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视频中刷到的纯净的灵魂,让我回头看完了十一年前转台没看完的电影。
六十年前演的很好,即使加入了现在听着有些尴尬的词汇,也不失为好制作、好故事。
六十年后演的生硬,那是真的硬,硬骨头的硬。
也可能剪辑的太多的原因吧。
可看的只有猫妖翁虹的演技。
蒲甲、格格的都没啥看头,现代部分的故事剪辑的的太突兀了。
搜索了下女主的的信息,妖艳的现代照片,不如片中六十年前的纯净的灵魂。
一部政治献礼片,台词的zz意味比较浓,而且是一个江苏文青,文绉绉的,总有点破坏乡土感。
个人挺喜欢带点少数民族色彩的电影,比如《花腰新娘》《霍元甲》……乡土气息很重,很有感觉,本来也期待这是这样一部电影,但虽有少数民族内容,总感觉没太大表现空间,总是为一些东西做铺垫,有藏族特色的东西总是背景板。
景色还是很美的。
主旋律是一个老人为了爱情几十年未娶,歌颂伟大的爱情,结果十几年的青梅竹马,还不到几天就被城里来的大学生ntr了,故事情节有点问题。
比如送人去医院那段,众人问老爷爷前面有河,过不过去,老爷爷当然回答过去,我还以为后面会表现老爷爷亲自淌水过河的场景,结果画面一来,老爷爷就被人背过河了。
小孙女这个角色的定位太不讨人喜欢了,妆容也是。
其实脸白白,把刘海绑起来挺好看的,有江南女子清秀的美丽。
但全篇为了符合地方特色??
都把脸弄的黑黑的。
不过女主的神情和妆容真是出色。
蔡明和翁虹的客串完全融入角色,翁虹一出场还不敢确定是她,还特意去查了查演员表。
这是2010年的电影,偶然的机会,最近看了一遍,颇有感触。
我也认识一位西部的姑娘,和她相识,相恋,产生了深厚的爱情,却因各种原因,最后没能走到一起。
难忘的经历,美好的回忆,时常想念起她。
电影中很多情节,我和她也有过,一起骑马,看星星,对着云彩发呆。
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心与心地交流。
电影中那些美丽的景色,让我非常想念和向往。
每次听到那首经典的歌曲,眼前总能浮现和前女友在一起的画面。
严重被低估的电影了,质朴、纯情。
每个人都有遗憾有些遗憾可以弥补,有些遗憾永远成了遗憾。
遗憾!
康定是跟四川衔接的藏区甘孜州首府,著名的川藏公路就是从成都开始经过康定从这部电影,我看到了那首康定情歌的更多背景,那首歌唱的: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在电影里,真是这么漂亮,远看贡嘎山,是一种大美,看得我好想去西藏亲眼目睹小时候写作文,大概很多人写自己的家乡时,都会写“这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或者”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以我20多年去过中国1/3地方的经验来看,大多数是放狗屁的但是是说藏族人民的话,那是真的善良淳朴,就像电影里面说的”我们生长在雪山脚下,是没有你们城里人那么有修养,但是我们藏族人的心就像那雪山上的冰块一样纯洁“,我并不是单单凭一部电影这样判断,虽然我本人没去过西藏接触藏民,但是身边每个去过西藏的朋友,都对藏民的淳朴民风有过亲身体会,毫不夸张大概苏有朋是片中观众们唯一能叫上名字的演员,虽然苏有朋在片中表现平平,没有出彩也没有演砸,但是感人的剧情完全可以盖过对演员的关注剧情采用了双线并行的方式叙述,分辨是跨越了60年的现实和回忆,两者互为补充,最后走到了一起男女主人公从青年到暮年,从苏州到康定,奇迹般的跨时空爱情,是最感人的部分从泰坦尼克号我发现,爱情片只有悲剧才是最动人的,康定情歌的结局也是一个凄婉的悲剧片中的音乐,大家知道藏族人的嗓音,那是纯天然的好听当然有康定情歌的各种版本,在画面的配合下,演唱得如流水一般自然淌出,在电影院里听起来特别舒服,民歌就该这样唱还有一段《洗衣歌》的表演,唤起了我的一段回忆,因为这是大学期间主教的上下课铃声,我当时很疑惑,为什么洗衣服这么苦逼的事儿都可以写一首歌,我觉得为《洗衣机》写一首歌来赞颂才是值得的看了电影才知道,意思是因为解放军给藏民带来了自由,所以他们自愿为解放军洗衣服,还洗得很欢快,边洗边唱歌片中融入了一些藏族文化的介绍,更是燃起了我对去西藏的渴望,那是一种虔诚从朋友的旅行照片中,我认识了像彩旗一般飘扬的经幡,漫山遍野的经幡,甚是好看,但是我从来不了解其中的意义经幡是一块写满了佛经的布,西藏的自然风大,经幡每被风吹动一次,就等于诵了一遍经还有酥油茶、跑马山。。。
更多我就不剧透了要说片中有什么缺点,我觉得就是主旋律的宣传,比如神马”GCD好“、”解放军秋毫无犯“,以欣赏剧情的角度去看电影,可以无视这些渲染红色的部分,不影响这部电影的优秀同时吐槽一下豆瓣对电影的这段简介“《新康定情歌》更可以被称作为一部藏汉同胞水乳交融、体现民族团结的爱情史诗电影”,水乳交融你妹,剧情里这根本就是次要中的次要,要是看民族团结,我才懒得去电影院最后总结一句:这是我自《风声》以来,除开《岁月神偷》,近几年看到最好的国产电影,或者说是最好的内地电影豆瓣评分有时候也是不靠谱的,趁下映前去看吧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
早上看到《康定情歌》的预告片,一看上映时间竟就是今天,满腔的热情,于是一下班就直奔电影院。
进场才发现,这部片子是如此的冷门。
偌大的放映厅,空荡荡的坐着我一个人。
因为我这张票,电影院肯定怨念死了。
也好,我乐得享受难得的一个人包场。
当画面渐渐亮起,我终于又看到了泸定桥,看到了海螺沟,看到了甲居的碉楼和康定的街道,一幅幅熟悉的画面在眼前浮现,以及我没到达的跑马山和木格措。
老人追寻着六十年前的踪迹回到这块土地,而年少时候的爱人却已离开人世,六十年的阴差阳错,终不得眷属。
故事固然令人动容,更触动我心的,依然是那蔚蓝色的天空,棉絮般的朵朵白云,波涛滚滚的大渡河,巍巍的雪山,茫茫的草原,熟悉而亲切的四川话,和粗糙质朴的高原红。
看预告片时我在Q上对yidong说,我对那片土地始终充满热情。
从甘孜回来已经四个月了,刚上班时,我天天听关于高原关于雪山的歌曲,从永远的香巴拉到梦中的唐古拉,从天上西藏到陪你一起看草原,从高原蓝到套马杆,每当音乐响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段面朝高原和雪山的日子。
我本来想好好地把甘孜之行写出来,可是刚开了个头,就被其他的各种琐碎占据了时间。
毕竟已再也不是自由自在的学生时代,我可以拿出一年的时间去写一系列游记。
电影中有句台词,“如果是雄鹰,就离不开翱翔的天空。
”和我说我们都像竹子遇到一个结的yaosan,和我说手里拿着球却不知道掷向何处的Maggie,折腾着却也纠结着的桔子,希望我们都能找回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在家无聊又N刷了,心情依然不能平静,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部无论看多少遍都看不厌,无论看多少遍都会落泪的故事。
开篇的“谨以此片献给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六十周年”,很容易让人误解这是个主旋律的故事,而事实上,也确实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原本平凡甚至有些俗套的剧情才有了特殊的意义,让人无数次的跟着剧情潸然泪下。
电影一开始,艺术学院研究生婷婷因为毕业作品钢琴曲《康定情歌》被老师批评没有感情,婷婷很是不忿,她觉得自己是因为弹了不喜欢的曲子,妈妈让她陪着外公一同去康定寻找一位六十年前的故人,并希望康定之行能给她带来艺术创作的灵感,由此引出一段慷慨悲壮的康定情歌。
初到康定,因为报出是苏州人士而莫名其妙的被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排斥,然后得知故人已于10天前去世,镜头倒回到六十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随军去修川藏公路的大学生,机缘巧合解放了一个藏族农奴小姑娘,随后小姑娘被驻军收留,跟着一起修建公路,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单纯美好的感情在两个年轻人心中扎根,一个跨越长江,穿过万里许下的诺言牢牢锁住了他们一辈子,经过了那段黑暗的历史时期,经过了人为的破坏,却历久弥坚,整整坚守了六十年。
饱满深情的插曲《康定情歌》,荡气回肠的插曲《祥瑞山谷》和慷慨激昂的插曲《洗衣歌》,以及优美的藏区风光构建了那段特殊时期美好爱情以及革命情谊的主旋律,两代人穿插的感情纠葛和现实的考验让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在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情歌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条农奴的脚链和一堆永远无法到达的信跟随时光跨越了六十年,最终随着达娃的骨灰撒在了康定的小溪里,随着长江一路流到苏州,见证着这段旷世绝恋。
甘孜之行也给了婷婷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她的心像六十年前的外公一样,永远留在了康定。
机场送别,《康定情歌》的旋律在机场大厅响起,它见证了两代人的爱情,也许还见证了无数像当年的达娃和李苏杰,像今天的婷婷,扎西多杰,格桑梅朵,一样纯洁无私伟大的友情和爱情。
婷婷终于弹奏出了饱含深情真正具有灵魂的《康定情歌》,这段经典而优美的旋律,没有因为时光而褪色,反而像它曾经见证的爱情那样,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定格在了永恒。
不知从什么时候写,我们中的很多人比较反感影视作品中带有过多的政治因素。
也许是自己已经长大,抑或是看到现实中很多无奈,所以对于那种歌功颂德的影视题材都为避之唯恐不及。
我必须承认,对于《康定情歌》最开始的感觉亦是如此。
对于片花中的黄色军装,对于这首之前并没有太多感觉,旋律歌词异常简单的“康定情歌”并没有太多期望。
就如同很多人认为的那样,这部影片也许就是单纯的“政治风光片”,能带给我们的感动又能有几分呢?
后来在微博中不时看到媒体点映、院线看片等的评论,似乎是一致的褒奖,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在正式公映那天我也迈进了电影院。
我还是要首先声明一点,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不奢求您认同我的看法,但也请您尊重我的个人感受,对于这部电影仅仅是我个人的观影心得。
您可以选择不赞同,但请您不要怀疑我的真诚。
(一)景美---苏州的恬适,甘孜的纯美本部影片分别与江苏苏州和四川甘孜(康定所在地)取景拍摄。
一个是声名远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个是神秘让人神往。
某种程度上,你可以把它看做一部风光片,因为景色真的太美了。
蓝天白云,翠绿草原,山青水秀,宁静祥和。
苏州暂不言说,对于康定,原来那么美。
说实话,本人对于西藏并没有太大兴趣,与之苍茫高远相比,我更愿去领略那温柔秀美。
但是康定与其他藏区相比,兼具西藏的宗教文化底蕴,又有南方城市的诗情画意。
也许看完了这部影片,想去目睹它的风采的人会不占少数。
(二)歌美---那曾被忽略的民歌原来能够这么打动人心似乎很小很小的时候,曾经还是喜欢听民歌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喜欢聆听那些描写爱情、小情小感的通俗歌曲。
而民歌更多的时候只是在春节晚会上的被动聆听而已。
《康定情歌》,不知是为了照应片名还是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在将近2个小时的影片放映过程中,不只有3个不同版本的“康定情歌”伴随着剧情的进展款款而来,还有另外的经典民歌穿插其中。
不知是因为融入了剧情还是陶醉于美景之中,只觉得“康定情歌”真的很动人,民歌真的很好听。
(三)情真--六十年的守望传奇是否成为绝唱我想我和其他观众一样,被这种矢志不渝的爱情所折服。
先现金,承诺变得越来越廉价,誓言蜕变成越来越失去它本身的真谛的时候,当这样一段纯纯的爱恋,这样坚守了60年的诺言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无法不动容。
因为之前看过简短的影评,有设想到这部影片的某一个点会把自己感动,但是我万没有料到,在伴随着挣个观影过程中,会默默流泪不只一次。
这部影片没有刻意煽情,但却在娓娓道来之间,在两个年代的不断流转之时,会触碰你心理那根脆弱的敏感神经。
我们会感慨那样纯净的爱情真美好,我们会唏嘘这样的无奈错过真遗憾,但是也只能是一声叹息。
(四)演员--人物诠释细致入微,成功到位这部影片不愧为“全演员阵容”,与“全明星阵容”的影片每个人物出场都会去判断他是哪个明星扮演不同,这部影片更多会让你觉得他们就是角色本身,当然蔡明的出场因为和以往小品演员的反差太大,还会引起笑声出外。
先从主角说起,苏有朋继《风声》之后又一次华丽转身,如果说《密室之不可告人》中的北京话还略带台湾腔,那么《康定情歌》里的普通话可谓字正腔圆,可见其下的功夫颇深。
不得不说,苏有朋扮演的青年李苏杰在大屏幕上魅力非凡,他看达娃时的脉脉含情,他看到那封“分手信”时的绝望神情等等都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
居文沛,一个有才情的女子,在这部戏里饰演的翻身农奴达娃也很成功,她将被解放时的内心恐惧,她面对心上人时的羞涩爱恋,透过大屏幕也传达给观众。
陈茂林,不愧是上海戏剧学院的资深教授,刻画得老年李苏杰,让我们见证了老戏骨的实力和魅力。
还有蒲巴甲等几位年轻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
当然还有那些甘当绿叶的“黄金配角”,没有他们的精彩演绎也不会有如此感人的影片。
(五)遗憾虽然之上的言论都是对这部影片的肯定,但是不可否认,这部影片还是存在一些瑕疵。
青年李苏杰和达娃的戏份过于太少,有很多情节没有交代清楚,比如李苏杰为何回苏州,最重要的是,如此纯美的感情如果更加深入刻画恐怕会更好。
青年一代的戏份稍显拖沓,有些地方有待加强。
影片最开始的叙述有些政治意味,稍显僵硬。
但总之瑕不掩瑜,我会给这部影片打满分,只因为它带给我的那些震撼心灵的感动。
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这注定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因其特定的题材和目的,但是通过个人和他人的观影感受,这部影片却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当商业影片越来越注重票房的时候,我们,至少是我也渴望这类口碑良好的影片更多地出现。
《康定情歌》之我见因为有朋,才关注《康定情歌》,才去看《康定情歌》。
因为《康定情歌》,认识居文沛,一个挺特别的女孩。
因为《康定情歌》,重新认识了《康定情歌》,一首很熟悉的曲子。
也许这世间原本没有这么多的因果,都是一瞬间的偶然;也许这世间原本没有这么多的理由,都是一转眼的注定。
对于音乐,一窍不通的我,也试图去感受《康定情歌》。
就像片中的婷婷,没有深切的经历和体会,永远也无法真正演绎那曲子。
割裂,无法理解,也许注定成为这个时代的悲剧。
低俗与高雅,不喜欢这样的分类。
不谙世事的我始终坚信,二者的界限不确定,权力话语的痕迹过于明显。
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分类也是必要的,或者说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也经常在用。
那些优雅经典的曲子,无法真切体会,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但也无可奈何。
庆幸的是,我还有其他,可以拥有另一种姿态。
回到《康定情歌》这部影片,如果仅从电影方面来说,有诸多的硬伤。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绝大数的观众觉得你和有朋的戏份太少了,那段感情铺垫不够,甚至可以说很单薄。
这是致命的,直接影响了观者对于影片感情投入。
个人不是很同意影片的叙事,看时就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相似的手法却造成决然不同的效果。
不得不佩服斯皮尔伯格的功力。
断断续续,是令一种形式的割裂,而且也无悬念。
故事讲述得实在不好,对于观者,60年前的故事才是故事。
60年的坚守,模糊带过,空余一丁点的时间概念,情绪难以在酝酿中迸发。
想起了席慕容的散文《《四十年》》和《云水谣》,之所以感动,源于那份坚守的不易与真实。
故事,只有我们在心底愿意把它当做真的,才有感染力。
那首《康定情歌》在片中不停的响起,各种演绎、重复演绎想让人一种回归,架起这注定断裂的桥,种种猜想在心中作也许无谓挣扎。
我不懂,一点都不懂音乐,所以我不知影片的哪一次演绎最好,也无资格评论。
但除了最后机场那歌声,其它的我倒是觉得可有可无。
我忍不住地在想,影片配乐如果有几首悠扬的曲子、轻音乐作背景音乐,或许意境和情绪更加恰到好处。
当然这是单纯从电影本身来讲,完全抛开其他的因素。
不知者无畏,大胆的猜想不知谁能解答。
老爷爷和婷婷的表演让我难以忍受,感觉完全不对。
他们才是当事者,但丝毫感觉不到那种情绪,倒是有点旁观者的意思。
他们本是故事的配角,但俨然成了主导者,当然也是破坏者。
最让我来气的是,最后机场离别时,不舍的是婷婷,而不是爷爷。
此时的爷爷显然成了婷婷的配角,看上去有点去意匆匆,衬托婷婷的不舍和牵挂。
真不知道这是在讲谁的故事,镜头的焦点应该聚焦于谁。
最后这一细节足以破坏一切。
谁是主角?
还真的存有异议。
故事可分为两条线索——爷爷的和婷婷的。
一条是追述和缅怀,一个条探索和发现;一条是故事的主体,一条则肩负其他的含义。
有点混乱的思路,也让故事讲得有点混乱。
婷婷可以说重要,也可以说可有可无。
60年的坚守,她是可有可无的;架起割裂之桥,她又是很重要的。
如此矛盾,她应该怎样定位呢?
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作为观者,显然很不同意影片这种处理。
她应是一个很淡的人物,她承载不了那么多,也无法承载。
割裂,势在必然;而衔接,才近似天方夜谭。
当老的老去时,好多也就老去了。
愿望始终是愿望,不是简单的努力就可以成为现实。
重新认识,令一种说法就是——变了味,但已是最好的结果。
我们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影片让人看到在这方面的努力,虽不是很成功,但也值得称赞。
那段旅程会给婷婷洗礼吗?
我存有疑惑。
不是所有的感动都不会忘记,也不是所有记得的都会影响人生。
回到苏州,婷婷继续她以前的生活,就像大多数旅游者一样,浅尝则止后是慢慢忘记。
洗礼,不是所有时候都可以用上的。
很显然,这是一部献礼影片,必然也带有不可避免的痕迹。
主旋律是见得太多,但也没有必要断然不拒绝。
影片不停地展现康定地区优美的风景和民俗人情,好似旅游推荐短片。
以现代都是人的眼光,怀着好奇心,开始一段神秘的探索之旅。
在一段旅程中,可以见到什么,可以感受什么。
也许这才是本片最根本的愿望。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断裂所在。
不过,最为讽刺的是,这一切都是个人无根据的推测和感受。
无人解答,就像好多事情一样。
再相逢已是60年后。
Dawa应该能熬过10天就好了,待到李苏杰的到来。
真相尚未明了,Dawa带着李苏杰曾许下的承诺,带着爱与恨走了。
骨灰随水而逝,逝向一个心中期待许久的地方。
60年前,被解救的Dawa投身革命,加入到如火如荼的川藏公路建设队伍中,开始了两人从初遇到最后60年漫长的守候。
从孩子们口中得知,她变得刚强干练,受人尊敬,她始终都视是苏杰为自己的归宿,向往着苏州。
河边打水的Dawa,与修路工地回头相见的苏杰目光相遇之时,彼此间目光柔情与呵护,全然一种女子在水乡旁初遇恋人的浪漫的幻觉。
若不是刘二从中作梗二人兴许能顺其自然,白头到老。
这样一出从开始就注定回忆的故事,显然是悲情的,即使结局导演安排梅朵和扎西给婷婷敬献哈达,三人相拥而泣的场景,让老人宽心,让孩子们又有了生气和希望。
康定情歌,回环复沓。
悲情的浪漫亦是萦绕。
影片中,居文沛一改往日都市女孩现代时尚的形象,真实生动地诠释了一个上个世纪50年代、从农奴中被解放的藏族女孩。
苏有朋先天的书生气质很适合李苏杰这个角色定位。
导演角色选的也很成功。
好片,给个五星支持一下.
跨越六十年的爱恋,感动而又心碎,看完电影直到片尾演员表字幕浮动,仍然久久沉浸在电影之中。
也许这样的爱情只能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吧,现实的浮躁世界,人们浮躁的心,承受不起这么长久的异地爱恋。
李苏杰用斧子帮达娃砸开铁锁链恢复自由,同时解开束缚了的还有达娃作为一位少女的内心。
在修筑川藏公路的建设进程中,两个人的心也越来越贴近,李苏杰承诺回苏州安顿好之后就回来接达娃去苏州。
谁知这一分别就是六十年,这一句承诺就过了一辈子。
分隔两地,通信却被人为阻隔,六十年后寻访,却得知朝思暮想日夜牵挂的那个人在十天前去世,悲剧的基调但却充满着浓浓的温情。
影片中的打动我的台词:“你没有为人家割草,怎么能收人家的牛羊呢。
” “五彩经幡,上面印的全是佛经,每随风舞动一次,就是诵经一次。
”藏传佛教,虔诚的信徒,心灵纯净的人们。
“草原上的飞鸟很多,但不是都是雄鹰。
” 我喜欢你的:“踏实、善良、勇敢、聪明” 长征国际大酒店的晚会演出,歌舞表演《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世间溜溜的女子,任你溜溜地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哟。
月亮,弯弯。
”回想起曾和要好的几位同事、朋友一起自驾去湖南张家界旅游,在张家界剧场中观看实景演出的情景,演出的主题是《魅力湘西》,记忆中具体的节目内容已然依稀难辨,但同行的那些人却铭记于心,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已经过去四年,突然觉得好怀恋那个时候的人和事。
李苏杰与达娃央金;扎西多杰、格桑梅朵与婷婷,两代人的爱恨情仇。
觉得小辈人的感情掺杂其中有点画蛇添足,还不如不这么编剧来得简单明了单纯透彻。
格桑梅朵钉在扎西多杰家门上的告别信和串珠,摄影师给了一个特写镜头,蓝色的字迹娟秀整齐,梅朵选择了退出,让扎西多杰和婷婷去苏州去实现他心中的音乐梦想,但扎西多杰却更加坚定地选择了留下来,留下来陪伴在格桑梅朵的身边。
达娃要求扎西多杰将她的骨灰撒入她第一次见到李苏杰的那条小溪,期望自己的魂灵能顺流而下,通往长江,而后抵达心中挂念了一辈子的苏州。
李苏杰将写给达娃而又被退回的信一封封放入小溪中,将达娃喜欢吃的苏州枣蓉麻饼放入小溪中,期望溪流能带给达娃。
影片结尾,老年李苏杰和婷婷乘机返回苏州,在登机口婷婷听到扎西多杰唱的《康定情歌》响起,当即返回安检口,看到身着藏族传统服饰手持洁白哈达的扎西多杰和格桑梅朵,三人拥抱深情道别。
也许,爱他,只希望他能够过得更好,而并不一定是要据为己有吧。
康定深邃的蓝色天空中漂浮着棉花糖般的雪白云朵,一如我当年出差去云南普洱的天空,蓝天白云,赏心悦目。
回到苏州,婷婷饱含着深情和爱意,再次弹奏起《康定情歌》钢琴曲。
电影拍摄得非常好,达娃和格桑梅朵的饰演者自带少数民族女性的魅力气质。
看完电影搜索演员名单时,看到一个演技评分的网页,达娃的饰演者居文沛和格桑梅朵的饰演者爱新觉罗·启星评分10分,青年李苏杰的饰演者苏有朋评分2分,感觉还挺贴合实际的,苏有朋确实演的有点出戏啦。
蔡明饰演的医院院长出手术室,感觉也有点不习惯,看到蔡明就想到郭达就想起春晚小品。
哈哈,果然是居文沛,一眼认出!可惜没看完
偶尔主旋律一下也不错。康定那个美呦,好想走趟318国道!!!
故事实在是很老套,上代人的革命爱情和这代人的情感纠葛,给5颗星是因为景色拍得太美了
主旋律吧。
看完了感觉不咸不淡的,没啥滋味
狗血+康定情歌各种有爱
有很多比较蠢的情节,不过就是一个故事,看看也蛮好。
中规中矩,可是这种傻乎乎的等待还是要给三星。
假的有点粗糙了,后半段有点狗血。但我想的是,关于回忆,关于老人们老去的记忆。或许还有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纯真。类似于《云水谣》+《海角七号》
雪山下的爱情,那么纯粹,那么干净。熟悉的藏地,仿佛回到那个让人梦牵的地方。那是一种都市里面无法体会到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如此渺小。岁月是沉吟着经文的希望,风吹动经幡,那经文就又被念了一遍,苍渺的宇宙间,有小小的愿望在穿梭,佛光炫目,时光流逝,岁月老去,生命轮回。
中规中矩的主旋律电影,看它完全是因为今年三月在康定的时候他们正在那里拍摄。里面婷婷这个人的设计完全有问题,有贬低城市人的嫌疑,太像样板戏了,让人讨厌的一塌糊涂。最后在机场,响起的康定情歌的清唱是个亮点。
终于听懂了康定情歌
看在你们贡献了这么多笑点的份上,凑个两星,喜剧版《建国大业》呦~《洗衣歌》光芒万丈呦~!蒲巴甲真是溜溜的人才呦~!
那么多明星演了这么个电影?纯情?那样要有点技术含量啊
无法理解男主角为什么要60年后才回去找寻他的真爱,错过的终究还是错过了! “大渡河没有盖子”蒲巴甲挺有个性!O(∩_∩)O哈哈~
能有一个评级是死也别看嘛
很感人的电影,国产电影这样的好片不多啊
其实还是挺好看的,但是我不喜欢现代的那个女的,超不喜欢。难道不能多放点苏有朋么。。。
和大管家小老头一起
“康定”原来是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