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大的口碑号召力下,必须去影院看看张艺谋的新片《满江红》。
再者本人也是张艺谋的拥护者,支持张艺谋也是应该的。
但是看过影片之后,感觉一般。
整个故事结构其实比较简单,通过前面的密集情节铺排反衬宋廷的腐败黑暗,堕落苟安。
并且,通过宋廷的这种黑暗体质,进一步来反衬岳飞的泣血之作《满江红》出现在昏暗的南宋,这是何等高洁可贵的精神品质。
当然,这个大结构的实现是由一系列小人物来实现的。
岳飞照耀古今的精神魅力很可贵,小人物的努力也很可贵。
对于历史背景知识单薄的人来说,这种电影测重的情感结构,会让很多人沉溺其中。
甚至会出现一种癫狂性的情绪爆发,为岳飞,为小民的拳拳向阳之心。
这就是情怀的力量。
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电影应该是做到了。
这样也是所谓电影口碑炸裂之说的重要注脚。
但是如果对于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的观众来说,岳飞的可贵是不需要铺排的(事实上,这样铺排也不符合历史)。
这个很要命。
所以对于有这种视角的观众,这个影片的很多情节设计,炫耀卖点就显得无足轻重。
因为无足轻重而显得多余,因为多余,而显得影片肤浅,甚或无聊。
这个是对很多人眼中电影核心观赏价值的质疑所在。
因为不需要铺排,电影显得无意义。
事实上,电影无意义的概念,还在于岳飞词作《满江红》,说的是收复河山的爱国精神,但是这个影片或者真实历史所表呈现的则是,朝廷昏暗和岳飞爱国精神的巨大矛盾。
而这种矛盾,在影片的精神指向上并没有解决。
影片也好,传统文化也好,基本上都是说,爱国就好了,抗金就好了。
但是秦桧不能杀,宋廷不能亡。
在今天依然在讲述这样的故事,缺乏新意。
这也是电影无意义的关键所在。
这是故事背后的矛盾性。
成也情怀,败也情怀。
电影的角色,配乐都很好。
只是感觉张艺谋导演从老文化里面走不出来。
这个有点审美上的遗憾。
也因为这样的遗憾,掩盖影片本身的很多深湛水准。
感觉用力很猛,没用对地方。
总之有些遗憾。
我看过的第1452部电影,《满江红》我给7.7分。
72岁的张艺谋还在巅峰!
张艺谋在这部《满江红》中对悬疑和喜剧的运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沈腾!
易烊千玺!
张译!
岳云鹏!
雷佳音!
五位演员联手贡献了非常精彩的表演!
《满江红》2023年华语电影不能错过的佳作!
张艺谋!!!!!
还在巅峰!!!!!!
大年初二真的是醉了,和我家小伙子选择了一场想看就看的电影,就选了满江红,事实证明这两个半小时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漫长,放完了一开灯真的周围听的最多的都是,很尬很一般,我给这部电影他5分都多了,浪费我的两个半小时。
1.案件情节,选材确实很好完全为了反转而反转,很多人物形象前后完全是矛盾的反转来反转去搞成一个四不像,特别是那个舞姬和沈腾演的突然来感情戏,电影院里直接尬住2.喜剧氛围,完全为了搞笑而搞笑,几个喜剧演员故意抖机灵,真的不搞笑,电影院里没有人笑,没有人笑,非常尴尬3.演技,感觉演员们还是用自己舒适圈里那套模板演戏,沈腾撇嘴瞪眼真的审美疲劳了,下一秒就出戏去“造孽呀”,岳云鹏眼一眯一翻眼又开始卖萌耍贱要不要太尴尬啊,四字至少不让人出戏,但是部分情节也用力过猛。
4.布局背景,建筑确实很精美,陈设也很复合年代要求,但是两个半小时一直都基本上一个景真的让人审美疲劳,最大的景就是集体将士的远景,一看就是绿幕扣的,真的很尴尬。
最后集体诵读满江红的情节确实很震撼,但是很莫名其妙!
一头雾水!
表达爱国情怀需要这样吗?
总而言之,消费爱国情怀,消费对老谋子的信任,消费普通群众对于这些演员的喜爱,令我无语,花那么多钱请全家人去电影真是无语了
假定张大等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易成为秦桧身边官最大的人,这样才能在制住秦桧之后全军背诵满江红,那么就需要除掉统领,张译,岳云鹏三个人,更夫的作用是嫁祸统领,借易的手杀统领,断易后路把易拉下水,这个我觉得可以;瑶琴拿岳云鹏的小刀上去不是为了杀秦桧,而且为了嫁祸岳云鹏,我觉得也可以;那除掉张译这段我是真看不懂,第一,马夫已经知道张译是高手,他怎么确定自己能打过张译?
第二,他女儿在府里,这么危险的行动,不提前把女儿送走?
就算他觉得身份瞒的好,但是不是送走才能彻底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马夫是用信来接近张译,他一个马夫哪来的信?
说自己捡的?
在马车里发现的?
信这个事儿并没有外传,他怎么会捡到一封信就去找二把手张译?
第四,点烟花,你点烟花不就告诉人家还有同党,你在给同党发信号吗?
这也太蠢了!
我觉得这个电影应该有一段解释,就像是柯南一样,最后可以通过易的回忆,让张大在牢里把计划整个说出来,把每一个点给串起来,这样才能让观众明白,原来是这样,现在各个部分暧昧不清,还得观众自己脑补,严重降低了电影的悬疑氛围。
短评超字数,长评文笔又很拉,权当给春节想带家人(我是只带了父母,带小孩可能会有血腥暴力镜头大家掂量一下)看电影的朋友一点参考。
这个片评分取决于受众,总体三星半吧。
如果是合家欢,图个乐呵,我认为笑点和泪点都很贴大众不会尬,演技在线,张译和雷佳音可以多点几个赞,易烊千玺也很ok了,配乐和服道化精致(有人不喜欢过场音乐,我反而觉得这个音乐和戏风很搭),剧情也很好理解,家人看得舒服,值五星。
但是,作为一部电影本身,我只能说非常一般,有人说是剧本杀很精准了,就是古装正能量剧本杀(所以说浮夸的过场音乐反而很衬这个调调)。
整体像一顿花里胡哨的年夜饭,没怎么打磨就端上桌,丰盛、喜庆、该有都有、老少皆宜,但也就仅此而已了,而且吃到后面还开始腻。
我觉得问题出在编剧,拖时长太严重,故事架构充满了赶工和堆砌(角色太多戏份冗杂),人物越往后越塌陷,立起来的人设都给压扁了,反转到后期由于实在太过套路,已经引发了我的偏头痛,最后结尾对大反派的纸片化处理我个人非常非常失望,让前面的惊喜冲得更淡。
总结下来就是适合合家欢不适合细品,不要深思,不要过脑子,会变得不幸。
另外,这片子如果能压成微电影估计会更好。
以上仅代表个人体验。
一星先给张译,二星给雷佳音和除了能把我妻子从睡梦中叫醒以外的配乐。
整体影片情节空洞单一,都不能称之为故事,只能说是情节。
不断重复的配着戏曲rap在院落中来回跑动的片段实在太多,很多毫无意义,不能不怀疑有掺水的成分,中间穿插的搞笑桥段又与结尾想要弘扬的意义格调相左,最后结局立意不能令人信服,好比是一篇为了结尾能扣题而强行点题的议论文,众人舍命相搏的行为不能对应目标价值。
既然豆瓣不显示我的短评,我只能写影评了。
就那回事,没什么新意,可能是预期太高了,张艺谋+沈腾+悬疑+喜剧真的让我心动了,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有些失望逻辑混乱,毫无美感,内核空洞,哈哈一下就过去了,看完了之后什么也没记住,感觉在把我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还是期待其他几部影片,!!!!!!!!!!!!!!!!!!!!!!!!!!!!!!
1张大既然都看过信,知道是汉文,见秦桧第一面就可以摊牌,反正他只要求秦桧背出满江红2马夫为什么要带着信去刺杀?就不能刺杀成功再拿信见秦桧?3秦桧多大胆子,敢杀赵构赐予金牌的武副官?4前期一直说见信者必死,孙钧都看到啦,还让他当总管呢?
即便是钓鱼看看后续情况,秦桧也没留个侍女保护自己啊。
他都知道弄替身了,提前吩咐手下一个时辰我没出来就上楼不行吗?
朗诵词的时候悄悄走不行吗?
5前期一直说何总管厉害,他怎么就那么相信瑶琴会刺杀亲夫?还有,瑶琴都吞信了,纸质证据没了,她的话根本没有用,否则韩世忠早可以找个侍女说见过秦桧与金人的通信6观众知道背词的是假秦桧,士兵不知道啊!!!
他们看到的就是秦桧在慷慨激昂的朗诵词,在怀恋岳飞……7最后都绑秦桧了,直接杀不行吗?
还让他受舆论谴责良心不安,这逻辑就像法官对杀人犯说我不杀你,让你日日接受良心谴责,有人会同意吗???
8风波亭秦桧只让替身去看了,他竟然想不到是替身透露岳飞有遗言的消息……这么降智的吗……
一部带着张艺谋钢戳的电影,在视听语言、历史寓言以及对自己的反刍上都属于张艺谋的偏好。
影片依旧充满男性气质,但次次反杀、刀刀入骨的狠劲却没有落脚点,前期缺少对家国仇恨的提及,像拳拳打到了棉花上。
影片整体而言选择了一个好的故事,但并没有进行好的演绎,在高密集台词与快节奏情节的剧本要求下演员之间竟然出现了彼此接不住戏的情况。
故事结构的精巧构思大于故事内容的深度发掘,宣发时打出“反转”的标签更有了制造叙事陷阱的嫌疑,封闭的戏剧空间内太多了碎片结构,过多的插科打诨更进一步消解了故事的完整性。
靠突转推动情节发展的套层结构中结局能否兜住底显得尤为重要,可在我看来“替身文学”与“人海战术”用得并不成功,替身秦桧作为最后的反转实在不太高明,把《影》挪用过来有了种绞尽脑汁讨好观众的感觉;“人海战术”士兵齐颂《满江红》也是一种情绪陷阱,抛开《满江红》真正创作者的历史争议不谈,“颂诗”仪式的落脚点不在《满江红》本身而在情绪渲染,诱导观众为狂热的情绪买单。
出于对“张艺谋”的标签选择、“岳家军故事”的熟悉以及《满江红》这首词的喜爱,我主观意识很强地挑出了很多问题,这是带有心理预设的,所以评价和看法都很个人。
但有一点,“岳家军”的故事可以起于“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悲切,但不应忽略或消解“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的历史落日,关于岳飞的故事可以起于《满江红》但绝不止于《满江红》。
拍摄场景选在了山西大院,整个电影的基调带有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压抑。
清晨初见天光时,阳光透过大院在高高的围墙与交错的长廊形成“阴阳”光效,光与阴影的对立贯穿全片主要布光思路,同时还有灯笼、反射板等人工光源形成聚焦光。
但整体色调偏暗,同时色彩对比度高,人物打光上多用聚焦光源,画面布置整体类似戏剧舞台,一方面是导演风格特征的延续,为影片前部分奠定悬疑压抑的基调;另一方面也是为冲突集中的戏剧式剧情结构服务。
影片结尾(四个时辰之后),烈日当空,大院也暴露在黄色的阳光之下,配合着故事内容的抽丝剥茧,光影和故事都逐渐走向“敞亮”。
影片的场面调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院的长廊结构,摄影机跟随人物在大院中穿行,制造紧张气氛的同时利用人物在长廊上疾步行走配以快节奏的豫剧片段形成类似于戏剧表演的章节设置。
张艺谋的“人海战术”屡试不爽,其本质是一种狂热仪式般的情绪渲染,情动转向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配乐起到了关键作用,无论是器乐配乐还是豫剧唱段都是为情绪服务而非为剧情服务,这是观影时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
像是创作者明知道卖弄情绪的低劣之处,但更知道大多数人在集体观影的情况下,在声光电沉浸浸染的诱导中依然乐于为狂热情绪买单一样,明知故犯,将错就错,制造情绪陷阱而忽视故事内容本身。
在我看来,“反转”只是一种叙事技巧,所谓技巧其本质是创作者讲述故事的诡计,像个利用反预设而编造的大体量脑筋急转弯,而诡计的效能性很低,迟早有一天观众会厌倦不高明的“反转”诡计。
“反转”对故事的完整性来说是种解构,情节碎片化的拼接。
归根结底这种创作现象是“短平快”审美下市场选择的产物,但是整个业态自觉接受这种碎片化是种危险的趋势,这将意味着由完整接受能力丧失到完整创作能力丧失。
岳飞的遗言是“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欢迎理智讨论。
人物,细节,剧情反转和结局上的败笔我都愿与大家畅谈一番!
首先我先说我认为电影的败笔:1,前半篇电影的主线都是为了找信,和影名满江红没有任何关系。
到了结局又说不需要秦桧死,只需要他读岳飞遗言,让他活在万人唾弃之中。
可是死了那么多人,最后就又不杀秦桧,开始读满江红了?
是不是有点太突然煽情?
秦桧这么坏,就算万人唾弃与他而言有伤害到吗?
他害怕唾弃?
他还是个宰相,百姓唾弃能惩罚到他嘛?
无需任何惩罚,犯人能自己救赎罪孽?
2,金第二天要来找秦桧谈和了,这时候连夜再送个定时炸弹(信)?
3,何总管把刀递给犯人,还不叫几个卫兵,和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前面一场烟花的戏不太符合了叭4,最后的最后,如果只是为了让秦桧去读个满江红,又为何要开始废那么多劲找那么多人去鼓捣信?
不应该直接找机会把刀架在秦桧的脖子上?
张大和艺伎瑶琴一伙,还是夫妻,为什么上来当倒钩狼的时候先把狼队友买了?
让瑶琴卷进来?
如果一开始张大就死了,后面那些人还会失败吗?
结果后来张大又那么慷慨了那么英勇就义了?
前后矛盾了吧我观影全程都觉大部分反转只要看悬疑片多的人都能想到,想不到完全因为没有铺垫,或者不符合逻辑!
所以我个人认为,影片首先把喜剧的标签摘掉。
结尾需要剪掉,剪到张大和易烊千玺被关住那段就行了!
在这之前,张大真正身份一定要暗线处理,埋得很深很深!
把张大尽量塑造成一个只为了苟活的小兵身份。
并且瑶琴吃信那段其实把信掉在袖子里,用一个障眼法,最后给张大。
张大最后通过插叙回忆,回忆最好是和瑶琴的过去,把事情讲给易烊千玺,解开张大真实身份!
最后两种结局:1,光明结局,张大死前把信交给易烊千玺,最终易烊千玺取得秦桧信任,在朝廷上拆穿了秦桧,并且打开信时发现张大塞进了岳飞留下的满江红,读了出来。
2,开放式结尾,张大死前朗读满江红。
再给一个镜头易烊千玺取得信任,但从口袋中无意发现张大塞给他的信。
镜头渐虚,看不到易烊千玺表情。
四字最后和雷佳音对戏那段他真的好到爆炸了,他所有的戏份都轻松拿捏,非常自然,结局真的燃炸了,反转又反转,说真的孙均这个角色需要他自己的灵性,也要有他那独一份的“孤”,四字演的很棒,
两星半.张并非塔伦蒂诺式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关键动机实是"听写""背诵"中的媒介政治.以词杀人,以歌决胜的构思不属于电影(《小城之春》《猎人之夜》)的浪漫传统而属于广播电视:掌握终极权力的乃是口授听写之人[dictator]——叛党要以默记信件来夺取这口授之权,并抢占墙上标语楼上播音等媒介以逼迫复诵;一再出现的默识-口述-笔录,誊写-领读-跟读,从未反抗统治者采用的媒介运作原理,而更强化了——在宣传机器中堪称典型的——文字对语音,眼睛[字幕]对耳朵[音轨]的暴力支配,话声不过充当着稿件的影子替身——我们终于回到那个至迟始自《女友礼拜五》,途经《惩罚公园》《印度之歌》,而被《少年的你》《一秒钟》以"后期配音对白"和"仅含反打的对白"在今日华语电影中重提的诘问:究竟是"听着看",还是"看着听".
影片对女性的最高褒奖:义妓😂
三星半!国师的掌控力是真的很稳!说到底,秦桧也是个替身傀儡,真正的奸诈之人是皇帝罢了~#我家小可爱雷佳音春节档二杀!!!
如果令我感到不适,那就是真的不适。21世纪了,还需要挽救风尘女子而她守贞如玉贞洁比死亡更重要的桥段吗。
国师高产还题材多变,从选角就能看出悬疑里带喜剧,大框架背景下玩小体量权谋,猜不到的层层反转还不够精妙,尾部不忘家国情怀,豫剧配乐更加强了戏剧感,设计独特但较显突兀。雷佳音对秦桧的演绎力压其他角色。
小人物演历史,大人物写历史。
反转的有点勉强了。
刺秦是表怀岳是里。这个古装版“风声”有点为反转而反转的意思了,但国师年逾古稀还有这么旺盛的创作欲rio厉害,而且题材还不带重样的。层层青壁构建的空间感不输给早期的大红灯笼,就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幽默大可不必...
俩小时极限(可看),后半小时坐立难安;虽然“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并非出自岳飞之手,却的确是首热血激荡的好词,全军咏诵很难不令人触动,可是一想到所有的潜伏牺牲都只是为了让秦桧背遗言(逻辑bug都不提了),对不起,这不是浪漫的英雄主义,这只是创作者自以为是的自我高潮。不仅是下令处死岳飞的皇帝隐于幕后——尽逮着置于强权下的棋子狗咬狗,并且甚至都没想过要秦桧的命;让他活着被万人唾骂?何其可笑,真以为秦桧在乎?更何况位高权重谁敢当着他面骂?死后塑像跪着被人吐唾沫又能伤他几分?不过是世人意难平的宣泄。P.s.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演员之间的差距。
悬疑和搞笑搞笑无法并存。还是好好搞一个吧。买了最早场,有点失望
像是一出多幕话剧。结局无法令人信服。
众所周知,全球顶级电影大师,都是在70 岁后迎来创作新巅峰,比如伍迪艾伦,雷德利斯科特,伊斯特伍德甚至斯皮尔伯格……目测我国师最近 2 年也进入了 70+高能通道,《满江红》真的是集自己导演生涯之大成,甚至可以说是多次自己致敬自己哈哈哈,直接干出一个 悬疑爱国主义喜剧 新类型。演员全员演技炸裂,沈腾雷佳音张译岳云鹏都绝了,易烊千玺又塑造了一个全新角色,简直新生代演员之光。首映场我身后观众全程大声爆笑,结尾多次鼓掌,结束回头发现他们是:左凌峰王皓张唯伊阿奇与阿诚……等。大胆预测,今年过完春节,全国人民都会全文背诵《满江红》!
秦桧看了想和岳武穆握握手。岳武穆看了想和张艺谋拥拥抱!
张艺谋真的觉得这片能看吗
这是属于张艺谋的故事。既是刺秦叙事的延续,又是替身影子历史的根植,还是英雄与牺牲品、精忠报国与愚忠之间的模糊界限。背诗之后的再翻一翻,让那个慷慨激昂也变得合理、搞笑和讽刺了。
两颗星给沈叔叔,看到有些对女性不友好的性擦边不喜欢
张艺谋对贞洁真够执着的,还特别爱在大银幕上开裤裆那点事的玩笑。这个不能拍,那个不过审,但是小孩子可以在电影院看这些血腥、暴力、低俗的场面,无法理解。
《满江红》没想象中那么好看,但是结尾很燃。而且反转挺绝的,主要是前面50分钟很容易就昏昏欲睡,emo导演拍了个自己的个性电影,全程不会太迎合观众。另外,雷佳音,你真牛逼
7分。二十年前张艺谋没有刺秦,我站在偏精英的立场上不认同他共情暴君;二十年后张艺谋还是没有刺秦,我站在偏民众的立场上不认同他姑息奸臣。再回到电影构建的语境中来讨论,对于秦桧这样位高权重祸国殃民的奸臣,无论杀他能不能历史偶然地改变历史进程,都应该被(小人物张大式)快意恩仇地一刀砍死,而不做(小精英孙均式)“让你苟活着背负老百姓骂名惶惶不可终日”的臆想。更何况最后孙均都把秦桧捆起来了,背负着含亲戚在内的六条人命,居然还是选择不杀,恕我无法接受。虽然既定史实即便在艺术表达中也不容篡改,但不杀了还是杀不了是创作者可以选择的。想靠“功过后人评”这一套说教来告诫活着的大人物,既是一种过于理想的道德约束,也流于主观心证和相对主义的虚妄,应该是现世的法律制裁和人心向背更具威慑力才对。【仙桃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