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是我个人有生以来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即使现在已经过了一整天,我还是对此感到激动;这个念头的产生几乎是一瞬间的,当Radio Rock开始下沉时,加文.卡瓦纳发出了最后的求救信号, “对不起,东经250度,接下来是一首很长的歌曲,我希望我能一直在这儿” 随后他放下唱针,黑胶唱片流淌出Procol Harum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舱内一片狼藉,全世界也陷入了狼藉,男孩沉默, 女孩流泪,一个伟大的世界随之沉降;It's 1966, the greatest era for British Rock n' Roll.那时候,距离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已然十年,也许他和阿兰金斯堡饮尽了全世界半数的杜松子酒,三年后他离开这个世界,没能好好地看阿波罗登月和那些曾是他追随者的年轻男女们在一个叫伍德斯托克的小镇尽情放歌,唱出了永恒;从美国传来的“垮掉的一代”精神在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受浸,人们除了迷幻药和性,正为着披头士的摇滚乐而疯狂;那年,英格兰夺得了世界杯,即便如此,作为队长的博比查尔顿在日后许多民间的英格兰历史最伟大足球运动员评比中却敌不上另一位北爱尔兰人,那人叫乔治.贝斯特,被称为“第五位披头士”;总而言之,那是个超出你我认知的世界,你瞧,一部收音机,便成为一个家庭或一群修女收获快乐的方式;你想,如果全世界的心情被牵系在一艘漂泊于蓝海中心的不夜船上,这本身就是多么不可思议而浪漫的一件事;同样浪漫的还有飘荡着无处不在的,复古考究的气味,令人沉醉;从Love Actually里走来的Bill Nighy依旧是看似散乱实则不苟的发型,多了一件双排扣塑身套装和一条丝巾,从Capote里走来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蓄起满脸络腮,披上咖啡色的夹克,斗胆问女孩们的癖好,从Simon Pegg身边走来的Nick Frost侧脸是夸张的两鬓,出口是浓浓的英式口音,还有随处可见的披头士发型,弥漫着时代的印记;这些早已离我们远去,无论是Marc Jacobs还是村上隆,都没可能再复制这样的传奇;如果你喜欢摇滚乐,你不必像浦泽直树那样相信摇滚乐可以拯救世界,你也不必像贾宏声那样爱摇滚爱到神经质,你只要有一点喜欢摇滚乐,你便会被那个伟大世界洋溢出来的光所照射,身体会跟着摆动,从内心里哼唱出一段熟悉的旋律;许多人觉得那是个失败的世界,我认同那是个千疮百孔的世界,但我还是觉得她的伟大占去了多数,正如豆瓣September说的,“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人相信有的东西比生命更可贵,比如爱,比如理想,比如信仰” 我相信那几近痴念的力量曾把全世界拧在一起,每个人都在探究生命的意义,想方设法要让世界变得更好,只是这股力量横冲直撞来得过于凶猛,世界并没有做好接招的准备;阿波罗登月后世界找到了一条前进的路,现在你我身处的这个世界已经足够强大,但我总感觉我们的生命强度正变得越来越微弱,越来越微弱;我明白我之所以如此喜爱这部电影,是因为Curtis为这个世界的人们再现了那个伟大的世界,那个已经沉降了的,并不强大,但依然伟大的世界;那是一道可以照亮渐弱生命的光束;
【按】大半是摘抄,那天弄好不知道放哪儿,索性作罢,刚才不下心又找到了,就来贴上一帖。
看完片子,不爽,于是挑了豆瓣前五页三星以下的评论,不多,却都说的挺靠谱,且有人妙语连珠。
四星五星的,姑且认为大家都太渴也太可怜了,人家海盗电台有人说fuck,我们只有HX的豆瓣电台和充斥着阳痿广告的电台,奶奶的,于是失去了冷静的判断力。
或者,是一种情结的满足,于是真觉得有意思。
所谓爱上别处的生活,爱的不是某种生活,而只是别处。
那艘船就是他们的别处。
我的观点如本文标题,有些镜头还是很漂亮的,摄影和剪辑都有出彩的地方,音乐就不用说了(只是挑一些牛逼的老歌串串,有一亿人可以做到)太多恶心的内容了,比如所有正儿八经秀精液的和空不垃圾I love R'nR' die for music的;连青春都不生猛,娘兮兮的。
另外这部电影对女性的态度令我很不爽,傻屌崇拜的厉害,搞得我看的时候连性欲都很低落。
“山寨泰坦尼克+粉丝是多么有用啊!
”的结尾,简直就是瞎逼烧钱。
说实话太让我失望了。
不装逼的说,《真爱至上》那样水准的主流温情喜剧我超爱的。
理查柯蒂斯怎么堕落的这么厉害。
生生浪费了我钟爱的销魂老戏骨比尔奈伊。
我是不是该怀疑这部电影不是赞美摇滚的,它根本就是反讽的。
它要说的就是:摇滚除了能让人在麻木的现实中YY一下,爽一把,骗几个妞儿,别的也干不了什么了。
而大家爱的,就是这点精液+精神鸦片,瞎逼崇拜崇拜,再糊弄糊弄自个儿。
不过,有一句台词超爱的,私人青铜老师的“最亮点最英国”点出我的心声:西蒙同学说,老婆跑了我之所以活下来,因为我为音乐而生,我也能为音乐而死。
我正一阵恶心,哪知那个小个子新闻联播说,我为新闻和天气而死。
至少是为天气。
这句台词太英伦太牛逼啦... @摇滚还是失败者大聚会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0778/以下摘自豆瓣评论。
马克用诚然,摇滚这个常和性与酷沾边的词汇,略带神秘而又很难解释清楚,于是乎一大堆的青年蠢蠢欲动,仿佛哥摇滚了就是酷,哥摇滚了那姑娘就那啥了。
from 小角色 @教你如何成为一名伪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7860/昨儿一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摇滚乐是好多人的G点,稍微碰一下就射了”,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观点是跟摇滚乐沾边的就不是傻逼,但凡有人喊一声“摇滚”,他们准不假思索的喊“万岁”并且痛哭流涕,可能这电影是拍给他们看的,摇滚乐里没傻逼么?
有,多了去了。
from 鲍勃辛 @珍爱生命 远离烂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585403/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这不电影怎样看才能好看,我现在还坚定的认为把屏幕关掉看这部电影是最好的选择。
from 狩魔猎人 @真让我伤心啊!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7817/摇滚乐来自生活,没有发自生活的情绪只能停在摇滚乐的表皮。
此片的生活在哪里?
在船上?
之所以在船上,正是制作者无法在生活中反映摇滚乐的影响,干脆取巧把故事的矛盾安排在脱离生活实际的船上。
扒掉那层比基尼,剩下的就是瘦骨如柴的肉体,我看着,没有欲望。
此片,煽情来的赤果果,就像类似“团结就是力量”的口号,你们欢呼吧。
from 早米庵 @摇滚乐就是文青的潜规则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2126/我们来分析一下此片中比较high的因素:一:大量的老歌儿。
对于不知道为什么喜欢怀旧为什么喜欢摇滚的怀旧青年而言,这就是大量的tits和hips,本能的刺激。
二:以摇滚的名义互相操。
对于当不上骨肉皮以及当过骨肉皮的朋友,这里属于拉近生活距离的手法,就好像毛片儿里虚幻的都是上门送外卖的诱奸主人公,让男的女的都觉得自己也可能赶上一样。
三:打着摇滚的旗号做宁死不屈状。
这个类同于被容嬷嬷扎针,纯粹是自找SM,而且极假。
不过,快到高潮的时候哪管那么多,只管看就是了... from 死人青铜@手淫片儿之一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73887/
《海盗电台》的分类算是喜剧,可是又一次的,我看的泪流满面。
如果说前半部我还能没心没肺的哈哈大笑;看到政府取缔了电台之后最后一晚,Count和大家心情悲凉的做最后一次倒数,然后沉寂几秒钟之后的爆发:扯个蛋而已,let's rock,我已经热泪盈眶;那么最后关头船即将沉入海中时,海面上突然涌出大大小小各色打着不同标语的救援船只,我几乎眼泪已经决堤;而还是Count,那个穿棕色皮衣的络腮白胡子胖老头儿,船上唯一的美国佬,和Gavin挑战,不愿做chicken而纵身从桅杆上跃入海中的Count,浮出海面时,请无视我的失态,我已经稀里哗啦了……看到后半段的时候,“至少在我的心中,还有个尚未崩坏的地方”这句歌词不停的occur to me。
心中似乎被深深掩藏的一些地方,被保护或者说被遗忘的地方,又渐渐的清晰起来。
我也不知为何有这种感觉,但它似乎和我的神经相连,不停的持续的摧残我的泪腺……只匆匆看过一遍,海盗电台的每个人都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穿细格子衬衫套头毛衫,纤细瘦弱英伦范儿的carl,用laica m3相机拍船上的事情,见到心仪的女生满脸羞涩;可怜兮兮的结婚17个小时老婆就跑了的simon;有范儿到不行的,全英最牛逼djGavin;低沉神秘的午夜帅哥mark,还有他的无敌泡妞1vs30秘籍:HOW ABOUT IT THEN.;笨到不行傻的可爱的,稀奇古怪描述耶稣而不直接说“上帝之子”的Thick Kevin;胡子邋遢的专做午夜节目的怪老头Bob;冷静绅士的头头Quentin;蕾丝边的厨师,还有好玩的胖子Dave,以及我最爱的皮衣老头儿Count……印象最深的场景是那些听众热烈愉悦的眼神,扭动的腰肢;最后的单身之夜的狂欢;沉船之时Gavin颇有泰坦尼克遗风的最后的演播;怪老头bob在水中看着他心爱的黑胶唱片们翩翩飞舞……这是一部看的很“爽”的电影,爽到想不停的连着说那个被禁锢的"F word",爽到部长连身大骂ass ass时的浑身颤抖,我得承认它是一部很会抓g点的电影,2个小时的过程中看的人一遍又一遍的高潮。
你最近活的很郁闷吗?
或者你心中也有些什么被深深的藏着,或者你只想单纯的“爽”一下,甚至是,你想练习英语口语的话,看《海盗电台》吧……就让我们在rock 'n' roll里再一次找自己。
提示:全部字幕上完之后还有一个场景
在所有人类经历过的时代中,我最向往的一直都是西方的六十年代。
嬉皮士叼着烟卷在街上聚集,毒品使用如梦如幻,有人举着I’m a man的牌子走过大街,和平人士围在公共绿地上商量讨论,学校的树林里有人集体读诗,oh captain,my captain.我们曾经也有过,可是很快有个著名的运动,将所有热血激昂的大学生镇压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运动,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人在付出血的代价。
所以当我看到Radio Rock被政府人员打压并且沉船的时候我开始感到恐慌,那些迅速涌进破烂船舱的海水漫过陈旧器械,所有黑胶唱片像是无根野草一样漂浮在海面上,老DJ伸手打捞却一张都够不着,Count在绝望中对着麦做着最后一次演播,他说“你们当权者别以为这样就一切结束了,年复一年,为了让世界更美好政客们将继续一事无成,但是全世界的年轻男女们将永远怀抱梦想并将它们写在歌里。
”那些摇滚,那些不死的热血,才是人类世界的奇迹。
我可能从来都不是按照正常轨迹走下去的女生,自闭、摇滚、抽烟、喝酒,甚至从初中开始就强烈地想要纹身。
可是我的双眼依然时刻充满鲜血,等待着病态社会在崩溃的那一天喷涌而出去殉葬。
我喜欢站在路边隔着乌烟瘴气的空气看着城市,听着吵闹的汽车声寻找风笛的源头,那声喧闹人群中轻轻的口哨是带领我紧握拳头走到出口的安魂曲。
六十年代阳光下的人们早已死去,他们抑或葬身大海抑或死无全尸。
雨水或是海水都不能让他们的身躯腐烂,即便长出紫色美丽的尸斑全都大口诉说当年的故事。
我们俯下身子,看着湖泊里的诗人渐渐老去。
曾经在《我爱摇滚乐》上面看过一篇《穿过骨头抚摸你》,他说“我们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听摇滚听到死,可是当我们工作了生子了,我们还能坚持多久”,看那篇东西的时候还是个高中生,披着好学生的皮暗地里愤青的高中生。
那时候戴着耳机,满脸冷漠。
可是我还是很记得在那个下午,我扭头对我的同伴说“我会的,我会听摇滚听到死的。
”摇滚是一个内心暗自骄傲的梦想,当我们在与各类不公对抗疲惫的时候,当我们觉得周围都已经风声鹤唳牛鬼蛇神的时候,当所有的政客都顾着自己权力不惜暴露自己二逼的时候,我们就像那群海上DJ一样,听着一张黑胶唱片,用F开头的字母冷笑他们看着他们气急败坏。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所有的网民,所有的人民,我们这条船已经迅速地下沉,并且所有可见可能里,除了我们自己,再没有人能救我们。
我们不是嬉皮士,我们没有那个自由的时代,我们只是一群准备被放上流水线洗脑的木偶,只是一群注定会死在刺骨海水里的海盗。
看这类电影,要听从身体的召唤。
如果觉得欢乐,就别把绽开的脸使着劲缩回来,看完后非得板着脸说它不够深刻,山寨了泰坦尼克。
因为这欢乐是多么明净灿烂。
它让人飞扬舒展,而不是一般搞笑片叫人扭曲着狞笑。
它甚至和摇滚乐谈不上多少关系。
摇滚乐各派别的拥簇各自举着一套深幽顽固的精神标牌,拿这个简单明亮的片子上去比划,自然只会有“简单化”“肤浅化”的鉴定结果。
它只不过告诉我们,音乐可以让我们快乐,让我们自由。
这音乐,也可以被置换成文学、运动、绘画、书法、电影、游戏甚至美食,或者还有性。
英国当局视电台为眼中钉想方设法拔除之,当然会让我们联想到我们的广电总局、剪刀手、出版署、网络警察。
但是我们看到,电台人员并不因此而更不自由,相反,他们似乎更加热情高涨,激情四射。
种种阻挠,把他们逼到茫茫海上,反而让他们有了自己的乌托邦乐土。
在我们抱怨写的文字不能发表,期望的电影并非完整版,买到的唱片被删歌时,是不是反而会更加倔强地守护、珍惜、渴望、挣脱?
再怎样凶狠紧张的钳制,我们仍然铸就了自己的热爱。
我们永远有办法得到被删掉的那一部分,也永远有办法把自己的想法传出去。
这样斗智斗勇的过程,是不是也让我们的热爱变得更加精彩戏剧性?
所以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了一些不是初衷过后却会回味的经历。
即使有一天,有些东西会像摇滚船舰一样沉入水底,我们甚至无法发出声音,我们的热爱被逼上绝路,最终也仍然可以得救。
最后那一幕,海上驶来无数船只,有人高举着牌子,上面写着“I heard you!”。
我们一直相信,我们并不孤单,你听不见我,你也可以感应到我。
即使,即使,连感应也不能体会,那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心里的所思所想,为什么就一定要让别人知道?
为什么只是播放音乐,就一定要离开大陆漂流远洋?
为什么骂出F字头的脏话,就一定要让它穿过话筒让几千万人一起听见?
我看完喜爱的电影,写一篇观后感,假如发不出来,不能与人分享,是不是就一定要恼羞成怒?
假如发不出来,就用字母替换敏感词。
假如还是不行,就存进自己的电脑。
假如怕电脑被搜查,那就把评论删了吧。
电影看完,我爽到了,就够了。
我们可以听公共调频广播,感受几千万人在同一频率;也可以听豆瓣电台,感受心水曲目被猜出也感受意外的惊喜;还可以自建个人私密电台,用自己的播放器播给自己一个人听。
音乐已在,耳朵也已张开,自由的条件已经齐备,可以尽情听,尽情舞,尽情骂。
开头先顶起豆瓣上一个真相帝的话:一些人能从一些糟糕的文艺作品中窥探出伟大的内涵,这种技能我很嫉妒。
一部本来还不错的娱乐片硬是凑上膜拜供奉的神坛,再回头看看,终究不是个滋味。
这句话是用来评论去年被膜拜的电影《海盗电台》的。
私以为,这是最最最贴切的评语了。
刚刚开始10分钟的时候,我看着光影交错的画面和各种角度各种没必要的镜头只得出了一个结论:难道是一个玩平面的广告人的电影处女作?
但是资料告诉我我是错的。
因为导演是理查德·柯蒂斯。
没错,拍出《诺丁山》的那家伙。
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诺丁山》,却很讨厌这部装逼兮兮的《海盗电台》。
我一直很喜欢英国电影里的一种风格。
那是属于不列颠的味道。
就像《控制》或者是《猜火车》。
又或者是《两只大烟枪》。
但是这部电影除了艳丽的色彩,聘请专门的设计师给一帮美国佬套上最英伦范儿的衣服之外,我的确没有发现更多的made in England,或者只需要在脑门上写上“这就是英格兰”。
没有办法,如果你是拍《诺丁山》这样美国梦的电影,那么你真的成功了。
但是你拍的是一部讲英国摇滚电台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贴着“英国制造”的美国商品。
煽情,做作,关键的是根本看不出来什么是摇滚。
某一天,我看《逃亡乐队》的时候,幡然醒悟到世界上根本没有摇滚乐。
有的只有大众的需求。
人们从来不要什么解放,不要什么革命,没有什么能让所有人放弃现在的一切,不止是那些老顽固们。
人们需要的是口号,一个随时呼喊的口号,这就是人们的精神的鸦片。
而聪明的人--拿着这些口号到处放纵,就像红卫兵们喊着毛爷爷的口号满足内心的破坏欲一样。
世界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不想说太多,对这样一部没有太大张力,也只有靠煽情来让观众忘记前面两个小时的糟乱情节的电影而言,没太多好讲。
对了,关于声画处理技术,太不给力了!
我印象中最完美的是《猜火车》中mark遇见daine的那一刻响起的《atomic》,一部09年的电影竟然比不过13年前。
还讲什么音乐。
一个美貌的姑娘在一个晚上想和一个英伦帅哥做爱,英伦帅哥拿完套套回来发现美貌的姑娘光着躺在一个胖子的怀里--很久以后姑娘突然回到了船上并且和英伦帅哥说她爱他。
这样的电影能看?!
喜欢听理查德.柯蒂斯讲故事,一个有智慧懂浪漫的故事王,总能用一剂清凉助你亢奋,在爱情中,或在希望里。
有争议终归是件好事,立丰碑就不好,那完全是自寻烦恼。
有些被“捧”到云端,“吹”到穿衣镜前,结果却不容逃避,空中楼阁是个虚影,皇帝的新装你说它是不是个侮辱?
《海盗电台》,说它是摇滚类影片的史诗,夸不得此海口,儿子偷老爹的西装参加派对,一次成功的设计、得逞的阴谋而已。
说它是复古怀旧类里的奇葩,有些为时过早,艺术这类东西,话说倚老卖老,无价之宝。
可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子孙后代也能挣口饭吃,而且从不客气,前浪都是被后浪拍死在岸边的。
仿若一定要为热爱此片、同样大爱摇滚的影迷们开香槟,祝贺词,那就不对百花齐放的个人感悟指手画脚了,有爱的代价,就有恨的理由,我为我的选择负责就好。
看海盗电台,无论从影片的色彩、节奏、音乐还是剧情上,我都被一种温暖的浪漫情怀诱惑着。
摇滚那股冷酷孤傲的血液不再在暗角里孤芳自赏地流淌,它削去棱角,更像一朵冬季里舞蹈的雪花,一片秋风里寻根的落叶。
落到心头消融成柔滑的液体,落在脚下陪葬孤独的脚印。
而叫做音乐的东西,都是为沸腾的血液存在着,是灵魂深处敲钟的精灵,这里本没有三六等,直到出现感觉,出现偏见、捣乱、决裂、变异,之后音乐再也摆脱不掉爱恨交织的战争了。
给小朋友们说一说摇滚,理查德.柯蒂斯把他对摇滚的情感寄托在了60年代的英国。
那时,摇滚正已惊人的速度在西方音乐世界开辟独立的疆土。
融合了灵魂、庞克、哥特等元素的多元化摇滚时代虽然在前方安睡,但几种吸纳了蓝调、民谣、爵士、迷幻等风格的摇滚乐在当时已经幸福地轰炸了无数听众的耳膜。
海盗电台就在这个成就传奇的时代闪亮登场。
一群热爱摇滚的音乐DJ,开着一艘笑傲江湖的老爷船,在一处风平浪静的海中央,用电波、话筒向海的那一边撒去怒放的摇滚之花。
叹服于影片角色的安排。
像昆汀这样的灯塔、船长、老板,他们的确是生活的强者,像卡尔一样一群刚入社会的毛头小子们需要这样的教父。
而美国佬科特,他有一张狂野的脸,也有一颗狂野仗义的心。
那个有点冷酷但完全无辜的著名DJ加文,穿得精致,竟然还能让人嗅到他自身神秘、不修边幅的气质。
不说话的大情圣马克,什么叫蔫坏的人站锅台撒尿?
就是他这样的。
来探访偶像DJ的一船佳丽,一半藏在他的单身宿舍里。
戴夫,这个朋友妻也敢欺的中间人,让尼克演进了骨子里。
不过他的风流也不是天生的,屎没憋住,是他一生的污点。
而那个吹嘘自己对女人十分了解的西蒙,到底娶错了老婆,给错了第一夜。
还得说克里斯.奥德多很会把握这样的角色。
胆小如鼠的纳斯福特,没有爆笑的包袱,最后来一段激昂的告白,也算是理查德.柯蒂斯为老乡瑞斯.达比推了一把。
而我看这部影片有四分之一的缘由出自此人。
《弦乐航班》里那个万能经纪人兼使馆员Murray,太精彩了。
还有那个列侬俯身的鲍勃,也是卡尔的亲爹。
脑子只有横向思维的凯文,只管做饭的拉拉小妹等等一船子人,就像一个人站在一面多棱镜前,他们是出生于不同时代,拥有不同个性的一个人。
这样的奇迹,只有爱与音乐能创造。
而要恰当地诠释摇滚,捕捉细腻鲜亮的色彩,易流于“娘”的做派,也许还会让玩摇滚的人气得天崩地裂。
要温情,还不担骂名,最好让它分裂,人格分裂,情感分裂,意境分裂,寓意分裂。
只要最后观众买账,感动也好,充满激情也罢,我们都在盲人摸象,但都很快乐。
而理查德.柯蒂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我想,如果此片一如既往地膜拜传统风格,让毒品、酒色凌驾于摇滚之上,到处是伸手只见两指的灰色与缭绕的烟雾,或许很尖锐,但一定会让一些人为真正的摇滚悲伤。
幸好,白璧微瑕,只用了点到为止的处理方式,伟大的摇滚精神还是生活在爱里才能长寿,这也迎合了影片的主色调。
整部影片,零散的感觉是小小的遗憾,但回过头也能释然,似乎这样的表现方式才能让三四十首动听的摇滚音乐盘亘在故事情节中。
结尾的处理,看似低能,但也受用,船沉得那么壮美,以为泪就要为他们奔了,结果千帆乘希望之风而来。
《海盗电台》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励志也最煽情的摇滚片 甚至可以把它归为治愈系 即便这个词已被滥用到渐显扭捏之态 里头有一个场景 看着着实催泪 那时 船已由于浸水部分下沉 首尾失衡 当所有人都逃命般重新聚在船舱 Carl惊慌地问了句 Bob在哪 我爸爸在哪 Bob是他前不久才相认的父亲 当他重新游向Bob所在的房间 后者还戴着耳麦在听感恩而死的新专辑 神色平静 Carl催促着他逃走 他不忘抱着他那箱珍爱的唱片 可他偏又不谙水性 在爬梯处直线沉下 怀里抓着自己生命里最要紧的东西 似乎决意葬身于这深邃的海底 Carl拼命地比着手势 他还在坚持 最后 当他忍痛松了手 唱片如萤火虫般在水里四散漂流 张张鲜明夺目 如此美好 以一种绝灭的姿态 背景音乐《Father and Son》适时响起 Bob似是仍有不甘 费力抓起一张 终被Carl拖出水面 虽然这唯一的唱片又被随之赶来的Dave一甩手重新扔弃 音乐拥有多高的代价 能让一个人誓死不忘保护呢 它对于部分人来说是噪音 对部分人是消遣 对部分人是利益 对部分人是爱好 而对于另一部分人 则是重于泰山的珍宝 它是你毕生的理想 你或许正怀揣于身 希望在将来能实现 或许已在慢慢实现 也或许 你已为了它执着了大半生 鬓发微白 内心宽慰 人若是能寻到一样能坚持一生不言悔的事物 便也是种价值可是理想啊 永远在夹缝中残喘 颜峻在《地地下》的后记里讲过这么一些话 大意是 你觉得这份工作让你喘息不能 日渐麻木 那么为何不离开呢 你觉得周围人都是SB 沟通不能 那么为何不选择远离他们呢 不要让生活掌控了你 最后把你改变成自己最痛恨的那类人 要用自己的力量 去选择生活 选择环境 改变可以改变的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那样极致的洒脱 生活永远是充满沮丧的 周围不明真相的人群永远用肤浅表面的眼光看待你 弱不禁风 眉目冷清 鲜有人了解你 你也不屑于强加的目光与交情 因为你明白 那都是没有交集的不相关的世界 每日浸染于来自这个国度的各式沉痛讽刺的消息内幕 太平盛世只是假象 稍一剥弄居然就骨肉淋漓 世事已如此不堪 那些沉重的责任显然不是你我能够背负 但是内心总还是希望 这个环境能够变好一些 再变好一些 总还是希望 我们虽做不到人人都是善人 但至少不要去为恶 不要去当这个时代的罪人 在自由 真诚 热情缺失的年代 幸好 我们还有摇滚乐 有电影 有美好的幻想 有别的一些什么 足够支撑我们的内心 和那些邪恶的事物相抗衡 The golden age of Pirate Radio was over, but their Big Dream Never Died. Fuck the fucking world, why not?
叛逆与颠覆是每个人血液的底色,而音乐往往能将这一底色放大,能让这血液沸腾。
正如《海角七号》的开头,伴随着音乐的旋律,随着那把被摔碎的吉他,一句“操你妈的台北”在一瞬间响彻天空;《放牛班春天》里,一阵阵天籁童声和无邪眼神那么的涤荡人心;不搭调的小家伙们在《摇滚校园》里像模像样地玩着摇滚让全场疯狂;《曾经》里,无法相守的有情人只有在音乐中彼此依偎……而在这部来自英国的音乐喜剧《海盗电台》中,政府和法令,在rock-and-roll的面前,都显得那么虚伪和可笑,仿佛它们的诞生就是为了被颠覆的。
本片的剧情源自真实事件,上世纪六十年代,流行音乐席卷全球,而大不列颠王国的境内却对流行音乐在电台的播出严加限制。
一群热爱音乐的疯狂DJ,漂泊在汪洋大海中,利用海盗电台向全英国的人们24小时不间断地广播,而这正触动了政府的敏感神经,开始了对海盗电台的百般绞杀……本片的编剧,导演是大名鼎鼎的理查德柯蒂斯,《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看过吧?
《诺丁山》喜欢吧?
《BJ单身日记》听说过吧?
《真爱至上》牛逼吧?
都是这哥们的作品,此番出山,果然出手不凡,他从自己小时候躲在被窝里偷听广播的真实经历中吸取灵感,重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音乐的狂热,剧中十几个人物,每人身上的故事都经过仔细打磨,清晰明了,个性鲜明。
让我们不仅能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音乐的渴望,而且会被片中这群视音乐为生命的人们深深地打动。
制度,从其被制定出来的那一瞬间开始,就孕育着秩序与变革,附带着压迫与反抗。
二者仿佛硬币的正反面,当政府当局希望永远是顺从的正面朝上的时候,总会有一股相应地甚至更为强大的力量让抗争的反面重见天日。
就好像《海盗电台》的片尾,当船体倾斜,沉没在即的时刻,曾经被寄予希望的政府船只并没有出现,相反,那些同样热爱音乐的普通民众成群结队地赶到了现场,呼救变成了欢呼,灾难幻化成了狂欢,音乐沉入海底,却早已在每个人的心中扎根。
落笔至此,又一次很不争气地想起了国产电影以及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审查制度,赶紧打住,摇头叹息,洗洗睡吧,不许联想!
梦里,我会梦到一个不那么让人垂头丧气的国产电影界吗?
回头告诉你答案吧。
任何一次革新,新时代标志的孕育,无疑都是始于质疑的。
革新出现之前的人们各自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老套的生活方式,习惯的循规蹈矩,服服帖帖地充当着良民。
人们被残酷地散布在空气中,隔着无法感知的屏障。
革新呼唤领袖和自由精神,而人们均有渴望自由和解放的诉求。
我是魔鬼,那么接下来就会有追随魔鬼的你们。
当痞气十足的海盗们拿着话筒放肆地传播摇滚乐,你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鄙夷的表情,而是一个个满心激动的听众。
如果我就是魔鬼,我还怕什么魔鬼,我只需要疯狂地去想去做。
成为领袖的海盗,并没有强制地给你们灌输任何思想,他们仅仅是唤醒你们的自由。
“至于管理者们,不要期待一切会结束。
时代会到来的,政治家们会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好。
但是这个世界,年轻的人们,总会有自己的梦想,然后梦想变成歌。
今晚的死亡并不重要,就是在一艘破船上的一群丑陋的人,今晚唯一可悲的是将来。
没有梦幻般的歌曲,因为被禁止歌唱。
但是请相信,他们还会继续写歌,还会歌唱,那将会是世界的奇迹。
”政府的干预和恐吓并没有中止海盗的疯狂,他们自由独立的精神支撑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梦想,更是对时代对梦想有同样诉求的年轻人。
甚至于当政府官员窃喜于电台海盗们宣称的最后一次播音,认为一切终将划上句点的时候,海盗们再次沸腾的热血感染了所有听众。
悲情的故事永远不会存在,在这样一个充满疯狂和梦想的时代。
海盗电台终究还是深眠大海,然而海盗们伟大的梦想并没有跟着死去。
海面上赶来营救海盗的成百上千的救生船不仅使所有的海盗生还,更营救了一个伟大的摇滚梦想。
如果我是魔鬼,我就是最可怖的。
没有任何事物能吓倒我,我只需要放肆地以梦想的名义为所欲为,毕竟梦想的浪潮永不殆退。
Simon Page没来演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是个烂片。毒品性和自称有个性就是摇滚了吗?英伦能拿出的最佳阵容就这么毁了
这类片子总是无感
那些你拥有的,失去的,寻找的。。。。。。。
应该是我最不喜欢的高分电影了。很讨厌。剧情弱智无聊,人物单薄无趣,把政府当弱智呢?一直有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我没看到自由,我只看到滥交低俗愚蠢。喜欢摇滚的人看这片子会怎么想呢
让人失望的片子。商业电影里的摇滚电台?伟大梦想就是音乐、嗑药、嘲讽、粗口和肉弹果儿?做作的个性、愚蠢的激情还有那不用看就能猜出套路的大团圆结局。把摇滚乐太tm当回事了吧,事实上看不到精髓只能窥其皮囊就以为是了解。弄巧成拙讨厌的噱头。Stupid stuff...
年度最酷
政府最很自由的人民。电影剧情有点散乱。有些梦想,值得我们用生命去追求。
天呐,这什么男人看了会高潮的狗屁电影啊
有点没搞懂为什么会分这么高。虽然是打着摇滚旗号但是主角们除了工作是放歌好像并没有和音乐有什么相关,甚至没见到有任何一个人有一把乐器或者唱过歌,大家总是在耍酷和说垃圾话。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主角们利用摇滚乐带来的光环获取性资源,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非常厌女,生活在船上的只有一个女性且是同性恋且工作是照顾男人的生活。其余的女性角色包括男主角母亲的塑造都和av中意淫出的女性角色差不多。情节也是又乱又赶,连男主角和他爹相认也是非常急吼吼的,看了让人心里没有一丝波澜。最后喊出来的摇滚万岁比爱国片最后的喊口号也高不到哪里去吧。
仅供娱乐结尾矫情,打着摇滚旗号却找不着britpop的感觉,对其OST没兴趣。
摇滚,音乐
娱乐性还行,但剧本很平庸,而所谓“泰坦尼克式”高潮则亦纯属虚构,没有历史依据。有几首摇滚乐也与历史时间不符。最让我激动的还是爬桅杆试胆的段落,借用了埃尼奥·莫里康内为《黄昏双镖客》所作的经典配乐。(7.0/10)
好看!
豆瓣上现在是8.7分。过誉了。这片子似乎更想表达的是滥交而不是摇滚。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爱死这片啦。。。。。。Rock 'n' Roll !!!!!! 爱死那个女同啦。。。。。。
他们执着地追求理想、爱情、信仰。。。而我们貌似只有对金钱那么执着了。
还可以的喜剧。不过可惜包括我国,航海专业也只收男生,真的是“男人的浪漫”,片中的女性也差不多只是周六的余兴节目。
又看了一遍发现这片原来假高潮假摇滚真13...
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