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读过原著,不过对这个故事在看电影之前已经有所了解。
想起上中学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抱着19世纪前后欧洲的文学狂啃,废寝忘食,常随着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潸然泪下。
也许是读得太多了,受那种文化感染,让我喜欢写信,也喜欢古典音乐……大学学外国文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曾经在讲课中提到很喜欢奥斯汀的作品,虽然都是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描述,但那种生活着实让人向往:故事中的人物不用拼命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参加舞会茶会,年轻漂亮的少男少女在风景优美的田庄或林间漫步,谈论艺术和文学……不过故事里真正揭示的掩藏着的社会本质却没有一点浪漫的成分,完全是残酷的现实。
有时候觉得能在20岁前读大量文学作品是种难得的幸福。
记得以前在一本类似《学习的革命》的书中看到过,在高中时代读大量文学的书籍,很容易被它们感染。
那是心灵未受世俗沾染的年龄,单纯的灵魂总是富有同情心和火热的激情。
即使我们对主人公为什么有那样的命运还一知半解,也不妨碍我们去感受他们人生的喜怒哀乐,把自己完全融入另一个时空的故事里。
那种感觉让人陶醉,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生的财富。
如今学了文学知识,阅历不断随年龄积累,看到什么作品都不由自主地按社会背景、人物性格、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边看边分析,实在是感叹教育的“伟大力量”,已经把我的思维方式完全改变了——也许会认识得更深刻更全面,能更清晰地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年少时那种浪漫和激情却越来越淡了。
看之前总觉得《名利场》是一部会让我流泪的故事,但眼泪最终还是没有流下来。
我喜欢女主人公那种坚强的性格,开朗乐观,对生活的未知会用勇敢去面对,可惜她生不逢时。
她聪明伶俐,极有才华,但因不好的出身而无法进入上流社会的生活。
她努力地想改变命运,但失败了;努力地想要生存下去,然而她得不到体面生活的权利。
她的母亲是有名的女伶,为了摆脱这种出身的阴影她运用自己的才智抓住每一次机会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最终还是被残酷的世界逼回到起点,重新演绎着母亲的命运。
为此她失去了丈夫,在他的丈夫抛弃她的时候,她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呐喊,让我印象深刻——就像所有想追寻更好的生活,在命运的摇摆中挣扎的却最终失去了一切的人一样,她发出了对社会的控诉,对命运的愤怒,然而即使有愤怒又能改变什么呢?
有些人被社会制度机器毁掉了,有些人崩溃了,有些人终于精疲力竭,无力再反抗了,而她也终于接受了现实,在她卖笑的生活背后掩藏起心中一道道伤痕。
她的好朋友爱米丽亚,那个心地善良单纯,为爱情愿意牺牲一切的女孩其实也是不幸的,她的丈夫乔治自私自利,在世界上最爱的只有自己,对妻子没有担负应尽的责任。
乔治的父亲是商人,一直希望儿子的婚姻能带来财富,而不在意儿子是否真爱自己的新娘,差点断送了乔治和爱米丽亚的婚姻。
爱米丽亚虽然最后继承了应得的财产,把她的儿子抚养长大,但家庭生活的坎坷折磨使她的生活也一直充满了苦难……两个心中伤痕累累的女人,为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为爱情不惜把自己燃为灰烬,然而最终都成为受害者。
结尾不是残酷到底的悲剧。
两个女人都找到了真正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有了好的归宿。
我想这是作者一种期望的寄托吧,我们都希望结尾是好的,希望好人能有好的结局,不管我们知道的这世界是多么冰冷,至少最后我们希望感受到的会是温暖。
几个月前在书市上淘到一本英文原版的杂志,标题就是Vanity Fair。
很厚的时尚杂志,翻开它看到的是花花绿绿的浮华生活的剪影……觉得自己终于还是无法避俗......时光流转了上百年,在不同的时空里,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又在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呢?
现在我们是主人公,我们心里清楚……
冲着新晋奥斯卡影后看的,穷女孩一心追逐名利最后爱人离开名利也无望的故事实在甚无新意,表演也差强人意,感觉就像看了一篇平淡无奇的短篇小说。
无论是剧中人物还是剧外观众,贝姬都不是一眼就招人喜欢的人,与此相反,她想爬到上流社会的种种行为令人生厌。
初次见面就对艾米利亚的哥哥“施展媚法”献媚,在彼特家担任家庭教师,转身就在其姑妈面前模仿并嘲笑女主人的言行。
讨得姑妈欢心到了伦敦,和罗顿暗生情愫。
原本以为是一个贪财富地位,一个贪美貌。
哪知双方都动了真情,两人秘密结婚。
罗顿上战场前告诉她有多少财产,一一向她交代清楚,甚至穿着旧的军衣离开。
万一他遭遇不测,新的好留着给她变卖。
想到上流社会的心太强烈,斯贝恩看中她的美貌,也看穿她的虚荣心。
替她还了一笔债,以此为把柄,所以两人独处时他有资格要求她满足自己。
沾着斯贝恩的光,靠着自己的能力,和其它贵夫人破冰相处。
一曲舞更是赚足了关注的目光,和殿下公开调情却没发现罗顿自行离去。
两人负债累累没错,想爬到社会上流也没错,错就错在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在玩火,罗顿再贪图财富也容忍不了自己的妻子像舞女一样取悦其他男子。
所以,撞见她和斯贝恩独处,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像斯嘉丽一样,她有让人恨的地方,也有让人爱的地方。
和罗顿分开之后,她并没有一蹶不振从此消极无感,也没有将错就错和斯贝恩苟合。
战事未结束之时,为了照顾情绪低落的艾米利亚,大着肚子的她放弃了回伦敦的唯一机会。
多年之后,更是骂醒艾米利亚,帮她找回了都宾,当时她说都宾怎么看我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他爱你,即使都宾对她嗤之以鼻,她仍公正地替他讲话。
就这一点,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最后的她混迹于赌场,可我总觉得她的心是干净的。
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成长成一个绅士,也拥有财富,可她明白她的身份她的地位她的经历与此并不相称,所以她不去找他。
所幸她的结局不算太差,经历了那么多,臭名昭著的她和艾米利亚的哥哥在一起,终于欣赏到他们第一次见面讨论的印度之美。
这当然归功于艾米利亚,你帮我找回真爱,那么我帮哥哥找到你。
乔治呢,看不上黏在自己身边的艾米利亚,却又接受不了父亲介绍的富有女士施洼兹,觉得他父亲等人的行为都称不上贵族有教养,即使买了头衔也配不上。
但真正的他也想通过买头衔抬高自己的身价,不然他就不会在订婚的情况下去见施洼兹,不然他就不会被贝姬的话激怒。
他只是用这样的方式告诉自己告诉他人,他是一位绅士。
但显然他并不是,真正的绅士不会仅仅因为家庭背景就同意和自己不喜欢的女子订婚,也不会因为未婚妻家道败落而心生鄙夷。
乔治的父亲,为了所谓的财富和头衔让他的儿子在订婚的情况下和别的女士相亲。
也难怪乔治会看不起他,商人有了钱就想要地位要头衔要响当当的名号。
而艾米莉亚的不幸其实是她一手造成的,爱乔治爱到失去了自己,过于贪恋乔治,而忽略了一直陪着身边的都宾。
到儿子长大成人也还是相信乔治是爱她的,也许她内心很清楚,但她不愿面对不愿接受加上“死无对证”,所以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乔治爱我”谎言里。
所以贝姬骂她,她立马接受幡然醒悟。
这就是由小说《名利场》改编的剧本拍摄的电影。
看完之后我觉得它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Reese Witherspoon的演技先放在一边,因为所有的错都不在她。
错就错在这个导演身上。
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Mira Nair是一个印度人(先补推敲她的国籍)。
她错误的将过多的感情放入了电影,而且是用一种生硬的、表面的、令人难以接受的方式放入了电影。
她对原著的理解就仅仅停留于那些色诱、那些美貌的玩物以及奢华的场面。
我并不认为导演对原著小说主人公内心的理解有多大的偏颇,但是为了一些场面而舍弃最纯粹的表达方式的方法我产生了极大的质疑。
最令人反感的就是她毫无理由的将她所谓的印度情节生硬的加入到电影中。
虽然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我认为在19世纪印度文化对英国应该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这从原著小说和同期的其他英国小说中也可以看出来。
导演表面功夫做的很好,无厘头的将印度歌舞场面引入电影…… 我看到之后就很无奈以及咬牙切齿了…… 难道非英籍的导演拍摄一部英国电影就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民族情结吗?
可以想象李安在《理智与情感》这部电影中加入中国的戏剧或又是什么妖娥子吗?
所以我鄙视她……
前几天看完了威廉·萨克雷的世界名著《名利场》,想着找部电影版对比一下。
正好豆瓣电影一搜排名最靠前的就是2004版的《名利场》(Vanity Fair),于是花了半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
没想到本片的导演米拉·奈尔竟然是女性,而且是一位出生于印度、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标志性人物,曾执导过《早安孟买》(1988年)、《密西西比风情画》(1991年)、《旧爱新欢一家亲》(1995年)、《欲望和智慧》(1996年)、《季风婚宴》(2001年)、《名利场》(2004年)、《同名人》(2006年)、《艾米莉亚》(2009年)、《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2012年)、《卡推女王》(2016年)等作品。
惭愧的是我竟然一部都没看过,此前也对这位导演一无所知。
当然,这并不影响我对影片《名利场》(2004年)的观感。
首先,作为一部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影版有点不尽如人意。
电影版剔除了许多洋洋洒洒的细节铺陈和支线故事,隐去了懦弱无能不善交际的爱米丽亚式的女性,与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不择手段却又跌回到谷底的利蓓加式的女性之间的对比和冲突,聚焦于好莱坞式的“爱可以冲破一切”的情感主题。
同时,受限于视听语言表达的特殊性和影片时长,角色的处境转变在影片中有点生硬,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也许在理解人物关系中会有一点小小的障碍。
其次,影版结局和原著南辕北辙。
在原著中,利蓓加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在欺骗了爱米丽亚的哥哥乔斯的感情和钱财之后,依然在外流浪。
与此同时,爱米丽亚与都宾上尉终成眷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次成为一个体面的太太。
而在电影中,爱米丽亚前脚与都宾吵完架,后脚被利蓓加骂了两句,就又回头与都宾和好如初了;利蓓加作为主角,则在混乱的赌馆中再次遇到了乔斯,并与乔斯一起去了印度,接受着印度群众载歌载舞的欢迎。
这似乎意味着,在19世纪的英国,爱米丽亚式忍辱负重、道德清高、不爱上流社会的女性才是值得肯定的角色;而在21世纪的当下,利蓓加式积极主动、拥有掌控自己生活的自信与勇气的女性才值得奖赏,也更值得学习和模仿。
再次,值得注意的是原著和影片中对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的态度。
在原著中,印度是构成乔斯、都宾等男性角色性格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并不会因为他们是殖民者而对其生出仇恨,或对被殖民的印度生出同情。
但是,在影片中,当印度民族服装和音乐频繁出现的时候,我作为观众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也许是影片主创试图通过印度元素的大量在场讽刺所谓的英国上流社会不过如此,并通过利蓓加和乔斯回到印度的结局否定英国社会的吸引力,肯定印度才是被上流社会抛弃的英国人的最终归宿,进而向英国殖民者们“复仇”。
但吊诡的是,利蓓加和乔斯之所以能进入印度,恰恰是因其殖民者的身份。
因此,影片的这一结局又似乎意味着主创已经接受了英国殖民者,甚至“主动”地遗忘了殖民历史背后的血腥暴力。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饰演利蓓加的演员瑞茜·威瑟斯彭。
可以说,整部影片几乎是全靠她的表演才撑起来的。
无论是利蓓加刚出校园时的天真烂漫,还是嫁给罗登后的自信精明;无论是利蓓加怀着身孕经历战乱时的冷静独立,还是成为勋爵座上宾时的魅惑妖艳,瑞茜表情和动作都很到位,演员和角色几乎融为一体。
尤其让我难忘的就是她在赌馆里从指缝中露出的那一瞥目光,既自然又风情万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利蓓加在绝望中仍不失希望的乐观本性,感觉是影史里值得铭记的一幕表演了。
深处高处,越能感受到最本质的东西!
身份>财产?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I think I could be a good woman if I had five thousand a year.如果每年有5000磅进账的话, 我也可以做一个好女人。
---Rebecca Sharp
先讲原著,名著就是名著,黑莲花和白莲花的双女主设定在现在看来,一点都不过时。
女主蓓基非常有意思,就是女版的漂亮朋友杜罗瓦,她是穷人家的女儿,尝过贫穷的滋味,所以不择手段,凭谄媚奉承、走小道钻后门,飞上高枝,她的性格狡猾奸诈、邪恶自私、虚伪放荡、她道德败坏、诡计多端,妥妥的一朵黑莲花。
另一个女主艾米利亚是富家女,是一个恋爱脑白莲花,一辈子爱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丈夫乔治(乔治喜欢拈花惹草,还打算跟蓓基私奔),她家破产是她公公干的好事,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她丈夫。
她丈夫战死了,她还一门心思地带着儿子守寡。
艾米利亚有一个爱她至深的骑士型守护者杜宾,杜宾是痴心男子的典范,一心一意守护艾米利亚,爱着艾米利亚,几十年如一日。
作者写得非常讽刺的地方是蓓基促成艾米利亚和杜宾有情人终成眷属时,杜宾对艾米利亚的骑士式爱情却消亡了,就像火焰熄灭一样。
其实奉献式的爱情真正得到满足的人,是奉献者自己,并不是被他奉献的女神。
回到电影,改动太多了,人物方面把黑莲花的蓓基刻画得正派且有情有义(原著中,蓓基什么人也不爱,甚至包括同她命运相联的男人。
每个人都是为她而设的阶梯,沿着这种阶梯她可以步步高升,既有钱,又有势。
一旦她不再需要这个人了,她会毫不顾虑地将他一脚踢开),最后还恋爱脑了一把。
电影里把名利场的周旋上升刻画成蓓基成功当舞女,这……原著又不是百乐门风云,而是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啊。
我觉得改编得挺失败。
优点是电影的画面挺美。。。
名著改编,最基本的一项:尊重原著,很多改编电影都做不到。
既然编剧这么有表达欲和创新欲,可以自己去写原创剧本,何苦糟蹋名著。
虽然Betty是勇敢的,坚强的,还是很讨厌这个心机女,尤其她讨厌花枝招展地在镜前四顾,眼中闪着贪婪的光。
作为一个穷画师的女儿,她本来可以过着平静的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不甘心和对名利的渴望,使这个美貌的女家庭教师成为伺机钓金龟婿的野心家。
吃得咸鱼抵得渴,后面钓鱼的一连串挫折也就没啥好说的了。
对Rawton,她应该还是有爱的,只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但电影中的布景服饰完全看不出他们靠借债度日,倒是两个party animal),虽然她嘴上感谢自己拥有一个完美的丈夫,实际上却在和位高权重者四处卖弄风情,比如伯爵和殿下。
倒是看似不靠谱的花花公子Rawton却对她一往情深,为了娶这个地位财富与自己地位全不匹配的女人,他甚至失去了继承权,一直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
在因无力还债而被囚禁时,他发现Betty却藏有一千镑的私房钱,Rawton才明白,这个女人最看重的是金钱与名利。
他痛苦地说:“我什么都和你分享,你本来可以给我一百镑的。。。
” 心灰意冷的Rawton后来远赴不毛之地赴任,死于热病。
就凭这一点不善良,就不同情Betty后面的众叛亲离。
突然发现2004版《名利场》里面的男色委实厉害啊,女主贝蒂长的倒是不咋地。
总结一下就是两个长相平凡的女人被两个美艳动人的高富帅抛弃后跟两个长相平凡的备胎男一起he了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美丽不长久,平凡永流传的真理。
男一男二们在美好的年华抛弃了她们并且死去之后,平庸肥胖但是很有耐心经过漫长等待的备胎们终于不战而胜了。
ps:男二的儿子长大以后也超美啊,可惜网上木有搜到图。
建议看看这部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情还不错,男人们的英国军装超帅,就是女主完全不像英国人。
男一因为娶了出身低微的女主而失去继承权,因而负债累累。
去滑铁卢的前夜他怕自己战死沙场女主会孤苦无依,临行时把自己的所有财产交给女主,并且换上旧军装,骑借来的马去战场,把新制服和自己的马留给女主,这样自己死后女主还可以变卖它们筹齐路费回伦敦。
然而和平之后,女主快乐地当着名利场上光芒四射的名媛,把男一当仆人和管家使唤,手里有一千多英镑却不肯拿一百英镑去救身陷囹圄向她写信求救的男一,最终导致她永远地失去了爱人。
不得不说,脚上的泡都是自己磨的,该。
至于男二,虽然比男一还要美艳,却是个负心自私的渣男,中二病患者。
冷落着温柔贤惠爱他至深的女二,却在宴会上传纸条给女主,要和女主偷情,当初和父亲决裂,和女二私奔结婚的激情哪里去了呢?
I think I could be a good woman if I had five thousand a year.如果每年有5000磅进账的话, 我也可以做一个好女人---Rebecca Sharp“蓓基•夏泼就是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典型。
本来她也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孩子,可名利诱惑了她。
那名利场中的尘埃将她紧紧裹住,于是她变得虚伪、贪婪,也许在她动人亲切的言辞背后,却有着无人知晓的谩骂;又说不定在她美丽诚恳的笑容下,有着令人丧命的刺刀。
谁能理解那种“善良”下藏着什么呢?
蓓基•夏泼为了达到进入上流社会的目的,她利用自己的友谊、爱情、婚姻,又不惜出卖朋友,出卖丈夫来为自己铺着通向那“高贵社会王国”的红地毯,她那时真时假的形态,迷惑着穷人,却也在玷污自己。
”以上是摘自某人的评论 说的真是轻巧,干脆换他去做蓓基好了, 蓓基从小在女子学校长大,又不像好友艾米利亚一样有富商的爸爸当靠山,除了靠自己,她还能靠谁?人们无境地指责她的算计,和男士们的风流韵事,却没想想她的难处,她也倒想像小艾米一样衣食无忧, 向她这样无依无靠的女子不学会保护自己怎么在社会立足?
如果罗登再哪怕有志气一点,也不至于让蓓基被房东赶出去的下场。
这样的境况下,她还有什么办法。
也有人质疑她对友情的态度, 那么当艾米陷入绝境,在混乱中寻找那个早已变了心的丈夫乔治时 又是谁放弃自己先回伦敦的机会,陪她度过分娩的日子。
倒是很看不惯艾米的伪善,守着一份早都变了质的感情,却将老实的度宾据之千里之外 真是......暴殄天物!!
十分心疼蓓基,也很渴望有那样的度宾
如此违和闹哪般
你究竟想说什么?
女主角长相我实在不喜欢
在我看来该印度导演完全不懂19世纪初的英国是什么样子,所有贵妇绅士着装一律大红大绿,所有娱乐活动大场面一律跳印度舞
除了画面。。。。。实在不值得看。不过无论多糟的境遇都要保持自己的完好,并且准备着下一次的冒险。
d2
并不能够责难你。任何人都不能。
剧本是渣渣
好一出名利场
改的有点太过了,还是喜欢忠实于原著一点的
化妆到服装都怪的一比、与其说是一个女人的奋斗史还不如说是最后如何神经错乱几乎毁了自己的后半生、、、、
如果给我5000英镑,我也会是个好女人。【名著影子都没了】
情节跳跃,结局狗血了点~~~
终于刷了一部剧情比小乔好看的片。原著还是大学时刷的,好像不是这个结局,记得女主最终还是一个人。。。。卡司夠强大,演技都太好了。宝莱坞电影刷多了,对印度元素丝毫没有不适感,减➖⭐是色彩太秾艳了,不得不把饱和度调低一半,否则真成宝莱坞了😂
女主扮相好奇怪
为了里面的男色和女主角,我给四星。没想到乔治的儿子居然是海盗电台里面的帅哥演的,我的心都飞了
这样坚强,乐观,生命力顽强,不怕伤害的女人,应该得到好的人生。爱与善良并不只在淑女和贞洁名下。
乱,拼接极其生硬,价值观不予苟同
我已经为我的物品付了钱,所以你必须给我。
烂片 建议导演多看看我国的宫斗剧