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18日,"上升号"在前两次发射结构相同的无人试飞失败后,前苏联宇航员仍然坚持如期发射,不再等1年之后重新建造飞船,为了"不想美国人比我们更早在太空行走"。
导演顺序从宇航员的选择、训练、航天计划的时间安排到发射、测试循环、高光的24分钟"太空行走"、返回、控制系统故障、降落、搜寻、救援完整的讲述了人类创造的这一历史奇迹。
在航天才刚刚起步的60年代再精密的计算和实验都无法避免第3002和3003种意外,先驱们每前进的一步都伴随着他们用生命诉说着对航天事业进步的追求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影片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欢呼下一秒紧接着都是让人窒息的意外,伟大的成功必须是每一个环节的成功,从升空到救援,是无数人在关键时刻做出的正确抉择,探索宇宙的勇气与智慧、国家荣誉和机密的至高抉择、家庭亲人的牵挂留恋、对战友和下属的惺惺相惜、以及伟大的人性关怀,即有冲突对比也有相得益彰。
宇航员在多次生死抉择时说出"服从祖国的命令",是如此让人动容。
一开始以为是科幻片,后来才发现是历史剧情片。
没有精美精妙的道具,略显粗糙和粗犷的装备倒是增添了一份历史的真实和厚重感——众所周知,苏联从工业和武器,崇尚的都是简单而略显粗暴的设计风格和理念。
当第二飞行员在太空中作画时,倒是让我想到了那个经典的笑话——自来水笔在太空中出不了水怎么办?
苏联人:“用铅笔!
”最为传奇的莫过于遇到的几次困难和障碍。
同其他影评一样,一开始我也以为是艺术创作和加工的套路,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难怪说,生活远比剧本更精彩。
稍微修饰过的部分就是最后落地后的求救了,大概是考虑到拍摄难度太大了吧233政治背景也是影评企图表现的元素之一。
最让我感触的莫过于结尾,两位宇航员飞抵莫斯科的时候,他们得到最热烈的迎接不是长官,而是妻女的拥抱。
唯勇气与爱永恒。
剧情:73分。
演员颜值和演技:84分。
画面:85分。
服装道具:90分。
音乐和音效:70分。
综合评价:8.1分。
剧情方面:剧情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再加上些艺术加工的作品还是很吃香的。
剧情中上等。
演员:绝大多数演员的演技还是很不错的,完全没有违合感,女演员的颜值还是可以的。
画面:上世纪60年代的各种场景呈现得很逼真,唯美的太空,还有鸟瞰地球的壮丽景色。
服装道具:符合时代背景的各类军装,设备仪器,太空服,直升机等,本剧应该投入不小。
音乐与音效:整体音效比较震撼。
所以综上所述,本剧推荐指数:四星半,值得一看。
在空无一人的环境里,独自去面对黑夜,你不害怕吗?
当然害怕,这是人的本能。
但现在我们所以能每晚都安稳入睡,是因为有人替我们驱走了未知。
他们不一定每个人都声名在外,不一定每个人都具备着非凡的能力和意志,但他们为人类踏出的第一步,仍注定会深远地改变着我们整个文明的历程。
最近,我在地球知识局上看了几篇关于太空任务中的困难的文章,文章只重点探讨了两个主题——太空人如何吃饭和洗澡。
在我们意料之外,太空任务最难克服的东西不是电影中常见的各种危险,二是这么两件我们在地球上最稀松平常的事情。
这还是人类航天技术已经发展到当今水平时的情况,可想而知在载人航天伊始的50、60年代,还有更多我们现在没法想象的困难需要先驱们去面对。
本片就以美苏争霸为背景,叙述了1965年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首次实现太空行走的“上升2号”任务。
除了我们熟知的人类首次太空行走,电影里,苏联还在这次任务里完成了人类的首次太空舱减压,首次手动开关舱门,首次爆破式太空舱分离,首次人工手动返航。
事后,我们传颂的,是航天员完成任务的壮举,却何曾想到壮举背后,两个宇航员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缺氧,一次是氧中毒,还有一次是西伯利亚的严寒。
看完电影,最感慨的是,当我们感叹今日祖国之航天壮举时,当我们为祖国航天事业的高效与低伤亡率自豪时,可曾想到收获这一切成绩也应该感谢美苏。
是他们的航天先驱为我们率先面对了危险甚至死亡,我们能飞得更快甚至更远,皆因为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我对电影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列昂诺夫打开舱门,第一次毫无遮挡地在真空中俯视地球的情景。
作为一个摄影师,我清楚知道有无遮挡对视觉的冲击,即使遮挡物是再干净通透的玻璃。
电影里,列昂诺夫慢慢拨开遮光眼镜,睁开眼睛的一刻,声音里抑制不住兴奋,“曙光号,这是阿尔玛兹2号,我在气闸的边缘,感觉非常好!
我看见云彩大海就在下面,高加索全境……马上就要经过!
我看见天空,我看到陆地,伏尔加河就在右下方……”且不论苏联投身航天的初衷是否纯粹,但它却真的史上第一次把人类送上了没有重力束缚的无垠外太空,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正是我们冲向更广阔世界的起点。
虽然,苏联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在航天事业上却从未被打败,它为人类留下的科研功绩也不可磨灭。
这份坚韧放之政治也许是一种固执,当放之航天,却是科研最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精彩,感谢越来越开放自信的俄国为我们重温它前辈的功绩,质量也远胜一众好莱坞科幻,推荐,不收藏。
也不知是不是近期乌克兰战争的关系,腾讯视频经常给我推俄罗斯的电影,才看完《猎杀T34》,接着又给我推了《天际行者》。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一是打着学英语的幌子,二是也不得不承认那时被欧美价值观(特别是美国)有一定程度的洗脑,只喜欢看美国的电影和电视剧,慢慢的经历的事情逐渐变多之后,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国际政治的复杂,特别是欧美的双标让其之前在我们这代人心里建立的美好印象和价值观轰然倒塌。
好像有点扯远了,其实也就是如果在从前,“狭隘”的我或许根本不会看除美国(英国)之外的其他外文片。
从电影本身来看,个人觉得拍的还是挺成功的,虽然是讲述一段已经发生的历史,但在关键时刻,还是会让人肾上腺素增加,急切的想知道接下来怎么样了,想知道当前的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苏联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其实并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么顺利和光鲜,背后其实是冒了巨大的风险,两位宇航员能够活着回来,也不得不说有极强的运气成分。
影片的最后应该是以纪实的手法播放了当时的报道画面,在世人面前展现的都是成功的一面,到处洋溢着胜利和喜悦,背后的艰难困苦和惊险刺激,没有几人知晓。
联想到现在我们看到的新闻或者重大实事,其实或许也一样,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冰山的一脚,只是媒体愿意让我们看到的一部分,无论好事、坏事,成功还是失败,必然都隐藏着大量我们不曾想到过的事情。
再延伸多一点,或许可以告诉自己,以后无论在碰到什么消息时,都要淡定一点,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的付出和失败,失败的背后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电影添加的还是真的这么多漏洞呢,不过讲道理不能每个方面都模拟到确实是有些可能出现这么四五个问题的,但是躺在雪地里肯定是要吧信号弹牢牢握在手里的呀,唯一的救命稻草哦哎,任何时候跟美国对抗都是极其不容易的,需要很多向男主这样的有远大志向大无畏的英雄人物存在,我可能不是这样的人物了哈哈不过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完全能够够超高标准完成工作的人,在壁垒小一点起点差不多的医药领域,药明康德、恒瑞医药这样的企业100倍市盈率而辉瑞阿斯利康都是三四十倍市盈率,资本市场客观判断了中国人是聪明上进的了吧!
真的很棒的一部俄式太空电影,前半程叙事稍显松弛,又不乏老毛子特有的梗(比如酒,老毛子的最爱),后半程高潮迭起,宏大的场景下又不乏细腻的人物刻画,为观众展现了在人类太空探索的征程上,俄罗斯(确切说是前苏联)英雄们的丰功伟绩。
因为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所以看到字幕我就马上去搜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的相关故事了,结果呢。。。
真的是生活远比影片还要精彩!!!!!
下图就是当年的上升2号的太空舱(含展开的空气闸),可以说电影的特效团队做到了真实还原,为影片增色不少。
执行本次上升2号任务的一共有两名宇航员,负责出舱的是阿列克谢·列昂诺夫。
在太空舱完成了绕地飞行第一圈以后,列昂诺夫开始了太空行走,持续时间约12分9秒(08:34:51–08:47:00hrs UTC),太空舱的飞行轨迹大约从北非中心到东西伯利亚。
(注:维基百科中文版说是大约10分钟,准确时间来自维基百科英文版)。
当年列昂诺夫同志的太空行走任务就一个,就是将一个照相机固定在空气闸口外,这样,就能拍摄他太空行走时的样子,同时,在他胸前还有一部相机,而快门通过控制线装在他腿上,这样,他也可以在太空行走中拍摄太空舱的照片。
但是,由于出仓后,他的太空服膨胀的太厉害(参考米其林轮胎人的样子),他最后无法碰到腿上的快门。
在列昂诺夫完成舱外活动准备返回上升2号时,因为航天服膨胀太厉害(还是参考米其林轮胎人的样子),他未能立刻成功进入太空舱。
在多次尝试、放掉了太空服的部分气体后才安全返回太空舱(放气的程度超过了安全下限,这样,关节才能活动),而这些情况列昂诺夫同志并没有通过无线电通报,因为这哥们怕引起大家的恐慌,感觉自己能搞定,列昂诺夫同志确实是典型的战斗民族英雄风格。
而与电影展现的一致,当年苏联的直播在感觉到太空行走出问题的时候,直接就停止直播了。。。。。。
好不容易进来的列昂诺夫同志又遇到了新的问题,空气闸的外舱门无法密闭,就像电影展现的那样,原因呢?
热变形引起的,在外太空的阳光直射下,金属的舱门热涨变形了。
好吧,反正后来也解决了。
然后,就是自动着陆系统故障,必须启用手动着陆系统,就是人工控制太空舱着陆。
再然后,由于太空舱太狭窄了,2名高大威猛的战斗民族宇航员无法施展拳脚,导致两名宇航员没能及时返回自己的座位,引起飞船的重心偏离持续了46秒,po主的航天知识匮乏(不准确的地方请指正),大概意思就是,启动手工返回流程后,你必须保证在轨道的某个点上太空舱的飞行姿态,而重心偏移会影响飞行姿态,而太空飞行+返回这事,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
偏这点呢,其实也不是大事,更添乱的是,返回时,轨道舱应该与返回舱分离,结果呢,哥俩感情太好了,轨道舱没分离,就这么挂在返回舱外边,但是两仓分离时是有推力的啊,结果就是轨道舱和分离仓靠着个什么扯不断的东西连在一起,就一起跳起了太空二人转,这对着陆也产生了影响,按照记录,直到距地面100KM的高度,这哥俩才分开。
由于舱室没有完全密封,供氧系统向船舱内输送了过量的氧气,导致很容易发生火灾。
桥段和电影一致,大体就是,太空舱应该有个稳定的气压值,但是由于有裂缝,所以一直漏气,气压值一下降,供氧系统就供氧,但是这是纯氧啊,所以,漏空气,补纯氧,最后就是太空舱里都是纯氧。
好吧,最后幸好没爆炸。
降落过程中因为上述的原因,返回舱的着陆地点偏离原定着陆地点386公里(注:好多公众号都说偏移了3000多公里,这个有些过了哈,386km来自维基百科英文版,更准确的地点是59:34 N 55:28 E ,时间是March 19, 1965 9:02 GMT),降落在彼尔姆区的森林中,原始森林哈。
幸好我们英勇的战斗民族宇航员们见惯了狗熊啊,狼啊,风雪啊,原文是这么说的,这片原始森林中生活着为数众多的,处于春季发情期的狗熊和狼,极具侵略性。
不过,战斗民族随时都带着枪,是的,宇航员们带着部队标准的制式手枪和充足的弹药。
而本次意外着陆,也催生了一种专门配备给宇航员的手枪,TP-82型宇航员专用手枪,既可以发射霰弹,又可以发射信号弹。
一共生产了约100支,于1982年正式装备宇航员。
与电影相同,着陆后,地面控制中心确实不知道这哥俩到底落在哪里,并,是否还活着,但是,宇航员的家属们当时被告知,宇航员们已经安全着陆并被接回,正在休息。
与电影不同,不久,搜索救援人员很快就发现了宇航员,但是,由于该区域真的是太原始,森林茂密,直升机根本落不下去,只能给哥俩空投了一些吃的和御寒的东西,我们英勇的宇航员们就这样在原始森林里度过了返回地球后的第一夜,温度大约-5℃。
而且,更搞笑的是,本来想呆在返回舱里,结果,返回舱电路系统彻底失控,加热系统废掉了,但是电风扇还在满负荷出风,好吧,想象下-5℃吹电风扇的感觉。
所以,我们的宇航员真的就是呆在返回舱外边过的第一夜。
第二天,一支救援队靠滑雪终于抵达降落地点,但是这地方就是没法降直升机,所以,救援队给兄弟俩搭了个小木屋,并且生了一大堆火,我们的英雄们终于度过了一个舒服的夜晚。
第三天,兄弟俩靠滑雪滑出了这片原始森林,与直升机会和,稍后回到了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基地。
返回舱现在展出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家博物馆。
追加报道:与电影一致,列昂诺夫同志违反了操作规程,他确实是头先进入的减压仓,而且,由于他释放了过多的宇航服内的气体,导致他出现了减压病的症状。
更加残酷的事实,列昂诺夫同志当时有一颗用于自杀的药片,如果他最终无法返回太空舱,他就要吃下药片,然后太空仓里的别利亚耶夫同志要把空气闸和列昂诺夫同志一起抛弃在太空。
最新披露的材料:列昂诺夫同志在舱外的12分钟里,差点中暑,他体温升高了1.8°C,汗水在太空服里积到膝盖的高度。
写在最后:了解了以上真实的历史,再看电影,可以说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很成功地为我们演绎了历史,特效团队也功不可没。
我个人给本片打8分以上。
影片中无线电爱好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片也不断通过细腻的刻画展现人性的温暖与力量,这是从一个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所表达出的温暖。
同时,通过影片还原,大家可以了解冷战时期为了太空竞赛,都疯狂到了什么程度。
影片里这个太空舱放到现在,谁能让坐人啊?
简陋程度令人发指。
而影片中列昂诺夫同志那段关于自己身世的独白却真的是战斗民族勇气的体现。
经历过生死,所以无畏于生死,敢于接受一切挑战。
感谢为人类太空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们和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们。
附上一张苏联第一代宇航员的照片。
2022.4.14神十三结束了六个月的太空旅行,安全返回地球,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一度成为大众关注热点。
看了一部相关的电影,才明白阿姆斯特朗说的“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深刻意义。
电影《天际行者》是1965.3.18人类第一次在外太空漫步的真实事情改编而来,两个多小时的时长讲述了在美国跟前苏联先后准备向太空发射载人飞船之际,指挥官谢尔盖·科罗廖夫选派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和帕维尔·贝尔耶夫提前两年进行首飞,整个进度被提前,从宇航员到过程参与者都面临无数未知的挑战跟压力,最终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种种突发状况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的记录。
虽然很多专业方面的没看懂,但不影响我的共情。
一、不曾停止对星辰大海的探索万物起源于星球大爆炸,人类为了寻根,也为了归根,不断探索这无穷的宇宙。
从1957年首颗人造卫星升空,1961年人类首次进入太空,1963年首位女性宇航员进入太空,再到2008年我国第一次太空漫步,2022年神十三首次在太空6个月。
我们不断在跟太空产生更多的交集,来认识这浩瀚的未知世界。
是科技的进步更是人类认知的进步。
二、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背后当有镜头拉近到整个发射过程的时候,我们才看到这其中的经历可谓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一开始帕夏在训练中受伤,依然瘸着腿进行着超强度的训练;期间试发失败,也就意味着再发射等同于送命,正如指挥官说的即使宇航员有3000次的应对风险经验,在面对从未接触的太空还是会有30001,3002次不可知的危险,每一个危险都是危及性命。
可就是在这么大的压力下,两个宇航员还是毅然踏上了飞向太空的飞船。
中间经历了太空气压过大无法顺利返仓;氧气浓度过高,差点死亡;降落后遭遇恶劣风雪天气,飞船失去信号,无法获救等等不可预测的危险,每一步都是踩在生死线上。
而他们靠着自身的专业,执著的信念感,强大的意志力,一次次地坚持到了最后,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中间来自宇航员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让人动容。
当我们在面对即将失败的时候再多一点点坚持,也许结局就会不一样。
二、一场冒险一场梦影片结尾处有一个镜头特别感人,当两个人从飞机上下来,阿列克谢抱住了冲向自己的女儿,画面转到梦境中阿列克谢冲向父亲。
所有的可怕终结在拥抱里,就像做了一场噩梦,梦里经历了一场特别真实的冒险,做了最坏的打算,没想到,虚惊一场,孩子归家了。
写的不是很好,但是影片值得一看,致敬所有航天人!
原文链接:这是本人写《太空救援》影评的后半段,《天际行者》非常优秀,不能被埋没了 前天,俄罗斯大片《太空救援》上映,四狗子第一时间去贡献票房,对于太空迷而言,满屏的苏式太空朋克感,可谓高潮一时爽,事后三连刷,过瘾!
毛子不拍则已,一拍一鸣惊人,因为苏联航天史有太多惊心动魄的素材。
就着《太空救援》的瘾,四狗子深扒到毛子另外两部太空片,2017年的《天际行者》[俄:太空第一步]和2013年的《搏击太空》[俄:加加林太空第一人],完全可以串成三部曲!
连着看,过足瘾!
天际行者 (2017)7.82017 / 俄罗斯 / 剧情 历史 冒险 / 德米特里·基谢廖夫 / 叶甫盖尼·米罗诺夫 康斯坦丁·哈宾斯基
搏击太空 (2013)7.82013 / 俄罗斯 / 剧情 传记 冒险 / 帕维尔·帕克霍恩科 / 雅罗斯拉夫·扎尔宁 Sergey Kalashnikov先说《搏击太空》,尤里·加加林的传记。
世人记住了第一人,但第一人也有第一的遗憾,从次他便不能再次搏击太空,因为他是第一人,是苏联必须保护好的伟大正确的象征,而不是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片中的赫鲁晓夫演得太像反派,而事实上对于尤里的梦想来说,他的确是最大的反派。
同是2017年的《天际行者》,惊险刺激程度和强上「礼炮七号」有过之而无不及,技术细节更丰富。
该片讲述人类首次太空出舱行走的真实故事,这故事本身一波四连跪,甚至比电影来得更残酷。
一跪——执行任务「上升2号」的侦察卫星降落时自爆,丧失所有太空出舱环境的测量数据,宇航员等同于裸体上天。
二跪——出舱返回时,太空服气压上升,主角列昂诺夫(男版权游美人)肿成球,举步维艰,无奈只能头前脚后进入气闸舱。
而常规要求脚前头后进入,因为这样才能用手关舱门。
要关门但舱内太窄,太空服又涨,只好泄掉太空服的空气,憋气艰难翻过身,手动关门,最后瞬间缺氧。
如下图(四狗子的灵魂创作)
三跪——爆炸螺栓抛掉气闸舱,药力过猛导致舱门漏气,返回舱空气压力下降,供氧系统自动加压,氧气含量飙升。
九死一生的宇航员刚经历缺氧,又双双醉氧。
四跪——三连跪让「上升二号」失去最佳着陆时机。
轨道偏高,推进舱分离时,依依不舍,和返回舱一同下坠,使得返回舱弹道偏离,堕入茫茫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
零下三十多度,完成人类首次太空漫步壮举的英雄们生死未卜。
这恐怕电影史上是最超乎想象的星球着陆片段,一如穿越时空的震撼。
随着冷战逝去,人们也渐渐忘记了那些曾经让全世界一时热血沸腾的冒险。
如果不刻意去查的话,这些冷战记忆或许就是影迷渴望的硬科幻太空灾难片,但这首先是历史,人类曾经触摸过的高度的历史。
科普力作《赶往火星》的作者,罗伯特·祖布林[美],曾感慨载人航天技术停滞不前,人类迟迟不登陆火星。
他认为以现有技术绝对可以登陆火星,只是一味求全,诸多顾忌,而一拖再拖。
他列举了近代人探险南北极的例子。
北极探险中凡是一次性补给充足的庞大船队往往最后因不适应北极而送命。
相反,利用北极资源学习因纽特人生活方式,北极探险的成功只能由「狗拉雪橇」拉出来。
赶往火星9.1罗伯特·祖布林 (Robert Zubrin) 理查德·瓦格纳 (Richard Wagner) / 2012 / 科学出版社漫长的火星之旅必须制作人工重力而减少对人体的损耗,同时出于最大安全考虑,所以大部分人就想着必须建一个庞大的宇宙飞船。
祖布林反对这一相反。
登陆火星和北极探险一样,先无人运送设备着陆火星,利用火星资源制作返航燃料,再以「狗拉雪橇」的办法送人头,如下图。
祖布林的方案详尽且有理有据,现实可行,或许有点疯狂,但问题不在方案是否可行,而是太空领域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先锋精神了,甚至可以说,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先锋精神已过了巅峰。
这种先锋精神正是创造新世界、新文明不可或缺的。
君不见,美国不正是先锋精神孕育的吗?
火星或许就是人类下一个新世界、下一个新文明的诞生地。
要复兴,就要到新世界复兴去,光在自家茅坑,拉出来香的,也只是自己闻着香。
说得偏激了。
但星辰大海才是人类的依归,宇宙浩瀚之所以美,是人类加上了哪怕一点点力。
姑且以战斗民族硬朗又带点伤逝的太空历史片激励一番!
一些心得,微信公号:Sputnik__2
一架飞机在云层之上飞行,机舱内的驾驶员却闭着双眼,似乎是睡着了或者是晕过去了。
突然一阵颠簸,让他从睡梦中睁开了双眼,一股浓烟从发动机的位置滚滚而出。
他努力控制飞机,地面的长官让他飞到开阔的地方准备跳伞。
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见飞行员弹射而出。
长官问旁边的胖子:你确定拔下了弹射器的安全栓了吧?
小胖子一个哆嗦,那必然是没拔,所以弹射装置才没有发挥作用。
就在大家以为飞行员必死无疑的时候,他却看中了一块平地,直接驾驶着飞机强行着陆。
这位艺高人大胆的飞行员是前苏联航空员:阿列克谢。
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人。
亏了这次惊险时刻,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苏联航天之父科罗缪夫看上,看上的就是他那种大胆无畏的性格。
毕竟走入太空这个未知之地,是需要勇气的。
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在什么领域都想压对方一头,因此第一的名头那是比什么都宝贵的东西。
本来要1967年太空行走的计划也因为要赶在美国前面整整提前了2年,这跟自杀也没区别了,能不需要不怕死的人吗?
好在是俄罗斯或者说前苏联是真不怕死人,二战几千万人跟死着玩儿似的。
阿列克谢就是个典型的不要命的主儿。
小时候的阿列克谢敢于大半夜的一个人跑到野外寻找白天看到的鸟窝。
要知道俄罗斯的乡间可是常有狼和熊出没的。
胆大妄为的阿列克谢,还把和自己一起训练的队友腿给忽悠瘸了。
因为大风天按照规定是不能跳伞的,可是他偏不,就是要向科学挑战,虽然他不归科学管,可是他的队友不行,所以落地时腿断了。
他也很后悔,为了让自己队友尽快恢复,并且能和自己一起上天,他偷偷带了一堆铁疙瘩去给躺在病床上的队友加练,结果差点整残疾,自己也被一顿臭骂的赶了出去。
终于要上天了,当然断腿队友也恢复了,毕竟战斗民族还是有点超自然的。
成功进入太空后,出舱的任务当然由阿列克谢承担。
从踏实的地球到狭窄的太空舱,再到幽深辽阔的太空,第一次总是不会顺利。
果然走出了太空舱以后,太空服开始膨胀,简单的压强差的问题被经常生活在空气环境中的人忽略了。
膨胀的太空服导致阿列克谢弯不了胳膊,也弯不了腿,这样的话小小的门他也进不去了。
为了不让地上的人担心,他一直一言不发,结果却让地球上的人更加担心。
就在大家准备把他连人带舱一起抛入太空时,他又回来了。
释放了太空服里的气体,他才钻进船里。
第一次感觉到人类第一代航天员的伟大。
简单的太空行走结束了,说白了就是一次政治任务,所以对科学研究的准备根本就没有,有了照片和视频,到此一游的证据有了,就要回家了。
回家的路虽然激动人心,但看了一眼进度条就知道不会顺利。
果然先是供氧系统问题,船舱里氧气超标,导致他们氧气中毒,陷入深深的睡眠之中。
但是主人公永远都有办法救自己于危难之中,即便是睡着了也能因为睡梦中的动作关闭了供氧设备,让他们清醒过来,不愧是天选之子啊!
接着又因为没有瞄准,其实是瞄准了,但是因为漂浮着的太空舱经不起乘客轻轻的移动,这一动直接导致瞄偏了一点点,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他们就这样落在了一片茫茫雪原上,大风暴雪不停的袭来,而救援却迟迟不到,发出的求救信号也没有音讯。
好在是一位库页岛上的无线电爱好者(可惜了我们的库页岛),听到了信号,在面对被投入监狱和救人一命的纠结中,他还是救人占了上风,时常感喟人心奇妙,也感动于人类的无私。
天际行者总是会拿来和地心引力相比,都是太空逃生的故事。
地心引力胜在故事曲折,高潮迭起,悬念的设计也让人揪心于主人公的命运。
而天际行者因为是真实历史,有点纪录片的感觉,叙事平平无奇,台词也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演员的表演说实话也比不上地心引力。
可是它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这一点就是必看的理由了。
再一次感谢人类的前行者们,一次次舍命的冒险,成就了今天我们科技进步,文化昌明的幸福生活。
不管是在怎样的时代,专制也好,民主也好,每一代人都在努力的追求自己的答案,潺潺细流汇聚成河,而未来会更好!
老毛子太糙了。。。尼玛,换别人死了一千二百回都不止了
好好的电影被最后半小时彻底拉跨,后半段拍得矫情做作顺便加点政治黑。
还不如国产的片子,俄罗斯电影真的不行了。
套路老了些,略显平淡,精神还是不错的,正能量
-1
在太空竞赛中,苏联曾经两次领先美国一步;在太空片竞赛中,俄罗斯仍输好莱坞许多。同是真实事件,本片在叙事技巧层面仍然停留在《阿波罗十三》的时代,反思部分其实削弱了本片英雄的主题。
好看!是电影,又像纪录片。两个男主的兄弟情和九死一生太具有传奇色彩,无法想象在那个年代是怎样的勇气和执行力支撑着俄罗斯人完成这一壮举,壮观!
相比《太空救援》,同为真实事件改编,且都为同类的太空题材,此部显得真实得多,也合情理得多。虽然也有一些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息,但将着眼点放在了人性之上,对于那种体制也有一定的批判。影片有一些有趣的细节,但不像美国同类影片那样,让人学到许多的知识。
冒险,坚持,热爱的意义
天际行者 2018年2月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又臭又长。
苏俄的叙事魅力
“三部曲”中观感较好的一部
属于毛子的命题作文。
老大哥太空电影,质感杠杠的
太空漫步者与飞船连接多像一根脐带。惊愕于如此波折的传奇经历竟是真事。开篇便用一场迫降道出了主角的性格,儿时冒险的关键呼应也起了升华增益。极爱他们绝境时互诉光荣背后的糗事,大多讲述英雄时容易停留在表象标签,不接地气的塑造也做作不能令人信服,而一旦给其注入该有的人性他就活了。观赏性更胜《太空救援》《火星救援》,时间竟然和《绝杀慕尼黑》同年上映,瓦西里这两年的电影势头可谓哈拉少。前段若能收紧铺垫拉满节奏就更牛了。幸甚谢尔盖这般领导幸甚无线爱好者,作为商业片能鞭及政弊触及人心梦想,明知结局还是被一次次险象环生牵动。真落到中国没准儿也遭不了那么多罪。
感觉跟#太空救援 情节相似度很高,差点以为自己看的是同一部。还是没感,知道背景很惊心动魄
紧张程度没有《万有引力》强,剧情安排的很满,飞船落地和受到的几次冲击从画面上都没有观感上的震撼,棚拍的痕迹很重。就是平铺直述的时间线描述,少了艺术的加工。
2018SIFF。俄罗斯「太空纪实三部曲」之三,主题可谓主旋律+爱国主义,却并不令人讨厌。关键在于客观陈述+技术(历史)扎实+适当自黑。本片可能处于经费限制,太空/灾难特效点到即止,反而是个人在(主客观)环境中的无力感更能赢得观众共鸣。
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