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的这部电影名字叫做《盲道》,之前有看过导演的《盲山》这部电影,还有一部我没有解锁的《盲井》。
记得看《盲山》的时候,电影的结局也不尽如人意,然后看完《盲道》,觉得结局也不尽如人意;俗世之中,真的有太多太多我们无法左右,无法掌控的事情了,我们除了等待什么都做不了;看到电影中的小女孩流离失所的时候,我的眼泪都来不及掉出来,因为还有更多的晶晶丽丽没有曝光出来,他们也许还都在多远的地方受着苦,体会着生命无常呢。
这些拐卖儿童的人,一步步逃脱司法系统的漏洞,一步步把孩子们骗去乞讨,乞讨得来的钱,被他们拿来吃喝玩乐。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身处泥沼之中 电影当中演绎了一个酷酷的盲人大爷,虽然他是装的,虽然依靠盲人这步棋他获得了收入。
但是大爷就是大爷,大爷还是个讲究人,会干干净净洗澡,也会回到家之后闲情逸致喂喂鱼,也会在洗完澡之后叫个小姐为自己服务,除了工作职业之外,他与一个普通男人似乎没什么区别,别人如何,他也如何。
再往后看的时候,发现大爷乞讨时候,一会儿卖佛珠,一会儿卖十字架,“上帝也保佑他”“佛祖也保佑他”---但是你要说他有没有信仰这回事,他没有。
大爷在祈求施舍的过程中,保持体面,但是假装盲人,就是这样一个假装出来的盲人,想要去保护一个真正的盲人,他!
想要去保护那个双目失明的小女孩,他,也想要成为别人的依托。
Part 01.小女孩:纵然我满嘴谎话,无比抗拒,我也无法拯救自己 小女孩儿一出场的时候就是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如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小小盲人的话,他一定没有什么好下场,他一定很惨。
小小盲人拄着盲杖,拒绝去派出所,也拒绝去救助中心。
很明显,他曾经去过,但是那又如何呢?
没去过的小孩子又怎么知道这些地方的残忍无情,“吃一堑长一智,”小小女孩到底经受了多大的委屈啊!
再往后看的时候,电影其实在明显煽情,没有之前《盲山》这部电影的冷静客观,那些经受了残忍的人们,如果没有父母庇佑,一定会很凄凉的,小女孩儿就是。
之前读孙频的书本,爷爷死后,小小盲人女孩儿被多少人...但是小小盲人女孩儿又有什么办法呢?
爷爷又有什么办法呢?
只能让小女孩儿装成男人,站着尿尿,剪成短发...但是一个小小女孩儿,身上属于女人的那种清新香气又如何躲得过呢?
这些都是躲不过的。
所以最终的时候,电影中的晶晶大哭大叫,但是她的大哭大叫有什么意义呢?
她的大哭大叫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如此让人唏嘘感叹,她的大哭大叫,在无情冷漠的社会之中,分分钟被淹没。
即使不少人同情晶晶的遭遇,即使不少人知道晶晶是被拐卖的,但是晶晶还是身处水深火热中,晶晶还是那么凄惨,到底有谁是在真正同情别人的呢?
没有人所以晶晶还是如此凄凉。
Part 02.大叔赵亮:我只想做你的爸爸,保护你一直一直 “我想做你的女人,而你只想做我的爸爸。
”以前锋利的拍摄就像是钝了的刀一样,题材和拍摄都少了《盲山》和《盲井》的锐气。
电影当中的大叔名字叫做赵亮,我对于这个名字可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我有两个同桌的名字都叫做赵亮,而且一个胖一个瘦。
然而我已经记不得他们的模样了,我对于胖赵亮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胖赵亮在中秋节前夕吃了一个牛肉味的月饼,那时候我家里穷,月饼对于我来说,只有“枣泥味,哈密瓜味,凤梨味---” 就?
怎么说呢,不好吃。
但是胖赵亮这只月饼让我记忆犹新,然后想念了很久很久。
如今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这个赵亮也要照亮别人的一生了,可以他刚迈出了第一步,脚还没落地呢,他就死了,一切都显得如此讽刺。
周围的人更加冷漠,眼睁睁看着人离开这个世界,连个120都没人打,徒留一个小女孩儿在路口哭天抢地不知道应该如何做?
纵使小女孩儿再聪明,她也只是一个小小盲人一无所有。
写在最后:世上一切让人怜悯的事物,都刺痛内心深处 小女孩儿眼睛看不到,母亲怀着身孕,眼睁睁看着继父对自己女儿做出那样的事情,从来不反抗。
人们的冷漠和无知,人们的淡泊,造就了人世间的凄凉和痛苦,造就了这样一种难堪的场面。
穷苦人的加害目标,依旧是穷苦人。
《盲山》里面,大家的加害目标,是那个穷苦的大学生女孩儿,《盲道》里面,依旧如此,果然穷苦人的加害目标,依旧是穷苦人,希望这样的社会问题多多被关注,希望我们早日得到救赎。
看完我不是药神,默默过来改评价,药神的口碑很好,也是值得这样的口碑,但是这是讲述的02年的故事,故事原型在现实中也圆满的解决,药品也纳入医保,这是人民的胜利。
而在盲道这个故事(电影所反映的绝对是现实),现在依旧没有舆论重视,也没有答案。
故事中的小女孩出生眼盲,父母离异母亲再嫁,母亲再孕生了男孩,她在家中是累赘,继父强奸了她后,在母亲的默认下卖给了乞丐头子,是的这是合法的,私下是买卖,正规的手续是领养,乞丐头子是法律保护下的养父母,所以男主人公发现了这个小可怜送到了警察局也没有用,警察在小女孩的万般反抗下送到社会福利院,因为她知道,养父母会找到她,她还是要继续原来的生活。
男主人公想办法从乞丐头子那里救出小可怜后,套出她的真实情况,并到送到亲母继父那里,小女孩依旧万般反抗,她知道她的救命稻草只有男主人公,继父想敲诈男主一笔,但是男主穷,所以继父通知了养父母,小姑凉再次被接走。
男主再次救出了小女孩,并打算不再送走小女孩,相依为命的时候,在大街上被寻仇的养父母捅了。
小姑凉的人生就是无解。
影片或许是为了过审查(毕竟盲井禁播,盲山改了结局才播),结尾的时候,乞丐头子捅了男主人坐牢了,小女孩在社会救助下去了盲人学校。
可现实哪里有男主人公,有的只是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乞讨的小孩还是那个小孩,可是父母不再是之前的那个父母”的荒诞的事实。
在我看来这片子可看性低于药神,因为故事讲的不太顺畅,表演一般(可能导演穷自己演的男主)。
但是这个故事的内核让人难以释怀。
故事中有太多的恶,警察、法律、社会福利机构都不能保护像小姑凉这样的孩子,他们畜生一样的父母也不会保护他们,他们就是社会的弃儿,无助也弱小。
小姑凉用骂脏话武装自己,用拒绝警察局,福利院,亲身父母的老家来保护自己,想想真是可悲。
小女孩的演技很棒啊,只是整部片子色调灰暗不讨喜,虐心程度不够,如果是美国人拍的会不会觉得高级,是我水平太差了吗?
及格以上怎么都有吧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小女孩难道不是小萝莉和猴神大叔吗?
李杨的演技的确只能是中规中矩,他本来就不是阿米尔汗,你们批判的是什么?
故事逻辑不够,还是演员不够漂亮
《盲道》《盲道》是李扬盲道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可能是由于我们对他三部曲中最后一部的期望值太高了,所以让我们觉得特失望。
当然了,片子肯定是有好多的不足。
不过对于这样一部现实主义影片也是给了我们很多警醒和思考。
《盲道》讲的是一个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手在醉酒的情况下和妻子吵完架之后载着女儿驾车发生事故,结果女儿在事故中离世,妻子离开了他,自己的职业生涯也结束了,之后他以盲人的身份卖佛珠维持生计。
有一天他遇到了被迫乞讨的晶晶,晶晶是被父母卖给以逼迫儿童乞讨为生意的人贩子。
其实介绍完人物身份,我们已经大致可以猜出故事的情节了。
看片子时首先是觉得演员的表演有些生硬,特别是主演李扬,不知道李扬为什么会自己当主演可能是没钱请演员吧!
(我猜的哈)。
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李扬的三部片子其实不是很受欢迎,像这种受众不多的现实主义影片在票房上肯定是不能和商业大片进行比较的,所以……但片中扮演小女孩的演员还说得过去。
故事情节虽然不是多么新奇,但是放在现实中来说倒也合理。
也许,演员的表演再更加有感染力一些,至少能够打动我们,那我们还不至于这么失望。
但是我觉得片中反映的逼迫儿童乞讨、性侵、虐待、这些老话题依然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关注。
说到被迫乞讨,我想起了一件事,在我老家每年会有“二月会”(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庙会)。
记得前几年我去的时候,会看到有好多未成年的“残疾人”,他们跪到地上或者躺在(不知道哪来的)车子上也有看起来正常坐在那乞讨的人。
我觉得特别可怜,但同时我又特别好奇吃惊他们的数量。
现在想想也许他们真的是没有维持生计能力的残疾人,但会不会是被迫的呢?
我想应该是有的,我就亲眼看到一个表面上的残疾人飞快地从桥上跑到广场,当时我知道他是装的,那么一个小孩儿为什么不是在校园里而是在那乞讨呢?
(不过插一句哈,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些重度残疾是怎么弄的,看起来就像是真的一样。
)会不会就像片子里的女主角一样,父亲离世了,母亲改嫁了,继父还做出畜生行为,关键是还家徒四壁,别说上学,连饭也吃不饱,在家里不是多双筷子而是多张嘴的存在。
虽然现实中没有这么戏剧,但会有这样的情况吧!
况且有时候现实比电影更残酷。
更让人没有办法。
性侵,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多,媒体也以多种形式报道过但还是普遍存在。
从艺人张紫妍到素媛案。
片中的女主是被继父性侵,在现实中也是有这种现象存在的。
其实我觉得大部分人可能觉得这样的事情离我们很远或者说跟我们根本扯不上关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就在去年暑假七八月份(2018年)我们学校英语专业的一位学姐,我们老家也在同一个省份,在遭到性侵之后她跳楼自杀而且还被当事人用车反复碾压。
我也一直以为这样的事情离我很远,可事实上呢?
虽然李扬的这部影片有些让人失望,但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盲道是一部幸运的电影,也是一部不幸的电影,幸运的事它能够上映,不幸的事它脱离了导演的初衷。
在整个影片中都能感受到导演的意图,但因为审核和别的原因,剧情出现了一些bug,尽管有些人说是别把什么事情都推到审核上面,还说出了女主的衣服和一些情况来印证,但是这部电影拍摄完毕之后还经历了一次点映,点映之前导演和剪辑师以及别的成员观看,而且这部电影还是李杨导演十年磨一剑的产物,他会对自己盲系列的收山之作那么不尽心吗,答案当然是不会的,这只能是因为审核和别的一些原因而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理解一下李杨导演,这是一部中等偏上的作品,只是因为导演之前的作品太过惊人让我们的期待值太高而产生的落差感而已。
这个大叔不太冷人间自有真情在,世间永远有真爱!
我们相遇在中关村分别在欢乐谷!
,你是我的孽缘,人生如梦,我们分别我们相聚,我们共同哭泣,我们共同欢乐!
然后呢?
分别缘尽命运随风而逝散!
你在我眼中的模样灼疼了我的灵魂,为你流尽热血无关乎爱情,怕这就是孽缘吧,在你怀里我变凉,欢乐谷感受不到我们的悲伤!
套用流年的歌词作为本片留言的结尾: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懂事之前情动以后长不过一天,留不住算不出流年!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看电影,也是我第一次迫不及待想要写影评的电影。
不是因为我认为这部电影拍的有多好,有多具感染力的故事。
但是它却诚然感染到了我,提起了我的侠骨柔情和我曾经幻想过的自我的英雄主义。
简单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影片的开场是一个盲人走在盲道上,就像在遵循一种规则,在盲人一片黑暗的世界里,只有这一条道是唯一可以探知唯一能够在黑暗世界里“看到”的道路。
而他,是个假盲人,他以假装盲人消费大众的同情和耐心为生计。
他有着一套工作服,沾满老垢的衣服,油腻成坨的假发;也有一套保护色,额间眉梢陈年的风霜和深嵌泥垢的手指。
这也是他对抗外面世界的铠甲,不能褪下,不敢褪下。
没有理想和希望的他,这是唯一仅剩的安全感。
如同《活着》里面中国人独有的生存哲学,他每天走到固定的点位,消费固定人群的同情,然后手工回家重复着固定的步骤,变回自己,变回自己也嫌弃的自己。
他每天拿着十字架和菩萨像,如同传教士般的左右顾盼宣扬着:“耶稣保佑你”,“菩萨保佑你”,拿着自己都不相信的假慈悲,佯装行着普度众生的大事业,从而换取和纯洁信仰或许相悖的俗世金钱。
这是一个信仰变成迷信的时代。
直到遇到了晶晶,大叔与萝莉的组合让我瞬间想到了让叔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其后大致的剧情走向也很类似,我大概也剧透了男主最后走向了中国式英雄的必然条件——自我牺牲。
晶晶是一个单纯而又缺少安全感的小女孩,她的快乐很简单,音乐盒,糖葫芦,痛快的洗一次澡,得到来自爱的肯定,所有小孩子对爱与希望的企盼和感知能力都能体现在她身上。
而她,同时也背负着丑陋的罪恶链所带来的伤害,她看到一起的乞讨的小男孩被她背后的利益者用石头砸断腿,以此所有乞讨者理所当然需要具备的条件,也就是残疾;幼小的她还遭受着来自继父一次又一次的性侵犯,弱小的她只能用以卵击石般的无力方式防备着保护着自己。
她年幼的甚至不能辨别这些罪恶和丑陋只能用人类对可怕事情最简单的恐惧情感以蔽之;她也单纯的不知道什么是爱,而这或许也诠释了爱的本质,或许所有情感的本源并没有那么多类别,只是因为社会伦理给我们加诸了诸多身份,所以我们的情感分成了友情,亲情,爱情等等,而爱很简单,仅仅只是因为由心的喜欢上了一个人,不管他的年龄,性别或其他。
视而不见谓之盲,视而不见很简单,不在现场不去亲眼目睹就好。
而明知道事情在发生,尽管相隔数里,以弱为弱的任其所以才是盲!
不管是小女孩的母亲,视而不见的杂货店老板,或者影片最后男主被连捅数刀大家犹疑着要不要报警的围观群众,他们显然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盲人”。
大家拿着手机拍着新鲜事,面带兴奋的吃着人血馒头。
不带任何指责,因为每个人都只是在过着自己的人生。
普通的我们很多时候会瞬间站在至高点,同情,带着隐秘的因为新奇而胀红的脸颊同情,再别无其他。
有一幕是,男主送小女孩回到亲生母亲那里,而母亲和继父敏锐嗅到金钱的味道,察觉到男主和小女孩之间的紧密关系,于是试探性的告诉大叔花钱可以领走小女孩,男主纠结而又重燃希望地离开,筹钱。
在连打了两个电话却只得到冷言冷语没有任何回应的他,狂按汽车喇叭,除了群山回响,也别无其他。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一意孤行的道路,我们行走在各自的盲道上,按照自己被教化的规则生活,不敢逾越。
而拥有梦想和英雄主义的人也按照自己的人生在生活,所以很多时候得不到外界的理解和帮助。
人们互相为盲。
在纷纭的世界里,我们各自走在自己的盲道上,抓着赖以存活的光亮,不想因为任何事情打断自己既定的轨迹,由此自以为得的度过人生。
影片开始,很多人一脸兴奋的谈论着盲山盲井走进电影院,大家都是专程赶来为数不多的排片电影院,想要欣赏一下十年磨一剑的盲系列收官之作。
剧情到晶晶摔坏音乐盒的时候,左前方一大叔鼾声雷动。
影片一半时,坐同一排的全程玩手机的一位小哥哥开始窃窃私语;影片突兀结束,刚刚酝酿的情感戛然而止,灯光亮起,他们同行的三围催促着互相,走走赶快走,然后说笑着离开了电影厅。
我也离场了,前方一位女生大谈阔论的说着,这个电影上映三天,豆瓣评分从9.1下降到4.9,是豆瓣的评分哦!
演的太假了,一点都不觉得真实。
每个走出电影院的我们都觉得没有达到预期值。
这个故事,不像前两部那么犀利,那么真实,那么压抑,那么让我们如同扒开血肉般的难过。
因为台词和配音的违和真的很难让我感觉得主角的应该恰到好处的愤怒和隐忍,也因为剧情相对简单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意料之中的延展。
还因为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所能识别或者认识到的伤害很多时候都是来自外部世界,我们相信自己的亲人也相信这个时代单亲母亲的能力。
盲道中作恶的人仿佛生来就恶的不可救药,只做恶事;弱小的人也是毫无道理的没有缚鸡之力;逞英雄的人带着小民主义的思想却行着堂吉诃德般的骑士道。
这大概就是我们觉得很假的来源,就故事本身我们认为这部电影只是一个为了完成关注流浪儿童而存在的故事,过多的剪辑让我们看不到来源于我们确切生活的世界的烟火气,和我们想要看到的更多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但是我还是被感染到了,两年前看到一篇关于流浪儿童的文章,我才开始意识到为什么市井街角会有那么多残疾的流浪儿童?
为什么没有有关部门帮助安顿这个庞大的群体?
因为他们背后有一条强大的黑色利益链,流落街头的他们或许不只是父母昧了良心需要补贴家用送出来的孩子,还有很多是被拐卖的孩子!
在《亲爱的》里面被拐卖到贫困山区,换个父母强行改变人生轨迹或许还不是最悲惨的,甚至有的作为特殊目的被饲养着!
还有一些形成了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乞讨的残障儿童。
这“得益”于我们传统文化所延续下来的糟粕——从明代就已有记载的“采生折割”。
更多的不想赘述,不忍赘述。
每个阶段社会有它必须完成的使命,我不能妄自指责或者苛责,每一个我在顺从大流,顺从唯利是图的经济社会,完成大方向的正确的同时,想想自己的英雄情怀。
也希望大家能够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守护心灵和肉体的完整!
影片靠后,男主扔掉了自己混迹社会的铠甲,义无反顾的带着柔情和温度走在自己一意孤行的盲道上。
尽管最后结局惨淡,但他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他愿意为了这个救赎交换十年如一日的碌碌平生。
我始终愿意相信,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透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
我依然有温度,有热情,有爱。
《盲·道》讲述了一个落魄歌手拯救盲人小女孩的故事。
2月2日李杨自演自导十年磨一剑的作品《盲·道》上映后不仅排片上遭到了电影院刁难,口碑上更是遭到了广大观众的口诛笔伐,猛烈抨击,影评大V们更是毫不吝啬各种挖苦之语全面批判,《盲·道》豆瓣评分只有可怜的4.6分。
《盲·道》烂吗?
不可否认,《盲·道》有各许多缺点:作为演员的李杨和杜函梦的表演略显青涩,台词念得有点生硬;且小演员杜函梦对于盲人角色的生活动作拿捏欠佳,不算灵性表演;电影部分剧本剧情有些欠打磨,不太通畅。
除此以外,《盲·道》还是带给了我很多惊喜。
作为落魄歌手的赵亮一会儿喊着“佛祖保佑”卖佛珠,一会儿喊着“上帝保佑”卖十字架,说明他心中毫无信仰,宗教的真善美对他来说只是个赚钱的口号罢了。
而他白天冒充盲人卖首饰兼职要饭,晚上用人们献爱心的钱嫖娼招妓,种种劣行之下,他实在不算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游走于道德边缘的人,我们从他冒充盲人的生活中,却看出了社会上许多对盲人不公平的对待:赵亮冒充盲人卖佛珠和十字架,被两个小伙子以为他是盲人抢了钱,赵亮痛骂他们欺负盲人缺德;赵亮去买盒饭,颠勺的伙计看他是盲人故意抖两下把肉抖出去一些,赵亮直接明说再加点肉;赵亮走在大街盲道上,盲道放满了自行车,阻碍盲人走路,赵亮满不在乎地全部一脚踹开。。。。。。
盲人在社会上遭受的这些不公正的对待和欺侮,这些仇全让赵亮这个假盲人报了:如果是盲人就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自己被偷窃,就无法发现自己的盒饭少了肉,就无法准确一脚踹开盲道的阻行物。
但如果不是盲人,又不会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对待。
《盲·道》通过赵亮这个伪盲人的身份警醒我们对盲人的关爱,让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盲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不利。
这三个镜头让赵亮成为了影片中替盲人发声的代言人,起到了一种荒诞讽刺的幽默效果。
赵亮喜欢招嫖、喂鱼、放鸽子。
他的床头挂着一张艺术画,床头柜上放着女儿的照片。
电影通过极简的几个镜头将赵亮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很饱满,丝毫不拖泥带水。
白天赵亮带着假发一身脏兮兮的出去要饭,晚上赵亮回到家中洗漱干净、穿着整洁、开始招嫖,连小姐进门都要叫一声“赵哥”。
这些细节镜头说明他从不认可自身“盲人”的身份,他只是借“盲人”这个身份获利罢了。
早上醒来的赵亮换回盲人的打扮,对着镜子喷一口水,在镜子上画了一个大大的“X”,说明他内心厌恶自己“盲人”的形象,内心深处鄙视自己冒充盲人的行为。
这里是为角色良知的觉醒做的铺垫。
而在影片最后,我们也看到良心发现、焕然一新的赵亮把他的假发扔进了垃圾箱,决心不再冒充盲人了,这就是角色完成了良知的觉醒。
《盲·道》剧情荒诞讽刺,人物塑造饱满有情感。
除此以外电影有一场戏特别惊艳。
第一次人贩子在大街上找到晶晶的时候,晶晶选择了相信警察,对警察说“他(人贩子)不是我爸爸”。
回到派出所一调查,原来人贩子是晶晶的合法监护人,警察也没办法,只有让人贩子带走晶晶。
等到赵亮再次找到地上被虐待的晶晶时,晶晶被迫无奈,对赵亮哭着说“他(人贩子)是我爸爸,她是我妈妈,我不认识你!
”绝望的晶晶意识到,无论是良心觉醒的赵亮、还是被视作救命稻草的法律在此时都不能将她解救于人贩子的魔爪。
所以晶晶只好选择撒谎妥协。
这是一种何其悲哀、何其无奈、何其痛苦的自我保护!
而赵亮越过了法律的约束,选择晚上偷偷“拐”走晶晶,却反而在魔窟中救出了晶晶。
晶晶选择在此时相信了赵亮,向赵亮道歉,希望他不要怨恨自己。
从这个剧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晶晶眼里,法律手段不一定能及时保护她,而保护她的赵亮也不一定必须通过法律手段。
经过了这个剧情铺垫,所以就有了后面晶晶直接拿刀刺人贩子的剧情。
电影隐晦地表现了一种超越法律的人生观:有些时候即使违法,也一定不要放弃希望保护自己。
《盲·道》为了上映,在剧情上做出了大量的删改,李杨导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做出了无奈的回应。
看完电影的我认为虽然《盲·道》妥协了,但电影还是像以往一样展现出《盲》系列对中国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生活的关爱和关注。
其对社会矛盾、法律与人性的反思仍然锐利不落俗套,延续了《盲》系列电影的核心精神。
即使是这样,大量的观众仍然狠心痛批李杨失准,电影太垃圾。
我认为这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原因。
《盲井》和《盲山》太过优秀,太过尖锐,导致真正爱电影的观众对《盲·道》的期待太大了,所以当它在观众心中出现较大的期望落差之后,观众便觉得自己的期望受到了欺骗和辜负,于是便在豆瓣上报复性评分,让《盲·道》跌到了惊人的4.6分。
这个分数实在有失公允,这些天人们仿佛良心发现,《盲·道》的评分缓慢上升到了4.9分。
我觉得这个电影6-7分是绝对不为过的。
一部从心底关心底层人民的人文电影我从不期待它在商业上能有多大的回报。
但如果真心热爱电影的观众,在评分上矫枉过正地报复了这部电影,那真是善良的人们犯了最狠心的错误。
在文章的结尾,让我们回想一下电影中的一个镜头。
在空无一人的山路上,赵亮在为了给晶晶赎身,需要搞到6万块钱。
他坐在驾驶位,打电话给以前的朋友借钱,然而朋友拒绝了他。
赵亮愤怒地说:“东子,我靠,我以前演出给你赚了多少钱,你忘了?
”然而东子平静地回答道:“我忘了。
”作为以前大红大紫的歌星,赵亮过气了,没人记得他帮狐朋狗友赚了多少钱。
作为以前一致好评的导演,李杨失误了,没人记得他帮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挽回了多少尊严。
时隔多年,很不愿意这么讲但是李杨端出了盲系列的收尸作。
之前看过一张海报,从盲井的无法上映甚至封禁,到盲山的部分地区上映,最后到盲道能进入大众的视野,导演的努力和牺牲不可否认,但是对影片的牺牲造成的割裂感同样不可忽略。
主角的一系列行为:划X、以盲人身份赚钱本身也表现了他对于这一类人群的态度:赚钱工具 “我”作为正常人的走头无路之举。
其他细节也表现在停在盲道的自行车、女孩家庭卖女儿的这些行为中,其实能探讨的东西很多,但最后表现出来的十分矛盾。
如下:男主作为一个不顾家而落魄的歌手,后伪装盲人讨生活。
他的背景最初只存在于女警察的一句“我听你歌长大的” 和对音乐盒的保护,唐突又无用。
不顾妻儿导致出意外家破人亡,后来把欠缺的爱都放在了晶晶身上,逻辑上是通的但描绘得十分苍白,给人感觉是为了专门嵌入这个要求而塑造的故事背景。
动机的问题更是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
尤其表现在抢车偷走晶晶后把她送回去,再到二次抢下晶晶这一段。
先不说不是还有个小孩在那,当晶晶继父要打晶晶的时候任何人都应该知道留她在家里只会重蹈覆辙,但他的做法是:给钱让他们送晶晶去上学(可能吗…) 拿刀威胁晶晶继父(你总有不在的时候吧) 一通事办下来只有自己落得抢车的罪名 +给人家车丢山上了+积蓄全无+看清了两个假朋友。
更可悲的是转头人家就说你要就六万带走(还抬价了)整段下来男主一直处于苍白的莫名无私的奉献,心里是对之前家庭的愧疚,嘴上说着是保护,实际上回家伤害的就是晶晶,甚至给自己引来杀身祸,这种行为从剧情来看善良可悲,但这种刻意的方式只会让观众生厌。
感觉编剧写到中间时太过于想当然了将舞台搬到城市但是对于“城市人”的探讨也是聊胜于无,相较于盲井的工人、盲山的村民,这一部仅是正反方以及晶晶(被拐卖儿童)三方挨个登场展示的独角戏以往“盲”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公正的力量无法展现、环境对盲现象的催化、身处环境中的人对盲现象的态度…….拿以前的作品对照 会发现本片更多的放在了主角和晶晶慢慢培养出的父女情上,从关心到关爱最后成为父女的转变,可强行的煽情让人只想找进度条……更别说那句“我长大要嫁给你”了首先我很理解写出这句的初衷,有些家庭父女感情好会玩笑的说出这句话同理儿子长大想取妈妈,是想表达二人在分分合合后诞生出父女情,可是你记不记得在这之前晶晶的表现是抗拒脱衣服、二人处于一室并且明确表达自己有被继父侵犯的事(男主:真是个畜生!
另提一嘴感觉这段他也跟个评论员一样)你再这样表达父女情这合适吗..?
晶晶作为受害者对于这件事的表达应该是更含蓄敏感的,否则她不会几次了才敢让男主碰自己的衣服,这是她经历了这些后的自我防卫,尽管接受了男主但是精神上的伤疤呢?
还是那句话 太想当然呢结局则是“父女”二人正准备踏上所谓理想的生活前,男主为了保护晶晶被人贩杀死,也许为了做出改变也许为了对应亲生女儿因为自己而死。
这一次他成为了牺牲者。
前作在黎明之前堕入地狱的反而是主角(老宋、雪梅)这一次却是是生者(晶晶) 这也许是这部不怎么像“盲”系列的《盲道》最像“盲”的一段。
想改变这个现象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努力就是蜉蝣撼树,最后能改变现状的是晚来的公正 ,是这些“盲”的受害者们渴望已久的被拯救,一切好像有了改变,但好像什么都没改变,被“拔苗助长”的凤鸣仍要面对社会、被拯救的雪梅也许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被拯救的晶晶又一次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
有人走出了“盲”,马上就被推入盲盲人海中了但片尾字幕前的那段话也告诉我们,不会再有盲了。
你是我第一个在豆瓣给写影评的导演!
不管盲道拍的怎样,起码你这么做,是给了老百姓的一丝希望!
没别的意思,就是想挺挺有良心的导演!
起码让老百姓看点身边的事,能记住的事,能认识上去的事!
张艺谋冯小刚姜文陈凯歌不能跟你比!
其他太知名的导演我真不知道了,不太知名的我倒是知道不少,但也不能乱讲!
起码你不是为了娱乐我们!
有时候当导演的也不能光为了票房和掏老百姓兜里的钱!
老百姓的钱来的不容易,要让底层人民认为值!
在老百姓心理你才是给劳苦大众拍片的英雄!
兴许你的道路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可爱的人民不傻,能看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李杨,等你赚到应得的钱了,我再骂你
很难想像,能拍出《盲井》这么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导演,十年时间捣鼓出来的作品就是这样?原来的那种深度社会性批判荡然无存,手法陈旧,故事文本变成庸俗的煽情戏,而且相当狗血相当主旋律。当然我无意苛责,只是深感惋惜。4.2
导演知道是烂片,在中间画了一个点,好与前两部神片的区分。
相比李扬其他作品,无疑这个是最通俗演义的现实题材,矫情的影评人又集体高潮了
私心加星,也是为了矫正下一些刻薄语调。和导演聊了之后,更加确定从“盲井”到“盲山”再到“盲道”并不全是妥协,更应看到镣铐起舞中实现的真正跨越,拍底层不容易,在北京大都会拍底层更不容易,底层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个边缘的不见光的黑暗面,而是我们每一个人触手可及却又熟视无睹之旁侧。
故事本应该更加冷峻,而不是导演的自我抒情,主角的背景交待就显得矫揉造作,有些放不下的包袱。贫穷依然是原罪,亲生父母将女儿卖掉去乞讨,很令人无奈,但小女孩的反复,以及到最后要嫁给男主,都让人很尴尬,我能看到的是导演的心事,而不是小女孩。演员都是纯天然派,演技感人。有快进
的确不是所有导演都擅长演戏,剧本水准也差,不像李杨写的,而像共青的标准国风,所谓十年一剑,却是把剑磨钝了 ,按理说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剧情牵强跳跃,波澜不惊,怎么也没看出有什么共情点,珠玉在前,差强人意,不像是同一个层次的作品
不够极端 凶残 暴力 色情 有内涵 导致很多观众不满意
看热评那么多一星还不太信,这导演拍出盲井盲山,怎么三部曲结尾弄了这么个b玩意
必须要赞一下片中女警察代表的公权力眼看着“继父”强迫儿童乞讨也无作为的情节,这种“负能量”电影也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已经很不错了。当然很明显大部分时候煽情有些用力过猛。
1.和之前的盲山、盲井还是很有差距的,但是同样李杨还在关注社会问题。2.残疾儿童和犯罪团伙数不胜数。,就一个救不了全部,怜悯心和同情心是没有用的,如果能够尝试去改变整个社会,那必须要靠集体的力量,用一人之光去照亮周围,那一定是在自己自立之后。3.电影的阴暗冷色调,李杨的自导自演,小女孩的感情自然,始终紧追不舍的面包车。
故事完成度以及深刻性都不及《盲井》《盲山》,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露与批判浮于表面……
毕竟是免费的,看的还是觉得有点亏,回家时路费能给报了就好了。
题材大胆,可是这故事和演技我真不能给5星,跑了很远的地方才看到的,一天一场,一共4人观看。题材里很多可以深挖深讲的,但是如果都演出来,恐怕就不能上映了吧
什么鬼?公安部普法教育片吗?为了进电影院,李导也是够拼的~果然是改变导演风格的国家啊!
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
三部曲直线下落,这部盲道也是从头到尾猛坠,让李杨自己的表演和摄影都跟着变烂。可对照戴笠忍自导自演的《不能没有你》,就彻底不在一个档次。
不知道该打多少,因为调到这个时候太困了中间睡了觉,醒来快完了。最后赵亮是为了救晶晶死了么……
真没想到李杨导演的作品也会有套路煽情,用力过猛的毛病
残酷暗夜一尾萤火,也只好用童话来表现。触软。起码有人在固执地做,值得肃穆地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