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影院发现大都是父母带着孩子来的,突然感觉自己变得像个孩子,或许活的太累了,也希望像孩子一样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电影故事很简单,如果用专业的眼光去看,特效,镜头的运用等很多都照搬了指环王,只能算一般。
或许和这些孩子在一起看,自己反而变得简单起来,和他们一起笑,一起感动,一起为狮王的复活鼓掌,这一时刻我也只是孩子,简单的和父亲温馨的看着一部温情的电影,这一刻如果母亲也能在身边,那就更完美了。
童话般世界阴暗的古堡内阴暗的的房间中阴暗的的衣橱里,然后是豁然开朗的森林,一望无际的雪白。
奇幻的仙境往往都是年纪最小的孩子最先发现,是偶然还是其他什么。
童话般的友谊在不可思议的世界见到的不可思议的生物,是匆忙的落荒而逃还是走上前去伸出手告诉他,“you shake it。
”Lucy Pevensie的天真纯洁的性格使她很快和半羊人Tumnus成为朋友了。
这种友谊的力量就能够使一个为是否绑架她并把她交给白女巫而犹豫不决的人变成了坚定的反白女巫者。
当Tumnus在白女巫的囚室中带着坚定的眼神说出“I believe in a free Narnia。
”时。
他分明已经做好了为信仰献身的准备。
友谊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情感之一,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往往习惯于怀疑。
就象Tumnus在知道Lucy是人类后的第一反应是出卖她以换取自己的安全。
但谁会对这么可爱的一个女孩无动于衷,只是一句“I thought you were my friend!”,就使得一个第一次见面的人肯为她冒生命危险。
无私、单纯真是童话般的友谊。
只是童话童话就是那种好人全都活着,打败坏人,然后王子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剧情的张力不够,Peter丝毫没有领袖的气质,甚至连成为领袖的潜质都没有。
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当做救世主,而且在最后的战役上,四个人都没有起到非他们不可的作用,为什么非要等他们等了一百年,始终不明白。
而且白女巫被击败的太过简单,整个战斗没有任何战术可言。
我似乎觉得没有他们,就凭Aslan带着他的军队就可以取得胜利。
前半部勾勒出了一个奇幻陆离的新大陆,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但结尾力度不够,给人头重脚轻之感。
非常好看的一部电影,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虽然在童话故事中是最正常不过了,但却是我百看不厌的情节,影片讲述了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四个到伦敦郊区一个古怪教授家里避难的兄弟姊妹:露西、埃德蒙、苏珊和彼得,一起从露西发现的魔幻衣橱踏入神秘的国度纳尼亚。
原本祥和和宁静的纳尼亚国度居住着许多神话里才会出现的生物:会说话的野兽、矮人、人羊、人马还有巨人;但是这个国度却被邪恶的白女巫下了毒咒,成为永远冰天雪地的冰封世界。
四个孩子在万兽之王阿斯兰的带领下与白女王展开一场大战,破除冰封咒语,解救纳尼亚,恢复四季如春。
谁又曾否认,小时候无不幻想有一天能够走进梦幻般的纳尼亚,白色的雪地、神秘的人羊、奇幻的魔法、会说话的动物,到后面万物复苏的大地,纳尼亚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出现在童年的记忆里,只想着偕同着这些奇妙的一切一起生活下去。
不说了,看第二部去了,拜拜,推荐!
影片的年代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二战期间,以彼得为首的四兄妹在其母的嘱托下来到位于乡间老教授的别墅内躲避战祸。
四兄妹在百无聊赖之下误打误撞地打开了进入纳尼亚王国的魔幻通道,从而卷入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正邪大对决中……英国文学家C·S·刘易斯的系列小说《魔幻王国》创作于1950年代,故事里的四位小主人虽然从炮火纷飞的现实世界里挣脱出来,却又一次陷入了童话国度里的激烈对抗中。
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生犹如战场,逃避和退让是没有用的;不如携起手来,击退强敌。
影片的编导亦聪明地将此主旨发扬光大,并辅以大量电脑特效,具有相当的警世意义。
影片中展现的纳尼亚王国之战,好比现代企业间的强强对话,替观众们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思辨与借鉴的机会。
以德服人的狮子王亚纳斯与生人勿近的冰女巫代表了两大豪门企业,这两位CEO(首席执行官)之间的对决演变为各自手下精兵强将之间的终极大PK。
纳尼亚王国的两大阵营在四兄妹未介入前已对峙了相当长的时间,两者既相互抗衡又相互制约。
以狮王为代表的正方我们姑且称之为绿队,而由女巫为首的反方就命名为白队吧。
绿队行使着让纳尼亚王国臣民安居乐业的崇高使命,而白队则为满足私欲,怀揣不可告人的秘密图谋将纳尼亚王国冰封三尺,让人不寒而栗。
两队为实现各自的目标,均不约而同地打响了人才争夺战。
于是误入此地的四兄妹便成了他们的首选目标。
其中的爱德蒙人小鬼大,他早就暗暗建立了通过成为发号施令的管理者来体现自我价值的野心。
小王子的心计不幸被老奸巨滑的女巫看穿,在后者的唆使下,爱德蒙竟为了一块糖果出卖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让人深感痛惜。
好在深明大义的狮子王亚纳斯不计前嫌,他以生命的代价唤醒了小爱德蒙迷途知返。
在随后的绿、白军团颠峰之战中,小王子充分发挥了超出常人的智慧与勇气,奋勇杀敌并光荣负伤,他的优异表现赢得了兄弟姐妹们的尊重。
影片将狮子王亚纳斯塑造为成功的管理者,通过这一形象的言行举止,观众朋友们会陆续发现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首先,亚纳斯对彼得等四位职场新人进行了业务培训,通过练习射箭、骑马、剑术等掌握了生存的基本技能,从而在克敌制胜中占得了先机。
其次,亚纳斯知人善任,对资历尚浅的彼得委以重任;后者也不负重望,牢牢地钳制住了敌军的主力部队,为援兵的及时赶到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再者,亚纳斯对曾经犯过错的爱德蒙亦没有严加惩戒,反而用“一对一”的沟通方式打消了年轻人心中的顾虑,也令小王子顺利地回归到正义的大本营之中。
本片为了突出狮子王的高尚品行,特意请出扮演《辛德勒名单》中慈悲企业家的莱姆·尼森幕后配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之下,独断专行的女巫通过不择手段的方式取得了暂时的领先,最终失了民心,必然地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在欣赏了《纳尼亚传奇》这部引人入胜的影片之后,笔者也仿佛上了一堂历时两小时的现代企业管理公开课,当中值得回味与总结的地方可真不少。
昨天闲来无事就看了看老婆力荐的纳尼亚传奇,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部电影了吧!
感觉真的棒极了,白色的雪地、神秘的人羊、魔法、会说话的动物……纳尼亚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出现在童年的记忆里。
对于成人而言,纳尼亚传奇真的只是一部魔幻童话,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计较它的情节是否合理,意义是否深刻,我们只需要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也许它会教会我们该去怎样理解孩子。
有人说纳尼亚传奇——请家长止步,但是我却认为纳尼亚传奇——请家长也去看看。
童年时期就读过这部童话,那是我最喜欢的童话之一。
从此捉迷藏就只藏在衣柜里,希望有一天能找到这样一个王国。
比起魔戒,我甚至更喜欢纳尼亚传奇。
不仅因为它是我童年的一个梦想,更是因为它是一部纯净的童话。
它并不是什么魔幻巨片,它只是童话而已,它是迪士尼的作品,为什么要用魔戒来苛求呢?
但它又不是一部纯粹的儿童片吧。
也许大家忽略的是,作者是一个经历了二战的英国人,而且是在创伤还没有消退的五十年代写下的。
这里面是有很多对二战的隐喻的。
开始时孩子们都不愿意去对抗女巫,即使是狼走到面前时苏珊还幻想着带着艾蒙德一起回去。
事实上这就是说的二战前期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整个故事可以看做英国最终走上战场的象征。
而狮子正好是英国的标志,阿斯兰的死亡就是伦敦被轰炸,那之后英国真正走向了重生。
最后当然要对女巫咬下那一口,二战后的英国人是不可能宽容纳粹的。
而那个最初出现的鹿人汤姆生,是罗马神话中农牧神的形象。
所吹奏的曲子正是农牧神的黄昏。
很好听~~唯一的遗憾是白女巫的形象生硬了点……印象中的她是很冷艳的……
刚出场,看他打着把小伞小心翼翼地走在雪地里,甜甜笑着的样子,吃惊地睁大双眼的样子好可爱,红红的围脖暖暖的~和他握手一定是很开心的事情坐在火炉边,听他吹奏的天籁之音,那才是纳尼亚王国最美丽的一部分呵呵......这是怎么了,想起的都是些单纯美好的童话般的事物,我还可以相信童话吧,这个年纪:-P
在《哈利・波特》盛行的时段,迪士尼推出了这部童真唯美的影片,虽然打着魔幻传奇大片的宣传标语,但《纳尼亚传奇》宏大场面和史诗巨制的《指环王》还是有所差距。
《纳尼亚传奇》角色性格单一、影片画面唯美、情节紧凑诙谐、没有太广大空泛的主题,就连最后一场的正邪大战都是在蓝天碧草间进行的,而且画面美丽得几乎感觉不到暴力的存在。
我相信《纳尼亚传奇》的主创人员一定是群充满童趣和爱心的人,所以他们才可以在影片中让小女孩笑得那样的灿烂,才可以赋予海狸以性格,才可以让人的身体长在马的躯干上,才可以让一树的花瓣幻化成仙女,才可以创造出如此多形形色色各具特色的精灵,才可以让我们看到那样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才可以让天空那样碧蓝花朵那样鲜艳。
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纯真的童话电影了,和它比起来,《哈利・波特》系列显得阴郁而黑暗,近几年的动画大片又太成人。
故事不必说,除去四个小主人公尤其是爱德蒙可能复杂的心路历程外,一切简单易懂,而爱与责任的主题正是童话故事的最爱。
动画主角半羊人迈特斯的害羞、两只海狸的活泼充满童话趣味,狮王阿斯兰就是小时候看着书想象中的森林之王,唯一遗憾是女巫。
战争场景也没有刻意往史诗宏大上去靠,让小朋友觉得四兄妹率领大军打败怪物完全是可行的。
画面的营造尤其是那片雪域,简直是小时候梦中雪国的完美再现,晶莹剔透,唯美动人,缥缈的乐音正好符合童话的非现实感,比《指环王》这样的魔幻电影又多了分明亮和烟火气,更接近小朋友的感觉。
陪老婆散心,乘着周二周三半价的机会,去大影院观赏了一回《纳尼亚传奇》。
本以为是给小孩子或是成年大孩子看的魔幻片,谁知看到后头发现这居然是部披着童话色彩的宗教剧。
国外果然是在圣诞假期里上映的。
我没有看过原书,但从对白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知道,支配魔幻世界的不是什么天真童话中的善有善报,而是一套高深的魔法经典。
一切事情都逃不脱其中的预言,其中自然包括白女巫的统治、狮王的复兴、亚当之子的登基。
白女巫为何能统治魔幻世界一百年?
从影片中得不到线索,可据后来白女巫的行事,都有魔经条文支持,其合法权威性,连叛军首领狮王也只得乖乖俯首顺从。
经文奥义在于虽能提供一套现成的律法,但却在语义和预言中,潜藏着另一套革命性的诠释,生长出新的律法。
这点体现于影片的核心——狮王的牺牲与复活,这大概是《纳尼亚传奇》中真正的发展部了:狮王虽然知道他的门徒,亚当之子中有叛徒,但仍愿意舍身赎救叛徒,走上祭坛,甘为牺牲。
而且正是旧律法的执行者白女巫处死了狮王。
两个女人在祭坛下抚尸痛哭。
瞬时,祭坛崩裂,尸身消失,狮王复活。
原来魔经奥义中潜藏着一条革命性诠释:甘为叛卖者牺牲的,必将复活。
白女巫的旧律法统治就此终结,复活狮王带来了新的律法。
此后的平原大战仅是走走过场而已。
回头看看,我这是在说《纳尼亚》呢?
还是在说《圣经》呢?
当看到“玛利亚”和“末大拉”犹犹豫豫地接近复活的狮王,伸手拉拉它先前被剪掉的鬃毛,才信了王真是复活了。
我眼前浮现的却是卡拉瓦乔的《多马的疑惑》...... (耶稣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
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
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
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約翰福音 20:27-29] )
去年纳尼亚上映的时候,也想着去电影院看的,不知道因什么事担搁了,再想去的时候已经落画了。
down了个HDTV的版本来看,效果也不错,呵呵。
小Lucy真可爱,每次看到她眼睛有泪光闪动,俺也忍不住眼睛湿湿的。
那些动物也顶可爱的,真想摸摸它们。
当然最帅还是打仗那会,正义这方咋每个形象都这么威武而又帅气逼人呢?!
当然邪恶的女巫婆也是很有型的,尤其是耍起双剑的时候,很可惜打得太少了点就被狮子搞掂了,俺还没看够啊。
不过这四个小孩似乎除了傍着那个所谓的预言和宝物有点用处,实际上是很菜的嘛,当然勇气是可嘉的,但是下次导演编剧什么的能不能把他们整得再武艺高强点,可看性再强点嘛。
最后BS一下封王封后的无聊做法,人类的征服欲,无论到哪都非得搞得自己最大似的,呵呵。
很喜欢很可爱。看完感觉世界很美妙~~
本片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化妆奖,并获最佳音效和特效提名。最欣赏影片开头的那段伦敦空战情节,这在原著中是没有的。这段情节为人物性格的塑造起到了很重要的铺垫作用。使埃德蒙的叛逆,苏珊的保守,彼得的鲁莽都变得事出有因。另外,伴随火车车轮开动缓缓而来的那段乐曲真是美妙极了,慢慢地把观众引导到那个奇幻的纳尼亚。
“当一个没有犯过背叛之罪的人自愿牺牲自己,代替一个叛徒死去的时候,石台将会崩裂,甚至连死去的也会复活”。精美福泽寓言,阿斯兰舍身成仁幻化耶稣的意象深厚。尽管如此剧情还是太幼齿了,四位小主角的心路成长历程刻画的一般,Tilda Swinton真•女王气场。
the first time i met James McAvoy on big screen, but actually i dont like it.
山寨的特效,不过tilda很惹眼
看不得如此童趣和没新意的电影。。
能让我地一边看睡着五六次的电影很少。这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部。可见其乏味无聊的程度...劳民伤财的电影。
拍的太兒童話。但故事本身很好看。白女巫的妝也畫的太美了吧。決戰部分過於草率。
看了半天就一直光顾着惦记James的羊人了
我一点也不觉得好看,真的!
非常喜欢人马小队长。英雄无敌玩儿多了。
比起哈利波特,我更喜欢纳尼亚传奇
把童话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我承认我没看完
以前奇怪为什么别人看国外电影能认出演员来。最近可能电影看得频繁,James McAvoy演个小萌羊人,我居然一眼就认出来了。以前还奇怪怎么有人看电影不认真。现在发现有的电影真的是需要快进的。果然是拍给小孩看的,不过主角们也太不讨喜了,简直想抽她们。居然还继续拍了第二部,我好奇会不会更烂。
=。=挺没意思的 幼齿地过了头。。。
亲爱的,你比《龙骑士》好太多了。至少是著名童话改编。
画面美到极致,配乐不错,其他就还行。
感觉像是要做成一部史诗级的电影,效果算是有了,但是终究是部童话故事
为一美而看,噗,喜欢萌人羊先森和冰雪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