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健治有一天突发奇想,邀请伙伴太田和朝仓一起组乐队,但是三个人都对乐器一窍不通。
他们的乐队是一把贝斯,再来一把贝斯,还有鼓,配置十分独特。
当他们弹奏出第一个音符,立刻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淹没了,音乐震撼了他们。
那天过后,他们决定乐队名字就叫“古典武术”,但是却发现学校里已经有一个“古典艺术”的乐队了。
两个乐队明显撞型了,但在看了对方的表演之后,立刻碰撞出了合作的火花。
于是他们摩拳擦掌,想要参加即将到来的摇滚音乐节…
高中毕业的时候也和同学们搞过一次翻唱乐队,比起影片中“古武术”简单的音乐,由于是翻唱的关系,要完成那些时髦的乐队曲目,弹奏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
当时我们在网络聊天室当中召集队友,找来了同济大学的贝斯手和上师大的鼓手。
虽然音乐天赋有限,但是大家凑到吉他手家里排练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
渐渐的我们也翻唱了一些曲子,都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新秀乐队的作品:包括Nirvana,Blur,Radiohead,Limp Biscuit,作为主唱的我上蹿下跳的模仿乐队MV中主唱的极限台风,自己玩的很High。
当时上海电视台有一个面向青年学生的节目,我们的节奏吉他手争取到在节目内献唱一曲的机会,我们选择了Limp Biscuit为电影碟中谍创作的歌曲Show me what you got,由于曲风是说唱金属,我就在家拿着歌词练习,为的就是正式演出的时候燃爆全场。
当天我们就抬着音箱背着家伙来到了电视台,作为第一次对公众演出的乐队,大家表现得都不错,原以为我们能够以乐队的形式走入上海百万青年的视野,结果却不如人意,当天完成演出之后,节目导演坦率的告诉我们这次的录像不会对广大观众播放。
作为对我们努力演出的赔偿,导演送了我们几十袋饼干,我们对于这样的礼物感到无可奈何。
后来乐队的贝斯手在网路上结交了喜欢日本视觉系摇滚乐队的粉丝团体,为了迎合她们的需求,他决定把乐队转型成中国首个视觉系摇滚乐队,他找来了在机场工作的新主唱代替不会日文的我,乐队的名字也由当时的“酸甜宝贝”更名成了“不死鸟”。
在几场酒吧公演得到女生们的疯狂追捧之后,那位新主唱和贝斯手希望能够将玩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来运营我们的乐队,主唱甚至辞去了原本的工作,一心想要将乐队商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新主唱和主音吉他都在乐队的女性粉丝团体中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孩,于是大家都认为乐队应该像诸如唐朝乐队,崔健等人那样走进市场化的进程。
而事实是,我们的音乐水准还停留在一支翻唱乐队上,没有人的才华可以带领乐队走得更远,更别说是灌录唱片了。
后来,这几百人的女性粉丝团体毕竟不能养活不死鸟,渐渐的,大家都回到了自己原本规划的职业之路,乐队转正的梦想渐渐化成了泡沫。
这段特殊的时光是我偶尔会拿出来玩味的记忆,大家一起随着鼓点节拍发出各自的音乐,仿佛成为了一个整体,不管我们的吉他手水平如何,亦或是鼓手有点越打越快的坏习惯,以及我有限的音高和唱功,这都不足以降低我们的乐趣和默契。
所以说:玩乐队吧,释放你们的中二能量之外,你能发现隐秘在自己身体里的力量和才华!
真的没想到,我随便挑选用来消磨时光的这部动画,竟带给我这么大的惊喜。
当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弹幕有好多人刷“谢谢陪伴”“谢谢让我度过了开心的一个小时”,我想说“俺也是”。
这部影片给我的印象质朴又高级,冷淡又浓烈,充满了矛盾,但又和谐统一,充满了创造性和实验性。
下面,我想来谈谈它惊艳到我的几个点。
影片讲的是一所高中的三个不良少年组乐队玩摇滚的故事,非常简单。
这三个少年对音乐一窍不通,所以一开始演奏出来的音乐可以说是奇怪的噪音。
后来,他们遇到了另一个真正玩音乐的乐队,还收到了去音乐节的邀请。
按照常规的套路,我以为专业乐队会指导主角三人组完成从小白到高手的蜕变,然后来一个逆袭。
然而并没有!
他们竟然就这样一路拉跨一直到登台,虽然他们最后的演出很燃。
但是这个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燃。
在我的思维定式里,青春就该是有成长的,似乎只有实现从笨拙到娴熟的进步,或者从青涩到成熟的蝶变,这青春才是成功的青春。
但是,虽然片中的三人组最后展现了热血的舞台,但是从实质上看,他们并没有学会什么。
他们只是在尝试,寻找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傻乎乎地倾注热情去做。
这在我们很多人看来,似乎是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但是这不才是最纯粹的青春吗?
懵懂又莽撞,青涩又热情,不用瞻前顾后,不用权衡利弊,只要肆意的挥洒就好,所以他们的音乐才有着摇滚最原始的冲动,才能富有感染力。
如此简单的故事,却拍出了摇滚精神的源头,拍出了青春的真谛,我想这就是其高级所在。
相比于市面上大家已经看惯了的流畅又精致的电脑制作动画,《音乐》的背景画面基本是由蜡笔手绘而成的,而人物是更为简单的简笔画平面形象,所以初看画风朴素,人物的表情甚至有点呆滞。
男一号长得像樱桃小丸子的爷爷,女一号顶着一个大妈的花菜头,我也真的是醉了(所以有评论说这讲的是小丸子爷爷年轻时候的故事哈哈)。
直到当乐队开始演奏,演奏者或者听众脑海中的画面变成流动的画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真的被惊艳到了。
这是一种打破艺术次元壁的奇幻感受,原来听音乐的抽象的感受可以转化为具象的唯美的画,当这两者完美融合的时候,称得上是绝佳的视听享受。
总之,很幸运能看到这部作品,能拥有这样一次新奇的艺术体验,想看的可别错过了呀。
简单和随性的线条、颜色与台词,表现最原始的冲动和最真切的感受。
无厘头点缀的可爱,荒诞包裹的真实,让屁股甩掉黑脸,跟着节奏涌流摇摆抖动,我砸碎贝斯吹起竖笛闪转腾挪跑上一路飞上了天涕泗横流高歌自由呀呼!
本想听些音乐、图一乐,音乐是真的音乐,乐是真的快乐,我也是真的爱上了。
《摇滚吧!
中二乐团》这个译名让我第一眼无感,但想想原名「音楽」可能也不会吸引到我,好在封面独特的画风戳中了我,让我想起《乒乓》。
最后看到是坂本慎太郎配音,好像没听过这人,于是搜些他的歌当饭后甜点,点进歌手个人页面惊讶地发现已关注2年多,哈哈哈哈哈哈(这个眼神莫名有看我无语的感觉了。
除了一些非常著名或者非常好记的名字,我发现自己真不太会记创作者的名字,尤其是最有感觉的作品反而会让我忘记创作者的存在。
现在听着歌,看来自己的喜好变化不大,能听一晚上;听到现在,觉得歌的调性和这部动画也有些相似,看来自己的喜好还挺一致。
看完就是开心,这是今年目前为止的最大惊喜。
电影开始,当我盯着这简单到像是儿童画册的画面,疑惑道这电影也能有高分?
我倒是要瞧瞧有什么玄机。
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始了自我狂欢。
先说音乐相关。
电影里埋了很多只有摇滚乐迷才能发现的彩蛋。
森田在推荐专辑的时候拿出的是king crimson的
资深摇滚乐迷见到这些彩蛋简直欲罢不能。
kc
蒙太奇片段
古美术乐队上台除了彩蛋,影片本身的音乐也让我相当意外。
研二等人在开始一起排练的时候,我嗤之以鼻,心想这都是什么玩意儿。
再等到他们上台以后,我开始期待研二的竖笛,和只能演奏最基本节奏的贝斯鼓能搞出个什么化学反应。
接着果然被震撼到了。
摇滚乐器配上竖笛,演奏出了毛利战舞的味道,没有任何违和感,颇有二手玫瑰的电吉他配唢呐的意思,身体就不自禁的swing起来,直到研二那腾空一跃,最后的几句调调被哼唱出来,整个影片也达到了高潮。
你问最后?
当然是研二带着亚失矢去迪士尼啦!
(笑)再说回画面。
画面看似简单得像儿童画册,实则对故事表达和人物塑造完全没有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加分项。
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带有幽默的本质,这种简约的画风和电影的内在刚好相得益彰,在笑点处有种看搞笑网络漫画的感觉,也更突显出主角研二这个混混老大的反差萌(特别是结尾研二的开心一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大量使用动画中少见的移镜头、摇镜头、以及手持记录仪一般摇晃的跟镜头,在研二去音乐节路上及上台演奏的时候使用特别多,且帧数非常高,以至于让我觉得像是用录像作特效滤镜处理后得出的画面。
而故事本身嘛,用电影另一个译名概括是再恰当不过了,“ 摇滚吧!
中二乐团 ”。
(PS:当电影结束以后,坂本慎太郎的名字在演员名单中出现,我惊掉下巴了。
)
我知道一个超级牛逼的乐队,古武术,主唱是个日本光头高中生,叫研二。
这乐队牛逼是因为他们的首次公演。
是这样的,临他们公演的前一秒,这个叫研二的,也是他们乐队的灵魂,拿着笛子一脚就蹦进了他们乐队的音浪里。
他之前是贝斯手,鬼知道他为什么要拿笛子登台。
据说研二上场的时候,屁股后面还追了建工高中的社会青年,他们要围殴研二,可这挡不住他的蛇皮走位,丫绕过拳头,不带停地吹着笛子,一脚就跃过人墙,飞进了舞台。
他们音乐,um……给我的感觉是收敛不住的荷尔蒙,肆意的,自由的,飞驰的像课桌里被锁了三年的万匹马,一下子被释放出来了。
他们的节奏贼有劲儿,像脱轨版的重塑雕像的权利,密集的鼓点,纯粹的制式,最后被拉不住的笛声一下子撕开了,音符散落在了枣红色的天空里还有个活儿好的佐证,古武术的音乐感染了一支民谣乐队,叫古美术,之前这个民谣乐队的主唱像极了科特柯本的二流模仿者,拘拘谨谨做人,满目忧郁,家里收藏了三万张唱片,是那种只能靠音乐证明自己存在的社恐高中生。
据这家伙口述,他第一次听到了研二的音乐,就意识到了自己的东西是shit,后来,在舞台上,他听到了研二的笛声,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
听到古武术的音符后,他就被科特附体了。
一下蹦上了舞台,担当起了电吉他。
这是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也是他们的首次公演。
后来怎么了啊?
后来,才是让他们牛逼的地方。
演完那次,古武术就地解散了,据说主唱玩腻了乐队,要去谈恋爱了。
你知道的,摇滚乐嘛?!!
你知道的,青春啊?!!
似纵情燃烧后的流星划过,就跟你那仅存的青春荷尔蒙春梦片段似的,一下子就溜走了。
因为音乐,因为躁动,因为摇滚,因为找不到,因为短暂,因为纵情燃烧,所以值得被回忆,值得被被截出来纪念。
毕竟,回不去了。
如果非要找古武术和他的光头主唱,你只能在一个70分钟的视频里找到。
这个视频的名字叫《音乐》。
有一天晚上,想睡前看点轻松的片,看了中二封面觉得看起来挺轻松的。
然后那清奇的画风,和主角一样一本正经却带着幽默的中二感,太好笑了!
例如研二他们想应架,要和隔壁学校的混混打,然后一路走,一路走,发现三个人都不知道隔壁学校怎么走,然后就莫名其妙地在问路的拳馆呆坐……人物冷不防的对白,淡淡的表情,出其不意的后续,都是这种中二式幽默感的关键。
而且,画风也是线条松散,看似很随意的画法,松散的线条和彩铅水彩的笔触也给人轻松感,但仔细看,每个场景都非常细致。
人物的走路动作也根据性格塑造有所不同。
最搞笑的两段是,隔壁学校的飞机头在超市等主角出来打他,没想到别人以为他们是来应征临时工的,然后一群混混莫名其妙地上车去干活;还有就是飞机头混混们在主角演出当天拦路,放狠话说给两个选择,要么被他们打趴,要么把琴砸烂……话没说话,主角拿上把琴砸烂,太出人意料的好笑了!
一想起就觉得好好笑哈哈哈哈哈最惊呼牛逼的一段是,古美术乐队第一次听到主角乐队的音乐,那个意识流的画面表达,用各种不搭边的元素的切换来表达听音乐的情绪变化,太有意思了!
那一段我啧啧称奇了!
总体是一部很轻快,无厘头却耐人寻味的片子,很适合夏天捧着西瓜看!
b站又称该电影《摇滚吧,中二乐团!
》,这倒是更符合剧情。
导演可能受到了汤浅政明的一些作品影响,像《别对映像研出手》,以及韦斯安德森式无厘头式的情感表现。
简陋的人物画法,时而用实景渲染,时而用朦胧的水彩勾勒的背景,一段可有可无的青春恋爱桥段,构成了其主要内容。
里面埋了一些乐队梗,看的时候会心一笑。
不过,音乐的部分实在说不上好。
好比毕加索的抽象画,是他体验各种流派思考后的结果。
突然心血来潮搞音乐就称之为实验音乐难道不是来黑实验音乐的吗?
摇滚最原始的样子,让我们回到最开始,回到那最纯粹的时候。
自由,理解。
日漫电影的画风越怪异。
内容越独特,这配色,泛白,美妙的空镜头。
人物的呆滞,奇特的造型,光怪陆离。
中二无厘头名字搜这个更好找哦!
《摇滚吧!
中二乐团》.......................................................................................
最后吹笛子可不就是姆们窦唯老师吗
通心粉拳法称霸全县,古惑仔集体工地搬砖行,海边晒月光小岛残笛响,古美术涅槃傍晚睡到朝大暴走,人生更高难度挑战无外乎迪士尼约会……热血浪漫有点厉害
前面没问题 后面演唱的时候 我真的睡着了 对不起 我还是对摇滚乐没有一丁点的兴趣
神经病一样的节奏,你永远不知道主角下一步要做什么,画风怪诞的有些简陋,看似粗糙却又在场景中植入了很多经典摇滚乐专辑封面和名画的彩蛋,太喜欢了。
唯有艺术是某一刻将苍白敲碎的锤。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去搞音乐,不知道研二为什么不搞了,从没有一个研二打人的镜头却威名极胜,曾经强壮有力的大哥却要去做夜班苦力兼职,漫无目的的走,漫无目的的停留,忽然吹起的风,一切都处于有意义与无意义之间,你年轻那会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正值年轻,只有老了才会注意到街上那些叫“研二”的少年的奔跑。
說明只有貝斯是不行的喔!
不可否认, 有点意思, 但是不是我的风格
挺神奇的。不得不说这种片子只有日本才能拍得出来,也只能日本来拍。一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平平淡淡的,但是看完却又觉得还蛮舒服的。像《濑户内海》。原来音乐真的是能看见的。
呃呃,what's this
2024.5.3,目前8.6分。1:10:59,B站。有点乱七八糟的无厘头中二动画。
画风超级赞,主题:音乐的力量,好适合做音乐公益片。画面设计超级棒,其他的就如预期一般。
不明所以
好汀
卧槽卧槽卧槽!!!八颗星!!!古美术的三次演出,每一次我情绪起伏都是都从围笑到流泪到哇哇大哭到边哭边笑。其他情节也都是让人升天。字幕结束曲唱到本人心碎。是一种好的心碎,关于青春的心碎。直接炸了。八颗星绝对不多。
为dresscodes看👀
喜欢!分镜音乐都很顶!
操泥马让我又哭又笑的!今天打架还是明天打架其实都行,看着拳击馆的汗水却失去了斗志。对路上发生的一切都无所谓,手里却突然被塞了一把贝斯。人生太无聊所以放出一只鳄鱼,音乐太有趣所以屁股还在抖动。什么都不擅长只能在摇滚的原始躁动里找到平静,收集3万张CD为了只有一次的演出燃烧生命。曾经因为想逃避所以摸她的屁股,幸运的是她还是愿意去迪士尼乐园,秃子的脸上终于有了喜悦的表情。
作为音乐动画来说好坏一言难尽,作为青春电影来说却肯定是我最讨厌的那种。
中二少年的尽头是Disneyland(名为音乐就真的是听为主的映画)
欣賞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