的希望”本身就是一个悖谬──悖谬自然根本规则的僭越就在其中, 先代人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说希望是危险的。
结果,启蒙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抹消了这种危险,如今“危险”大多用于“形而下”的领域,“危险”主要地成为了“安全生产、安全行车、安全性行为”的反面。
启蒙成了一种新的迷信和遮蔽──我们不死,死神不再拥有我们,简单的、未经升华的关于不死的希望借着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复活了。
人们表面上不信永生,却从来没有真的确认过自己终将死去,甚至连直面别人的死亡都变得模糊。
人性从葬礼开始, “节文为礼”, 如今却连葬礼都非为“节”而设,《钢的琴》开场就是如此的闹剧。
所以这个时代的人的“不死性”不是因为超越,是因为无知和被蒙蔽,才弄个两块地算个球?!
我们不被什么所拥有,反过来,我们拥有一切──僭越终于成了生活的主旋律,alternative成为了让人安心的处所。
没有绝境,还存变通,总有余地──成了最大的希望。
我倒不担心人真的就不能面对不幸了,当左边的、右边的,当所有的田终于要被插上“死亡”的牌子,人兴许也会慢慢地、痛苦地接受这“不再有希望”的局面。
然而真正已然被伤害了的,其实是行将结束的整个生命!
那怎么办呢?
临时抱佛脚吧!
反正咱们也有这个传统,于是对佛的“万世皆空”的肤浅解读笼络了许多病榻上的生命,做临终关怀的义工常常发现那个最后天天念佛念上帝的人并不安静,比不上魏蒙哥这个未必相信神的男人的一星半点。
因为这些人的人生是前后矛盾的,这突然的皈依反而使得前后的人生变得自相矛盾──左右奔忙的时候心心念念的可不是这个!
临时抱佛教变成了临死抱佛脚,所谓人生的尾声。
那怎么办?
我可不是魏蒙哥!
最后的结论还靠回答这个具体的问题,即:真的不可以一边做房地产一边登山?
当真一边做娱乐一边做半导体果然要倾家荡产?
那嘉诚盖茨是谁?
我的用意不是要绑束。
因为这个世代已经在这里了,它有它的道理和好处。
它给我们青霉素,给我们mp3。
它还从文化上教导我们,让我们不同程度地负债于它,然后要我们如我们被教导的样子来活,要我们在有限的人生中拥有更多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终极真理,只有客观实在…当古典时代真正隐而不现,自由成为普遍原则的时候,我想,以赛亚·柏林的一个说法值得我们留意,这个也是从宪哥到蒙哥的区别:柏林说,我们拥有两种自由:free to do(拥有…的自由)和free from(免于…的自由)。
时代的进步是不是让我们太多地看到了free to的方面,宪哥深谙其道;而蒙哥却历史性地告诉我们的──正是“free from”才让人成其自身,如实地拥有着自己的生命。
对此,村上春树在《1Q84》中说,历史昭示人们最重要的一条,是当时人们往往不知道,村上是一种中立的不可知。
而我想说的是:“其实并没有意外”,是一种中立的可知。
下午在图书馆一口气看完了这部被我囤积了很久的电影,倒也是难得给我我很大震撼的好电影。
请允许我用破碎的,毫无逻辑的文字做些叙述。
(一) 首先引发我的感触的是“换位思考”这种思想,当那3名登山运动员被困在山里的时候,基地营里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营救他们,导演可能要展现的是对那群登山运动员的自私与胆怯的批评,我则不这么认为,换做我是现场的一名登山运动员,让我用我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找寻不知道是死是活的人,很抱歉,我实话实说好了,我很自私,我很胆小,我很爱命,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就如电影里蒙特哥所说,你们现在去,无疑是在送死。
观众看了这部电影可能会觉得,皮特作为哥哥很勇敢,很爱自己的妹妹,但是我却在思索如果被困在山中的那三个人中,如果没有他的妹妹的话,他还会这么积极的呼吁和发动大家去营救吗,还会不顾一切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人吗,答案是未必吧。
所以说我们不要总站在道德的高度,作为一位旁观者去议论是是非非,多想想如果你是当局者,你会怎么做,对于他人我们应该伸出援助的双手,助人为快乐之本,但前提是自己要好好的,尊重好自己的生命。
而对于那些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他人的人们,我们应该报以欣赏,钦佩,毕竟愿意这么做的人是少数。
但是对于沉默的人群,最起码他们没有像电影里范艾略那样落井下石,用伤害别人生命的代价来求得生存,然后道貌岸然地说,我这是尊重生命啊。
其脸皮厚的程度令人发指。
(二)电影中前后呼应的两个情节让我很感动,一幕是3年前安妮和皮特的爸爸恳求皮特割断绳子来换得他们兄妹二人的存活。
我想如果当时他自己手上有刀的话估计也会这么做。
第二幕是在快要把安妮救出来的时候,五个人掉在同一根绳子上,重量太大,蒙特哥毅然的割断自己的绳子成全他人(看到这幕我哭了,然后在图书馆还得拼命忍着,呜呜,好不容易诶),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呢,我会伟大到说,你们要替我好好活着,我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还是说,我活不了,你们也要陪我送葬,大家要死一起死。
人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怎么能做到这么的善良无私呢,没有选择割绳子的人,并不意味着你是自私的人,想要生的欲望让我理解此等作为,但是牺牲自己来成全他人的行为,更是让我震撼和折服。
(三)其实这部电影本来我想打五颗星的,让我扣掉一颗的原因是,是因为电影里那对兄妹是主角命比较宝贵还是怎么的,为了就被困住的三个人,其中有4人为了营救他们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只是在电影最后出现了他们的墓,而且兄妹二人还很开心啊,没啥负罪感之类的,哥哥还和那位女护士莫名其妙的勾搭上了,看的我很郁闷啊。
总的来说,虽有瑕疵,但还是不错滴,推荐大家去看看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情感与理性的较量中,讴歌了人性的美,鞭挞了灵魂的丑,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雄健粗犷却又不乏温情细腻。
只要有一点可能性,都应该尽力拯救生命。
我们不应该用世俗的经济学的投入与回报的原则来对待生命问题。
在生命处于极端困窘的状态下,在生死之间,人性中善的、美的、恶的、丑的都被放大了。
平日里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样子,关键时刻却为了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不惜剥夺他人的生命权。
良心何在?
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价值?
人性永远是无法讨论的话题。
父母对待子女从来都拥有最无私的心,他们给了子女生命,同时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任何时候,不假思索。
你不会知道生命的拐点在哪一处。
你会割断联系你生命的那根绳吗?
唯有如此,才能最接近父亲的灵魂。
这一篇原本是想回复亲亲吕布的评论,写完才发现太长了,所独立出来^^这是布很想看很想看的片子,因为它,阴差阳错地看了别的电影,最后终于终于找到了。
喜欢,很喜欢,力荐。
- 无论本性善良乐于助人还是鸢飞唳天雄心壮志,首先都要身体好啊!
- 初学者运气比较好(相似结论可见于扑克麻将)。。。
莫非这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公理?
- 同样是出于爱,理性与感性的选择同样让人感动。
因为爱妹妹,所以决然地割断绳索,在三个人大概率同死小概率同生,与确定牺牲父亲两人得救的博弈中,他是理性;同样也是因为爱妹妹,所以他不顾一切地组织了基本没有希望成功的救援。
人,真是复杂的动物。
- 重要的不是你作出了什么判断,而是你作出了什么选择。
这里我想说的是Tommy。
从一开始他就是对的,雪崩的预测和迅速撤离的建议。
而且他原本是有机会活着回来的。
是什么牵绊了他?
团队精神,对Van的不放心,抑或是登山者征服的激情?
多年的经验让他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不知名的原因却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对的念头,而是没有坚定地执行。
至于他最后的遭遇,定会让很多人扼腕,叹息之余,我想到的确实那句话:Nobody can take good care of u if even yourself don't do it.作为一个职业的合伙人,在危机出现时,若另外一方执迷不悟,那应当为自己考虑多一些才对。
说得有点七零八落的,也许不是很明白。
但是有句话要说给自己听:最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而不是想到了什么。
- 当传奇的登山老人拿出刀子逼近绳索,Van眼中尽是惊慌与恐惧。
我眼前闪过的却是Ghost中Sammy复仇成功后,无数黑色的魅影凄厉地呼啸而过的瞬间。
善恶最终定有报应,至少在为善作恶者心里每天上演的必是不同的故事。
- 从头到尾,手心不停出汗,看来我是真得很恐高。
第一次看《垂直极限》这部影片是很多年前了。
做为一部灾难片,让观众的心始终像坐过山车般悬着无疑是成功的,如若能加入一个伦理道德上的主题则将更为令人对其印象深刻,这部影片很好地做到了这两点,所以《垂直极限》完全可以做为一个摸版供今后同类题材的影片以参考。
和很多灾难片一样,影片讲述的同样是营救的故事,只是这次的主场景换成了喜马拉雅山地区,主角成为了登山队员。
影片开始彼得的父亲为了救他和妹妹而令彼得割断绳索,坠崖身亡。
三年过去了,已成为了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的彼得从此没有再从事登山工作,而妹妹安妮的内心深处始终责怪着哥哥当时做出的举动,心中无时不想念着父亲,由此引出了人在面对危难时如何选择去尊重生命的问题。
影片中对于生命的选择时刻出现着,6个人带着极度易爆的硝酸甘油去高海拔地区营救3个很难有希望生还的人是否值得?
被困的三人中其中一人为节省资源而杀死了得肺水肿的队友,这种极端的做法是否正确?
影片最后父亲生前曾经的战友又一次毫不犹豫地割断绳索拯救了兄妹二人,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生死瞬间,主动牺牲一人是对被救者的尊重,而在有一丝希望的情况下违背他人意愿牺牲他人则是对生命的亵渎。
正因如此,即便安妮请求他放弃,彼得依然毫不犹豫地去营救自己的妹妹,哪怕有一线希望,只要安妮还活着他就不会放弃。
这就是尊重生命的态度。
影片最后,彼得解开了多年积压心头的心结,安妮在通过死亡的威胁后原谅了哥哥彼得当年听从父亲的决定割断绳索的举动。
我的评分:8.2影评:一家人都特别喜欢登山,一起登山的时候,突然发生了险情,最后父亲为了救他们兄妹,自己割断绳子摔死了,从此这个哥哥就有了阴影。
妹妹一直在登山一线,这一次妹妹要去挑战乔戈里峰,据说是世界上最难爬的高峰。
妹妹遇到了雪崩,与队长一起掉进了雪洞,哥哥知道她没死,组织了5个人每人给10万美金去救援,但是途中这些人都死了,看见有多么凶险。
只有哥哥他们那小组找到了妹妹,炸开了雪洞,但最后一刻差点都死了,被一个老头给救了。
老头开始组织救援,他们又遇到了同样的险情,陌生的老头儿果断割断了绳子,和队长掉下来去,摔死了。
哥哥和妹妹获救了。
陌生老头的老婆也爱登山就是被队长害死的,老头的一切行动就是为了媳妇报仇,这一次了心愿了。
看的电影解读版,有时间看一下原片,应该很不错。
完整看过之后才发现之前断续地都看过了,特别是打针的部分。
不同的是现在看来,那些上升下降,做保护的东西都好熟悉。
不过,整个的情节和编剧设计是不是有点经不起推敲呢?
那样有前科的人,贸然和他同行是非常危险的。
而那些急救的装备的劣质完全和高山的环境不相符合,以及高雪山上那么迅速的行动,关键是硝酸甘油被日光照射会爆炸这样的常识居然是等上了山,一切都快要发生的时候才知道的。。。
说实话,如果这部电影是登山类型电影的代表的话,只能说,这类型的电影还太少,太粗糙了。
很搓啊!
( 于2012-08-20 )这是一部像拍得国家地理纪录片一样美丽的惊悚动作片。
快速登山这样的极限运动与我们天朝人民的生活实在太远,虽然那梦幻之巅貌似很近。
看完影片之后,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自然不会是平平的剧情,而是登山运动的无限魅力、人类坚强的意志、对梦想的执着、以及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力量。
“人定胜天”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歪理邪说,天晓得是那个无耻白痴提出来的。
正是人类的这种贪婪和自恋使得自己陷入绝境无法自拔。
本片中,生命也许是最飘渺的一样物事。
对攀越高峰的执着好似成为了一种信仰,一种你随时准备好为之奉献出生命的终极追求。
但整个故事的所有情节都是围绕着营救——挽救生命而设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你明明知道救援行动是自杀行动,却义无反顾地去执行;以命换命;自我牺牲。
而这恰恰不是简单的亲情爱情友情而产生的热血冲动,而是受到某种强大精神力量驱使的理性抉择。
这种反科学的莫然,恰是本片的书要线索,也恰似是主人公兄妹所最终找到的答案。
但是对于一个普通人,一名普通观众,这还是一个太深奥的哲学话题了。
恰似那句经典的Tobeornottobe一样。
5年前的大制作吧,我觉得相当好看的。
可谓是登山题材的最佳影片了。
影片一开始就将大场面展现给观众,在开头就有令人震撼的情节。
随着情节的进展,观众也不会失望,雄伟的雪山,可怕的风暴和雪崩,炸药爆炸的效果……影片的情节也可圈可点。
在生命的极限,让一部分人生存下来,另一部分人就要牺牲。
这是相当残酷的,本片在渲染这一点也是不遗余力。
在这当中,有为大局着想的人,也有自私自利的人。
看起来很有最近的新作《南极大冒险》的感觉,但《垂直极限》显然在画面和剧情上都要更胜一筹。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就电影角度来说,险象环生,十分刺激的好片。但总觉得逻辑和情感比较奇怪。电影的逻辑就是只要男女主人公都活了,男主顺便顺了个女友回家,坏人在不可测非人为原因下挂掉,就不深究其他配角早早的退场了。这尼玛人家的命就不是命啊!!?
记得还是小学全校组织去影院看的一部电影。今天听力课又回味了一次。
哥伦比亚影业无愧于B级片大厂,以小博大紧张刺激。特有的粗陋和烂片既视感
On my opinion, it is a distain to the mountaineering.Let me be the only guy to distain it.
就算不懂登山都能感到一堆遇险情节有多么硬掰。因为太假了,一点都感受不到里面的亲情有多伟大。6个人背着一堆硝酸甘油去爬雪山炸洞太逗了,结果一半人还没到终点先把自己炸死了……男主真强大,知道危险还敢直接往脚底下倒。刚看到蠢驴登山队的新闻,接着就看到这么个蠢驴救援队的电影……
我可真是太讨厌充满猪队友的探险电影了。拜托了你都要带着爆炸物去上山了还不知道爆炸物属性?六个人上去三个都是被炸死的,就尼玛离谱!还有就是每次都是打钉不稳…无力吐槽
这才是我想看的大片!
这部真的看完完全没有任何印象~~~应该很一般~~
开头父亲为救女儿自我牺牲的那一段,一直不敢看,太残酷。对于运动不感冒的自己来说很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看到后面这种疑惑也有慢慢解开,或许不断攀登不断征服的欲望就如同药瘾一般促使人不断往上吧。援救队伍中两兄弟的情谊,一直找寻妻子尸体的蒙哥马利这些穿插中间的情感更能打动我
看的第一部关于登山遇险类的片子,当时是在佳片有约看的,印象深刻!
.5。狗血,但佩服这种不虚头巴脑的爽片,包括之前看的《大逃杀》,就是要拍紧张惊险,就是要拍血腥残忍,偶尔还要让观众急的牙痒痒……从不屑于煽情和说教,这是爆米花片的有意义。
好好的惊险动作片拍成雪山版死神来了,死人超多,导演绝对是黑。
评分怎么能这么高?前一个小时废话一堆,墨迹要死 120分钟真的很长
开头以为是个哥哥大展神威救妹妹的爽片,结果是个亿万富翁没有道德自私害人的惊悚片,背着炸药作死,乱七八糟死了一堆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观影爽度。
反自然反科学反人性的硬伤太多,硬要带着炸弹上山,还故意给那么多镜头,故意漏,实在看不下去了.....
合着别人的命就不是命呗,真是 救你妹啊男主角和他妹这是在演骨科吗?挤眉弄眼矫揉造作
硬伤很多,连我这个一点不懂登山的外行看着都感觉很扯淡,一点也不刺激。
死了四个更有能力生存的和主角不相关的人, 救了主角的妹妹一个,弥补了主角对父亲的遗憾,这剧本真够想当然的, 而且2000年的片子, 放在好莱坞这特效也不咋样。
开场的抠图做的就挺糙的,山洞的模型搭的也各种糙,几个人拴一根绳上半空吊的设计也要不要反复用?背硝化甘油的设计总算做出了一点紧迫感,但是比恐惧代价之类差得多,巴基斯坦的部分有点新鲜感,定点用炮声闹醒印度人的戏份再多些好了。全片的光给的都太透了,看上去一股廉价电视剧感
糊弄人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