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图雅的婚事

图雅的婚事,萨仁图雅,Tuya's Marriage

主演:余男,巴特尔,森格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6

《图雅的婚事》剧照

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2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3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4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5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6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3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4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5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6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7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8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9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20

《图雅的婚事》剧情介绍

图雅的婚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内蒙古日渐干旱的草原上,丈夫巴特尔(巴特尔 饰)为了掘水井而双腿残疾,妻子图雅(余男 饰)勤劳善良,性格泼辣。她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孩子,但长期的劳碌让她的腰椎病变,甚而也有下肢瘫痪的危险。为了不再耽误图雅,卧躺床上的巴特尔决意离婚,在现实面前,图雅也只能同意。但她坚持提出自己再婚的条件:新丈夫必须和自己一起供养巴特尔。由此,图雅开始了艰难的择夫历程,附加条件让许多前来求婚的男人打了退堂鼓。 邻居森格(森格 饰)素来怕老婆,其妻却常跟别的男人出走,并一走了之。他对图雅情苗暗生…… 本片荣获2007年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拍得不错六扇门之苍生客栈随风而去超人:布莱尼亚克的攻击神啊来救救我吧目击者新河东狮吼吉尔莫女孩第六季亡者归来第二季有钱特烦恼广播罗曼史西贝尔扫兴者第二季失落的病人甜甜的陷阱地狱少女沙发上的母亲生活在别处的我铁马豪情的日子角落小伙伴:魔法绘本里的新朋友新年甜心游戏王SEVENS时尚先锋香奈儿心的归属最终兵器:弓大理爱情故事决杀致命一击MH370:消失的航班黑潭谜案

《图雅的婚事》长篇影评

 1 ) 失望当中的希望

上周五同学说 明天长沙王府井"图雅的婚事"首映之后还有导演见面会 谁去犹豫了一下 然后决定了要去不久之前看到网站上报道说这部电影在柏林得了金熊奖很想知道是怎样一部影片征服了那里的评审的观众们抑制住了自己想上网去查相关信息的想法过去几年国产大片的那些宣传带给我太多虚假的希望然后又在失望中从电影院走出来坐下来 黑场 开始放映认识了一个叫图雅的女人重情重意 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那样的扎眼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演图雅的演员是湖南人我真就以为眼前这个女人是地道的蒙古人了豪放坚韧我一直在想 为什么片中的情节不会发生在我们身边是他们太开放还是我们太复杂最后明白 一切是因为那里的落后当然这个不重要 因为那也有太多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和明白的美好国产影片出现了太多尴尬大片都是用来忽悠人的耗资巨大但是往往连个基本的故事都说不清楚国外得奖归来的片子叫好不叫座票房永远是惨淡收场这部影片 让我在长久的失望之后看到了一些希望不用太刻意去做一些事情反而自然得到让人满意的结果谢谢王全安

 2 ) [电影]《图雅的婚事》:边缘相对中心的魅力所在

引用俄国人叶甫盖尼·古西亚金斯基对美国电影《杯酒人生》的评论,关于电影《图雅的婚事》,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王全安的边缘不是中心的对位或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是它的直接延续或者说表皮:只要剖入的够深,你会发现里面绝非空洞无物,而是中国式的旧景观。

”但有别于那些讲述中国边缘生活的孱弱无力的版本,王全安并没有刻意伪装什么独立姿态,更何况影片除了在叙事建构上引人注目,还意外得到了来自海外权威机构的认可(获得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不过,虽然这一追加的荣誉令影片获得了进入院线的许可,但大家对票房的期待仍然普遍缺乏热情。

在编剧芦苇“秘密地图”的指引下,王全安得以将一个属于典型前张艺谋时代的伦理故事的内核重新打磨抛光,他不但摒弃了《秋菊打官司》(一部题材极为类似的电影)里张艺谋所刻意营造的影像浪漫主义,也没有让女主人公图雅像同样围着头巾穿着臃肿的秋菊那样,负担过重的社会与文化隐喻。

图雅得以以一个“人”的立场存在于这部电影所营造的独特社会空间里,这也许是影片最大的进步所在。

余男的表演值得举双手肯定。

她扮演的蒙古女人图雅,和王全安前作《惊蛰》里的女主角关二妹有着极为相似的境遇,她们都被成打的男人和生存压力团团围住,她们都企图通过婚姻途径来摆脱这种现实窘境。

但相比关二妹,图雅对自己的生存及其肩负的整个家庭的生存显然富有更严峻的责任感,恰恰因为这种责任,在面对一连串的抉择时她也显得更具主动性,态度更坚决与强硬。

然而整个故事的悲怆感,恰出现在这种艰难的人生决定之后——王全安自己也认为,影片的结尾恰恰意味着图雅更为艰难生活的一个开始,“嫁夫养夫”这个注定的伦理悲剧将从一个不和睦的婚礼开始,步入另一程度的尴尬境地。

“嫁夫养夫”本身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它不大可能获得多方的满足,而无论戏里戏外,巴特尔、森格、图雅又都必须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这种尊严有时甚至大过生命。

因此,王全安实际上是在这部电影里将边缘人的自尊(也包括对别人尊严的尊重)放在了一个显要位置,这有别于早期第五代导演将个体经验抽象化、概念化、传奇化的创作习惯,也有别于部分第六代电影对边缘人的草率处理,有别于《安阳婴儿》,更有别于贾樟柯居高临下视角的那些电影。

王全安将一个原本发生在西安近郊的真实故事,置换到文化生态自成体系的内蒙境内,让主人公成为几个极有魅力的蒙古人,据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显然,他也担心人们会将他的这部新作纳入80年代黄土高原故事语境当中。

此外,他未对蒙古生活场景作出取悦观众的诗意变形,似乎也属有意为之。

《图雅的婚事》镜头罕见夸张的色彩,情节也没有过度渲染悲情,相反,在煽情场面到达情绪释放的临界点时往往及时中断,比如巴特尔自杀未遂后图雅带着两个孩子也以自杀“要挟”他彻底打消轻生念头时,观众的眼泪就只在眼眶中打转,却始终无法大滴落下。

这种极度克制,最终使影片压抑的悲剧性和适当的幽默感相得益彰,两不突兀。

而且如此一来,此类题材很容易出现的关于牺牲精神的庸俗说教倾向,也被成功阻止了。

不过,在现阶段的中国,图雅的个人困境仍然具有某种社会学的典型意义。

“嫁夫养夫”意味着图雅向生存和道义的两难发起了“进攻”,她企图寻找一条折中的道路,既不抛弃残疾的丈夫又有可能获得个人的幸福,她想达到这种平衡,但事实证明,“牺牲”是被允许和鼓励的,但二者兼得则依然是条死胡同。

有部分观点认为,王全安最终将图雅面临的这个无法解决的矛盾遗留给观众,是缺乏探讨相关社会问题的勇气,我个人则认为,王全安缺乏的不是和任何人对话的勇气,而是他多年来一直徘徊在边缘的创作经历,让他失去了和主流进行对话的热情。

但这很可能,恰是边缘相对中心的魅力所在。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lh

 3 ) 图雅的选择题

影片紧紧围绕着“婚事”这一主题,故事情节在一个女人(图雅)和三个男人(巴特尔、森格、宝力特)的陆续登场下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地推进。

让人感到的是,忽而是快刀斩乱麻般的果决和冰冷,忽而又是一种冰山一角般的留恋和柔情。

也许这种变幻莫测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影片中,婚事对于图雅来说,就是选择,就像每一个“图雅”在人生中必须作出的(也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的一道选择题。

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了三种类型:A.偶像派——巴特尔。

巴特尔在蒙古语中是“雄鹰”的意思。

的确,巴特尔在年轻时是当之无愧的雄鹰。

从宝力特的话中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

(他是当年那达慕大会博克比赛的冠军)。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条件出众的图雅会百里挑一地选中巴特尔。

因为当时的巴特尔就是她眼中的偶像,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现在一般叫宝马王子),所以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

图雅的这种选择不是一种特例,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偶像邀请你与他共度余生,你会拒绝吗?

但是雄鹰也有折翅的时候,偶像四周的光环终究会有暗淡的一天。

不管是主管条件的见异思迁,还是客观条件的时过境迁,“图雅们”终究会发现现实并不是她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那么完美,各种各样的问题会象阴暗角落的苔藓一样在心中滋长。

当然在影片中,导演给图雅设置的情景比较特殊,正是巴特尔的特殊才使一个老掉牙的婚姻故事偏离了它固有的轨道,添加了一些新意和思考。

巴特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有两处:一处是在图雅跟宝力特走后,巴特尔在福利院与森格喝酒,森格说他老婆跟别人跑了,他什么都没说,只是(眼睛望着远方)说:“不知道宝力特这个人怎么样,会不会对图雅好。

”可见,他还是深深地爱着图雅(不管图雅对他是不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爱的情感);还有一处是也是在福利院,涂鸦和巴特尔告别的那一刻,他静静地坐在窗户旁,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个告别过程只有短短几分钟,两个人没有挥别,没有对话,中间还隔着一层窗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撕心裂肺的力量,让我喘不过气来。

后来巴特尔割脉自尽也变得顺理成章,这是一个曾经骄傲的男人保存自己仅有的尊严的最后挣扎,可惜命运(或者说导演)没有成全他。

也许最后的挣扎耗尽了他最后的勇气,也许是孩子们的依赖唤醒了他生活的留恋,他选择了妥协与坚持。

B.实力派——宝力特。

宝力特的出场就被设计得十分豪华。

在骑马、摩托车的众多求婚者中,他的小轿车可谓鹤立鸡群。

故事突然变得波澜起伏,接着,在当晚烤全羊的宴席上,他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示了他的两个优点:事业有成和不忘本、重感情,赢得了图雅的好感。

并且他幽默(那句“人可以被杀,但不可以自杀”真是经典)然后趁热打铁,他的坦诚和“十三年的等待”(表示怀疑)最终打动了图雅的心,同意了这门婚事。

实力派永远是靠实力和行动说话。

但是,煮熟的鸭子还是飞了,为什么呢?

影片中是设计了让宝力特良心受到谴责的突发事件。

不过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巴特尔的割脉事件,图雅会与宝力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吗?

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实力派的致命缺点就在于“宝力特”不可能把更大地精力(然后扩展到感情)放在家庭,在这场鱼与熊掌的困境中,大多数实力派选择的往往是首先保证其实力派的地位,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一切的基础,(就像宝力特所说的那样,有了大房子,才想找个女人进去住,要不然会显得空荡荡的)。

所以,根据图雅短短性格,终有一天她还是会出走的,只是导演让她出发的时间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一些。

当然,图雅的这种行为不代表普遍性,因为不是每一位“图雅”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C.中间派——森格。

称之为中间派,是因为其没有偶像派的金光闪闪,也没有实力派的财大气粗,而更大地还是两者不偏不倚,取其中庸之道。

导演在这个角色上花了很多心血,使得他的银幕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一方面他平庸甚至有点窝囊,老婆都看不住,跟别人跑了好几次,图雅刚开始的时候都没有正眼瞧过他;另一方面,他吃苦耐劳,古道热肠,待人坦诚,在爱情面前倾其所有地投入,一往无前地追求,嘘寒问暖地关怀,点点滴滴像大冷天里,一碗暖人心肺的姜汤慢慢地熨烫了图雅在生活的重压下渐渐枯萎的心。

影片中,为了帮图雅家解决最大的用水问题,森格冒着生命危险炸井,仿佛炸的不是一块块横在地层的青石板,而是图雅那紧闭的心扉。

在五十多次的连续轰炸下,图雅终于乖乖地投降了。

最让人叫绝的是,当雇来的打井人问森格为什么用这么短的引线从而使这一炸井的过程演绎得更像生死时速,森格的回答竟然是“省钱”。

都到了这种拿自己生命冒险的拮据地步了,森格为了图雅仍然是那么无怨无悔,不由得让人生出几分敬意。

所以,最后还是森格脱颖而出,成为图雅婚事的终结者,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其实还有一个类型,那就是在整个影片出现过两次的傀儡派(抱歉,那个人的名字我没有记住,这也是傀儡的主要特征之一),那个男人不抽烟,不喝酒,喜欢吃零食。

他主要依靠的是团队的力量,每次都是阵容庞大,四个人过来提亲,他总是坐在最后面,呆呆地傻笑,差一点就让他抱得美人归了。

好险,可见一个傀儡三个桩的厉害之处。

当然在这部影片中,如果图雅只是按照题型设计的那样,做出一道简单的单项选择题,那故事就会变得粗俗、乏味,没有任何新意。

但是,图雅却做出了一道A+×的多项选择题,这就使本来老套的故事变得耐人寻味了,充满了矛盾,也更加戏剧性。

图雅的最终选择是A+C,但是,A和C这两个选项是相互对立的,是无法共存的。

在这个矛盾面前,图雅无助地哭了,哭得那么伤心,那么委屈,那么无助,一个人躲在一旁。

这次图雅在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哭泣,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影片没有交代,也没法交代。

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除了图雅自己。

也许她真的不应该做成一道多项选择题。

 4 ) 这结果是爱是恨或者是什么

结尾图雅一脸眼泪捂着嘴在哭,看完心情很丧。

因为我思来想去,也不明白事情错在哪儿,怎么会是个悲剧呢,原本以为图雅带着巴特尔嫁给森格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后来我想,图雅究竟是太有情有义还是太薄情寡义?

我想不明白。

此前我一直以为事情总有个对错,比如好好学习是对的,比如说谎是错的。

比如专一是对的,劈腿是错的。

直到看完这部电影,我才明白很多事都没有对错,无法评判。

图雅刷碗的时候,听见远处森格打井的地方传来“嘭”的巨响,她手抖了一下,碗掉到了锅里。

我想那时图雅肯定意识到了,自己爱森格。

可是她对巴特尔呢?

或许图雅早已把巴特尔当做亲人了吧。

婚礼上巴特尔喝多,跟森格发生争执。

扎雅跟朋友打架,因为朋友说他有两个爸爸,图雅看着这一切,无能为力,躲在角落哭起来。

故事戛然而止。

想起一首很老的歌,是黄品源和莫文蔚一起唱的:“离开你是傻是对是错是看破是软弱这结果是爱是恨或者是什么如果是种解脱怎么会还有眷恋在我心窝那么爱你为什么”

 5 ) 《图雅的婚事》:贫瘠的土地

▶一个女人,带着丈夫一起改嫁,这是《图雅的婚事》所讲述的故事。

对于故事的真实性起初我是抱有怀疑的,但看到内/蒙/古草原贫瘠的土地,我选择相信这个图雅,相信这个故事曾在草原上发生过,唯有如此,才能圆了我的草原梦。

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的线有两条:一条是“水”,一条是“改嫁”,最终水没有打出来,改嫁也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图雅只不过是在现实里打圈圈,在如此贫瘠的草原,有的人来,有的人走,而有的人注定要和这草原一起干涸。

图雅的婚事,比起“婚姻”更像是一宗交易、一场交换,对于图雅来说她的优势是什么,她自持的又是什么?

一个二婚且有两个孩子,早已青春不再的女人,她凭什么相信自己能够嫁的出去?

带着这个疑问,我在片中遍寻答案,终于在字里行间找了图雅的“倚仗”:影片中的男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媳妇跟人跑了”,说明对于爱情的忠贞在这片土地上是稀缺品,而图雅在某种程度上又恰恰代表着这种精神,所以图雅的人设得以立住,她的婚事也就不是空中楼阁,吸引男人向她求婚的原因是对爱情的向往,是对牵一人手终老的最后冲击。

▶图雅终于把自己嫁了出去,带着瘫痪的巴/特/尔和两个孩子,新婚之日,屋内的巴/特/尔和森格打了起来,屋外的孩子也在打架,在众人的呼唤声中,图雅只能靠在门内独自抹泪,她,究竟是一件商品,还是一个女人,此刻,她自己竟没了答案...贫瘠的草原,终究留不住丰/满的爱情...

 6 ) 过于戏剧性而有点失去现实感的情节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得主,中国第六代王全安的代表作,图雅的婚事普通被认为是近年中国很出色的一部严肃影片。

抱着这种心态去观片,看完后却觉得有点没有意料中的好。

无论是已经过于戏剧性而有点失去现实感的情节、还是虽基本稳定但还是时有花哨、不太自然的镜头和节奏,都给我模仿张艺谋不得力的感觉。

看完豆瓣上几篇几牛X评论后开始对自己的看法产生怀疑,难道这才是新一代的吸收与创新?

难道是我还停留在秋菊的年代和水平吗?

 7 ) 图雅和春桃

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故事的开始像极了许地山的《春桃》。

记得凌子风导演的同名电影,清晨的薄雾中,长长的巷子,春桃的眼神欲说还休,那一场的意境远胜过小说。

《春桃》中三个人的日子终究难以继续下去,瘫痪的李茂要自杀,深爱着春桃的向高选择出走。

结局究竟会怎样,凌子风没有说,20年后的王全安一样给不出答案。

“嫁夫养夫”,这样的婚姻模式本身并不违背情理或道义,而是极大地挑战参与者的个人尊严。

因此,男人们选择了不同方式的反抗,甚至在婚礼上大打出手。

也许影片正是由于真实地反映人性才得到那么多的奖项和赞美。

然而,影片的结尾让我感觉到残忍,甚至有一点点愤怒。

这并不是因为导演没有安排一个封闭式结局,而是蒙古包里图雅伤心的眼泪让我想起当年春桃复杂的眼神。

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注定绝望的故事里,总是由女人来背负无法解决的难题?

在导演们的安排下,女人们具备一切传统美德,漂亮、能干、善良、母性、坚强。

相反,男人们不是身体残疾,就是心理脆弱,要么自私,要么怯懦,甚至自尊心过于强大。

在生活面前,男人们选择逃避,女人却只能舍弃欲望,继续做外人眼里的好女人。

《图雅的婚事》很明显对图雅持赞美态度,但是没有人能帮她摆脱困境。

最可怕的是,电影里的男人和女人并不是导演杜撰的,而是活生生地就在我们周围。

是该为女性的命运哀叹,还是该颠覆几千年来的传统审美?

 8 ) 又是一部修复的婚姻观的电影

今天周日,我想有点东西可想,于是乎找些可以让人对婚姻有美好憧憬的电影。

电影中,印象最深的是两句台词,一是图雅和巴特尔在政府部门办离婚手续时,工作人员问到巴特尔和谁过,图雅说了一句:“和我过……”;第二就是图雅在暴风雪中找到扎亚说了一句:”我们回家,羊也不要“……在我看来,这都是可以改变图雅一生的两句话。

第一,图雅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如果她在办离婚时,让巴特尔跟着姐姐过,这也完全说的过去,毕竟是巴特尔和他姐姐主动提出离婚,没想到她会要求和巴特尔一起过,这也是我坚持看完这部电影的原因,如果没有这句话,接下来的剧情我真心没兴趣看下去,所以,我才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它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当今社会还会有此等女人?

现在都说批判说社会风气差,女生都超现实,我想说,为什么没有指出男生其实也很现实呢?

每个人都现实,哪何来资格批判别人。

我不是提倡现实,反而我更推崇图雅式这种乌托邦才有的女孩。

我想表达,我们要改变女生都现实的这种风气,首先是不是扪心自问下自己是否也是现实的主呢?

想要找到不现实的女生,你自己是否能放下外貌,家境等客观因素。

我承认我不能,我现实,所以我也只能找现实的女孩。

既然我要找现实的女孩,我就不能怪她现实对吧?

第二点是关于母爱,maybe等我将来有孩子再补充吧。

第一次写影评,思路各种乱,纯属今天闲得蛋痛,练练指法

 9 ) 图雅的选择

在贫瘠缺水的草原上,一个女子带着残疾的丈夫改嫁,希望能够由此开始自己、前夫、孩子们的新生活。

有谁能够接纳她,她又能够接纳谁?

无疑,这是一个关于女性在生存与尊严之间的抉择的故事。

巨大的生存压力能够让生命屈服吗,图雅自有自己的选择。

故事虽然感人,但并非刻意煽情。

仅有医院中的一段,让我觉得煽得过火了,有了后期张艺谋的感觉。

不过就在我觉得过火的时候,影院里和我隔了一个走道的美女很大声的抽泣起来。

该美女很神奇,在黑漆漆的影院中还戴着大墨镜。

抽泣完了以后,又掏出一只手机,打电话向别人诉说这电影好感人。

尽管这电影中有几分钟的内容在我看来过去煽情,但是《图雅的婚事》并非“感动中国”。

在图雅个人的悲欢之上,该片还有对众生命运的唏嘘。

不仅于此,在我看来,这也是一部关于衰落文明的寓言。

电影中的暗喻比比皆是。

图雅家所在的草原没有水,一片枯黄。

人与羊都只是勉强维生而已。

这很象他们那个逐渐枯竭的传统。

图雅的丈夫巴特尔也曾经试图打井,未果,还把自己弄残疾了。

这个残疾有着多重的影响。

对图雅来说,生存的重压落在了她的头上。

对巴特尔来说,他成了没有尊严的废人。

对这个家来说,他们再不会有新的后代。

最后一个影响最为含蓄,但是其象征意味尤其浓重。

水在这部电影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个文明赖以生存的草原曾经提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而现在却已经枯竭。

如果有了水,草原就能活过来。

他们就能保留其旧有的生活方式。

反之,他们就必须离开这个草原。

草原、水、丈夫,在这电影中有着三位一体的寓意。

当丈夫废掉以后,图雅的婚事就是一个找到新水的过程,这决定她能否留在草原。

电影中各个人物使用的交通工具颇为有趣。

有骆驼、马、摩托、拖拉机、卡车、奔驰,正是各人生活状态与传统文明游离关系的象征。

图雅一开始是骑着骆驼,最传统,也是最缓慢的交通方式。

她甚至连马都很少骑。

她的丈夫更是失去了骑马的能力。

开奔驰而来的图雅的老同学是图雅婚事的有力竞争者。

这个人已经放弃了游牧的生活方式,改为在草原上挖石油。

电影中他和图雅有段很有趣的对话,他问图雅挖井取水的事,图雅问他是否也要在这里挖石油。

这两个人对草原价值的认识已经完全不同了。

这个人已经离开了草原,虽然他哭诉自己对草原的眷恋,但是他却要把图雅带离草原,带去他的省城。

他的象征意味是非常明显的。

虽然对过去还有所依恋,但是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转变了。

他对图雅很好,图雅有可能跟随他。

但是他是排他的,他必须成为图雅的主宰,而图雅却必须带上自己的过去,图雅无法把自己完全交给他。

这是这两个人之间的根本性的矛盾。

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面对新兴文明时,必须处理的矛盾。

图雅的选择是留在草原。

这里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细节。

当图雅的老同学用奔驰带着图雅走公路去省城的时候,图雅的邻居却是骑着马从草原追来拦下了他们。

马真的能追上奔驰吗?

导演在这里安排下如此一个戏剧性场面,显然是为了突出他的暗喻。

等一下再来说这个邻居。

图雅的求婚者不少,重复出现的还有一个四人队伍。

他们骑着马来,依照传统的提亲手续和会客礼节。

求婚者象个影子一样躲在老人后面,他甚至没有说过几句话,只是知道他不喝酒。

而电影中已经解释过,酒是苦难生命的象征,是用来在绝望的时候喝下去的。

图雅用酒活下去,也有人用它来死去。

而这个青年却根本没有喝过酒。

他象征着躲在传统的背后,假装所有的危机都不存在,粉饰太平。

图雅在绝望时想过跟随他们,但是,他们却不能接受喝酒的图雅。

那会打破他们心中那个天下太平的幻想。

图雅的邻居象征的是草原的新一代。

他充满了变数。

他有羊,也有拖拉机;他骑着摩托车,也骑马。

他的生命在草原和城市之前摇摆不定。

他想要买一辆大卡车离开草原,但是他对图雅说的最动人的话却是,我想把你留下来。

背离和留守再次成为电影的主题。

要在草原留下来,或者说要挽救草原文明,必须要找到图雅梦寐以求的水。

水这个意象在整部电影中都隐隐若显,然而在邻居的求婚开始后,才跃上前台。

他取水的挖掘之道是非常艰难的,很快就无法靠人力而延续下去。

他以性命相博来取水,然而即使到了电影的最后,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了一口新井。

这个邻居和过去的传统草原人最大的不同是,他把自己的大卡车卖掉了(那本来是用来离开草原的),换成了机械的打井车。

他希望借用现代的技术来找到新的水源,而在草原上生存下去。

开放的留守,这大概就是编导所期望的草原文明生存之道。

然而即使如此,残疾的旧人和未来的新人依然在新旧交替之际大打出手。

所有的变更都伴随着变更。

如我之前所说,开放的留守仅仅是一个希望,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了新的水井,也不知道他们能够真的留守下来。

当然,虽然我分析了这电影中的暗喻,然而首先,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一部关于艰难人生和抉择的电影。

只有首先关怀图雅的生活,然后才能体会这部电影的思虑。

电影的摄影非常漂亮,荒芜的草原有残缺的美。

然而演员的表现上似乎略有不足。

当然或许那就是他们的原生态,只是我不了解而已。

在我看来,电影最大的不足是,虽然电影有很多的暗喻,但是先天的小格局限制了这个寓言的展开。

在剧变与抉择中,这个文明所承受的痛苦依然不够深入,对抉择的思考也有些流于肤浅。

但是小格局的限制并非必定不能跨越的,更多的是要看编导的功力。

看看《一一》,人家也是小故事,但是气魄多大。

此外,这样借由婚姻来讨论一个文化在剧变中的选择之路,沈从文老师的小说中早已经用过了。

如果你熟悉沈从文的小说而没有想到这个暗喻,那么请重新再读一次《边城》。

 10 ) 图雅的婚事剧作漫谈

昨天下午又看了一遍图雅的婚事,图雅领着子女和巴特尔站在福利院窗前道别时,忍不住的掉下了眼泪。

还有一场戏,割腕后的巴特尔躺在病床上和图雅、孩子见面那场戏,电影里的人都哭了,看电影的人也跟着他们哭了。

这两场戏的哭点有两个元素,一个是埋在人物平淡的表情下深刻的感情,一个是它原生态的演绎。

不管是服装、道具还是演员的表演,你会觉得,里面的每个人物就是你经常在小镇的街上走着会随处遇到的路人,而这种朴实的表述却能深深的打动人心。

不管观众离他们的生活是近是远,是陌生还是熟悉,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这部电影深厚的剧作功底。

往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的电影情节,若要打动观众,它的剧作功力远要比情节跌拓人物热闹的电影要困难的许多。

下面我来对分析图雅的婚事的剧作进行一下分析。

影片一开始,是图雅穿着结婚的红衣服躲在蒙古包里哭泣,编剧把电影的结尾首先在片头重复,作用有两点,第一点是突出悬念扣紧主题,影片一开始,就看到图雅穿着婚服在哭泣,对这个故事产生里好奇心和留有悬念。

穿着婚服躲在蒙古包哭泣,这个场景本身就很有戏剧性,所以平淡并不表示没有戏,不管你做什么类型的电影,最要紧的一定要记住,你设置的场景一定要有戏剧性。

第二点就是和结尾呼应,隐晦的传达编剧所要表达的主题,图雅生活中的困顿并没有因为她婚事的完结而结束,也不可能结束。

这一点是艺术片和好莱坞商业片最大的区别,商业片为观众造梦,而艺术片揭开真实的生活,让我们去直面它。

所以,编剧用开头这一场戏深化了这部电影的主题,等人们看完结尾再翻回来想到她的开头,体会到图雅的人生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影片结束并不代表所有人能获得一个满意或失望的结局,我们的生活和图雅的生活还要继续,而那些困境,却是始终要伴随着我们的。

我们生活在这困境中,也同时体会着直抵人心的情感和依赖。

影片的前十分钟,交代了图雅的生活和她遇到的困境,丈夫两年前因为打井瘫痪,家里只有图雅一个干活的人,水井离他们的家太远,每天需要走上六十里路,图雅又被诊断为脊椎病再干重活就有瘫痪的危险。

家里需要一个能干活的男人,图雅和丈夫只好选择离婚,但图雅不愿意把丈夫送到姐姐家,她要带着前夫再婚。

影片到这时,全片最大的戏剧点一点点出现了,带着前夫结婚,这个极富戏剧性的情节贯穿了整部影片也是整个片子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在几次失败的提亲后,图雅和巴特尔的中学同学出现了,中学同学多年爱慕图雅,现如今物质生活富足,他能给图雅和孩子好的生活,也愿意承担养活巴特尔的责任,但有一点,巴特尔要住在福利院,不能和他们一起同住。

按照常理来看,这个结局对图雅和巴特尔似乎都是最合适的结局了。

一家人在福利院窗前告别那一场戏虽然导演处理的很平淡但是正因为这样给隐没的情感一定的张力,一家四口无奈分开,只是为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

全片最高的一个情节点就是巴特尔自杀那一场戏,把整个故事带到了高潮,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推到了极致,图雅和巴特尔的,图雅和宝利儿的,图雅和森格的。

图雅和巴特尔无法分开,宝利尔为了自己选择无视巴特尔的生命,森格的帮助又使他和图雅的情感浮现。

这个情节点最重要的一场戏就是巴特尔一家在病房那场,一家四口的开始哭泣,图雅和巴特尔压抑很久的情感爆发出来,这场戏无疑是全片的灵魂,非常爱这场戏。

这个情节点过后,故事走向结局部分,图雅和巴特尔又回到草原的家里,森格为他们在门口打井,并向图雅求婚。

正当图雅决定嫁给森格时,森格又消失了。

结局这部分编剧也设置了一个小悬念,人们都传言森格又去找他跑掉的老婆去了,图雅对森格失望同意了别人的提亲,在他们要搬离草原那一刻,森格开着大卡车回来了,说他和老婆离婚了,要去图雅。

两人在草原上打滚那场戏又把结局这部分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影片的结尾,又回到了影片的开头,一群牧民相聚在图雅家的蒙古包唱着蒙古族结婚的长调民歌庆祝,喝多了的巴特尔和森格扭打了起来,图雅跑出蒙古包躲在另一个蒙古包哭了起来,影片结束。

我觉得这部片子出色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它虽然看似平淡但是有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核,就是带着前夫结婚。

另一方面,它在拍摄手法上尽量做到恢复生活原貌,没有一丝表演和做作的痕迹,这种十分生活化的拍摄手法拉近了观影距离,容易使观众产生心理认同感,还有一点就是导演对民族元素的运用很好的烘托了整个故事,产生一种间离感和神秘感,让这个故事既熟悉又遥远。

《图雅的婚事》短评

余男大姐凭这部烂片拿了多少个影后?现在又开始到处当评委,无尽汗ing。

8分钟前
  • xiaonanhappy
  • 很差

没求意思

12分钟前
  • 冰凌苍狼
  • 较差

到后面精彩些,总觉得台词不自然。

16分钟前
  • 一瓢大粪
  • 还行

上课时候看的。

19分钟前
  • 琳琅
  • 还行

画面在图雅的哭泣的时候开始出字幕,注定的悲剧。

21分钟前
  • Hey_Show
  • 推荐

這樣的電影還是只適合開放式結尾 演員演的都很真實

24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还行

中国得奖片都长着相似的面孔(有点小感动)

27分钟前
  • 赤道的风
  • 还行

对于大悲进行了极度克制的影片....很棒。

30分钟前
  • 推荐

余男很不错。其他的演员和台词都太雷。特别是有一场,故人回忆旧日时光,忍不住哭起来。看得我手抖,也太演了吧~不说普通话可能好一点

34分钟前
  • VivianC
  • 还行

得跟蒙古妹子整两杯

38分钟前
  • Hugogo
  • 推荐

没有刻意的故作姿态,只是平实的娓娓道来中国的这种真实的边缘地区的边缘故事,才是最大程度的折射出全民族的共同情感和背后的成因。荒凉且美丽,贫穷但亲切,苦逼却为爱无悔,朴实无华才最见真。4.5

43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这个封面乍一看好像帽子上挂了流苏的唐长老...

46分钟前
  • 胖子彤
  • 还行

做作的很真实。编剧和表演有几处闪光点。可我在前一个小时对这片子很反感。

50分钟前
  • 苏觋觋
  • 推荐

是不是给国人争光的电影都该看看,回答是肯定的!!

51分钟前
  • 文wen
  • 推荐

如今的社会哪里还有这样坚韧的女人?

53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明显我不适合体验这种生活

54分钟前
  • 林 寶兒
  • 还行

带着丈夫去结婚,倔强勇敢的图雅

56分钟前
  • 不过如此
  • 推荐

纯朴、真挚、热烈的情感诞生于那样贫瘠、干涸的土地。

59分钟前
  • diving
  • 推荐

蒙古的气息,淳朴的感情,倔强的图雅。看这部电影原是老师的作业,但实在属于不能打动我的风格里。剧情节奏缓慢,等有时间重新看一遍!

1小时前
  • 毛丫头
  • 较差

余男。。。

1小时前
  • 龙井虾仁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