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仍是朋友
Enklava,飞地,Enclave,Енклава
导演:戈兰·拉多万诺维奇
主演:菲利普·舒巴里奇,丹尼斯·穆里奇,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安妮卡·多布拉,米奥德拉格·克里沃卡皮奇,戈兰·拉达科维奇,昆·拉杰萨,梅托·约瓦诺夫斯基,米
类型:电影地区:塞尔维亚,德国语言:塞尔维亚语,德语,阿尔巴尼亚语,意大利语年份:2015
简介: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详细 >
透过孩子渴望朋友的视角连接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两国矛盾,因战乱而孤独的孩子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包括片中的一个婚礼、一个葬礼都是在对比,重要道具:枪。结尾角色的情绪和小提琴配乐还可以,收尾呼应,整体有点平淡,三星半。
国破家亡
以Nenad的所有视角来讲述这个残酷的故事,宗教和族裔的差异以及历史纷争让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生来就成为死敌,他们唯一的桥梁是欧盟的调解。两个不同民族的孩子都懂得浅显道理,成人却并不明白。有点可笑。
还以为那个小男孩会被烧死。。。
动荡地区的人的生活状态,争端一触即发,民族仇恨不可消除,这种情绪也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Enklava——飞地,放在科索沃这样的语境下要讲什么不言而喻了,但是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尤为让人沉痛扼腕。
作为现实风格的电影,这片的场景和道具干净的有点吓人了。揭示民族关系还在用最老套的小孩子梗,用的还非常令人作呕,和“朋友”二字相离甚远。#看完想打人#
误会的仇恨
想起了《追风筝的人》。
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
去年有金橘 今年是这个。嗯,我们真的很幸福啊,能平安快乐地在和平环境长大成人
穿斯坦科维奇球衣的科索沃塞族小孩,和阿族穆斯林小孩之间的爱恨情仇。然而即便到了贝尔格莱德,仍旧找不到归属感。冲着几天前待过的熟悉街道给好评,再冲着比较刻意的结尾中和一下。科索沃战争是内战之后前南各族人民的又一心殇。
本片其实适合作为电影课的分析素材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无处不在的对立关系 说是对立 其实有的是矛盾 有的只是单纯的对比
严肃的塞族小孩就演挺好的,飞地里族裔冲突的张力拿得准确、不煽,科索沃塞族警察亦是出人意料的角色设置。向钟开枪反被流弹打伤堪称寓言。
三星半,这部电影很多细节经过了精心设计,比如教堂大钟,基督教徒墓地,阿尔巴尼亚村子里插着美国旗等等,还有从枪声的问题上就可以窥见科索沃两个民族间的势力对比情况。但是结尾进入某种HAPPY ENDING有一点点刻意为之的感觉,让整部电影微妙的平衡感遭到了圆润的“包浆式破坏”。当然,这类结局对于当事民族来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可以理解。
情节缓慢 没看明白 对亏有了孩子们的表演
3.5。与去年的金橘有点像,都是讲在战乱背景下,民族之间的政治偏见的,这次是以儿童的视角,后半部分的情感戏还算比较到位。
再见仍是朋友
朋友,也谈不上吧。
心疼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