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格分裂题材没有在国外被拍得太滥的话,《你好,疯子!
》这部电影能够称得上优秀。
因为有《致命ID》《搏击俱乐部》《一级恐惧》等珠玉在前(看来爱德华诺顿非常喜欢演人格分裂),这部片子就没有那么能够刺激感官了。
即使如此,一部国产电影能够做到这步,已经难能可贵,它在国内的排片非常对不起它的质量。
上周末在成都发现大多数电影院都没有排片,即使有排片的也就排了一两个早场,只有太古里的百丽宫安排有一场下午3点过的放映。
这让我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有那么多人去看《长城》么?
电影几乎是在引用《致命ID》的套路,通过多个人物的相互冲突推动剧情,用人格分裂来解释制造的悬念,甚至连最后彩蛋里的结局都被我猜得毫厘不差。
人格分裂题材在国内是勇敢的尝试,但是还需要更多的构思与新意。
即使此类题材已经被拍得很多了,我看过《禁闭岛》《搏击俱乐部》,再看《一级恐惧》,依然会觉得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因为他没有沉溺于已有的套路。
但是《你好,疯子!
》并没有做到。
但就电影本身而言,在较小的成本内已经做得非常不错。
因为是由话剧改拍的电影,从场景布置、镜头运用到演员的表演都自然而然地带上了非常浓重的话剧范儿,比如部分台词与表演都带着话剧腔,“肚皮舞”“进化论”的演绎更是完全话剧式表演。
推动剧情的主线任务由记者李正,转到司机杨猛,再到3人小团体……完全是一幕幕的话剧,导演在这方面并没有处理得很自然。
与西方其它此类型片子不同之处,在于这部影片从开始便存在着一种荒诞感。
初入眼帘的禁闭场景给我观感是“电锯惊魂?
”,然后发现这是精神病院的反应是“谁他妈精神病院是这样?
”我给自己的解释是,这些人都是疯子,这是疯子的眼中的精神病院。
但我觉得这是之前的话剧所突出“荒诞”效果在电影中的遗毒,电影一开始是想让观众觉得所有人都是“正常人”,那么场景越正常越像精神病院,才能让人物设定显得正常,然后通过在精神病院里剧情发展,让观众逐渐去发现“不正常”。
影片在剧情推进过程中,对谜底给出了很多细节暗示,比如七个人只有一份饭、除了女主角其他人都拒绝吃药、随着女主角吃了药其他人的冲突变得越来越激烈、女主角一直在试图化解其他人物间的冲突等等。
在揭露出人格分裂这一谜底之后,电影的节奏就显得拖沓了,缺乏给观众一个激灵然后戛然而止的美感。
导演想引用的元素太多,却并没有做到如臂使指。
影片里的宗教元素格格不入,对西方影片的借鉴是要跟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在这样一部国产片里面靠西方宗教元素来提升逼格,未免有些画蛇添足。
把女主角设定为一个画家,运用油画来表现她的内心世界和各个分裂出来的人格对她主人格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排。
但导演没有能够运用镜头语言,而是靠女主角一一口述其他人格分裂出来的背景,实在有些遗憾。
这是局限于了话剧的手法,但电影明明可以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抛去借鉴和引用、悬念与套路,整个电影的核心其实是对人性的揭露,这方面随着剧情可以有很多的解读,甚至有些可以超越导演自己的理解。
以7个人的小社会来隐喻芸芸众生的大社会,以7人推动的剧情发展来影射历史的进程,伴随权力的交替,和善、友爱、理性、勇敢背后隐藏着虚伪、暴戾、自卑、贪婪,这些归根到底都存在于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但电影探讨的深度还远不够,各人物的表现还可以有更加歇斯底里的部分,如果让各人物相互攻击而死,而不是忽然领悟了对女主角的爱而自杀,电影能表达的上限将高得多。
被关进精神病院的人恰好是7个,再加上频频出现的西方宗教元素,是对应基督教的七宗罪么?如果是,那就是失败的,因为它并没有将这七宗罪系统地体现出来。
总体来说,难能可贵,但路还很长。
极度不好的观影体验。
选电影的时候那一段好像没什么太好的片子,奔着喜剧的标签去的,结果到那开头就跟恐怖片一样让我这个从来不看恐怖片的人吓得一哆嗦,朋友请的电影也不好意思走,只能全程捂眼。
没有体会到尴尬强硬的笑点,话剧特征太明显,感觉最后一段所谓的飙演技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出神入化,很多都是通过动作来体现的,可能我本身就不喜欢这部电影所以真的欣赏不来。
不知道是我自己的感受还是真的是这样,感觉表演都很用力,尤其是王自健,一直不太能理解他的说话方式。
朋友倒是全程很认真的在看,彩蛋没出来的时候就猜到了院长也是假的,作为没怎么认真看的我还是挺佩服的。
结尾的音乐好像很熟悉,感觉挺好听的,也不记得叫什么了。
你说,疯子有几次元?
昨天《你好,疯子》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了点映会,我有幸能在2017年1月1日它正式上映之前观看了整部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整体感受就是:剧本不错,演员合格,导演合格,总体来说,影片合格。
影片一开场的场景就设定在一个“有着浓厚复古气息的废旧厂房里”(借鉴于电影原台词),人工设计过的痕迹太重了。
这是本片编剧也是话剧导演饶晓志的初次大荧幕尝试。
我想他八成是把电影当成话剧来拍了,这种不可让人相信的叙事一贯到尾。
整部电影我以为在影射和讽刺整个社会历史进程、当权者、底层群众社会现象以及人性。
倘若在结尾之前一切都还有那么些意义,那结尾的彩蛋也就太坑爹了。
就此,整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全部崩塌,导演带我们见识了一个疯子的多次元世界。
导演设计的女主角的自我救赎之路是很坎坷,可我怎么觉得剧情的一次次反转更是为了玩弄了人心和赚眼泪呢?
我实在是不懂万茜为何执意的念出“你好,疯子”的台词,导演为了向我们说明为什么取这个电影名字也是拼了。
坐在电影屏幕面前的我时刻觉得自己坐在戏剧舞台下面,能拍出一个生穿感这么强的电影,导演即使写了不错的剧本也只能算合格了。
相对于前段时间上映不久的《驴得水》,两片具有同样的特点:戏剧感太强,力度太硬,不够柔和。
这你让看惯青春校园片的主要观影人群何去何从?
我有点担心电影票房。
万茜在这部片里也算合格。
万茜本身就是好演员,所以演到这个份上是应该的。
没有败笔,也没贡献出影后级别的“神笔。
”最后要说一下本片的营销不大对劲,有点恶意误导和欺骗吃瓜群众。
本片的疯子说的可不是主流人群对那些疯狂追梦的人们的称呼。
别打着梦想的旗号揽钱,这比拿颜值圈钱好不到哪去。
疯子就是疯子,万茜在电影里顶多算是一个艺术素养良好的精神病。
我知道一些事但是不告诉你,我也很难受。
不是我不剧透,某些人不让。
END
对着万茜唱征服,爆发力太强,演技太棒,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眼神超级有戏!
八(一)个人主演的黑色荒诞的悬疑喜剧(我并不认为是喜剧)揭露着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展现社会黑暗的角落,越正常的似乎越不正常,越好的人似乎越是坏人,说实话看完有点怀疑自己,怀疑社会了,让一个正常人证明自己正常 本身就不正常,那么是否是这个社会本身就不正常呢?
哎呦 尼玛太晕乎了,想不明白,不知道为啥,电击吃药那里莫名想到那啥杨永信……害怕……但是……万茜真的是太太太太太厉害了,牛逼大发了,那一整段七种人格的表演绝对赞到爆!
绝对圈粉,现场观众都在一个劲儿的夸她!!!
演技大爆发啊!!
金马女配实至名归啊,总感觉明年自己默默喜欢的小墙头要大爆了,期待明年我小墙头和大本命的电影!!
说实话,每一个演员都很棒,周一围的眼睛真的太大了!
现在话剧改编的电影很少让人失望的,只希望这种好电影在上映时多点儿排片吧!
真心好呀!!!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提示:本文包含电影《你好,疯子!
》重要剧透,未观看电影者请谨慎阅读。
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再到正在上映的《你好,疯子!
》。
继喜剧片、青春片浪潮后,似乎话剧电影也大有形成浪潮滚滚袭来之势。
话剧电影凭借反复打磨的出色剧本与演技,似乎成为国产电影口碑维护的中坚力量,也不乏票房黑马的出现。
但话剧特有的“话剧腔”也在大银幕上呈现出尴尬与过火之感。
先看看《夏洛特烦恼》和《驴得水》。
前者成为2015年的票房黑马,收获14.4亿票房,赚得盆满钵满;后者成为2016年的话题电影之一,虽然话剧电影形式引起争议,票房也并未突破2亿,但整体口碑甚佳,甚至获得了豆瓣2016年度评分最高国产电影的称号。
《夏洛特烦恼》本是“开心麻花”创作出品的舞台剧,首演于2012年11月,票房火爆。
2015年,改编电影上映。
相比其他国产喜剧片,《夏洛特烦恼》片中并无来去匆匆的过气流行语,每处笑点都能够引发观众爆笑。
票房成功反超拥有大IP、大明星,却不怎么好看好笑的《港囧》。
也许是由于《夏洛特烦恼》主创们经过了长期的舞台实践,剧本经历万千观众的现场检验,因此能够把剧本中的笑料编排、笑点设置等方面反复打磨。
最终呈现出小制作但有诚意的作品。
电影《驴得水》也是由同名话剧改编,话剧版《驴得水》口碑始终居高不下,被改编成电影也是情理之中。
根据导演透露,《驴得水》创作之初本来就是要拍电影的,阴差阳错搞了话剧。
《驴得水》本与“开心麻花”无关。
电影版《驴得水》拍摄完成后,被“开心麻花”买下,成为出品方。
一方面,“开心麻花”需要《驴得水》的良好口碑塑造自身品牌形象,而《驴得水》片方也需要开心麻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电影宣传力度与票房人气。
最终,《驴得水》取得1.7亿票房与较好的口碑,总体来说应该是双赢的。
《你好,疯子!
》也是“剧而优则影”的产物。
该片导演饶晓志在戏剧界很有声望。
他曾给孟京辉做副导演,执导的话剧作品《你好,打劫!
》《将爱情进行到底》都很有人气。
《你好,疯子!
》是“你好系列”的第二部作品。
曾有一种言论说“戏剧圈的导演现在集体涉足电影圈,把国产电影的智商都提高了一个档次。
”意在夸奖话剧电影剧本好。
的确,这几部话剧电影都在剧本上下了功夫,相比绝大多数国产烂片,绝对是对得起观众的智商。
但同时带来的“话剧腔”也成为急需改进的问题。
再次提醒,下文包含剧透内容。
《你好,疯子!
》上来就把角色与观众置于一个密闭空间内,不交代任何缘由,让角色自己去研究,让观众自己去猜想。
刻意营造悬念的同时也增加了观众与电影的疏离感。
虽然作为电影手法无可厚非,结尾也给出了合情合理的说法。
但这种独特密室的单一场景设定明显来自于话剧。
稍微动动脑筋便能想到:结合中国国情,这种密室囚禁的极端做法在中国的法制与电影审查制度下,显然最终必然有反转的解释:要么一切是设计好的实验/玩笑/游戏,要么是一场虚幻的梦,是不存在的。
因此这已会让一些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开始猜疑,带来并不流畅的观影体验。
电影最后的结局也没有跳出这个框。
若片尾最后,所有主角真的逃出生天,大开杀戒,或被精神病院折磨致死,这反倒会成为国产电影的突破了。
电影在七个角色在“被莫名认定为疯子而被囚禁”的设定下展开,主角们在精神病院的监控下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疯子,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举动。
齐声高唱《月亮之上》、跳印度电影《情字路上》中的舞蹈《燃烧的爱火》、大打出手等等。
从中我们似乎看到创作者对人性中的荒诞的夸张与放大。
一群年龄各异的人又跳又叫,完全不符正常人的逻辑。
除了迷惘的旁观者万茜外,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这种对“正常人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极端夸张,使得电影逐渐变成一出闹剧。
演员们情绪亢奋、歇斯底里的感情状态仍有话剧表演的感觉。
尤其是集体“自扇耳光”的一场戏,颇为眼熟。
典型的“话剧式”表演。
我们对演员的敬业表示尊敬,但每部电影都要“扇耳光”,难道非要以这种形式“打肿脸充胖子”吗?
正当观众坐看闹剧如何收场的时候,电影又画风一变,变成了针对掌权者的讽刺剧。
与《夏洛特烦恼》《驴得水》大部分演员都是话剧原班人马不同的是,《你好,疯子!
》大部分演员都是专为电影而选择。
其中不乏演技派,如近年频频出演大陆电影的台湾老戏骨金士杰、金马奖最佳女配角获得者万茜等。
周一围饰演的记者从一开始就莫名成为一个发号施令的领导者。
上文所述一系列荒唐举动均是由他“指挥”。
在质疑与反对声中,杨猛饰演的司机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将记者“赶下台”并囚禁起来,成为一个新的,但更独裁、更强权的强权者。
他霸占“莉莉”,对其他人暴力相向,一股“社会人”的痞气。
最终,这个“暴力者”也被群众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倒”。
随即掌权的,是新成立的、由三个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团体”:医生、律师、教师。
然而,这个团体也并没有好到哪去。
在“指出唯一疯子你们就能出去”的诱惑下,他们轻而易举地充当了独裁审判者的角色,决定将万茜沦为他们的牺牲品。
从此能看出,电影似乎将重点集中在对权力的批判与讨论。
但随即,电影却又迎来了最大的反转:万茜饰演的安希才是患有重度人格分裂症的疯子,其他所有人都只是她幻想出的附属人格。
在前面一直处于迷惘状态的安希这时才“变身”主角,而金马最佳女配角万茜终于等到了展示演技的机会。
在一个长镜头中,万茜在数分钟内变换7种人格,自说自话,并对其他六种附属人格上演了一场真情告白,淋漓尽致地飚了一把演技。
确实厉害。
然而,似乎这种推翻的反转设定似乎成为了刻意设计的“万金油”:一切设定上的异常(密室、情绪亢奋)都可以归结为角色的幻想而强制性地具有了合理性,从而堵上观众的嘴,让人无法反驳。
审查也能说得过去。
这样做并不新鲜,也未免有些“小聪明”。
即便是看似完美地解释了密闭空间的产生,甚至耐心地解释每个人格的来源(我承认这里有打动我,曾经我也有这样类似的某种附属人格)。
但仍然有大大的问号打在角色和观众脑海里,就是安希反复无助喊出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变得都不认识我?
”这里可以理解为医生的干预与精神病院治疗药物的作用,但片尾的彩蛋又和观众开了个玩笑:安希的主治医生也是他脑中的附属人格。
这就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无从解答。
你可以认为这是“主治医生”附属人格为杀死其他人格而精心设计的计谋,但依旧无法解释。
在二刷电影的时候,这个问题会变得尤其突兀:从小到大陪伴安希的附属人格们,竟然突然成为了“陌生人”。
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
豆瓣网在进行年度电影盘点时,将年度评分最高国产片赋予了《驴得水》。
这引起了很大争议,不过也确实是网友投票评分所得。
话剧电影不是拯救电影智商的“救世主”,更不是与电影格格不入的“异邦人”。
“话剧电影”不应与非话剧改编电影割裂。
好莱坞有无数话剧、百老汇音乐剧改编电影的成功典范。
如《为黛西小姐开车》《福斯特对话尼克松》《芝加哥》《悲惨世界》等。
如何发挥优秀话剧剧本的优势,摒弃适合舞台而不适合银幕的“话剧腔”,是国产话剧电影创作者、改编者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可是算是我近期来看过的内地良作,我看的电影不多,学渣的我只是想说说我的个人观点。
要喷请温柔,不看请推出,学渣写的影评你以为高深到哪里?
(摊手)话剧原谅我没有看过,因为我想看的时候已经找不到(苦笑)从开头的各自互不相识互相猜疑,慢慢的各种真相浮出水面,到后来的释怀,各位演员的演技爆棚与利用特效做出的各种场景可以看出大家的用心良苦。
彩蛋的反转和细思恐极可以说是让各位观众倒吸一口。
后面是我对该剧的个人理解:七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关进了一家精神病院,各自为了证明不是精神病而逃出疯人院使出浑身解数。
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每位的职业与社会地位都在描述着社会人性的缩影。
对权力的滥用、彼此的利益倾轧、浮夸的谎言和弱肉强食的价值观。
可以说我印象深刻的亮点之一是李正问韩沐山精神病的主要特点(虽然想吐槽你是宠物医生):1.精神病人不能连贯的进行逻辑思维 2.精神病人不具备集体意识 3.精神病人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常,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 “4.精神病人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有病”医生加的这第四条还有那句“你有病吗”每个人都可以是疯子,而你该如何证明呢。
该剧中从开头到结尾中间都埋下了伏笔,开始萧乃恩拿起的画,只有一份的药物。
安希接的电话,在水中的画面。
割腕,枪。
还有就是最后彩蛋的画龙点睛让我对该片产生了两种观点,刚开始的我和大多数观客一致认为安希是主人格而那七位是她的侧人格。
但后面的彩蛋让我有了另一种想法,安希真的是主人格吗?
我个人有两个假设(脑洞大开):假设1.如果七个加上院长其中有主人格的话,那么应该是安希。
可以定义为院长借主人格的手要把主人格的援军消灭掉好抢夺。
最后的两人出现的地点也不是医院(表示真心没见过厕所这么大又好的医院)可以解释为院长制造出精神病院想借安希的手来消灭其他人格。
假设2.如果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主人格呢?
这样想我就细思恐极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一开始的主人格安希可能是最早出现的侧人格。
而她的那七个人格也可以是她的侧人格,也就是侧侧人格也不无可能。
而主人格正在接受治疗要驱逐其他人格,安希想消灭其他人格替代主人格。
最后院长说的那句话“安希,现在就剩下我们两了。
”可以定义为最后的掠夺。
一下为学渣个人观点(脑洞),谢谢看完的观众。
辛苦你们了(鞠躬)
看《你好,疯子》之前,对它只有两个基本了解:一是宣传时有评价说“其好得不像处女作”,二是上映后豆瓣评分不错,且稳步上升,在国产片里算得上值得一看。
看前半段的时候,影片塑造的惊悚和阴森氛围成功抓住了观众。
七个人所处的封闭空间,本身就有一种不真实和荒诞感,在这个空间里,权力关系不断变换,从理想主义者手中交接到暴力统治者,再到三人联合的多数统治少数,七个有鲜明特质的角色之间的冲突与联合,非常直接地讽刺着人性,探讨着文明社会中的秩序形成。
但是随着剧情推动和生硬的转折,我开始有了一些不详的预感,这样铺展下去,要如何收尾呢?
“千万不要是多重人格分裂...”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变成了我最不想在电影里看到的结局,成了悬念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叙事能力不够强大,逻辑不够缜密,就靠这种方式来收场。
就好像国产恐怖片,最后变成,“原来这一切都是主角的幻觉啊”。
而在这个故事里,到中后段揭露出人格分裂的真相,让影片从前面的探讨和不隐秘的隐喻,突然急转直下,变成了展示女主角安希的孤独。
很多人必然在开始的时候就猜到了结局,其实刚开始,我们都抱着这不是人格分裂主题的电影的想法在看,觉得开场十分不错。
影片在开始展现的很多内容也都值得深度挖掘,在外界社会中努力过正常生活的七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被逼展现出什么样疯狂的阴暗面?
如果处理为到最后分不清疯子与正常人的界限,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之前有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有病。
”到底怎样界定正常与不正常,如何分清理性与疯狂,谁能说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我们是不是都可以和别人打声招呼:“你好,疯子”?
在真相大白之后,镜头又回到安希落入水中的画面,如果可以在这里收尾有多好,后面的节奏也不会如此拖沓,把整部电影都撑的很满很满。
安希在镜头面前一人分饰七角的戏份除了让演员过足瘾之外,看不出来对剧情推动和深化有任何的作用,而面对六个分裂出来的人格,一个个解释其出现的原因更是剧情最大的败笔。
我非常不喜欢导演“生怕观众不懂”而非要把每个detail都说得很清楚的做法,其实影片到最后,想展现的是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感,本我因为脆弱和孤独所创造出的其他人格,在相处的过程中与之产生了情感纽带,互相的羁绊使得彼此之间感情浓烈,但是统统通过主角的台词说出来,瞬间气氛少了大半,何况还有两三位演技跟不上的演员,不能回应女主角泪流满面的爆发式演技,让人看着颇尴尬。
看的时候难免会联想到人格分裂题材的经典之作《致命ID》,这个也算是我心目当中该类题材完成度最好的电影之一,所幸的是看这部经典之作的时间还算早,充满了被震撼感和“打开新世界”的难忘感,而到现在,越来越多该题材被滥用,经典桥段都被反复模仿,让人很难再有新鲜感。
这种题材也是最不能被剧透的作品,我给人推荐电影的时候,也从来不推荐心理题材,知道搏击俱乐部是精神分裂的我,实在是错过了不少看片的乐趣。
回头再看致命ID,其实里面的群像非常清晰,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也能形成密室悬念中最大程度的冲突。
《你好,疯子》里每位也是形象鲜明,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典型的群体,如果要玩多重人格,其实分裂出的人格彼此之间的联系也会是故事性很强的桥段。
在不同人格轮流控制身体的时候,本我会失去意识和记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分裂出的人格知道彼此的存在,并存意识好的会通过内部沟通来达成平衡,而占有欲强的人格就会彼此厮杀来完成对身体的独占。
电影中都有涉及到,但是也许是设定在女主不被记得的前提下,所以人格们专注的重点都在于如何保全自己,而没有了对一整个团体以及对女主本我的关注,看起来挖掘的还不够深,包括最后结局的反转,其实也是意料之中,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那部名为inside的五分钟短片,基本就是这个剧情的浓缩版。
回去之后,有人问我,为什么今年话剧改编电影的作品这么多,我说,虽然被诟病不够有电影感,台词、风格、场景、调度、转场统统被嫌弃,但是话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扎实的演员演技,这已经足够它们轻松战胜大部分国产电影了。
PS,今天在B站看了盘点2016十大国产烂片,我非常幸运的错过了全部,很满意。
✨你好,疯子!
✨ 2017开年好电影!
很难得才看到有排片的影院,全场只有五个人,但本人良心吐老血推荐!
这绝对是一部被错杀的高分好片,低成本好电影。
导演绝对是个悬疑控无疑,相信我,你可以看到巨多经典悬疑片的影子!
唯一希望的是,影院能给好片子多排点场,少点恶心人的商业大片。
这年头,用心拍电影好好关注人心的电影不多,然而票房也经常扑街!
平心而论,这是部能拿奖的片子,女主演技惊艳!
温馨提示,请一定看完彩蛋的最后一秒钟,你会,似曾相识又惊艳的。
在熟悉的传媒大学1500报告厅看完《你好,疯子》,我问身边的朋友“你是不是不喜欢这部电影?
”他说是。
同《驴得水》一样是话剧IP改编,原作也是满载赞誉。
但作为电影的《你好,疯子》,其叙事手法实在称不上高明。
前半段是群戏,将谜面展开——七个不同身份背景的人被莫名关到精神病院,一场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救赎之战打响了。
从合唱《月亮之上》到集体跳肚皮舞,这一段内容荒诞、聒噪也有笑点。
看得出导演是想表现极端环境下,正常人与精神病之隔是多么容易被打破,想挖掘人类劣根性的心思虽流于表面但基本达成。
剧中的七个人物角色设置非常鲜明,有差异化的职业、年龄和背景,但却都没有太多存在感。
缺少塑造圆满人物性格的有力事件和对话论据。
反观角色更多的《十二公民》,比《你好,疯子》更能勾勒较为饱满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影片戛然而止在中间,或者致力于把一件事情说圆那么还有救,后半段的失控才是让人不耐烦的真正开始。
谜底的揭晓方式冗长且笨拙,完全没能利用电影这一视听结合的渠道特质。
火车老师说,电影是要讲故事的,像片子里让女主角指着其他角色一个个把他们的功能和背景直接说不出来,实在太不高明。
想想看,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一向台词很少,却能把人物的性格和关系表达的清清楚楚。
那种讲故事的方法才是适合电影的。
加之女主角万茜一次次的落水、一次次的闪回,并没能帮助营造气氛,反而使得结构看起来支离破碎。
但《你好,疯子》还是值得鼓励的。
比起诸多国产平庸烂片,他有自己的风格,只是想要说的太多,看起来力不从心,想要趋于深刻,又怕大家不懂,最后变得很是尴尬。
小疼的微信公众号『电影百忧解』,写写影评、聊聊占星,为有电影陪伴的时光命名。
事实上,这部电影看到一半,结构已经足够清晰了。
并没有多么悬疑,中间的音效效果还是不错的,听得有点瘆得慌。
后期的感情渲染太快,寥寥数语说出女主心声并且得病的原因,没有感觉太感动,过渡的有点生硬。
就结尾的那个彩蛋来说,因为之前有看过一个国外视频。
结局反转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没有多大的意外,但我宁愿希望结局是完美的。
就演员演技来说,四分绝对是值得的。
人格的分裂是为了保护自己,试想安西的最后人格是一个精神病医生,那么她已经病入膏肓了,电影对于精神病人和医生的治疗埋下伏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认自己有病,到暴力点击,证明正常,承认治疗,主动配合。
期间,可以从点到线上细想,安西当时就是从这些阶段经历过来的。
之后,她应该对治疗百毒不侵了,可以反侦探医生的心理疏导,在遇到刺激以后,又会产生新的人格,再进行自我防护。
还行,不过这么高的成本失去了成为黑马的根基。看剧本的时候还是觉得制片方刷个脸,300拍下来是最有机会的,不然精致又有何意义,市场宽容度并没有那么大,更何况故事其实也一般
对舞台剧改编的这批华语片始终喜欢不来,虽然剧作方面确实用心不少,也有所谓的深度,然而制作却总是这个样子。过度的表演,台词推动剧情,调度死板,舞台化的场景布置。因为一开始就猜到真相,所以剧情本身也没太多惊喜。不过,万茜的表现确实不错,这个一码是一码。
其实类似的影片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比如致命ID之类,但最后万茜小姐姐的一对一告白还是震撼到了我,值得一看
金角银边草肚皮
没什么意思
一如既往的支持话剧到电影。因为我们的小地方没有剧场!
一句话可以剧透的电影,但是精彩依旧,故事本身冲突性很强,而且人物的刻画带有传统的认知与偏见,反转比较多,但是舞台剧的特点过于明显对于场景的利用不充分,气氛营造和转化有点不适应。但是国内能有这样的电影应该多多鼓励,现在真的动脑筋在剧本的导演值得点赞,最后说一句本片没有3D。
炸裂的万茜,三颗星全是给她的。
上来就把观众与角色莫名置于粗糙的密闭空间,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刻意营造悬念的同时也增加了疏离感。和《驴得水》一样有空间单一、情绪亢奋、歇斯底里、自扇耳光等话剧腔毛病。万茜飙演技确实厉害,但提出的“众人不识我”问题却并未得到解答。结尾意料之中在审查框架内,也能自圆其说。彩蛋画蛇添足了
国产悬疑片中比较有想法的一部,有笑有泪,略烧脑,万茜很美,演技也特别赞!PS:片尾有彩蛋,不要太快离场。
讲道理,万茜一人carry全场。
真的感受到了看戏的感觉,我得承认我看的很过瘾。不是每部电影都是符合惯常的认知,讲讲故事。这种类型的电影实在是另一种爽快的体验。另外,看电影还是得关弹幕,一帮一伙的自以为是,到更显得愚蠢了。
全片份量最重也是关乎电影成败的那场戏,万茜没演出更丰富的层次感,也可能是因为很早就猜中了故事的走向而难以入戏。
没看懂电影,不过看到了演技。
中规中矩,两星半,影片片尾给出了最合理的解释:女主人格分裂,也许是因为太合理,就没有了出彩的地方,拍电影还是要敢玩。政治隐喻都是点到为止,并不深刻。
万茜演的太浮夸了
结尾的煽情削弱了前半段的戏剧张力,不过演员的表演还是很棒的!
……什么鬼,如果能打负分,早就打负分了,一星都不值,说演安希那个是实力派的,你们可能压根儿就没看过精彩出色的演技和真正的好电影
作为国产悬疑惊悚片,这部片已经完成得很不错了。开始的密室逃脱也很紧张,几个演员特点也比较鲜明。尤其是万茜,从一开始柔弱女子到后面多重人格爆发都表现得很有层次,剧情也没有什么大bug,其他演员也都可圈可点。尤其是莫小棋,居然演技也能碾压不少小花,跟万茜真是一对演技遗珠。
第一幕有点《心慌方》的感觉,但感觉用力过猛,故事没那么引人入胜,好在演员演技都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