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大事件

大事件,Breaking News

主演:陈慧琳,张家辉,任贤齐,林雪,任达华,许绍雄,邵美琪,张兆辉,尤勇智,丁海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04

《大事件》剧照

大事件 剧照 NO.1大事件 剧照 NO.2大事件 剧照 NO.3大事件 剧照 NO.4大事件 剧照 NO.5大事件 剧照 NO.6大事件 剧照 NO.13大事件 剧照 NO.14大事件 剧照 NO.15大事件 剧照 NO.16大事件 剧照 NO.17大事件 剧照 NO.18大事件 剧照 NO.19大事件 剧照 NO.20

《大事件》剧情介绍

大事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香港警队被元(任贤齐 饰)率领的悍匪打得无力还击的一幕被电视摄制队拍了下来,全港市民哗然。为了声誉,全港3万多的警员都投入到缉拿重犯的行动中。重案组督察恒(张家辉 饰)跟踪元到了一栋大厦,在他们正想行动时,副指挥官Rebecca(陈慧琳 饰)却打算把整个过程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恒与其他队员都带上了微型摄影机冲入了现场,大厦内早已躲着另一班劫匪,形势凶险,Rebecca却想剪掉此片断。在大厦内挟持人质的元把在闭路电视上录到的警匪搏击片段发给了传媒,警方更加尴尬了。元挟持人质对抗警察,恒救出了人质,逃跑了的元遇到了Rebecca,Rebecca从未见过恒跟元,便误以为元是警察恒,元将计就计,想借此脱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末代沙皇魔法学院之见习女巫暖暖的微笑世纪大劫案哥伦比亚半碗村传奇黑白双翼Survive传教士第二季首尔大作战父后七日成神之日单亲宝贝樱花任务陆地空谷职场三国降魔大师喜欢你.mp4解决之道穿越时空的少女爱的界线童话大创业家粉雄救兵:德国篇食人鱼小儿难养末日之旅舞动布鲁克林胖男孩快跑小五当官心灵与音乐天下有情之天涯路

《大事件》长篇影评

 1 ) 中庸之作

并不是什么新片子,演员的阵容也算强大,不过最近的确一直在看杜琪锋的电影,包括最新的《龙凤斗》,突然就想到拿这个来说说了。

本电影的立意还是不错的,所谓的大事件发生于一起偶然的警匪交火,然后双方出于不同的目的把这件事情越搞越大,终于成了一件名副其实的大事件。

任贤齐和他的兄弟从大陆来,准备抢银行的运钞车。

但是不小心被警方发现了线索,于是还没有犯案子就被O记的满天的追。

开场的一段连续近10分钟的枪战比较创新了用了一个镜头在空间中来回拉动拍成,用来表现他们的第一次相遇,给人看的时候有一种新意。

在匪徒撤退的过程中,两名制服巡警一个被击伤而另一个在匪徒的手枪威胁下可耻的举手投降跪在地上,而这件事情又正好被记者现场拍到。

通过媒体引起了轩然大波。

而这个时候警察高层内部,陈慧玲所扮演的警司却想到了利用这个机会来重建警察在市民中的形象。

于是一场简单的对匪徒的追捕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进来的闹剧。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事件》。

应该说导演在考虑这个题材的时候,包含了很多讽刺的成分,可能指向香港的传媒体系,可能也有指向现在的警察制度,更有可能在评判香港市民的价值观,但是他并没有花太多的篇幅讨论这些东西,只是在一些小的情节上做了安排,更重的戏放在了警匪两方的对峙上了。

故事的大部分篇幅都发生在一幢狭窄老式的高层楼内。

这群匪徒又碰到了另一伙做杀手的人,还有一个不要命不听指挥的张家辉。

个人不太喜欢里面张家辉所演的警察角色,可能一直以来觉得他的演技不太适合演这类角色吧。

两个反面主角又显得太热情了,一点做坏人的样子都没有。

应该说整部片子的立意和想法都很好,但是导演在拍的时候又回到了枪战片的老路,却没有把应该发觉的那种都市讽刺型的电影的味道拍出来。

说到都市枪战片题材,个人认为近几年最好的还是那部徐克导演的《顺流逆流》Time And Tide,2000年的片子,明星也很多。

那个时候黄秋生还没有因为一部无间道翻身,还是以前比较传统的角色。

但是伍佰演的杀手的角色太有味道了,徐克拍枪战,特别是在那种城市的狭小空间内,在旧楼房的通道内,表现那种猎杀和对抗的感觉,我想才是大多数城市枪战片的精髓。

大致可写的东西不多,只是不想断了每天写点东西的习惯。

所以就随便谈谈了,很多东西没有深究。

 2 ) 大事件中媒体的力量

  这个片子取材真实人物事件——轰动一时的张子强案,但电影并没有简单按照港片套路来,银河作品一贯的强调人物刻画,二流搞笑演员张家辉和做作的偶像明星陈慧琳在杜导的片子里都有上佳的表演,可见功力。

8分钟的长镜头完整表现一场戏,上次看到还是很多年前的成龙的《奇迹》里了,但是真正的功力还不在技术,杜琪峰在这部电影中除了探索了电影技巧的变化之外,主题的确定是不由我们不佩服的——媒体在这个大事件中的作用。

  从影片一开始警察向匪徒头像开始,就确定了影片的特别指出,警匪不是用枪是用媒体来作战,随着警察确定“Great Show”作战计划,更是把影片引向了以前的港片没有设计的领域,可以说媒体作战才是这部片的戏肉。

  不多聊剧情了,谈谈媒体事件的现实意义——今年的媒体时间特别多,07年可谓是新媒体大踏步发展,向传统媒体大幅度攻城略地的一年。

回顾一年的媒体事件,从彭宇事件周正龙华南虎照事件,再到贺岁三级大片陈冠希艳照门,还有最近随着二审又次映入人们视线的许霆案,媒体的喧哗嘈杂让人无所适从。

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取向?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都是丑恶,是阴暗面?

  人说喜剧就是把丑恶的东西粉碎给你看,而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粉碎给你看,媒体创造了美丽的梦境,然后把它粉碎给你看,这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媒体时代,事件的参与者已经不仅仅是事件的当事人,每一个观众同时也是媒体事件的参与者,这就使今天的媒体事件如同量子物理学中用来形容测不准原理的比喻——薛定锷的猫这个例子一样,我们永远也无法看清盒子里的猫是死的还是活的——因为我们打开盒子的同时就有可能杀死猫。

新媒体时代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

  如果说以前我们的媒体世界是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时代——规则清晰、公式简单;那么今天我们的媒体时代已经进入了量子物理时代,有太多的测不准,太多的我们老百姓搞不明白的奥秘了。

  从另一个方面看,这当然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美国人为了不让政府独占枪械武器,而坚持民间可以持枪,甚至不惜牺牲社会治安。

相比较而言,话语权的平等对我们来说要比持械权更实在,毕竟架不会天天打,而话却是天天要讲的。

  新媒体使我们的话语权是越来越实在了,然而从现在这些热门的媒体事件来看,声音多了,嘈杂了,乱烘烘的把所有社会丑恶面都表现了出来。

这说明,能不能说话是一方面,会不会说话又是一方面。

  现在的很多人倒是很“秉持”鲁迅先生的遗风,力求“似匕首,似投枪”,对于把媒体当作武器已经渐渐谙熟起来。

而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在我们今天的媒体环境下,要想控制媒体武器要比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难,任何人都可以很简单的获得这种武器,当然看上去它比枪要复杂,开枪只要扣一下扳机,而是用媒体武器却要研究受众心理,不过有种说法——群体的智商往往比不上个体——很难讲哪种武器更难使。

  作为市场体制下的商品,媒体是乐于被当枪使的,枪声很响嘛。

绯闻加丑闻,裸体加尸体,吸引的是观众的眼球,赢得的是看得见的利润。

然而我们真的只能看到媒体像武器一样犀利吗吗?

枪声是响,听多了耳朵会聋的,而且它不美,为什么不能来点和谐的声音呢?

如果像美国那样的持枪平等,我们还是枪械管制吧。

 3 ) 飞驰路上的张家辉

片头那一段长达6分多钟的长镜头,由远及近,在一条空间较窄的巷子中把警匪双方的枪战近距离表现出来,极其写实的风格。

完全不同于很多枪战场面快节奏的剪切,让人想起吴宇森对慢镜头的使用,老杜在追求突破;或许张家辉就是一个执着的人,才能将这个警察演的这么自然,自始至终都不放弃的追捕(就像《黑社会》里那个我行我素的飞机,似乎只有他才是真正的江湖儿女),从未出现在警方的直播画面中,导演对媒体的盲从和政治的虚伪谎言嘲讽甚是犀利。

影片的结尾有点无厘头,不多说了,还是值得一看。

 4 ) 商业片能玩到这地步,已经很牛B了

银河是香港电影的品质代表之一。

银河的创作团队的模式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虽然还是个警匪题材,但是显然视角又变了,引入了媒介的元素,用电影这一媒介来探讨媒介的真实性,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媒介的真实并不一定就是事实的真实,对我们平常认识世界的眼见为实的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最后反思的是现代人被媒介掌控的一个悲剧的事实。

没想到一上来就是那么激烈的枪战,虽然街头巷战有点像导火线,但是就调度的流畅性和空间感来说,恐怕国内没有人可以出其右了。

这个片子的剧作结构也很有意思的,首先是简单的双方对决,突然警察变成了两方,最后突然匪徒也变成了两方,不过到最后还是合流了,这里面对于警察的内涵也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张家辉应该是传统的警察,办事是一种责任感和信念,对于正义的坚持。

陈慧琳不但是一个警察,更是警察代表的媒介符号。

 5 ) 公关大事件

刚开始还带着香港警匪片的想法观看影片。

当影片进入正题之后,发现这就是一部超经典的公关片....1. 在公众之前失去形象之后,利用公众帮助挽回形象1)在做疏散工作的时候,做得很好,从记者面前经过,居民被采访时也说着警方的好话。

2)打感情牌,将警察家属拉到荧幕前面,表达出警察也是香港公民的一份子,也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感情,让公民能更加理解警察。

2. 利用好记者1)向记者们表态,信息将每隔半小时就向大家公布一次,表达警方的诚意。

2)面对剪辑后的影片被爆撒谎,利用公众人物的聚焦力转移记者视线焦点。

3)分发食物的时候,也给记者们一份,体现出警方的人文关怀。

3. 还有很多公关细节1)在将视频传给媒体时,先剪辑,传递正面形象。

2)“这是警方与媒体史无前例的合作,信息的透明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将记者媒体拉到自己的阵营中,并表现出警方的诚意。。。。

记得陈慧琳一句经典的台词“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

一部不错的公关片。

(才识学浅,自己的一点拙见)

 6 ) 人生不止一张船票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同我一起走?

”——《花样年华》我有时会想,如果《战争与和平》里面,彼埃尔真的一枪崩了拿破仑,会怎样?

当然,首先他会立刻被拿破仑的卫兵杀了。

然后呢?

他也许会青史留名,每当人们谈起了不起的拿破仑时,总有一道阴影高悬于上。

又或者?

像无数的暗杀者一样,那不过是一个无所谓的谁罢了,没什么大不了。

好像人们也并不记得是谁杀了林肯。

不值得吧。

托尔斯泰早已洞悉了生活的真相,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个顶点,之前与之后什么都不是,那么生活对于我们又有意义呢?

如果生活不是成长,洞察到之前的理想只是痴人说梦?

不是真正地体会了饥饿、疾病、濒临死亡的边缘、眼睁睁看着同伴死去自己只能继续行走,甚至不容许回头看一眼,那么我们怎么能够真正理解存在本身的重量;如果,不是认清了生活的庞杂无绪、反复体会着自己身处其间如一草芥摇摆不定懵懂不知所措,我们怎么知道今天到达此处的不易,与一个人在人间真正的位置?

在这一切以后,我们才能慢慢明白如何不卑不亢、谦卑清醒的生活。

梁朝伟曾经说:我喜欢演戏,因为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好怕丑的人,不敢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

之后躲在一个人物后面,我才能真正的哭泣。

又好像李安说张爱玲的《色戒》:“戏假才情真。

”在生活里,太多的避忌、现实的偏见,王佳芝无法真正去纯粹地生活。

只有到了戏里,她才敢与易先生相爱。

可是生活哪里能纯粹呢?

琐细、毫无头绪、灰扑扑一阵尘烟裹挟着你,呐喊与流言,众声喧哗。

翻过来、倒过去,到后面你自己都搞不清楚这是第几次。

你想一场谈话就改变一个人,一张船票就是一生?

太浪漫了。

这部戏的剧情够紧张,反讽也够悲凉。

刚开始的陈慧琳多干净,身上只有黑与白两个颜色,好像她的眼眸,清澈见底,却干净决绝。

很明显任达华中意她,不理。

明知道自己接受这份工别人会说闲话,不管,就是要抓人。

show已经开始,我不控制谁来?

要演戏谁不会玩。

买饭盒来吃,找老弱妇孺来扮真情,你假我也假嘛。

只是人在戏中,来去从来不由角儿。

到后面才认清这不是一场戏啊,你哪里看得出里头的头绪,哪里分得清谁是谁?

不听话的下属是唯一执着的人。

才知道差人和贼都是普通人,原来他会爱我,我会难过。

戏完了,人生还长,我哪里知道原来这是一辈子,剧本演完了,我放不下。

等我真正醒了,来不及了。

记几句台词:“这场show已经结束了。

””这场戏你控制不了。

”“如果有得选的话,我一定选你做我的女主角。

”你说,我不会让这场戏砸在我手上。

逃不掉了。

我记得《花样年华》到后来,梁朝伟可以找到张曼玉的,但是没有。

当初没有的,现在也不会有。

P.S.其实我很喜欢这部戏的剧情,香港人拍枪战真好看,后面在一个局限的场景里拍得惊险万分,数次叫出声来。

但是却写不出来。

还有任贤齐和尤勇后来换了人生,真有趣。

杜琪峰没有让张兆辉送命,真温情啊!

 7 ) just a show

看到最后 我还是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想说什么到底是警察内部的勾心斗角外加暧昧不清 还是匪徒之间的惺惺相惜外加抢得银行进得厨房的绝种好男人的潜力?

陈大美人演的警司从头到尾就一个表情 也不不知道她到底是冷静是严肃还是面部表情僵硬 外加还要和身边英魂不散的男警司(貌似是一个经典配角)勾心斗角 当然到最后一般是正义战胜邪恶 无心战胜有心 最后男警司只得醋溜溜的说一句:你终于成英雄了还有那个张家辉的超人小队长 大街上枪战他不死 大厦里面和匪徒的小喽啰对射他不死 在走廊炸弹爆炸他不死 电梯间和两个老大还可以耍嘴皮子 追小齐是车撞他不死 骑着摩托和小齐枪战他不死 到最后小齐开枪射翻他的摩托他都可以一瘸一拐的追上 终于 终于 他终于最后打了小齐一枪 你看他多不容易 忍了一个多小时 受了这么多罪 终于亲手射了他一枪 他哪里是警察 他根本就是超人 他不去参加马拉松真的是浪费人才!!

还有我们可爱的小齐 他最后那一句:如果有的选 我会选你做我的女主角!

我真的忍不住想把我刚喝下去的水喷到屏幕上

 8 ) 从传播学看“大事件”

杜琪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今天的社会里,政府与传媒的关系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香港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

《大事件》的构思就来自这样一个大趋势。

”一般来说,警匪片的好看主要体现在代表正义与邪恶势力的警察与歹徒双方间的斗智斗勇,其表现的形式不外乎两点:斗智,紧张的谈判;斗勇,激烈的枪战。

《大事件》不例外地落了这个俗套。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杜琪峰的勇气和编剧的创新,这就体现在该片抓住了媒体传播的这一新兴要素点作为关键和主线,从而使整部原本普通的警匪片闪现出了更多现代化的潮流气息以及间接折射的人文关怀。

同样是枪战,通常的手法会是通过正邪两方持枪互相扫射的交接剪辑,来达到对战激烈的效果。

而《大事件》开头却用了将近七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环境纪录了完整的枪战,从开始直到结束,这对于观众的耐心是一大考量——尽管这一长镜头如今已被视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

长镜头一向是导演们不敢轻易尝试的拍摄手法,因其极容易出现干涩枯燥的副作用,画面之沉闷会直接导致观众昏昏欲睡。

且不说这七分钟的场面调度和拍摄流程有多么困难复杂,尤其还把它放在了开头,怎么说杜琪峰导演也是勇气可嘉。

另一面,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里的七分钟长镜头正完美的体现了其纪实性的功效,即展现的是现实的真实的环境,这与之后在“拟态环境”中看到的“秀”的内容是不同的,现实环境中的枪战是无保留的全能的视角,在引出开端和主要人物的同时,也交代了事件的缘故,即出现了记者的身影——抓拍到了警察举手投降的画面,从而引发出一场媒体之战。

方洁霞是一个干练上司的形象,全片中她的第一句台词是:“形象很重要,我们要做一个好看的秀,以牙还牙。

这是资讯年代,我们栽在传媒手上,就要从传媒手上赢回来。

”这似乎就奠定了她女主角的地位,只有不一样的目光才能解剖大事件才能驾驭大事件。

也就从这里开始,已经说明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媒体”才是“大事件”的主导,“传媒”也是贯穿全片的主线,赢了“媒体”才是真正赢得胜利。

通过传媒对一次警匪交战的现场直播,把传媒力量与电影故事如此密切联系,《大事件》或许不是绝后的,却绝对是浩瀚港片里空前的。

哈德罗•拉斯韦尔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和研究政治现象,认为“各种政治运动的生命力来自倾注在公众目的上的私人感情”,意即各种政治运动的成长和发展,是参加这些运动的人把自己根深蒂固的个人感情导向公共渠道的结果。

拉斯韦尔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他亦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学研究史上重要的五个“W”理论,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从拉斯韦尔的五个“W”,即内容分析法来看《大事件》,传播者是以陈慧娴为领导的警察、以任贤齐为头领的劫匪、媒体工作者即记者这三方为主,互相对立,最终目的和最终的受众还是电视观众也就是香港市民。

从这点来看,《大事件》就不是简单的警匪交战片了,它关注传媒的力量,把焦点聚集在媒体传播上面,他们的目的是像杨警司说的那样:“是为了挽回警队损失的所有声誉,是要告诉大家,香港警察,是有能力把匪徒绳之以法。

画面会第一时传送给全港市民,要市民给警队再有信心!

”副警务处长也说:“不管匪徒是否在单位里,我们都要行动,起码我们要在传媒面前显一次身手,这次我们不单要对付匪徒,还要做一场面对六百万市民的戏。

”所以在警察手里,媒体这个传播者成了他们对市民保障安全目的的一个渠道,而破坏他们达成这个效果的就是反方的为制造出恐慌而求自保的劫匪们。

关系微妙以及巧妙就在此处,也促成了该片的一大看点。

从这个“大事件”里,撇开戏剧化情节和冲突不说,我们也能大致看到拉斯韦尔这个模式的不足,主要有四个方面:1、该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从影片中我们看到警察试图劝服歹徒却被反将了一军,要不是狗血的爱情桥段出现——即歹徒爱上警察,换任何一种情境,方洁霞都必死无疑。

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3、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

库尔特•卢因,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他研究的当人类行为场理论和群体动力学,既属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范畴,也涉及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这个意识上,卢因是最早研究传播学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一个重要启事: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等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卢因指出,信息的传播渠道流通总是有“门区”的,即把关人所处的位置。

在那里,把关人将对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可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而作出决断。

而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

把关过程的实质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传播者不可避免的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就是把关。

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在《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方洁霞不仅仅是网络媒体的虚拟环境的制造者,也是对整个信息加工、筛选的的把关人。

她站在警方的立场上汇集了来自各处的新闻后,把对于警方不利的新闻报道剪掉,只对媒体公开一些有利于挽回警方颜面的新闻报道。

这就把她作为一个把关人的位置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

杨警官在剧中有一句台词:“资讯发达,有好有坏!

”正如事件本没有那么大,正是因为有了传媒的传播功能才放大了使它成为“大事件”。

然而资讯再发达,也因为有了“把关人”和各个步骤的复杂性以及人物本身及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始终都看不到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

但电影终究是不同与现实生活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导演何尝不是一个“把关人”呢,他想给观众看到什么就只能看到什么。

至于剧本,打不倒的张家辉、洒脱酷帅的任贤齐、冷艳沉着的陈慧娴、警察的绝对胜利、女主角的必然不会死、男二号会成为英雄……这些东西倒是司空见惯未得创新的。

任贤齐死后的那个结局还不算太差,即使警察取得了“胜利”,赢了媒体,可犯罪依然继续着,为着他们的江湖义气,也是接了一把古惑仔的地气。

综上分析所述,可以看到“大事件”是非常符合这些传播理论的特点的。

由电影再反观自己周围的生活,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我们接收众多讯息,它们都太过于表象和片面。

我们很难抓住真相,现实就被隐藏起来,这就活在了媒体操控的世界里了。

 9 ) 杜琪峰的大秀

电影的噱头很大——大事件、大新闻、大场面,但节奏很稳,稳中有进,不紧不慢,是一场不烂尾的大秀。

这边公关上演公关专业的大阅兵,使出浑身解数,madam冷静利落,尽显港女职业本色。

另一边大楼里,警匪之间贴身肉搏,匪徒和人质共处一室。

不论如何剑拔弩张,人总是要吃饭,匪徒要吃饭,人质要吃饭,警察也要吃饭。

要造最大的事件,就要做最小的事情。

煮饭切菜、喝酒干杯。

杜琪峰在刻画大场景的时候极尽巧思,把香港警匪片玩出花来的老故事拍出新的视觉体验,长镜头行云流水,镜头语言如老广靓汤,拍得任贤齐帅比古天乐。

但当故事落到楼里的那户单身父亲家庭,又收起了大导演的工具箱,以极其落地的质感展示了发生在这户平民家庭中的荒诞故事。

紧张的对峙之余,不忘展示不靠谱的老豆,天塌下来也要写作业的姐姐,以及擅长网络的正义小弟——港人对于市井的尊重是刻在骨子里的。

《大事件》一如银河映像的其他影片,都不执着于话题探讨、人性深度,但影片结尾电梯间里警察、抢劫犯、杀手三人的对话,却也有意思极了。

你为什么不做绑匪?

你为什么不做杀手?

你为什么不做警察在家里,抢劫犯刚对正义直言的小男孩说,我小时候也想要长大了做警察。

之后在电梯间里三人对峙,互相发文,却无人回答。

演员陈慧琳:美人木头的质感陈慧琳饰演的Rebecca和张家辉饰演的队长二人,都有些愣和执着在身上,只是二人的专业不同,于是产生冲突。

全片下来,张家辉最生动的戏份都在与Rebecca接电话的对手戏上,糊弄又认真的样子显得十分可爱,其余大部分时间就是重复一句台词然后追追追、打打打。

弹幕里不少人苛责陈慧琳的演技,但我觉得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没什么可挑剔,《大事件》不是力图展示人性深度的影片,陈慧琳饰演这个专业利落,但直来直往,从一而终的女警司,恰如其分。

杜琪峰也没有让女角色刻意降智以凸显男性主角光辉,不论是Rebecca抑或是手底下的女警官,都专业、不废话、不卖弄。

说到陈慧琳,这并不是一个我认为演技多么高超的演员,但神奇的是总能在电影里发挥恰到好处的魅力。

我愿称之为,香港男导演限定的一款红玫瑰。

陈慧琳长得轮廓分明,眼神直来直往,你知道她是受过教育的,有教养有智识,没那么天真烂漫,但也不会卖弄风情、处心积虑。

但当她出现在警匪片里,遇上劫匪、警员、卧底,狠戾无情的试图与她调情,乖张不服管的与她周旋,疲惫不堪则被她治愈,倒也都是场场好戏。

陈慧琳是一款美人木头,与金城武类似,会用的导演会把这类演员沉香木的质地拍出来,吵闹的电影变得沉静,悬浮的电影因而可信。

 10 ) 大事件—媒体公共关系

《大事件》这本片子所讲述的绝非是一件简单的猫捉老鼠的事情,其背后所蕴藏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内容,比如对发生紧急事情时危机公关的方法,本片中具体告诉我们危机公关中关于媒体公关的实施策略。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危机公关的概念,它具体是指机构或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

本片中两名在街头执勤的香港巡警突然遭遇匪徒,当歹徒的枪口指着他们脑袋的时候,其中一位跪地举手求饶而保全了性命,另一位准备拔枪还击则被杀害,而投降警察投降的过程不幸被记者拍下来。

很明显投降的那位给警察们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不少市民都投以怀疑的眼光看待警察。

不过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不错,她就是本片的女主角陈慧琳。

她主动提出用一场”秀”的形式给市民展现警察的真实办案能力,并且通过它来挽回警察的形象。

她专门请来了一个警察公共关系科的周慧儿来,周慧儿所做的事在某种意义上看来是能否挽回形象的重要棋子。

我们不妨先从她怎么开始着手开始看起,她首先联系了3间电台、3间电视台、18个报社和5间外国通讯社,接着有差不多80个记者过来采访。

这当然还不算完,她还特意找了个拍电影的导演,专门剪辑警察出发抓匪时那种”又酷又帅”的动作,然后做好传给传媒部,接着在电视上播出。

要是真正要在大众面前做好秀,显然这些还不够。

相信大家对张志恒这个执着的警察印象很深刻,他虽然是个恪尽职守的警察。

但是他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他并不擅长与媒体打交道,按照陈慧琳的话来讲就是有些”鲁莽”。

由于他的性格,他现在会在媒体面前讲大实话,而不懂得如何修饰。

这点上公共关系科的周慧儿就做的很好,甚至还能延生到记者所拍的片子上:如果记者拍到了有损警察形象的画面,她就会要求重新剪片,让观众只看到警察英勇抓匪的画面,其它都看不到。

周慧儿所做的一切 就是危机公关概念里所讲的机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应对方法”的实际贯彻。

虽然有些造假的成分,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她必须做的事。

“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这是本片女主角陈慧琳讲的最经典的话。

不错,现在各种新兴媒体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必然会影响甚至是改变公众的表达和思考方式。

政府机构在处理紧急时间时,要采取适当的危机公共关系策略,并且及时发布信息保持透明度。

日后的时间里政府与媒体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这本片子的成功之处也就是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构思。

《大事件》短评

导演杜琪峰在《大事件》里史无前例的使用了一段长达6分55秒的长镜头表现一段枪战,这场枪战没有震撼性,有的只是纪实性,整段镜头中警察、匪徒和电视台记者有机交错、一气呵成,在视觉上给人带来酣畅淋漓的快感。

9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力荐

#金馬41#最佳导演 开场的长镜头的确见功力

10分钟前
  • 凤瞳
  • 还行

没看头,不觉得陈慧琳漂亮。

13分钟前
  • 爱在午夜降临前
  • 较差

唯有小亮点而已,难道说杜琪峰没影帝和韦游配合也容易阳痿!强烈要求拍片夫妻档!

14分钟前
  • esp吃梦香菇
  • 较差

张家辉和任贤齐都表现不错...老杜真能拍男角

19分钟前
  • Pandy
  • 推荐

整体的感觉是读一篇深度评论 读的正high的时候 发现最后是个抒情散文的结尾 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结尾把全篇甚至那个无比牛气的长镜头都毁了 不过有些政治讽喻的台词 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20分钟前
  • 赫尔西
  • 推荐

剧本真是神了!从编剧特性来说杜sir几乎完全站在了碟中谍等电影的背面,愿意牺牲一切基础层面合理性为张力结构和节奏服务,并建立起更深层次的逻辑。危机之中吃饭喝酒,都对

22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亏他还好沉戛纳参展影片 也许就是去跑龙套骗观众,我要是导演,实在是不好意思拿这电影出去丢人,没内涵,没剧情,没看点。几乎不知道看什么好沉警匪片 情节又不精彩,枪战又不刺激,故事乏味,又没深层次的寓意,都不知道有什么可看的电影。

25分钟前
  • 维以不怀伤
  • 较差

陈慧琳 任贤齐 都没什么演技

30分钟前
  • 康斯坦丁
  • 还行

多年前在三里屯遇见过一个墨西哥厨子,我们坐了一会他说你不是会杀人的人,我说为什么,他说你长相就不是。然后他指了指自己,说我就是会杀人的人。这部片子里任贤齐就不是一张会杀人的脸。半小时弃。电影导演是最喜欢想象媒体的群体了,因为生活中被侵入的机会不多,走出舒适圈的欲望不强。跑来跑去也打不死人,弹夹永远不会空,汽车永远防弹。“儿子比爸爸聪明”“你听警察的话就不会这样了”“尊重你爸爸”。

35分钟前
  • 东林君
  • 较差

2007年2月13日 偶然在辽宁的公共频道断断续续看的,我喜欢的风格.

40分钟前
  • ipippo
  • 还行

这个片子取材真实人物事件——轰动一时的张子强案,但电影并没有简单按照港片套路来,银河作品一贯的强调人物刻画,二流搞笑演员张家辉和做作的偶像明星陈慧琳在杜导的片子里都有上佳的表演,可见功力。8分钟的长镜头完整表现一场戏

42分钟前
  • 还行

杜琪峰真的会拍,他有足够的意志力将一个设定推向极端,再用足够的意志力细心完成它,而不对那些可能的滑稽畏首畏尾。那些贬低他的细节和情感的人没有想到这种创作需要怎么才能做到,他们以为自己可以做的更深刻,但这不可能,也没有任何意义。

46分钟前
  • 发ihsioaoibe
  • 推荐

仅仅任贤齐惊艳一点,陈慧琳简直就是一大败笔。剧情一般,相对于其他港片。

51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杜导是能把任何男演员塑造的man爆型爆的导演,在他手里,男人均是魅力十足的,比如一贯给人温文尔雅如同邻家哥哥的任贤齐

54分钟前
  • 空心豆
  • 推荐

“今次我哋唔只要对付呢班匪徒,仲要做一场面对六百万市民嘅show.” “呢个系我嘅show,我话事。我唔能够在我嘅show衰咗。”/电梯井里三人对决的戏,是杜导的拿手场面。远景看到三人不同的姿态和动作,宿命感很强。“那你怎么不转行当劫匪?那你怎么不转行当杀手?那你为什么不去当警察啊?”/街市发生枪战,一名警察在匪徒的枪指之下跪低举手求饶,媒体曝光片段后掀起轩然大波。跨入新千年,警察的能力与形象,市民信任度、媒体对于政府部门的影响力已然有很多微妙的变化;警方公共关系科如何在传媒时代做文章,重案组、飞虎队、PTU、扫黑组如何配合打击罪犯,重振信心,确实是一场时代的大戏来的。虽然结尾是邪不胜正的套路,杜导为了香港警察也算是尽力了。

59分钟前
  • 蔷薇泡沫
  • 还行

很一般.故事不错,演员不成.

60分钟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还行

本来就是一场show,炫技的长镜头也不过如此,主线支离破碎

1小时前
  • 格瓦拉
  • 还行

那个开场长镜头好难(这话看片感觉好几年没说过了…),陈慧琳就真的……那几个尴尬的笑容绝对是除了长镜头之外全片最抢记忆点。原来还有比anglebaby演得更差的电影女主角……

1小时前
  • 17950
  • 还行

就是感觉想说很多,但最终却一点都不深刻,一场颇具讽刺意味的zz大戏,最终以正义战胜邪恶来草草收尾,未免显得有些儿戏。。。一直在2星3星之间犹豫,最终还是给了2星,只为致敬那个年代涌现的很多好电影

1小时前
  • CreepF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